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充气高压手拉气泵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5:48


一种充气高压手拉气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气高压手拉气泵。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手拉高压气泵都是通过在把手上面设有进出气口来进行换气操作,如专利号为CN20172150144.X(公告号:CN20770131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打气筒》和专利号为CN201520362010.X(公告号:CN204783517U)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手拉气筒》的专利方案上所体现出来的。专利号为CN201721501442.X的专利的结构,当用户用来充气的时候,吸气口这一侧是对着用户的,使用时会出现用户衣服被吸住的情况,造成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CN201520362010.X的结构虽然避免了吸气口会吸住衣服这种情况,但是这种结构的吸气口不能用来吸气,所以只能用来充气。并且上述两种结构出气口都设置在把手上面,而把手是需要上下移动的,使用起来会有不便。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吸气孔和出气孔均设置在下端的充气高压手拉气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充气高压手拉气泵,包括筒身、活塞、上盖、分气室和联动管,所述活塞设置在筒身内部,将筒身分为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上盖设置在筒身的上部,所述联动管穿设在上盖的中心,联动管的下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分气室设置在筒身的下端,联动管中部设置有内管,内管下端穿过活塞并与分气室固定连接,所述内管内部与联动管的内部相连通,联动管与内管形成第三气室;

所述分气室包括第四气室和第五气室,所述第四气室与第三气室相连通,所述第五气室与第二气室之间设置有进气通孔,进气通孔上设置有控制气体从第五气室向第二气室单向流通的进气呼吸阀片,所述第四气室与第五气室均与外界连通;

所述活塞侧面设置有进气孔,进气孔与第三气室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与联动管之间设置有控制第一气室与外界连通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旋钮、上盖密封圈、弹簧挡板、压缩弹簧和上盖盖板,所述上盖中部设置有内螺纹孔,所述旋钮与上盖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上盖密封圈滑动设置于联动管外侧,所述上盖盖板固定设置在上盖的下端,所述压缩弹簧的上端与弹簧挡板连接,压缩弹簧的下端与上盖盖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筒身的上端螺纹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下端与旋钮的上端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接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的侧边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中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与环形槽的上端面或下端面配合将筒身分为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进气孔连通环形槽与第三气室。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上端中部设置有螺纹连接孔,活塞通过螺纹连接孔与联动管的下端连接,活塞的底面中部设置有与内管滑动配合的密封环。

进一步的,所述分气室上设置有吸气孔和出气孔,吸气孔与第四气室连通,出气孔与第五气室连通,分气室上端中部设置有插接孔,插接孔与内管密封连接,分气室的上端外缘与筒身的下部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顶端设置有压力表,压力表的感应端与第三气室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分气室的两侧连接有踏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可通过旋转把手切换单向充气和双向充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2、本发明吸气孔与出气孔均设置在筒身的下端,不随把手上下移动,操作更方便舒适,也避免和吸气孔吸附操作人员的衣物。

3、本发明通过活塞和密封圈控制第三气室与第一气室、第二气室的连通,当把手向上运动时,第三气室与第一气室连通;当把手向下运动时,第三气室与第二气室连通。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断面图(双向充气状态,把手向上运动);

图2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中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A-A向断面图;

图5中图4中D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中图4中E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单向充气状态控制组件工作示意图;

图8为把手向下运动时活塞工作示意图;

图9为控制组件的爆炸图;

图10为分气室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活塞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身,2-活塞,3-上盖,4-分气室,5-联动管,6-第一气室,7-第二气室,8-内管,9-第三气室,10-第四气室,11-第五气室,12-进气通孔,13-进气呼吸阀片,14-进气孔,15-旋钮、16-上盖密封圈、17-弹簧挡板、18-压缩弹簧、19-上盖盖板,20-内螺纹孔,21-把手,22-卡接结构,23-环形槽,24-密封圈,25-螺纹连接孔,26-密封环,27-吸气孔,28-出气孔,29-插接孔,30-压力表,31-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11所示,一种充气高压手拉气泵,包括筒身1、活塞2、上盖3、分气室4和联动管5,所述活塞2设置在筒身1内部,将筒身1分为第一气室6和第二气室7,上盖3设置在筒身1的上部,所述联动管5穿设在上盖3的中心,联动管5的下端与活塞2固定连接,所述分气室4设置在筒身1的下端,联动管5中部设置有内管8,内管8下端穿过活塞2并与分气室4固定连接,所述内管8内部与联动管5的内部相连通,联动管5与内管8形成第三气室9;

所述上盖3与联动管5之间设置有控制第一气室6与外界连通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旋钮15、上盖密封圈16、弹簧挡板17、压缩弹簧18和上盖盖板19,所述上盖3中部设置有内螺纹孔20,通过上盖密封圈16与内螺纹孔20下端压紧实现上盖密封,所述旋钮15与上盖3的内螺纹孔20螺纹连接,所述上盖密封圈16滑动设置于联动管5外侧,上盖密封圈16与联动管外侧压紧,所述上盖盖板19固定设置在上盖3的下端,所述压缩弹簧18的上端与弹簧挡板17连接,压缩弹簧18的下端与上盖盖板19连接,上盖内部设置有导向孔,上盖密封圈16设置于导向孔中,导向孔侧面设置有连通导向孔内、外的开槽。

所述筒身1的上端螺纹连接有把手21,所述把手21的下端与旋钮15的上端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接结构22。通过转动把手21带动旋钮15向上或向下运动,当旋扭15向下运动时,旋钮15推动上盖密封圈16离开内螺纹孔20下端,因上盖与联动管之间存在缝隙,此时第一气室6与外界连通;当旋钮15向上运动时,压缩弹簧18推动上盖密封圈16压紧上盖2的内螺纹孔下端,实现第一气室6与外界隔离。

所述活塞2侧面设置有进气孔14,进气孔14与第三气室9相连通。

所述活塞2的侧边设置有环形槽23,环形槽23中设置有密封圈24,密封圈24与环形槽23的上端面或下端面配合将筒身1分为第一气室6和第二气室7,因为密封圈与筒身的内壁存在摩擦力,当把手21向上运动时,密封圈24与环形槽的下端面接触,把手21向下运动时,密封圈24与环形槽23的上端面接触,活塞2上设置有连通环形槽23与第三气室9的进气孔14。

所述活塞2上端中部设置有螺纹连接孔25,活塞2通过螺纹连接孔25与联动管5的下端连接,活塞2的底面中部设置有与内管8滑动配合的密封环26。

所述分气室4包括第四气室10和第五气室11,所述第四气室10与第三气室9相连通,所述第五气室11与第二气室7之间设置有进气通孔12,进气通孔12上设置有控制气体从第五气室11向第二气室7单向流通的进气呼吸阀片13,分气室4上设置有吸气孔27和出气孔28,吸气孔27与第四气室10连通,出气孔28与第五气室11连通,分气室4上端中部设置有插接孔29,插接孔29与内管8密封连接,分气室4的上端外缘与筒身1的下部密封连接。

所述把手21顶端设置有压力表30,压力表30的感应端与第三气室9连通。

所述分气室4的两侧连接有踏板31。

工作原理:

1、双向充气:

通过把手21控制旋钮15向上运动,上盖密封圈16在压缩弹簧18的作用下与上盖3贴合,第一气室6与外界隔离;

把手21往上运动时:气体由外界通过分气室4的吸气孔27进入第五气室11,进而通过进气通孔12进入到第二气室7;第一气室6内气体压力增大,上盖密封圈16在压缩弹簧18和第一气室6压力的作用下,使第一气室6和外界空气隔绝,第一气室6内气体由活塞2上的进气孔14进入到第三气室9,再由第三气室9进入到第四气室10,通过第四气室10向外输出压缩后的气体。

把手21往下运动时:第一气室6形成真空,当第一气室6的吸力大于压缩弹簧18的弹力时,上盖密封圈16往下运动,此时第一气室6与外界接通,气体进入第一气室6,第二气室7内气体压力变大,气体由第二气室通过活塞上的进气孔14进入到第三气室9,再由第三气室9进入到第四气室10,通过第四气室10向外输出压缩后的气体。

2、单向充气:

通过把手21控制旋钮15向下运动,旋钮推动上盖密封圈16向下运动离开上盖3的内螺纹孔下端,第一气室6与外界相通;

把手21往上运动:气体由外界通过分气室的第五气室进入到第二气室;第一气室内气体压力增大,由于第一气室与外界相通,第一气室内压缩气体由上盖与联结管缝隙处逸出。

把手21往下运动:第二气室7内气体压力变大,气体由第二气室通过活塞上的进气孔14进入到第三气室9,再由第三气室9进入到第四气室10,通过第四气室10向外输出压缩后的气体。

上面仅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各种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充气高压手拉气泵
  • 一种按压式充气高压手拉气泵
技术分类

0612011310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