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内镜下固定套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6:35


一种内镜下固定套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介入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镜下固定套件。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原本无法直接获取病因和病灶情况的病情,都可以通过现有的医疗设备实现低影响或无影响地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准确获取到患者体内对应部位的实际情况。其中,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是一种现代医学介入治疗手段,具体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由于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在短短几十年中ERCP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ERCP手术时,在内镜下需要对部分组织进行切口扩张操作,当切口形成后,对应部位具有更大的摆动幅度,为了便于操作,则需要采用一次性的闭合夹进行夹持固定,从而防止在操作中部分切除的组织不规则摆动遮挡患处,影响操作。

但现有的闭合夹,无论是普通U型钛夹或可旋转夹闭的夹子结构,一般单次操作只能释放一枚。若需要多点固定,则需要将内镜钳取出后安装好另一枚再深入人体患处进行操作,由于内镜下操作难度较大,且单次固定后间隔继续固定的难度明显高于单次操作连续释放两枚或多枚闭合夹,则同样会造成诸多困难。

而且,内镜下的组织一直持续的摆动,即使内镜钳能够伸缩转动调节角度,但实际操作中也具有较大难度,且单个夹子只能固定一定区域内的组织。且由于闭合夹体积较小,故对切口或其他部位进行固定时,需要持续固定多枚闭合夹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闭合夹之间的相关性较低,无法进行联结固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镜下固定套件,通过一次释放多枚闭合夹,从而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操作难度。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镜下固定套件,在内镜钳单次伸入体内进行至少两次连续的夹持操作,包括至少两个相互连接的闭合夹,最外侧闭合夹具有与内镜钳卡接限位的结构,当最内侧闭合夹由内镜钳夹持闭锁后释放,相邻闭合夹因始终具有向外扩张的内力而保持与外侧闭合夹接触。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相邻闭合夹之间卡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闭合夹一侧设有凸起,另一侧设有卡槽,相邻闭合夹接触时凸起与卡槽在闭合夹扩张方向上形成卡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相邻闭合夹为嵌套连接,在闭合夹背面具有容纳相邻闭合夹夹持面的沉槽。

值得说明的是,闭合夹的夹持面是指其内侧的凹表面,而背面是指其外侧的凸表面。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第一方面的第一至三种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所述相邻闭合夹之间设有用于牵引的张拉线,当内侧闭合夹释放后,由内镜钳通过张拉线拉动已闭锁的闭合夹夹局部组织移动,并在相邻闭合夹释放后所述张拉线持续张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所述张拉线两端均具有膨大端,任一侧膨大端滞留在最内侧闭合夹上,另一端依次穿过相邻闭合夹后滞留于最外侧闭合夹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所述张拉线端部具有膨大端,所述膨大端滞留在最内侧的闭合夹上;张拉线另一端依次穿过相邻闭合夹,并与内镜钳中设有的钩部连接,所述钩部与内镜钳的操作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所述张拉线端部具有膨大端,所述膨大端滞留在最内侧的闭合夹上,张拉线另一端依次穿过相邻闭合夹上设有的限位孔;

所述限位孔在闭合夹扩张状态下的尺寸大于张拉线截面尺寸,当闭合夹闭锁后限位孔尺寸小于张拉线截面尺寸。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所述张拉线依次穿过闭合夹一端继续穿过内镜钳的管线并与内镜钳外部的操作端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两个或多个相互连接的闭合夹设计,利用现有的内镜钳结构,通过最外侧的闭合夹与内镜钳卡接限位,并操作内镜钳挨个夹持固定,从而在单次安装后进行连续的多点释放,无需将内镜钳取出安装的过程,提高操作效率;

(2)本发明通过调整闭合夹结构,使其相邻的闭合夹能够在闭合前均保持与内镜钳稳定连接状态,通过嵌套或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在释放后也不会对相邻未闭合的闭合环造成影响;

(3)本发明通过在相邻闭合夹之间设置有张拉线使得闭合夹之间能够链节形成相互作用,通过固定两个点并使其保持相对距离,从而在内镜下对不同切除组织的有效固定,提高操作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整个套件装配在内镜钳上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图1中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整个套件装配在内镜钳上的轴侧图;

图4是本发明图3中的B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第二闭合夹单独安装在内镜钳上的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中第二闭合夹单独安装在内镜钳上的轴侧图;

图7是本发明中第一闭合夹、第二闭合夹套接时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中沿T-T剖切线剖切后的截面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中第一闭合夹、第二闭合夹套接时的轴侧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第一闭合夹、第二闭合夹分开状态的第一轴侧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第一闭合夹、第二闭合夹分开状态的第二轴侧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第一闭合夹、第二闭合夹分开状态的轴侧图。

图中:1-操作端,2-管线,3-钳臂,3.1-卡槽,3.2-避让槽,4-第一闭合夹,4.1-嵌槽,5-第二闭合夹,5.1-凸缘,6-张拉线,7-夹口,8-镂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释。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内镜下固定套件,由于该结构区别与现有技术,故需要对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简要阐述。首先,内镜是利用人体的天然孔道或经过手术切口进入人体内的管道结构,其端部具有带有灯光的摄像头,通过该摄像头能够查看内部组织部位的情况。若需要操作,则通过该通道伸入不同的器械进行操作。

而其中的器械就包括内镜钳,内镜钳包括多种形式,但均具有操作端1和管线2,而内镜钳设置在管线2的端部,而操作端1上具有一根硬质的线,由该硬质线穿过管线2与端部的内镜钳连接进行操作。

最基本的内镜钳具有张开和咬合两种形式,可以进行抓取和释放,抓取过程对目标组织进行夹取,并在咬合后始终保持夹持状态,并向外拉出,从而达到取样目的。而释放则包括多种结构,本实施例中主要涉及闭合夹。

所谓闭合夹,通常为钛金属材质制成的一次性结构,本身具有较大的内力,能够持续保持扩张状态。但闭合夹上具有锁止结构,可通过外部结构施加力使其在相互咬合时锁止固定,从而达到稳定夹持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闭合夹通常包括两种,U型夹和旋转夹闭的柱形夹,本实施例中主要针对U型的闭合夹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手持式夹器,外部具有一个操作部,操作部端部通过管线2与内镜钳连接。这种夹器是常见的器械,图中展示的管线2为直线形状,但根据需求可改为可弯曲的胶皮管,以便适应肠道的行进。

在图5和图6中可以看到,整个内镜钳端部具有两个钳臂3,钳臂3的端部具有沿钳臂3长度方向上的避让槽3.2。通过管线2内的线缆与操作端1连接,通过操作端1控制两个钳臂3进行夹持。该夹持器为现有设备,可将普通的U型钛夹放置在其端部,通过钛夹的凸起与钳臂3端部的凹槽卡接限位。由于U型钛夹本身具有一个向外扩张的内力,且两个端部具有锁止扣合结构,只有在完全扣合时其端部限制整个钛夹保持闭锁状态,而操作时钛夹均与钳臂3贴合。

现有技术中,由于内镜钳仅具有一组凹槽用于卡接限位,则单次操作只能安装一枚钛夹,释放后拉出再安装,给内镜下的操作带来不便。尤其是需要快速固定的切口或其他具有较大摆动幅度的组织,当固定一个点后需要快速固定另一个点位,一旦时间较差则容易导致其需要固定的其他部分已经散落或卷积,给后续的固定带来不便,且固定效果的好坏也会影响后续其他操作。

现有技术中有存在改进内镜钳的方式来进行单次伸入多次释放的设备,这种设备多具有较为复杂的前部结构,且具有一个存储腔,用于放置多枚闭合夹,且对应的闭合夹结构也有调整。而本实施例仅对钛夹本身进行优化,可直接采用现有的内镜钳结构,也能够达到单次伸入多次释放的效果。

具体来说,本实施中的固定套件包括至少两个闭合夹,由于仅需要相邻闭合夹之间形成较好限位连接效果即可,则本实施例中仅对相邻一组闭合夹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

其中,单个闭合夹的钳臂3背面具有一个向外的凸起,而在闭合夹的内侧具有一个连接槽,相邻闭合夹的凸起落入连接槽中实现限位,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较大的扩张内力。则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内侧的闭合夹始终保持与外侧闭合夹的紧贴状态,这种内力致使凸起与连接槽连接更加稳定,在操作过程中移动内镜钳时所有闭合夹能够保持固定。

而在每个闭合夹的两个端部中,一个具有钩槽,另一个具有楔形尖端,当内镜钳夹持时,可推动楔形尖端插入钩槽中,此时端部形成稳定的闭锁状态,而对应的向外扩张的内力便被抑制,导致其与外侧相邻闭合夹的贴合状态断开,从而完成单次的释放,且不会对内部的闭合夹造成影响。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主要以这种夹具进行说明,但类似的旋转夹闭的结构也同样适用,通过前后结构设计,在第一组夹子固定后,其端部具有的卡接结构与相邻的柱形夹子之间还保持有卡接限位效果。此时移动端部使得已经固定的夹子将内部的相邻夹子拖出,并在旋转机构的限制下继续拉动线管,在后的夹子由于两个金属臂落出管线2外,则快速向外扩张,从而失去与在前夹子端部的夹持固定效果。

还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设备可用于内镜下的多种手术过程中,并不局限与消化道手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内镜下固定套件,同样采用U型的闭合夹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是,相邻闭合夹为嵌套连接。

具体来说,如图7-图9所示,图中展示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闭合夹结构。虽然可采用多个重叠设计,但只有最外侧的闭合夹不同,而内部的闭合夹结构均相同,则仅对最外侧和相邻闭合夹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中采用相同的内镜钳,其操作方式和夹闭方式均相同,则对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图中内侧为第一闭合夹4,而外侧而第二闭合夹5。第二闭合夹5的端部外侧具有两个向外的凸缘5.1,而在图2中可以看到,钳臂3端部具有一个垂直于钳臂3长度方向的圆形的卡槽3.1,该卡槽3.1正好让第二闭合夹5的凸缘5.1落入实现限位固定效果。

而在内侧的第一闭合夹4的背面设有还设有嵌槽4.1,可以看到,第一闭合夹4的背面宽度大于第二闭合夹5的夹持面宽度,使得第二闭合夹5的夹持面能够正好落入第一闭合夹4背面的嵌槽4.1内实现套接。这种连接方式既避免了内外两个闭合夹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内侧释放后,外侧闭合夹也能够继续与内镜钳的钳臂3保持贴合连接。同时相较于凸起和卡槽3.1的限位连接方式,这种更大面积的嵌套连接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可在操作过程中降低脱落的可能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内镜下固定套件,与上述两个实施例不同的是,由于每个闭合夹均为独立结构,这种释放固定后仅能对一小块区域的组织进行夹持固定,针对于一些具有一定长度且需要将其移动至其他位置的目标组织,通常会采用多个闭合夹,但这种效果往往不能满足操作需求。

例如,在进行胆管ERCP时,需要将内径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若内部出现结石或其他情况需要扩大管道,则需要扩张设备。但由于乳头开口部较小,且镜下显示的开口位置不断移动,很影响操作便捷。此时需要通过电刀将乳头开口部切开一部分,然后将其一侧拨开并固定。若只有一个闭合夹夹持,则识别无法达到预想效果。但多个闭合夹的也会影响操作,使得局部区域出现多个夹子。

本实施例针对上述实施例2进行优化,在相邻两个夹子之间设置一根张拉线6。首先该张拉线6具有一个膨大端,膨大端处于内侧的第一闭合夹4的弯折处,并穿过弯折处在穿过外侧的第二闭合夹5后形成另一个膨大端。

此时,通过预设一定的张拉线6长度,则使得两个闭合夹能够保持一定间距,此时可便于操作人员使用并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

如上述过程中所示,此时只需要将第一闭合夹4先与切合的乳头开口部的一侧壁夹持固定,由于第一闭合夹4闭锁固定,需要移动内镜钳使的张拉线6被绷直,此时在继续移动内镜钳,由于凸缘5.1与卡槽3.1的配合,同时由于第二闭合夹5的扩张力较大,则第二闭合夹5持续与内镜钳连接,并通过张拉线6将第一闭合夹4拉动至对应位置。

此时,操作内镜钳的操作端1将第二闭合夹5固定肠壁上,则第二闭合夹5通过张拉线6会持续给予第一闭合夹4向该位置的拉力,从而将被切开的乳头开口部的壁进行固定。

值得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仅以两个相邻闭合夹进行实例描述,但实际可采用多个闭合夹,且根据需求设置每个闭合夹之间的张拉线6间距,从而达到多点固定张拉的效果。由于采用嵌套结构,并且钛金属制成的闭合夹具有较大的扩张力,使其能够在张拉过程中保持稳定。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一种内镜下固定套件,并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上述实施例3中仅限定两个闭合夹之间的固定方式,由于一些手术中的固定对象具有较大的位移阻力,则仅通过两个闭合夹之间的张拉线6无法拉动,且会将原本固定在内镜钳上的闭合夹脱落。

则本实施例中,闭合夹采用非金属且易于吸收消解的材料制成,其扩张力小于钛材料。而本实施例中同样以张拉线6进行连接,但该张拉线6仅具有一个膨大端,该膨大端均处于最内侧的闭合夹内并实现固定。而张拉线6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每一个闭合夹后,并与设置在内镜钳上管线2内的一根特殊设置的拉线连接,而该拉线延伸至操作端1并形成一个独立的端部进行操作。

此时,在未释放锁闭的闭合夹上,该张拉线6可自由穿过,则当固定第一个闭合夹时相邻和其与的闭合夹并未受到影响。

为了同样能够实现张拉效果,本实施例在除最内侧的闭合夹上的弯折部设有一个夹口7,如图9和10中所示;或者直接在其靠近弯折处的夹臂上开设有一个尺寸大于张拉线6截面的镂口8,如图11和图12所示。

其中,当闭合夹夹持固定时,其弯折部同样或向内压紧,原本可自由穿过夹口7或镂口8的张拉线6被锁紧从而达到固定效果。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最内侧的闭合夹固定在目标组织上,此时移动内镜钳并移动至对应位置,由于张拉线6始终处于自由状态,则并不影响第二个闭合夹的移动。然后,将第二个闭合夹移动至对应位置,并使其一侧夹臂的钩槽与组织勾住形成预结,然后在操作端1拉动该张拉线6,此时第一个被固定的闭合夹会带动组织向该处移动,移动至需要长度后便操作内镜钳件将第二个闭合夹固定闭锁,从而完成张拉拖曳的固定目标,此时可根据需求,若只有两个需要固定的目标,则内镜钳上未剩下闭合夹,可再次操作内镜钳端部夹持将多余的张拉线6切断,而剩余的张拉线6会随着内镜钳一同被带离。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张拉线6与闭合夹均为医用材料制成,不会对肠道和患者身体造成影响,同时由于是可消化的材料,在一定时间还会消解。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技术分类

0612011380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