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加湿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9:12


加湿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加湿设备包括雾化槽以及加热槽,雾化槽对水进行雾化形成水雾,加热槽对水加热形成水蒸汽,进一步使得水雾和水蒸汽混合形成热雾,而后从加湿设备中喷出。

但是现有技术中仅仅是对雾化槽上方吹风,导致加热槽产生的加热的水蒸汽不能很好的与雾化气体进行混合对水雾进行加热,使得加湿设备水雾加热效率低,从而导致热雾出雾慢,热雾出雾量少,加湿效果差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雾出雾快,热雾出雾量多,加湿效果好的加湿设备。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出雾通道,以及与所述出雾通道相互连通的雾化腔和加热腔;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包括与所述雾化腔连通的第一风道以及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的第二风道;吹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具有供气流流出的出风件,所述出风件用于向第一风道提供第一气流以及向第二风道提供第二气流;所述加湿设备工作,所述第一气流经由所述第一风道进入至所述雾化腔形成雾化气流,所述第二气流经由所述第二风道进入至所述加热腔形成加热气流,而后所述雾化气流以及所述加热气流进入至所述出雾通道内且于所述出雾通道中混合并最终从所述加湿设备中喷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件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出风口以及至少一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对准所述第一风道设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风道提供所述第一气流;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准对准所述第二风道设置,用于向所述第二风道提供所述第二气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件伸入至所述风道内,所述风道由所述出风件隔开形成所述第一风道以及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风道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二风道所在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开口大小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大小。

在一实施例中,加湿设备还包括底座以及水箱,所述水箱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形成所述雾化腔部分空间的雾化槽以及形成所述加热腔部分空间的加热槽;所述雾化槽以及所述加热槽的槽口均朝向所述水箱所在的一侧;所述出风件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水箱所在的一侧突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箱具有靠近所述水箱所在一侧的水箱底壁,所述水箱底壁具有朝向所述底座所在的一侧凸出的至少两个间隔的风道隔板,所述风道隔板以及所述底座朝向所述风道隔板的壁面共同围成所述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吹风装置还包括防水组件,所述防水组件包括防水件以及弹性支撑件,所述防水件支撑于所述弹性支撑件上,且挡设于所述出风件用于出风的出风口;所述防水件可受力运动打开所述出风口,同时可使所述弹性支撑件发生形变;解除对所述防水件的施力,所述弹性支撑件恢复形变带动所述防水件运动,直至挡住所述出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件包括用于挡住所述出风件出风位置的防水部,以及连接于所述防水部一侧的连接部;所述弹性支撑件一端抵持于底座上,所述弹性支撑件的另一端抵持于所述连接部;所述防水组件还包括一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围设于所述弹性支撑件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加湿设备还包括盖设于所述加热槽上的罩体,所述加热槽内壁以及所述罩体共同围成所述加热腔;所述罩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出雾通道相互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罩体远离所述加热槽的壁面为罩体顶壁,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罩体顶壁上;所述罩体顶壁具有围设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围设部,所述围设部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或,所述罩体顶壁整体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雾化槽上还设置有消音件;所述消音件呈漏斗状,漏斗状所述消音件较小的开口为第四开口,所述消音件较大的开口为第五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对准所述雾化槽的槽口设置,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出雾通道相互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消音件具有周向侧壁,至少部分所述周向侧壁位于所述风道内部,位于所述风道内部的所述周向壁面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与所述消音件内部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还设有水槽以及连通槽,所述水槽用于为所述加热槽供水,所述连通槽连通所述加热槽以及所述水槽,所述连通槽内还设有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连通槽内的水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槽内设有隔水组件,所述隔水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隔水板,所述隔水板沿着所述连通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隔水板靠近所述连通槽槽底的一端开设有用于供水流过的过水孔;所述水位检测装置设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隔水板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加湿设备由于设置有与加热腔连通的第二风道,使得具有独立的风道将加热腔的加热产生的水蒸汽吹出至出雾通道中,故而在加湿设备刚开始工作时能够快速加热雾化腔雾化的水雾,即能够快速出热雾;同时,也使得在加湿设备持续工作过程中,热雾量多。另外,由于风道还具有与雾化腔连通的第一风道,使得从出风件出来的气流不会出现乱流,可以快速混合水蒸气和水雾,使得出雾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加湿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该加湿设备包括水箱以及底座;

图2为图1中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一种实施方式的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加湿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中包括如图3所示的水箱;

图5为图1中另一实施方式的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加湿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中包括如图5所示的水箱;

图7为图1中加湿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中包括底座以及隔水组件;

图8为图4中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加湿设备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加湿设备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湿设备的消音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7中隔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隔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的加湿设备部分结构示意图,该加湿设备底座上设有防水装置;

图16为图15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防水装置包括防水件;

图17为图15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防水件的结构与图16中防水件结构不同;

图18为图15中防水装置与水箱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水箱1,壳体10,出雾通道11,底座2,凸出壁21,雾化腔3,雾化槽31,第一侧311,消音件32,第四开口321,第五开口322,周向侧壁323,第一通风孔324,挡板325,第二通风孔326,固定板327,延伸板328,加热腔4,加热槽41,第二侧411,罩体42,第一开口421,第二开口422,第三开口423,罩体顶壁424,罩体周壁425,蒸汽出口426,围设部427,风道5,第一风道51,第二风道52,风道隔板53,第二段55,第一段54,过渡面56,支撑板57,缺口58,吹风装置6,出风件61,第一出风口611,第二出风口612,防水组件62,防水件63,防水部631,连接部632,导向段633,第一导向孔634,第二导向孔635,弹性支撑件64,导向件65,限位件66,水槽7,连通槽8,隔水组件81,隔水板82,过水孔83,安装件84,安装槽85,水位检测装置8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 /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图1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湿设备,该加湿设备主要通过喷雾的方式实现加湿的目的,故而本实施例中的加湿设备还可以是其它使用喷雾原理实现加湿目的设备。

本发明的加湿设备包括壳体10,设置于壳体10内的风道5以及吹风装置(未图示),其中壳体10内设有出雾通道11,以及与出雾通道11相互连通的雾化腔 3和加热腔4;风道5包括与雾化腔3连通的第一风道51以及与加热腔4连通的第二风道52;吹风装置具有供气流流出的出风件61,出风件61对准第一风道51 以及第二风道52,用于向第一风道51提供第一气流以及向第二风道52提供第二气流。

加湿设备工作时,第一气流经由第一风道51进入至雾化腔3形成雾化气流,第二气流经由第二风道52进入至加热腔4形成加热气流,雾化气流以及加热气流进入至出雾通道11内且于出雾通道11中混合并最终从加湿设备中喷出。

需要说明的是,雾化腔3对水进行雾化产生水雾,第一气流进入至雾化腔3 后与水雾混合形成雾化气流;加热腔4加热水产生水蒸汽,第二气流进入加热腔 4体后与水蒸汽混合形成加热气流。

本发明的加湿设备由于设置有与加热腔4连通的第二风道52,使得具有独立的风道将加热腔4的加热产生的水蒸汽吹出至出雾通道11中,故而在加湿设备刚开始工作时能够快速加热雾化腔3雾化的水雾,即能够快速出热雾;同时,也使得在加湿设备持续工作过程中,热雾量多。另外,由于风道5还具有与雾化腔 3连通的第一风道51,使得从出风件61出来的气流不会出现乱流,可以快速混合水蒸汽和水雾,使得出雾效率更高;且正是由于从出风件61出来的气流不会出现乱流,从而使加湿设备所出雾气温度均匀性更好。

如下,分为四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加湿设备进行说明。

本发明提供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设备。

请参照图1以及图2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加湿设备包括壳体10,设置于壳体10内的风道5以及吹风装置,其中壳体10内设有出雾通道11,以及与出雾通道11相互连通的雾化腔3和加热腔4;风道包括与雾化腔3连通的第一风道 51以及与加热腔4连通的第二风道52;吹风装置具有供气流流出的出风件61,出风件61对准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用于向第一风道51提供第一气流以及向第二风道52提供第二气流。

请继续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加湿设备还包括底座2以及水箱1,水箱 1设置于底座2上,出雾通道11贯穿水箱1设置,且从底座2所在的一侧朝向远离底座2所在的一侧延伸。其中,出雾通道11的形状没有具体限定,其内径可以从底座2所在的一侧朝向远离底座2所在的一侧逐渐增大,也可以是逐渐变小,或者是呈不规律变化。

下面,针对加湿设备的风道5、吹风装置、雾化腔3、加热腔4以及水箱1、底座2之间的安装位置关系和具体结构等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3以及图4所示,风道5包括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风道 5整体呈长条状,出风件61伸入至风道内,从而使风道由出风件61隔开形成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

具体的,风道由底座2以及水箱1共同形成。水箱1具有靠近水箱1所在一侧的水箱底壁12,水箱底壁12设有朝向底座2所在的一侧凸出的两个间隔的风道隔板53,风道隔板53以及底座2朝向风道隔板53的壁面共同围成风道5。吹风装置设置于底座2上(参见图7),出风件61从底座2朝向水箱1所在的一侧突出并伸入到风道中,将风道分隔形成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

请结合图4以及图7所示,出风件61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出风口611以及至少一第二出风口612,第一出风口611对准第一风道51设置,用于向第一风道 51提供第一气流;第二出风口612对准对准第二风道52设置,用于向第二风道 52提供第二气流。具体的,第一出风口611以及第二出风口612的个数均为一个,分设于出风件61的相对两侧,第一出风口611以及第二出风口612沿着风道的延伸方向排列。

第一出风口611开口大小大于第二出风口612的开口大小,从而使经由第一出风口611吹向雾化腔3的气流量多于经由第二出风口612吹向加热腔4的气流量,从而保证雾化腔3为主要出雾腔体。

与此对应的,第一风道51整体的深度大于第二风道52的深度,以匹配流入至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的气流量。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风道51整体的深度大于第二风道52的深度,并不严格要求第一风道51所有位置的深度均大于第二风道52的深度,可以部分区域的深度大于第二风道52的深度,部分区域的深度等于第二风道52的深度。

请再次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具体实现方式中,风道包括第一段54以及第二段55,第一段54相对第二段55朝向背离底座2一侧凹陷,出风件61伸入至第一段54中,且靠近第二段55设置。此时第一段54自出风件61至雾化腔3 的部分即形成第一风道51,第二段55连同第一段54自出风件61至第二段55 的部分共同形成第二风道52。通过将第一段54设置成相对第二段55朝向背离底座2一侧凹陷,可以实现第一风道51整体的深度大于第一风道51的深度,从而匹配流入至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中的气流量。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段54与第二段55邻接位置形成一过渡面56,该过渡面56从第二段55的端部朝向远离水箱1的一侧延伸,从而使第一段54相对第二段55凹陷。出风件61置于第二段55时,第二出风口612对准该过渡面56,且与该过渡面56间隔设置。

图5示出了图3中另一种水箱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3该过渡面56可以是从底座2所在的一侧垂直凹陷形成的垂直面,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斜度的斜面,优选该斜面是从第二段55所在的一侧朝向第二段55所在的一侧倾斜向内凹陷并延伸。

请参照图3以及图5所示,水箱底壁12朝向底座2所在的一侧还设有支撑板57,该支撑板57用于增大水箱1与底座2的支撑面,从而使得水箱1安装于底座2上时更稳固。支撑板57可以和风道隔板53隔开设置也可以一体成型,为方便制造,支撑板57和风道隔板53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在图3的水箱1结构中,支撑板57与一风道隔板53形成一U形的开放型结构,而在图5中支撑板57与一风道隔板53形成了一封闭的结构,具体是呈方形设置。但对于支撑板57和风道隔板53整体形成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封闭也是呈开放的。当支撑板57与风道隔板53形成如图 3所示的开放的结构时,底座2上设有突起,抵持于水箱底壁12,与支撑板57 和风道隔板53配合保证水箱1于底座2上安装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加湿设备,通过将风道隔板53设置于底座2上,且由风道隔板 53形成风道5,充分利用了底座2和水箱1之间的空间,同时使设置于底座2上的出风件61伸入到风道5内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将一条风道隔开成两个不同的风道,结构简单,实现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将一条风道5隔开形成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也可以是分别设置独立的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第一出风口611以及第二出风口612的位置以及数量也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是能够将出风件61的风分别吹入至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即可。

请参照图2、图7以及图8所示,底座2上开设有加热槽41,加热槽41的槽口朝向水箱1所在的一侧,加热槽41上盖设有罩体42,加热槽41内壁以及罩体42围设形成加热腔4。

通过由罩体42以及加热槽41共同围成加热腔4,能够使水加热的蒸汽聚集在加热腔4内,不会出现热损失,从而使得热雾的利用率高。同时由于罩体42 的隔离作用,能够阻挡加热槽41中溅出的水离开加热腔4,保护了加湿设备上的其他部件。

请结合图9以及图10所示,示出了两种不同方式的罩体42,罩体42上开设有第一开口421、第二开口422以及第三开口423。如图2所示,第一开口421 与第二风道52相互连通,第二开口422与出雾通道11相互连通,第三开口423 用于供水进入至加热腔4中。加湿设备工作时,从出风件61吹出的第二气流从出风件61流入至于第二风道52后,通过第一开口421进入至加热腔4中形成加热气流而后进入至出雾通道11中。

其中,罩体42远离加热槽41的壁面为罩体顶壁424,围设于罩体42周向的壁面为罩体周壁425,第一开口421、第三开口423设置于罩体周壁425上,第二开口422设置于罩体顶壁424上。第一开口421对准第二风道52设置,第二开口422对准出雾通道11设置。第三开口423优选设置于罩体周壁425远离罩体顶壁424的一侧边缘,通过在该边缘设置一缺口形成第三开口423。

其中,参考图6所示,第一开口421对准第二风道52设置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第一开口421对准第二风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开口,且风道隔板53 抵持于第一开口421的周缘,以减少气流从第一开口周缘流入第二风道52外侧。

通过将第二开口422对准罩体顶壁424设置,增加了第二气流的流动速率,从而能够快速将热雾吹出。

更具体的,请继续参照图9以及图10所示,第二开口422包括多排相邻设置的蒸汽出口426,每个蒸汽出口426的形状呈八边形。优选,所有蒸汽出口426 的开口面积之和小于等于罩体顶壁424面积的八分之一,蒸汽出口426的个数大于等于十个。如此,既能够保证加热气流从加热腔4中流出,也能充分保证罩体 42的屏蔽作用,通过罩体42的屏蔽作用减少煮水时的噪音。

请参照图9所示,罩体顶壁424具有围设于第二开口422的围设部427,围设部427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从而对罩体顶壁424凝结的水起到导向作用,防止凝结的水直接滴落而产生的噪音。可以理解的是,请参照图10所示,也可以使罩体顶壁424整体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也对罩体顶壁424凝结的水起到导向作用。此时的“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是以加湿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罩体的位置为参考的。

请结合图2图7、图8所示,底座2上还开设有雾化槽31,雾化槽31的槽口朝向水箱1所在的一侧,雾化槽31内部空间连通雾化槽31槽口与水箱1之间的空间共同形成雾化腔3体,即雾化槽31形成雾化腔3的部分空间。

如图2图11所示所示,雾化槽31上还设置有消音件32,且设置于底座2 以及水箱1之间;消音件32呈漏斗状,漏斗状消音件32较小的开口为第四开口 321,消音件32较大的开口为第五开口322,第四开口321对准雾化槽31的槽口设置,第五开口322与出雾通道11相互连通。

消音件32可以固定于水箱底壁12,也可以固定于底座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消音件固定于水箱1上,请参照图11所示,其固定方式为,第五开口322 周缘径向向外延伸有一固定板327,消音件32通过该固定板327固定于水箱底壁 12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消音件32设置于底座2和水箱1之间,为了方便消音件32的安装,水箱底壁12对准雾化槽31的部分朝向远离雾化槽31的一侧凹陷,形成一避让空间13,该避让空间13和雾化槽31共同形成雾化腔3。

由于雾化槽31上方具有漏斗状的消音件32,从而使得雾化片雾化过程中激起的水滴能够顺着消音件32侧壁滑落,避免了激起的水滴直接落回水面,较好的降低了加湿设备加湿过程中产生了滴水声。

消音件32具有周向侧壁323,周向侧壁323是连接于第四开口321以及第五开口322周之间的且沿周向环绕的壁面。

请参照图4所示,至少部分周向侧壁323位于风道5内部,位于风道5内部的周向侧壁323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孔324,风道5通过第一通风孔324与消音件 32内部连通。

消音件32与风道5的配合方式是可以直接抵持于风道隔板53上,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在一实施方式中,消音件32周向侧壁323间隔设有向外延伸的延伸板328,该两个延伸板328分别抵接于两个风道隔板53上,从而使得消音件32 挡设于第一风道51朝向雾化腔3一侧的开口,使得从第一风道51吹出的风主要从消音件32设置于风道5内部的第一通风孔324进入,防止了气流紊乱,也使得气流利用率较高。

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不仅设置于风道5内部消音件32周向侧壁323 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孔324,也可以是整个周向侧壁323上设置第一通风孔324。

第一通风孔324成条状设置,其从第四开口321所在的一侧朝向第五开口322 所在的一侧延伸,且沿着该延伸方向宽度逐渐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消音件32的消音效果,第一通风孔324处设置有挡板325,挡板325从第四开口321所在的一侧朝向第五开口322所在的一侧延伸,且挡板32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通风孔324的两端。挡板325两侧与消音件32周向侧壁323间隔设置,从而挡板325与周向侧壁323之间形成第二通风孔326,第二通风孔326与第一通风孔324相互连通。从第一风道51流出的第一气流经过第二通风孔326以及第一通风孔324进入至消音件32内部。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消音件32的周向侧壁323和挡板325定义成了两个不同的部件。挡板325以及周向侧壁323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不设置挡板325。

挡板325于消音件32周向侧壁323上的正投影能够覆盖住第一通风孔324,从而使得水滴不会从第一通风孔324中直接滴落至雾化腔3中,产生噪音,而是顺着挡板325流下。更具体的,挡板325设置于周向侧壁323外侧,且呈弯折状,具体呈V形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挡板325也可以设置在消音件32内部,挡板 325的形状也可以是弧状等其他形状,此处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将凝结的水导流至雾化槽31中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以同时设置消音件32以及罩体42,也可以选择设置罩体42和消音件32两者之一,也可以均部设置,本实施例中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如上说明了雾化槽31、加热槽41的具体结构,此处再针对雾化槽31、加热槽41、出风件61以及风道的具体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8所示,雾化槽31和加热槽41之间设有一凸出壁21,雾化槽31 以及加热槽41由该凸出壁21相互隔开。

雾化槽31背离加热槽41一侧为第一侧311,加热槽41背离雾化槽31的一侧为第二侧411,出风件61位于第一侧311以及第二侧411之间。如此能够使得风道的长度较短,减少了气流的流动时间,使得加湿效率更高,且本实施例种,风道5位于雾化槽31和加热槽41形成的整体的一侧,从而并不占用加湿设备的高度空间,使得结构更紧凑。

需要指出的是,出风件61位于第一侧311以及第二侧411之间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设置在两者中间的位置,也包括出风件61于第一侧311第二侧411垂直连线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侧311以及第二侧411之间。本实施例中,出风件61 设置于雾化槽31和加热槽41形成的整体的一侧,且位于第一侧311以及第二侧 411之间。

本实施例中,连通槽8设置于雾化槽31以及加热槽41形成的整体的一侧,出风件61设置于雾化槽31和加热槽41形成的整体的另一侧。使得风道和连通槽8是设置在雾化槽31和加热槽41形成的整体的两侧,如此排布十分合理,节省了加湿设备壳体10的内部空间。

请继续参照图8所示,底座2上还设用于为加热槽41以及雾化槽31供水的水槽7,水槽7的槽口朝向水箱1所在的一侧。水槽7、雾化槽31以及加热槽41 依次排列设置,即雾化槽31设置于水槽7和加热槽41之间。雾化槽31朝向水槽7的一侧开放,直接与水槽7相互连通,加热槽41以及水槽7之间设置有连通槽8。

请结合图7以及图10所示,罩体42上设有的第三开口423对准连通槽8设置,连通槽8一端连通于水槽7,连通槽8的另一端通过第三开口423连通加热槽41,从而实现,加热槽41和水槽7通过该连通槽8相互连通。

如图12所示,连通槽8内设有隔水组件81,隔水组件81包括至少两个隔水板82,隔水板82沿着连通槽8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隔水板82靠近连通槽8槽底的一端开设有用于供水流过的过水孔83。过水孔83的开口面积小于等于罩体42第三开口423的开口大小,从而使得过水孔83能够对水起到限流作用。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隔水板82的过水孔83错位设置。错位位置可以理解为,相邻两个过水孔83之间的连线所在的方向相对相对位于两个隔水板82之间的部分的连通槽8的延伸方向倾斜。其中,相邻两个隔水板82的过水孔83也可以不错位设置。

为了便于隔水板82的安装,隔水组件81还包括安装件84,安装件84可容置于连通槽8中,且外形与连通槽8形状相适配。安装件84内设有的安装槽85,隔水板82固定设置于安装槽85内,且沿着安装槽85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隔水板82的过水孔83靠近安装槽85的槽口设置。隔水组件81安装于连通槽8内时,安装槽85的槽口朝向连通槽8的槽底设置。

通过设置隔水组件81,可以控制由水槽7流入到加热槽41中的水量,同时也能够防止加热槽41中的煮沸的水倒流至雾化槽31内,从而使得雾化槽31内雾化片因温度升高而损坏。另外,通过将安装件84以及隔水板82形成的整体安装于连通槽8内,可以方便将隔水板82取出,方便清洗以及更换。

下面,从整体上对本实施例加湿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水槽7中的水进入至雾化槽31,雾化槽31对水进行雾化,气流从出风件61 第一出风口611吹出形成第一气流进入至第一风道51,第一气流经由消音件32 上的第一通风孔324、第二通风孔326进入至消音件32的内部形成雾化气流后经由第五开口322进入至出雾通道11中。

与此同时,水槽7中的水进入加热槽41,加热槽41对水进行加热,气流从出风件61第二出风口612吹出形成第二气流进入第二风道52,第二气流从第二风道52中经由罩体42上的第一开口421进入至雾化腔3中形成加热气流,加热气流从罩体42的第三开口423进入至出雾通道11中。

进一步,雾化气流以及加热气流在出雾通道11中混合,并最终从加湿设备中喷出。

如上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设备,本发明还提供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设备。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基本相同,如图13所示,不同之处仅在于,连通槽8内还设有水位检测装置86,用于检测连通槽8内的水位。

由于加热槽41中的水是由水槽7提供的,且水槽7相对加热槽41靠近雾化槽31设置,则必然会出现雾化槽31中先有水,而加热槽41中没有水的情况,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连通槽8内设置水位检测装置86而并非是在水槽7内设置水位检测装置86,避免了在与水槽7靠近的雾化槽31内有水,而加热槽41内无水的情况下,加湿设备便开始工作,从而出现加热槽41内干烧的情况。

优选的,将水位检测装置86设置于相对水槽7更靠近加热槽41的位置。

水位检测装置86设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隔水板82之间。通过将水位检测装置86设置于两个相邻的隔水板82之间,能够保证所测的水位是经过过水孔83 限流后的水位,且受水槽7以及加热槽41中水位波动的影响较小。

在本实施例中,水位检测装置86包括干簧管以及套设于干簧管上的浮环,干簧管固定设置于连通槽8的底部。其中,水位检测装置86也可以不采用干簧管和浮环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此处并不做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4所示,在设置有安装件84时,之间设有水位检测装置86的两个隔水板82以及设置在两个隔水板82之间的安装件84的壁面围设成一个圆形,方便水位检测装置86的放置。

本发明还提供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设备。

请参照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吹风装置还包括防水组件62。

如图16所示,防水组件62包括防水件63以及弹性支撑件64,防水件63 支撑于弹性支撑件64上,且挡设于出风件61用于出风的出风口,该出风口即为第一出风口611以及第二出风口612。防水件63可受力运动打开出风口,同时可使弹性支撑件64发生形变;解除对防水件63的施力,弹性支撑件64恢复形变带动防水件63运动,直至挡住出风口。

吹风装置设置于底座2上,防水件63包括用于挡住出风件61出风位置的防水部631,连接于防水部631一侧的连接部632;弹性支撑件64一端抵持于底座 2上,弹性支撑件64的另一端抵持于连接部632;防水组件62还包括一导向件 65,导向件65围设于弹性支撑件64外侧,为弹性支撑件64或连接部632的运动提供导向。

本实施例中导向件65固定设置于底座2上,弹性支撑件64为设置于导向件 65内部的弹簧。导向件65内形成一第一导向孔634。

防水部631呈U型设置,具有一连接壁(未标号)以及相对该连接壁朝向同侧延伸的阻挡壁(未标号),防水部631包覆于出风件61的部分周向表面,两个阻挡壁分别挡设于第一出风口611以及第二出风口612。

连接部632连接于连接壁上,其朝向底座2所在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段633,导向段633插入至导向件65的第一导向孔内部,并抵持于弹性支撑件64上,导向段633与导向件65第一导向孔634形状适配可沿着导向件65长度方向运动。

防水件63、弹性支撑件64以及导向件65的配合方式有多种,此处并不做具体限定,如图17示出了防水件63、弹性支撑件64以及导向件65的另一种配合方式,在该配合方式中,连接部632不包括导向段633,而是在其远离水箱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导向孔635,弹性支撑件64部分容设于第二导向孔635中,连接不632可沿着导向件65长度方向可滑动的容设于第一导向孔634内,此时,弹性支撑件64一端抵持于第一导向孔634底壁,弹性支撑件64的另一端抵持于第第二导向孔635底壁。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32至少部分表面与导向件65 第一导向孔634形状适配使连接部可沿着导向件65长度方向运动。

出风件61远离底座2的一侧还设有限位件66,限位件66固定设置于出风件 61上,用于阻挡防水件63从出风件61上脱离。具体的,限位件66呈盖状结构,其盖设于出风件61上,盖状结构的部分内壁面与出风件61的部分周向表面过盈配合。但限位件66与出风件61的固定方式有多种,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照图18所示,为了方便水箱1放置于底座2上时对防水件63施力,水箱1上与防水件63对应的位置可以设置凸块(未标号),通过凸块来对防水件63 施力。在优选实施例中,利用风道隔板53对防水件63施力。

具体的,风道隔板53中的一个对准防水件63设置,更具体的对准防水件63 的连接部632设置。与防水件63对准设置的风道隔板53上开设有缺口58,用于在出风件61伸入至风道5中时,对防水件63进行避让。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防水件63,使得在加湿设备底座2清洗过程中水不会从出风口(第一出风口611以及第二出风口612)进入到底座2内部,因底座2内部设置有电路板,从而可以防止电路板因潮湿发生短路的情况,提高电路板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设置有弹性支撑件64,使得在将水箱1放置于底座2上时,水箱1 可以压迫防水件63朝向弹性支撑件64所在的一侧运动,使弹性支撑件64变形,打开出风口,操作方便。

本发明还提供第四实施例的加湿设备。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吹风装置还包括防水组件62。其中防水组件62的结构在第三实施例中已经说明,此处便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加湿设备通过设置第一风道51以及第二风道52,使得从出风件61出来的气流不会出现乱流,可以快速混合水蒸气和水雾,使得出雾效率更高;且由于从出风件61出来的气流不会出现乱流,从而使加湿设备所出雾气温度均匀性更好。另外,由于设置有与加热腔4连通的第二风道52,使得具有独立的风道将加热腔4的加热产生的水蒸汽吹出至出雾通道11中,故而在加湿设备刚开始工作时能够快速加热雾化腔3雾化的水雾,即能够快速出热雾;同时,也使得在加湿设备持续工作过程中,热雾量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直供式加湿供水装置、加湿设备及加湿设备的供水控制方法
  • 加湿设备和具有该加湿设备的通气治疗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3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