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及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29 06:30:04


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性内衣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内衣一般设计较为简单,常见内衣是由亲肤布料缝制而成,而常见的亲肤布料是纯棉材质,纯棉材质与皮肤之间接触亲和,能够有效提升人员穿戴舒适感。

纯棉材质的内衣缺点也较为明显,纯棉材质内衣虽然能够吸收人体分泌的汗液,但是棉质内衣在吸汗之后无法将汗液从内衣里快速排出去,此时汗液会长时间留存在内衣中,同时内衣中汗液被体温蒸发的湿气也会留存在内衣与体表之间,随着人体运动加速汗液热量散失,潮湿的内衣温度会逐渐下降导致体感湿冷,此时穿戴内衣人员就会感觉到不适,这种湿冷也会增加穿戴人员患病几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及制备方法,解决了一般棉质内衣在人体出汗后无法及时将内衣内部湿气排出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包括衣体,所述衣体腋部设置有透湿部,所述衣体腰部侧边缝线处开设有腰束,

所述衣体面料由内而外依次固定连接有与穿戴者皮肤直接接触的内层、吸收穿戴者体表分泌汗液的吸湿层、排放体表分泌汗液的排湿层和塑性内衣轮廓的弹力层。

优选的,所述内层内壁呈线性阵列开设有多个等距设置的气孔、且气孔延伸至吸湿层,所述内层由百分之九十五的棉与百分之五的莱卡纤维混合编织而成。

优选的,所述吸湿层由CoolMax纤维编织组成。

优选的,所述排湿层由莫代尔纤维和精梳棉混纺编织形成。

优选的,所述吸湿层和排湿层之间固定连接有亲水块和疏水块,所述疏水块远离吸湿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力层,所述拉力层由百分之四十五的棉、百分之四十七的再生纤维和百分之八的莱卡混纺编织组成。

优选的,所述亲水块由多孔聚丙烯腈纤维编织组成,所述疏水块编织线采用芯纱和螺旋形包裹在芯纱外部的外包纤维组成,所述芯纱采用棉纤维,所述外包纤维采用涤纶纤维。

优选的,所述弹力层由氨纶和精梳棉混纺编织而成,弹力层所用包芯纱之支数及混用率为16s棉包78dtex、既棉百分之九十五和氨纶百分之五。

优选的,所述透湿部包括多组开设在衣体腋部的切槽,每组所述切槽数量为两个、且切槽呈弧形设置,每组切槽之间形成圆形的散湿片,所述切槽由内层延伸至排湿层。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工具在内层上开设气孔,将内层、吸湿层、亲水块、疏水块和排湿层热黏合形成二阶布料;

S2,通过工具在二阶布料上开设切槽,之后将复合布料与弹力层热黏合在一起形成复合布料;

S3,将复合布料裁剪呈衣体形状,并在腰部位置裁剪出向衣体内部凹陷的弧线,缝合两个衣体所用复合布料,两端弧线处形成腰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S1中,拉力层缝接在疏水块侧面、且拉力层两侧与亲水块缝接。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及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及制备方法,通过设置内层、吸湿层、排湿层和弹力层,弹力层能够增加布料整体弹性,使得布料能够较为紧密地贴合在人体外表轮廓上,内层吸收汗液后会将汗液快速过渡到吸湿层内部,吸湿层能够在吸收汗液湿气后将湿气导入排湿层,排湿层能够更为轻易地与湿气结合,以此使得湿气远离体表并扩散到衣物外表面进行散湿。

(2)、该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及制备方法,通过在衣体腋部设置透湿部,当穿戴人员手臂晃动造成内衣与其他衣物之间产生摩擦或者内衣相互之间产生摩擦时,摩擦力会造成散湿片移动,散湿片在移动过程中会使得切槽变大,变大的切槽使得体表与外界之间湿气连接通道变大,能够加速内衣内部湿气向内衣外部排放。

(3)、该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及制备方法,通过设置亲水块、疏水块和拉力块,拉力块自身弹力能够拉扯疏水块和亲水块侧面,疏水块和亲水块在拉力块的拉扯之下横截面形成梯形,在人体穿戴内衣进行呼吸时内衣胸廓产生大小变化,在吸气时,内衣胸部附近的疏水块和亲水块受到拉扯而变宽变扁,在呼气时,疏水块和亲水块恢复正常,这种变化会造成亲水块内部空间变化,空间变化的亲水块会将亲水块吸收的湿气以及汗液向外间歇性排放,同时也能够将胸部附近内衣的湿气向内衣两端排放,以此将湿气通过两种方式尽可能快地导出内衣。

(4)、该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及制备方法,通过在衣体腰部设置腰束,能够使得衣体下摆能够贴合穿戴人员的体表轮廓,使得内衣能够根据穿戴人员呼吸进行实时变化,以此有效保证亲水块能够随同穿戴人员呼吸进行变形排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图1中A部位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切槽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衣体布料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图4中B部位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的亲水块与疏水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内层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疏水块编织纱线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清水块随同弧形变化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衣物制备流程图。

图中:1、衣体;11、内层;111、气孔;12、吸湿层;13、排湿层;14、弹力层;15、亲水块;16、疏水块;161、芯纱;162、外包纤维;17、拉力层;2、透湿部;21、切槽;22、散湿片;3、腰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0,本发明提供两种技术方案: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具体包括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包括衣体1,衣体1腰部侧边缝线处开设有腰束3,腰束3能够减小衣体腰围,使得内衣整体贴合穿戴人员体表。

衣体1面料由内而外依次固定连接有与穿戴者皮肤直接接触的内层11、吸收穿戴者体表分泌汗液的吸湿层12、排放体表分泌汗液的排湿层13和塑性内衣轮廓的弹力层14,内层11和穿戴者体表直接接触,主要是为了增加穿戴者的穿戴舒适性,同时为了避免内层11吸收过多汗液导致无法及时排汗,内层11厚度应当设置较小,便于汗液及时透过内层11进入吸湿层12。

内层11内壁呈线性阵列开设有多个等距设置的气孔111、且气孔111延伸至吸湿层12,气孔111能够增加穿戴者体表与吸湿层12之间的连接通道,便于体表分泌的汗液更为快速地流到吸湿层12内部。

为增加穿戴者对内层11的穿戴舒适感,内层11由百分之九十五的棉与百分之五的莱卡纤维混合编织而成,莱卡纤维比传统弹性纤维伸展度高,在莱卡纤维变形之后能够恢复原样,因此这种纤维可以非常轻松地被拉伸,恢复后却可以紧贴在人体表面,对人体的束缚力很小,同时,莱卡纤维可以配合任何面料使用,包括羊毛、麻、丝及棉,以增加面料贴身、弹性和宽松自然的特性,活动时倍感灵活,最后莱卡与大多数的氨纶丝不同,它拥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在湿水后处于湿热密封的空间里也不会长霉,能够有效减小内衣在长久使用后滋生细菌的概率,棉纤维与莱卡纤维混编之后能够有效增加衣物的舒适度、束身感以及使用寿命。

吸湿层12由CoolMax纤维编织组成,Coolmax纤维具有四沟槽,这种纤维能将人体活动时所产生的汗水迅速排至服装表层蒸发,Coolmax纤维作为吸湿层12时,能够快速地将透过内层11和气孔111传递过的汗液和湿气排到排湿层13,保持穿戴者体表肌肤清爽。

排湿层13由莫代尔纤维和精梳棉混纺编织形成,莫代尔纤维吸湿能力比棉纤维高出50%,这使Modal纤维织物可保持干爽、透气,因此莫代尔纤维与精梳棉纤维混纺编织成型后,混合织物能够吸收从吸湿层12传递过来的汗液和湿气,使得穿戴者体表分泌的汗液和湿气尽可能的远离内层11和吸湿层12,有效保持穿戴者体表清爽舒适感。

吸湿层12和排湿层13之间固定连接有亲水块15和疏水块16,疏水块16远离吸湿层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力层17,拉力层17由百分之四十五的棉、百分之四十七的再生纤维和百分之八的莱卡混纺编织组成,再生纤维和莱卡的混纺使得棉线弹力增加,使得拉力层17拥有足够的弹力。

拥有足够弹力的拉力层17会拉扯亲水块15和疏水块16,原本横截面呈矩形设置的亲水块15和疏水块16在拉力层17的拉扯下,亲水块15和疏水块16的横截面变成梯形,且亲水块15梯形横截面大端朝向排湿层13、小端朝向吸湿层12,疏水块16梯形横截面方向与亲水块15横截面方向朝向相反。

亲水块15由多孔聚丙烯腈纤维编织组成,多孔聚丙烯腈纤维拥有较好的吸水吸湿能力以及回弹性,能够传递吸湿层12传递的汗液湿气,疏水块16编织线采用芯纱161和螺旋形包裹在芯纱161外部的外包纤维162组成,芯纱161采用棉纤维,外包纤维162采用涤纶纤维,涤纶纤维具有疏水性,同时涤纶纤维呈螺旋状包裹在棉纤维芯纱外部,能够有效增加疏水块的弹性以及耐磨性能。

弹力层14由氨纶和精梳棉混纺编织而成,弹力层14所用包芯纱之支数及混用率为16s棉包78dtex、既棉百分之九十五和氨纶百分之五,弹力层14能够增加衣体整体的弹性,以使得内衣能够紧贴在穿戴者体表,既能够及时吸收患者体表排出的汗液,也便于内衣上的汗液向外与空气接触进行排放。

实施例2

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包括衣体1,由于人体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下,因此为增加衣物排湿效率,衣体1腋部设置有透湿部2,透湿部2能够增加人体汗腺分泌旺盛处的透湿效率,衣体1腰部侧边缝线处开设有腰束3,腰束3能够减小衣体腰围,使得内衣整体贴合穿戴人员体表。

衣体1面料由内而外依次固定连接有与穿戴者皮肤直接接触的内层11、吸收穿戴者体表分泌汗液的吸湿层12、排放体表分泌汗液的排湿层13和塑性内衣轮廓的弹力层14,内层11和穿戴者体表直接接触,主要是为了增加穿戴者的穿戴舒适性,同时为了避免内层11吸收过多汗液导致无法及时排汗,内层11厚度应当设置较小,便于汗液及时透过内层11进入吸湿层12。

内层11内壁呈线性阵列开设有多个等距设置的气孔111、且气孔111延伸至吸湿层12,气孔111能够增加穿戴者体表与吸湿层12之间的连接通道,便于体表分泌的汗液更为快速地流到吸湿层12内部。

为增加穿戴者对内层11的穿戴舒适感,内层11由百分之九十五的棉与百分之五的莱卡纤维混合编织而成,莱卡纤维比传统弹性纤维伸展度高,在莱卡纤维变形之后能够恢复原样,因此这种纤维可以非常轻松地被拉伸,恢复后却可以紧贴在人体表面,对人体的束缚力很小,同时,莱卡纤维可以配合任何面料使用,包括羊毛、麻、丝及棉,以增加面料贴身、弹性和宽松自然的特性,活动时倍感灵活,最后莱卡与大多数的氨纶丝不同,它拥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在湿水后处于湿热密封的空间里也不会长霉,能够有效减小内衣在长久使用后滋生细菌的概率,棉纤维与莱卡纤维混编之后能够有效增加衣物的舒适度、束身感以及使用寿命。

吸湿层12由CoolMax纤维编织组成,Coolmax纤维具有四沟槽,这种纤维能将人体活动时所产生的汗水迅速排至服装表层蒸发,Coolmax纤维作为吸湿层12时,能够快速地将透过内层11和气孔111传递过的汗液和湿气排到排湿层13,保持穿戴者体表肌肤清爽。

排湿层13由莫代尔纤维和精梳棉混纺编织形成,莫代尔纤维吸湿能力比棉纤维高出50%,这使Modal纤维织物可保持干爽、透气,因此莫代尔纤维与精梳棉纤维混纺编织成型后,混合织物能够吸收从吸湿层12传递过来的汗液和湿气,使得穿戴者体表分泌的汗液和湿气尽可能地远离内层11和吸湿层12,有效保持穿戴者体表清爽舒适感。

吸湿层12和排湿层13之间固定连接有亲水块15和疏水块16,疏水块16远离吸湿层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力层17,拉力层17由百分之四十五的棉、百分之四十七的再生纤维和百分之八的莱卡混纺编织组成,再生纤维和莱卡的混纺使得棉线弹力增加,使得拉力层17拥有足够的弹力。

拥有足够弹力的拉力层17会拉扯亲水块15和疏水块16,原本横截面呈矩形设置的亲水块15和疏水块16在拉力层17的拉扯下,亲水块15和疏水块16的横截面变成梯形,且亲水块15梯形横截面大端朝向排湿层13、小端朝向吸湿层12,疏水块16梯形横截面方向与亲水块15横截面方向朝向相反。

亲水块15由多孔聚丙烯腈纤维编织组成,多孔聚丙烯腈纤维拥有较好的吸水吸湿能力以及回弹性,能够传递吸湿层12传递的汗液湿气,疏水块16编织线采用芯纱161和螺旋形包裹在芯纱161外部的外包纤维162组成,芯纱161采用棉纤维,外包纤维162采用涤纶纤维,涤纶纤维具有疏水性,同时涤纶纤维呈螺旋状包裹在棉纤维芯纱外部,能够有效增加疏水块的弹性以及耐磨性能。

弹力层14由氨纶和精梳棉混纺编织而成,弹力层14所用包芯纱之支数及混用率为16s棉包78dtex、既棉百分之九十五和氨纶百分之五,弹力层14能够增加衣体整体的弹性,以使得内衣能够紧贴在穿戴者体表,既能够及时吸收患者体表排出的汗液,也便于内衣上的汗液向外与空气接触进行排放。

透湿部2包括多组开设在衣体1腋部的切槽21,每组切槽21数量为两个、且切槽21呈弧形设置,每组切槽21之间形成圆形的散湿片22,切槽21由内层11延伸至排湿层13,当穿戴人员穿戴内衣并晃动手臂时,内衣透湿部会产生摩擦,此时摩擦衣物会带动散湿片22移动,散湿片22移动之后会拉伸弹力层14漏出切槽21,此时内衣内部的湿气就会从切槽21内部流出,以此有效保证内衣内部清爽。

本发明实施例中开公开了一种双向导湿结构的功能性内衣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工具在内层11上开设气孔111,将内层11、吸湿层12、亲水块15、疏水块16和排湿层13热黏合形成二阶布料;

S2,通过工具在二阶布料上开设切槽21,之后将复合布料与弹力层14热黏合在一起形成复合布料;

S3,将复合布料裁剪呈衣体1形状,并在腰部位置裁剪出向衣体1内部凹陷的弧线,缝合两个衣体1所用复合布料,两端弧线处形成腰束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S1中,拉力层17缝接在疏水块侧面、且拉力层17两侧与亲水块15缝接。

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02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