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脏缺血的中药单体及应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一种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脏缺血的中药单体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单体的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脏缺血的中药单体及应用。

背景技术

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但目前各存在不足之处,首先,药物治疗仅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冠心病;其次,介入治疗能够及时快速减轻症状,恢复冠脉血流,但是术后再狭窄发病率较高;而心脏搭桥手术虽然长期效果好,有效降低死亡风险,但因其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经济负担高等原因并不能普及。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冠心病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一直亟待寻找更加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介入;因此,冠脉侧支循环医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通过血管生成因子等干预,尝试恢复和修复心脏血管狭窄和心肌组织缺血;中医药从古自今在治疗冠心病、心衰等心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

中国专利:CN111803502A,公开了一种去甲乌药碱预防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涉及临床医学小分子药物类领域,本发明对天然小分子化合物抑制β-淀粉样多肽介导的α1-肾上腺素受体慢性激活样脑血管功能变化、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改变和认知障碍的临床前研究中所得到的去甲乌药碱,在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应用,从分子、细胞以及动物水平证实了去甲乌药碱使用或合用抑制β-淀粉样多肽介导α1-肾上腺素受体慢性激活样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子信号通路和脑血管组织活性,以及改善脑血管功能变化、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病样分子病理损害和行为障碍。

关于附子单体去甲乌药碱在保护心肌细胞凋亡、抗心肌纤维化等方面作用有显著的效果,但在冠脉侧支循环、血管新生领域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中药单体去甲乌药碱的用途。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由中药单体去甲乌药碱组成的药物。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中药单体去甲乌药碱在制备促进血管新生的药物中的应用。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中药单体去甲乌药碱在制备改善心脏缺血的药物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任一所述的应用,所述的药物包括中药单体去甲乌药碱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剂。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脏缺血的药物,所述的药物是由中药单体去甲乌药碱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剂制成的。

一种防/治因缺血及缺氧导致疾病的药物,所述的药物是由中药单体去甲乌药碱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剂制成的。

根据上述任一所述的药物,所述的药物制剂包括颗粒剂、散剂、胶囊剂、片剂、合剂或口服液。

本发明优点在于:

本发明发现强心药附子中的单体去甲乌药碱能够促进缺血缺氧环境下血管新生,且证明常氧环境中,去甲乌药碱不影响视网膜血管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就是说,去甲乌药碱可以通过促进血管的新生,改善缺氧条件下的血流供应,并且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会对血管造成影响,以期应用于因缺血及缺氧导致疾病的中医药防治领域,如冠心病等。

【附图说明】

附图1实施例1中结果一相关数据情况。(A:Normal组与OIR组P12、P14、P15、P16、P17视网膜铺片荧光染色对比,白色箭头所示强荧光区域为新生血管簇;B:Normal组与OIR组P16石蜡切片HE染色情况(20x),白色箭头为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

附图2为实施例1中结果二相关数据情况。(A:白色区域为视网膜血管缺血无灌注区域。B:A图的数据量化,以无灌注区面积与视网膜整体面积相比百分比统计。C图,白色箭头区域为新生血管簇;***P<0.001,OIR vs.Normal,OIR+Hige vs.OIR,Normal组,n=10;Normal+Hige组,n=10;OIR组,n=10;OIR+Hige组,n=10。D图,黑色方框为下图20x放大图像区域,黑色箭头所示为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E图,D图的数据量化,计数每只眼球不连续的5层中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的个数,取平均值,统计各组间差异,***P<0.001,OIR vs.Normal,OIR+Hige vs.OIR;Normal组,n=10;Normal+Hige组,n=10;OIR组,n=11;OIR+Hige组,n=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1.实验内容

通过建立C57BL/6新生乳鼠视网膜血管新生模型,采用免疫荧光观察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再将眼球连续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每张视网膜切片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以证明去甲乌药碱体内能促进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成。

2.实验方法

2.1动物模型建立

将15只鼠龄为7天(P7)的C57BL/6小鼠随机将5只鼠置于常氧下饲养,作为正常组,剩余10只小鼠置于75%±2%氧浓度环境饲养。

5天后(P12),正常组小鼠继续常氧下继续饲养,将高氧环境下饲养的小鼠返回常氧环境中以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当天(P12),即给这10只小鼠一只眼(左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μL Higenamine(10mg/kg),对侧眼(右眼)注射1μL无菌生理盐水;

2.2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

小鼠饲养5天后(P17),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麻醉。称取50mg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充分溶解于1mL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

打开小鼠胸腔,于左心室灌注,然后立即摘取眼球,置于40g/L的多聚甲醛中避光固定4℃过夜。次日在解剖显微镜下去除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后,将视网膜小心剥离下来置于载玻片上,以视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为5片,滴少量甘油明胶封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的改变。

2.3眼球连续切片、HE染色

将摘除的眼球,标记方向后立即置于40g/L多聚甲醛中4℃过夜。次日常规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矢状面平行视神经进行连续切片(去除有视神经的切面),片厚5μm,每片相隔30μm,每只眼球选取10个切片。常规脱蜡后进行切片HE染色,于高倍镜下观察切片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情况,并计数。

3.实验结果

3.1结果一

成功构建OIR模型:经视网膜铺片FITC-IB4染色结果显示,常氧组小鼠在第12天至第17天间,视网膜血管由视盘向外放射状生长,分布均匀,有正常的分支血管形成;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在高氧环境返回常氧当天(P12)已形成明显无灌注区,P14起逐渐产生新生血管,血管逐步迂曲扩张,至P17达到顶峰,形成多个新生血管簇,无灌注区面积减少最为明显(图1A)。

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在P16时常氧组小鼠几乎无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而OIR组小鼠可见部分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图1B)。为防止小鼠自身血管新生成为干扰,此后选取P16作为对照。

3.2结果二

去甲乌药碱促进OIR模型小鼠视网膜血管新生:视网膜铺片FITC-IB4荧光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绿色荧光表达于血管壁上,可见清晰的血管分支。

如图2A显示,OIR组小鼠在P16时无灌注区面积(22.56%±3.7%,n=10)较OIR给药组小鼠(14.6%±4%,n=10)更大,同时图2C中白色箭头所示,OIR组小鼠新生血管簇明显少于OIR给药组小鼠。而常氧组及常氧给药组小鼠血管形态、分布均无明显差异。图2D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OIR组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突破视网膜内界膜层的数量较OIR给药组小鼠少,而在常氧状态下,视网膜血管各层结构整齐,內界膜表面光滑无凸起,可以证明常氧环境中,去甲乌药碱不影响视网膜血管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可认为,去甲乌药碱可以通过促进血管的新生,改善缺氧条件下的血流供应,并且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会对血管造成影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防水卷材用收卷方法及收卷装置
  • 一种收卷机构及电力电缆收卷设备
  • 一种伺服自动收卷的载带卷带收料装置
  • 一种多个收卷辊同步准确收卷打包带的收卷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4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