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抗震效果好的摩托车头盔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46:07


一种抗震效果好的摩托车头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头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震效果好的摩托车头盔。

背景技术

摩托车头盔是在受到冲击时保护使用者的头部,阻止或减轻伤害乃至挽救使用者的生命,现有的头盔的缓冲层只有一层,最多在头盔的夹层内增减海绵泡沫来达到防护的目的,但是,该类头盔在受到物体的大力撞击时,没有办法将撞击力转换成弹性势能对撞击力进行缓冲,导致能量转换效率差,从而导致抗震效果较差,防护性能也不高。

综上所述,需研发一种能够将冲击力转换为弹性势能,对撞击力进行缓冲的抗震效果好的摩托车头盔。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头盔没有办法将撞击力转换成弹性势能对撞击力进行缓冲,导致头盔的抗震效果较差的缺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冲击力转换为弹性势能,对撞击力进行缓冲的抗震效果好的摩托车头盔。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抗震效果好的摩托车头盔,包括有:

第一外壳;

第二外壳,第一外壳内部连接有第二外壳;

缓冲机构,第一外壳上部设有用于对冲击力进行缓冲的缓冲机构;

抗震机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设有用于对头部进行防护的抗震机构。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缓冲机构包括有:

减震弹簧,第一外壳顶部均匀间隔连接有用于对冲击力进行缓冲的减震弹簧;

第三外壳,减震弹簧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三外壳,第三外壳与第一外壳滑动式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抗震机构包括有:

第一气囊,第二外壳顶部连接有用于对头部进行防护的第一气囊,第一气囊位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

输气管,第一气囊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输气管;

第二气囊,输气管下部均连接有第二气囊,第二气囊分别位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的前后两侧;

阻隔板,输气管下部均滑动式连接有阻隔板,阻隔板下部均与第二外壳下部连接;

第一直线弹簧,阻隔板下部均套有第一直线弹簧,第一直线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阻隔板中部和输气管顶部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用于带动阻隔板自动移动的输气机构,输气机构包括有:

压杆,第三外壳内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压杆,第一外壳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滑槽,压杆与第一滑槽滑动式连接;

连接板,阻隔板中部均连接有连接板,压板底部均与相近的连接板接触。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用于挤压第二气囊的挤压机构,挤压机构包括有:

弧形杆,第二外壳下部前后两侧均连接有弧形杆;

滑套,弧形杆上均滑动式连接有滑套;

弧形弹簧,弧形杆上均套有弧形弹簧,弧形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滑套和弧形杆连接;

压板,滑套底部均连接有用于挤压第二气囊的压板;

限位框,左侧的压板后侧连接有限位框,右侧的压板后侧连接有限位框;

第一限位杆,压杆下部均连接有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杆分别插入相近的限位框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压板的外壁为弧形与第三外壳贴合,便于压板移动挤压第二气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用于对耳部进行防护的防护机构,防护机构包括有:

固定板,第一外壳下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固定板;

滑杆,固定板上均滑动式连接有滑杆;

防护垫,左侧的滑杆底部和右侧的滑杆底部均连接有防护垫;

第二直线弹簧,滑杆上部均套有第二直线弹簧,第二直线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顶部和滑杆上部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有用于对第三外壳进行限位的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有:

第二限位杆,第一外壳下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二滑槽,两个第二滑槽内均滑动式连接有用于对第三外壳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杆,第三外壳下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三滑槽。

本发明具有以下至少一个优点:本发明通过遇到危险时,在减震弹簧的作用下,能够将撞击力转换为弹性势力对第三外壳受到的撞击力进行缓冲,从而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保护,手动拉动阻隔板往下移动,使得第二气囊内的原有的气体通过输气管进入第一气囊内,进而使得第一气囊膨胀,如此,在遇到危险时,第一气囊能够对患者的头部进一步进行防护,提高头盔的安全性;通过第三外壳带动压杆、连接板和阻隔板自动往下移动,使得阻隔板不再挡住第二气囊,如此,便无需手动拉扯阻隔板往下移动,减少操作麻烦;在弧形弹簧的作用下,带动滑套、压板和限位块顺着弧形杆滑动,使得压板挤压第二气囊,如此,能够加快第二气囊内的气体进入第一气囊内的速度,使得第一气囊能够在发生危险时迅速膨胀,增加对使用者头部防护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头盔的安全性;通过防护垫对使用者的耳部进行防护,防止使用者的耳部被第一外壳的边缘磕伤;通过第二限位杆抵住第三外壳,如此,能够防止第三外壳因意外受到压力而往下移动,导致压板挤压第二气囊,导致第二气囊内的气体进入第一气囊内,从而影响头盔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缓冲机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减震弹簧和第一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抗震机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A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抗震机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输气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挤压机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B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挤压机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防护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C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D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_第一外壳,2_第二外壳,3_缓冲机构,31_第三外壳,32_减震弹簧,4_抗震机构,41_第一气囊,42_输气管,43_阻隔板,44_第一直线弹簧,45_第二气囊,5_输气机构,51_第一滑槽,52_压杆,53_连接板,6_挤压机构,61_弧形杆,62_弧形弹簧,63_滑套,64_压板,65_限位框,66_第一限位杆,7_防护机构,71_防护垫,72_固定板,73_滑杆,74_第二直线弹簧,8_固定机构,81_第二滑槽,82_第二限位杆,83_第三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实施例1

一种抗震效果好的摩托车头盔,如图1-图8所示,包括有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缓冲机构3和抗震机构4,第一外壳1内部连接有第二外壳2,第一外壳1上部设有缓冲机构3,缓冲机构3用于对冲击力进行缓冲,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之间设有抗震机构4,抗震机构4用于对头部进行防护,缓冲机构3包括有第三外壳31和减震弹簧32,第一外壳1顶部均匀间隔连接有减震弹簧32,减震弹簧32用于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减震弹簧32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三外壳31,第三外壳31与第一外壳1滑动式连接,抗震机构4包括有第一气囊41、输气管42、阻隔板43、第一直线弹簧44和第二气囊45,第二外壳2顶部连接有第一气囊41,第一气囊41用于对头部进行防护,第一气囊41位于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之间,第一气囊41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输气管42,两个输气管42下部均连接有第二气囊45,两个第二气囊45分别位于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之间的前后两侧,两个输气管42下部均滑动式连接有阻隔板43,两个阻隔板43下部均与第二外壳2下部连接,两个阻隔板43下部均套有第一直线弹簧44,第一直线弹簧44的两端分别与阻隔板43中部和输气管42顶部连接。

使用时,使用者带上头盔,第二外壳2与使用者的头部紧贴,对患者的头部进行防护,当遇到危险时,第三外壳31收到撞击,减震弹簧32能够对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防止撞击的冲击力损伤使用者的头部,同时,使用者在遇到危险时,可以手动将阻隔板43往下拉动,第一直线弹簧44被拉伸,使得阻隔板43不再阻挡第二气囊45,第二气囊45内的原有的气体通过输气管42进入第一气囊41内,使得第一气囊41膨胀,如此,在遇到危险时,第一气囊41能够对患者的头部进一步进行防护,提高头盔的安全性,随后松开阻隔板43,第一直线弹簧44复位,带动阻隔板43往上移动复位。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3和图9所示,还包括有输气机构5,输气机构5用于带动阻隔板43自动移动,输气机构5包括有压杆52和连接板53,第三外壳31内部左右两侧均固接有压杆52,第一外壳1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滑槽51,压杆52与第一滑槽51滑动式连接,两个阻隔板43中部均固接有连接板53,两个压板64底部均与相近的连接板53接触。当发生危险时,第三外壳31受到撞击带动压杆52往下移动,压杆52带动连接板53和阻隔板43自动往下移动,使得阻隔板43不再阻挡第二气囊45内的气体进入第一气囊41内,如此,能够及时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防护,无需手动拉扯阻隔板43往下移动,提高头盔的安全性。

如图3、图10、图11和图12所示,还包括有挤压机构6,挤压机构6用于挤压第二气囊45,挤压机构6包括有弧形杆61、弧形弹簧62、滑套63、压板64、限位框65和第一限位杆66,第二外壳2下部前后两侧均固接有弧形杆61,两个弧形杆61上均滑动式连接有滑套63,两个弧形杆61上均套有弧形弹簧62,弧形弹簧62的两端分别与滑套63和弧形杆61连接,两个滑套63底部均固接有用于挤压第二气囊45的压板64,压板64的外壁为弧形与第三外壳31贴合,便于压板64移动挤压第二气囊45,左侧的压板64后侧固接有限位框65,右侧的压板64后侧固接有限位框65,两个压杆52下部均固接有第一限位杆66,两个第一限位杆66分别插入相近的限位框65内。初始时,第一限位杆66卡在限位框65内,弧形弹簧62为拉伸状态,当发生危险时,第三外壳31受到撞击,带动压杆52往下移动,压杆52带动第一限位杆66往下移动不再卡住限位框65,弧形弹簧62复位,带动滑套63、压板64和限位块顺着弧形杆61滑动,使得压板64挤压第二气囊45,如此,能够使第二气囊45内的气体快速进入第一气囊41内,使得第一气囊41能够在发生危险时迅速膨胀,增加对使用者头部防护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头盔的安全性。

如图1、图3、图13和图14所示,还包括有防护机构7,防护机构7用于对耳部进行防护,防护机构7包括有防护垫71、固定板72、滑杆73和第二直线弹簧74,第一外壳1下部左右两侧均固接有固定板72,两个固定板72上均滑动式连接有两个滑杆73,左侧的两个滑杆73底部和右侧的两个滑杆73底部均固接有防护垫71,四个滑杆73上部均套有第二直线弹簧74,第二直线弹簧74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72顶部和滑杆73上部连接。当发生危险时,防护垫71能够对使用者的耳部进行防护,避免第一外壳1因撞击而在使用者的头部往下移动,导致使用者耳部被第一外壳1的边缘磕伤,第二直线弹簧74在此起缓冲作用。

如图1、图3、图15和图16所示,还包括有固定机构8,固定机构8用于对第三外壳31进行限位,固定机构8包括有第二限位杆82,第一外壳1下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二滑槽81,两个第二滑槽81内均滑动式连接有第二限位杆82,第二限位杆82用于对第三外壳31进行限位,第三外壳31下部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三滑槽83。正常情况下不使用头盔时,第二限位杆82位于第二滑槽81的后部,用于抵住第三外壳31,防止第三外壳31因意外受到压力而往下移动,导致压板64挤压第二气囊45,导致第二气囊45内的气体进入第一气囊41内,从而影响头盔的使用效果,使用头盔时,手动将第二限位杆82往前移动,使得第二限位杆82与第三滑槽83相对,不再抵住第三外壳31,方便第三外壳31在受到外界撞击时能够快速对患者的头部进行防护。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分类

0612011568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