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3:33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用于与软排线连接的电连接器及带有该电连接器及软排线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与软排线电性连接,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和相对于绝缘本体可旋转的压盖,所述导电端子为下料式端子结构,即为板状结构,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下延伸形成的接触弹臂和自所述固定部向上延伸形成的枢接臂,所述接触弹臂设有接触部,所述枢接臂上设置勾部,且所述勾部与所述接触部上下正对设置,所述接触弹臂向上接触所述软排线,所述压盖设有转轴,所述勾部向下围绕所述转轴,所述压盖于所述勾部绕所述转轴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旋转。

然而,由于与所述压盖枢接的所述枢接臂设于所述导电端子,使得所述导电端子本身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设计就比较高,又因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勾部上下正对设置,且所述压盖在组装过程中,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要让位所述压盖,使得所述勾部与所述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设计又要加大,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又进一步加高,如此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不符合当下及未来小型化、低高度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带有所述电连接器和软排线的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高度的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设有沿前后方向向后凹设形成的接收腔,所述接收腔沿上下方向向上贯穿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第一挡止面和向前面向且邻接所述接收腔的后壁面;多个导电端子,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显露于所述接收腔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后壁面的前方;接地件,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接地件设有位于所述接收腔的第一枢接部;压盖,设有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收容于所述接收腔,所述第二枢接部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所述第二枢接部与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而使所述压盖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旋转;对接连接器,所述压盖压制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对接部,设有多个导电片,所述对接部收容于所述接收腔,多个所述导电片与多个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一挡止面使得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后壁面前后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枢接部部分位于所述对接部的后方,并位于所述后壁面的前方。

进一步的,所述压盖包括连接所述第二枢接部的压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包括多个转轴、多个挡止部及多个支撑部,多个所述挡止部自所述压接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多个所述挡止部与多个转轴沿左右方向交错排布,每相邻两个所述挡止部之间通过一个所述转轴连接在一起,所述转轴与所述压接部前后间隔设置,所述支撑部自所述挡止部延伸形成,在所述压盖压接至所述对接连接器时,所述支撑部向下朝所述接收腔延伸,且延伸至所述对接部的后方以及所述对接部的上表面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位于所述接收腔下方的第一侧壁,所述接触部从所述第一侧壁向上凸伸入所述接收腔,在所述压盖压接至所述对接连接器时,所述支撑部向下抵接所述第一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枢接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轴,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转轴枢接,所述压盖绕所述转轴旋转,所述压盖具有塑胶件及埋设于所述塑胶件的金属加强件,所述金属加强件具有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沿着所述转轴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部显露于所述塑胶件外,且形成所述转轴。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多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件包括多个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抵接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接地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接地端子与至少两个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绝缘座和安装于所述绝缘座的绝缘块,所述绝缘座设有所述接收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绝缘块,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枢接部均位于所述绝缘块的前方,所述接地件安装于所述绝缘块,所述绝缘块设有定位部,所述接地件设有套设在所述定位部外的通孔,所述定位部凸伸出所述接地件的部分热融形成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挡止所述接地件从所述绝缘块上脱离,与所述接地端子抵接的两个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定位部的前后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抵接位置在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压盖的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片的后端缘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于对应的所述导电片的后端缘与所述后壁面在前后方向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后壁面之间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0.65mm,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片的后端缘之间的距离为0.62至0.65mm。

进一步的,所述对接连接器为软排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连接器组件的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导电端子分体设置,而是将所述第一枢接部设于所述接地件,且所述压盖的所述第一枢接部设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所述后壁面的前方,如此设计可以利用所述接触部后方的空间去让位所述第一枢接部,降低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且配合所述第一挡止面,也使得所述对接部与所述后壁面前后间隔设置,如此所述导电片不会因凸伸超过所述接触部过大的距离而产生过强的天线效应,对所述信号端子产生信号干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括绝缘座和安装于所述绝缘座的绝缘块,所述绝缘座设有沿前后方向向后凹设形成的接收腔,所述接收腔沿上下方向向上贯穿所述绝缘座,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向前面向所述接收腔且邻接所述接收腔的后壁面;多个导电端子,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绝缘块,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多个信号端子与多个接地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绝缘块的前方且凸伸入所述接收腔;接地件,安装于所述绝缘块,所述接地件设有第一枢接部及多个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抵接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接地导通;压盖,设有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收容于所述接收腔,所述第二枢接部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所述第二枢接部与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而使所述压盖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旋转而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座设有在上下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加强肋,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下方及在前后方向长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接收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方及所述第二侧壁前方,所述接触部从所述第一侧壁凸伸入所述接收腔,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向前连通所述接收腔,所述加强肋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绝缘块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绝缘块设有向前收容所述加强肋的导引槽。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设有构成差分信号对的两个所述信号端子,相邻两个所述差分信号对之间设有两个所述接地端子,所述导引槽在左右方向位于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座设有在上下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下方及在前后方向长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接收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方及所述第二侧壁前方,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向前连通所述接收腔,所述绝缘块收容于所述容纳腔,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设有构成差分信号对的两个所述信号端子,所述接地件设有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延伸形成的勾持臂,所述勾持臂向前延伸超过所述绝缘块且与所述差分信号对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勾持臂设有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侧壁自其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让位槽,所述让位槽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勾持臂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压盖具有塑胶件及埋设于所述塑胶件的金属加强件,所述压盖包括连接所述第二枢接部的压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挡止部,所述挡止部自所述压接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所述金属加强件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挡止部而形成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压接部前后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转轴枢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绝缘座的两个固定脚,两个所述固定脚位于所述接收腔的左右两侧,所述压盖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前端的一压接部、位于所述压接部左右两侧的两个加载部以及将两个所述加载部连接至所述压接部的两个连接部,所述加载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左右相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加载部与两个所述固定脚一一对应,且两者彼此抵接,所述金属加强件在所述塑胶件对应所述压接部、所述加载部及所述连接部的部位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块设有定位部,所述接地件设有套设在所述定位部外的通孔,所述定位部凸伸出所述接地件的部分热融形成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挡止所述接地件从所述绝缘块上脱离,每一所述接地端子与位于所述定位部前后两侧的两个所述抵接部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向上邻接所述接收腔,所述接触部从所述第一侧壁凸伸入所述接收腔,所述第二枢接部包括支撑部,所述压盖在闭合位置时,所述支撑部向下凸伸入所述接收腔且在所述接触部的后方与所述第一侧壁抵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导电端子分体设置,而是将所述第一枢接部设于所述接地件,且所述压盖的所述第一枢接部设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所述后壁面的前方,如此设计可以利用所述接触部后方的空间去让位所述第一枢接部,降低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同时所述导电端子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绝缘块,再安装于所述绝缘座,所述导电端子之间的间距也能很好得以控制,所述接地件还设有与多个接地端子抵接的多个抵接部,能改善所述接地端子的谐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插接一对接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设有沿前后方向向后凹设形成的接收腔,所述接收腔沿上下方向向上贯穿所述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显露于所述接收腔的一接触部;接地件,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接地件设有第一枢接部;压盖,设有第二枢接部及扣合部,所述第二枢接部收容于所述接收腔,所述第二枢接部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所述第二枢接部与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而使所述压盖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旋转,所述扣合部在所述接触部的前方卡扣于所述绝缘本体,在所述压盖安装而枢接于所述接地件的过程中,或者在未插接所述对接连接器且所述压盖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旋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枢接部会有部分在所述接触部的后方向下凸伸而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向上邻接所述接收腔,所述接触部从所述第一侧壁凸伸入所述接收腔,所述第二枢接部包括支撑部,在所述压盖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时,所述支撑部向下凸伸入所述接收腔且在所述接触部的后方与所述第一侧壁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压盖具有塑胶件及埋设于所述塑胶件的金属加强件,所述压盖包括连接所述第二枢接部的压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挡止部,所述挡止部自所述压接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所述金属加强件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挡止部而形成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压接部前后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转轴枢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个固定脚,两个所述固定脚位于所述接收腔的左右两侧,所述压盖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前端的一压接部、位于所述压接部左右两侧的两个加载部以及将两个所述加载部连接至所述压接部的两个连接部,所述加载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左右相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加载部与两个所述固定脚一一对应,且两者彼此抵接,所述金属加强件在所述塑胶件对应所述压接部、所述加载部及所述连接部的部位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枢接部和所述导电端子分体设置,而是将所述第一枢接部设于所述接地件,且所述压盖的所述第一枢接部设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所述后壁面的前方,如此设计可以利用所述接触部后方的空间,不管是在所述压盖安装而枢接于所述接地件的过程中,或者在未插接所述对接连接器且所述压盖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旋转的过程中,让位所述第一枢接部,降低了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连接器组件和电路板的示意图,此时压盖处于打开位置,并倾斜设置;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1隐藏对接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沿B-B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3沿C-C线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固定脚安装至电连接器的过程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对接连接器收容于接收腔后的俯视图;

图9为图8压盖压接至对接连接器并呈闭合位置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9沿E-E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2为在对接连接器未收容于接收腔之前,压盖从图4的打开位置朝图9的闭合位置移动的一中间位置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隐藏对接连接器、电路板、压盖和固定脚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F的放大图;

图15为图2中绝缘块和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图16为图2中接地件的示意图;

图17为图2中绝缘块、导电端子和接地件组合后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G的放大图;

图19为图8中压盖的示意图;

图20为图2中压盖在另一视角下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8和图10所示,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100和与所述电连接器100配合的一对接连接器2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为一软排线,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300。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3、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接地件4、与所述接地件4枢接的一压盖5以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个固定脚6。多个所述导电端子3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电性连接,多个所述导电端子3包括多个信号端子3S和多个接地端子3G。所述接地件4用于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3G电性连接,以将多个所述接地端子3G电性连接在一起,实现共地。由于所述接地件4与所述绝缘本体固定连接,而所述接地件4与所述压盖5枢接,可知所述压盖5能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枢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盖5能在一闭合位置和一打开位置之间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枢转,且在打开位置时,所述压盖5向后倾斜设置,以提供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自上往下插接入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空间(详见图4),而在闭合位置时,所述压盖5处于水平位置,所述压盖5能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朝所述导电端子3压接,使得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能与所述导电端子3稳定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详见图10)。

如图2、图4和图1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绝缘座1和安装于所述绝缘座1内的一绝缘块2。所述绝缘块2通过注射成型的方式包覆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3外,也即多个所述导电端子3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所述接地件4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外,再将所述绝缘块2、所述导电端子3和所述接地件4一起安装于所述绝缘座1,所述固定脚6固定于所述绝缘座1,但未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详见图6)。

如图2、图10和图13所示,所述绝缘座1包括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一第一侧壁11和一第二侧壁1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一侧的一接收腔1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之间的一容纳腔14、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的多个加强肋15。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长度,所述容纳腔14与所述接收腔1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连通。所述接收腔13在前后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容纳腔14的一侧贯穿所述绝缘座1,所述接收腔13在上下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一侧贯穿所述绝缘座1,所述导电端子3显露于所述接收腔13,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进入所述接收腔13,以与所述导电端子3电性连接,所述压盖5收容于所述接收腔13,并于所述接收腔13内旋转,以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朝所述导电端子3压接。所述容纳腔14在前后方向朝远离所述接收腔13一侧贯穿所述绝缘座1,所述容纳腔14收容所述绝缘块2、所述导电端子3的一部分、收容所述接地件4的一部分,所述导电端子3从所述容纳腔14延伸至所述接收腔13,以显露于所述接收腔13,所述接地件4也从所述容纳腔14延伸至所述接收腔13,以与所述压盖5枢接。多个所述加强肋15设于所述容纳腔14,且位于所述容纳腔14的前端部位,并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加强肋15用于保证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并增强所述绝缘座1在上下方向上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相互垂直,其中定义上下方向为Z轴方向,定义左右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前后方向为Z轴方向,定义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方向的正方向,定义左右方向中向左的方向为Y轴方向的正方向,定义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Z轴方向的正方向。

如图2、图4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11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前端的前方,即所述第一侧壁11向前超出所述第二侧壁12设置,所述第一侧壁11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下方,所述接收腔13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上方且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前方,所述接收腔13向前并向上贯穿所述绝缘座1,所述容纳腔14向后贯穿所述绝缘座1,以供所述绝缘块2、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的所述导电端子3以及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的所述接地件4从后向前安装于所述绝缘座1。

如图2、图4和图1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在前后方向面向所述接收腔13设置的后壁面P。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壁面P设于所述绝缘座1以及所述绝缘块2,所述后壁面P向前面向所述接收腔13设置,并与所述接收腔13邻接,所述后壁面P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2和所述加强肋15的前端、所述绝缘块2的前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后壁面P可以仅设置在所述绝缘座1上,也可以仅设置在所述绝缘块2上。

如图2、图3和图13所示,所述第一侧壁11在上下方向上对应所述接收腔13凹设有多个端子槽111,所述第一侧壁11于相邻的每两个所述端子槽111之间设有一个分隔壁112。所述端子槽111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接收腔13相互连通,多个所述端子槽111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用于一一对应收容多个所述导电端子3,所述导电端子3能从所述端子槽111显露于所述接收腔13。每一所述分隔壁112用于分隔与其相邻的每两个所述导电端子3,防止相邻的每两个所述导电端子3相互接触而发生短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槽111向上与所述接收腔13连通,所述导电端子3向上从所述端子槽111显露于所述接收腔13,部分的所述分隔壁112向后与所述加强肋15相互连接。

如图4、图9和图13所示,所述第二侧壁12沿前后方向的一侧凹设形成多个让位槽121,所述让位槽121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二侧壁12,且沿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容纳腔14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让位槽12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加强肋15之间,所述让位槽121自所述第二侧壁12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也即所述让位槽121凹设形成的槽底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后壁面P的后方,且所述让位槽121在左右方向上未延伸至所述加强肋15,也即所述让位槽121在左右方向上的槽壁与所述加强肋15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如图1、图3和图13所示,所述绝缘座1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位于所述接收腔13两侧且与所述接收腔13左右连通的两个限位腔16,所述限位腔16和所述接收腔1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同侧,所述限位腔16在上下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一侧贯穿所述绝缘座1,所述限位腔16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和所述压盖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腔16向上贯穿所述绝缘座1,且位于所述容纳腔14的前方。

如图3、图4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限位腔16在前后方向上设有相对且相向设置的一第一挡止面161和一第二挡止面162,所述第一挡止面161挡止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前后方向上朝所述容纳腔14一侧移动,所述第二挡止面162挡止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前后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容纳腔14一侧移动,所述第一挡止面161相较于所述第二挡止面162在前后方向上靠近所述容纳腔14设置,所述第一挡止面161相较于所述后壁面P在前后方向上远离所述容纳腔14设置。在别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限位腔16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所述第一挡止面161,而两个所述限位腔16中的另外一个设置所述第二挡止面162,此时所述第一挡止面161和所述第二挡止面162沿前后方向错位设置。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腔16可以仅设置一个,仅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接收腔13的一侧。

如图3、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绝缘座1还包括在左右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接收腔13两侧的两个固定腔17,两个所述固定腔17分别通过对应侧的所述限位腔16沿左右方向与所述接收腔13连通,所述固定腔17、所述限位腔16和所述接收腔1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同侧,所述固定腔17在上下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侧壁11而朝向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一侧贯穿所述绝缘座1,所述固定腔17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所述压盖5和所述固定脚6。

如图1、图4和图13所示,所述绝缘座1在所述接收腔1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卡扣部18,所述卡扣部18大致位于所述接收腔13的前端及上端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部18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上方及前方。所述卡扣部18用于与所述压盖5扣合,使得所述压盖5保持在闭合位置,此时所述压盖5水平设置。

如图4、图5和图15所示,所述绝缘块2设有一本体部21、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本体部21间隔设置的多个限位部22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将多个所述限位部22与所述本体部21连接的多个定位部23,每一所述限位部22对应一个所述定位部23。所述导电端子3镶埋于所述本体部21。所述接地件4套设于所述定位部23外,且所述接地件4在上下方向上设于所述本体部21和所述限位部22之间,以限制所述接地件4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绝缘块2分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22位于所述本体部21的上方,在所述接地件4套设于所述定位部23外之后,由向上凸伸出所述接地件4的所述定位部23加热熔融,继而冷却而形成尺寸大于所述定位部23的所述限位部22,防止所述接地件4向上脱离所述绝缘块2,且紧紧地将所述接地件4固定在所述绝缘块2上。

如图2、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本体部21设有在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凹设形成的多个导引槽211,所述导引槽211在所述绝缘块2安装于所述绝缘座1之后,沿前后方向接收所述加强肋15,以在所述绝缘块2安装至所述绝缘座1的过程中起到精准定位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引槽211自所述本体部21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所述导引槽211在所述绝缘块2安装于所述绝缘座1之后,向前接收所述加强肋15。

如图4、图5和图15所示,所述本体部21设有在上下方向上用于定位多个所述信号端子3S的多个第一定位槽212和用于定位多个所述接地端子3G的多个第二定位槽213。所述第一定位槽212在上下方向上向上或向下显露所述信号端子3S,用以在所述绝缘块2注塑成型于所述信号端子3S外时,收容在上下方向上抵接所述信号端子3S的顶针,且所述第一定位槽212将所述信号端子3S的部分暴露于所述空气中,降低了所述信号端子3S周围的介电常数,增高所述信号端子3S的阻抗,调节阻抗而靠近标准阻抗。所述第二定位槽213在上下方向上向上或向下显露所述接地端子3G,用以在所述绝缘块2注塑成型于所述接地端子3G外时,收容在上下方向上抵接所述接地端子3G的顶针,且所述第二定位槽213将所述接地端子3G显露于所述绝缘块2,提供了所述接地件4接触所述接地端子3G的空间。

如图4、图5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定位槽212均显露了在左右方向上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信号端子3S,于相邻的每两个所述信号端子3S的上方,沿前后方向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212,沿左右方向观察,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212位于对应的所述限位部22的前后两侧、以及位于对应的所述定位部23的前后两侧。每一所述第二定位槽213显露了一个所述接地端子3G或在左右方向上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G,于每一所述接地端子3G的上方,沿前后方向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槽213,沿左右方向观察,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槽213位于对应的所述限位部22的前后两侧、以及位于对应的所述定位部23的前后两侧。

如图4、图5和图15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3设有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的一固定部31、沿前后方向的一侧自所述固定部31向外凸伸超出所述绝缘块2的一弹臂32以及沿前后方向的另一侧自所述固定部31向外凸伸超出所述绝缘块2的一焊接部33,所述焊接部33用以与所述电路板300电性连接。所述弹臂32设有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电性连接的一接触部321,以通过所述导电端子3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31设于所述容纳腔14,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之间,所述信号端子3S的所述固定部31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定位槽212,所述接地端子3G的所述固定部31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二定位槽213。所述弹臂32向前延伸入所述端子槽111,并使得所述接触部321向上凸伸入所述接收腔13,并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面161和所述后壁面P的前方,所述焊接部33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座1并向后露出所述绝缘座1,以与所述电路板300电性连接。

如图13、图15和图17所示,多个所述导电端子3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3位于左右方两端的所述导电端子3均为单独设置的所述接地端子3G,而在两个单独设置的所述接地端子3G之间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3,则由成对的所述信号端子3S和成对的所述接地端子3G交替排列形成,成对的所述信号端子3S用以传输差分信号。

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导引槽211位于沿左右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G的两个所述固定部31之间,使得收容于所述导引槽211中的所述加强肋15位于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G的两个所述固定部3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加强肋15向前与所述分隔壁112连接,使得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G之间的所述分隔壁112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其余的所述分隔壁112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如图4、图5和图18所示,所述接地件4设有一主体部41、自所述主体部41沿前后方向的一侧延伸形成的多个勾持臂42、自所述主体部41沿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侧延伸形成的多个抵接臂43。所述主体部41上设有多个通孔411,多个所述通孔411一一对应套设于所述定位部23外,且所述主体部4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本体部21和所述限位部22之间。所述勾持臂42能相对所述绝缘座1和所述绝缘块2上下移动,所述勾持臂42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绝缘座1的一部分和所述绝缘块2之间,所述勾持臂42的另一部分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绝缘块2并延伸入所述接收腔13,且所述勾持臂42延伸入所述接收腔13的部分设有与所述压盖5枢接的一第一枢接部421,所述勾持臂42延伸入所述接收腔13的部分还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让位槽121相对设置,所述让位槽121提供所述勾持臂4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空间。每一所述抵接臂43设有一抵接部431,用以抵接至显露于所述第二定位槽213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3G的所述固定部31,所述抵接臂4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绝缘座1的一部分和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3G之间,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接收腔13的一侧,使得所述抵接臂43与所述压盖5前后间隔设置,以防止所述压盖5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旋转时,触碰所述抵接臂43,使得所述抵接臂43不能与所述接地端子3G接触。

如图4、图5和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勾持臂42自所述主体部41向前延伸,且向下遮盖显露于所述第二定位槽213的两个所述信号端子3S,所述第一枢接部421位于所述勾持臂42的前端,且呈向下开设的弧形凹部设置,所述第一枢接部421凸伸入所述接收腔13且向下遮盖两个所述信号端子3S的所述弹臂32。多个所述抵接臂43呈两排位于所述主体部41的前后两侧,前后两排的所述抵接臂43一一前后对齐设置,且前后对齐的两个所述抵接臂43用以与所述接地端子3G显露于所述定位部23前后两侧的所述第二定位槽213中的所述固定部31抵接,以消除谐振。位于所述主体部41前侧沿左右方向每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抵接臂43位于一个所述加强肋15的左右两侧(详见图14),位于所述主体部41前侧的所述抵接臂43的所述抵接部431位于所述后壁面P的后方,同时位于所述压盖5的后方,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2和所述接地端子3G之间。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抵接臂43可以仅设于所述主体部41的后侧,而不设于所述主体部41的前侧,此时位于所述主体部41前侧的所述勾持臂42也可同时向下遮盖所述接地端子3G,以增强所述勾持臂42与所述压盖5之间枢接时的稳定性。

如图2、图4和图19所示,所述压盖5设有一压接部51、连接所述压接部51的后端的一第二枢接部52、沿左右方向位于所述压接部51后端两侧的两个加载部53、沿左右方向将两个所述加载部53连接至所述压接部51的两个连接部54以及沿左右方向位于所述压接部51前端两侧的两个扣合部55,所述加载部53与所述第二枢接部52左右相对且间隔设置。

如图9、图10和图19所示,所述压接部51用以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朝向所述导电端子3压接,所述压接部51收容于所述接收腔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接部51大致呈板状结构。

如图4、图18和图19所示,所述第二枢接部52收容于所述接收腔13,所述第二枢接部52设有多个转轴521、多个挡止部522以及多个支撑部523。多个所述挡止部522自所述压接部5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且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每相邻两个所述挡止部522之间通过一个所述转轴521连接在一起,且所述转轴521与所述压接部51前后间隔设置,换句话说,多个所述转轴521和多个所述挡止部522沿左右方向交错设置,所述转轴521沿前后方向与所述压接部51间隔设置。

如图4、图5和图11所示,所述转轴521及所述挡止部522均收容于所述接收腔13,多个所述转轴521用于与多个所述第一枢接部421一一对应枢接,而所述挡止部522用于在左右方向上抵挡与所述转轴521枢接的所述第一枢接部421,以限制所述压盖5相对所述勾持臂42在左右方向过度移动。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两个所述加载部53一一对应收容于两个所述固定腔17,所述加载部53用以与收容于所述固定腔17中的所述固定脚6抵接,并于所述固定脚6的一侧枢转,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朝所述第一侧壁11压接。所述连接部54用以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朝所述第一侧壁11压接,两个所述连接部54一一对应收容于两个的所述限位腔16,所述第一挡止面161和所述第二挡止面162限制所述压盖5沿前后方向过度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接部51用以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向下朝所述接触部321压接,所述转轴521向上嵌入对应的所述勾持臂42内的所述第一枢接部421,以与所述勾持臂42枢接。

如图1、图9和图10,两个所述扣合部55分别扣合至所述绝缘座1的两个所述卡扣部18,以将所述压盖5保持在闭合位置。

如图4、图10和图11所示,多个所述支撑部523与多个所述挡止部522一一对应连接,可知每一所述转轴521的左右两侧也各设置一个所述支撑部523,在所述压盖5压接至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并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支撑部523自对应的所述挡止部522向下朝所述接收腔13延伸,且抵接至所述第一侧壁11,避免所述挡止部522因与所述第一侧壁11之间因未夹设有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而间隔设置,造成所述压盖5整体不平衡。

如图4、图19和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盖5具有一塑胶件5a及埋设于所述塑胶件5a的一金属加强件5b,所述金属加强件5b的设置可以增强所述压盖5的强度,特别是在所述压盖5比较薄的情况下,避免所述压盖5因受到所述导电端子3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反向作用力而断裂,所述金属加强件5b呈板状结构,其具有多个第一加强部56及一第二加强部57,多个所述第一加强部56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57。多个所述第一加强部56一一对应多个所述转轴521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加强部56沿着所述转轴521延伸,用以增强所述转轴521的强度,避免所述压盖5在与所述勾持臂42枢接时,因受到所述勾持臂42的反向作用力而断裂,所述第一加强部56显露于所述塑胶件5a外,且形成所述转轴521,如此,所述第一枢接部421与金属材质的所述转轴521枢接配合,两者均是金属材料,不仅可以减少磨损,还实现了与所述接地件4的接地导接,增大了所述电连接器100整体的屏蔽范围。所述第二加强部57为除了所述第一加强部56的部位,所述第二加强部57在所述塑胶件5a分别对应所述压接部51、所述挡止部522、所述加载部53及所述连接部54的位置中延伸,在所述压盖5压接至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时,所述金属加强件5b不仅可以屏蔽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还可以增强所述加载部53的强度,避免所述压盖5在抵接至所述固定脚6一侧并枢接时,因受到所述固定脚6的反向作用力而断裂(详见图6和图11)。

如图2、图6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固定脚6设有一基部61和自所述基部61沿前后方向的同侧延伸形成的一卡持臂62和一限位臂63,所述卡持臂62在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臂63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卡持臂62和所述限位臂63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固定脚6沿左右方向位于所述接收腔13的两侧,所述卡持臂62用于与所述绝缘座1干涉配合,以限制所述固定脚6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绝缘座1至少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卡持臂62和所述限位臂63之间,以限制所述固定脚6沿上下方向从所述绝缘座1脱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持臂62和所述限位臂63自所述基部61向后延伸形成,所述卡持臂62位于所述限位臂63的上方,所述固定脚6从前向后插入所述绝缘座1,所述卡持臂62至少部分向上显露于所述固定腔17,用以与对应的所述加载部53抵接配合,所述卡持臂62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侧壁11设置,所述限位臂63向下显露于所述绝缘座1,用以于所述电路板300上的接地垫片301电性接触,以实现接地。

如图1、图8和图10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一对接部201和自所述对接部20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凸伸形成的两个阻挡部202。所述对接部201收容于所述接收腔13,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压接部51和多个所述接触部321之间,所述对接部201设有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导电片203,每一所述导电片203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导电片203在上下方向上面向对应的所述弹臂32设置,以与对应所述接触部321抵接接触,实现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之间的电性连接。两个所述阻挡部202一一对应收容于两个所述限位腔16,且每一个所述阻挡部202在前后方向上受到对应所述限位腔16的所述第一挡止面161和所述第二挡止面162的挡止,以限制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前后方向过度移动,且此时所述对接部201与所述后壁面P间隔设置,当所述压盖5压接至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并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第二枢接部52部分位于所述接触部321和所述对接部201的后方以及所述后壁面P的前方,并低于所述对接部201的上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202的后端和所述对接部201的后端对齐设置,且所述导电片203向后大致延伸至所述对接部201的后端,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自上往下收容于所述电连接器100时,所述阻挡部202受到所述第一挡止面161向前的挡止,由于所述第一挡止面161位于所述后壁面P的前方,可知所述对接部201的后端位于所述后壁面P的前方,且与所述后壁面P前后间隔设置,所述支撑部52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后壁面P和所述对接部201的后端之间,所述接触部321位于对应的所述导电片203的后端的前方,所述接触部321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片303的后端缘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于对应的所述导电片303的后端缘与所述后壁面P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具体地,所述信号端子3S的所述接触部321与所述后壁面P之间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0.65mm,所述信号端子3S的所述接触部321与所述导电片203的后端之间在前后方向的间距为0.62至0.65mm。

如图12所示,在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未收容于所述接收腔13之前,当所述压盖5处于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的一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二枢接部52的最低部位低于所述接触部321的最高部位。

如图2、图6和图7所示,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组装步骤如下:

1)首先,将多个所述导电端子3与所述绝缘块2镶埋;

2)然后,将所述接地件4组装于所述绝缘块2,使得所述定位部23穿过对应的所述通孔411,将向上凸伸出所述接地件4的所述定位部23的部分进行加热熔融,继而冷却而形成尺寸大于所述定位部23的所述限位部22,防止所述接地件4向上脱离所述绝缘块2,且紧紧地将所述接地件4固定在所述绝缘块2上,如此,所述抵接臂43的所述抵接部431抵接在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3G的所述固定部31(详见图4);

3)接着,将所述导电端子3、所述绝缘块2和所述接地件4一体向前组装入所述绝缘座1,使得所述绝缘块2收容于所述容纳腔14,以及所述接触部321向上凸伸入所述接收腔13,及所述第一枢接部421向前凸伸入所述接收腔13;

4)再将所述压盖5倾斜设置并向下移动,使得所述第二枢接部52至所述接触部321的正后方,并使得所述挡止部522和所述加载部53向下抵接至所述第一侧壁11,如此,所述第二枢接部52的最低部位低于所述接触部321的最高部位,此时所述加载部53收容于对应的所述固定腔17,所述转轴521向后与所述勾持臂42相对设置;将所述压盖5沿着所述第一侧壁11向后滑移,使得所述转轴521位于与所述第一枢接部421上下相对的位置,所述挡止部522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勾持臂42之间;

5)最后将两个所述固定脚6向后插接至所述绝缘座1,使得显露于所述固定腔17的所述卡持臂62向上抬起所述加载部53,并将所述转轴521向上收容于所述枢接部,如此所述压盖5则不能从所述第一枢接部421上脱离了。

本发明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如下:

1)所述第一枢接部421和所述导电端子3分体设置,而是将所述第一枢接部421设于所述接地件4,且所述压盖5的所述第一枢接部421设于所述接触部321的后方,所述后壁面P的前方,如此设计可以利用所述接触部321后方的空间去让位所述第一枢接部421,降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度。

2)不管是在所述压盖5安装而枢接于所述接地件4的过程中,或者在未插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且所述压盖5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旋转的过程中,所述接触部321后方的空间都可以让位所述第一枢接部421,以降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度。

3)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配合所述第一挡止面161,也使得所述对接部201与所述后壁面P前后间隔设置,如此所述导电片203不会因凸伸超过所述接触部321过大的距离而产生过强的天线效应,对所述信号端子3S产生信号干扰。

4)所述导电端子3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绝缘块2,再安装于所述绝缘座1,所述导电端子3之间的间距也能很好得以控制,所述接地件4还设有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3G抵接的多个所述抵接部431,能改善所述接地端子3G的谐振。

5)所述金属加强件5b的所述第一加强部56沿着所述转轴521延伸,增强了所述转轴521处的强度,能有效避免所述转轴521与所述第一枢接部421枢接时造成所述转轴521断裂。

6)所述金属加强件5b的所述第一加强部56显露于所述塑胶件5a外以形成所述转轴521,使得所述金属加强件5b能与同样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所述接地件4枢接,以增大所述接地件4的屏蔽效果。

7)所述接地件4设有套设在所述定位部23外的所述通孔411,所述定位部23凸伸出所述接地件4的部分热融形成所述限位部22,所述限位部22挡止所述接地件4的所述第一枢接部421与所述压盖5的所述第二枢接部52枢接时,从所述绝缘块2上脱离,也能保证所述抵接部431能稳定抵接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3G。

8)所述抵接部431与所述接地端子3G的抵接位置在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压盖5的后方,具体的,所述压盖5处于闭合位置、打开位置抑或位于闭合位置或打开位置,所述压盖5与所述抵接部431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间隔设置,使得所述压盖5旋转时不会因触碰到所述抵接部431,而造成所述抵接部431不与所述接地端子3G接触。

9)所述绝缘块2设有向前收容所述加强肋15的所述导引槽211,使得与所述绝缘块2固定连接的所述导电端子3能在所述导引槽211与所述加强肋15的配合下,精确插入所述端子槽111。

10)所述导引槽211在左右方向位于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G之间且与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G相邻设置,避免所述导引槽211设于两个所述信号端子3S之间,影响两个所述信号端子3S周围的介电常数。

11)所述勾持臂42向前延伸超过所述绝缘块2且与所述差分信号对上下相对设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屏蔽对所述差分信号对的信号干扰。

12)所述让位槽121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勾持臂42相对,以提供所述勾持臂42上下移动的空间。

13)所述金属加强件5b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挡止部522而形成所述转轴521,将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挡止部522连接在一起,增强了两个所述挡止部522之间的连接强度。

14)所述金属加强件5b在所述塑胶件5a对应所述压接部51、所述加载部53及所述连接部54的部位延伸,增强了所述压接部51、所述连接部54压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压力,能保证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能与所述导电端子3之间的稳定连接,增强了所述加载部53的强度,防止了所述加载部53抵接至所述固定脚6并旋转时,所述固定脚6对所述加载部53产生的反作用力,造成所述加载部53的断裂。

15)所述压盖5在闭合位置时,所述支撑部523位于在所述接触部321的后方且向下抵接至所述绝缘本体,保证所述压盖5的平衡。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33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