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外柱以及转向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2:36


外柱以及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汽车等的转向操纵轮赋予转向角的转向装置、以及与内柱一起构成转向柱的外柱。

背景技术

组装于汽车等车辆的转向装置将驾驶员所操作的方向盘的动作经由转向轴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向左右的转向操纵轮赋予转向角。转向装置能够具备位置调节机构,该位置调节机构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格、运转姿势来调节方向盘的位置。

图19~图21表示国际公开第2016/186149号所公开的具备方向盘的位置调节机构的转向装置的一例。在转向装置1中,在后端部固定有未图示的方向盘的转向轴2经由多个滚动轴承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筒状的转向柱3的内侧。此外,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是指组装了转向装置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

转向柱3的前侧部支撑于下托架4,转向柱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支撑于上托架5。下托架4以及上托架5支撑于车体6。在转向柱3的前侧部具备用于减轻方向盘的操作所需要的力的电动辅助装置7。

为了能够进行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调节,通过将配置于后方的外柱9的前侧部以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于配置于前方的内柱8的后侧部,从而转向柱3构成为能够在全长伸缩。外柱9相对于上托架5被支撑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转向轴2通过利用花键卡合等使内轴10与外轴11组合,从而构成为能够传递转矩、而且能够在全长伸缩。

为了能够进行方向盘的上下位置的调节,转向柱3以能够进行以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倾斜轴12为中心的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撑于下托架4,而且外柱9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于上托架5。

上托架5具备:相对于车体6被支撑为能够向前方脱离的一对安装板部31;以及配置在被夹持部1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支撑板部21。一对支撑板部21具备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32。

在转向装置1中,实现了兼顾确保外柱9的强度和确保内柱8的保持力。具体而言,外柱9具备:配置在前半部的被夹持部13;以及配置在后半部的筒状部14。在被夹持部13的上侧部具备外嵌内柱8的大致圆筒状的柱主体部15,在被夹持部13的下侧部,与柱主体部15一体地具备大致箱状的加强桥部16。

在柱主体部15的下表面具备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前后方向狭缝17。在柱主体部15的下半部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以分别在周向上横穿前后方向狭缝17的方式,具备前侧周向狭缝18以及后侧周向狭缝19。在柱主体部15的宽度方向两侧,在由前后方向狭缝17、前侧周向狭缝18以及后侧周向狭缝19包围三方的部分,具备构成一对夹紧部20的各个夹紧部。一对夹紧部20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下端部具备第一紧固面22,该第一紧固面22从构成上托架5的一对支撑板部21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接受紧固力。

加强桥部16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经由大致U字状的间隙23覆盖一对夹紧部20,并具备底板部24、前侧连结部25、以及后侧连结部26。底板部24在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伸长,经由构成大致U字状的间隙23的下边的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27配置在一对夹紧部20的下方。底板部24的宽度方向两侧面的下侧部具备第二紧固面28,该第二紧固面28从一对支撑板部21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接受紧固力。前侧连结部25连结底板部24的前端部、和柱主体部15的下表面中的与前侧周向狭缝18的前侧相邻的部分。后侧连结部26连结底板部24的后端部、和柱主体部15的下表面中的与后侧周向狭缝19的后侧相邻的部分。

在柱主体部15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外柱9的中心轴重叠的部分,具备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条部29。突条部29的前端面构成第三紧固面30,该第三紧固面30从一对支撑板部21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接受紧固力。

在转向装置1中,通过操作安装在沿宽度方向插通伸缩调节用长孔27以及倾斜调节用长孔32后的调节杆33的端部的调节柄34,对凸轮装置35的轴向尺寸进行扩缩,从而能够对一对支撑板部21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进行扩缩。根据该结构,能够调整一对支撑板部21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在宽度方向上按压第一紧固面22、第二紧固面28以及第三紧固面30的力。在缩小一对支撑板部21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的夹紧时,使一对夹紧部20向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内柱8的外周面。因此,不能进行方向盘的位置调节。在扩大一对支撑板部21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的非夹紧时,一对夹紧部20弹性复原,保持内柱8的外周面的力下降。因此,调节杆33在伸缩调节用长孔27以及倾斜调节用长孔32的内侧动作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方向盘的前后位置以及上下位置的调节。

与配置有第一紧固面22的一对夹紧部20相比,第二紧固面28以及第三紧固面30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刚性较高的部分。因此,在缩小一对支撑板部21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时,一对夹紧部20能够在宽度方向上较大地挠曲。例如,转向装置1具备车辆防盗用的转向锁定装置,在使该转向锁定装置工作的状态下,通过以较大的力操作方向盘,从而在向外柱9施加了转矩的情况下,能够从外柱9通过第二紧固面28以及第三紧固面30对支撑板部21传递转矩。根据这样的构造,可实现确保外柱9的强度和确保内柱8的保持力兼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8614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1中,从提高外柱9的刚性,抑制外柱9相对于内柱8的倾斜的方面出发还有改良的余地。例如,在发生了驾驶员的身体与方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时,对方向盘施加上推载荷,如图20中箭头X所示,对外柱9施加使外柱9向上方移动的方向的力。此时,一对夹紧部20约束内柱8的外周面,不会相对于内柱8位移,因此外柱9成为以一对夹紧部20为支点进行转动或者倾斜的倾向。加强桥部16以覆盖一对夹紧部20的方式配置,相对于外柱9倾斜的情况成为阻力,但在加强桥部16与柱主体部15之间存在间隙23,即被夹持部13具有开口部。因此,难以充分地抑制外柱9的倾斜。参照图22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在图22中,用线图表示了从宽度方向观察到的加强桥部。夸张地表现了加强桥部的变形后的状态。如图22中虚线所示,在对方向盘施加向上的力以前的状态下,加强桥部16的前侧连结部25与后侧连结部26大致平行地配置,加强桥部16整体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具有大致U字形状即没有上边的长方形状。若对方向盘施加向上的力,并对加强桥部16施加图22中箭头所示的力,则加强桥部16从虚线所示的形状变形为实线所示的形状。即,后侧连结部26无法支撑朝向后侧而且朝向上侧的力,而以向后侧弯曲的方式变形。因此,底板部24与后侧连结部26之间的夹角变小。前侧连结部25无法支承朝向后侧而且朝向下侧的力,而以向后侧弯曲的方式变形。因此,底板部24与前侧连结部25之间的夹角变大。因此,加强桥部16以前侧周向狭缝18的槽宽度边窄、后侧周向狭缝19的槽宽度变宽的方式较大地变形,外柱9相对于内柱8的倾斜容易变大。

在图23(A)所示的使方向盘向后方侧位移最大限度而内柱8的后端部与后侧周向狭缝19的前后方向位置一致的情况下,外柱的倾斜变得明显。这是因为,在图23(B)所示的、内柱8的后端部存在比后侧周向狭缝19更靠后侧的情况下,内柱8与外柱9的嵌合长度变长,能够通过内柱8的后端部与外柱9的筒状部14的内周面的干涉来阻止外柱9相对于内柱8倾斜,针对于此,在内柱8的后端部与后侧周向狭缝19的前后方向位置一致的情况下,无法使内柱8的后端部与外柱9的筒状部14的内周面干涉。

在为了实现外柱以及上托架的小型化,而减小构成加强桥部的底板部的板厚的情况下,由于底板部的刚性下降,容易产生外柱的倾斜。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事情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外柱的构造,其提高外柱的刚性,并能够抑制外柱相对于内柱的倾斜。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外柱配置在内柱的后方,具有用于以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外嵌于该内柱的后侧部的前侧部、以及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

本发明的外柱具备配置在上述前侧部且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柱主体部、以及一体地配置在该柱主体部的下方的加强桥部。

上述柱主体部具有一对夹紧部,该一对夹紧部配置在宽度方向两侧,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而能够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上述内柱。

上述加强桥部以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经由大致U字状的间隙覆盖上述一对夹紧部的方式配置,且具有底板部、前侧连结部以及后侧连结部。

上述底板部在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伸长,经由构成上述大致U字状的间隙的下边的上述伸缩调节用长孔配置在上述一对夹紧部的下方。

上述前侧连结部连结上述底板部的前端部、和上述柱主体部的下表面中的位于比上述一对夹紧部更靠前侧的部分。

上述后侧连结部连结上述底板部的后端部、和上述柱主体部的下表面中的位于比上述一对夹紧部更靠后侧的部分。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外柱中,上述前侧连结部具备向越朝向上侧则越朝向前侧的方向倾斜的前侧倾斜部。上述后侧连结部具备向越朝向上侧则越朝向后侧的方向倾斜的后侧倾斜部。

本发明的外柱的底板部能够具备加强肋。该加强肋配置为在上述底板部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伸长,而且在从上述底板部的下表面遍及上述前侧连结部的前面的范围内连续。

在本发明的外柱中,上述加强肋能够具备:第一肋,其在上述底板部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伸长,且具有比上述底板部的前端部更向前方突出的前端部;以及第二肋,其从第一肋的前端部朝向上侧伸长,且在遍及上述前侧连结部的前面的范围内连续。

该情况下,上述柱主体部具备:前后方向狭缝,其在该柱主体部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伸长;以及前侧周向狭缝及后侧周向狭缝,其在上述柱主体部的下半部的前侧部分及后侧部分以分别在周向上横穿上述前后方向狭缝的方式在周向上伸长,构成上述一对夹紧部的各个夹紧部通过由宽度方向两侧的各个上述前后方向狭缝、上述前侧周向狭缝以及上述后侧周向狭缝包围三方的部分构成,第一肋的前端部从下方覆盖上述前后方向狭缝的前端部。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支撑托架、以及调节杆。

上述转向柱具备内柱和外柱,该外柱配置在该内柱的后方,并具备以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外嵌于上述内柱的后侧部的前侧部以及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

上述支撑托架能够支撑于车体,具备配置在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两侧且具有托架侧通孔的一对支撑板部。

上述调节杆在宽度方向上插通上述伸缩调节用长孔以及上述托架侧通孔。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上述外柱由本发明的外柱构成。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具备倾斜机构,该倾斜机构能够调节方向盘的上下位置。该情况下,上述托架侧通孔由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构成。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不具备倾斜机构的情况下,上述托架侧通孔由简单的圆孔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外柱以及具备该外柱的转向装置,该外柱具有能够提高其刚性并抑制相对于内柱的倾斜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本例的转向装置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构成本例的转向装置的内柱、外柱以及上托架的侧视图。

图5是从本例的内柱、外柱以及上托架的下侧而且从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是从本例的内柱、外柱以及上托架的下侧而且从后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是本例的外柱的侧视图。

图8是本例的外柱的俯视图。

图9是本例的外柱的仰视图。

图10是从本例的外柱的前侧观察到的端面图。

图11是从本例的外柱的后侧观察到的端面图。

图12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13是图8的C-C剖视图。

图14是从本例的外柱的下侧而且从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5是从本例的外柱的下侧而且从后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6是从本例的外柱的上侧而且从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关于本例的外柱的在对方向盘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在仅具备第一特征部分的加强桥部所产生的变形的示意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关于本例的外柱的在对方向盘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在具备第一特征部分及第二特征部分的加强桥部所产生的变形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中的外柱的侧视图。

图21是图20的D-D剖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关于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在对方向盘施加了向上的力的情况下,在加强桥部所产生的变形的示意图。

图23(A)以及图23(B)是相当于图20的E部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23(A)表示内柱的后端部与后侧周向狭缝的前后方向位置一致的情况,图23(B)表示内柱的后端部位于比后侧周向狭缝更靠后侧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一例]

使用图1~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本例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3a、相当于支撑托架的上托架5a、以及调节杆33a。转向轴2a经由未图示的多个滚动轴承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大致圆筒状的转向柱3a的内侧。方向盘36固定于比转向柱3a的后端开口更向后方突出的转向轴2a的后端部。

在转向柱3a的前端部配置有构成电动辅助装置7a的齿轮壳体37。齿轮壳体37相对于固定于车体6(参照图19)的下托架4a被支撑为能够进行以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倾斜轴12a为中心的摆动位移。因此,转向柱3a能够进行以倾斜轴12a为中心的摆动位移。在齿轮壳体37支撑有未图示的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的输出转矩经由配置于齿轮壳体37的内部的减速机构而赋予转向轴2a。由此,实现减轻方向盘36的操作所需要力。

转向装置1a具备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用于调节方向盘36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以及用于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

为了构成伸缩机构,转向柱3a具备配置于前方(较底侧)的内柱8a和配置于内柱8a的后方的外柱9a。内柱8a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外柱9a具备用于外嵌内柱8a的后侧部的大致圆筒状的前侧部。通过将外柱9a的前侧部以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外嵌于内柱8a的后侧部,从而转向柱3a构成为能够在全长伸缩。外柱9a相对于上托架5a被支撑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转向轴2a利用花键卡合等使内轴10a与外轴11a组合,构成为能够传递转矩、而且能够在全长伸缩。

为了构成倾斜机构,转向柱3a相对于车体6被支撑为能够进行以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倾斜轴12a为中心的摆动位移。外柱9a相对于上托架5a被支撑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如图7~图16所示,外柱9a具备:由铝系合金、镁系合金等轻合金制成,且配置在前侧部(在本例中为前半部)的被夹持部13a;以及由碳钢等铁系合金制成,且配置在后侧部(在本例中为后半部)的筒状部14a,通过使被夹持部13a与筒状部14a沿轴向结合(浇铸)而构成。被夹持部13a相对于上托架5a被支撑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移动。在被夹持部13a的上侧部配置有外嵌内柱8a的大致圆筒状的柱主体部15a,在被夹持部13a的下侧部,配置有与柱主体部15a一体地设置的大致箱状的加强桥部16a。此外,也能够将被夹持部与筒状部设为一体。

柱主体部15a在前后方向中间部遍及整周地具有与在前后方向两侧相邻的部分相比而外径尺寸较小的薄壁部39。在薄壁部39的前后方向两侧遍及整周地具有外径尺寸比薄壁部39大的厚壁部40a、40b。薄壁部39与厚壁部40a、40b的内径尺寸彼此相同。薄壁部39与厚壁部40a、40b的前后方向尺寸也彼此大致相同。在柱主体部15a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备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上侧肋41,以便连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厚壁部40a、40b彼此。

如图10、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柱主体部15a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备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前后方向狭缝17a。前后方向狭缝17a在柱主体部15a的前端面开口,但不在柱主体部15a的后端面开口。前后方向狭缝17a的后端部位于柱主体部15a的后侧部分。在柱主体部15a的下半部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分别具备在周向上伸长的前侧周向狭缝18a以及后侧周向狭缝19a。如图13所示,前侧周向狭缝18a以在周向上横穿前后方向狭缝17a的前侧部分的方式形成,后侧周向狭缝19a以在周向上横穿前后方向狭缝17a的后端部的方式形成。前侧周向狭缝18a位于前侧的厚壁部40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后侧周向狭缝19a位于后侧的厚壁部40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前侧周向狭缝18a的周向两端部以及后侧周向狭缝19a的周向两端部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外柱9a的中心轴大致重叠的部分。

柱主体部15a在宽度方向两侧具备一对夹紧部20a。具体而言,在由前后方向狭缝17a、前侧周向狭缝18a以及后侧周向狭缝19a包围宽度方向内侧、前侧以及后侧这三方的柱主体部15a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具备一对夹紧部20a。在一对夹紧部20a的下侧存在有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27a。一对夹紧部20a具有前后方向两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为自由端、且仅上端部与柱主体部15a连接的悬臂梁构造。因此,就一对夹紧部20a而言,宽度方向上的刚性比被夹持部13a的其它部分低,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即,一对夹紧部20a构成为能够弹性地扩缩内径。

一对夹紧部20a具有部分圆筒面状的内周面。如图7所示,一对夹紧部20a的前侧部分由厚壁部40a的后侧部分构成,一对夹紧部20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由薄壁部39构成,一对夹紧部20a的后侧部分由厚壁部40b的前侧部分构成。在一对夹紧部20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外周面)的下端部具备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平板状的伸出板部42。伸出板部42配置为遍及一对夹紧部20a的前后方向的全长。伸出板部42的前端面(宽度方向外侧面)构成平坦面状的第一紧固面22a,该第一紧固面22a从构成上托架5a的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接受紧固力。

在伸出板部42的上表面与一对夹紧部20a的宽度方向侧面之间具备平板状的横侧肋43,该横侧肋43连结伸出板部42的上表面与夹紧部20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横侧肋43在宽度方向每一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个)。

加强桥部16a具有提高外柱9a的扭转刚性的功能。加强桥部16a以经由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呈大致U字状的间隙23a覆盖一对夹紧部20a的方式配置,与柱主体部15a一体地构成。加强桥部16a具备底板部24a、前侧连结部25a、后侧连结部26a、以及加强肋44,具有在宽度方向上观察呈倒山形状,即没有上边的大致梯形状。

底板部24a构成为大致平板状,与外柱9a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配置在一对夹紧部20a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伸长。在底板部24a与一对夹紧部20a的下端部(伸出板部42)之间配置有构成大致U字状的间隙23a的下边的伸缩调节用长孔27a。伸缩调节用长孔27a的前端部在前侧周向狭缝18a的下端部开口,伸缩调节用长孔27a的后端部在后侧周向狭缝19a的下端部开口。底板部24a的前端部位于比前侧周向狭缝18a稍微靠后方,底板部24a的后端部位于比后侧周向狭缝19a稍微靠前方。底板部24a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面构成平坦面状的第二紧固面(落座面)28a,该第二紧固面(落座面)28a从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接受紧固力。第二紧固面28a位于比第一紧固面22a更靠下方。第二紧固面28a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刚性比配置有第一紧固面22a的伸出板部42高的部分,即底板部24a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面。

前侧连结部25a具有比底板部24a稍微短的宽度尺寸,连结底板部24a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部、和柱主体部15a的下表面中的与前侧周向狭缝18a的前侧相邻的部分。在本例中,前侧连结部25a在从下端部遍及中间部的范围具有向越朝向上侧则越朝向前侧的方向倾斜的前侧倾斜部45,在上端部具有仅向上侧伸长而不向前侧倾斜的前壁部46。前侧倾斜部45的宽度方向内侧部的上端部与柱主体部15a的下表面连接。前壁部46从前侧倾斜部45的宽度方向外侧部的上端部朝向上侧伸长,前壁部46的上端部与柱主体部15a的下表面连接。前侧连结部25a(前侧倾斜部45以及前壁部46)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宽度方向两侧。在前侧倾斜部45彼此之间具备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矩形孔47。矩形孔47与形成于柱主体部15a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狭缝17a在上下方向上连通,并具有与前后方向狭缝17a相同的宽度尺寸。也能够仅由前侧倾斜部45构成从前侧连结部25a的下端部遍及上端部的整体。前侧倾斜部45的相对于垂直面的倾斜角度优选为40度以上且60度以下,更优选为40度以上且50度以下。另外,在该范围内,也能够使前侧倾斜部45的相对于垂直面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化(包含成为曲面)。

后侧连结部26a具有比底板部24a稍微短的宽度尺寸,连结底板部24a的后端部、和柱主体部15a的下表面中的与后侧周向狭缝19a的后侧相邻的部分。在本例中,后侧连结部26a整体向越朝向上侧则越朝向后侧的方向倾斜。也能够由配置在从下端部遍及中间部的范围且向越朝向上侧则越朝向后侧的方向倾斜的后侧倾斜部、和配置在上端部且仅向上侧伸长而不向后侧倾斜的前壁部构成后侧连结部26a,但后侧连结部26a优选整体倾斜。后侧连结部26a(或者后侧倾斜部)的相对于垂直面的倾斜角度优选为30度以上且50度以下,更优选为40度以上且50度以下。另外,在该范围内,也能够使后侧连结部26a(或者后侧倾斜部)的相对于垂直面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化(包含成为曲面)。

如图7所示,加强肋44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具有大致L字形状,配置为在底板部24a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伸长、以及在从底板部24a的下表面遍及前侧连结部25a的前面的范围内连续。加强肋44具备配置在底板部24a的下表面的第一肋48和配置在前侧连结部25a的前面的第二肋49。

第一肋48具有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尺寸越朝向下方则越小的大致梯形的剖面形状,在底板部24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直线伸长。第一肋48的前端部从底板部24a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而从下方覆盖前后方向狭缝17a的前端部。第一肋48的后端部位于底板部24a的后端部。底板部24a中的具备第一肋48的部分的板厚(上下方向尺寸)比底板部24a中的偏离第一肋48的部分的板厚大。

第二肋49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具有大致三角板状的形状,从第一肋48的前端部朝向上侧伸长,且与构成前侧连结部25a的前侧倾斜部45的前面连接。即,第二肋49配置为支承在从底板部24a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第一肋48的前端部与前侧连结部25a(前侧倾斜部45)的前面之间。第二肋49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一肋48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与前后方向狭缝17a的前端部之间所存在的空间的宽度方向两侧。第二肋49各自的下端部与第一肋48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连接。

在第一肋48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与第二肋49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具备矩形槽50,该矩形槽50与配备在前侧连结部25a的矩形孔47在前后方向上连通,且前方开口。矩形槽50与柱主体部15a的前后方向狭缝17a在上下方向上连续,具有与前后方向狭缝17a相同的宽度尺寸。

在本例中,具备加强桥部16a,由此提高外柱9a的扭转刚性,并且使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呈大致U字形的间隙23a介于加强桥部16a与夹紧部20a之间。另外,介于夹紧部20a的下端部与底板部24a的上表面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空间构成用于在宽度方向上插通调节杆33a的伸缩调节用长孔27a。

在柱主体部15a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外柱9a的中心轴重叠的部分具备突条部29a,该突条部29a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突条部29a的前端面(宽度方向外侧面)构成平坦面状的第三紧固面30a,该第三紧固面30a从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接受紧固力。第三紧固面30a也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刚性比配置有第一紧固面22a的伸出板部42高的部分、即柱主体部15a的宽度方向两侧面。

如图12所示,在相对于外柱9a的被夹持部13a未从一对支撑板部21a施加按压力的状态下,第一紧固面22a彼此的宽度方向间隔H1、第二紧固面28a彼此的宽度方向间隔H2、以及第三紧固面30a彼此的宽度方向间隔H3满足H1=H3>H2的关系。即,在宽度方向单侧,第一紧固面22a和第三紧固面30a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在宽度方向另一侧,第一紧固面22a和第三紧固面30a也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第二紧固面28a在宽度方向两侧位于比第一紧固面22a以及第三紧固面30a更靠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7所示,第一紧固面22a的前后方向尺寸L1、第二紧固面28a的前后方向尺寸L2、以及第三紧固面30a的前后方向尺寸L3满足L1<L2<L3的关系。第一紧固面22a能够配置在第二紧固面28a与第三紧固面30a之间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但也能够向第二紧固面28a侧(下侧)或者第三紧固面30a侧(上侧)偏置地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紧固面22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第二紧固面28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以及第三紧固面30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各自的前后方向位置相互一致。但是,第一紧固面22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也能够相对于第二紧固面28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以及第三紧固面30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向前方侧或者后方侧偏置地配置。

上托架5a具有将外柱9a支撑于车体6的功能,由钢、铝系合金等具有足够的刚性的金属板制成,并具备安装板部31a和一对支撑板部21a。通常情况下,安装板部31a支撑于车体6,但在碰撞事故时,基于二次碰撞的冲击而向前方脱离,允许外柱9a向前方的位移。具体而言,安装板部31a相对于支撑固定于车体6的卡定构件51卡定为能够向前方脱离。

安装板部31a具备配置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桥部52、和配置在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板部53。桥部52呈剖面倒U字状,配置在外柱9a的被夹持部13a的上方。桥部52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备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三个)托架肋54,由此实现确保其刚性。一对侧板部53分别具有平板状的形状。用于将卡定构件51卡定的卡定切口55以向后端缘开口的方式配置于一对侧板部53的每一个。

一对支撑板部21a各自的上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桥部52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一对支撑板部21a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外柱9a的被夹持部13a的宽度方向两侧。在一对支撑板部21a的每一个配备有倾斜调节用长孔32a,该倾斜调节用长孔32a呈以倾斜轴12为中心的部分圆弧状并在上下方向上伸长。在一对支撑板部21a各自的前端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加强突条56。加强突条56的上端部不与桥部52连续,而是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加强突条56的上端部与桥部52之间存在沿前后方向伸长的狭缝57。加强突条56以宽度方向外侧成为凸起的方式弯曲,具有半圆弧状的剖面形状。在一对支撑板部21a各自的后端部具备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弯曲板部58。弯曲板部58通过将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后端部朝向宽度方向外侧折弯成大致直角来构成。加强突条56以及弯曲板部58具有提高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弯曲刚性(扭转强度)的功能。

如图3所示,在本例的转向装置1a中,以在宽度方向上插通伸缩调节用长孔27a以及倾斜调节用长孔32a的方式,沿宽度方向配置调节杆33a。调节杆33a在一端部(图3的左端部)具有头部59,在另一端部(图3的右端部)具有外螺纹部60。在调节杆33a的一端侧,在从一对支撑板部21a中的一方(图3的左方)的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的周围,从宽度方向外侧依次配置有调节柄34a、凸轮装置35a。即,在头部59与一方的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配置有调节柄34a和凸轮装置35a。在调节杆33a的另一端侧,在从一对支撑板部21a中的另一方(图3的右方)的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的周围,从宽度方向外侧依次配置有螺母61、推力轴承62、按压板63。螺母61与调节杆33a的另一端部的外螺纹部60螺纹结合。

在本例的转向装置1a中,由调节柄34a和凸轮装置35a构成扩缩机构,通过使调节柄34a摆动来使凸轮装置35a的轴向尺寸扩缩,从而能够对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进行扩缩。即,能够调节基于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夹紧力的大小。

凸轮装置35a组合驱动侧凸轮64和被驱动侧凸轮65而构成,驱动侧凸轮64配置在宽度方向外侧,被驱动侧凸轮65配置在宽度方向内侧。调节柄34a的基端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在驱动侧凸轮64。

驱动侧凸轮64以及被驱动侧凸轮65均由烧结金属制成,整体构成为圆环板状。在驱动侧凸轮6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图3的右侧面),具备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驱动侧凸轮面66。在被驱动侧凸轮65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图3的左侧面),具备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被驱动侧凸轮面67。在被驱动侧凸轮65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具备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卡合凸部68。被驱动侧凸轮65的卡合凸部68以仅能够进行沿倾斜调节用长孔32a的位移的方式卡合于一方的支撑板部21a的倾斜调节用长孔32a。

在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配置拉伸弹簧69。一对拉伸弹簧69中的一方的拉伸弹簧69架设在一方的侧板部53与调节柄34a的基端部之间,另一方的拉伸弹簧69架设在另一方的侧板部53与按压板63之间。一对拉伸弹簧69防止解除了夹紧力时转向柱3a倾斜转动使得方向盘36落下。

本例的转向装置1a具备作为车辆用防盗装置的一种的转向锁定装置。在外柱9a的筒状部14a具备锁定用透孔70。在锁定用透孔70的周围支撑固定有未图示的锁定单元,在转向轴2a的一部分,且在锁定单元与前后方向位置一致的部分压入未图示的钥匙锁定环。在将点火钥匙断开时,锁定单元的锁定销的前端部朝向径向内侧位移,与钥匙锁定环的外周面所配备的钥匙锁定凹部卡合。由此,实质上不能进行转向轴2a的旋转。

本例的转向装置1a在将方向盘36保持在所希望位置时,在使方向盘36向所希望位置移动后,使调节柄34a以调节杆33a为中心向预定方向(一般为上方)转动。由此,驱动侧凸轮面66的凸部与被驱动侧凸轮面67的凸部相互抵接,凸轮装置35a的轴向尺寸扩大,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缩小。此时,第一紧固面22a、第二紧固面28a、以及第三紧固面30a被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按压。一对支撑板部21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以及夹紧部20a向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内柱8a的外周面。其结果,方向盘36被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在进行方向盘36的位置调节时,使调节柄34a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一般为下方)摆动。由此,驱动侧凸轮面66的凸部与被驱动侧凸轮面67的凸部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凸轮装置35a的轴向尺寸缩小,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扩大。其结果,一对支撑板部21a的按压力下降,因此夹紧部20a弹性地复原,保持内柱8a的外周面的力下降。在该状态下,在伸缩调节用长孔27a以及倾斜调节用长孔32a的内侧动作的范围内,调节杆33a能够进行方向盘36的前后位置以及上下位置的调节。

尤其是,在本例中,能够提高外柱9a的刚性,而且能够抑制外柱9a相对于内柱8a的倾斜。具体而言,在本例的外柱9a中,作为第一特征,使加强桥部16a的前侧连结部25a(在本例中为前侧倾斜部45)向越朝向上侧则越朝向前侧的方向倾斜,使加强桥部16a的后侧连结部26a向越朝向上侧则越朝向后侧的方向倾斜。加强桥部16a整体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呈倒山形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加强桥部16a的变形,对此,参照图17进行说明。在图17中,用线图示出了从宽度方向观察到的加强桥部,但夸张地表现了该加强桥部的变形后的状态。这一点在图18中同样。

若对方向盘36施加向上的力,并对加强桥部16a施加图17中箭头所示的力,则加强桥部16a变形为实线所示的那样的形状。即,后侧连结部26a支承朝向后侧而且朝向上侧的力,因此可充分地抑制后侧连结部26a向后侧的变形。因此,可抑制底板部24a向后侧而且向上侧的移动。前侧连结部25a无法充分地支承朝向后侧而且朝向下侧的力,稍微向后侧变形。因此,底板部24a与前侧连结部25a之间的夹角变大,底板部24a以向下方鼓出的方式变形。但是,与使整体仅向上方伸长而不向前侧倾斜的现有构造的前侧连结部中的变形相比,本例的前侧连结部25a的变形被抑制得较小。这样,即使仅具备第一特征,与图22所示的现有构造的情况相比,加强桥部16a的变形也被抑制。

在本例的外柱9a中,为了更有效地抑制加强桥部16a的变形,除了第一特征以外,作为第二特征,加强肋44配置为,在底板部24a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伸长,并且在从底板部24a的下表面遍及前侧连结部25a的前面的范围内连续。由此,如图18中用虚线示出变形前的状态、用实线示出变形后的状态的那样,能够充分地抑制加强桥部16a的变形。即,加强肋44配置为在底板部24a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伸长,因此充分地提高底板部24a的弯曲刚性,有效地防止底板部24a以向下方鼓出的方式变形。加强肋44配置为在从底板部24a的下表面遍及前侧连结部25a的前面的范围内连续,因此加强肋44从外侧对底板部24a与前侧连结部25a的连续部进行加强,防止前侧连结部25a变形使得底板部24a与前侧连结部25a之间的夹角扩大。在本例中,与图17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充分地抑制加强桥部16a的变形。其结果,在本例中,能够充分地提高外柱9a的刚性,在对方向盘36施加了上推载荷的情况下,也有效地防止外柱9a相对于内柱8a以一对夹紧部20a为支点倾斜的情况。因此,从使内柱8a和外柱9a顺畅地收缩的方面出发,本例是有利。

在本例中,通过使方向盘36向后方侧位移最大限度,即使在图23(A)所示的内柱8a的后端部与后侧周向狭缝19a的前后方向位置一致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地抑制加强桥部16a的变形。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外柱9a相对于内柱8a的倾斜。本例的构造与图21所示的现有构造相比,加强桥部16a的底板部24a的板厚变小,底板部24a的刚性变低,但由于具备第一特征以及第二特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外柱9a整体的刚性。由于使底板部24a的板厚变小,因此也能够实现外柱9a以及上托架5a的小型化。

在本例中,分别独立地具备:用于使一对夹紧部20a弹性变形的第一紧固面22a;以及在使转向锁定装置工作的状态下,在以加大的力操作了方向盘36的情况等,用于将作用于外柱9a的转矩传递至上托架5a的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第二紧固面28a及第三紧固面30a。通过用于保持内柱8a的一对夹紧部20a所配备的第一紧固面22a,不需要向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传递转矩。因此,一对夹紧部20a仅能够发挥夹持内柱8a的功能便足够,不必将其强度确保为所需以上。因此,能够使一对夹紧部20a在宽度方向上较大地挠曲。针对于此,第二紧固面28a以及第三紧固面30a不需要在宽度方向上较大地挠曲,能够发挥传递转矩的功能便足够。其结果,根据本例的转向装置1a,也能够兼顾确保外柱9a的强度和确保内柱8a的保持力。

在本例中,在通过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使一对夹紧部20a挠曲的状态下,使一对支撑板部21a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分别与在宽度方向上的刚性高的第二紧固面28a以及第三紧固面30a抵接。因此,也能够提高外柱9a的支撑刚性。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设于加强桥部的加强肋的形状及其配置位置等并不限定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示出的加强肋的形状以及配置位置等。只要能够发挥加强肋的功能,则能够变更加强肋的形状、或者变更其配置位置。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中,将加强肋配置为在从底板部的下表面遍及前侧连结部的前面的范围内连续,但也能够配置为在从底板部的下表面遍及后侧连结部的后面的范围内连续。该情况下,加强肋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具有大致U字形状。加强肋的个数并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符号的说明

1、1a—转向装置,2、2a—转向轴,3、3a—转向柱,4、4a—下托架,5、5a—上托架,6—车体,7、7a—电动辅助装置,8、8a—内柱,9、9a—外柱,10、10a—内轴,11、11a—外轴,12、12a—倾斜轴,13、13a—被夹持部,14、14a—筒状部,15、15a—柱主体部,16、16a—加强桥部,17、17a—前后方向狭缝,18、18a—前侧周向狭缝,19、19a—后侧周向狭缝,20、20a—一对夹紧部,21、21a—一对支撑板部,22、22a—第一紧固面,23、23a—间隙,24、24a—底板部,25、25a—前侧连结部,26、26a—后侧连结部,27、27a—伸缩调节用长孔,28、28a—第二紧固面,29、29a—突条部,30、30a—第三紧固面,31、31a—安装板部,32、32a—倾斜调节用长孔,33、33a—调节杆,34、34a—调节柄,35、35a—凸轮装置,36—方向盘,37—齿轮壳体,39—薄壁部,40a、40b—厚壁部,41—上侧肋,42—伸出板部,43—横侧肋,44—加强肋,45—前侧倾斜部,46—前壁部,47—矩形孔,48—第一肋,49—第二肋,50—矩形槽,51—卡定构件,52—桥部,53—侧板部,54—托架肋,55—卡定切口,56—加强突条,57—狭缝,58—弯曲板部,59—头部,60—外螺纹部,61—螺母,62—推力轴承,63—按压板,64—驱动侧凸轮,65—被驱动侧凸轮,66—驱动侧凸轮面,67—被驱动侧凸轮面,68—卡合凸部,69—拉伸弹簧,70—锁定用透孔。

相关技术
  • 伸缩转向装置用外柱和伸缩转向装置
  • 伸缩转向装置用外柱和伸缩转向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96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