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00:51


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

本发明为2018年09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1350238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对临床腹水积液引流操作进行控制的装置。

背景技术

正常状态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液体(一般少于200ml),对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增加,超过200ml时,称为腹腔积液,临床又称腹水。产生腹腔积液的病因很多,比较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病、肝脏病、腹膜病、肾脏病、营养障碍病、恶性肿瘤腹腔转移、卵巢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等,因此腹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的病症。虽然腹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但大量腹腔积液则会造成严重腹胀、呼吸受限等并发症而不利于病因的治疗,因此对于具有大量腹腔积液病征的病例,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先进行腹水引流。

在临床对大量积液引流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根据病例的病情状况而对日引流次数、每次的引流量、引流速度等临床参数具有特定要求,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引流过程中的临床参数通常都是由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来人为主观控制而实现的,目前的这种人为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往往由于在医嘱的口头传达中产生误解或是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而造成引流过程未能按医生预期方式进行,因引流不当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及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实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通常都是通过人为观察来判断的,误差较大,也使得引流效果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目前的这种控制方式显然会增加了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智能化设计,与现有临床引流组件配合使用,而可对引流过程进行自动控制,有效降低人力负担,显著提高临床引流精准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其包括:

折叠式支架组件,其包括一由称重台、称重传感器及基座上下依次配合而构成的称重机构,称重传感器输出能够反映称重台上方物体重量的称重信号,基座上安设有与称重传感器相连的无线传输模块、为称重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提供工作电流的电源模块;称重台与基座分别在上方的中后部铰接固定有可由竖直状态向前旋转至水平状态的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的铰接处分别设有可将两者水平状态与竖直状态进行锁定的定位机构,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上分别设有长度锁定机构;

悬撑组件,其包括固定于第一伸缩杆上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悬撑梁,悬撑梁上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的固定夹;当第一伸缩杆为竖直状态且引流袋与悬撑组件连接后,调节第一伸缩杆的长度可使引流袋悬垂于称重台与基座的上方;

流速调节组件,其包括安置座、连接管及调速机构;安置座固定于第二伸缩杆的上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当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均呈竖直状态时,安置座始终位于悬撑梁的正上方,安置座的前侧开设有一上下延伸的安置槽;连接管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其上下端分别用于连接引流管与引流袋,其中上段可组合于安置槽中,其中下段预制有一易于伸缩变形的曲线段;调速机构安置在安置板上,其由固定夹块、活动夹块以及驱动装置构成,活动夹块与固定夹块分别位于安置槽的两侧,活动夹块由安置座上的一导轨限定而可与固定夹块进行远离与靠近,从而可对安置槽中的连接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控制连接管通断及调节连接管内部流体流速的目的,驱动装置安设在安置座上用于驱动活动夹块沿导轨移动位置;

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内部集成有无线传输模块,前侧设有设置键、显示屏及手动键;经设置键可将每次引流的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经无线传输模块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及预设的引流参数经驱动装置来调节活动夹块的位置,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通过手动键可经驱动装置对活动夹块的位置进行手动调节,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以及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的工作状态;

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座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驱动装置和控制器提供工作电流。

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将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分别调节并锁定至竖直状态,此时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为使用状态;将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放置在低于患者腹腔的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经两固定夹固定于悬撑梁下侧,调节并锁定悬撑梁的高度,使引流袋悬垂于悬撑梁下侧且不与底座接触;将连接管的中上段组合于安置槽中,将引流管末端与连接管上端连接,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前端与患者腹腔连通,通过注射器等负压装置为连接管下端提供负压,驱使积液进入连接管中,利用手动键调节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使连接管处于阻断状态,此时引流管及连接管中的积液不会继续流动,将连接管下端与引流袋连接,调节并锁定安置座的高度,使连接管的曲线段呈自然伸展状态,此时便完成了引流组件及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的安置工作;利用设置键将每次引流的引流起始时间、引流速度、单次引流量等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之中,由此便完成了自动引流的全部准备工作;控制器可基于预设的引流参数、引流过程中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控制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使每次引流过程按预设参数进行,即实现自动引流。当引流过程结束后,将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分别调节并锁定为最短状态,并将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分别调节并锁定为水平状态,此时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为折叠状态,各部件向一个平面趋于靠近,最大限度的缩小了体积,在此状态下可方便的移动位置,闲置时占用空间也较小。

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其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上与现有常规引流组件即可配合使用,对每次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每次的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预设后,便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对整个引流操作进行自动化控制,实现定时、定量、定速自动智能引流,由于在引流过程中无需人为干涉,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了因疏忽或操作不当而造成引流不能按预期方式进行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液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充分保证引流效果;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对引流量、引流速度的控制基于传感装置、控制器及驱动装置的协调配合,相较现有技术中人工观察操控更为精准,使得引流效果进一步的得以保证;同时,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采用连接管作为引流袋与引流管的中间连接通道,一方面使得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临床使用中无需对现有引流袋、引流管的结构进行改造,使得其更加容易推广使用,另一方面连接管单独制作而成,弹性性能得以充分保证,可随调速机构的压力而快速变形,使得内部流体速度调节的响应速度更快,同时也提高了流体速度调节的精准性,还有一方面,连接管较为短小,制作成本较低,适合作为一次性医用耗材使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基于折叠式设计,在不使用时可调节至折叠状态,闲置时占用空间较小,携带非常便捷;综上所述,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使用非常便捷,应用十分灵活,操作非常简单,其结构紧凑,设计巧妙,主体部件可往复循环使用,计量精确,制作成本及使用成本较低,极其适合在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实施例1中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实施例1中折叠式支架组件部分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安置板、调节机构及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调速机构不对连接管造成挤压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调速机构将连接管挤压至阻断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与引流袋及引流管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9为实施例1中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折叠起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折叠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达到折叠状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驱动装置的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3中连接管的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4中调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5为实施例4中调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6为实施例5中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5中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座,2、称重台,3、铰座,4、第二伸缩杆,5、第一伸缩杆,6、固定夹,7、曲线段,8、驱动装置,9、安置座,10、活动夹块,11、固定夹块,12、显示屏,13、控制器,14、设置键,15、手动键,16、安置槽,17、悬撑梁,18、连接管,19、无线传输模块,20、定位机构,21、长度锁定机构,22、称重传感器,23、直线区段,24、导轨,25、引流袋,26、引流管,27、拐臂,28、弓形部,29、电机,30、丝杠,31、螺孔,32、弹性套,33、联动套,34、开关,35、滑槽,36、扳柄,37、推顶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看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其由折叠式支架组件、悬撑组件、流速调节组件、控制器13及电源组件构成;

其中,参看图1-3与9-11所示,所述的折叠式支架组件包括一由称重台2、称重传感器22及基座1上下依次配合而构成的称重机构,称重传感器22输出能够反映称重台2上方物体重量的称重信号,基座1上安设有与称重传感器22相连的无线传输模块19、为称重传感器22和无线传输模块19提供工作电流的电源模块;称重台2在上方的中后部铰接固定有可由竖直状态向前旋转至水平状态的第一伸缩杆5,基座1在上方的中后部铰接固定有可由竖直状态向前旋转至水平状态的第二伸缩杆4,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的铰接处分别设有可将两者水平状态与竖直状态进行锁定的定位机构20,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上分别设有长度锁定机构21;上述称重台2、称重传感器22及基座1的具体配合结构可参照现有电子秤的结构进行实施,具体而言,称重台2由基座1限定而具有一定的上下浮动行程,但两者不会完全脱离,称重传感器22设置在称重台2与基座1之间,称重传感器22为称重台2提供竖直方向上的支撑,称重传感器22输出的称重信号随称重台2对其施加的压力而变化;

其中,参看图1、2、7所示,所述的悬撑组件包括固定于第一伸缩杆5上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悬撑梁17,悬撑梁17上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25的固定夹6;当第一伸缩杆5为竖直状态且引流袋25与悬撑组件连接后,调节第一伸缩杆5的长度可使引流袋25悬垂于称重台2与基座1的上方,即引流袋25的全部重量最终全部传递至称重传感器22;

其中,参看图1、2、4、5、6所示,所述的流速调节组件包括安置座9、连接管18及调速机构;安置座9固定于第二伸缩杆4的上端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当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均呈竖直状态时,安置座9始终位于悬撑梁17的正上方,安置座9的前侧开设有一上下延伸的安置槽16;连接管18采用医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其上下端分别用于连接引流管26与引流袋25,其中上段可组合于安置槽16中,其中下段预制有一易于伸缩变形的曲线段7;调速机构安置在安置板上,其由固定夹块6、活动夹块10以及驱动装置8构成,活动夹块10与固定夹块6分别位于安置槽16的两侧,活动夹块10由安置座9上的一导轨24限定而可与固定夹块6进行远离与靠近,从而可对安置槽16中的连接管18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控制连接管18通断及调节连接管18内部流体流速的目的,驱动装置8安设在安置座9上,其用于驱动活动夹块10沿导轨24移动位置;

其中,参看图1、4、5、6、8所示,所述的控制器13固定于安置板上,其内部集成有无线传输模块19从而可接收称重传感器22输出的称重信号,其前侧设有设置键14、显示屏12及手动键15;经设置键14可将每次引流的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13中,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13可经无线传输模块19获取称重传感器22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13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及预设的引流参数经驱动装置8来调节活动夹块10的位置,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通过手动键15可经驱动装置8对活动夹块10的位置进行手动调节,即借助手动键15可对连接管18的通断状态及内部流体流速进行手动调节;显示屏12用于显示控制器13中掌握的数据信息以及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的工作状态,如电量与时间的信息以及引流操作未开始、引流进行中、引流暂停中以及引流结束等工作状态;

其中,所述的电源组件安设在安置座9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驱动装置8和控制器13提供工作电流;由于电源组件的结构及其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采用现有技术可轻易实现,故未在附图中示出。

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在使用前,如图1、2所示,先将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分别调节并锁定至竖直状态,即将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调节至使用状态;如图7所示,将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放置在低于患者腹腔的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25经两固定夹6固定于悬撑梁17下侧,调节并锁定悬撑梁17的高度,使引流袋25悬垂于悬撑梁17下侧且不与底座接触;如图5、7所示,将连接管18的中上段组合于安置槽16中,将引流管26末端与连接管18上端连接,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26前端与患者腹腔连通,通过注射器等负压装置为连接管18下端提供负压,驱使积液进入连接管18中,利用手动键15调节驱动装置8的工作状态,使连接管18处于阻断状态,此时引流管26及连接管18中的积液不会继续流动,将连接管18下端与引流袋25连接,调节并锁定安置座9的高度,使连接管18的曲线段7呈自然伸展状态,此时便完成了引流组件及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的安置工作;如图8所示,利用设置键14将每次引流的引流起始时间、引流速度、单次引流量等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13之中,由此便完成了自动引流的全部准备工作;控制器13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及预设的引流参数经驱动装置8调节活动夹块10的位置,具体控制方式为:

A、在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控制器13调控驱动装置8对活动夹块10的驱动状态,使活动夹块10远离固定夹块6,将连接管18调节至导通状态,此时引流管26与引流袋25经连接管18导通,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3根据实时引流速度调控驱动装置8对活动夹块10的驱动状态,驱使活动夹块10移动位置,使连接管18中的流体速度增大或减小,最终使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3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时,控制器13调控驱动装置8对活动夹块10的驱动状态,使活动夹块10靠近固定夹块6,最终将连接管18调节至阻断状态,此时此次引流结束,即实现定量引流。

当引流过程结束后,如图9、10、11所示,将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分别调节并锁定为最短状态,并将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分别调节并锁定为水平状态,此时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为折叠状态,基于悬撑梁17与安置座9均采用以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进行设计安装,使得整个装置的各部件向一个平面趋于靠近,最大限度的缩小了体积,在此状态下可方便的移动位置,闲置时占用空间也较小。

参看图7、8所示,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引流袋25及其内部积液的重量几乎全部由悬撑梁17支撑,即引流袋25及其内部积液的全部重量最终施加于称重传感器22上,称重台2、第一伸缩杆5、悬撑梁17及安置后的引流袋25这些部件的重量在引流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由此称重传感器22输出的称重信号的变化全部是由引流袋25中积液的增加而引起的,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3根据称重信号的变化状态可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引流袋25中积液增加的重量,即实时引流速度,可计算出在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这段期间引流袋25中积液增加的重量,即单次实时引流量,因此,控制器13可基于实时称重信号的变化状态计算出对应的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的这一技术效果采用现有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不可置否,在引流过程中,引流袋25的上端与连接管18固定连接,连接管18不可避免的会对引流袋25产生一定的作用力,且随着引流袋25的变形前述的作用力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如图7所示,安置座9的高度可以调节,连接管18的中下段预制有曲线段7,在临床引流实施前,调节安置座9的高度使连接管18的曲线段7呈自然伸展状态,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及操作要求可最大限度的减小连接管18对引流袋25产生的作用力,降低了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参看图5、6所示,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活动夹块10能够沿导轨24移动而可与固定夹块6对安置槽16中的连接管18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控制连接管18通断及调节连接管18内部流体流速的目的,由此来看活动夹块10的移动行程应能够满足两方面的技术要求;一方面,活动夹块10可向固定夹块6靠近至将连接管18挤压至阻断状态,在此状态下引流管26与引流袋25未能连通,引流处于停止状态,另一方面,活动夹块10可向固定夹块6远离至不对连接管18造成挤压,在此状态下可实现最大引流速度,同时此状态也满足了连接管18与安置槽16的组合及分离的操作需要;对于上述技术要求是本领域人员必然会意识到,且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制作过程中对活动夹块10的移动行程的具体范围通过调试即可轻易明确的。

参看图7所示,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安置槽16用于容纳并卡置连接管18;一方面,经安置槽16固定的连接管18对引流管26与引流袋25起到了良好的隔离作用,有效避免引流管26晃动等不稳定因素对引流袋25带来的外力干扰,提高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使位于安置槽16中的连接管18与调速机构的配合更加稳定,保证调速机构对连接管18内积液流速调节的控制效果;为了提升安置槽16对连接管18的卡置效果,安置槽16可采用曲线设计,即安置槽16由上向下整体呈曲线状且至少含有一个直线区段23,固定夹块6与活动夹块10分别安置在直线区段23的两侧。

参看图2、7、11所示,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均具有可伸缩的特性,且两者均安设有长度锁定机构21;该技术特征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悬撑梁17与安置座9的高度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灵活调节,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折叠状态下,悬撑梁17与安置座9可向基座1靠拢,最大限度的缩小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的整体体积;

上述这一技术特征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施,比如,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可采用现有的两段式插接伸缩杆结构即可轻易实现可伸缩的技术要求,而长度锁定机构21采用现有的锁定螺栓也可轻易实现长度锁定功能。

与此同时,参看图7、10、11所示,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两者的下端分别与称重台2和基座1铰接连接,由此均可由竖直状态向前旋转至水平状态,且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两者的铰接处分别设置有将两者水平状态与竖直状态进行锁定的定位机构20;该技术特征的设置,一方面是,当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使用状态时,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均可调节至并维持在竖直状态,由此可分别为悬撑梁17与安置座9提供必要支撑,另一方面是,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均可向前旋转至并维持在水平状态,从而使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能够切换为折叠状态,缩小装置的整体体积;

上述这一技术特征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施,比如,如图2、3所示,可在称重台2与基座1的上方分别设置一具有旋转角度限定功能的铰座3,将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的下端分别经转轴与两铰座3转动连接,由此即可实现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可由竖直状态向前旋转至水平状态的技术要求,而对于定位机构20可采用定位螺栓,由此即可实现对第一伸缩杆5及第二伸缩杆4进行锁定的技术要求;

但考虑到定位机构20如采用定位螺栓,在每次对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进行旋转调节后,都需要对定位螺栓进行手动调节,操作较为麻烦,同时考虑到由于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所受外力大部分为向下的作用力;基于此,定位机构20优先采用弹簧柱塞与定位孔的配合结构,以第一伸缩杆5为例,其下端侧壁开有两个定位孔,而铰座3内壁则安设有与定位孔配合的弹簧柱塞,当第一伸缩杆5呈竖直状态时,弹簧柱塞的伸缩端恰好伸入对应的一定位孔中,弹簧柱塞与定位孔为第一伸缩杆5提供的定位力足以使其对引流袋25提供支撑,当人为向前推动第一伸缩杆5上端时,弹簧柱塞被迫与定位孔脱离,当将第一伸缩杆5旋转至水平状态时,弹簧柱塞的伸缩端恰好伸入另一定位孔中,即将第一伸缩杆5锁定在水平状态,同理,第二伸缩杆4上的定位机构20也可采用同样的结构;当定位机构20采用弹簧柱塞与定位孔的结构后,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可满足对悬撑梁17与安置座9的支撑要求,有实现了状态调节后自动锁定的技术效果。

参看图1、2所示,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悬撑梁17和安置座9分别由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支撑,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采用可旋转设计,这些结构特征使得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折叠状态体积较为小巧,实现便于携带与放置的目的,为了确保这一技术效果更加突出;如图9、10、11所示,所述的悬撑梁17中部设有一段向后侧凹陷的弓形部28,第一伸缩杆5的上端与弓形部28固定连接,第二伸缩杆4的上端连接有一拐臂27,拐臂27的另一端与安置座9固定连接,当第一伸缩杆5和第二伸缩杆4均处于水平状态和最短状态时,安置座9位于弓形部28的内侧空间中;由此一来,当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折叠状态时,安置座9可最大限度的向基座1方向移动,使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的体积进一步缩小。而与此同时,由于悬撑梁17中弓形部28的存在,当连接管18与引流袋25连接后,悬撑梁17不对连接管18尾段部分的上下延伸构成障碍,连接管18可更加趋于自然伸展的状态与引流袋25连接,减小对引流袋25所产生的作用力,另外也使得连接管18与引流袋25的连接、分离操作更加方便顺手。

参看图7、8所示,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引流操作中,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等功能,达到智能自动引流控制的目的,节省了人力负担,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精准性;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与现有常规的引流袋25、引流管26配合使用,而无需对引流袋25、引流管26的现有结构进行改变,使得其更加容易推广使用;本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基于可调节设计,具有使用状态和折叠状态,状态切换非常方便,在折叠状态下体积非常小巧,放置占用空间小,移动携带非常便捷。

实施例2

参看图4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的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驱动装置8可基于控制器13的控制而驱动活动夹块10移动位置,就该技术目的而言,驱动装置8采用现有技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但为了使驱动装置8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以及其对活动夹块10的位置调节更加精准,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驱动装置8,其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如图12所示,所述的驱动装置8包括一固定在安置座9上的电机29,电机29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一丝杠30,活动夹块10上开设有一螺孔31,活动夹块10经螺孔31与丝杠30配合而构成一丝杠机构,电机29驱动丝杠30旋转可驱使活动夹块10沿导轨24移动位置,电机29的启停状态及输出轴转向由控制器13进行控制;

由此一来,电机29的启停状态及输出轴转向基于控制器13控制,从而可对活动夹块10产生不同的驱动作用,最终实现调节活动夹块10位置的技术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电机29经丝杠机构来驱动活动夹块10产生位移,而活动夹块10作为丝杠机构的一部分,大大的简化了驱动装置8的结构,且保证了驱动装置8的工作稳定性;同时,就目前技术而言,采用控制器13对电机29的启停状态及输出轴转向进行控制的技术是非常成熟,且应用广泛的。

实施例3

参看图5、6、7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的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连接管18连接于引流袋25与引流管26之间,其被调速机构施以不同的挤压后,内部截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可实现通断状态及内部流体流速的调节,基于此技术目的,连接管18与调速机构配合的部分应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以保证其可随着调速机构施压的变化而快速的发生变形,提高流速调节的响应速度,但如果连接管18整体采用优质弹性材料制成势必会增加成本,而如果单独将与调速机构配合的部分采用优质弹性材料制作,不利于连接管18的加工制造,在工艺上具有较大难度;为此,本实施例对连接管18的结构具有进一步改良,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如图13所示,所述的连接管18用于卡固在安置槽16中的中上段外部套置有一弹性套32,该弹性套32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由此一来,在弹性套32的作用下,使得连接管18与调速机构配合的部分可随调速机构的施压变化而快速发生变形,提高流速调节的响应速度;由于弹性套32套置在连接管18外,并不与积液接触,故可循环使用。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18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连接管18的曲线段7呈螺旋曲线状,由此提升其更易于伸缩变形的性能,连接管18通过曲线段7这一易于伸缩变形的特性可减少在引流过程中对引流袋25造成的作用力,从而提高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

所述的连接管18上设有一可调节连接管18通断状态的开关34,当引流管26与引流袋25经连接管18连接后,可根据临床需要通过该开关34来控制连接管18的通断,使临床引流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实施例4

参看图6、7所示,在前述实施例公开的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临床使用中,每次引流暂停或整个引流操作完成后,连接管18都是被调速机构挤压而呈阻断状态的,此时如果想将连接管18从安置槽16中分离出来,则需要借助手动键15来调节活动夹块10位置,使调速机构解除对连接管18的挤压作用,但如果手动键15、控制器13、电源及驱动装置8中任一元件出现故障时,活动夹块10并不能按预期方式进行移动,使得连接管18无法顺利的从安置槽16中分离处理;

考虑到上述缺陷给临床操作带来一定的不便,故本实施例对前述实施例公开的调速机构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如图14、15所示,所述的固定夹块6经一开设在安置座9上的滑槽35限定而具有一个活动行程,安置座9上设有驱使固定夹块6复位至行程始端的推顶弹簧37;当固定夹块6位于行程始端时,其所处的位置及推顶弹簧37为其提供的推力,可保证其与活动夹块10配合具备控制连接管18通断及调节流体流速的功能;当固定夹块6位于行程末端时,其将远离安置槽16而无法与活动夹块10配合来对连接管18实施挤压;所述的固定夹块6与安置座9的外侧壁各设有一个向外凸出的扳柄36;

由此一来,在每次欲将连接管18从安置槽16中分离或卡入时,只需手动驱使两扳柄36靠拢,即可使固定夹块6移动而远离活动夹块10,使流速调速机构解除对连接管18的挤压,此后即可将连接管18与安置槽16进行对应的操作,操作方便快捷。

实施例5

参看图1、13所示,在前述实施例公开的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中,基于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的可旋转设计,使得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具有使用状态和折叠状态,但在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切换时,需要依次调节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的状态,操作不够便捷,为此,本实施例对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如图16、17所示,所述的第一伸缩杆5连接有一个联动套33,所述的联动套33套置在第二伸缩杆4外部,当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通过联动套33关联而一起转动,当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均处于竖直状态时,联动套33不与第二伸缩杆4接触;

基于此设计,当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第一伸缩杆5与第二伸缩杆4通过联动套33关联而一起转动,使得操作更加便捷;而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在使用状态时,联动套33不与第二伸缩杆4接触,即第二伸缩杆4不会分担引流袋25及其内部液体的重量,保证了称重传感器22输出的称重信号的准确性。

相关技术
  • 医用腹水引流控制装置
  • 一种医用肝硬化腹水引流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13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