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TYPE-C连接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TYPE-C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TYPE-C连接器。

背景技术

Type-C连接器具有传输速度快、尺寸小、可以正反面插接的技术特点,相较于传统的连接器接口,无论是充电速度还是连接方式,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中,Type-C连接器包括:屏蔽壳、电子元器件组件以及后壳,屏蔽壳与后壳固定相连,电子元器件组件安装于屏蔽外壳与后壳形成的内腔中,在使用时会手持后壳,并将屏蔽壳的插接口与其他电器件的插接座插合,在相关技术中,为了使后壳具有一定的强度,后壳一般采用导电金属制成,而电子元器件组件会安装在后壳内腔的中心,并与该后壳的内腔壁面之间间隔开。

以上设置方式,若后壳的内腔壁面与电子元器件组件之间的间隔过小,在Type-C连接器插合使用时,因为振动等原因,可能导致后壳的内腔壁面与电子元器件组件的部分接触,存在后壳导电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后壳的内腔壁面与电子元器件组件之间的间隔过小,存在后壳导电的安全隐患。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TYPE-C连接器。

本申请提供的了一种TYPE-C连接器,包括:

屏蔽壳;

后壳,所述后壳具有口径依次减小的第一壳段和第二壳段,所述第一壳段套接于所述屏蔽壳的一端外,且与所述第二壳段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壳段的外壁面低于所述第一壳段的外壁面;

第一绝缘套,所述第一绝缘套设于所述第二壳段的外壁面;

电子元器件组件,所述电子元器件组件安装于所述屏蔽壳和所述后壳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壳的第二壳段口径较第一壳段口径更小,即后壳的第二壳段与电子元器件组件之间的间隔较小,通过在后壳的第二壳段的外壁面套设第一绝缘套,用于对后壳的第二壳段进行绝缘保护,及使后壳的内腔壁面与电子元器件组件的部分接触,使用者手持第二壳段外的第一绝缘套也没有触电的隐患。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子元器件组件包括:

第二绝缘套,所述第二绝缘套设于所述屏蔽壳内;

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套,所述端子组件一端的触角处于所述第二绝缘套内;

接线板,所述接线板设于所述后壳内,且与所述端子组件另一端的触角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绝缘套处于屏蔽壳与端子组件之间,用于避免屏蔽壳导电后使后壳导电,从而避免使用者误触后壳的第一壳段后触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TYPE-C连接器还包括:

两个引导板,两个所述引导板相对设置,且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套背离所述接线板的一端,两个所述引导板适于朝所述第二绝缘套的壁面方向形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插入其他电器件的插接座时,该插接座上的插板会从两个引导板之间的区域插入,并直到与端子组件一端的触角电性连接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引导板会向第二绝缘套的壁面方向形变,从而使该插接座上的插板与端子组件一端的触角连接更稳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导板包括:

板体,所述板体夹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套与所述屏蔽壳之间;

多个引导片,所述引导片与所述板体相连,所述引导片贯穿于所述第二绝缘套,且朝背离所述板体的方向凸起。

其中,所述引导片朝背离所述板体方向的凸起部分适于朝所述第二绝缘套的壁面方向形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片背离板体方向的凸起会对插接座上的插板进行导向,以便于插接座上的插板更容易插入相对的引导片之间的区域,从而与端子组件一端的触角电性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壳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依次相连的所述第一壳段和所述第二壳段,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壳段开设有限位槽;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依次相连的所述第一壳段和所述第二壳段,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一壳段相连有与所述限位槽插合的限位块,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壳段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段的侧壁面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壳体的第一壳段的限位槽与第二壳体的第一壳段的限位块卡合定位时,第二壳体的第二壳段与第一壳体的第二壳段的侧壁面相抵,这样设计能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更容易定位装配。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一壳段相连有支撑片,所述支撑片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壳段的内壁面相抵,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面对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能进一步更好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定位装配,从而使第二壳体的外壁面与第一壳体的外壁面对齐,另一方面第二壳体能都通过支撑片分担第一壳体所受到的按压力,从而保护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TYPE-C连接器还包括:

防护套,所述防护套套设于所述屏蔽壳外,所述防护套滑动安装于所述后壳,且适于朝背离所述屏蔽壳的方向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TYPE-C连接器在携带过程中,该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突出于后壳的部分断裂。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护套夹设于所述屏蔽壳与所述后壳之间,所述防护套与所述第二壳段的侧壁面之间相连有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套在不使用时始终包裹屏蔽壳,可以避免TYPE-C连接器在携带过程中,该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突出于后壳的部分断裂,且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护套内设置有卡块,当所述防护套朝背离所述屏蔽壳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卡块适于抵触所述第一壳段的侧壁面,并压接在所述屏蔽壳突出于所述后壳的部分;

或者,适于压接在所述屏蔽壳处于所述第一壳段内的部分与所述屏蔽壳突出于所述后壳的部分之间的区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设计能避免TYPE-C连接器在携带时或插拔使用时,该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突出于后壳的部分断裂。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护套的端面适于与所述屏蔽壳背离所述后壳一端的端面对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避免在携带TYPE-C连接器的过程中,TYPE-C连接器的防护套承受可能存在的挤压力,从而避免了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突出于后壳的部分受到该挤压力断裂。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后壳的第二壳段口径较第一壳段口径更小,即后壳的第二壳段与电子元器件组件之间的间隔较小,通过在后壳的第二壳段的外壁面套设第一绝缘套,用于对后壳的第二壳段进行绝缘保护,及使后壳的内腔壁面与电子元器件组件的部分接触,使用者手持第二壳段外的第一绝缘套也不会触电。

2、防护套在不使用时始终包裹屏蔽壳,可以避免TYPE-C连接器在携带过程中,该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突出于后壳的部分断裂。

3、防护套的端面适于与屏蔽壳背离后壳一端的端面对齐,可以避免在携带TYPE-C连接器的过程中,TYPE-C连接器的防护套承受可能存在的挤压力,从而避免了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突出于后壳的部分受到该挤压力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引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YPE-C连接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四。

附图标记:

1、屏蔽壳;

2、后壳;21、第一壳体;211、限位槽;22、第二壳体;221、限位块;222、支撑片;2a、第一壳段;2b、第二壳段;

3、第一绝缘套;

4、电子元器件组件;41、端子组件;411、触角;42、接线板;

51、第一夹线板;52、第二夹线板;

6、引导板;61、板体;62、引导片;621、凸起;

7、防护套;71、卡块;72、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TYPE-C连接器。

如图1和图2所示,TYPE-C连接器包括:屏蔽壳1、后壳2、第一绝缘套3以及电子元器件组件4。

后壳2具有口径依次减小的第一壳段2a和第二壳段2b,第一壳段2a套接于屏蔽壳1的一端外,且与第二壳段2b固定相连,第二壳段2b的外壁面低于第一壳段2a的外壁面。

第一绝缘套3设于第二壳段2b的外壁面,其中第一绝缘套3可以采用塑胶套,且该塑胶套的表面与第二壳段2b的表面对齐。

电子元器件组件4安装于屏蔽壳1和后壳2内。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后壳2的第二壳段2b口径较第一壳段2a口径更小,即后壳2的第二壳段2b与电子元器件组件4之间的间隔较小,通过在后壳2的第二壳段2b的外壁面套设第一绝缘套3,用于对后壳2的第二壳段2b进行绝缘保护,及使后壳2的内腔壁面与电子元器件组件4的部分接触,使用者手持第二壳段2b外的第一绝缘套3也不会触电。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2包括: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

第一壳体21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壳段2a和第二壳段2b,第一壳体21的第一壳段2a开设有限位槽211。

第二壳体22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壳段2a和第二壳段2b,第二壳体22的第一壳段2a相连有与限位槽211插合的限位块221,第二壳体22的第二壳段2b与第一壳体21的第二壳段2b的侧壁面相抵。

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的第一壳段2a的限位槽211与第二壳体22的第一壳段2a的限位块221卡合定位时,第二壳体22的第二壳段2b与第一壳体21的第二壳段2b的侧壁面相抵,这样设计能使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更容易定位装配。

在实际执行中,第一壳体21的第一壳段2a以及第二壳体22的第一壳段2a可与屏蔽壳1的一端焊接。

如图3和图4所示,示例性的,第二壳体22的第一壳段2a相连有支撑片222,支撑片222与第一壳体21的第一壳段2a的内壁面相抵,第二壳体22的外壁面与第一壳体21的外壁面对齐。

本示例中,当第一壳体21的第一壳段2a的限位槽211与第二壳体22的第一壳段2a的限位块221卡合定位时,第二壳体22的第一壳段2a的支撑片222与第一壳体21的第一壳段2a的内壁面相抵,且第二壳体22的外壁面与第一壳体21的外壁面对齐。

这样设计,一方面能进一步更好实现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定位装配,从而使第二壳体22的外壁面与第一壳体21的外壁面对齐,另一方面第二壳体22能都通过支撑片222分担第一壳体21所受到的按压力,从而保护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组件4。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TYPE-C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夹线板。该夹线板相对设置,并围合形成供电子元器件组件4的线缆经过的收束空间。

示例性的,该夹线板包括第一夹线板51和第二夹线板52,第二夹线板52为弧形板,第二夹线板52的端部具有卡线槽,该收束空间形成于第一夹线板51和第二夹线板52之间的区域,且收束空间内的线缆能够卡接在卡线槽中。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元器件组件4包括:第二绝缘套、端子组件41以及接线板42。

第二绝缘套设于屏蔽壳1内,该第二绝缘套可以采用塑胶套。

端子组件41安装在第二绝缘套,端子组件41一端的触角411处于第二绝缘套内。

接线板42设于后壳2内,且与端子组件41另一端的触角411相连。

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套处于屏蔽壳1与端子组件41之间,用于避免屏蔽壳1导电后使后壳2导电,从而避免使用者误触后壳2的第一壳段2a后触电。

在实际执行中,接线板42可以为PCB板,端子组件41另一端的触角411焊接在PCB板的焊盘上,从而提高端子组件41整体的稳定性。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TYPE-C连接器还包括:两个引导板6。

两个引导板6相对设置,且设于第二绝缘套背离接线板42的一端,两个引导板6适于朝第二绝缘套的壁面方向形变。

本实施例中,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1插入其他电器件的插接座时,该插接座上的插板会从两个引导板6之间的区域插入,并直到与端子组件41一端的触角411电性连接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引导板6会向第二绝缘套的壁面方向形变,从而使该插接座上的插板与端子组件41一端的触角411连接更稳定。

如图7所示,示例性的,引导板6包括:板体61和多个引导片62。

板体61夹设于第二绝缘套与屏蔽壳1之间。

引导片62与板体61相连,引导片62贯穿于第二绝缘套,且形成朝背离板体61方向的凸起621,该凸起621适于朝第二绝缘套的壁面方向形变。

本示例中,引导片62背离板体61方向的凸起621会对插接座上的插板进行导向,以便于插接座上的插板更容易插入相对的引导片62之间的区域,从而与端子组件41一端的触角411电性连接。

再者,板体61夹设于第二绝缘套与屏蔽壳1之间,可以使板体61的安装更为稳定,在实际执行中,第二绝缘套、板体61和屏蔽壳1可以相互胶接或焊接。

如图8-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TYPE-C连接器还包括:防护套7。

防护套7套设于屏蔽壳1外,防护套7滑动安装于后壳2,且适于朝背离屏蔽壳1的方向移动。

其中,TYPE-C连接器可以为如下至少一种结构形式:

其一,如图8和图9所示,防护套7套设于后壳2外,后壳2的第一壳段2a套接在屏蔽壳1的一端,防护套7滑动安装于后壳2,且适于朝背离屏蔽壳1的方向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屏蔽壳1插入其他电器件的插接座的插板过程中,防护套7与插接座的侧壁面抵触后,防护套7朝屏蔽壳1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在屏蔽壳1从其他电器件的插接座的插板抽离后,可以手动将防护套7朝屏蔽壳1的方向移动,直到防护套7可以包裹屏蔽壳1。

这样设计可以避免TYPE-C连接器在携带过程中,该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1突出于后壳2的部分断裂。

在实际执行中,防护套7内设置有卡块71,当防护套7朝背离屏蔽壳1的方向移动时,卡块71能抵触于第一壳段2a的侧壁面,并压接在该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1突出于后壳2的部分(未图示)。

这样设计能避免TYPE-C连接器在插拔使用时,该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1突出于后壳2的部分断裂。

其二,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防护套7夹设于屏蔽壳1与后壳2之间的区域,防护套7与第二壳段2b的侧壁面之间相连有弹性件72,防护套7滑动安装于后壳2的内壁面,且适于朝背离屏蔽壳1的方向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屏蔽壳1插入其他电器件的插接座的插板过程中,防护套7与插接座的侧壁面抵触后,防护套7朝屏蔽壳1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压缩弹性件72,在屏蔽壳1从其他电器件的插接座的插板抽离后,弹性件72释放弹性力,使防护套7朝屏蔽壳1的方向移动,直到防护套7可以包裹屏蔽壳1。

这样设计,防护套7在不使用时始终包裹屏蔽壳1,可以避免TYPE-C连接器在携带过程中,该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1突出于后壳2的部分断裂,且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

如图11所示,在实际执行中,防护套7内设置有卡块71,当防护套7朝背离屏蔽壳1的方向移动时,卡块71适于压接在屏蔽壳1处于第一壳段2a内的部分与屏蔽壳1突出于第一壳段2a的部分之间的区域。

这样设计能避免TYPE-C连接器在插拔使用时,该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1突出于后壳2的部分断裂。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选择防护套7在不使用时包裹屏蔽壳1,且防护套7的端面与屏蔽壳1背离后壳2一端的端面对齐。

这样可以避免在携带TYPE-C连接器的过程中,TYPE-C连接器的防护套7承受可能存在的挤压力,从而避免了TYPE-C连接器的屏蔽壳1突出于后壳2的部分受到该挤压力断裂。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USB转换Type-C的电连接器
  • Type-C连接器自动检测包装机
  • 具有防水结构的USB Type-C连接器
  • 具有防水结构的USB Type-C连接器
  • 一体式的TYPE-C插座电子连接器
  • 一种Type-C 6pin连接器端子模组及Type-C连接器
  • Type-c连接器端子模组制作方法及Type-c连接器端子模组
技术分类

06120116495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