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透射型液晶面板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4:06


透射型液晶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射型液晶面板。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有对液晶面板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的投影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液晶面板收纳于框体内,在框体内设置有借助冷却装置进行流通的液体制冷剂的流路。框体是通过将从液晶面板传递的热传递到液体制冷剂来冷却液晶面板的冷却部。另外,液晶面板及框体收纳于第一密闭壳体内,在第一密闭壳体内设置有热交换器及送风风扇。在热交换器中流通有通过冷却装置进行循环的液体制冷剂,热交换器将第一密闭壳体内的气体的热传递至液体制冷剂,由此,对第一密闭壳体内的气体进行冷却。第一密闭壳体内的气体借助送风风扇在第一密闭壳体内循环,对液晶面板进行冷却。

冷却装置具有加压输送液体制冷剂的泵、冷却液体制冷剂的散热器、以及供液体制冷剂循环的多个配管。多个配管中的一部分配管设有联接器,以便能够通过一部分配管更换供液体制冷剂流通的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74695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液体制冷剂在收纳液晶面板的框体中流通,因此框体设有配管。若设有这样的配管,则在需要更换液晶面板的情况下,需要在设法使液体制冷剂不漏出的同时拆下液晶面板,液晶面板的更换作业变得繁杂。这样的情况在将液晶面板组装到投影仪时也会发生。

另外,为了使在框体中流通的液体制冷剂循环,需要泵以及箱体,因此存在冷却装置、进而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

因此,期望能够实现液晶面板的更换工序和组装工序的简化以及搭载液晶面板的装置的小型化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透射型液晶面板具有:像素区域,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排列有多个像素;液晶层,所述液晶层按照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对光进行调制;入射部,所述入射部使光入射到所述液晶层;射出部,所述射出部将由所述液晶层调制后的光作为图像光射出;以及蒸汽腔室,该蒸汽腔室具有与所述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受热部和对由所述受热部受到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部,所述蒸汽腔室利用由所述受热部受到的热使封入于内部的液相的制冷剂气化,并利用所述散热部对气相的所述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从而将气相的所述制冷剂冷凝成液体的所述制冷剂。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透射型液晶面板具有:像素区域,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排列有多个像素;液晶层,所述液晶层按照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对光进行调制;对置基板,所述对置基板具有与所述像素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公共电极;像素基板,所述像素基板具有与所述多个像素分别对应地设置的多个像素电极,并且在所述像素基板与所述对置基板之间承载所述液晶层;第一防尘基板,所述第一防尘基板在所述对置基板上设置于与所述像素基板相反侧的面上;第二防尘基板,所述第二防尘基板在所述像素基板上设置于与所述对置基板相反侧的面上;第一蒸汽腔室,所述第一蒸汽腔室具有:第一开口部,其与所述像素区域对应;第一受热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围,并且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所述对置基板和所述第一防尘基板中的至少一方连接;和第一散热部,其对由所述第一受热部受到的热进行散热,所述第一蒸汽腔室利用由所述第一受热部受到的热使封入于内部的液体的第一制冷剂气化,利用所述第一散热部对气体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从而将气相的所述第一制冷剂冷凝为液相的所述第一制冷剂;以及第二蒸汽腔室,所述第二蒸汽腔室具有:第二开口部,其与所述像素区域对应;第二受热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周围,并且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所述像素基板和所述第二防尘基板中的至少一方连接;和第二散热部,其对由所述第二受热部受到的热进行散热,所述第二蒸汽腔室利用由所述第二受热部受到的热使封入于内部的液体的第二制冷剂气化,利用所述第二散热部对气体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气相的所述第二制冷剂冷凝为液相的所述第二制冷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和保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和保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射出侧冷却部件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安装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的第一散热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4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5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6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7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8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9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0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1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2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33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4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5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6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变形的剖面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4A、4B、4C、4D、4E、4F、4G、4H、4I:液晶面板(透射型液晶面板);41:面板主体;41A:像素区域;42:液晶层;43:入射部;44:对置基板(入射侧电极基板);441:光入射面;442:光射出面;45:入射侧防尘基板(第一防尘基板);451:光入射面(光入射侧的面);452:光射出面(光射出侧的面);453:侧面;46:射出部;47:像素基板(射出侧电极基板);471:光入射面;472:光射出面;48:射出侧防尘基板(第二防尘基板);481:光入射面(光入射侧的面);482:光射出面(光射出侧的面);483:侧面;49:配线;50:保持壳体;51:夹持部件;6A、6B、6C、6D、6E、6F、6G、6H、6I:射出侧冷却部件;61A、61B、61C、61D、61E、61F、61G、61H、61I:主体部(蒸汽腔室;第二蒸汽腔室);62:第一部件;621:受热部;62A:第一面;63:第二部件;631:第一散热部(散热部);632:第二散热部(散热部);63A:第二面;64、64C:开口部;67:热传递部件;68:第一散热部件;69:第二散热部件;7A、7B、7C、7D、7E、7F、7G、7H、7I:液晶面板;8A、8B、8C、8D、8E、8F、8G、8H、8I:入射侧冷却部件;81A、81B、81C、81D、81E、81F、81G、81H、81I:主体部(蒸汽腔室;第一蒸汽腔室);82:第一部件;821:受热部;82A:第一面;83:第二部件;831:第一散热部(散热部);832:第二散热部(散热部);83A:第二面、84、84C:开口部;87:热传递部件;88:第一散热部件;89:第二散热部件;9A、9B、9C、9D、9E、9F、9G、9H、9I、9J、9K:液晶面板;SP:封入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结构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将所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上。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外装壳体2和图像投射装置3。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投影仪1具有:冷却装置,其对构成投影仪1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电源装置,其向构成投影仪1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投影仪1的动作进行控制。

[外装壳体的结构]

外装壳体2构成投影仪1的外装,在内部收纳图像投射装置3、冷却装置、电源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外装壳体2具有正面部21、背面部22以及设置于正面部21的左侧的左侧面部23和设置于正面部21的右侧的右侧面部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外装壳体2具有将各面部21~24中的一个端部之间连接的顶面部和将各面部21~24中的另一个端部之间连接的底面部。外装壳体2例如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右侧面部24具有进气口241。进气口241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空气作为冷却气体导入外装壳体2的内部。也可以在进气口241设置有对通过进气口241的空气所包含的尘埃进行捕集的过滤器。

正面部21具有位于正面部21的大致中央的通过口211。从后述的投射光学装置37投射的光穿过通过口211。

正面部21具有位于正面部21的靠左侧面部23侧的排气口212。排气口212将对设置在外装壳体2内的冷却对象进行了冷却的冷却气体排出到外装壳体2的外部。

[图像投射装置的结构]

图像投射装置3形成与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投射所形成的图像。图像投射装置3具有光源31、光均匀化部32、色分离部33、中继部34、图像形成部35、光学部件用壳体36以及投射光学装置37。

光源31向光均匀化部32射出照明光。作为光源31的结构,例如能够例示具有射出作为激励光的蓝色光的固体光源、和将从固体光源射出的蓝色光中的一部分波长转换为包含绿色光和红色光的荧光的波长转换元件的结构。此外,作为光源31的其他结构,除了能够例示具有超高压水银灯等光源灯作为光源的结构以外,还能够例示具有采用了分别射出蓝色光、绿色光以及红色光的半导体激光器或发光元件的固体光源的结构。

光均匀化部32使从光源31射出的光均匀化。被均匀化的光经过色分离部33和中继部34,对后述的液晶面板4A的调制区域进行照明。光均匀化部32具有2个透镜阵列321、322、偏振转换元件323以及重叠透镜324。

色分离部33将从光均匀化部32入射的光分离为红、绿以及蓝的各色光。色分离部33具有2个分色镜331、332和使由分色镜331分离的蓝色光反射的反射镜333。

中继部34设置于比其他色光的光路更长的红色光的光路,抑制红色光的损失。中继部34具有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反射镜342、3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在红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中继部34。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光路比其他色光长的色光设为蓝色光,在蓝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中继部34。

图像形成部35对入射的红、绿以及蓝的各色光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各色光合成,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35具有根据入射的色光设置的3个场透镜351、3个入射侧偏振片352以及图像形成单元353A。

图像形成单元353A具有3个液晶面板4A、3个视场角补偿板354、3个射出侧偏振片355和1个色合成部356,它们被一体化。

液晶面板4A基于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号对从光源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具体而言,液晶面板4A基于输入的图像信号对从入射侧偏振片352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光作为图像光射出。液晶面板4A包括调制红色光的液晶面板4AR、调制绿色光的液晶面板4AG以及调制蓝色光的液晶面板4AB。液晶面板4A是使调制后的光沿着光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入射方向射出的透射型液晶面板,由入射侧偏振片352、液晶面板4A和射出侧偏振片355构成液晶光阀。

液晶面板4A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色合成部356对由液晶面板4AB、4AG、4AR调制后的3个色光进行合成。由色合成部356合成后的图像光入射到投射光学装置37。在本实施方式中,色合成部356由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十字分色棱镜构成。十字分色棱镜例如是具有将4个直角三棱柱状的棱镜贴合而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棱镜,在4个棱镜的界面设置有相互交叉的2个电介质多层膜。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单元353A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色合成部356具有与液晶面板4AR、4AG、4AB对置且供通过了液晶面板4AR、4AG、4AB的各色光入射的3个入射面356R、356G、356B和1个射出面356S。入射到各入射面356R、356G、356B的3个色光中的蓝色光和红色光被2个电介质多层膜朝向投射光学装置37反射,绿色光朝向投射光学装置37通过2个电介质多层膜。由此,3个色光被合成。合成后的图像光从射出面356S朝向投射光学装置37射出。

图像形成单元353A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图2所示,还具有3个保持部件357。

3个保持部件357分别保持液晶面板4A以及后述的射出侧偏振片355,并被固定于入射面356R、356G、356B中的对应的入射面。

图3是从液晶面板4A的光入射侧观察液晶面板4A和保持部件357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液晶面板4A的光射出侧观察液晶面板4A和保持部件357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和图4所示,保持部件357具有安装部358和4个突起的插入部359。

安装部358形成为矩形框状,通过粘接等安装于上述对应的入射面。安装部358具有开口部3581和保持部3582。

开口部3581在安装部358的大致中央形成为矩形。开口部3581使通过了射出侧偏振片355的光朝向色合成部356通过。

保持部3582保持射出侧偏振片355。

4个插入部359从安装部358的与四角对应的部分向液晶面板4A侧突出。4个插入部359在插入到液晶面板4A的各位置调整部503之后,通过紫外线固化粘接剂等粘接剂与液晶面板4A粘接固定。

通过这样的保持部件357,液晶面板4A与色合成部356一体化。但是,不限于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十字分色棱镜,色合成部356例如也可以由多个分色镜构成。

如图1所示,光学部件用壳体36在内部收纳上述各部分32~34以及场透镜351。此外,在图像投射装置3中设定有作为设计上的光轴的照明光轴Ax,光学部件用壳体36在照明光轴Ax上的规定位置处保持各部分32~34以及场透镜351。光源31、图像形成单元353A和投射光学装置37配置在照明光轴Ax上的规定位置。

投射光学装置37是将从图像形成部35入射的图像放大投射到被投射面的投射透镜。即,投射光学装置37投射由液晶面板4A调制后的图像光。作为投射光学装置37,能够例示具有多个透镜和在内部收纳多个透镜的筒状镜筒的组透镜。

[液晶面板的结构]

如上所述,液晶面板4A是对从入射侧偏振片352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的透射型液晶面板,通过保持部件357配置在与色合成部356的各入射面对应的位置。如图3和图4所示,液晶面板4A具有面板主体41、由扁平线缆构成的配线49、保持壳体50和射出侧冷却部件6A。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Z方向设为向液晶面板4A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将以+Y方向与上方一致的方式沿着+Z方向观察液晶面板4A的情况下的右方设为+X方向。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将+X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X方向,将+Y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Y方向,将+Z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Z方向。即,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Z方向是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光射出侧,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Z方向是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光入射侧。

[面板主体的结构]

图5是表示液晶面板4A的剖视图。

面板主体41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面板主体41具有排列有多个像素的像素区域41A。像素区域41A是在液晶面板4A中排列有多个像素并基于输入的图像信号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区域,多个像素分别能够单独地对光进行调制。

如图5所示,面板主体41具有液晶层42、入射部43以及射出部46。即,液晶面板4A是具有像素区域41A的透射型液晶面板。

[液晶层的结构]

液晶层42由封入在入射部43与射出部46之间的液晶形成。详细而言,液晶层42由封入在构成入射部43的对置基板44与构成射出部46的像素基板47之间的液晶形成。

液晶层42根据输入的图像信号对经由入射部43入射的光进行调制。即,液晶层42是在像素区域41A中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的调制部,构成像素区域41A的主要部分。

通过光入射到液晶层42而产生热。由液晶层42产生的热被传递到夹着液晶层42的入射部43和射出部46。

[入射部的结构]

入射部43设置在相对于液晶层42的光入射侧,使向液晶层42入射的光透过,由此,使光入射到液晶层42。入射部43具有:对置基板44,其与像素基板47一起夹着液晶层42;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其设置在对置基板44上。

[对置基板的结构]

对置基板44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光入射侧,是与液晶层4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透光性的入射侧电极基板。虽然省略图示,但对置基板44具有与液晶层42电连接的作为公共电极的对置电极和支承对置电极的支承基板。对置电极相当于入射侧电极,构成像素区域41A。沿着向像素区域41A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观察,对置基板44的面积比像素区域41A的面积大。即,从-Z方向观察,对置基板44的面积比像素区域41A的面积大。

对置基板44具有:光入射面441,其是光入射侧的面,供光入射;以及光射出面442,其是光射出侧的面,供通过了对置基板44的光射出。

由液晶层42产生的热被传递到对置基板44。

[入射侧防尘基板的结构]

入射侧防尘基板45是在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上设置于与像素区域41A对应的部分的透光性基板。即,在从-Z方向观察液晶面板4A的情况下,入射侧防尘基板45以覆盖像素区域41A的方式能够进行热传递地设置于光入射面441。

入射侧防尘基板45抑制尘埃等附着于光入射面441中与像素区域41A对应的区域而尘埃等的影子进入图像光。沿着向像素区域41A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观察,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面积比像素区域41A的面积大。详细而言,从-Z方向观察,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面积比像素区域41A的面积大,比对置基板44的面积小。

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具有光入射面451、光射出面452以及侧面453,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光入射面451是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靠光入射侧的面,是从入射侧偏振片352射出的光入射的面。

光射出面452是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靠光射出侧的面,是通过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射出的面。光射出面452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连接。

侧面453是连接光入射面451和光射出面452的面。

液晶层42的热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即,入射侧防尘基板45经由对置基板44与液晶层4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射出部的结构]

射出部46设置在相对于液晶层42的光射出侧,将由液晶层42调制后的光作为图像光射出。射出部46具有:像素基板47,其与对置基板44一起夹着液晶层42;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其设置于像素基板47。

[像素基板的结构]

像素基板47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在光射出侧,是与液晶层4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透光性的射出侧电极基板。虽然省略图示,但像素基板47具有TFT(Thin 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等多个开关元件、与液晶层42电连接的多个像素电极、以及支承多个开关元件和多个像素电极的支承基板。多个像素电极相当于射出侧电极,构成像素区域41A。详细而言,多个像素电极分别与像素区域41A中排列的多个像素对应地设置,与多个开关元件以及液晶层42中与多个像素对应的部分电连接。换言之,多个像素电极规定在像素区域41A中排列的多个像素。从自像素基板47射出的图像光的射出方向观察,像素基板47的面积比像素区域41A的面积大。

像素基板47是光入射侧的面,具有:光入射面471,其供由液晶层42调制后的光入射;以及光射出面472,其配置于光射出侧,供通过了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

由液晶层42产生的热被传递到像素基板47。

[射出侧防尘基板的结构]

射出侧防尘基板48是在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上设置于与像素区域41A对应的部分的透光性基板。即,在从光射出侧观察液晶面板4A的情况下,射出侧防尘基板48以覆盖像素区域41A的方式能够进行热传递地设置于光射出面472。

射出侧防尘基板48抑制尘埃等直接附着于像素基板47而尘埃等的影子进入图像光。从自液晶层42射出的图像光的射出方向观察,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面积比像素区域41A的面积大。详细而言,从+Z方向观察,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面积比像素区域41A的面积大,比像素基板47的面积小。

射出侧防尘基板48具有光入射面481、光射出面482以及侧面483,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光入射面481是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靠光入射侧的面,是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连接并供从光射出面472射出的光入射的面。

光射出面482是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靠光射出侧的面,是通过了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的面。

侧面483是连接光入射面481和光射出面482的面。

液晶层42的热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即,射出侧防尘基板48经由像素基板47与液晶层4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配线的结构]

配线49在液晶层42的与多个像素对应的区域中,对设置于像素基板47的多个像素电极与对置基板44的对置电极之间施加与图像信号相应的施加电压。即,配线49供给驱动液晶层42的图像信号。

配线49与像素基板47电连接。详细而言,配线49从对置基板44以及像素基板47分别向+Y方向延伸,并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49由FPC(Flexible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构成。

在配线49的+Z方向的面上,设置有根据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号对面板主体4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驱动电路491。驱动电路491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第一部件62热连接。

[保持壳体的结构]

保持壳体50在-Z方向上覆盖面板主体41、对置基板44以及配线49的一部分。保持壳体50通过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A组合而将面板主体41保持在内部。即,保持壳体50与后述的射出侧冷却部件6A是分体的。保持壳体50除了如图3所示具有开口部501以及散热翅片502之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还具有4个位置调整部503。

如图3所示,从-Z方向观察,开口部501与像素区域41A对应地设置成大致矩形。开口部501使从入射侧偏振片352射出的光通过并入射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

散热翅片502以相对于开口部501从+Y方向的部分向-Z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502对从入射部43传递到保持壳体50的热进行散热。

如图3和图4所示,从-Z方向观察,4个位置调整部503设置于保持壳体50的四角。各位置调整部503是供对应的插入部359从+Z方向插入的孔部。根据插入部359相对于各位置调整部503的插入量,调整保持壳体50相对于安装有保持部件357的色合成部356的入射面的位置,进而调整液晶面板4A的位置。在液晶面板4A的位置调整后,如上所述,插入部359和位置调整部503通过粘接剂固定。

[射出侧冷却部件的结构]

射出侧冷却部件6A相对于像素基板47配置在与对置基板44相反侧,与像素基板47热连接。如图5所示,射出侧冷却部件6A具有封入有制冷剂的中空的封入空间SP,通过利用从发热体传递来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从而消耗从发热体传递来的热,由此对发热体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A利用经由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的液晶层42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由此对液晶层42进行冷却。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A通过液体的制冷剂的气化来冷却液晶层42。

射出侧冷却部件6A具有主体部61A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

[主体部的结构]

图6是表示主体部61A的立体图。详细而言,图6是从第二部件63侧观察主体部61A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主体部61A具有第一部件62和第二部件63,是通过将第一部件62和第二部件63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61A是蒸汽腔室,在主体部61A的内部,通过组合第一部件62和第二部件63而形成有封入空间SP(参照图5)。在封入空间SP中封入有制冷剂。另外,从自液晶层42射出的光的射出侧(+Z方向)观察,主体部61A比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更向外侧延伸。

第一部件62是形成为平板状的基板,也可以称为第一基板。第一部件62是主体部61A中与发热体连接的连接部分,构成为能够与封入到封入空间SP内的液体的制冷剂接触。在第一部件62中,从外部传递来热的部分使封入空间SP内的液体的制冷剂变化为气体的制冷剂。即,第一部件62利用传递来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第一部件62的与第二部件63相反侧的第一面62A是与发热体接触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62A为平坦面。

第一部件62具有接受发热体的热的受热部621。即,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A具有受热部621。关于受热部621,在后面详细叙述。

第二部件63是形成为平板状的基板,也可以称为第二基板。第二部件63与第一部件62接合,与第一部件62一起形成封入空间SP。第二部件63构成为能够与封入空间SP内的气体的制冷剂接触。

第二部件63具有第二面63A以及第一散热部631。

第二面63A是第二部件63的与第一部件62相反侧的面。

第一散热部631从封入空间SP内的气体的制冷剂接受热,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并且将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即,第一散热部631也可以称为第一冷凝部。关于第一散热部631的位置,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这样的第二部件63在液晶面板4A中相对于第一部件62配置在与液晶层42相反侧。

主体部61A具有开口部64。

开口部64是在主体部61A中与像素区域41A对应地设置的大致矩形的开口部。开口部64沿着第一部件62与第二部件63相互对置的方向(+Z方向)贯通主体部61A,穿过液晶面板4A的光穿过开口部64。即,开口部64是具有内周面的贯通孔。

开口部64的内周面由第一部件62与第二部件63的接合部分形成。因此,传递至开口部64的内缘的热被传递至第一部件62。

此外,主体部61A从开口部64向+Y方向延伸。详细而言,主体部61A从开口部64向配线49从与液晶层42连接的像素基板47延伸的延伸方向(+Y方向)延伸。换言之,主体部61A从开口部64向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Y方向)延伸。

[受热部的结构]

受热部621是在主体部61A中接受发热体的热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热部621的一部分在第一部件62中设置于开口部64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61A被设置成第一部件62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接触,因此受热部621是开口部64周围的部分,是在第一部件62中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接触的部分。换言之,主体部61A具有如下这样的受热部621:该受热部621在第一部件62中设置于开口部64的周围,从作为发热体的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和作为发热体的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受热。

虽然省略图示,封入空间SP的内表面的与受热部621对应的部分能够称为利用由受热部621受到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的气化部。

详细而言,在封入空间SP的内表面的与液体的制冷剂接触的部分中,被传递来由受热部621受到的热而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的部分是气化部。

[第一散热部的结构]

第一散热部631是在主体部61A中对在封入空间SP内流通的气体的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的部分。

虽然省略图示,在封入空间SP的内表面中与第一散热部631对应的部分能够称为从气体的制冷剂受热而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的第一冷凝部。详细而言,在封入空间SP的内表面中与气体的制冷剂接触的部分中,接受气体的制冷剂的热而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的部分是第一冷凝部。通过这样的第一冷凝部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通过第一散热部631散热。

第一散热部631相对于开口部64设置在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上。在第二面63A的与第一散热部63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散热部件68(参照图5)。通过在第一散热部631设置第一散热部件68,第一散热部631成为第二部件63中的容易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主体部61A的外部散热的部分。因此,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A中,设置有第一散热部件68的部分构成为第一散热部631。

[第一散热部件的结构]

图7是表示安装于主体部61A的第一散热部件68的立体图。

第一散热部件68对从第一散热部631传递的热进行散热。如图7所示,第一散热部件68具有多个翅片681。

多个翅片681分别形成为四方筒状,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翅片681在内部具有冷却气体能够沿着+Y方向流通的流路。在液晶面板4A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沿着第二面63A向+Y方向流通,并沿着设置于各翅片681的内部的流路流通。从各翅片681向在流路内流通的冷却气体传递热。

另外,翅片681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翅片681也可以是向与第一部件62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销。在该情况下,销的形状也可以是圆柱状、棱柱状、圆锥台状以及棱锥台状中的1个形状。

[射出侧冷却部件相对于面板主体的配置]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液晶面板4A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如图8所示,射出侧冷却部件6A相对于液晶层42设置在光射出侧。具体而言,射出侧冷却部件6A设置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即,第一部件62的第一面62A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像素基板47相当于射出侧基板。

另外,在开口部64内配置有射出侧防尘基板48。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连接。

即,开口部64的内周面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

[在液晶层产生的热的传递路径]

在液晶层42中产生的热之中,一部分的热被传递到对置基板44,其他的热被传递到像素基板47。传递到对置基板44的热向入射侧防尘基板45以及保持壳体50传递而进行散热。

传递到像素基板47的热中的一部分热传递到受热部621,另一部分热经由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到受热部621。更具体地说明,在图8所示的射出侧冷却部件6A中,从液晶层42传递到像素基板47的热被传递到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接触的受热部621。另一方面,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热被传递到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开口部64的内周面。

具有受热部621的第一部件62利用液晶层42的传递来的热使封入空间SP的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从而消耗液晶层42的传递到第一部件62的热。由此,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进而液晶层42被冷却。

在封入空间SP内流通并到达上述第一冷凝部的气体的制冷剂在第一冷凝部处被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由第一冷凝部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从第一散热部631向第一散热部件68传递,并由第一散热部件68散热。

[在液晶面板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借助配置于外装壳体2的冷却装置的风扇进行流通的冷却气体相对于液晶面板4A向+Y方向流通。具体而言,在液晶面板4A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在液晶面板4A的-Y方向的端部处被分流为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和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依次冷却入射侧防尘基板45和保持壳体50。即,液晶层42的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以及保持壳体50的热被传递给冷却气体。此外,设置于配线49的驱动电路491等电子部件的热的一部分向保持壳体50传递。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在保持壳体50的散热翅片502中流通,因此电子部件的热的一部分通过散热翅片502被传递给冷却气体。由此,电子部件也被冷却。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A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依次冷却射出侧防尘基板48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即,液晶层42的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的热被传递给冷却气体。

这样,通过使冷却气体流通到被传递液晶层42的热的入射侧防尘基板45、保持壳体50、射出侧防尘基板48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液晶层42的热被传递给冷却气体,进而液晶层42被冷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491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第一部件62热连接,因此驱动电路491的热的一部分在传递到第一部件62之后,通过第二部件63的第一散热部631传递到第一散热部件68,并传递给在第一散热部件68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由此,驱动电路491被冷却。

在此,在液晶面板4A中,第一散热部631设置在比第一部件62的与像素基板47的连接部分以及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连接部分靠+Y方向的位置。换言之,第一散热部631设置在开口部64的+Y方向。

由此,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的第一冷凝部设置于开口部64的+Y方向。

因此,在以+Y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4A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由第一冷凝部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至气化部,该气化部被传递由受热部621受到的热而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由此,能够通过从液晶层42经由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的热,来促进制冷剂在气化部处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即,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起到以下的效果。

投影仪1具有作为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4A。液晶面板4A是沿着向液晶面板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射出调制后的光的透射型液晶面板。

液晶面板4A具有像素区域41A、液晶层42、入射部43、射出部46以及主体部61A。在像素区域41A中排列有多个像素。液晶层42按照多个像素的每个像素对光进行调制。入射部43使光入射到液晶层42。射出部46将由液晶层42调制后的光作为图像光射出。主体部61A是构成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蒸汽腔室。主体部61A具有开口部64、受热部621、第一散热部631。开口部64与像素区域41A对应地设置于主体部61A。受热部621设置在开口部64的周围。第一散热部631相当于散热部,对由受热部621受到的热进行散热。主体部61A利用由受热部621受到的热使封入于封入空间SP内部的液体的制冷剂气化,并利用第一散热部631对气体的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其中,该封入空间SP设于主体部61A的内部。

在此,蒸汽腔室不需要使制冷剂流通的配管以及供给驱动电力的配线。根据上述结构,与设置供制冷剂流通的冷却装置的情况以及设置利用电力使热移动的帕尔帖元件等热电转换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液晶面板4A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作为搭载液晶面板4A的装置的投影仪1的小型化。另外,不用安装和分离配管及配线就能够相对于投影仪1安装和分离液晶面板4A,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液晶面板4A的更换。而且,设置在与像素区域41A对应的开口部64的周围的受热部621受热,因此能够提高像素区域41A中的温度的均匀性。

在液晶面板4A中,射出部46具有像素基板47,该像素基板47与液晶层4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并且供图像光通过。像素基板47是透光性的射出侧基板,从自自液晶层42射出的图像光的射出方向观察,像素基板47的面积大于像素区域41A的面积。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A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于像素基板47。

根据这样的结构,主体部61A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于像素基板47,该像素基板47与液晶层4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由此受热部821容易经由像素基板47接受液晶层42的热。因此,能够容易地冷却液晶层42。

在液晶面板4A中,射出部46具有像素基板47。像素基板47具有与液晶层42电连接的射出侧电极。像素基板47是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在光射出侧的透光性的射出侧电极基板。设置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主体部61A的射出侧基板是像素基板47。

根据这样的结构,像素基板47是与不耐热的液晶层42直接连接的透光性基板,因此通过将像素基板47与受热部621连接,能够将在液晶层42产生的热高效地传递到受热部621。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在液晶面板4A中,射出部46具有设置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的射出侧防尘基板48。光射出面472相当于像素基板47的靠光射出侧的面。射出侧防尘基板48具有光入射面481、光射出面482和侧面483。侧面483连接光入射面481和光射出面482。光入射面481相当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靠光入射侧的面,光射出面482相当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靠光射出侧的面。受热部621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受热。

根据这样的结构,受热部621分别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因此能够将液晶层42的热分别经由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到受热部621。因此,能够将液晶层42的热高效地传递到受热部621,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在液晶面板4A中,像素基板47具有与多个像素分别对应地设置的多个像素电极作为射出侧电极。像素基板47是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在光射出侧的射出侧电极基板。

在此,在一般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中,在相对于液晶层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对置基板,在相对于液晶层的光射出侧配置有像素基板。

因此,通过使射出侧电极基板为像素基板47,通过在一般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上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主体部61A,能够构成能够起到上述效果的液晶面板4A。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液晶面板4A。

液晶面板4A具有供给驱动液晶层42的图像信号的配线49。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A从开口部64向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主体部61A从开口部64向与配线49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液晶面板4A的大型化。

在液晶面板4A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A具有第一散热部件68,该第一散热部件68设置于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A,释放从第一散热部631传递的热。

第一散热部件68相当于散热部件。第一散热部件68相对于开口部6被设置在主体部61A从开口部64延伸的+Y方向上。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与受热部621连接的作为发热体的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与第一散热部件68分离开。由此,能够抑制传递到第一散热部件68的热对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造成影响。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4A中,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作为受热部62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64的内周面连接。然而,并不限于此,侧面483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侧面483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也可以通过板簧等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此外,不限于侧面483全部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侧面483的一部分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4A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直接连接,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连接。但是,不限于此,受热部621也可以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直接连接,而不与像素基板47直接连接。例如,也可以在像素基板47与受热部621之间设置能够从像素基板47向受热部621传递热的热传递部件。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4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4B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9所示的液晶面板4B来代替液晶面板4A。

液晶面板4B除了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A而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B以及夹持部件51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4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4B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6B。

夹持部件51与保持壳体50组合,与保持壳体50一起在+Z方向上夹持面板主体41。即,夹持部件51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在光射出侧。详细而言,夹持部件51的一部分配置在像素基板47与受热部621之间。夹持部件51例如由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形成。

射出侧冷却部件6B除了代替主体部61A而具有主体部61B以外,具有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B具有主体部61B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

主体部61B具有第一部件62、第二部件63以及开口部64。第一部件62具有第一面62A以及受热部621,第二部件63具有第二面63A以及第一散热部631。

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B中,第一部件62的第一面62A不与像素基板47直接连接,而经由夹持部件5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连接。另外,第一面62A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连接。即,在液晶面板4B中,从入射到液晶层42的光的行进方向(+Z方向)观察,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面积比射出侧冷却部件6B的开口部64的面积大。因此,射出侧防尘基板48不配置在开口部64的内侧,主体部61B设置在射出侧防尘基板48上。

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热通过第一面62A传递到第一部件62。

即,主体部61B的受热部621除了是第一部件62中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连接的部分以外,还是经由夹持部件5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连接的部分。

另外,在液晶层42中发热的热量中,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热量大于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到夹持部件51的热量,因此受热部621与夹持部件51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效果]

这样的液晶面板4B除了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4A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液晶面板4B中,射出部46具有:像素基板47,其具有与液晶层42电连接的多个像素电极,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在光射出侧;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其设置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设置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B的主体部61B的射出侧基板是射出侧防尘基板48。另外,像素基板47相当于透光性的射出侧电极基板,多个像素电极相当于射出侧电极。

根据这样的结构,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B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该射出侧防尘基板48设置于比像素基板47靠光射出侧,因此,与以避开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方式在像素基板47上设置主体部61B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主体部61B与射出部46连接。

在此,在液晶层42中产生的热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因此液晶层42的热扩散。与此相对,主体部61B的第一部件62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液晶层42的热传递到第一部件62的受热部621。

在液晶面板4B中,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B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光射出面482相当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靠光射出侧的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在与像素区域41A对应的开口部64内配置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情况相比,即使在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B产生公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主体部61B安装于射出部46。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4A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在液晶面板4B中,受热部621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连接。但是,受热部621中的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的连接部分不限于上述结构。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4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4C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液晶面板4C来代替液晶面板4A。

液晶面板4C除了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A而具有夹持部件51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6C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4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4C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6C。

射出侧冷却部件6C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A同样地,通过从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射出侧冷却部件6C除了代替主体部61A而具有主体部61C以外,具有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C具有主体部61C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

主体部61C与主体部61A同样地具有第一部件62和第二部件63,是通过组合第一部件62和第二部件63而构成的。主体部61C以第一部件62的第一面62A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像素基板47。即,主体部61C的受热部621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连接。

主体部61C具有开口部64C。

开口部64C是具有设置于光入射侧(-Z方向)的第一开口部64C1和设置于光射出侧(+Z方向)的第二开口部64C2的二级孔。

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径比第二开口部64C2的内径大。在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部配置有射出侧防尘基板48,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连接。

将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与第二开口部64C2的内周面连接起来的连接部64C3与相对于通过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的行进方向(+Z方向)的垂直面大致平行,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连接部64C3连接。换言之,主体部61C具有由第一开口部64C1、连接部64C3以及第二开口部64C2形成的台阶部。而且,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相当于台阶部的内周面,连接部64C3相当于台阶部的底面。

另外,在主体部61C中,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的连接部分是受热部621。因此,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以及连接部64C3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效果]

这样的液晶面板4C除了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4A、4B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液晶面板4C中,射出侧防尘基板48具有连接光入射面481和光射出面482的侧面483。光入射面481相当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靠光入射侧的面,光射出面482相当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靠光射出侧的面。

主体部61C的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的至少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主体部61C的连接部64C3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即,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和连接部64C3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和连接部64C3接受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液晶层42的热。由此,与在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设置有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液晶面板4C在光通过的方向(+Z方向)上的尺寸变大。

在液晶面板4C中,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仅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向受热部621传递热,还从像素基板47向受热部621传递热。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液晶层42的热传递到受热部621,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此外,在液晶面板4C中,具有受热部621的第一部件62与像素基板47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主体部61C固定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但构成液晶面板的射出侧冷却部件中的第一散热部件的位置不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4D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A而具有图11所示的液晶面板4D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液晶面板4D除了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D来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A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4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射出侧冷却部件6D除了具有主体部61D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61A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射出侧冷却部件6A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D具有主体部61D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

主体部61D具有第一部件62以及第二部件63,是将第一部件62以及第二部件63在+Z方向上组合而构成的。

主体部61D具有开口部64,并且从开口部64向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因此,在主体部61D的第二部件63中,第一散热部631相对于开口部64配置于-Y方向。第一散热部件68在第二部件63的第二面63A上设置于与第一散热部631对应的位置。

此外,在开口部64的内部配置有射出侧防尘基板48,开口部64的内周面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通过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即,在主体部61D中,受热部621除了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连接之外,还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在液晶面板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借助配置于外装壳体2的冷却装置的风扇进行流通的冷却气体相对于液晶面板4D向+Y方向流通。虽然省略图示,在液晶面板4D中流通的冷却气体与在液晶面板4A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同样地,在液晶面板4D的-Y方向的端部处被分流为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D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和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D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D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在对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进行了冷却之后,对保持壳体50进行冷却。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D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在对第一散热部件68进行了冷却之后,对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进行冷却。

这样,在液晶面板4D中,冷却气体流通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侧防尘基板48、保持壳体50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6D,由此液晶层42的热被传递给冷却气体,除了液晶层42被冷却以外,驱动电路491也被冷却。

此外,在液晶面板4D中,第一散热部631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相对于开口部64设置于-Y方向。因此,在以-Y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4D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由与第一散热部631对应的第一冷凝部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至受热部621中对应于与像素基板47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的连接部分的气化部。

由此,通过从液晶层42经由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的热,能够促进制冷剂在气化部处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即,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D除了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A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液晶面板4D具有向液晶层42供给图像信号的配线49。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D从开口部64向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配线49与主体部61D相互干涉,因此能够抑制主体部61D的散热被配线49妨碍。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4D中,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与作为受热部62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然而,并不限于此,侧面483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侧面483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也可以通过板簧等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此外,不限于侧面483全部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侧面483的一部分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4D中,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直接连接,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但是,不限于此,受热部621也可以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直接连接,而不与像素基板47直接连接。例如,也可以在像素基板47与受热部621之间设置能够从像素基板47向受热部621传递热的热传递部件。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4D的变形的液晶面板4E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12所示的液晶面板4E来代替液晶面板4D。

液晶面板4E除了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E以及夹持部件51来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D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4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4E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6E。

射出侧冷却部件6E除了代替主体部61D而具有主体部61E以外,具有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E具有主体部61E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

主体部61E具有第一部件62和第二部件63,是通过组合第一部件62和第二部件63而构成的。主体部61E具有开口部64,第一部件62具有第一面62A以及受热部621,第二部件63具有第二面63A以及第一散热部631。主体部61E与主体部61D同样地,从开口部64向与配线49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

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E中,第一部件62的第一面62A不与像素基板47直接连接,而经由夹持部件51与像素基板47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主体部61E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第一面62A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连接。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E以第一面62A上的开口部64的周围部分与光射出面482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换言之,设置于开口部64周围的受热部621的一部分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621的另一部分经由夹持部件51与像素基板47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另外,在液晶层42中产生的热量中,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热量大于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到夹持部件51的热量。因此,受热部621与夹持部件51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4E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4B、4D同样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4D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D的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在液晶面板4E中,受热部621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直接连接。但是,受热部621中的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的连接部分不限于上述结构。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4D的变形的液晶面板4F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代替液晶面板4D而采用图13所示的液晶面板4F。

液晶面板4F除了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D而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F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4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4F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6F。

射出侧冷却部件6F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D同样地,通过从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射出侧冷却部件6F除了代替主体部61D而具有主体部61F以外,具有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F具有主体部61F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

主体部61F与主体部61D同样地具有第一部件62和第二部件63,是通过组合第一部件62和第二部件63而构成的。主体部61F以第一部件62的第一面62A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像素基板47。即,主体部61F的受热部621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连接。

主体部61F具有开口部64C。

如上所述,开口部64C是具有设置于光入射侧的第一开口部64C1和设置于光射出侧的第二开口部64C2的二级孔。在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部配置有射出侧防尘基板48,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连接。并且,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连接部64C3连接,该连接部64C3将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和第二开口部64C2的内周面连接起来。

换言之,主体部61F具有由第一开口部64C1、连接部64C3以及第二开口部64C2形成的台阶部。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相当于台阶部的内周面,连接部64C3相当于台阶部的底面。

另外,在主体部61F中,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的连接部分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因此,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以及连接部64C3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

这样的液晶面板4F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4C、4D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液晶面板4F中,与液晶面板4C同样地,具有受热部621的第一部件62与像素基板47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主体部61F固定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结构,但在液晶面板所具有的射出侧冷却部件的主体部除了从开口部向配线49的延伸方向延伸之外,还从开口部向与配线49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这一点上不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4G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A而具有图14所示的液晶面板4G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液晶面板4G除了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A而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G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4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4G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6G。面板主体41具有液晶层42、入射部43以及射出部46,入射部43具有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部46具有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而且,面板主体41具有由液晶层42、对置基板44以及像素基板47构成的像素区域41A,在像素区域41A排列有多个像素。

射出侧冷却部件6G还具有第二散热部件69,比射出侧冷却部件6A在+Y方向上形成得大,除此以外,具有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A同样的结构。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G具有主体部61G、第一散热部件6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69。

主体部61G具有第一部件62、第二部件63以及开口部64。第一部件62具有第一面62A以及受热部621。第二部件63具有第二面63A、第一散热部631以及第二散热部632。

主体部61G是通过组合第一部件62以及第二部件63而构成的。主体部61G除了沿着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即+Y方向从开口部64延伸之外,还沿着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从开口部64延伸。

如上所述,第一散热部631在第二部件63中配置于相对于开口部64的+Y方向。在第二部件63的第二面63A上的与第一散热部63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散热部件68。

第二散热部632在第二部件63中配置于相对于开口部64的-Y方向。在第二部件63的第二面63A上的与第二散热部63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散热部件69。

第二散热部件69将从第二散热部632传递的热向在第二散热部件69中流通的冷却气体散热。第二散热部件69例如可以是具有与多个翅片681相同的多个翅片的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形成为其他形状的多个翅片的结构。

[在液晶面板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借助配置于外装壳体2的冷却装置的风扇进行流通的冷却气体相对于液晶面板4G向+Y方向流通。虽然省略图示,但在液晶面板4G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在液晶面板4G的-Y方向的端部处被分流为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G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和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G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G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对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进行冷却之后,对保持壳体50进行冷却。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4G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依次冷却第二散热部件69、射出侧防尘基板48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

这样,通过使冷却气体流通到被传递液晶层42的热的入射侧防尘基板45、保持壳体50、射出侧防尘基板48、第一散热部件6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69,液晶层42的热被传递给冷却气体,进而,除了液晶层42被冷却以外,驱动电路491也被冷却。

另外,在液晶面板4G中,第一散热部631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相对于开口部64设置于+Y方向,第二散热部632以及第二散热部件69相对于开口部64设置于-Y方向。

因此,在以+Y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4G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由与第一散热部631对应的第一冷凝部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到受热部621中对应于与像素基板47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的连接部分的气化部。

另外,在以-Y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4G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由与第二散热部632对应的第二冷凝部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到受热部621中对应于与像素基板47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的连接部分的气化部。

由此,通过从液晶层42经由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的热,能够促进制冷剂在各气化部处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即,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G除了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A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D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液晶面板4G具有向液晶层42供给图像信号的配线49。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G从开口部64分别向+Y方向和-Y方向延伸。+Y方向相当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Y方向相当于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扩大主体部61G中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的散热面积,因此能够容易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成液体的制冷剂。因此,能够使液体的制冷剂无延迟地流通到气化部,能够促进液晶层42的热对液体制冷剂的气化。

另外,通过以+Y方向和-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4G,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到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的气化部。

由此,能够促进制冷剂利用由受热部621受到的热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4G中,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与作为受热部62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然而,并不限于此,侧面483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侧面483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也可以通过板簧等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此外,不限于侧面483全部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侧面483的一部分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4G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G的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直接连接,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但是,不限于此,受热部621也可以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直接连接,而不与像素基板47直接连接。例如,也可以在像素基板47与受热部621之间设置能够从像素基板47向受热部621传递热的热传递部件。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4G的变形的液晶面板4H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代替液晶面板4G而采用图15所示的液晶面板4H。

液晶面板4H除了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G而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H以及夹持部件51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4G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即,液晶面板4H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6H。

射出侧冷却部件6H除了代替主体部61G而具有主体部61H以外,具有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G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H具有主体部61H、第一散热部件6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69。

主体部61H具有第一部件62、第二部件63以及开口部64,第一部件62具有第一面62A以及受热部621,第二部件63具有第二面63A、第一散热部631以及第二散热部632。主体部61H与主体部61A同样地,从开口部64向作为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的+Y方向延伸,除此之外,与主体部61D同样地,从开口部64向作为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的-Y方向延伸。

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H中,第一部件62的第一面62A不与像素基板47直接连接,而经由夹持部件51与像素基板47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除此之外,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并且,第一面62A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连接。从利用液晶面板4H形成的图像光的射出方向观察,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面积比射出侧冷却部件6H的开口部64的面积大。并且,射出侧防尘基板48不配置在开口部64的内侧,第一面62A在开口部64周围的部分处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连接。

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H以第一面62A上的开口部64的周围部分与光射出面482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

换言之,设置于开口部64周围的受热部621的一部分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621的另一部分经由夹持部件51与像素基板47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621的又一部分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并且,从液晶层42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热被传递到受热部621。

另外,如上所述,在液晶层42中产生的热量中,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热量大于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到夹持部件51的热量。因此,受热部621与夹持部件51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4H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4B、4E、4G同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4G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G的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直接连接。另外,在液晶面板4H中,受热部621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直接连接。

但是,受热部621中的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的连接部分不限于上述结构。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4G的变形的液晶面板4I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代替液晶面板4G而采用图16所示的液晶面板4I。

液晶面板4I除了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G而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I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4G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4I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6I。

射出侧冷却部件6I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G同样地,通过从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射出侧冷却部件6I除了代替主体部61G而具有主体部61I以外,具有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G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I具有主体部61I、第一散热部件6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69。

主体部61I与主体部61G同样地具有第一部件62以及第二部件63,是通过组合第一部件62以及第二部件63而构成的。主体部61I以第一部件62的第一面62A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像素基板47。即,主体部61I的受热部621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连接。

主体部61I具有开口部64C。

如上所述,开口部64C是具有设置于光入射侧的第一开口部64C1和设置于光射出侧的第二开口部64C2的二级孔。在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部配置有射出侧防尘基板48,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连接。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连接部64C3连接。该连接部64C3将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和第二开口部64C2的内周面连接起来。

换言之,主体部61I具有由第一开口部64C1、连接部64C3和第二开口部64C2形成的台阶部。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相当于台阶部的内周面,连接部64C3相当于台阶部的底面。

在主体部61I中,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连接的连接部分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因此,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以及连接部64C3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

此外,与主体部61G同样地,主体部61I除了从开口部64C向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即+Y方向延伸之外,还从开口部64C向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第一散热部631及第一散热部件68在第二面63A上设置于相对于开口部64C的+Y方向的部分,第二散热部632及第二散热部件69在第二面63A上设置于相对于开口部64C的-Y方向的部分。

这样的液晶面板4I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4C、4F、4G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液晶面板4I中,与液晶面板4C、4F同样地,具有受热部621的第一部件62与像素基板47也可以不以能够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主体部61I固定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但冷却部件在液晶面板中的配置不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7A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A而具有图17所示的液晶面板7A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液晶面板7A除了具有夹持部件51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A来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A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4A相同的结构。即,液晶面板7A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A。面板主体41具有液晶层42、入射部43以及射出部46,入射部43具有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部46具有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而且,面板主体41具有由液晶层42、对置基板44以及像素基板47构成的像素区域41A,在像素区域41A排列有多个像素。

此外,如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示,夹持部件51与保持壳体50一起夹持面板主体41。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壳体50不具有散热翅片502,在保持壳体50的靠光入射侧的面50A设置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A。

[入射侧冷却部件的结构]

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A同样地,入射侧冷却部件8A通过从液晶层42传递的热使封入到内部的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从而消耗从液晶层42传递的热而对液晶层42进行冷却,并且接受气体的制冷剂的热而使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将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

入射侧冷却部件8A具有主体部81A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主体部81A除了具有相互组合的第一部件82以及第二部件83之外,还具有开口部84。

从入射到液晶层42的光的入射侧(-Z方向)观察,主体部81A比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向外侧延伸。

第一部件82是形成为平板状的基板,也可以称为第一基板。第一部件82具有与第一部件62相同的结构。第一部件82具有作为与第二部件83相反侧的面的第一面82A。第一面82A是与发热体接触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82A是平坦面。

第一部件82具有接受发热体的热的受热部821。即,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A具有受热部821。关于受热部821,在后面详细叙述。

第二部件83是形成为平板状的基板,也可以称为第二基板。第二部件83具有与第二部件63相同的结构。第二部件83与第一部件82接合,与第一部件82一起形成封入空间SP。第二部件83除了具有作为与第一部件82相反侧的面的第二面83A之外,还具有设置于第二面83A的第一散热部831。

而且,第二部件83在第一散热部831从封入空间SP内的气体的制冷剂受热,将气体的制冷剂的热向外部散热。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在封入空间SP的内表面中与第一散热部831对应的部分即第一冷凝部将受热后的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

开口部84是沿着第一部件82与第二部件83相互对置的方向(+Z方向)贯通主体部81A的贯通孔。开口部84是从+Z方向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开口部。开口部84的内周面由第一部件82与第二部件83的接合部分形成。

此外,主体部81A从开口部84沿着作为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的+Y方向延伸。即,第一部件82以及第二部件83从开口部84向配线49的延伸方向(+Y方向)延伸。

[受热部的结构]

受热部821是在第一部件82中与发热体连接而接受发热体的热的部分。即,受热部821能够定义为在第一部件82中与发热体连接的连接部分。受热部821在第一部件82中设置于开口部84的周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热部821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连接,接受对置基板44的热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热。

虽然省略图示,封入空间SP的内表面的与受热部821对应的部分能够称为利用由受热部821受热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的气化部。

详细而言,在封入空间SP的内表面的与液体的制冷剂接触的部分中,被传递来由受热部821受到的热而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的部分是气化部。

[第一散热部的结构]

第一散热部831在第二部件83中设置于与第一部件82相反侧的第二面83A。第一散热部831对在封入空间SP内流通的气体的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

虽然省略图示,在封入空间SP的内表面中与第一散热部831对应的部分能够称为从气体的制冷剂受热而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的第一冷凝部。

详细而言,在封入空间SP的内表面中与气体的制冷剂接触的部分中,接受气体的制冷剂的热而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的部分是第一冷凝部。通过这样的第一冷凝部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通过第一散热部831散热。

第一散热部831相对于开口部64设置在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上。在第二面83A的与第一散热部83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散热部件88。通过在第一散热部831设置第一散热部件88,第一散热部831成为第二部件83中的容易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主体部81A的外部散热的部分。

因此,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A中,设置有第一散热部件88的部分构成为第一散热部831。

[入射侧冷却部件相对于面板主体的配置]

入射侧冷却部件8A相对于液晶层42设置于光入射侧。具体而言,入射侧冷却部件8A设置于作为入射侧基板的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第一部件82的第一面82A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另外,在开口部84内配置有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连接。

即,开口部84的内周面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

[在液晶层产生的热的传递路径]

在从液晶层42传递到对置基板44的热中,一部分热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到受热部821,另一部分热从对置基板44经由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到受热部821。

更具体而言,在图17所示的入射侧冷却部件8A中,从液晶层42传递到对置基板44的热被传递到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接触的受热部821。另一方面,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热被传递到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开口部84的内周面。

具有受热部821的第一部件82利用所传递的液晶层42的热使封入空间SP的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由此消耗传递至第一部件82的热。由此,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进而液晶层42被冷却。

在封入空间SP内流通并到达上述第一冷凝部的气体的制冷剂在第一冷凝部处被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由第一冷凝部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从第一散热部831向第一散热部件88传递,并由第一散热部件88散热。

[在液晶面板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借助配置于外装壳体2的冷却装置的风扇进行流通的冷却气体相对于液晶面板7A向+Y方向流通。虽然省略图示,在液晶面板7A中流通的冷却气体与在液晶面板4A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同样地,在液晶面板7A的-Y方向的端部处被分流为在相对于液晶面板7A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和在相对于液晶面板7A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7A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冷却入射侧防尘基板45之后,沿着第二面83A向+Y方向流通,从而在第一散热部件88中流通。第一散热部件88将从第一散热部831传递的热传递给冷却气体。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7A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对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进行冷却之后,对夹持部件51进行冷却,进而对驱动电路491等电路元件进行冷却。

这样,通过使冷却气体流通到被传递液晶层42的热的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侧防尘基板48、夹持部件51、第一散热部件88,液晶层42的热被传递给冷却气体,进而液晶层42被冷却。

此外,在液晶面板7A中,第一散热部831也相对于开口部84设置于+Y方向。因此,在以+Y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7A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由第一冷凝部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至气化部,该气化部被传递由受热部821受到的热而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

由此,通过从液晶层42经由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的热,能够促进制冷剂在气化部处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

即,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A除了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A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作为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7A。液晶面板7A是沿着向液晶面板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射出调制后的光的透射型的液晶面板。

液晶面板7A具有像素区域41A、液晶层42、入射部43、射出部46以及主体部81A。在像素区域41A中排列有多个像素。液晶层42按照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对光进行调制。入射部43使光入射到液晶层42。射出部46将由液晶层42调制后的光作为图像光射出。主体部81A是构成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蒸汽腔室。主体部81A具有开口部84、受热部821、第一散热部831。开口部84与像素区域41A对应地设置于主体部81A。受热部821设置在开口部64的周围。第一散热部831对由受热部821受到的热进行散热。

主体部81A利用由受热部821受到的热使被封入于封入空间SP内部的液体的制冷剂气化,并利用第一散热部831对气体的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其中,该封入空间SP设于主体部81A的内部。

在此,蒸汽腔室不需要使制冷剂流通的配管以及供给驱动电力的配线。

根据上述结构,与设置供制冷剂流通的冷却装置的情况以及设置利用电力使热移动的帕尔帖元件等热电转换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液晶面板7A的结构。

因此,能够实现作为搭载液晶面板7A的装置的投影仪的小型化。另外,由于不用安装和分离配管以及配线就能够相对于投影仪安装和分离液晶面板7A,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液晶面板7A的更换。

而且,由于设置在与像素区域41A对应的开口部84的周围的受热部821受热,因此能够提高像素区域41A中的温度的均匀性。

在液晶面板7A中,入射部43具有对置基板44,该对置基板44与液晶层4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并且供向液晶层42入射的光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基板44相当于透光性的入射侧基板。从-Z方向观察,对置基板44的面积比像素区域41A的面积大。-Z方向相当于与向液晶层42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A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于对置基板44。

根据这样的结构,主体部81A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于对置基板44,该对置基板44与液晶层4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由此受热部821容易经由对置基板44接受液晶层42的热。

因此,能够容易地冷却液晶层42。

在液晶面板7A中,入射部43具有如下这样的对置基板44:该对置基板44具有与液晶层42电连接的公共电极,并且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光入射侧。公共电极相当于入射侧电极,对置基板44相当于透光性的入射侧电极基板。对置基板44是设置有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A的入射侧基板。

根据这样的结构,对置基板44是与不耐热的液晶层42直接连接的透光性基板。由于在这样的对置基板44上设置有主体部81A,因此能够将在液晶层42产生的热高效地传递至主体部81A。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在液晶面板7A中,入射部43具有设置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的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光入射面441相当于对置基板44的靠光入射侧的面。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具有光入射面451、光射出面452以及侧面453。光入射面451相当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靠光入射侧的面,光射出面452相当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靠光射出侧的面。侧面453连接光入射面451和光射出面452。

受热部821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受热。

根据这样的结构,受热部821从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受热,因此能够将液晶层42的热分别经由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到受热部821。

因此,能够将液晶层42的热高效地传递到受热部821,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在液晶面板7A中,对置基板44具有与像素区域41A对应地设置的公共电极作为入射侧电极。

如上所述,在一般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中,在相对于液晶层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对置基板,在相对于液晶层的光射出侧配置有像素基板。

因此,通过在一般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上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主体部81A、即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A,能够构成起到上述效果的液晶面板7A。

液晶面板7A具有供给驱动液晶层42的图像信号的配线49。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A从开口部84向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主体部从开口部84向与配线49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液晶面板7A在配线49的延伸方向上的大型化。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7A中,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与作为受热部82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侧面453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与上述同样地,侧面453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也可以通过导热性粘接剂以外的结构、例如板簧等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此外,不限于侧面453全部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侧面453的一部分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7A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受热部821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直接连接,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但是,不限于此,受热部821也可以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直接连接,而不与对置基板44直接连接。例如,也可以在对置基板44与受热部821之间设置能够从对置基板44向受热部821传递热的热传递部件。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7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7B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18所示的液晶面板7B来代替液晶面板7A。

液晶面板7B除了代替入射侧冷却部件8A而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B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7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即,液晶面板7B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B。

入射侧冷却部件8B具有主体部81B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主体部81B具有第一部件82、第二部件83以及开口部84。第一部件82具有第一面82A和受热部821,第二部件83具有第二面83A和第一散热部831。

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B中,第一部件82的第一面82A不与对置基板44直接连接,而是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第一面82A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连接。

即,在液晶面板7B中,从向液晶层42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的相反方向(-Z方向)观察,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面积比入射侧冷却部件8B的开口部84的面积大。

因此,入射侧防尘基板45不配置在开口部84的内侧,主体部81B设置在入射侧防尘基板45上。

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热通过第一面82A传递到第一部件82。

即,主体部81B的受热部821的一部分是第一部件82中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连接的部分。此外,从液晶层42向保持壳体50的热传递也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因此受热部821的另一部分是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部分。

另外,在液晶层42中发热的热量中,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热量大于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到保持壳体50的热量,因此受热部821与保持壳体50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效果]

这样的液晶面板7B除了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7A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液晶面板7B中,入射部43具有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

对置基板44是如下这样的透光性的入射侧电极基板:具有与液晶层42电连接的公共电极,并且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光入射侧。公共电极相当于入射侧电极。入射侧防尘基板45设置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光入射面441相当于对置基板44的靠光入射侧的面。入射侧防尘基板45是设置有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B的入射侧基板。

根据这样的结构,主体部81B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该入射侧防尘基板45设置在比对置基板44靠光入射侧的位置。由此,与以避开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方式在对置基板44上设置主体部81B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主体部81B与入射部43连接。

在此,在液晶层42中产生的热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因此液晶层42的热扩散。

与此相对,主体部81B的第一部件82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液晶层42的热传递到第一部件82中的受热部821。

在液晶面板7B中,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B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光入射面451相当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靠光入射侧的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在与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部84内配置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情况相比,即使在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B产生公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主体部81B安装于入射部43。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7A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受热部82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连接。另外,在液晶面板7B中,受热部821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直接连接。但是,受热部821中的与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连接的连接部分不限于上述结构。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7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7C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19所示的液晶面板7C来代替液晶面板7A。

液晶面板7C除了代替入射侧冷却部件8A而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C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7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7C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C。

入射侧冷却部件8C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A同样地,通过从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的热而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入射侧冷却部件8C除了代替主体部81A而具有主体部81C以外,具有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入射侧冷却部件8C具有主体部81C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

主体部81C与主体部81A同样地具有第一部件82和第二部件83,是通过组合第一部件82和第二部件83而构成的。另外,第一部件82具有第一面82A和受热部821,第二部件83具有第二面83A和第一散热部831。

主体部81C具有开口部84C。

开口部84C是与开口部64C同样的二级孔,具有设置于光射出侧(+Z方向)的第一开口部84C1和设置于光入射侧(-Z方向)的第二开口部84C2。

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径比第二开口部84C2的内径大。在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部配置有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连接。

将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和第二开口部84C2的内周面连接起来的连接部84C3与相对于通过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的行进方向(+Z方向)的垂直面大致平行,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连接部84C3连接。换言之,主体部81C具有由第一开口部84C1、连接部84C3和第二开口部84C2形成的台阶部。而且,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相当于台阶部的内周面,连接部84C3相当于台阶部的底面。

另外,在主体部81C中,与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连接的连接部分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因此,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和连接部84C3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效果]

这样的液晶面板7C除了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7A、7B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液晶面板7C中,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具有连接光入射面451和光射出面452的侧面453。光入射面451相当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靠光入射侧的面,光射出面452相当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靠光射出侧的面。

主体部81C的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并且,主体部81C的连接部84C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连接。即,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和连接部84C3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和连接部84C3接受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液晶层42的热。

由此,与在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设置有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液晶面板7C在光通过的方向(+Z方向)上的尺寸变大。

在液晶面板7C中,受热部821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仅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向受热部821传递热,还从对置基板44向受热部821传递热。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液晶层42的热传递到受热部821,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液晶面板7C中,具有受热部821的第一部件82与对置基板44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主体部81C固定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同样的构成,但液晶面板的入射侧冷却部件中的第一散热部件的位置不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7D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代替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A而具有图20所示的液晶面板7D以外,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液晶面板7D除了代替入射侧冷却部件8A而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D以外,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A同样的结构。即,液晶面板7D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D。

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A同样地,入射侧冷却部件8D使用从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的液晶层42的热,使封入到内部的液体的制冷剂气化,对液晶层42进行冷却,对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进行散热。入射侧冷却部件8D具有主体部81D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

主体部81D具有第一部件82以及第二部件83,是将第一部件82以及第二部件83相互组合而构成的。主体部81D具有开口部84。

主体部81D从开口部84向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因此,在第二部件83的第二面83A,第一散热部831相对于开口部84设置于-Y方向。第一散热部件88在第二面83A上设置于与第一散热部831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开口部84的内部配置有入射侧防尘基板45,开口部84的内周面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通过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即,在主体部81D中,受热部821除了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51连接之外,还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在液晶面板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借助配置于外装壳体2的冷却装置的风扇进行流通的冷却气体相对于液晶面板7D向+Y方向流通。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7D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对第一散热部件88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进行冷却之后,对保持壳体50进行冷却。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7D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对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进行冷却后,对夹持部件51进行冷却。

这样,在液晶面板7D中,冷却气体流通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侧防尘基板48、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由此液晶层42的热被传递给冷却气体,除了液晶层42被冷却以外,驱动电路491也被冷却。

此外,在液晶面板7D中,第一散热部831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相对于开口部84设置于-Y方向。因此,在以-Y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7D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由与第一散热部831对应的第一冷凝部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到受热部821中对应于与对置基板44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连接的连接部分的气化部。

由此,通过从液晶层42经由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的热,能够促进制冷剂在气化部处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即,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能够起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D除了起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A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液晶面板7D具有向液晶层42供给图像信号的配线49。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D从开口部84向-Y方向延伸。-Y方向是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配线49与主体部81D相互干涉,因此能够抑制主体部81D的散热被配线49妨碍。

[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7D中,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与作为受热部82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侧面453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并且,侧面453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也可以经由板簧等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此外,不限于侧面453全部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侧面453的一部分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7D中,受热部821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直接连接,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但是,不限于此,受热部821也可以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直接连接,而不与对置基板44直接连接。例如,也可以在对置基板44与受热部821之间设置能够从对置基板44向受热部821传递热的热传递部件。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7D的变形的液晶面板7E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代替液晶面板7D而采用图21所示的液晶面板7E。

液晶面板7E除了代替入射侧冷却部件8D而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E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7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7E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E。

入射侧冷却部件8E具有主体部81E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主体部81E与主体部81D同样地具有第一部件82、第二部件83以及开口部84,第一部件82具有第一面82A以及受热部821,第二部件83具有第二面83A以及第一散热部831。主体部81E与主体部81D同样地,从开口部84向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

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E中,第一部件82的第一面82A不与对置基板44直接连接,而是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并且,主体部81E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第一面82A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直接连接。

即,入射侧冷却部件8E以第一面82A上的开口部84的周围部分与光入射面451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

换言之,设置于开口部84的周围的受热部821的一部分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821的另一部分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从液晶层42向保持壳体50的热传递也经由像素基板47传递。

此外,在液晶层42中产生的热量中,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热量大于经由对置基板44以及像素基板47传递到保持壳体50的热量。

因此,受热部821与保持壳体50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7E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7B、7D同样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7D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D的受热部82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连接。另外,在液晶面板7E中,受热部821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直接连接。

但是,受热部821中的与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连接的连接部分不限于上述结构。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7D的变形的液晶面板7F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代替液晶面板7D而采用图22所示的液晶面板7F。

液晶面板7F除了代替入射侧冷却部件8D而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F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7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7F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F。

入射侧冷却部件8F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D同样地,通过从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入射侧冷却部件8F除了代替主体部81D而具有主体部81F以外,具有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入射侧冷却部件8F具有主体部81F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

主体部81F具有第一部件82、第二部件83以及开口部84C。另外,主体部81F与主体部81D同样地从开口部84C向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

如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示,开口部84C是具有设置于光射出侧的第一开口部84C1和设置于光入射侧的第二开口部84C2的二级孔。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径比第二开口部84C2的内径大,在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部配置有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连接。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连接部84C3连接。

换言之,主体部81F具有由第一开口部84C1、连接部84C3和第二开口部84C2形成的台阶部。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相当于台阶部的内周面,连接部84C3相当于台阶部的底面。

另外,在主体部81F中,与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连接的连接部分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因此,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和连接部84C3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

这样的液晶面板7F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7C、7D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液晶面板7F中,与液晶面板7C同样地,具有受热部821的第一部件82与对置基板44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主体部81F固定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同样的结构,但在液晶面板所具有的入射侧冷却部件的主体部除了从开口部向配线49的延伸方向延伸之外,还从开口部向与配线49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这一点上不同。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2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7G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具有图23所示的液晶面板7G来代替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A以外,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

液晶面板7G除了代替入射侧冷却部件8A而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G以外,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A同样的结构。即,液晶面板7G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G。面板主体41具有液晶层42、入射部43以及射出部46,入射部43具有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部46具有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

而且,面板主体41具有由液晶层42、对置基板44以及像素基板47构成的像素区域41A,在像素区域41A排列有多个像素。

入射侧冷却部件8G还具有第二散热部件89,比入射侧冷却部件8A在+Y方向上形成得大,除此以外,具有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A同样的结构。即,入射侧冷却部件8G具有主体部81G、第一散热部件8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89。

主体部81G具有第一部件82、第二部件83以及开口部84。第一部件82具有第一面82A和受热部821。第二部件83具有第二面83A、第一散热部831以及第二散热部832。

主体部81G是通过组合第一部件82以及第二部件83而构成的。主体部81G除了沿着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即+Y方向从开口部84延伸之外,还沿着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从开口部84延伸。

如上所述,第一散热部831在第二部件83中配置于相对于开口部84的+Y方向。在第二部件83的第二面83A上的与第一散热部83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散热部件88。

第二散热部832在第二部件中配置于相对于开口部84的-Y方向。在第二部件83的第二面83A上的与第二散热部83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散热部件89。

第二散热部件89将从第二散热部832传递的热向在第二散热部件89中流通的冷却气体散热。第二散热部件89例如可以是具有与多个翅片681相同的多个翅片的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形成为其他形状的多个翅片的结构。

[在液晶面板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借助配置于外装壳体2的冷却装置的风扇进行流通的冷却气体相对于液晶面板7G向+Y方向流通。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7G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依次冷却第二散热部件89、入射侧防尘基板45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7G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对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进行冷却后,对夹持部件51进行冷却。

这样,通过使冷却气体流通到被传递液晶层42的热的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侧防尘基板48、夹持部件51、第一散热部件8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89,液晶层42的热被传递给冷却气体,进而,除了液晶层42被冷却以外,驱动电路491也被冷却。

另外,在液晶面板7G中,第一散热部831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相对于开口部84设置于+Y方向,第二散热部832以及第二散热部件89相对于开口部84设置于-Y方向。

因此,在以+Y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7G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由与第一散热部831对应的第一冷凝部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到受热部821中对应于与对置基板44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连接的连接部分的气化部。

另外,在以-Y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7G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由与第二散热部832对应的第二冷凝部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至受热部821中对应于与对置基板44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连接的连接部分的气化部。

由此,通过从液晶层42经由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的热,能够促进制冷剂在各气化部处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

即,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六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起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和第五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G除了起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A及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D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液晶面板7G具有向液晶层42供给图像信号的配线49。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G从开口部84分别向+Y方向和-Y方向延伸。+Y方向相当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Y方向相当于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扩大主体部81G中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的散热面积,因此能够容易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成液体的制冷剂。因此,能够使液体的制冷剂无延迟地流通到气化部,能够促进液晶层42的热对液体制冷剂的气化。

另外,通过以+Y方向和-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液晶面板7G,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至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的气化部。

由此,能够促进制冷剂利用由受热部821受到的热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7G中,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与作为受热部82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侧面453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侧面453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也可以经由板簧等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此外,不限于侧面453全部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侧面453的一部分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7G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G的受热部821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直接连接,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但是,不限于此,受热部821也可以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直接连接,而不与对置基板44直接连接。

例如,也可以在对置基板44与受热部821之间设置能够从对置基板44向受热部821传递热的热传递部件。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7G的变形的液晶面板7H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24所示的液晶面板7H来代替液晶面板7G。

液晶面板7H除了代替入射侧冷却部件8G而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H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7G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7H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H。

入射侧冷却部件8H具有主体部81H、第一散热部件88及第二散热部件89,主体部81H具有第一部件82、第二部件83及开口部84,第一部件82具有第一面82A及受热部821,第二部件83具有第二面83A、第一散热部831及第二散热部832。主体部81H与主体部81A同样地,从开口部84向作为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的+Y方向延伸,除此之外,与主体部81D同样地,从开口部84向作为与配线49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的-Y方向延伸。

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H中,第一部件82的第一面82A不与对置基板44直接连接,而是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第一面82A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连接。

即,从向液晶层42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的相反方向(-Z方向)观察,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面积比入射侧冷却部件8H的开口部84的面积大。因此,入射侧防尘基板45不配置在开口部84的内侧,第一面82A在开口部84周围的部分处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连接。

即,入射侧冷却部件8H以第一面82A上的开口部84的周围部分与光入射面451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

换言之,设置在开口部84周围的受热部821的一部分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821的另一部分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821的又一部分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而且,从液晶层42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热被传递到受热部821。

另外,如上所述,在液晶层42中产生的热量中,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热量大于经由对置基板44传递到保持壳体50的热量。因此,受热部821与保持壳体50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7H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7B、7E、7G同样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7G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G的受热部82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连接。并且,在液晶面板7H中,受热部82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连接。

但是,受热部821中的与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连接的连接部分不限于上述结构。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7G的变形的液晶面板7I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代替液晶面板7G而采用图25所示的液晶面板7I。

液晶面板7I除了代替入射侧冷却部件8G而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I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7G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即,液晶面板7I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I。

入射侧冷却部件8I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G同样地,通过从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入射侧冷却部件8I除了代替主体部81G而具有主体部81I以外,具有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G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即,入射侧冷却部件8I具有主体部81I、第一散热部件8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89。

主体部81I与主体部81G同样地具有第一部件82和第二部件83,是通过组合第一部件82和第二部件83而构成的。主体部81I以第一部件82的第一面82A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对置基板44。

即,主体部81I的受热部821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连接。

主体部81I具有开口部84C。

如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示,开口部84C是具有设置于光射出侧的第一开口部84C1和设置于光入射侧的第二开口部84C2的二级孔。在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部配置有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连接。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连接部84C3连接。

换言之,主体部81I具有由第一开口部84C1、连接部84C3和第二开口部84C2形成的台阶部。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相当于台阶部的内周面,连接部84C3相当于台阶部的底面。

在主体部81I中,与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连接的连接部分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因此,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和连接部84C3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

此外,与主体部81G同样地,主体部81I除了从开口部84C向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即+Y方向延伸之外,还从开口部84C向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第一散热部831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在第二面83A上设置于相对于开口部84C的+Y方向,第二散热部832以及第二散热部件89在第二面83A上设置于相对于开口部84C的-Y方向。

这样的液晶面板7I起到与上述的液晶面板7C、7F、7G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液晶面板7I中,与液晶面板7C、7F同样地,具有受热部821的第一部件82与对置基板44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主体部81C固定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相同的结构,但在液晶面板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和射出侧冷却部件这一点上不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2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液晶面板9A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A而具有图26所示的液晶面板9A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

液晶面板9A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A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A。换言之,液晶面板9A除了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A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A。

即,液晶面板9A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射出侧冷却部件6A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A。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面板主体41具有液晶层42、入射部43以及射出部46。入射部43具有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部46具有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

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侧防尘基板45相当于第一防尘基板,射出侧防尘基板48相当于第二防尘基板。

构成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主体部81A相当于第一蒸汽腔室,构成主体部81A的第一部件82、第二部件83以及开口部84相当于第一受热部、第一散热部以及第一开口部。从入射到液晶层42的光的入射侧(-Z方向)观察,主体部81A比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更向外侧延伸。

构成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主体部61A相当于第二蒸汽腔室,构成主体部61A的第一部件62、第二部件63以及开口部64相当于第二受热部、第二散热部以及第二开口部。从自液晶层42射出的光的射出侧(+Z方向)观察,主体部61A比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更向外侧延伸。

而且,主体部81A和主体部61A在光相对于液晶层42的入射方向(+Z方向)上相互对置。

在液晶面板9A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受热部621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构成面板主体41的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连接,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开口部64的内周面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连接。开口部64的内周面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

此外,射出侧冷却部件6A可以设置于像素基板47,也可以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

在液晶面板9A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受热部821的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构成面板主体41的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连接,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开口部84的内周面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连接。开口部84的内周面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

此外,入射侧冷却部件8A可以设置于对置基板44,也可以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

在这样的液晶面板9A中,与上述的液晶面板4A~4I、7A~7I同样地,冷却气体从冷却装置沿着+Y方向流通。

相对于液晶面板9A在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对入射侧防尘基板45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进行冷却。

相对于液晶面板9A在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对射出侧防尘基板48和第一散热部件68进行冷却。

这样,在液晶面板9A中,通过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侧防尘基板48、射出侧冷却部件6A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A,液晶层42的热向液晶面板9A的外部散热,除了液晶层42被冷却之外,驱动电路491也被冷却。

[第七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和第四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同样的效果。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9A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A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A相同的效果。

具体而言,液晶面板9A是沿着向液晶面板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射出调制后的光的透射型的液晶面板。液晶面板9A具有像素区域41A、液晶层42、对置基板44、入射侧防尘基板45、像素基板47、射出侧防尘基板48以及主体部61A、81A。在像素区域41A中排列有多个像素。

液晶层42按照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对光进行调制。对置基板44具有与像素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公共电极。像素基板47具有与多个像素分别对应地设置的多个像素电极,在像素基板47与对置基板44之间承载液晶层42。

入射侧防尘基板45相当于第一防尘基板,在对置基板44上设置于与像素基板47相反侧的面。射出侧防尘基板48相当于第二防尘基板,在像素基板47上设置于与对置基板44相反侧的面。

主体部81A相当于第一蒸汽腔室,具有作为第一开口部的开口部84、作为第一受热部的受热部821以及作为第一散热部的第一散热部831。开口部84是与像素区域41A对应的开口部。受热部821设置在开口部84的周围,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第一散热部831对由受热部821受到的热进行散热。主体部81A利用由受热部821受到的热使封入于内部的液体的制冷剂气化,并利用第一散热部831对气体的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封入于主体部81A的封入空间SP内的制冷剂相当于第一制冷剂。

主体部61A相当于第二蒸汽腔室,具有作为第二开口部的开口部64、作为第二受热部的受热部621以及作为第二散热部的第一散热部631。开口部64是与像素区域41A对应的开口部。受热部621设置在开口部64的周围,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第一散热部631对由受热部621受到的热进行散热。主体部61A利用由受热部621受到的热使封入于内部的液体的制冷剂气化,并利用第一散热部631对气体的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制冷剂。封入于主体部61A的封入空间SP内的制冷剂相当于第二制冷剂。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起到与液晶面板4A、7A同样的效果。

并且,液晶面板9A具有:主体部81A,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以及主体部61A,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在液晶面板9A中,从入射到液晶层42的光的入射侧观察,作为第一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A比对置基板44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向外侧延伸。从自液晶层42射出的光的射出侧观察,作为第二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A比像素基板47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向外侧延伸。主体部81A和主体部61A在光相对于液晶层42的入射方向上相互对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主体部81A和主体部61A不相互对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液晶面板9A的大型化。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9A中,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主体部81A中作为受热部82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主体部61A中作为受热部621的一部分的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但是,不限于此,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中的至少一个侧面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开口部84和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开口部64中所对应的开口部的内周面连接。

另外,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中的至少一个侧面也可以经由板簧等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开口部84和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开口部64中所对应的开口部的内周面连接。

此外,如上所述,也可以是侧面453的一部分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也可以是侧面483的一部分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9A中,采用射出侧冷却部件6A作为射出侧冷却部件,采用入射侧冷却部件8A作为入射侧冷却部件。

但是,不限于此,入射侧冷却部件的结构和射出侧冷却部件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液晶面板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A~6I中的1个作为射出侧冷却部件,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A~8I中的1个作为入射侧冷却部件。

在该情况下,从自液晶层42射出的光的射出侧(+Z方向)观察,也可以以主体部比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更向外侧延伸的方式构成射出侧冷却部件。

另外,从入射到液晶层42的光的入射侧(-Z方向)观察,也可以以主体部比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更向外侧延伸的方式构成入射侧冷却部件。

而且,也可以以射出侧冷却部件的主体部与入射侧冷却部件的主体部在光相对于液晶层42的入射方向(+Z方向)上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射出侧冷却部件及入射侧冷却部件。

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9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B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27所示的液晶面板9B来代替液晶面板9A。

液晶面板9B具有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4B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7B组合而成的结构。即,液晶面板9B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射出侧冷却部件6B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B。

在液晶面板9B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B以设置于开口部64的周围的受热部621与光射出面482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受热部621的另一部分经由夹持部件5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连接。

在液晶面板9B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B以设置于开口部84的周围的受热部821与光入射面451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受热部821的另一部分经由保持壳体50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连接。

此外,受热部621与夹持部件51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821与保持壳体50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9B起到与液晶面板4B、7B、9A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9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C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28所示的液晶面板9C来代替液晶面板9A。

液晶面板9C具有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4C和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7C组合而成的结构。

即,液晶面板9C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射出侧冷却部件6C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C。

在液晶面板9C中,射出侧防尘基板48配置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C的第一开口部64C1内。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缘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连接,连接部64C3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的一部分连接。

并且,第一部件62的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连接。

在液晶面板9C中,入射侧防尘基板45配置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C的第一开口部84C1内。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缘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连接,连接部84C3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的一部分连接。

另外,第一部件82的受热部821经由保持壳体50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连接。

此外,受热部621与夹持部件51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821与保持壳体50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9C起到与液晶面板4C、7C、9A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9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D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29所示的液晶面板9D来代替液晶面板9A。

液晶面板9D具有将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液晶面板4D和第五实施方式所示的液晶面板7D组合而成的结构。

即,液晶面板9D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射出侧冷却部件6D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D。

此外,射出侧冷却部件6D的主体部61D从开口部64向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入射侧冷却部件8D的主体部81D从开口部84向与配线49从液晶层42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

在液晶面板9D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D的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连接。射出侧防尘基板48配置在开口部64的内侧,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G的开口部6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开口部64的内周面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

射出侧冷却部件6D的主体部61D可以设置于像素基板47,也可以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

在液晶面板9D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D的受热部821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连接。入射侧防尘基板45配置在开口部84的内侧,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D的开口部84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开口部84的内周面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

入射侧冷却部件8D的主体部81D可以设置于对置基板44,也可以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

在这样的液晶面板9D中,与上述的液晶面板4A~4I、7A~7I同样地,冷却气体从冷却装置沿着+Y方向流通。

相对于液晶面板9D在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依次冷却第一散热部件88和入射侧防尘基板45之后,冷却保持壳体50。

相对于液晶面板9D在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依次冷却第一散热部件68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之后,冷却夹持部件51。

这样,在液晶面板9D中,通过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侧防尘基板48、射出侧冷却部件6D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D,液晶层42的热向液晶面板9D的外部散热,除了液晶层42被冷却之外,驱动电路491也被冷却。

这样的液晶面板9D起到与液晶面板4D、7D、9A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

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9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E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30所示的液晶面板9E来代替液晶面板9A。

液晶面板9E具有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4E和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7E组合而成的结构。

即,液晶面板9E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射出侧冷却部件6E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E。

在液晶面板9E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E的主体部61E以在第一面62A中设置于开口部64周围的受热部621的一部分与光射出面482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受热部621的另一部分经由夹持部件5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连接。

在液晶面板9E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E的主体部81E以在第一面82A中设置于开口部84周围的受热部821的一部分与光入射面451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受热部821的另一部分经由保持壳体50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连接。

此外,受热部621与夹持部件51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821与保持壳体50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9E起到与液晶面板4E、7E、9D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

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9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F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31所示的液晶面板9F来代替液晶面板9A。

液晶面板9F具有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4F和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7F组合而成的结构。

即,液晶面板9F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射出侧冷却部件6F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F。

在液晶面板9F中,射出侧防尘基板48配置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F的第一开口部64C1内。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连接部64C3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的一部分连接。另外,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连接。

另外,受热部621也可以不必与像素基板47连接。

在液晶面板9F中,入射侧防尘基板45配置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F的第一开口部84C1内。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连接,连接部84C3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的一部分连接。另外,受热部821经由保持壳体50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连接。

此外,受热部621与夹持部件51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821与保持壳体50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9F起到与液晶面板4F、7F、9D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

图32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9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G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32所示的液晶面板9G来代替液晶面板9A。

液晶面板9G具有将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液晶面板4G和第六实施方式所示的液晶面板7G组合而成的结构。

即,液晶面板9G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射出侧冷却部件6G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G。

在液晶面板9G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G的受热部62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的光射出面472连接。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G的开口部64的内侧配置有射出侧防尘基板48,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开口部64的内周面连接。射出侧冷却部件6G的主体部61G可以设置在像素基板47上,也可以设置在射出侧防尘基板48上。

在液晶面板9G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G的受热部82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的光入射面441连接。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G的开口部84的内侧配置有入射侧防尘基板45,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经由导热性粘接剂等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开口部84的内周面连接。入射侧冷却部件8G的主体部81G可以设置于对置基板44,也可以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

在这样的液晶面板9G中,与上述的液晶面板4A~4I、7A~7I同样地,冷却气体从冷却装置的风扇沿着+Y方向进行流通。

相对于液晶面板9G在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依次冷却第二散热部件89、入射侧防尘基板45、第一散热部件88。

相对于液晶面板9G在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而依次冷却第二散热部件69、射出侧防尘基板48、第一散热部件68。

这样,在液晶面板9G中,通过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侧防尘基板48、射出侧冷却部件6G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G,液晶层42的热向液晶面板9G的外部散热,除了液晶层42被冷却之外,驱动电路491也被冷却。

这样的液晶面板9G起到与液晶面板4G、7G、9A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

图33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9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H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33所示的液晶面板9H来代替液晶面板9A。

液晶面板9H具有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4H和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7H组合而成的结构。

即,液晶面板9H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射出侧冷却部件6H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H。

在液晶面板9H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H的主体部61H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在第一面62A中设置于开口部64周围的受热部621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连接。受热部621的另一部分经由夹持部件5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47连接。

在液晶面板9H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E的主体部81H设置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在第一面82A中设置于开口部84周围的受热部821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连接。受热部821的另一部分经由保持壳体50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44连接。

此外,受热部621与夹持部件51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821与保持壳体50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9H起到与液晶面板4H、7H、9G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

图34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9A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I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34所示的液晶面板9I来代替液晶面板9A。

液晶面板9I具有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4I和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示的液晶面板7I组合而成的结构。

即,液晶面板9I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射出侧冷却部件6I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I。

在液晶面板9I中,射出侧防尘基板48配置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I的第一开口部64C1内。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侧面483连接,连接部64C3与射出侧防尘基板48的光射出面482的一部分连接。第一开口部64C1的内周面和连接部64C3是受热部621的一部分。另外,受热部621与像素基板47连接。

在液晶面板9I中,入射侧防尘基板45配置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I的第一开口部84C1内。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侧面453连接,连接部84C3与入射侧防尘基板45的光入射面451的一部分连接。第一开口部84C1的内周面和连接部84C3是受热部821的一部分。另外,受热部821经由保持壳体50与对置基板44以及像素基板47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此外,受热部621与夹持部件51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受热部821与保持壳体50也可以不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这样的液晶面板9I起到与液晶面板4I、7I、9G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的第十变形例]

在液晶面板9A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A的结构中的作为第一蒸汽腔室的主体部81A和射出侧冷却部件6A的结构中的作为第二蒸汽腔室的主体部61A在向液晶层42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上相互对置。

然而,不限于此,主体部81A和主体部61A也可以不在向液晶层42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上相互对置。在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A~6I中的1个射出侧冷却部件和入射侧冷却部件8A~8I中的1个入射侧冷却部件的液晶面板中也同样。

图35是从相对于液晶层42的光入射侧观察作为液晶面板9G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J的示意图。换言之,图35是表示液晶面板9J中的射出侧冷却部件6G的主体部61G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G的主体部81G的配置的图。

例如,也可以代替液晶面板9A而采用图35所示的液晶面板9J。

液晶面板9J与液晶面板9G同样地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未图示的保持壳体50、射出侧冷却部件6G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G。

在液晶面板9J中,构成射出侧冷却部件6G的主体部61G以从主体部61G的-Y方向的端部起随着朝向+Y方向而靠近+X方向的方式分别相对于+Y方向以及+X方向倾斜。因此,在图35的例子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G的第一散热部件68相对于像素区域41A配置在+X方向且+Y方向的位置,第二散热部件69相对于像素区域41A配置在-X方向且-Y方向的位置。

此外,第一散热部件6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69以分别设于第一散热部件6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69的流路沿着+Y方向的方式与第一散热部631以及第二散热部632对应地设置。

在液晶面板9J中,构成入射侧冷却部件8G的主体部81G以从主体部81G的-Y方向的端部起随着朝向+Y方向而靠近-X方向的方式分别相对于+Y方向以及+X方向倾斜。因此,在图35的例子中,入射侧冷却部件8G的第一散热部件88相对于像素区域41A配置在-X方向且+Y方向的位置,第二散热部件89相对于像素区域41A配置在+X方向且-Y方向的位置。

此外,第一散热部件8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89以分别设置于第一散热部件8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89的流路沿着+Y方向的方式与第一散热部831以及第二散热部832对应地设置。

这样,在液晶面板9J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G和入射侧冷却部件8G被设置成:从相对于液晶面板9J的光入射侧观察时在像素区域41A交叉。

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沿着+Y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分别流通到各散热部件68、69、88、89、入射侧防尘基板45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此外,主体部61G也可以以从主体部61G的-Y方向的端部起随着朝向+Y方向而靠近-X方向的方式倾斜,主体部81G也可以以从主体部81G的-Y方向的端部起随着朝向+Y方向而靠近+X方向的方式倾斜。

另外,如上述那样配置的冷却部件不限于射出侧冷却部件6G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G,也可以是射出侧冷却部件6A~6I中的1个,也可以是入射侧冷却部件8A~8I中的1个。例如,即使在液晶面板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和入射侧冷却部件中的1个冷却部件的情况下,该1个冷却部件也可以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倾斜。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包含上述各变形例的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以及改良等包含于本发明。

在上述第二及第七实施方式的射出侧冷却部件中,在第二部件63的第二面63A上与第一散热部631对应地设置的第一散热部件68相对于第一部件62配置在光射出侧。

然而,并不限于此,第一散热部件68也可以相对于第一部件62设置在光入射侧。

在上述第三及第七实施方式的射出侧冷却部件中,在第二部件63的第二面63A上与第二散热部632对应地设置的第二散热部件69相对于第一部件62配置在光射出侧。

然而,并不限于此,第二散热部件69也可以相对于第一部件62设置于光入射侧。

在这些情况下,例如只要将第一散热部631与第一散热部件68通过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即可,例如只要将第二散热部632与第二散热部件69通过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即可。

此外,热传递部件也可以具有支承第一散热部件68或第二散热部件69的功能。

在上述第四及第七实施方式的入射侧冷却部件中,在第二部件83的第二面83A上与第一散热部831对应地设置的第一散热部件88相对于第一部件82配置于光入射侧。

然而,不限于此,第一散热部件88也可以相对于第一部件82设置在光射出侧。

在上述第五以及第七实施方式的入射侧冷却部件中,在第二部件83的第二面83A上与第二散热部832对应地设置的第二散热部件89相对于第一部件82配置于光入射侧。

然而,不限于此,第二散热部件89也可以相对于第一部件82设置在光射出侧。

在这些情况下,例如只要将第一散热部831与第一散热部件88通过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即可,例如只要将第二散热部832与第二散热部件89通过热传递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即可。

此外,热传递部件也可以具有支承第一散热部件88或第二散热部件89的功能。

图36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液晶面板9D的变形的液晶面板9K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图。

例如,也可以采用图36所示的液晶面板9K来代替液晶面板9D。

液晶面板9K除了代替射出侧冷却部件6D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D而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K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K以外,具有与液晶面板9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即,液晶面板9K具有面板主体41、配线49、保持壳体50、夹持部件51、射出侧冷却部件6K以及入射侧冷却部件8K。

射出侧冷却部件6K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D同样地,通过从像素基板47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48传递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射出侧冷却部件6K除了具有热传递部件67且第一散热部件68的配置不同以外,具有与射出侧冷却部件6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即,射出侧冷却部件6K具有主体部61D、热传递部件67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

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K中,第一散热部件68相对于第一部件62配置于光入射侧。即,第一散热部件68相对于第一部件62配置在与第二部件63相反的一侧。

此外,在设置多个翅片681作为第一散热部件68所具有的多个翅片的情况下,设于翅片681内的流路也可以以随着朝向+Y方向而靠近+X方向或-X方向的方式相对于+Y方向倾斜。

热传递部件67将第二面63A中的第一散热部631与第一散热部件68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并将从第一冷凝部传递至第一散热部631的气体的制冷剂的热传递至第一散热部件68。热传递部件67例如可以由金属片形成,也可以由能够支承第一散热部件68的金属制部件形成。

入射侧冷却部件8K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D同样地,通过从对置基板44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45传递的热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为气体的制冷剂,将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向外部散热。入射侧冷却部件8K除了具有热传递部件87且第一散热部件88的配置不同以外,具有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D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即,入射侧冷却部件8K具有主体部81D、热传递部件87以及第一散热部件88。

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K中,第一散热部件88相对于第一部件82配置在光射出侧。即,第一散热部件88相对于第一部件82配置在与第二部件83相反的一侧。

此外,在设置多个翅片681作为第一散热部件88所具有的多个翅片的情况下,设于翅片681内的流路也可以以随着朝向+Y方向而靠近+X方向或-X方向的方式相对于+Y方向倾斜。

热传递部件87将第二面83A中的第一散热部831与第一散热部件88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将从第一冷凝部传递至第一散热部831的气体的制冷剂的热传递至第一散热部件88。热传递部件87例如可以由金属片形成,也可以由能够支承第一散热部件88的金属制部件形成。

通过配置在外装壳体2内的冷却装置的风扇进行流通的冷却气体相对于液晶面板9K向+Y方向流通。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9K的光入射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在对入射侧防尘基板45进行了冷却之后,对保持壳体50进行冷却。

在相对于液晶面板9K的光射出侧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在对射出侧防尘基板48进行冷却后,对夹持部件51进行冷却。

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K的主体部61D与入射侧冷却部件8K的主体部81D之间流通的冷却气体向+Y方向流通,对第一散热部件68、88进行冷却后,向+X方向或-X方向流通,从而向远离液晶面板9K的方向流通。

在这样的液晶面板9K中,除了起到与液晶面板9D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抑制在第一散热部件68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射出侧防尘基板48流通,能够抑制在第一散热部件88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向入射侧防尘基板45流通。

因此,能够使射出侧防尘基板48和相对于射出侧防尘基板48配置在-Y方向上的第一散热部件68中分别单独地流通温度比较低的冷却气体。

同样地,能够使入射侧防尘基板45和相对于入射侧防尘基板45配置在-Y方向上的第一散热部件88中分别单独地流通温度比较低的冷却气体。

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侧防尘基板48以及第一散热部件68、88,进而能够高效地冷却液晶层42。

此外,如果是具有射出侧冷却部件6D~6I中的1个射出侧冷却部件的液晶面板,则也可以将相对于开口部64、64C配置于-Y方向的第一散热部件68或者第二散热部件69相对于第一部件62配置于与第二部件63相反的一侧,通过热传递部件67将第二面63A与第一散热部件68或者第二散热部件69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同样地,如果是具有入射侧冷却部件8D~8I中的1个入射侧冷却部件的液晶面板,则也可以将相对于开口部84、84C配置于-Y方向的第一散热部件88或第二散热部件89相对于第一部件82配置于与第二部件83相反的一侧,利用热传递部件87将第二面63A与第一散热部件88或第二散热部件89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另外,在从冷却装置的风扇流通的冷却气体相对于液晶面板向-Y方向流通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在射出侧冷却部件6A~6C、6G~6I中相对于开口部64、64C配置于+Y方向的第一散热部件68相对于第一部件62配置于与第二部件63相反的方向,并通过热传递部件67将第二面63A与第一散热部件68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同样地,在从冷却装置流通的冷却气体相对于液晶面板向-Y方向流通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在入射侧冷却部件8A~8C、8G~8I中相对于开口部84、84C配置于+Y方向的第一散热部件88相对于第一部件82配置于与第二部件83相反的方向,并通过热传递部件87将第二面83A与第一散热部件88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另外,也可以将入射侧冷却部件所具有的入射侧散热部件和射出侧冷却部件所具有的射出侧散热部件中的一方的散热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82设置于第二部件83侧,将另一方的散热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82设置于与第二部件83相反的一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入射部43具有入射侧防尘基板45,射出部46具有射出侧防尘基板48。

但是,不限于此,本发明的液晶面板也可以不具有入射侧防尘基板45和射出侧防尘基板48中的至少1个防尘基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射出侧冷却部件6A~6I具有第一散热部件6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69中的至少1个散热部件,入射侧冷却部件8A~8I具有第一散热部件88以及第二散热部件89中的至少1个散热部件。

然而,不限于此,入射侧冷却部件以及射出侧冷却部件中的至少任一个也可以不具有散热部件。

即,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不在蒸汽腔室设置散热部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光入射侧的入射侧电极基板设为对置基板44,将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光射出侧的射出侧电极基板设为像素基板47。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入射侧电极基板设为像素基板47,将射出侧电极基板设为对置基板44。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搭载液晶面板4A~4I、7A~7I、9A~9K的装置,列举了投影仪。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液晶面板应用于设置型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液晶面板应用于移动型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总结]

以下,附记本发明的总结。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透射型液晶面板具有:像素区域,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排列有多个像素;液晶层,所述液晶层按照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对光进行调制;入射部,所述入射部使光入射到所述液晶层;以及射出部,所述射出部将由所述液晶层调制后的光作为图像光射出。

该透射型液晶面板还具有蒸汽腔室,该蒸汽腔室具有与所述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受热部和对由所述受热部受到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部,该蒸汽腔室利用由所述受热部受到的热使封入于内部的液体的制冷剂气化,并利用所述散热部对气体的所述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气体的所述制冷剂冷凝成液体的所述制冷剂。

在此,蒸汽腔室不需要使制冷剂流通的配管以及供给驱动电力的配线。根据上述结构,与设置供制冷剂流通的冷却装置的情况、以及设置利用电力使热移动的帕尔帖元件等热电转换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透射型液晶面板的结构。

因此,能够实现搭载透射型液晶面板的装置的小型化。

并且,不用安装和分离配管及配线就能够相对于装置安装和分离透射型液晶面板,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透射型液晶面板的更换。

此外,设置在与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部的周围的受热部受热,因此能够提高像素区域中的温度的均匀性。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射出部具有透光性的射出侧基板,该射出侧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并且供所述图像光通过。从所述图像光的射出方向观察,所述射出侧基板的面积比所述像素区域的面积大。也可以是,所述蒸汽腔室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射出侧基板。

根据这样的结构,射出侧基板与液晶层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因此液晶层的热被传递。

通过在这样的射出侧基板上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蒸汽腔室,受热部容易接受液晶层的热。

因此,能够容易地冷却液晶层。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射出部具有透光性的射出侧电极基板,该射出侧电极基板具有与所述液晶层电连接的射出侧电极,并且相对于所述液晶层配置在光射出侧。所述射出侧基板也可以是所述射出侧电极基板。

根据这样的结构,射出侧电极基板是与不耐热的液晶层直接连接的透光性基板。由于在这样的射出侧电极基板上设置有蒸汽腔室,因此能够将在液晶层中产生的热高效地传递到受热部。

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射出部具有设置于所述射出侧电极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的射出侧防尘基板。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具有将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与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连接起来的侧面。也可以是,所述受热部从所述射出侧电极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和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的所述侧面受热。

根据这样的结构,受热部分别从射出侧电极基板和射出侧防尘基板受热,因此能够将液晶层的热分别经由射出侧电极基板和射出侧防尘基板传递到受热部。

因此,能够将液晶层的热高效地传递到受热部,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射出部具有:透光性的射出侧电极基板,其具有与所述液晶层电连接的射出侧电极,并且相对于所述液晶层配置在光射出侧;以及射出侧防尘基板,其设置在所述射出侧电极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所述射出侧基板也可以是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

根据这样的结构,蒸汽腔室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在比射出侧电极基板靠光射出侧设置的射出侧防尘基板上。

由此,与以避开射出侧防尘基板的方式在射出侧电极基板上设置蒸汽腔室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蒸汽腔室与射出部连接。

在此,在液晶层中产生的热经由射出侧电极基板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因此液晶层的热扩散。

与此相对,由于蒸汽腔室设置于射出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液晶层的热传递到受热部。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蒸汽腔室设置在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上。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在与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部内配置射出侧防尘基板的情况相比,即使在蒸汽腔室产生公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蒸汽腔室安装于射出部。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具有将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和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连接起来的侧面。也可以是,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射出侧防尘基板的所述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由开口部的内周面接受液晶层的被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的热。

由此,与以受热部与射出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连接的方式设置蒸汽腔室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透射型液晶面板在光通过的方向上的尺寸变大。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受热部与所述射出侧电极基板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仅从射出侧防尘基板的侧面向受热部传递热,还从射出侧电极基板向受热部传递热。

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液晶层的热传递到受热部,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射出侧电极基板是如下这样的像素基板:所述像素基板具有与所述多个像素分别对应地设置的多个像素电极作为所述射出侧电极,并且相对于所述液晶层配置在光射出侧。

在此,在一般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中,在相对于液晶层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对置基板,在相对于液晶层的光射出侧配置有像素基板。

因此,通过使射出侧电极基板为像素基板,通过在一般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上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蒸汽腔室,能够构成本发明的透射型液晶面板。

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本发明的透射型液晶面板。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入射部具有透光性的入射侧基板,该入射侧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并且供向所述液晶层入射的光通过。从向所述液晶层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的相反方向观察,所述入射侧基板的面积比所述像素区域的面积大。也可以是,所述蒸汽腔室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入射侧基板。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入射侧基板与液晶层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因此入射侧基板传递液晶层的热。通过在这样的入射侧基板上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蒸汽腔室,受热部容易接受液晶层的热。

因此,能够容易地冷却液晶层。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入射部具有如下这样的透光性的入射侧电极基板:该入射侧电极基板具有与所述液晶层电连接的入射侧电极,并且相对于所述液晶层配置在光入射侧。所述入射侧基板也可以是所述入射侧电极基板。

根据这样的结构,入射侧电极基板是与不耐热的液晶层直接连接的透光性基板。由于在这样的射出侧电极基板上设置有蒸汽腔室,因此能够将在液晶层中产生的热高效地传递到受热部。

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入射部具有入射侧防尘基板,该入射侧防尘基板设置在所述入射侧电极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上。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具有将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与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连接起来的侧面。所述受热部可以从所述入射侧电极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和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的所述侧面受热。

根据这样的结构,受热部分别从入射侧电极基板和入射侧防尘基板受热,因此能够将液晶层的热分别经由入射侧电极基板和入射侧防尘基板传递到受热部。

因此,能够将液晶层的热高效地传递到受热部,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入射部具有:透光性的入射侧电极基板,其具有与所述液晶层电连接的入射侧电极,并且相对于所述液晶层配置在光入射侧;以及入射侧防尘基板,其设置在所述入射侧电极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上。所述入射侧基板也可以是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

根据这样的结构,蒸汽腔室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设置在比入射侧电极基板靠光入射侧设置的入射侧防尘基板上。

由此,与以避开入射侧防尘基板的方式在入射侧电极基板上设置蒸汽腔室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蒸汽腔室与入射部连接。

在此,在液晶层中产生的热经由入射侧电极基板传递到射出侧防尘基板,因此液晶层的热扩散。

与此相对,由于蒸汽腔室设置在入射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上,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液晶层的热传递到受热部。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蒸汽腔室设置在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上。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在与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部内配置入射侧防尘基板的情况相比,即使在蒸汽腔室产生公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蒸汽腔室安装于入射部。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具有将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和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射出侧的面连接起来的侧面。也可以是,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入射侧防尘基板的所述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接触。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由开口部的内缘接受液晶层的被传递到入射侧防尘基板的热。

由此,与以受热部与入射侧防尘基板的靠光入射侧的面连接的方式设置蒸汽腔室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透射型液晶面板在光通过的方向上的尺寸变大。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受热部与所述入射侧电极基板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仅从入射侧防尘基板的侧面向受热部传递热,还从入射侧电极基板向受热部传递热。

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液晶层的热传递到受热部,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入射侧电极基板是如下这样的对置基板:该对置基板具有与所述像素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公共电极作为所述入射侧电极。

如上所述,在一般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中,在相对于液晶层的光入射侧配置有对置基板,在相对于液晶层的光射出侧配置有像素基板。

因此,通过使入射侧电极基板为对置基板,通过在一般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上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蒸汽腔室,能够构成本发明的透射型液晶面板。

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本发明的透射型液晶面板。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透射型液晶面板具有配线,该配线供给驱动所述液晶层的图像信号,所述蒸汽腔室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配线从所述液晶层延伸的延伸方向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蒸汽腔室从开口部向与配线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透射型液晶面板的大型化。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也可以是,具有供给驱动所述液晶层的图像信号的配线,所述蒸汽腔室从所述开口部向与所述配线从所述液晶层延伸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配线与蒸汽腔室相互干涉,因此能够抑制蒸汽腔室的散热被配线妨碍。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具有供给驱动所述液晶层的图像信号的配线。也可以是,所述蒸汽腔室从所述开口部分别向所述配线从所述液晶层延伸的延伸方向和与所述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扩大蒸汽腔室中从气体的制冷剂受到的热的散热面积,因此能够容易将气体的制冷剂冷凝成液体的制冷剂。

因此,能够使液体的制冷剂无延迟地流通到受热部,能够促进液晶层的热对液体制冷剂的气化。

另外,通过以配线的延伸方向以及与配线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中的一方为铅直方向上侧来配置透射型液晶面板,不仅能够借助毛细管力,而且也能够借助重力将冷凝后的液体的制冷剂输送至使液体的制冷剂气化的部分。

由此,能够促进制冷剂利用由受热部受到的热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

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所述透射型液晶面板具有散热部件,该散热部件设置于所述蒸汽腔室,释放从所述散热部传递的热。也可以是,所述散热部件相对于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蒸汽腔室从所述开口部延伸的方向上。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与受热部连接的发热体远离散热部件。

由此,能够抑制传递到散热部件的热对发热体造成影响。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透射型液晶面板具有:像素区域,在所述像素区域中排列有多个像素;液晶层,所述液晶层按照所述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对光进行调制;对置基板,所述对置基板具有与所述像素区域对应地设置的公共电极;像素基板,所述像素基板具有与所述多个像素分别对应地设置的多个像素电极,并且在所述像素基板与所述对置基板之间承载所述液晶层;第一防尘基板,所述第一防尘基板在所述对置基板上设置于与所述像素基板相反侧的面上;以及第二防尘基板,所述第二防尘基板在所述像素基板上设置于与所述对置基板相反侧的面上。

所述透射型液晶面板还具有第一蒸汽腔室,所述第一蒸汽腔室具有:第一开口部,其与所述像素区域对应;第一受热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周围,并且与所述对置基板和所述第一防尘基板中的至少一方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以及第一散热部,其对由所述第一受热部受到的热进行散热。所述第一蒸汽腔室利用由所述第一受热部受到的热使封入于内部的液体的第一制冷剂气化,利用所述第一散热部对气体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从而将气体的所述第一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所述第一制冷剂。

还具有第二蒸汽腔室,所述第二蒸汽腔室具有:第二开口部,其与所述像素区域对应;第二受热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周围,并且与所述像素基板和所述第二防尘基板中的至少一方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以及第二散热部,其对由所述第二受热部受到的热进行散热,所述第二蒸汽腔室利用由所述第二受热部受到的热使封入于内部的液体的第二制冷剂气化,利用所述第二散热部对气体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气体的所述第二制冷剂冷凝为液体的所述第二制冷剂。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方式的透射型液晶面板同样的效果。

并且,透射型液晶面板具有:第一蒸汽腔室,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对置基板和所述第一防尘基板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以及第二蒸汽腔室,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像素基板和所述第二防尘基板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二方式中,从入射到所述液晶层的光的入射侧观察,所述第一蒸汽腔室比所述对置基板和所述第一防尘基板向外侧延伸。从自所述液晶层射出的光的射出侧观察,所述第二蒸汽腔室比所述像素基板和所述第二防尘基板向外侧延伸。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蒸汽腔室和所述第二蒸汽腔室在光相对于所述液晶层的入射方向上相互对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第一蒸汽腔室和第二蒸汽腔室不相互对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透射型液晶面板的大型化。

技术分类

0612011560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