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高效冷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4:14


高效冷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一般结构为:包括外壳,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下壳体内设有内胆,上壳体内设有导风罩,导风罩上开设有供冷风和热风吹出的窗口,上壳体上开设有与窗口对应的排风口,下壳体和内胆之间形成下冷风夹层,上壳体和导风罩之间形成上冷风夹层,上冷风夹层和下冷风夹层相互联通。导风罩内设有隔热罩,隔热罩将导风罩分隔成上方的冷风腔和下方的热风腔,热风腔中设有电加热装置。导风罩上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冷风扇、热风扇。冷风扇位于冷风腔中,该冷风扇工作旋转时将外界的冷风经由上风冷夹层和下风冷夹层抽吸至冷风腔中并最终从窗口的上部排出;热风扇位于热风腔中,该热风扇工作旋转时将热风吹向内胆中并最终从窗口的下部排出。

中国发明专利CN 211582736 U公开了一种利于外壳冷却的空气炸锅,其在导风罩内设导流壁,以形成导流腔,通过导流腔内冷风机进行导流,意图使得冷风出风效率更好,以更好的实现外壳的冷却。其还存在的缺点在于:在导风罩内设导流壁,实际上只是缩小了冷风腔的容积,冷风仍旧在导流腔中形成湍流,甚至由于缩小了冷风腔的容积,湍流更为激烈,无法将冷风顺利地导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空气炸锅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冷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高效冷风循环的空气炸锅,包括外壳,所述的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的上壳体上设有上进风口,所述的下壳体上设有下进风口;

所述的下壳体内设有内胆,所述的上壳体内设有导风罩,导风罩上开设有供冷风和热风吹出的窗口,所述的下壳体和内胆之间形成下冷风夹层,所述的上壳体和所述的导风罩之间形成上冷风夹层,所述的上冷风夹层和下冷风夹层相互联通;

所述的导风罩内设有隔热罩,所述的隔热罩将所述的导风罩分隔成上方的冷风腔和下方的热风腔,所述的热风腔中设有电加热装置;

所述的导风罩上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冷风扇、热风扇,所述的冷风扇位于所述的冷风腔中,该冷风扇工作旋转时将外界的冷风经由上风冷夹层和下风冷夹层抽吸至冷风腔中并最终从所述窗口的上部排出;所述的热风扇位于所述的热风腔中,该热风扇工作旋转时将热风吹向内胆中并最终从所述窗口的下部排出;

所述导风罩的上端面环设有风道壁,所述的风道壁具有对准所述窗口的冷风出口;

所述导风罩的上端面上还设有若干被风道壁包围的间隔排列的导风筋,在上下投影方向上,所述的导风筋环绕于所述的冷风扇外设置,冷风腔中的冷风在所述导风筋的引导下流向所述的冷风出口。

进一步,所述的导风筋斜置。

进一步,所述的导风筋呈弧形,该导风筋的凹弧面朝内。

进一步,所述的冷风扇被所述的导风筋所包围。

进一步,所述冷风出口处还设有用于防止吹出的冷风回涌至所述冷风腔的挡风筋,所述的挡风筋位于所述导风筋的进风侧。

进一步,所述的冷风出口处还衔接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形成所述的窗口。

进一步,所述的隔热罩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出风通道对应的热风出口;

所述的出风通道内设有隔板,从而将所述的出风通道隔成上通道和下通道,所述的上通道与所述的冷风出口对应,所述的下通道与所述的热风出口对应。

进一步,所述的排风口上还设有格栅。

进一步,所述冷风腔内还设有挡风板,所述的挡风板位于所述的冷风扇与所述的隔热罩之间。

进一步,所述的挡风板延伸至与所述导风罩的侧壁相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导风罩的上端面上还设有若干被风道壁包围的间隔排列的导风筋,冷风腔中的冷风在导风筋的引导下流向冷风出口,导风筋减少冷风扇转动吹出的风垂直冲击内导风罩导致的损失,减少冷风量流失损耗,达到出风量最大的目的。同时导风筋到风道壁对冷风流进行引导,减少冷风流的涡流现象,使冷风出风更加顺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导风罩处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是剖视图。

图6是导风罩和隔热罩组合的剖视图。

图7是导风罩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导风罩的仰视示意图。

图9是导风罩和叶片式风扇的组合示意图。

图10是导风罩和涡轮风扇的组合示意图。

图11是挡风板出导风罩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11,一种高效冷风循环的空气炸锅,包括外壳,所述的外壳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的上壳体1上设有上进风口,上进风口一般开设于上壳体1的上端面上,当然可以设于上壳体1的其他位置。所述的下壳体2上设有下进风口,下进风口一般开设于下可以2的下端面上,当然也可设于下壳体2的其他位置。

所述的下壳体2内设有内胆3,所述的上壳体1内设有导风罩4,导风罩4上开设有供冷风和热风吹出的窗口,所述的上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窗口对应的排风口6,可在排风口上设格栅7,更美观也更安全。所述的下壳体2和内胆3之间形成下冷风夹层8,所述的上壳体1和所述的导风罩4之间形成上冷风夹层9,所述的上冷风夹层9和下冷风夹层8相互联通。

所述的导风罩4内设有隔热罩10,所述的隔热罩10将所述的导风罩4分隔成上方的冷风腔和下方的热风腔,所述的热风腔中设有电加热装置11,电加热装置11一般为电热管,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电加热装置。

所述的导风罩4上设有驱动电机12,驱动电机12的输出端连接有冷风扇13、热风扇14。驱动电机12一般由电机和减速器组成,当然那也可单独采用电机。驱动电机12的输出端为输出轴,冷风扇13、热风扇14最好是同轴设于输出轴上。

所述的冷风扇13位于所述的冷风腔中,该冷风扇13工作旋转时将外界的冷风经由上风冷夹层9和下风冷夹层8抽吸至冷风腔中并最终从所述窗口的上部排出,从而通过冷风对外壳进行冷却,防止外壳温度过高。如图9所示,冷风扇13可以采用叶片式风扇13-1,也可以采用涡轮风扇13-2。

所述的热风扇14位于所述的热风腔中,该热风扇14工作旋转时将热风吹向内胆3中,隔热罩10上开设有热风出口15,热风最终经热风出口15从所述窗口的下部排出。

所述导风罩4的上端面环设有风道壁16,所述的风道壁16具有对准所述窗口上部的冷风出口17。所述导风罩4的上端面上还设有若干被风道壁16包围的间隔排列的导风筋18,在上下投影方向上,所述的导风筋18环绕于所述的冷风扇13外设置,使得冷风腔中的冷风在所述导风筋18的引导下流向所述的冷风出口17。所述的冷风扇13的最优的设置位置为:冷风扇13被所述的导风筋18所包围,即冷风扇13位于被导风筋18包括的空间中,冷风扇13抽吸过来的冷风可最大限度地由导风筋18进行引导。导风筋18减少冷风扇13转动吹出的风垂直冲击内导风罩4导致的损失,减少冷风量流失损耗,达到出风量最大的目的。同时风道壁16和导风筋18对冷风流进行引导,使冷风出风更加顺畅。

为了达到更好的对冷风的引导效果,所述的导风筋18斜置,以使得导风筋18的排布进一步顺着冷风的风流方向。更优的,所述的导风筋18呈弧形,该导风筋18的凹弧面朝内,使得导风筋18对冷风的引导方向与通过冷风扇13被抽吸进来的冷风的流向达到基本一致,对于冷风的引导作用更强。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风出口17处还设有用于防止吹出的冷风回涌至所述冷风腔的挡风筋19,所述的挡风筋19位于所述导风筋18的进风侧,例如图9、图10中所示,冷风扇13的旋转方向是顺时针旋转,则冷风从图中的右侧进风,经导风筋18和风道壁16的引导后出风,此时挡风筋19位于图中冷风出口的右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冷风出口17处还衔接有出风通道5,所述出风通道5形成所述的窗口。所述的出风通道5内设有隔板20,从而将所述的出风通道5隔成上通道和下通道,所述的上通道与所述的冷风出口17对应,所述的下通道与所述的热风出口15对应。设置隔板20后,冷风出风和热风出风被隔板20隔开,从而防止冷风和热风窜流。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风腔内还设有挡风板21,所述的挡风板21位于所述的冷风扇13与所述的隔热罩10之间。由于隔热罩10一般为异形形状,冷风腔中的冷风会向下窜动至冷风扇13下方,损失掉动力,因此出风不顺畅,影响冷风循环,在设置挡风板21后,可大大减少风流向下的损失,保持冷风出风的动力,确保冷风出风的顺畅。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挡风板21延伸至与所述导风罩4的侧壁相接,从而对冷风进行全面的阻挡。

相关技术
  • 高效冷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 具有更好冷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技术分类

0612011297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