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52:39


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杯具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饮水、喝茶、饮酒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泡茶用的茶具主要有碗状茶壶,使用时,先将开水注入放有茶叶的茶壶中,然后盖上壶盖,当沏泡好后,可用手握在茶壶边缘部,利用壶盖和壶体的间隙将茶水倒出,这种茶壶每次泡茶都会先将茶水转移到另外的茶海中,但是这种茶壶在泡茶时,由于水温过高,容易烫手,而且茶水容易溢出,一不小心容易被烫伤,甚至导致茶壶摔落破碎,特别是对于泡茶新手来说,使用相对不方便,而传统的酒具也同样需要用酒壶或酒瓶向酒杯中一杯一杯的斟酒,存在酒倒洒、烦琐麻烦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结构新颖、实用,该半自动杯具可用作茶具或酒具,从而方便人们倒出茶水或酒,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及轻松,且更具趣味性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包括外杯和内胆,内胆套设于外杯内并与外杯密封滑动配合,外杯底部设有出液管道,内胆底端设有出液孔,内胆底部设有堵头机构,当向上提起内胆时,堵头机构将解除对出液孔的封堵并使内胆内的液体落至外杯内,当向下压下内胆时,堵头机构将对出液孔进行封堵并关住外杯内的空气且将外杯内的液体从出液管道压出。

进一步的,内胆外壁设有至少一个密封件。

进一步的,内胆外壁下部设有环形凹槽,密封件设于环形凹槽内。

进一步的,堵头机构包括第一堵头,第一堵头呈片状,第一堵头上端固定连接有挂杆,出液孔底部固定设有用于支撑挂杆的环形支撑块,第一堵头通过挂杆活动挂设于出液孔内。

进一步的,内胆上设有相对称且呈竖向布置的两个导向槽,挂杆端部与导向槽相适配,挂杆端部嵌设于相对应的导向槽内并与导向槽滑动配合。

进一步的,第一堵头的密度小于外杯内的液体密度。

进一步的,挂杆上端固定设有向上延伸并穿出内胆的压杆,出液孔内设有位于环形支撑块与挂杆之间的压缩弹簧。

进一步的,堵头机构包括第二堵头,第二堵头呈片状,第二堵头上端固定设有向上延伸并穿出内胆的转动杆,转动杆与内胆转动连接,第二堵头上端面与内胆下端面相贴合,出液孔与转动杆不同轴设置,第二堵头上设有与出液孔相配合的通孔。

进一步的,内胆的高度大于外杯内腔的深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公道杯,公道杯可分离的设于出液管道的出液孔下方,内胆上端开口处设有可打开的盖子,内胆内底部设有过滤网。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整体结构新颖、实用,该半自动杯具可用作茶具或酒具,从而方便人们倒出茶水或酒,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及轻松,当用于泡茶时,在泡茶过程中,只需向上提起内胆使得内胆内的茶水流入外杯内,然后再向下压下内胆,使得所述堵头机构对所述出液孔进行封堵并关住所述外杯内的空气,便于利用空气进行推动从而将所述外杯内的茶水从所述出液管道压出,能够尽量使所述外杯内的茶水都被压出,同时使得泡茶更为简单、方便,可有效避免泡茶者在倒茶过程中不小心被烫到,整体结构设计新颖,更具趣味性;当用于倒酒时,也是采用同样的操作步骤从而将酒压出,可避免出现酒倒洒的问题,整个操作较为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提起内胆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压下内胆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的堵头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的内胆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压下内胆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提起内胆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压下内胆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提起内胆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1-外杯;11-内腔;2-内胆;21-出液孔;22-环形凹槽;23-导向槽;24-手持环;25-环形支撑块;3-出液管道;41-第一堵头;42-挂杆;43-压杆;44-压缩弹簧;45-第二堵头;451-通孔;46-转动杆;5-密封件;6-过滤网;7-公道杯;8-盖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包括外杯1和内胆2,所述内胆2套设于所述外杯1内并与所述外杯1密封滑动配合,所述外杯1底部设有出液管道3,所述内胆2底端设有出液孔21,所述内胆2底部设有堵头机构,当向上提起所述内胆2时,所述堵头机构将解除对所述出液孔21的封堵并使所述内胆2内的液体落至所述外杯1内,当向下压下所述内胆2时,所述堵头机构将对所述出液孔21进行封堵并关住所述外杯1内的空气且将所述外杯1内的液体从所述出液管道3压出。

该半自动杯具可用作茶具或酒具,从而方便人们倒出茶水或酒,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及轻松,当用于泡茶时,在泡茶过程中,只需向上提起所述内胆2使得所述内胆2内的茶水流入所述外杯1内,然后再向下压下所述内胆2,使得所述堵头机构对所述出液孔21进行封堵并关住所述外杯1内的空气,便于利用空气进行推动从而将所述外杯1内的茶水从所述出液管道3压出,能够尽量使所述外杯1内的茶水都被压出,同时使得泡茶更为简单、方便,可有效避免泡茶者在倒茶过程中不小心被烫到,整体结构设计新颖,更具趣味性;当用于倒酒时,也是采用同样的操作步骤从而将酒压出,可避免出现酒倒洒的问题,整个操作较为简单方便。

此外,当所述外杯1单独使用时,所述出液管道3也可作为杯把进行使用,且为了能使所述外杯1内可装有较多的液体,可将所述出液管道3的出液口设置成靠近所述外杯1上端杯口处。

如图3所示,所述内胆2外壁设有至少一个密封件5,优选的,所述密封件5的数量为3-4个并沿着所述内胆2高度方向依次设置,通过多个所述密封件5的设置,可有效确保所述内胆2与所述外杯1之间的密封效果,此外,所述密封件5可选用密封环或密封圈,所述密封件5可采用硅胶或橡胶材质制作而成。

如图7所示,所述内胆2外壁下部设有环形凹槽22,所述密封件5设于所述环形凹槽22内,通过所述环形凹槽22的设置,从而有效确保所述密封件5能够更为稳定的设于所述内胆2外壁上。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堵头机构包括第一堵头41,所述第一堵头41呈片状,所述第一堵头41上端固定连接有挂杆42,所述出液孔21底部固定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挂杆42的环形支撑块25,所述第一堵头41通过所述挂杆42活动挂设于所述出液孔21内,具体的,所述挂杆42呈T字型状,所述第一堵头41可选用硅胶材质制作而成,通过采用此结构,当向下压下所述内胆2时,会挤压所述外杯1内的空气,有少量的空气会从所述第一堵头41与所述内胆2底部之间的间隙跑出,但大部分的空气将会作用于所述第一堵头41上,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堵头41相对所述内胆2向上移动并对所述出夜孔进行封堵从而封住所述所述外杯1内的空气,当继续向下压所述内胆2时,则会将所述杯体内的液体从所述出液管道3压出,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当向下压下所述内胆2时所述杯体内的空气更少的跑出并能够很好的将所述第一堵头41顶起,可将所述第一堵头41在自然出液的状态下与所述内胆2之间的间隙设置得较小一点,如可将二者之间的间隙设置成1-2mm。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内胆2上设有相对称且呈竖向布置的两个导向槽23,所述挂杆42端部与所述导向槽23相适配,所述挂杆42端部嵌设于相对应的所述导向槽23内并与所述导向槽23滑动配合,通过所述导向槽23的设置,从而可对所述第一堵头41的上下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所述第一堵头41更好的实现对所述出液孔21的封堵与导通。

如图1所示,所述内胆2的高度大于所述外杯1内腔11的深度,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方便对所述内胆2进行提起及下压操作。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内胆2内底部设有过滤网6,当该半自动杯具用于泡茶时,通过所述过滤网6的设置,可对所述内胆2内的茶水进行过滤,有效避免茶叶随茶水流至所述外杯1内。

如图1所示,该半自动杯具还包括公道杯7,所述公道杯7可分离的设于所述出液管道3的出液孔21下方,所述公道杯7用于接住从所述出液管道3流出的液体,所述内胆2上端开口处设有可打开的盖子8,从而方便盖住所述内胆2。

如图2所示,所述内胆2上端开口边沿向上且向外延伸并形成有呈喇叭状的手持环24,通过所述手持环24的设置,从而更加方便手持所述内胆2并进行提起或下压动作。

当将该半自动杯具用于泡茶时,首先打开所述内胆2上的所述盖子8,然后往所述内胆2内放入茶叶,并用开水进行冲泡,然后再重新盖上所述盖子8,静置一会之后,即可用手捏住所述内胆2上端的所述手持环24,并向上提起所述内胆2,此时,所述内胆2下端的第一堵头41由于自重将相对所述内胆2自然下垂并与所述内胆2下端之间相分离且形成有间隙,从而使得所述内胆2下端的所述出液孔21处于导通状态,此时,所述内胆2内的茶水将通过所述过滤网6的过滤并从所述出液孔21流至所述外杯1内,然后,再向下压下所述内胆2,当向下压下所述内胆2时,会挤压所述外杯1内的空气,有少量的空气会从所述第一堵头41与所述内胆2底部之间的间隙跑出,但大部分的空气将会作用于所述第一堵头41上,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堵头41相对所述内胆2向上移动并对所述出夜孔进行封堵从而封住所述所述外杯1内的空气,从而当所述内胆2继续下压时,可迫使得所述外杯1内的茶水通过所述出液管道3流出,并流入所述公道杯7内,随后可将所述公道杯7内的茶水转移至茶杯内,以方便饮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堵头41的密度小于所述外杯1内的液体密度,当所述第一堵头41接触到所述外杯1内的液体时可保持浮在液体表面,当所述内胆2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一堵头41可相对所述内胆2向上移动并将所述出液孔21进行封堵,由此关住所述外杯1内的空气,当所述内胆2继续下压时,可将所述外杯1内的液体从所述出液管道3压出,通过采用此结构设置,由此可将所述第一堵头41在自然出液的状态下与所述内胆2之间的间隙设置得较大一点,如可将二者之间的间隙设置成3-4mm,从而便于所述内胆2内的液体能够快速流入所述外杯1内,此外,所述第一堵头41可选用密度较小的泡沫板制作而成,为了进一步确保所述第一堵头41与所述内胆2相贴合时的密封性,还可将所述第一堵头41上端面设置一层硅胶层。

其它技术特征具体同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挂杆42上端固定设有向上延伸并穿出所述内胆2的压杆43,所述出液孔21内设有位于所述环形支撑块25与所述挂杆42之间的压缩弹簧44,当向上提起所述内胆2时,可同时用手指按压所述压杆43,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堵头41与所述内胆2分离并使得所述出液孔21导通,此时,所述内胆2内的液体将通过所述出液孔21流入所述外杯1内,当需要下压所述内胆2时,可先松掉所述压杆43,此时所述压杆43在所述压缩弹簧44的作用下可自动复位,并使所述第一堵头41重新对所述出液孔21进行封堵从而关住所述外杯1内的空气,此时,当下压所述内胆2时,便能将所述外杯1内的液体从所述出液管道3压出,通过采用此结构,可通过改变按压所述压杆43的力度从而调整所述第一堵头41与所述内胆2之间的间隙,由此调整所述内胆2内的液体流入所述外杯1内的速度。

其它技术特征具体同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堵头机构包括第二堵头45,所述第二堵头45呈片状,所述第二堵头45上端固定设有向上延伸并穿出所述内胆2的转动杆46,所述转动杆46与所述内胆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堵头45上端面与所述内胆2下端面相贴合,所述出液孔21与所述转动杆46不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堵头45上设有与所述出液孔21相配合的通孔451,当所述通孔451与所述出液孔21相对时,可使所述出液孔21处于导通状态,当所述通孔451与所述出液孔21相错开时,可使所述出液孔21处于封闭状态,此外,所述第二堵头45可选用陶瓷材质制作而成,为了进一步确保所述第二堵头45与所述内胆2相贴合时的密封性,可将所述第二堵头45上端面与所述内胆2下端面均设置成光滑平面,此外,具体的,所述内胆2底部可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杆46穿设于所述转动孔内并通过微型轴承与所述内胆2进行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当向上提起所述内胆2后,可通过转动所述转动杆46从而带动所述第二堵头45的转动,并使得所述通孔451与所述出液孔21相对,此时所述出液孔21导通,并使所述内胆2内的液体流入所述外杯1内,当需要下压所述内胆2时,首先可再通过转动所述转动杆46从而带动所述第二堵头45的转动,并使得所述通孔451与所述出液孔21相错开,此时所述出液孔21被封堵并关住所述外杯1内的空气,当下压所述内胆2时,可将所述外杯1内的液体从所述出液通道压出。

其它技术特征具体同实施例一。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若干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相关技术
  • 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
  • 一种提压式气体推动杯具
技术分类

061201123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