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利用巨型稻品种制种稻田迷宫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25:54


利用巨型稻品种制种稻田迷宫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景观稻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利用巨型稻品种制种稻田迷宫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以彩色水稻稻画图案或稻田迷宫为代表的稻+养殖+通行模式,在全国各水稻种植区域逐渐流行。该模式能解决种植水稻效益低的问题、增加农户和乡村地区人群收入。

为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稻田,便于行人亲近稻田进行近距离观察,可通过将稻田设置为迷宫等具有一定结构特点的场所,便于行人在其内行走。

设置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采用收获的稻田秸秆搭建墙体,行人在干燥或铺有秸秆的步道中行走,但该方式导致行人无法直接接触真实稻田。

二是采用普通水稻品种构建墙体,移栽1个月后植株高度约为40cm(根部到冠层最高点,下同),仅能达到成年人(按身高按170cm计算,下同)膝盖位置,成熟期植株高度约为130cm,仅能达到成年人胸部位置,无法发挥墙体对人体视线遮挡的作用。

此外,由于普通水稻的株高较矮、且稻杆较细,在行人从步道同行时,容易导致使鸭子受惊,受惊的鸭子易从迷宫墙体中穿过,导致稻田围设的墙体发生倒伏,对迷宫墙体和步道结构造成破坏,影响水稻产量。

普通水稻制种的稻田迷宫和步道,鱼类直接放养于稻田内,如稻田内水过深,则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行人在稻田内穿行;如水过浅,又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如在步道中设置养殖沟的话,存在安全隐患,稻鱼养殖沟深度一般为50cm~100cm,未成年人通行安全无法保障,如果利用现有品种水稻为墙体设置养殖沟防护或隔离设施,行人很容易直接穿越相关设施,无法保障通行与稻鸭、稻鱼同步放养。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利用巨型稻品种制种稻田迷宫的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稻田迷宫采用水稻种植围设墙体时,现有水稻高度较低无法遮蔽形成迷宫,同时现有水稻品种种植后,同步养殖鱼鸭后,容易倒伏,无法经受用户反复穿越迷宫,导致无法在稻田内设置迷宫结构的技术问题。

巨型稻也被称为巨人稻,是我国农业科研人员近年来选育成功的一类新株型高生物量水稻新品系,相对于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普通水稻品种(以下简称为:“普通水稻”),其具有株高(根部到最长穗最高点,下同)高(成熟期株高能达到160cm以上,普通水稻一般为80cm~110cm,最高不超过120cm),茎秆粗(成熟期茎秆直径能达到0.8cm以上,普通水稻一般为0.3cm~0.5cm),穗粒数多(在300粒以上,普通水稻一般为120粒~200粒,最多不超过250粒)的特点;具有抗倒伏、产量高的优势。目前,巨型稻的品种包括:发明人团队选育的“云巨”系列品种(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选育的“巨丰”系列品种(系)等,相关巨型稻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获得广泛关注,2021年开始,云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系列报道。

本申请基于对巨型稻品种的利用,通过针对性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了一种稻田迷宫的制种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稻田通行步道两侧稻田墙体高度低、无法实现对行人视线遮挡、导致行人无法沉浸稻田迷宫环境;稻田通行与稻田鸭、稻田鱼养殖观赏无法同步进行的技术问题。

参见图1~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稻田迷宫及观赏步道制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按水稻人工移栽常见的湿润育秧或旱育秧常规措施培育巨型稻品种带蘖壮秧,移栽时秧苗带1个~2个分蘖,移栽秧苗秧龄以20天为最佳,最长不能超过25天,否则影响秧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和后期水稻植株生长高度。

步骤S2:按普通水稻70%~80%的用氮量施氮肥、按普通水稻的用量施用磷钾肥作为基肥,否则会造成后期株高过高,发生倒伏;在犁耙完的田块上,采用竹棍和包装线拉出迷宫墙体位置,按株行距25cm×30cm的规格,沿包装线及其内外侧各种植9行的巨型稻品种秧苗使墙体宽度达到240cm,移栽完成后在相邻墙体位置之间间隔设置宽100cm左右的步道,使墙体面积占总面积80%以上;

采取此群体结构,既能保证稻鸭在设置墙体后的稻田内穿过时不影响植株生长,又能保证巨型稻品种建立合理群体,确保稻谷产量达到500kg/亩以上,同时能确保行人无法穿越墙体或稻鱼养殖沟围挡;

步骤S3:距所设置墙体边线30cm处平行于墙体位置开挖稻鱼养殖沟,在稻鱼养殖沟外侧与步道相接处种植4行巨型稻品种的秧苗作为安全围挡。

步骤S4:在移栽秧苗返青后,按普通水稻用氮量的50%对巨型稻墙体施用速效氮肥作为分蘖肥,既保证巨型稻后期有效穗数量适中,又能防止分蘖过多、植株过散,影响步道通行;在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期后,按普通水稻肥料用量的120%对巨型稻墙体叶面喷施硅肥和钾肥作为穗肥,以保证巨型稻植株健壮生长,高度适中,提高茎秆直径和结实率,防止迷宫墙体后期发生倒伏。

优选地,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在移栽秧苗返青后,移栽后10天,按15只/亩放入鸭苗,按15kg/亩放入鲤鱼、鲫鱼的鱼苗;

步骤S6:在秧苗移栽后2个月巨型稻冠层高度达到160cm时向行人开放;

步骤S7:在水稻乳熟期向行人开放稻鸭、稻鱼捕捉项目。

按上述时间开放,既能能为稻田鸭和鱼的生长成熟所需时间和环境,开放该项目后,也能保持墙体不侧倒。

优选地,稻鱼养殖沟上面宽100cm、底面宽80cm~90cm,深50cm~100cm,长度按5m

优选地,步骤S5中放入稻鸭、稻鱼为秧苗返青后,时间为移栽后10天;所放入鸭苗为孵化后35~45天,鸭苗正羽基本长出后;放入鱼苗每尾的长度为15~20cm,保证鸭苗放入田间后成活率高、不用人工投饲等过多管护,同时也保证鱼苗不被鸭子捕食。

优选地,还包括:步骤S8:在水稻黄熟期排干稻田内水分,收获剩余稻鸭、稻鱼;待水稻完熟后收获稻谷。按此设置能在保证其通行需要的同时,提高该稻田的产量。

优选地,每一个田块内的稻田迷宫中设置一个稻鱼养殖沟。

本申请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申请所提供的利用巨型稻品种制种稻田迷宫的方法,在针对性的配套栽培措施作用下,利用巨型稻品种秆高、不易倾倒的特点,用于在稻田内围设墙体,该品种水稻移栽2个月后植株高度可达160cm左右基本实现对人体视线的遮挡,在抽穗扬花期和成熟期植株高度可以到达200cm左右,既能达到遮挡成人视线的目的。采用该品种的特性,又能承受行人频繁穿越不至发生大面积倒伏,有效维持稻田步行道的结构,利于行人亲近稻田进行观察。

2)本申请所提供的利用巨型稻品种制种稻田迷宫的方法,鸭子生长发育阶段喜欢在水中活动觅食是其天性,也是其正常生长的需要。本申请所提供的稻田迷宫制种方法,由于植株高度高、茎秆直径粗,稻鸭无法吃到稻穗,能比普通水稻延长一倍的田间饲养时间(普通水稻在抽穗扬花期需将稻鸭赶出圈养,要么过早出栏,要么需要另行修建水池供其生长),提高该稻田迷宫的利用率,在满足通行需要的同时,保留其放养稻鸭的目的和稻鸭田间养殖时间,提高稻鸭品质、确保稻谷产量,降低种植、养殖管理成本。

3)本申请所提供的利用巨型稻品种制种稻田迷宫的方法,通过在稻鱼养殖沟外侧种植巨型稻品种植株形成的安全围挡,既能保持稻田迷宫的环境完整性,又能保护行人避免落水。

4)本申请所提供的利用巨型稻品种制种稻田迷宫的方法,采用上述方法制作的稻田步行道,从秧苗墙体移栽到稻田收获,行人可在其内正常通行约为60天左右。稻鸭、稻鱼田间养殖期约为90天左右,稻鸭、稻鱼在放入田间养殖后基本以田间的杂草、害虫为食,全面降低种养殖成本。同时,可以通过现场捕捉稻鸭、稻鱼,现场加工的模式促进周边餐饮业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11亩稻田迷宫共收获稻谷6544.7kg,平均产量564.2kg/亩,该产量与当地种植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和收益基本持平,达到了当地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要求。移栽后10天开始,向游客开放观赏8000余人次获得门票收入4万余元(票价5元/人);迷宫游览体验2000余人次(日均通行频率33人/天,高峰通行频率240余人/天),通过自行捕捉销售稻鸭153只,获得收入1.1万元(销售价格70元/只),销售稻鱼350余kg,获得收入1.4万元(销售价格40元/kg),每亩稻田新增收益5600余元(对比当地其他种植杂交稻农户,产量560kg/亩,稻谷收购价1.7元/kg,产值约为952元/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农户增加收入近6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稻田观赏步道制种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稻田步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稻田步道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墙体;2、步行道;3、养殖沟;4、安全围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未详述的且并不用于解决本申请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均按本领域公知常识进行设置,且多种公知常识设置方式均可实现。

实施例

采用上述方法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勐马村民委员会贺哈村民小组构建了11亩核心示范基地,参见图1~3。

具体为:在秧苗移栽前20天,采用湿润育秧法培育巨型稻品种“云巨1号”秧苗(以下简称“秧苗”)。

在秧苗移栽前2天,犁翻耙平本田,每亩施用800kg商品有机肥、20kg水稻专用复合肥(N:P:K=18:6:8)为基肥。

在移栽前先用竹棍和包装线画出墙体位置,沿线及其两侧按25cm×30cm的株行距单苗栽插秧苗。

每个田块内设置一个稻鱼养殖沟。在距墙体位置30cm且平行于墙体处开挖一处稻鱼养殖沟,养殖沟上面宽100cm、底面宽80cm-90cm,深50cm,长600cm-1000cm;在养殖沟和步行道的交界处,种植4行秧苗作为安全围挡。所设置稻田迷宫墙体及步行道结构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具体参数为养殖沟宽上面宽100cm、底面宽85cm,深50cm,长700cm。

在移栽的秧苗返青后(移栽后5天),根据巨型稻墙体面积,按每亩10kg的用量,沿墙体施用尿素作分蘖肥。

移栽后10天分别按15只/亩和15kg/亩的量放入适龄的鸭苗(孵化后约40天)和鲤鱼、鲫鱼鱼苗(每尾长度约15cm)。

在移栽后1个月,巨型稻品种进入幼穗分化阶段,按每亩75mL的量沿巨型稻墙体叶面喷施高硅高钾肥(SiO

在移栽后2个月巨型稻品种(以下简称“水稻”)冠层高度达到160cm时向行人开放;在水稻乳熟期向行人开放稻鸭、稻鱼捕捉项目。

在水稻黄熟期排干稻田内水分,收获剩余稻鸭、稻鱼;待水稻完熟后收获稻谷。

采用上述方法制作的稻田迷宫及步行道,从秧苗墙体移栽到稻田收获,行人可在其内正常通行约为60天左右。稻鸭、稻鱼田间养殖期约为90天左右,稻鸭、稻鱼在放入田间养殖后基本以田间的杂草、害虫为食,全面降低种养殖成本。同时,可以通过现场捕捉稻鸭、稻鱼,现场加工的模式促进周边餐饮业发展。

2022年10月,经测产统计11亩稻田迷宫共收获稻谷6544.7kg,平均产量564.2kg/亩(最终实测稻田面积为11.6亩),与当地种植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和收益基本持平,达到了当地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要求。

从移栽后10天开始,向游客开放观赏8000余人次获得门票收入4万余元(票价5元/人);迷宫游览体验2000余人次(日均通行频率33人/天,高峰通行频率240余人/天),通过自行捕捉销售稻鸭153只,获得收入1.1万元(销售价格70元/只),销售稻鱼350余kg,获得收入1.4万元(销售价格40元/kg),每亩稻田新增收益5600余元(对比当地其他种植杂交稻农户,产量560kg/亩,稻谷收购价1.7元/kg,产值约为952元/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农户增加收入近6倍。同时,人流量的增加,带动周边农家乐、特色小吃等销售收入翻番。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5中放入的鸭苗为孵化后45天。放入鱼苗每尾的长度为20cm。稻鱼养殖沟上面宽100cm、底面宽90cm,深100cm。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5中放入的鸭苗为孵化后35天。放入鱼苗每尾的长度为15cm。稻鱼养殖沟上面宽100cm、底面宽80cm,深50cm。

实施例2~3所得结果与实施例1类似在此不累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利用药用野生稻选育红米稻新品种的方法
  • 一种利用除草剂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568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