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鞋底和鞋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12:4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鞋底和鞋。

背景技术

人们穿着的鞋,为便于步行或运动,需要鞋底具有支撑作用以达到人体平衡和稳定,又需要鞋底具有弹性以达到缓震效果,减少对人体的冲击所带来的损伤,并且,还需要具有较好的能量回馈功能,以达到省力的步行和运动感受。但,具有支撑作用需要鞋底具有一定的刚度,而具有缓震作用需要鞋底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吸收冲击和震动,吸收冲击和震动又可能会影响能量的回馈,因此,现有的鞋底很难做支撑、缓震和能量回馈特性均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鞋底和鞋,其能够为人体提供很好的支撑作用、缓震作用以及能量回馈作用,以达到稳定、省力的穿着感受。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有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和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弹性弯折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从鞋底本体的后跟延伸至前掌,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方并位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所述弹性弯折部伸出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

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从鞋底本体的后跟延伸至鞋头,所述第一延伸部于前掌部位下凹,形成一鞋头部位上翘、前掌部位下凹、后跟部位上翘的连续曲面。

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间隔。

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所形成的间隔内填充发泡材料。

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弹性弯折部背离前掌方向的边缘中部朝前掌方向凹陷形成凹槽。

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背离所述弹性弯折部的一端的边缘中部朝所述弹性弯折部方向凹陷形成缺口。

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支撑板为碳纤维板。

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其中,前掌部位的所述第一延伸位部具有较高的刚度,所述弹性弯折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后跟部位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较好的弹性。

第九技术方案涉及一种鞋,其包括鞋面和如上所述任一项所述的鞋底,所述鞋面固接于所述鞋底本体的上表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第一延伸部从鞋底本体的后跟延伸至前掌的设置,使第一延伸部为整个鞋底提供整体支撑,利于提高鞋底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尤其在本发明中,为追求鞋底后跟获得较大的回弹力,鞋底的后跟将发生较大弹性形变,从而带来鞋底整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问题,为此,支撑板的第一延伸部延伸至前掌可以为鞋底整体提供有效支撑,克服鞋底的后跟在追求高弹性所产生的鞋底本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问题,达到鞋底整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要求。弹性弯折部伸出鞋底本体的后跟,使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后跟部位受压后能产生较大的弹性形变,使鞋底为人体提供更好的缓震和能量回馈性能,因为鞋底的后跟部位是主要受力部位,而弹性弯折部是形变最小的部位,为使鞋底后跟获得更大的弹性形变,将第二延伸部置于鞋底本体的后跟位置,而将弹性弯折部设置于鞋底本体之外,利于鞋底后跟获得更大的弹性形变,进而获得更大的回弹力。

本发明中,第一延伸部于前掌位置下凹,形成一鞋头部位上翘、前掌部位下凹、后跟部位上翘的连续曲面,有利于为人体提供更大面积的刚性支撑,提高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其次,人体运动过程中,鞋底的后跟、前掌、鞋头依序触地,鞋底以类似滚动的方式运动,由于鞋头翘起,当鞋头触地时,由于支撑板具有一定的刚度,会产生鞋底后跟和前掌给足部向前的推力,使鞋底具有推导作用,运动摩擦力相对较小,行走时就会感觉更省力,充分利用了行走时的惯性力量。

本发明中,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间隔,利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受压后发生较大的弹性形变,以吸收能量受压缩储能,并回弹释放能量。所述间隔内填充发泡材料,由于发泡材料本身具有高弹性,既为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固形支撑,又不影响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弹性形变。

本发明中通过在弹性弯折部背离前掌方向的边缘中部朝前掌方向凹陷形成凹槽,以减小弹性弯折部的刚性,增加弹性,但不减小支撑面宽度,保持弹性弯折部的支撑作用。

本发明中在第二延伸部背离所述弹性弯折部的一端的边缘中部朝所述弹性弯折部方向凹陷形成缺口,以减小第二延伸部末端的刚性,增加弹性,但不减小第二延伸部的支撑面宽度,保持第二延伸部的支撑作用以实现平衡和稳定。

本发明中支撑板采用碳纤维板,便于根据鞋底的受力情况,为支撑板的各部分设置不同的织法达到不同的刚度或弹性。前掌部位的所述第一延伸位部具有较高的刚度,所述弹性弯折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后跟部位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较好的弹性,使所述支撑板更好地达到支撑作用、缓震作用以及能量回馈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中鞋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鞋底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支撑板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支撑板的仰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鞋1000,鞋底100,鞋底本体1,支撑板2,第一延伸部21,第二延伸部22,缺口221,弹性弯折部23,凹槽231,鞋面200。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下”是指在人体穿着鞋站立时鞋的底面指向的方向,术语“前”是指人体穿着鞋站立时鞋的鞋头指向的方向。术语“上”是“下”的反方向;术语“后”是“前”的反方向。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为发明创造一种稳定性、缓震性能和能量回馈性能俱佳的鞋,以提升穿着感受和运动表现,通过设置弹性支撑板的结构及位置,以获得更大的弹性形变和能量回馈,并且兼顾支撑的稳定性。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鞋1000,包括鞋底100和鞋面200,其中鞋底100包括鞋底本体1和支撑板2,鞋面200固接于鞋底100的上表面。

其中,鞋底本体1适应人体足部的形态,包括鞋头、前掌、足弓部位和后跟,鞋底本体1的鞋头与人体足部的脚趾部位大致对应,鞋底本体1的前掌与人体足部的前掌部位大致对应,鞋底本体1的足弓部位与人体足部的足弓部位大致对应,鞋底本体1的后跟与人体足部的后掌部位大致对应。鞋底本体1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由多层结构构成,优选地由不同材质的多层结构贴合而成。

如图2、图3、图4所示,支撑板2为具有一定刚度和弹性的板材,其设有第一延伸部21、第二延伸部22和连接第一延伸部21和第二延伸部22的弹性弯折部23;第一延伸部21位于鞋底本体1内,从鞋底本体1的后跟延伸至前掌,第一延伸部21从鞋底本体1的后跟延伸至前掌的设置,使第一延伸部21为整个鞋底100提供整体支撑,利于提高鞋底100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21从鞋底本体1的后跟延伸至鞋头,鞋头位置的外轮廓线适应脚趾的外轮廓形态,第一延伸部21于前掌部位下凹,如图3所示,形成一鞋头部位上翘、前掌部位下凹、后跟部位上翘的连续曲面,并且,鞋底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与第一延伸部21的形状大致匹配,如此,人体运动过程中,踩压鞋头部位时,鞋底100以类似滚动的方式运动,鞋底100后跟和前掌会给足部向前的推力,使鞋底100具有推导作用,运动摩擦力相对较小,行走时就会感觉更省力,充分利用了行走时的惯性力量;第二延伸部22位于第一延伸部21的下方,并位于鞋底本体1的后跟,第一延伸部21和第二延伸部22之间形成间隔,第二延伸部22背离弹性弯折部23的一端与第一延伸部21形成开口,其间填充高弹性材料,例如发泡材料等;弹性弯折部23伸出鞋底本体1的后跟,并位于鞋底本体1后跟的后方;当鞋底100后跟受到人体的压力时,第一延伸部21和第二延伸部22受压变形储能,第一延伸部21和第二延伸部22之间的间隔将受压变小,而弹性弯折部23是第一延伸部21和第二延伸部22的连接部位,受压的弹性形变小,因此,为使鞋底100后跟受压后有更大的能量回馈,弹性弯折部23伸出鞋底本体1的后跟,并将第二延伸部22置于鞋底本体1的后跟位置,使第一延伸部21和第二延伸部22在后跟位置的形变量更大,储能输出更大的回弹力,使鞋底100为人体提供更好的缓震和能量回馈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优选为碳纤维板,其可以一体成型,其第一延伸部21的前掌部位刚度较高,碳纤维的每层方向为19/-19/0/19/-19/3K,弹性弯折部23、第二延伸部22和后跟部位的第一延伸部21弹性较好,每层碳纤维的方向为:60/-60/30/-30/60/-60。优选地,弹性弯折部23背离前掌方向的边缘中部朝前掌方向凹陷形成凹槽231,以减小弹性弯折部23的刚性,进一步增加弹性,但不减小弹性弯折部23的支撑面宽度,保持弹性弯折部23的支撑作用,使鞋底100仍具有较好的平衡作用;在第二延伸部22背离所述弹性弯折部23的一端的边缘中部朝所述弹性弯折部23方向凹陷形成缺口221,如此,可减小第二延伸部22末端的刚性,增加弹性,但不减小第二延伸部22的支撑面宽度,保持第二延伸部22的支撑作用以实现平衡和稳定。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申请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技术分类

0612011474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