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57:17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由于新能源具有环保、高效的特点,新能源汽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随即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数量也越来越多。其中,将电能作为动能的新能源汽车占据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市场。

无线充电是通过电磁感应等技术,在充电设备和被充电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能,从而为被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技术。由于无线充电相对于有线充电来说,具有不易漏电、全自动操作以及无人值守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中。

通常情况下,电动汽车上安装有包含副边线圈的电能接收单元,停车位上安装有包含原边线圈的电能发射单元,在电动汽车需要进行无线充电时,将电动汽车开至停车位上,使得电动汽车上的副边线圈与停车位上的原边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满足预设需求,例如副边线圈与原边线圈之间的距离达到预设距离范围内,在对原边线圈通电时使得副边线圈和原边线圈构成非接触变压器,即可对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

目前的无线充电装置一般是固定在地面或者仅可以沿地面在水平方向移动,而没有考虑不同汽车底盘高度不同造成收发装置垂直方向距离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充电效率。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竖直移动的无线充电装置,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时充电效率低的问题。

本说明书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该系统包括:

电能发射装置,所述电能发射装置包括壳体和电能发射单元;所述电能发射单元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空腔中,用于向搭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进行无线充电;

移动装置,与所述电能发射装置连接;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可充气气囊和底座;所述可充气气囊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可充气气囊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可充气气囊的侧面还包括气门,所述气门与输气管的一端连接,所述输气管的另一端与气泵连接;

位置检测装置,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上,用于检测所述壳体上表面所承受的压力。

可选的,所述可充气气囊为耐磨橡胶材料。

可选的,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气囊保护壳体;所述气囊保护壳体为中空的可折叠的柱状结构;所述气囊保护壳体套设在所述可充气气囊外部。

可选的,所述气囊保护壳体的内侧面固定阻燃海绵。

可选的,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可伸缩导向杆;所述可伸缩导向杆对称分布在所述可充气气囊的外侧;

所述可伸缩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连接;

所述可伸缩导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

可选的,所述可伸缩导向杆的行程为0~40厘米。

可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至少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三压力传感器;

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形状为对称多边形,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上表面的中心;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为中心对称分布。

可选的,所述位置检测装置还包括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上。

可选的,所述测距传感器包括激光传感器、雷达传感器、视觉传感器中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位置检测装置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压力传感器传输的压力信号;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移动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压力信号控制所述气泵向所述可充气气囊充气。

可选的,所述移动装置还包括电控开关;所述电控开关位于所述输气管上,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以便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工作状态。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启动信号;

根据所述启动信号,控制气泵启动,以便气泵向移动装置中的可充气气囊充气;所述气泵与所述可充气气囊连接;

接收位置检测装置发送的压力信号;

根据所述压力信号,控制所述气泵切换至停止状态,以便所述气泵停止向所述可充气气囊充气。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启动信号,控制电控开关处于打开状态,以便所述气泵通过所述电控开关向所述可充气气囊充气;所述气泵通过输气管与所述可充气气囊连接;所述电控开关位于所述输气管上。

可选的,所述控制气泵启动之后,还包括:

接收测距传感器发送的距离信号;所述测距传感器位于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上,用于检测电能发射装置与搭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

判断所述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是否达到预设距离;

若所述距离达到所述预设距离,则控制所述气泵切换至停止状态。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中包括可使电能发射装置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移动装置,使得在新能源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时,电能发射装置可以靠近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缩短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可减少电能损失,提高充电效率,并且还可以移动装置中包括可充气气囊,该可充气气囊可缓冲电能发射装置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碰撞,进而也可减少对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未使用时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气囊保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新能源汽车可以包括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的汽车,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燃油车辆较小,目前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其主要工作原理是: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车辆行驶。

现有技术中,在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通常需要将新能源汽车停放到专门的充电站,利用充电桩充电,在充电时,需要驾驶员或者工作人员将充电桩上的充电插头插入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端口,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充电,此过程中需要人工操作将充电桩上的充电插头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端口连接。

实际应用中,无线充电可采用谐振式电能传输,也可采用电磁感应式电能传输。其中,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原副边的整流滤波电路、斩波电路、高频逆变电路及磁耦合结构组成,主要充电原理是,当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产生谐振时,即频率一致时,两线圈利用强磁耦合原理进行充电;电磁感应式的原理主要是,两个线圈放置在相近的位置上,当其中一个线圈上带电后,线圈中产生磁场,另一个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电动势,实现无线电能传输。这两种能量传输方式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通过电生成磁,磁生电的方式传输电能,即都需要电磁的作用。实际应用中电磁可以以磁感应线的方式体现,而磁感应线是围绕磁场中心的曲线,也就是说,当主副线圈位置对齐且两线圈之间的竖直距离较小时,主线圈中产生的电磁能才能更充分的被副线圈利用,即主副线圈之间的竖直距离也会影响电能的传输效率。目前关于无线充电的技术已经为现有技术,这里仅是大概描述了原理,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充电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不再具体描述。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未使用时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100可安装于车辆的停车位上,电能发射装置110可位于停车位的地面上,具体的,电能发射装置110可内嵌于地面内,在不进行充电时可与地面平齐,进而可避免与车辆发生不必要的碰撞。当车辆驶入停车位停车并需要充电时,电能发射装置110可以与位于新能源汽车101上的电能接收装置102相互作用,完成无线充电,不再需要人工进行充电接口的插接,只需将新能源汽车101停于指定位置即可,操作简便。

其中,当启动无线充电后,气泵向移动装置120中的可充气气囊不断充气,使得电能发射装置110靠近新能源汽车101上的电能接收装置102,位于电能发射装置110上的位置检测装置130中包括压力传感器,当电能发射装置110与电能接收装置102贴合后,即位置检测装置130检测到的压力大于预设阈值,例如大于0时,气泵可以停止向可充气气囊充气,使可充气气囊充气支撑电能发射装置110保持在与电能接收装置102贴合的状态,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电能发射装置110与电能接收装置102之间因竖直距离过大造成的漏磁现象,进而也可减少能量损耗,提高充电效率。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本说明书实施中提供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可以包括:

电能发射装置110,所述电能发射装置包括壳体311和电能发射单元312;所述电能发射单元312位于所述壳体311内的空腔中,用于向搭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进行无线充电;

移动装置120,与所述电能发射装置110连接;所述移动装置120包括可充气气囊321和底座322;所述可充气气囊321的一端与所述壳体311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可充气气囊321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322连接;所述可充气气囊321的侧面还包括气门323,所述气门323与输气管324的一端连接,所述输气管324的另一端与气泵325连接;

位置检测装置130,所述位置检测装置330包括压力传感器331,所述压力传感器331位于所述壳体311上,用于检测所述壳体311上表面所承受的压力。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提供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当新能源汽车利用该无线充电系统充电时,气泵向可充气气囊充气,随着该充气过程,与移动装置连接的电能发射装置沿竖直方向不断向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靠近,当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贴合时,位于电能发射装置的壳体上的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电能发射装置上方承载的压力,当该压力大于阈值时,如压力大于0时,可以认为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已经处于贴合状态,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已经最小,已大大减少了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漏磁,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减少无线充电时的能量损耗,提高充电效率。

并且,移动装置中包括可充气气囊,该可充气气囊可缓冲电能发射装置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碰撞,进而也可减少对无线充电装置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损伤。

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可充气气囊为耐磨橡胶材料,可以满足充气需求,也可使无线充电系统具有较长的寿命。并且,采用橡胶材料,还可使可充气气囊在未充气或者充气量较小时,该可充气气囊可处于折叠或者压缩状态,也可减少无线充电系统的体积,便于安装使用。

为提高无线充电系统的使用寿命,减少外界对可充气气囊的损坏,如图3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移动装置还可以包括气囊保护壳体325;所述气囊保护壳体为中空的可折叠的柱状结构;所述气囊保护壳体套设在所述可充气气囊外部。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气囊保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实际应用中,气囊保护壳体的直径可略大于可充气气囊处于充气饱和状态时的直径,气囊保护壳体处于拉伸状态时的最大长度可略大于电能发射装置与底座之间的最大距离。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气囊保护壳体可以采用橡胶材质的波纹管、螺纹管等管件。气囊保护壳体的一端还可与电能发射装置的壳体的下表面连接,另一端与底座连接,气囊保护壳体可随着可充气气囊的充气或者放气状态处于拉伸或缩短状态。

为减少气囊保护壳体与可充气气囊之间的干扰,气囊保护壳体的内侧面还可以固定阻燃海绵。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移动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可伸缩导向杆326;所述可伸缩导向杆对称分布在所述可充气气囊的外侧;所述可伸缩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可伸缩导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该可伸缩导向杆可以用来引导电能发射装置在可充气气囊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实际应用中电能接收装置通常安装于新能源汽车的底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可伸缩导向杆的行程为0~40厘米,可满足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或者配置可伸缩导向杆的行程以满足实际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设条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当采用谐振式非接触式充电时,假设最开始原副线圈的距离很近,通常充电效率是随着充电距离的增加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可以将充电效率最大处的距离设定为预设距离,可以理解为,当电能发射装置中的线圈与电能接收装置中的线圈之间的距离满足该预设距离时,可以使得充电效率较高。

实际应用中,采用谐振式非接触式充电时,原副线圈之间可以存在3种耦合状态:过耦合、临界耦合和欠耦合;其中,从过偶合状态到临界耦合状态时耦合因数大幅度减少,充电效率也会降低很快;在欠耦合状态下充电效率随着耦合因数的减少而下降,所以,临界耦合状态下充电效率最高,也可以将临界耦合状态时的原副线圈的距离设定为预设距离,利用移动装置将电能发射装置移动至该预设距离。

同样,对于采用电磁感应式电能传输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通常情况下,当原副线圈之间的距离越小,传输电能的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工作时,可以将传输效率最高时的原副线圈之间的距离设定为预设距离,当进行充电时,可以利用移动装置将电能发射装置移动至该预设距离。

为了可以更准确的判断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是否出处贴合状态,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压力传感器至少可以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三压力传感器;当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形状为对称多边形时,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可以位于所述壳体上表面的中心;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可以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为中心对称分布。

实际应用中,当多个压力传感器感测到的压力值均大于预设压力值时,如预设压力值可以为0,或者为了保证电能发射装置可以与电能接收装置紧密贴合,可以将预设压力值设置为大于0的正数,如1帕等,可以认为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处于了贴合状态,此时可以得到较好的充电效果。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位置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测距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上,用于检测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

实际应用中,一些新能源汽车中搭载的电能接收装置可能不需要与地面的电能发射装置贴合也能达到较好的充电效果。例如,当采用谐振式无线充电时,假设最开始原副线圈的距离很近,通常充电效率是随着原副线圈之间的距离的增加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可以将充电效率最大处的距离认为是充电效果较好的距离,设定为预设距离,可以理解为,当电能发射装置中的线圈与电能接收装置中的线圈之间的距离满足该预设距离时,可以使得充电效率较高。

实际应用中,采用谐振式无线充电时,原副线圈之间可以存在3种耦合状态:过耦合、临界耦合和欠耦合;其中,从过偶合状态到临界耦合状态时耦合因数大幅度减少,充电效率也会降低很快;在欠耦合状态下充电效率随着耦合因数的减少而下降,所以,临界耦合状态下充电效率最高,也可以将临界耦合状态时的原副线圈的距离设定为预设距离,利用移动装置将电能发射装置移动至该预设距离。目前,谐振式无线充电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这里仅是简要介绍了一些内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提到的谐振式无线充电可以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不再具体说明。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可以利用位置检测装置中的测距传感器检测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当需要进行无线充电时,可通过气泵向移动装置中的可充气气囊,利用测距传感器检测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达到预设距离时,可以停止对可充气气囊充气,使其保持当前状态,进而可以使电能发射装置位于电能接收装置的预设距离,处于此状态的电能发射装置可以与电能接收装置相互作用,达到较好的充电效果。

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利用测距传感器确定新能源汽车是否远离充电系统,例如,新能源汽车充电结束后,驶离该充电系统,测距传感器可以检测到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大,当距离大于一定值时,例如1米,可以确定该新能源汽车驶离了充电系统,进而可充气气囊可以放气,使电能发射装置恢复到未工作状态,例如,重新贴合地面。

实际应用中,测距传感器可以包括激光传感器、雷达传感器、视觉传感器中任一种。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可利用位置关系已知的三个测距传感器,检测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的位置关系。例如,电能接收装置中可以安装有测量信号发射端,可以向三个测距传感器发送特定信号,三个测距传感器可以根据接收到信号的时间或强度以及三者之间的已知位置关系得到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的位置关系;又如,电能接收装置上还可以设置靶点,测距传感器检测靶点位置,进而得到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的位置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检测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的位置关系的设备可以有多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这里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得到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的位置关系即可。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可以与所述位置检测装置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压力传感器传输的压力信号;所述控制装置还可以与所述移动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压力信号控制所述气泵向所述可充气气囊充气。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移动装置还包括电控开关326;所述电控开关位于所述输气管上,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以便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工作状态。

实际应用中,控制装置可以接收充电启动信号,根据该启动信号指示电控开关处于打开状态,并指示气泵向可充气气囊充电,使与移动装置连接的电能发射装置不断靠近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当电能发射装置到达预设位置时或者通过接收压力传感器传输的压力信号确定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已经贴合时,可以控制气泵停止充气,并使电控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使得可充气气囊保持当前已充气状态,使得电能接收装置可以接收到电能发射装置发射的较多的能量,使得充电效率较高。当充电结束后,控制装置可以根据充电结束指令控制电控开关切换到打开状态,使可充气气囊中气体放出,由于重力作用下,可伸缩导向杆短缩,电能发射装置逐渐恢复到原始位置,例如重新嵌入地面。

实际应用中,控制器可以包括PLC控制器、单片机控制器、运动控制器中任一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还可以包括泊车引导装置,用于引导新能源汽车停放至指定位置;所述泊车引导装置包括摄像头,位于新能源汽车的电能接收装置上。

实际应用中,泊车引导装置可以与新能源汽车上的显示系统通信连接,启动泊车引导装置后,用户可以从显示系统的显示屏中看到泊车引导装置的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而可以根据该图像的引导,将新能源汽车停放到可以进行无线充电的位置,例如,显示屏中显示的图像中包含了位于停车位地面上的电能发射装置,可表示此时电能发射装置位于电能接收装置的下方,可以进行无线充电。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还可以包括横向移动装置和纵向移动装置。其中横向移动装置可以使电能发射装置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纵向移动装置可以使电能发射装置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动,进而可以电能发射装置向多个方向移动,从而控制器可以将电能发射装置主动移动到与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对应的位置,无需驾驶员再精确的泊车,也可简化驾驶员的操作。

考虑到实际应用中,不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充电装置,当充电装置的电能发射装置与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不匹配时,可能不能正常充电,也可能会电能发射装置和/或电能接收装置造成损坏。为了保证充电装置以及车辆的安全性,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车辆编号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述车辆的编号信息,以便对在预设编号列表中的车辆进行充电。例如,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还可以包括摄像头,用于采集新能源汽车的编号或车牌号。该充电装置对应的控制器或者服务器可以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判断该车辆是否为被允许充电测车辆,若是,才可以启动电源允许充电,如否,则不会启动电源,即不允许充电。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装置对应的控制方法。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从程序角度而言,流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搭载于应用服务器的程序或应用客户端,还可以是控制器等具有控制能力的控制系统。如图5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510:获取启动信号。

实际应用中,启动信号可以是由用户操作产生的信号,也可由无线充电装置自动触发的信号。例如,用户通过终端操作发出启动信号,如,通过终端中某应用程序启动充电,或者用户触发充电桩上的开关启动充电等;又如,无线充电系统可以检测新能源汽车的位置,当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位于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能发射装置的上方时,可以发出启动信号。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启动信号的产生也可以采用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方式,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520:根据所述启动信号,控制气泵启动,以便气泵向移动装置中的可充气气囊充气;所述气泵与所述可充气气囊连接。

步骤530:接收位置检测装置发送的压力信号;

步骤540:根据所述压力信号,控制所述气泵切换至停止状态,以便所述气泵停止向所述可充气气囊充气。

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启动信号,控制电控开关处于打开状态,以便所述气泵通过所述电控开关向所述可充气气囊充气;所述气泵通过输气管与所述可充气气囊连接;所述电控开关位于所述输气管上。

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方法在控制气泵启动之后,还可以包括:

接收测距传感器发送的距离信号;所述测距传感器位于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上,用于检测电能发射装置与搭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

判断所述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是否达到预设距离;

若所述距离达到所述预设距离,则控制所述气泵切换至停止状态。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启动信号也可用于启动与电能发射装置连接的电源,使电能发射装置通电,向电能接收装置传输能量。

为减少能量损耗,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启动信号也可以仅用于移动装置移动,当移动装置驱使电能发射装置到达指定位置时,如电能发射装置与电能接收装置贴合时,可以向控制电源的服务器或控制器发送电源启动信号,用于启动与电能发射装置的电源。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可以在电能发射装置到达指定位置后,控制电控开关切换至关闭状态,使可充气气囊保持充气状态,从而可以使电能发射装置在达指定位置向电能接收装置传输能量。

当充电结束后,还可以控制电控开关切换至打开状态,放出可充气气囊中的气体,使电能发射装置恢复到最初状态,如,使电能发射装置回到地面。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必须按照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可移动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用于移动式储能电站对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74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