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8:38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空调的多功能要求也逐渐增加。例如,带新风换气功能的空调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相关技术中,该带有新风换气功能的空调采用将新风模块安装在空调壳体的内部,当需要提升新风风量时,一般需要提高新风模块的电控板的工作功率,这样会导致电控板产生的热量急剧增多,然而由于电控板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去,所以容易造成电控板因温度过高而发生损坏,影响空调的正常使用。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提升新风风量而导致电控板容易出现温度过高而损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出风口及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出风腔;以及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一过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与所述出风腔的第二过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后壳及连接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对应所述进风腔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对应所述出风腔设置,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前壳上,所述第二过风口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风口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电控盒远离所述出风腔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二过风口外围的限位槽,所述电控盒上设有朝向所述出风腔凸设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安装于所述限位槽内且具有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与所述第二过风口的过风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过风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为热感应片,所述热感应片能够在所述电控盒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发生翘曲变形,从而打开所述第一过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为活动门,所述活动门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过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驱动机构,所述电控板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电控板用以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电控板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活动门打开所述第一过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腔内的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及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的驱动电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进风腔,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于所述进风腔内。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以及设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出风口及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出风腔;以及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一过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与所述出风腔的第二过风口。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所述壳体室内机包括机壳及设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出风口及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出风腔;以及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一过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与所述出风腔的第二过风口。

本发明的新风装置包括壳体以及电控组件,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出风口及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出风腔;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一过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与所述出风腔的第二过风口;如此,当新风装置工作时,由于出风口的出风速度较大,根据伯努利原理,出风腔的周侧会产生负压,从而在第二过风口处发生空气引流,使空气由电控盒的第二进风口进入电控盒内,流经所述电控板后,再依次经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二过风口进入出风腔内,最后与新风风道内的新风气流混合后从出风口吹出;采用此方式有效提高了对电控板的散热效果,可以防止电控板温度过高。另外,本发明的新风装置占用空间较小,不会增加空调的整体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新风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新风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新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新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新风装置的气流流路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装置。其中,所述新风装置主要用于向室内引入新风,起到换气作用。所述新风装置可应用于空调器上,例如壁挂式空调器、落地式空调器、吊顶式空调器、移动空调等,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装置100,该新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以及电控组件120,所述壳体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112与所述出风口114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靠近所述出风口114的出风腔113;所述电控组件120包括电控盒130及设于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电控板140,所述电控盒130设于所述壳体110靠近所述出风腔113的一侧,所述电控盒130设有第二进风口133和第一过风口134,所述第一过风口134设于所述电控盒130靠近所述出风腔113的一侧,所述壳体110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与所述出风腔113的第二过风口115。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100的壳体110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为分体设置,例如,所述壳体110由多个部分拼接而成,不做具体限定。所述壳体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112与所述出风口114连通的新风风道。具体地,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2连通的进风腔111、与出风口114连通的出风腔113,这样新风气流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12进入进风腔111内,然后进一步流入出风腔113,最后从出风口114流入室内。这里,所述第一进风口112与室外连通,便于室外新风气流流入。

所述电控盒130设于所述壳体110靠近所述出风腔113的一侧,其中,所述电控盒130与所述壳体110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当然,所述电控盒130也可以与所述壳体110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控盒130靠近所述出风腔113的一侧设有第一过风口134,所述壳体110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与所述出风腔113的第二过风口115,当新风装置100工作时,由于出风口114的出风速度较大,根据伯努利原理,出风腔113的周侧会产生负压,从而在第二过风口115处发生空气引流,使空气由电控盒130的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流经所述电控板140后,再依次经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和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进入出风腔113内,最后与新风风道内的新风气流混合后从出风口114吹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130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33,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与室内连通,便于室内气流流入。所述第二进风口133可设于所述电控盒130远离所述出风腔113的一侧,也即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与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分别设于所述电控盒130的相对两侧壁上。当然,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也可设于所述电控盒130的前侧、后侧、顶部或者底部,不做具体限定。关于所述第二进风口133的形状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所述第二进风口133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形状等。考虑到室内气流从第二进风口133流入电控盒130内,为了防止污染物进入电控盒130内,可以在使所述第二进风口133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133可以均匀分布在所述电控盒130的侧壁上,这样还可以保证均匀进风,增大气流与电控盒130内电控板14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例如,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133可以呈阵列设置,或者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也可以呈辐射状设置,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的形状和数量也不做具体限定。例如,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形状等,也不做具体限定。

不失一般性的,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风机组件150,所述风机组件150可设于所述出风腔113内,这样所述风机组件150能够驱动新风气流从进风口进入进风腔111内,并进一步流向所述出风腔113从所述出风口114流入室内。同时,由于风机组件150的驱动作用,使得所述出风口114的出风速度较大,根据伯努利原理,出风腔113的周侧会产生负压,并且会在第二过风口115处发生空气引流,使空气由电控盒130的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流经所述电控板140后,再依次经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和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进入出风腔113内。具体地,所述风机组件150包括离心风轮及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的驱动电机。

本发明的新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以及电控组件120,所述壳体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112与所述出风口114的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靠近所述出风口114的出风腔113;所述电控组件120包括电控盒130及设于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电控板140,所述电控盒130设于所述壳体110靠近所述出风腔113的一侧,所述电控盒130设有第二进风口133和第一过风口134,所述第一过风口134设于所述电控盒130靠近所述出风腔113的一侧,所述壳体110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与所述出风腔113的第二过风口115;如此,当新风装置100工作时,由于出风口114的出风速度较大,根据伯努利原理,出风腔113的周侧会产生负压,从而在第二过风口115处发生空气引流,使空气由电控盒130的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流经所述电控板140后,再依次经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和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进入出风腔113内,最后与新风风道内的新风气流混合后从出风口114吹出;采用此方式有效提高了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可以防止电控板140温度过高。另外,本发明的新风装置100占用空间较小,不会增加空调的整体体积。

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0包括前壳117、后壳及连接所述前壳117与所述后壳的第一侧板118和第二侧板119,所述第一侧板118对应所述进风腔111设置,所述第二侧板119对应所述出风腔113设置。也即,所述第一侧板118形成所述进风腔111的腔壁,所述第二侧板119形成所述出风腔113的腔壁。其中,所述前壳117与所述后壳体110可以是规则的板状结构,当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板状结构,所述前壳117、所述后壳、所述第一侧板118及所述第二侧板119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壳体110的内腔。所述出风口114设于所述前壳117上,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设于所述第二侧板119上,这样,所述新风装置100可以实现朝前送风,同时,根据伯努利原理,所述出风口114的周侧会产生负压,从而在第二过风口115处发生空气引流,使室内空气由所述二进风口进入电控盒130内,并通过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和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进入所述出风腔113内,最后由所述出风口114吹出。

至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设于所述第二侧板119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使得空气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进入所述出风腔113内。可选地,所述第二过风口115靠近所述出风口114设置。因为所述出风口114的周侧负压较大,从而使得空气越容易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处进入所述出风腔113内,进而使得所述空气越容易从所述电控盒130的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组件120还包括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134。

考虑到在所述壳体110靠近所述出风腔113的一侧设置第二过风口115,使得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从第二过风口115进入出风腔113内,这样可能会造成所述出风口114处的出风速度及出风距离减小。所以为了确保所述出风口114的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较大,可以在第一过风口134处设置活动件,所述活动件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134。

当所述电控板140温度较高时,可以使所述活动件打开所述第一过风口134,这样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连通,空气可以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流经电控盒130内的电控板140后进一步流入所述出风腔113内,这样可以带走所述电控板140产生的热量,对电控板140起到降温作用。当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较低时,则可以使所述活动件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134,这样空气气流不能从第二进风口133流入出风腔113内,从而可以确保所述出风口114处的出风速度较大,以及所述出风口114处出风气流的聚拢效果较好,使得所述出风气流的出风距离较远,进而提高对室内的换气效果。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所述活动件打开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可以是打开部分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也可以是打开全部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也可安装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过风口115,不做具体限定。下面将以所述活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处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为热感应片,所述热感应片能够在所述电控盒130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发生翘曲变形,从而打开所述第一过风口134。

其中,所述热感应片由热感应型材料制成。当温度升高时,所述热感应片会发生翘曲变形,当温度降低时,所述热感应片能够恢复至初始状态。这里,当所述热感应片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热感应将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关闭。在该实施例中,当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较高时,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温度也较高(可以认为电控盒130内空气温度与电控盒130的温度基本一致),在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所述热感应片会发生翘曲变形,此时,所述热感应片可以打开部分所述第一过风口134,这样所述电控盒130内的高温空气可以经由该第一过风口134流向所述第二过风口115,并进一步流入所述出风腔113内,从而实现了电控盒130内空气的快速流通,提高了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率。当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恢复正常处于较低温度时,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温度也会降低,所述热感应片则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所述热感应片可以将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关闭,从而阻挡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流入出风腔113内。

具体来说,所述热感应片呈片状或者板状设置,所述热感应片覆盖在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处。为了更好地固定所述热感应片,可以在所述第一过风口134的周侧设置安装槽,例如,在所述第一过风口134的上侧、下侧、左侧或右侧设置所述安装槽。通过将所述热感应片的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一方面便于将所述热感应片准确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处,另一方面可以对所述热感应片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所述热感应片发生移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为活动门,所述活动门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其中,所述活动门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处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所述活动门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处,或者所述活动门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处。

具体来说,所述活动门可以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34所在平面的轴线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也即,所述活动门可以相对于所述电控盒130的内壁面发生旋转。当然,所述活动门也可以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34所在平面的轴线翻转,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在此,关于所述活动门与所述电控盒130的转动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即可。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活动门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134。

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控板140上,用以检测电控板140的温度。其中,所述电控板14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电控板140用以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活动门打开所述第一过风口134。当然,所述电控板140还用以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活动门关闭所述第一过风口134。

为了方便拆装,所述电控盒130与所述壳体110可拆卸连接。至于所述电控盒130与所述壳体110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卡合连接、螺钉连接、插接连接等,不做具体限定。

考虑到所述电控盒130与所述壳体110可拆卸连接,当所述电控盒130拆卸下来后会显露出所述壳体110上的第二过风口115(如图2所示)。在此,为了防止操作者的手伸入所述第二过风口115内触碰到风机组件150造成安全事故,所以可以将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设置为网孔结构或者格栅孔结构。当然,所述第二过风口115也可以设置为敞口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另外,为了防止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也可以使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为网孔结构或者格栅孔结构。

另外,请参阅图3至图5,为了确保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空气能够更多更顺畅地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进入所述出风腔113内,加快对电控盒130内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可以在所述壳体110上设置位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外围的限位槽116,在所述电控盒130上设置朝向所述出风腔113凸设的限位部135,所述限位部135安装于所述限位槽116内且具有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的过风通道136。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设置限位部135及限位槽116,可以方便对电控盒130与壳体110进行精准定位装配,同时提高连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可以确保所述第一过风口134与所述第二过风口115之间的连通,还可以将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更好地导引至所述出风腔113内,从而防止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空气从所述电控盒130与所述壳体110的连接处逃逸出来而产生较大噪音。

关于所述电控盒130的结构也有多种,例如,所述电控盒13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当然,为了方便拆装,所述电控盒130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例如,所述电控盒130包括第一盒体131和第二盒体132,所述第一盒体131与所述第二盒体132可拆卸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133设于所述第一盒体131上,所述第一过风口134设于所述第二盒体132上。所述第一盒体131与所述第二盒体132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电控板14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电控板140沿所述电控盒130的高度方向延伸。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可以在电控板140上设置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设于所述电控板140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133的一侧。这样空气气流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可以与电控板140上的散热片接触,可以更好地对电控板140进行散热降温,提高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1,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112设于所述壳体110的下方。所述第一进风口112处连接有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用以引入室外新风。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112可设于所述壳体110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或者底部等,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请参阅图4及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净化模块160,所述净化模块160设于所述进风腔111内。通过设置净化模块160,可以对流入室内的气流起到净化作用,确保流入室内的气流较洁净。

其中,所述净化模块160与所述风机组件150的旋转轴线呈夹角设置,如此,可以使所述进风腔111内的气流能够更加均匀地流经所述净化模块160,从而提高与净化模块160的接触面积,提高净化效果。可选地,所述净化模块160与所述风机组件150的旋转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60°。具体地,所述净化模块160180与所述风机组件150的旋转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40°、45°、50°、55°、60°及他们之间的任意一个值,不做具体限定。所述净化模块160可以包括HEPA网、等离子网、静电除尘网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新风装置100,该新风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新风装置100可设于所述机壳内,也可以设于所述机壳外。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新风装置100,该新风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8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