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骨科康复护理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0:53


一种骨科康复护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骨科康复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在术后的康复期,通常需要进行按摩康复护理,以便帮助患者尽快康复。现有的骨科术后康复用的按摩护理装置通常通过对肢体进行敲击以达到按摩的目的,现有的敲击方式过于直接,容易导致部分骨科患者病情加重,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按摩部位受伤,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中国专利文献CN110448442A揭示了一种骨科术后用康复护理器,其包括放置套、滑动机构、连接板、驱动机构、按摩机构、锂电池,该骨科术后用康复护理器,首先通过软挤压的方式,使得该装置的按摩机构与患者的肢体实行软挤压式的接触状态,再通过该装置的驱动机构带动按摩机构运作的功能,使得按摩机构与患者的肢体处于滚动摩擦的状态,以此让按摩机构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康复护理治疗。但是,其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第一,滚珠温度低,第一次与皮肤接触时容易造成不适感;第二,滚珠与皮肤接触的不充分,影响对骨科按摩护理的效果;第三,仅能在滚珠的移动方向上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按摩方向单一,无法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全面的按摩康复护理。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骨科康复护理装置,包括外框结构、设置于所述外框结构上的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外框结构一侧的升降结构、设置于所述升降结构下方的第一按压结构、位于第一按压结构下方的支撑结构、设于支撑结构上的第二按压结构,所述升降结构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外框结构上,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升降结构上,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包括储存有温水的第一硅胶框,所述第二按压结构包括与第一硅胶框相对设置且储存有温水的第二硅胶框,所述第一硅胶框的下表面为弧面,所述第二硅胶框的上表面为弧面。本发明通过储存有温水的第一硅胶框及储存有温水的第二硅胶框可以全面的包覆患者的肢体,对肢体包覆的更为全面,有利于对其按摩护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骨科康复护理装置,包括外框结构、设于外框结构上的驱动结构、设于外框结构旁侧的升降结构、连接在升降结构下方的第一按压结构、设于第一按压结构下方的支撑结构和连接在支撑结构上方的第二按压结构,升降结构能沿外框结构上下移动,第一按压结构能沿升降结构上下移动,第一按压结构包括第一硅胶框,第二按压结构包括与第一硅胶框相对设置的第二硅胶框,第一硅胶框的下表面和第二硅胶框的上表面均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

升降结构包括升降框、设于升降框上的进液管和连接在升降框侧壁的移动杆;外框结构包括外框,在相对于升降框的外框侧壁上开设有定位孔;驱动结构包括气缸、连接在气缸输出轴上的推动杆、连接在推动杆下端的第二定位框,所述移动杆的一端与升降框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穿过定位孔及第二定位框的内腔,移动杆与第二定位框的内腔滑动接触,且在气缸的推动下,移动杆能在定位孔中上下滑动。

进一步的,在第一硅胶框和第二硅胶框内均储存有温水,第一硅胶框下表面的圆弧面和第二硅胶框上表面的圆弧面相对设置,且能通过上下圆弧面将患者理疗的肢体扣合在第一硅胶框和第二硅胶框之间;

移动杆能在第二定位框内左右移动,且移动杆与第二定位框侧壁上开设的定位孔滑动配合,第二定位框能带动移动杆及升降框上下移动。

作为优选方案,第一按压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硅胶框内腔左右两侧的第一弹性板,所述第一弹性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硅胶框内腔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按压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硅胶框内腔左右两侧的第二弹性板,所述第二弹性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硅胶框内腔的侧面固定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第一按压结构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硅胶框上表面上的密封框、位于所述密封框侧面上的连接块、设置于所述连接块上的第二弹簧,所述密封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升降框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密封框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二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框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硅胶框的上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的第四通孔。

上述骨科康复护理装置,所述第一按压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硅胶框内腔底面上的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上的第三弹簧、固定于所述第三弹簧上端的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四通孔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移动杆远离所述升降框一端的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上的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移动杆下方的驱动杆,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框固定连接,所述外框结构还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外框内的凸轮,所述驱动杆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凸轮相适配的弯曲部。

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框、固定于所述支撑框外部的横杆、设置于所述横杆上的竖杆、一端固定于所述竖杆上的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外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凸轮位于所述弯曲板与所述竖杆之间,且旋转的凸轮能分别触及到所述竖杆及弯曲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按压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硅胶框下方的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连接管、位于所述连接管周围的第五弹簧,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硅胶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硅胶框的下表面设有第八通孔,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第八通孔连通的圆孔,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且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下端贯穿所述支撑框的内外表面且延伸至所述支撑框内,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支撑框滑动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端部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及支撑框固定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设于支撑框内的第三定位框,所述第三定位框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三定位框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下端伸入到所述第三定位框内且与支撑框的内腔表面滑动连接。

上述骨科康复护理装置,所述外框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凸轮连接的转轴及与所述转轴连接的电机,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凸轮的中心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连接;

在升降框内或密封框内或第一硅胶框内设有用于对水液进行加热的物理加热包或电加热片;

在第二硅胶框内或支撑框内,也设有用于对水液进行加热的物理加热包或电加热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出的骨科康复护理装置可以通过驱动结构驱动升降结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一按压结构随之上下移动,以便配合在上下方向上不移动的第二按压结构实现对患者肢体的夹持按压护理,即在上下方向上对肢体进行按摩,有利于患者肢体尽快的康复,并且第一按压结构上设置储存有温水的第一硅胶框及第二按压结构上设置储存有温水的第二硅胶框,使得第一硅胶框及第二硅胶框可以全面的包覆患者的肢体,对肢体包覆的更为全面,有利于对其按摩护理,并且温水的温度在30摄氏度至40摄氏度,接近人体体温,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并且有利于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同时可以促进第一硅胶框及第二硅胶框全面的包覆肢体,减小压力的集中,使得按压的力全面的分散在肢体上,对肢体按摩的全面,防止对肢体造成损伤;

2、通过第一硅胶框与升降框可以相对上下移动及第二硅胶框可以相对支撑框上下移动,从而第一硅胶框及第二硅胶框夹持患者肢体时可以起到充分的缓冲作用,防止对肢体刚性夹持导致的对患者肢体造成的损伤,安全性高,舒适性强;

3、通过在第一硅胶框内腔的侧面上设置第一弹性板及在第二硅胶框内腔的侧面上设置第二弹性板,从而可以对第一硅胶框的下表面及第二硅胶框的上表面起到支撑作用,使其对患者肢体起到按摩的作用,并且第一弹性板及第二弹性板分别对弧面设计的第一硅胶框的下表面及弧面设置的第二硅胶框的上表面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可以更加全面的包覆患者的肢体;

4、通过第一硅胶框内设置固定板、第三弹簧及挡板的设计,可以在第一硅胶框的下表面按压在患者肢体上且变形时,挡板可以向上移动且挡住第四通孔,防止第一硅胶框内的温水回流至密封框内,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硅胶框内保持充足的温水,有利于增强第一硅胶框与其内部温水的配合对患者肢体的按摩效果;

5、通过第一硅胶框与第二硅胶框对肢体夹持按压的同时,配合旋转的涂乱使得第一硅胶框与第二硅胶框相对的左右移动,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对肢体进行按摩,并且第一硅胶框及第二硅胶框内的温水随之左右流动,流动的温水可以实现对肢体的按摩,并且按摩的更加舒适,更有利于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患者肢体的尽快康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骨科康复护理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骨科康复护理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骨科康复护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本发明骨科康复护理装置的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图2所示本发明骨科康复护理装置的沿B-B’方向的剖面图;

图5为图2所示本发明骨科康复护理装置的沿C-C’方向的剖面图;

图6为图1所示本发明骨科康复护理装置的右视图。

图中:1-外框结构;11-外框;111-定位孔;12-支撑杆;13-第一定位框;14-凸轮;15-转轴;16-电机;2-驱动结构;21-气缸;22-推动杆;23-第二定位框;3-升降结构;31-升降框;311-第一通孔;32-进液管;33-移动杆;34-固定块;35-第一弹簧;36-驱动杆;361-弯曲部;4-第一按压结构;41-密封框;411-第二通孔;412-第三通孔;42-连接块;43-第二弹簧;44-第一硅胶框;441-第四通孔;442-第五通孔;45-第一弹性板;46-固定板;47-第三弹簧;48-挡板;49-第一排出管;40-第一密封盖;401-第一密封块;5-支撑结构;51-支撑框;511-第七通孔;52-第三定位框;53-横杆;54-竖杆;55-第四弹簧;56-第二排出管;57-第二密封盖;58-第二密封块;6-第二按压结构;61-第二硅胶框;611-第八通孔;612-第九通孔;62-第二弹性板;63-支撑板;631-圆孔;64-第五弹簧;65-连接管;66-抽入管;67-第三密封盖;68-第三密封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出的骨科康复护理装置包括外框结构1、设置于外框结构1上的驱动结构2、设置于外框结构1旁侧的升降结构3、设置于升降结构3下方的第一按压结构4、位于第一按压结构4下方的支撑结构5、设置于支撑结构5上的第二按压结构6。

升降结构3能沿外框结构1上下移动,第一按压结构4能沿升降结构3上下移动,第一按压结构4包括第一硅胶框44,第二按压结构6包括与第一硅胶框44相对设置的第二硅胶框61,第一硅胶框44的下表面和第二硅胶框61的上表面均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在第一硅胶框44和第二硅胶框61内均储存有温水,第一硅胶框44下表面的圆弧面和第二硅胶框61上表面的圆弧面相对设置,且能通过上下圆弧面将患者理疗的肢体扣合在第一硅胶框44和第二硅胶框61之间。

如图1至图3、图5、图6所示,外框结构1包括外框11、设置于外框11内的支撑杆12、设置于支撑杆12上方的第一定位框13、设置于第一定位框13上方的凸轮14、设置于凸轮14上的转轴15及设置于转轴15上的电机16。外框11呈竖直状,外框11的一侧面上设有一长条状的定位孔111,定位孔111贯穿外框11的一侧侧壁的内外表面,优选的,定位孔111呈长方形状且竖直设置,优选的,定位孔111位于外框11右侧壁的中心线上。支撑杆12的延伸方向与外框11的长度方向相对应,进一步的,支撑杆12可以设置一个,亦可以设置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12共有两个,两个支撑杆12的下端均与外框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框13的左右表面相通,支撑杆12的上端与第一定位框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第一定位框13起到支撑作用。凸轮14可旋转的设置于外框11内,凸轮14位于第一定位框13的上方,且凸轮14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会触及到第一定位框13。转轴15的一端与凸轮14固定连接,以便带动凸轮14在外框11内旋转,转轴15的另一端贯穿外框11一侧壁的内外表面且延伸至外框11的外部,转轴15与外框11通过轴承实现轴转连接,使得转轴15可以稳定的旋转。电机16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使其可以正常运行,电机16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转轴15的另一端与电机16连接,使得电机16可以驱动转轴15旋转,进而驱动凸轮14旋转。

外框结构1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起到对升降结构3及支撑结构5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定位孔111的设置可以使得升降结构3稳定的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患者肢体的夹取及按摩处理,有利于患者肢体的尽快康复,增强按摩的效果,提高按摩的效率;并且凸轮14的旋转可以实现对升降结构3及支撑结构5的左右驱动,以便通过第一按压结构4与第二按压结构6的相对移动实现对患者肢体的揉捏,使得按摩的效果更理想。

如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驱动结构2包括气缸21、设置于气缸21下方的推动杆22、设置于推动杆22下端的第二定位框23。气缸2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气缸21优选的位于外框11的上方,进一步的,气缸21与外框11固定连接。推动杆22的一端与气缸21连接,使得气缸21可以驱动推动杆22上下移动,推动杆22的另一端伸入到外框11内,推动杆22贯穿外框11顶壁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推动杆22可以稳定的上下移动。第二定位框23的左右表面相通,第二定位框23位于外框11内,推动杆22的下端与第二定位框23固定连接,从而可以驱动第二定位框23稳定的上下移动。

驱动结构2的设置可以推动升降结构3上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按压结构4随之上下移动,从而与第二按压结构6配合,实现对肢体的按压及按摩处理。

如图1至图3、图5、图6所示,升降结构3包括升降框31、设置于升降框31上方的进液管32、设置于升降框31一侧壁外表面的移动杆33、设置于移动杆33远离升降框31一端的固定块34、设置于固定块34上的第一弹簧35、位于移动杆33下方的驱动杆36。升降框31的下端设有开口,所述外框11相对升降框31的侧壁上开设有定位孔111,升降框31相对定位孔111设置,且初始位置位于定位孔111的上端,进一步的,升降框31的上端设有第一通孔311,第一通孔311与升降框31的内腔相连通。进液管32的下端对准第一通孔311且与升降框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进液管32的内腔与升降框31的内腔相连通。移动杆33的一端与升降框31的侧壁固定连接,移动杆33的另一端穿过定位孔111且穿过第二定位框23的内腔,移动杆33与第二定位框23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移动杆33可以在第二定位框23内左右移动,且移动杆33与第二定位框23侧壁上开设的定位孔111滑动配合,进而通过上下移动的第二定位框23能带动移动杆33及升降框31随之上下。固定块34的一端与移动杆33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5的一端与固定块34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5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框23固定连接,从而对固定块34及移动杆33起到支撑作用,且有利于使其复位。驱动杆36呈倾斜状,驱动杆36的上端与移动杆33固定连接,驱动杆36的下端设有弯曲部361,弯曲部361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凸轮14的右侧,从而使凸轮14在旋转的过程中,当驱动杆36向下移动且弯曲板361移动到凸轮14的右侧时,旋转的凸轮14可以推动弯曲板361向右移动,进而使得驱动杆36、移动杆33、升降框31随之向右移动,第一弹簧35被压缩,当凸轮14解除对驱动杆36的压迫后,第一弹簧35在弹性力作用下向左复位,从而带动移动杆33和升降框31向左移动。升降框31优选的采用密封材料制成,比如硬橡胶。

升降结构3的设置可以在驱动结构2的驱动作用下顺利的上下移动,并且可以带动第一按压结构4随之上下移动,从而与第二按压结构6配合实现对患者肢体的按压及按摩;并且进液管32的设置可以方便的将按摩的温水倒入到升降框31内,有利于温水进入到第一按压结构4内;并且驱动杆36及在驱动杆36下端弯曲部361的设置,使得驱动杆36向下移动时,旋转的凸轮14可以驱动弯曲部361及驱动杆36向右移动,实现第一按压结构4与第二按压结构6的相对错位移动,实现对肢体的按摩揉捏,增强对肢体按摩康复护理的效果。

如图1至图3及图6所示,第一按压结构4包括密封框41、设置于密封框41左右两侧的连接块42、设置于连接块42上的第二弹簧43、设置于密封框4下方的第一硅胶框44、设置于第一硅胶框44内腔左右两侧的第一弹性板45、设置于第一硅胶框44内腔底面上的固定板46、设置于固定板46上的第三弹簧47、设置于第三弹簧47上方的挡板48、设置于第一硅胶框44一侧壁外部的第一排出管49、设置于第一排出管49外部的第一密封盖40、设置于第一密封盖40内的第一密封块401。密封框41的上端收容于升降框3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密封框41的上端可以在升降框31内上下移动,由于升降框31采用密封材料制成,使得密封框41与升降框31之间实现密封连接,密封框4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通孔411,第二通孔411贯穿密封框41的内外表面,密封框41的下表面设有第三通孔412,第三通孔412贯穿密封框41的内外表面,密封框41优选采用硬橡胶材料制成。连接块42设有若干个,连接块42的一端与密封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43设有若干个,第二弹簧43的上端与升降框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43的下端与连接块42固定连接,从而对密封框41起到支撑作用。第一硅胶框44的上表面与密封框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硅胶框44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第一硅胶框44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四通孔441及位于其侧面的第五通孔442,第四通孔441与第三通孔412连通,使得密封框41的内腔与第一硅胶框44的内腔相连通。第一弹性板4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硅胶框44内腔的左右两侧,第一弹性板45的一侧面与第一硅胶框44内腔侧面固定连接,第一弹性板4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弹性弯曲变形。固定板46的下表面与第一硅胶框44的内腔底面固定连接,固定板46处于第四通孔441的下方,第三弹簧47的下端与固定板46固定连接,挡板48位于第四通孔441的下方,第三弹簧47的上端与挡板48固定连接,从而对挡板48起到支撑作用,优选的,第一硅胶框44的下表面呈弧面状,以便适应患者的肢体。第一排出管49的一端对准第五通孔442且与第一硅胶框44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第一排出管49的内部与第一硅胶框44的内部连通。第一密封盖40螺纹连接在第一排出管49的另一端上,且挡住第一排出管49的另一端。第一密封块401与第一密封盖40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排出管49的另一端顶靠在第一密封块401上,以便堵住第一排出管49的另一端开口,防止第一硅胶框44内的温水流出。

第一按压结构4通过密封框41可滑动的设置于升降框31上,从而在升降框31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使得第一按压结构4按压在肢体上,且可以与升降框31相对移动,以便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对肢体造成损伤;并且升降框31内的温水可以经过第二通孔411进入到密封框41内,然后经过第三通孔412及第四通孔441进入到第一硅胶框44内,从而增加第一硅胶框44的温度及重量,使得第一硅胶框44的下表面贴靠在患者肢体上时更加的舒适,且由于第一硅胶框44可以变形,使得第一硅胶框44全面的包覆患者的肢体,且在温水的重量作用下对肢体的按摩及包覆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患者肢体的康复;并且第一硅胶框44按压在患者肢体上时,第一硅胶框44可以弯曲变形,固定板46、第三弹簧47及挡板48向上移动,且挡板48挡住第四通孔441,从而防止第一硅胶框44在被挤压时其内部的温水经过第四通孔441、第三通孔412进入到密封框41内,有利于温水集中在第一硅胶框44内以对肢体进行按摩;并且第一排出管49的设置可以将第一硅胶框44内的温水在使用完毕后或温度降低后排出。为加强保温效果,还可以在升降框31内或密封框41或第一硅胶框44内加设用于对温水进行加热的物理加热包或电加热片及温度传感器,以对水液进行加热,从而保持水液的恒温。

如图1、图2、图4至图6所示,支撑结构5包括支撑框51、设置于支撑框51内的第三定位框52、设置于支撑框51一侧外壁的横杆53、设置于横杆53端部上表面的竖杆54、设置于竖杆54上的第四弹簧55、设置于支撑框51一侧外壁的第二排出管56、设置于第二排出管56端部的第二密封盖57、设置于第二密封盖57内的第二密封块58。支撑框51位于第一硅胶框44的正下方,支撑框5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六通孔及位于其侧面的第七通孔511,第六通孔及第七通孔511贯穿支撑框51的内外表面。第三定位框52的上下表面相通,第三定位框52的上端对准第六通孔且与支撑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横杆53的一端与支撑框5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横杆53的另一端贯穿外框11的内外表面且穿过第一定位框13的内部,横杆53与第一定位框13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横杆53贯穿外框11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横杆53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且横杆53与第二定位框23侧壁上开设的定位孔111滑动配合。竖杆54的下端与横杆53固定连接,竖杆54处于凸轮14的左侧,凸轮14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顶靠在竖杆54上,以便带动竖杆54向左移动。第四弹簧55的一端与竖杆54固定连接,第四弹簧55的另一端与外框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竖杆54起到支撑作用,有利于竖杆54尽快的复位。第二排出管56的一端对准第七通孔511且与支撑框5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排出管56的另一端收容于第二密封盖57内且与其螺纹连接。第二密封块58与第二密封盖57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密封块58挡住第二排出管56的另一端,以便挡住第二排出管56的开口。

支撑结构5的设置对第二按压结构6起到支撑作用;并且横杆53、竖杆54的设置与旋转的凸轮14配合可以实现竖杆54、横杆53及支撑框51的左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按压结构6随之左右移动,以便使得第二按压结构6与第一按压结构4相对错位移动。

如图1、图2、图4及图6所示,第二按压结构6包括第二硅胶框61、设置于第二硅胶框61内腔左右两侧的第二弹性板62、设置于第二硅胶框61下方的支撑板63、位于支撑板63下方的第五弹簧64、连接管65、设置于第二硅胶框61外部的抽入管66、设置于抽入管66端部的第三密封盖67、设置于第三密封盖67内的第三密封块68。第二硅胶框6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优选的,第二硅胶框61的上表面弧面状,进一步的,第二硅胶框61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八通孔611及位于其侧面的第九通孔612,第八通孔611及第九通孔612贯穿第二硅胶框61的内外表面,第八通孔611处于第六通孔的正上方。第二弹性板6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硅胶框61内腔的左右两侧,第二弹性板62的侧面与第二硅胶框61内腔的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对其起到支撑作用,第二弹性板6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弯曲变形。支撑板63的上表面与第二硅胶框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第二硅胶框61起到支撑作用,支撑板63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圆孔631。第五弹簧64设有若干个,第五弹簧64的下端与支撑框51固定连接,第五弹簧64的上端与支撑板63固定连接,从而对支撑板63起到支撑作用。连接管65的上端对准圆孔631且与支撑板6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连接管65的下端穿过第六通孔且延伸至第三定位框52内,连接管65的外圆周面顶靠在第三定位框52的内圆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连接管65可以稳定的上下移动,且使得第二硅胶框61的内部与支撑框51的内部连通。抽入管66的一端对准第九通孔612且与第二硅胶框6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抽入管66的内部与第二硅胶框61的内部连通,抽入管66的另一端伸入到第三密封盖67内且与其螺纹连接,以便将第三密封盖67固定在抽入管66的端部上。第三密封块68固定于第三密封盖67内且贴靠在抽入管66的另一端上,以便挡住抽入管66的端口,通过抽入管66可以向第二硅胶框61内注入热水,为加强保温效果,还可以在第二硅胶框61或支撑框51内加设用于对温水进行加热的物理加热包或电加热片及温度传感器,以对水液进行加热,从而保持水液的恒温。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骨科康复护理装置使用时,首先可以将温水经过进液管32抽入到升降框31内,然后经过第二通孔411进入到密封框41内,然后经过第三通孔412、第四通孔441进入到第一硅胶框44内,且充满第一硅胶框44,在温水重力的作用下,第一硅胶框44、密封框41向下移动,第二弹簧43被拉伸,待抽入适量的温水后停止朝向进液管32倒水,由于倒入的水温适宜,使得第一硅胶框44的温度随之升高以便使其按压在患者肢体上时更适宜。同时将第三密封盖67取下,然后将温水从抽入管66抽入到第二硅胶框61内,然后经过第八通孔611、圆孔631进入到连接管65内,然后进入到支撑框51内,以便将温水充满第二硅胶框61,然后将第三密封盖67重新密封盖在抽入管66的端部上,以便将其密封住。然后气缸21驱动推动杆22向下移动,然后第二定位框23带动移动杆33随之向下移动,同时电机16带动转轴15及凸轮14随之旋转,如图2所示,凸轮14顺时针旋转,移动杆33、驱动杆36向下移动直至弯曲部361移动到涂料14的右侧时,此时第一硅胶框44向下贴靠在患者的肢体上,并且第二硅胶框61贴靠在患者的肢体上,以将患者的肢体夹持住,并且旋转的凸轮14周期性的向右推动弯曲部361及向左推动竖杆54,并且分别在第一弹簧35及第四弹簧55的复位作用下,使得移动到下方且夹持住患者肢体的第一硅胶框44及第二硅胶框61相对的左右移动,从而不仅可以实现对患者肢体的按摩,并且可以对患者肢体进行揉捏等操作,有利于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并且升降框31带动第一按压结构4向下移动且第一硅胶框44贴靠在患者肢体上时,升降框31可以继续向下移动,第二弹簧43被压缩,从而可以对升降框31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升降框31通过第一硅胶框44机械式的向下按压对患者肢体造成不适或者损伤,并且第一硅胶框44及第二硅胶框61贴靠在患者肢体上时可以变形,以便使其尽可能的包覆患者的肢体,对患者肢体包覆的全面,有利于对其按摩护理,并且第一硅胶框44在变形时,挡板48向上移动且挡住第四通孔441,从而可以当值被挤压的第一硅胶框44内的温水经过第四通孔441流入到密封框41内,有利于第一硅胶框44内的温水集中在第一硅胶框44内且全面的按压在患者肢体上,起到按压患者肢体及增大第一硅胶框44包覆肢体面积的目的,并且温水的温度适宜,可以增强第一硅胶框44贴靠在肢体上的舒适性,且促进肢体内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强对患者肢体的护理康复,同时第二硅胶框61在被肢体向下按压时,第二硅胶框61及支撑板63亦可以向下移动,第五弹簧64被压缩,以便对第二硅胶框61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第二硅胶框61对肢体的刚性支撑对肢体造成损伤,并且支撑板63及连接管65向下移动时,支撑框51内的温水可以被挤入到第二硅胶框61内,有利于通过第二硅胶框61对肢体起到支撑的目的,并且温水的作用可以增强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同时第一弹性板45及第二弹性板62的设置可以分别对第一硅胶框44及第二硅胶框61起到支撑作用,使其全面的包覆患者的肢体,且起到对肢体按压的目的;同时第一硅胶框44及第二硅胶框61在夹持患者肢体的过程中亦会相对的左右移动,使其内部的温水随之左右晃动,从而左右流动的水可以起到对肢体按摩的目的,且可以减少按压力的集中,对肢体按摩的更加舒适。然后气缸21可以带动推动杆22向上移动,待推动杆22向上移动到初始位置后再向下移动,以重复上述步骤,进而实现对肢体周期性的夹持及按摩的目的,对肢体按摩护理的效果显著。待按摩完毕后,第一硅胶框44内的温水可以从第一排出管49内排出,第二硅胶框61内的温水可以从第二排出管56内排出,上述温水的温度范围优选为30摄氏度至40摄氏度。至此,本发明提出的骨科康复护理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骨科用可调节训练强度的腿部辅助康复护理装置
  • 一种骨科康复护理用腰部护理支撑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95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