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25:58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扫地机器人在对地面进行清洁打扫时,由于周围环境较为复杂,所以在其四处移动时,往往会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从而对扫地机器人造成损坏。

为了避免扫地机器人与周围障碍物的碰撞,通常在扫地机器人本体上设有碰撞开关组件,碰撞开关组件包括防撞板和与防撞板相连的接触式碰撞开关,当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防撞板将碰撞力传递至碰撞开关,以根据碰撞开关的检测结果控制扫地机器人转向避障。

但现有碰撞开关在被触发后,通常需要额外设置复位结构,以使防撞板及碰撞开关复位,如此,极易导致复位不平衡。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碰撞开关在被触发后,通常需要额外设置复位结构,以使防撞板及碰撞开关复位,而极易导致复位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一种复位平衡的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碰撞开关组件,用于与防撞板接触,所述碰撞开关组件包括:

壳体,具有容纳腔;

触发开关,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移动件,设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防撞板保持接触,所述移动件包括移动本体及与移动本体相连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移动本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所述移动本体的轴线位于所述移动本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的一侧;

触发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触发件与所述移动本体相连,所述移动件被构造为能够响应于所述防撞板的作用力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触发件触发所述触发开关;以及

弹性压缩复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弹性压缩复位件用于提供使所述移动件和所述防撞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触发开关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连;

所述弹性压缩复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导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以引导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容纳腔内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设置,所述弹性压缩复位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所述第二限位部环绕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配合凹槽,所述第一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配合凹槽相配合;或者

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第一配合通孔,所述第一导向部穿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背离所述第一导向部的一侧;

所述壳体设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以引导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第二配合通孔,所述第二导向部穿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通孔,并通过所述第二配合通孔凸伸出所述壳体的外侧;

所述第二导向部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的一端为接触端,所述移动件通过所述接触端与所述防撞板保持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本体的一端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与所述移动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第二导向部的一端相连;

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三配合部与所述第三导向部相配合,以引导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配合部包括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配合凹槽,所述第三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配合凹槽相配合;或者

所述第三配合部包括第三配合通孔,所述第三导向部穿设于所述第三配合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件相对所述移动本体的轴线位于所述移动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向背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或者

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移动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腔内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弹性压缩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二内壁之间;

所述弹性压缩复位件预压于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以提供使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弹性压缩复位件的一侧抵持于所述第二内壁的预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件相对所述移动本体的轴线位于所述移动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

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腔内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触发件相对设置的第三内壁;

所述弹性压缩复位件预压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壳体之间,以提供使所述触发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触发开关的方向抵持于所述第三内壁的预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所述触发开关移动过程中包括限位位置,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触发件相对设置的第六限位部;

当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限位位置时,所述第六限位部与所述触发件相抵,以限制所述移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件与所述触发件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缩复位件包括压缩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开关包括光电开关、触发按钮或磁感应开关中的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沿被构造为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配接形成所述壳体的所述容纳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接通孔;

所述碰撞开关组件还包括连接盖板,所述连接盖板盖设于所述连接通孔处,所述触发开关借助所述连接盖板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或者

所述触发开关盖设于所述连接通孔处,所述触发开关通过所述连接通孔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包括上述的碰撞开关组件。

上述的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通过将触发开关、移动件、触发件、弹性压缩复位件集中安装于壳体,在当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触发件能随移动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触发触发开关,并在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后,弹性压缩复位件可及时提供使移动件和防撞板向远离触发开关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复位及时,复位过程也非常稳定且平衡。本申请的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无需在碰撞开关外额外设置复位结构的同时,复位及时、稳定且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碰撞开关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处于初始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处于触发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碰撞开关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碰撞开关组处于初始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处于触发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碰撞开关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处于初始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碰撞开关组件处于触发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参阅附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碰撞开关组件100,用于与防撞板接触,碰撞开关100包括壳体10、触发开关20、移动件30、触发件40以及弹性压缩复位件50。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防撞板应用于扫地机器人,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应用于其他适用于碰撞开关组件100的设备,在此不作限制。

壳体10具有容纳腔11,触发开关20设于容纳腔11内,移动件30设于壳体10,且与防撞板保持接触,移动件30包括移动本体31及与移动本体31相连的第一限位部32,移动本体3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限位部32相对移动本体31的轴线位于移动本体3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具体地,第一方向为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为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

触发件40设于容纳腔11内,触发件40与移动本体31相连,移动件30被构造为能够响应于防撞板的作用力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触发件40触发触发开关20。具体地,触发开关20包括按钮(如图6所示)、光电开关(如图2所示)或磁感应开关中的一种,在此不作限制。优选地,触发开关20包括光电开关。

弹性压缩复位件50连接于第一限位部32与壳体10之间,弹性压缩复位件50用于提供使移动件30和防撞板沿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

如此,通过将触发开关20、移动件30、触发件40、弹性压缩复位件50集中安装于壳体10,在当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触发件40能随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触发触发开关20,并在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后,弹性压缩复位件50可及时提供使移动件30和防撞板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复位及时,复位过程也非常稳定且平衡。本申请的碰撞开关组件100,无需在碰撞开关外额外设置复位结构的同时,复位及时、稳定且平衡。

另外,由于弹性压缩复位件40位于移动本体3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因此,不会干扰移动本体31的移动,提高移动本体31的移动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4被构造为能够沿第一方向配接形成壳体10的容纳腔11。如此,可使得触发开关20、触发件40、移动件30以及弹性压缩复位件50相对壳体10的安装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其中之一设有第一锁紧部14,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其中之另一设有第二锁紧部15,第一锁紧部14与第二锁紧部15相配合,以使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锁紧。如此,可提高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配接的可靠性,且提高了碰撞开关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到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锁紧部14包括第一卡扣,第二锁紧部15包括第二卡扣,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卡接配合。此方式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还设有第一定位部,第二壳体13还设有第二定位部131,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配合,以使第一壳体12相对第二壳体13定位。具体地,第一定位部设置于第一壳体12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二壳体13的一侧表面,第二定位部131设置于第二壳体13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壳体12的一侧表面。具体到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131其中之一包括定位凹槽,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131其中之另一包括与定位凹槽相配合的定位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还开设有与容纳腔11连通的连接通孔105,碰撞开关组件100还包括连接盖板,连接盖板盖设于连接通孔105处,触发开关20借助连接盖板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如此,在确保触发开关20与主控器电连接的同时,也可遮挡连接通孔105,而避免触发开关20通过连接通孔105直接与主控器相连时,连接通孔105显露,造成异物或光线容易进入容纳腔11内而影响触发开关20的触发准确性。具体地,壳体10上开设有围绕连接通孔105设置且与连接通孔105连通的定位槽,连接盖板沿周向安装于定位槽内。如此,使得连接盖板的相对连接通孔105的定位方式简单且可靠。如图5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触发开关20盖设于连接通孔105处,且触发开关20通过连接通孔104与外部的主控器电连接,如此,利用触发开关20本身去覆盖连接通孔105,简化了碰撞开关组件100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沿第一方向与第一限位部32相对设置,弹性压缩复位件50连接于第一限位部32与第二限位部之间。具体地,第二限位部为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的第一内壁16。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件40相对移动本体31的轴线沿第二方向位于背离第一限位部32的一侧。如此,可使移动本体31沿二方向的两侧受力均衡,且使触发件40和弹性压缩复位件50尽可能保持距离而不产生相互干扰。如图6~图8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触发件40沿第一方向位于移动本体31的端部。如此,简化了结构的同时,也减小了碰撞开关组件100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与触发件40一体成型。如此,可提高移动件30与触发件40的结构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16和第二内壁17,第一限位部32及弹性压缩复位件50均设于第一内壁16与第二内壁17之间,弹性压缩复位件50预压于第一内壁16与第一限位部32之间,以提供使第一限位部32沿第一方向背离弹性压缩复位件50的一侧抵持于第二内壁17的预压力。如此,可确保在移动件30未受外力沿第一方向移动时,依靠弹性压缩复位件50的预压力使得第一限位部32保持在初始位置,提高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工作稳定性。另外,也可为移动件30提供与防撞板相接触的保持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件40相对移动本体31的轴线位于移动本体31沿第二方向背离第一限位部32的一侧,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具有沿第一方向与触发件40相对设置的第三内壁,弹性压缩复位件50预压于第一限位部32与壳体10之间,以提供使触发件40沿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所述触发开关20的方向抵持于第三内壁的预压力。如此,可确保在移动件30未受外力沿第一方向移动时,依靠弹性压缩复位件50的预压力使得触发件40保持在初始位置,提高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工作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32具有第一侧壁,第一侧壁沿第一方向抵持于第二内壁17,触发件40具有第二侧壁,第二侧壁沿第一方向抵持于第三内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沿第二方向平齐设置。如此,第三内壁与第二内壁17沿第二方向也平齐设置,具体地,第三内壁和第二内壁17为同一内壁。如此,可使触发件40与第一限位部32同时抵持,增大了抵持面积,提高了预压稳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部33,第一导向部33的一端与第一限位部32相连,第一导向部33沿第一方向延伸,弹性压缩复位件50套设于第一导向部33。通过设置第一导向部33,可提高弹性压缩复位件50压缩和伸张复位的可靠性。具体到一实施方式中,弹性压缩复位件50包括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套设于第一导向部33。具体地,第一导向部33呈柱状,优选地,第一导向部33呈圆柱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压缩复位件50在第二方向上与移动本体31至少部分重叠。如此,可减小碰撞开关组件100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具体地,第一导向部33在第二方向上与移动本体31至少部分重叠。

请再次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第一配合部18,第一导向部33沿第一方向远离第一限位部312的一端与第一配合部18相配合,以引导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如此,可充分利用第一导向部33,确保移动件30移动过程稳定的同时,也使得弹性压缩复位件50压缩和复位过程稳定。进一步地,第二限位部环绕第一配合部18设置。如此,可在第一导向部33与第一配合部18的配合过程中,进一步地提高弹性压缩复位件50压缩和复位过程的稳定性。

具体到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18包括具有第一开口181的第一配合凹槽182,第一导向部33通过第一开口181与第一配合凹槽182相配合。配合凹槽的结构简单,且导向性能稳定可靠。可以理解,弹性压缩复位件50的外径应当大于第一开口181的内径。

进一步地,壳体10还设有第三限位部19,第三限位部19设于第一配合凹槽182的槽底,第一导向部33能够与第三限位部19相抵,以限制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如此,也充分利用了第一配合凹槽182的结构,实现了移动件30在第一方向移动限制的同时,也明确了弹性压缩复位件50被压缩的量,从而确定弹性压缩复位件的弹性复位能力,确保复位效果好。还需要指出的是,当第一导向部33与第一限位部相抵,触发开关20应当已被触发件40触发。

具体到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18包括第一配合通孔,第一导向部33穿设于第一配合通孔。应当理解,弹性压缩复位件50的外径大于第一配合通孔的内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通孔的形状与第一导向部33的截面形状相匹配。设置第一配合通孔的方式简单,且导向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部33的端部设有第四限位部,第四限位部能够与第一配合通孔的外侧边缘相抵,以限制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脱离第一配合通孔。如此,避免出现第一导向部33在弹性压缩复位件50的恢复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脱离第一配合通孔的情况,提高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工作可靠性。具体地,第四限位部包括弹性卡扣,弹性卡扣与第一配合通孔卡接配合,且弹性卡扣可操作地沿第一配合通孔的径向变形与第一配合通孔脱接。弹性卡扣的设置方式简单,且方便第一导向部33与壳体10的装配。更具体地,弹性卡扣包括沿第一配合通孔的径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弹性卡扣和第二弹性卡扣,第一弹性卡扣和第二弹性卡扣可操作地沿第一配合通孔的径向方向朝向彼此变形,以与第一配合通孔脱接。

请再次参阅图2~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部34,第二导向部34沿第一方向位于第一限位部32背离第一导向部33的一侧,壳体10设有第二配合部101,第二导向部34与第二配合部101相配合,以引导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由于第一导向部33与第二导向部34沿第一方向位于第一限位部32的两侧,因此,可使第一限位部32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导向均衡,进一步地提高移动件30移动过程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配合部101包括第二配合通孔1011,第二导向部34穿设于第二配合通孔1011,并通过第二配合通孔1011凸伸出壳体10的外侧,第二导向部34朝向壳体10的外侧的一端为接触端341,移动件30通接触端341与防撞板保持抵接。具体地,壳体10具有第四内壁,第二配合通孔1011开设于第四内壁上,优选地,第四内壁沿第二方向位于第二内壁17与第三内壁之间,又或是与第二内壁17和第三内壁为同一内壁。具体地,第二配合通孔1011的形状与第二导向部34的截面形状相匹配。设置第二配合通孔1011的方式简单,且导向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第二导向部34的一端与移动本体31的一端相连。如此,可增强移动本体31的结构强度,并且能提高移动本体31的移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导向部35,第三导向部35的一端与移动本体31沿第一方向背离第二导向部34的一端相连,壳体10还设有第三配合部102,第三配合部102与第三导向部35相配合,以引导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由于第三导向部35与第二导向部34沿第一方向位于移动本体31的两端,因此,可使移动本体3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导向均衡,进一步地提高移动件30移动过程的稳定性。需要指出的是,当触发件40位于移动本体31沿第一方向的端部时,无需设置第三导向部35。

进一步地,第三配合部102包括具有第二开口1021的第二配合凹槽1022,第三导向部35通过第二开口1021与第二配合凹槽1022相配合。

进一步地,壳体10还设有第五限位部103,第五限位部103设于第二配合凹槽1022的槽底,第三导向部35能够与第五限位部103相抵,以限制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如此,也充分利用了第二配合凹槽1022的结构,实现了移动件30在第一方向移动限制。还需要指出的是,当第三导向部35与第五限位部103相抵,触发开关20应当已被触发件40触发。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配合部102包括第三配合通孔,第三导向部35穿设于第三配合通孔。具体地,壳体10具有第五内壁,第三配合通孔开设于第五内壁,更具体地,第五内壁和第一内壁16可为同一内壁。具体地,第三配合通孔的形状与第三导向部35的截面形状相匹配。设置第三配合通孔的方式简单,且导向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第三导向部35也可设置如前述的第一导向部33的端部设有第三限位部19,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并朝向触发开关20移动过程中包括限位位置,壳体10的容纳腔11内具有沿第一方向与触发件40相对设置的第六限位部104,当移动件30位于限位位置时,第六限位部104与触发件40相抵,以限制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通过设置第六限位部104,可在确定触发件40触发触发开关20的极限位置,也可避免当触发开关20为按钮时触发力度过度,或者当触发开关20为光电开关或磁感应开关时,触发件40移动过量,而越过感应边界,进而造成触发无效的情况,提高了触发件40的触发稳定性。具体地,第六限位部104与第三配合部102相连。如此,使得碰撞开关组件100的内部结构紧凑。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包括上述的碰撞开关组件100。

具体地,扫地机器人还包括扫地机器人本体及防撞板,防撞板沿扫地机器人的行进方向安装于扫地机器人本体的前方,碰撞开关组件100安装于扫地机器人本体,且与防撞板相接触。如此,在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防撞板后退,使得移动件30受防撞板的作用力带动触发件40沿第一方向移动,进而触发触发开关20,并在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后,弹性压缩复位件50可及时提供使移动件30和防撞板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同时触发件40沿随移动件30移动而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扫地机器人本体还包括主控器,触发开关20与主控器通信相连。如此,当触发开关20被触发后,可向主控器发送碰撞信号,主控器根据碰撞信号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避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开关20安装于主控器上。如此,减少了触发开关20与主控器之间的连接线路,扫地机器人200的结构更加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碰撞开关组件100包括多个,多个碰撞开关组件100沿防撞板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及扫地机器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触发开关20、移动件30、触发件40、弹性压缩复位件50集中安装于壳体10,在当扫地机器人与周围的障碍物发生碰撞时,触发件40能随移动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触发触发开关20,并在控制扫地机器人改变方向后,弹性压缩复位件50可及时提供使移动件30和防撞板向远离触发开关2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复位及时,复位过程也非常稳定且平衡。本申请的碰撞开关组件100及扫地机器人,无需在碰撞开关外额外设置复位结构的同时,复位及时、稳定且平衡。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 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技术分类

06120112547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