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1:32


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应用场景的多元发展,同一显示模组应用于不同场景成为越来越广泛的一种降低成本的方式。

针对显示模组的背光模组,常规侧入式背光模组一般是在正常放置的显示模组的下侧设置灯条,即下侧入光,上侧设置橡胶垫限位导光板;该方案利用重力作用,确保了下侧灯珠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间隙,从而确保了灯珠发出光线入射至导光板的入光效率。

但该方案的缺点是当显示模组翻转180°使用时,重力作用下导光板向处于上侧的灯条对侧下沉,压缩下侧橡胶垫,以致大幅度增加了灯珠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间隙,导致降低了灯珠发出的入射至导光板的光线的入光效率,不仅影响画面亮度,而且影像画面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显示模组翻转180°使用时,使灯珠发出光线入射至导光板的入光效率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该背光模组,能使该背光模组在正常使用状态和翻转180°使用状态时都能够实现其组装的可行性和信赖性测试需求,同时确保该背光模组180°翻转时灯珠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为能使由灯珠入射至导光板的光线的入射效率最高的设定间距;从而满足背光模组翻转180°的设计需求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的显示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条和导光板;

所述背板包括底壁和围设于所述底壁外围的侧壁;

所述灯条包括基材和设置于所述基材上的灯珠;

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底壁上方,所述灯条设置于所述背板的第一侧壁上,且所述灯珠的出光面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相对;

还包括限位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所述灯条和所述背板之间,用于对导光板相对所述灯条的位置进行限制固定,以使所述背光模组180°翻转时所述灯珠的出光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为设定间距;所述设定间距能使由所述灯珠入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光线的入射效率最高。

可选地,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

所述限位固定结构包括粘结条,所述粘结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底壁之间,且所述粘结条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分布,所述粘结条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底壁分别粘结连接。

可选地,所述粘结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延伸方向;

所述粘结条包括第一粘结层、弹性膜层和第二粘结层,所述第一粘结层、所述弹性膜层和所述第二粘结层依次叠置;

所述第一粘结层与所述导光板粘结连接,所述第二粘结层与所述底壁粘结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底壁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所述第二粘结层延伸至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底壁之间,且所述第二粘结层与所述反射片和所述底壁分别粘结连接。

可选地,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弹性膜层的厚度相当;

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弹性膜层之间间隔设定间距。

可选地,所述限位固定结构还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第二侧壁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二侧壁相接触,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间隔第一间距;

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第三侧壁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与第三侧壁相接触,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间隔第二间距。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子部,所述第一子部等间隔分布,且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子部分别位于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的接壤位置处和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的接壤位置处;

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子部,所述第二子部等间隔分布,且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二子部分别位于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的接壤位置处和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的接壤位置处。

可选地,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可选地,所述限位固定结构还包括第三限位部,位于第四侧壁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所述第三限位部与第四侧壁相接触,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过盈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至少三个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等间隔分布,且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三子部分别位于第四侧壁与第二侧壁的接壤位置处和第四侧壁与第三侧壁的接壤位置处。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三限位部都采用橡胶材质。

可选地,所述限位固定结构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灯条之间,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基材分别相接触。

可选地,沿所述灯条的延伸方向,至少分布有三个所述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等间隔分布;

最靠近第二侧壁的所述限位块和与其相邻所述灯珠之间的间隙大于位于所述灯条中间区域的所述限位块和与其相邻所述灯珠之间的间隙且小于最靠近第三侧壁的所述限位块和与其相邻所述灯珠之间的间隙。

可选地,沿所述灯条的延伸方向,分布有三个所述限位块;最靠近第三侧壁的所述限位块与第三侧壁之间的间距为所述灯条长度的1/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还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灯条和背板之间设置限位固定结构,能使该背光模组在正常使用状态和翻转180°使用状态时都能够实现其组装的可行性和信赖性测试需求,同时确保该背光模组180°翻转时灯珠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为能使由灯珠入射至导光板的光线的入射效率最高的设定间距;从而满足背光模组翻转180°的设计需求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的显示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通过采用上述背光模组,能够在翻转180°显示时确保其显示亮度不会降低,从而提升了该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模组在正常使用状态时导光板与灯珠之间的距离关系图;

图2为显示模组在翻转180°使用状态时导光板与灯珠之间的距离关系图;

图3为导光板与灯珠之间不同距离与灯珠入光效率之间的关系图;

图4为朗伯体光源的发光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5b为沿图5a中A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5c为图5b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d为图5b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a为沿图5a中DD剖切线和EE剖切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6b为图6a中F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c为图6a中G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d为图6a中H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a为图5a中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b为图5a中J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c为图5a中K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一款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轮廓尺寸及各限位块的位置尺寸示意图;

图9为限位块和与其相邻灯珠之间的需求间隙关系图;

图10为对导光板进行限位的各限位部的可用空间计算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2a-图12b为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的步骤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背板;11、底壁;12、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5、第四侧壁;2、灯条;21、基材;22、灯珠;3、导光板;4、粘结条;41、第一粘结层;42、弹性膜层;43、第二粘结层;5、反射片;6、第一限位部;61、第一子部;7、第二限位部;71、第二子部;8、第三限位部;81、第三子部;9、限位块;10、光学膜材;16、显示面板;17、背光模组;18、胶框;19、前框;20、保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图3,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在正常使用状态时,灯条2位于背光模组下侧,灯条2包括基材21和设置于基材21上的灯珠22,基材21与限位导光板3的限位块9零间隙配合(即间隙a=0),此时,灯珠22出光面与导光板3入光面之间的间隙b为0.15mm;灯珠22出光面上的出射角为120°(即-60°~+60°),其中出射角在118°(即-59°~+59°)范围内的光线射入导光板3,成为有效光线。但是当显示模组翻转180°使用状态时,灯条2位于背光模组上侧,导光板3受自身重力影响向下侧下沉,压缩灯条2对侧支撑物,此时,基材21与限位导光板3的限位块9之间的间隙a≥0.35mm,灯珠22出光面与导光板3入光面之间的间隙b≥0.5mm;灯珠22出光面上的出射角仍保持120°(即-60°~+60°),其中出射角在77°(即-38.5°~+38.5°)范围内的光线射入导光板,成为有效光线。

参照图4,灯珠可近似为朗伯体光源,根据朗伯体光源光强的计算公式:I=I

灯珠总光强:

导光板在显示模组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有效光强:

导光板在显示模组翻转180°使用时的有效光强:

导光板在显示模组正常使用状态时的入光效率:

导光板在显示模组翻转180°使用时的入光效率:

导光板在显示模组翻转180°使用时的入光效率相对于导光板在显示模组正常使用时的入光效率的损失比例:

由上述计算可知,若显示模组直接翻转180°使用,灯珠入光效率将会降低27.4%(即(99%-71.9%)/99%=27.4%),这使灯珠发出的入射至导光板光线的入光效率大幅度下降,大幅度影响用户体验效果。

针对上述显示模组翻转180°使用时,使灯珠发出光线入射至导光板的入光效率降低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参照图5a-图10,包括:背板1,灯条2和导光板3;背板1包括底壁11和围设于底壁11外围的侧壁;灯条2包括基材21和设置于基材21上的灯珠22;导光板3设置于底壁11上方,灯条2设置于背板1的第一侧壁12上,且灯珠22的出光面与导光板3的侧面相对;还包括限位固定结构,设置于导光板3、灯条2和背板1之间,用于对导光板3相对灯条2的位置进行限制固定,以使背光模组180°翻转时灯珠22的出光面与导光板3的入光面之间为设定间距;该设定间距能使由灯珠22入射至导光板3的光线的入射效率最高。

其中,通过在导光板3、灯条2和背板1之间设置限位固定结构,能使该背光模组在正常使用状态和翻转180°使用状态时都能够实现其组装的可行性和信赖性测试需求,同时确保该背光模组180°翻转时灯珠22的出光面与导光板3的入光面之间为能使由灯珠22入射至导光板3的光线的入射效率最高的设定间距;从而满足背光模组翻转180°的设计需求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的显示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a-图5d,背板1还包括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第四侧壁15与第一侧壁12相对,第二侧壁13与第三侧壁14相对;限位固定结构包括粘结条4,粘结条4设置于导光板3和底壁11之间,且粘结条4靠近第二侧壁13分布,粘结条4与导光板3和底壁11分别粘结连接。其中,粘结条4能将导光板3的对应第二侧壁13的一端牢固地固定到背板1上,在背光模组翻转过程中防止导光板3相对背板1移动。

可选地,粘结条4采用复合胶带。

可选地,粘结条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侧壁13的延伸方向;粘结条4包括第一粘结层41、弹性膜层42和第二粘结层43,第一粘结层41、弹性膜层42和第二粘结层43依次叠置;第一粘结层41与导光板3粘结连接,第二粘结层43与底壁11粘结连接。第一粘结层41和第二粘结层43均为双面胶。

可选地,第一粘结层41和弹性膜层42的垂直于粘结条4延伸方向的宽度m范围为1.952~2.928mm;第二粘结层43的垂直于粘结条4延伸方向的宽度n范围为4.512~6.768mm。可选地,第一粘结层41和弹性膜层42的垂直于粘结条4延伸方向的宽度m为2.44mm,第二粘结层43的垂直于粘结条4延伸方向的宽度n为5.64mm。第一粘结层41的厚度为0.05mm,第二粘结层43的厚度为0.05mm。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5,反射片5设置于底壁11与导光板3之间;第二粘结层43延伸至反射片5与底壁11之间,且第二粘结层43与反射片5和底壁11分别粘结连接。其中,第二粘结层43为双面胶,能够将反射片5与背板1固定连接,从而使反射片5相对背板1的位置固定,在背光模组翻转过程中防止反射片5相对背板1移动。

可选地,反射片5与弹性膜层42的厚度相当;反射片5与弹性膜层42之间间隔设定间距s。该设定间距s范围为0.16~0.24mm。可选地,该设定间距s为0.2mm,0.2mm为弹性膜层42与反射片5之间的预留组装间隙。可选地,第二粘结层43的垂直于粘结条4延伸方向的宽度n的3mm用于固定反射片5至背板1。

本实施例中,弹性膜层42采用泡棉材质。弹性膜层42向上承载固定导光板3的第一粘结层41,向下连接固定背板1的第二粘结层43,其作用一方面是补齐反射片5的设置所带来的高度差,另一方面是在导光板3随温度变化涨缩时为其提供位移空间。由于直接将导光板3用双面胶粘贴至背板1时,因导光板3(如PC材料的导光板3)热膨胀系数远大于背板1热膨胀系数(如SLGC材料的背板1),导光板3与背板1无法同步涨缩,背板1易对导光板3造成拉扯,致使导光板3有翘曲风险;泡棉材质的弹性膜层42具有良好的可拉伸和压缩性能,其作为固定导光板3至背板1的过渡材质可以有效避免导光板3在信赖性测试中发生翘曲。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限位固定结构还包括第一限位部6和第二限位部7,第一限位部6设置于第二侧壁13与导光板3之间;第一限位部6与第二侧壁13相接触,第一限位部6与导光板3之间间隔第一间距x;第二限位部7设置于第三侧壁14与导光板3之间;第二限位部7与第三侧壁14相接触,第二限位部7与导光板3之间间隔第二间距y。其中,第一限位部6和第二限位部7都采用橡胶材质。第一限位部6和第二限位部7的设置,能在背光模组包材震动测试和单体震动测试中有效保护导光板3,避免导光板3被背板1撞伤,从而避免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出现显示白斑问题。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6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子部61,第一子部61等间隔分布,且至少有两个第一子部61分别位于第二侧壁13与第一侧壁12的接壤位置处和第二侧壁13与第四侧壁15的接壤位置处;第二限位部7包括至少三个第二子部71,第二子部71等间隔分布,且至少有两个第二子部71分别位于第三侧壁14与第一侧壁12的接壤位置处和第三侧壁14与第四侧壁15的接壤位置处。多个第一子部61的设置能防止导光板3在震动测试中与第二侧壁13相撞,从而避免导光板3的对应第二侧壁13的一侧被撞伤。多个第二子部71的设置能防止导光板3在震动测试中与第三侧壁14相撞,从而避免导光板3的对应第三侧壁14的一侧被撞伤。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6也可以为条状,条状的第一限位部6布满整个第二侧壁13;第二限位部7也可以为条状,条状的第二限位部7布满整个第三侧壁14。

可选地,第一间距x小于第二间距y。可选地,第一间距x的范围为0.08~0.12mm;第二间距y的范围为0.32~0.48mm。可选地,第一间距x为0.1mm;第二间距y为0.4mm。可选地,第一限位部6的沿远离第二侧壁13方向的厚度为0.5mm;第二限位部7的沿远离第三侧壁14方向的厚度为2mm。第一间距x和第二间距y的上述尺寸设置,能够确保背光模组信赖性测试中导光板3有足够的空间完成高温膨胀行程,避免导光板3因高温膨胀而鼓起。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a-6d,限位固定结构还包括第三限位部8,位于第四侧壁15与导光板3之间;第三限位部8与第四侧壁15相接触,第三限位部8与导光板3之间过盈配合。其中,第三限位部8采用橡胶材质。过盈配合,即依靠第三限位部8与导光板3的过盈值,装配后使第三限位部8与导光板3表面间产生弹性压力,从而获得紧固的联接。过盈是指第三限位部8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导光板3的尺寸之差为负。通过在第四侧壁15与导光板3之间设置第三限位部8,能够在震动测试以及背光模组翻转过程中防止导光板3与第四侧壁15相撞,从而避免导光板3的对应第四侧壁15的一侧被撞伤。通过使第三限位部8与导光板3之间过盈配合,能够在震动测试以及背光模组翻转过程中防止导光板3在第一侧壁12与第四侧壁15之间晃动,确保灯珠22出光面与导光板3入光面之间的间距为能使灯珠22入射至导光板3的光线的入射效率最高的设定间距。

可选地,第三限位部8与导光板3之间过盈配合的过盈尺寸h1范围为0.16~0.24mm。可选地,第三限位部8与导光板3之间过盈配合的过盈尺寸h1为0.2mm。

可选地,第三限位部8包括至少三个第三子部81,第三子部81等间隔分布,且至少有两个第三子部81分别位于第四侧壁15与第二侧壁13的接壤位置处和第四侧壁15与第三侧壁14的接壤位置处。多个第三子部81的设置能防止导光板3在震动测试中与第四侧壁15相撞,从而避免导光板3的对应第四侧壁15的一侧被撞伤。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限位部8也可以为条状,条状的第三限位部8布满整个第四侧壁15。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参照图7a-图7c,限位固定结构还包括限位块9,限位块9位于导光板3与灯条2之间,且限位块9与导光板3和基材21分别相接触。其中,限位块9的材质与导光板3相同,且限位块9与导光板3一体成型。当然,限位块9也可以单独设置。限位块9的设置,能够在震动测试以及背光模组翻转过程中防止导光板3在第一侧壁12与第四侧壁15之间晃动,确保灯珠22出光面与导光板3入光面之间的间距为能使灯珠22入射至导光板3的光线的入射效率最高的设定间距。

可选地,沿灯条2的延伸方向L,至少分布有三个限位块9;限位块9等间隔分布;最靠近第二侧壁13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间隙s1大于位于灯条2中间区域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间隙s2且小于最靠近第三侧壁14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间隙s3。即沿灯条2的延伸方向L,不同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预留间隙为差异化间隙,因不同限位块9所在位置对应的导光板3的涨缩行程不同,所以不同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预留间隙也各不相同;限位块9所在位置越靠近第三侧壁14,其涨缩行程越大,其所需涨缩空间也越大,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预留间隙也需要越大;又因为灯条2相邻各灯珠22之间间距相等,为了确保越靠近第三侧壁14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预留间隙越大,越靠近第三侧壁14的限位块9,其自身沿灯条2延伸方向L的宽度越小;其中,限位块9沿灯条2延伸方向L的宽度=相邻灯珠22间距-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预留间隙。另外,上述设置,还能确保限位块9的成型稳定性和结构强度,避免限位块9的尺寸过于薄弱。

可选地,沿灯条2的延伸方向L,分布有三个限位块9;最靠近第三侧壁14的限位块9与第三侧壁14之间的间距s3为灯条2长度的1/3。其中,最靠近第二侧壁13的限位块9的靠近第二侧壁13的侧面与导光板3的靠近第二侧壁13的侧面平齐。上述设置,既保证了限位块9对导光板3的支撑,又保证了限位块9自身的强度。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沿灯条2的延伸方向L,分布有三个限位块9。最靠近第二侧壁13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间隙s1为0.8mm,中间位置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间隙s2为0.6mm,最靠近第三侧壁14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间隙s3为0.9mm。如此设计与设计粘结条4固定导光板3靠近第二侧壁13的一端至背板1,设计第二限位部7与导光板3之间的预留膨胀间隙较第一限位部6与导光板3之间的预留膨胀间隙大的原理相一致。因最靠近第二侧壁13的限位块9的最靠近第二侧壁13的一侧无灯珠,限位块9的设计空间充足,且导光板3组装时是以第二侧壁13所在侧和第一侧壁12所在侧为对位基准,因此,最靠近第二侧壁13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预留间隙s1为0.8mm;中间位置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间隙s2为0.6mm,最靠近第三侧壁14的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间隙s3为0.9mm均是以导光板3最靠近第二侧壁13的一侧为起点,限位块9所在位置为终点,结合导光板3材质对应热膨胀系数、项目模组信赖性测试对应最大温差,考虑并计算限位块9在信赖性测试中的涨缩位移,同时叠加导光板3、灯条2、背板1制造公差的统计公差之和所得。

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通过粘结条4对导光板3靠近第二侧壁13的一端的固定,在背光模组的信赖性测试以及180°翻转过程中,导光板3以第一侧壁12为起始点,随温度变化向第四侧壁15涨缩,灯珠22位置,在兼容导光板3和灯珠22的制造公差的情况下,导光板3入光面与灯珠22出光面之间可以确保设定间距h2(如0.15mm间距)配合,从而有效确保了灯珠22发出光线入射至导光板3的入光效率,进而能够有效确保背光模组180°翻转时的背光亮度不会降低,提升用户体验。

参照图8,为实际应用中的一款背光模组中导光板3的轮廓尺寸及各限位块9的位置尺寸示意图。其中,设从第四侧壁15到第一侧壁12的方向为上下方向,从第二侧壁13到第三侧壁14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参照图9,对于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需求间隙A(指该间隙的最小理论值)需包括限位块9的最大温差涨缩位移量,加限位块9与灯条2各自的制造公差之后的统计公差之和,由图9可知,对于最靠近第二侧壁13的限位块9和中间位置的限位块9,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设计间隙B(指实际该间隙的设计值)≥需求间隙A,对于最靠近第三侧壁14的限位块9,限位块9和与其相邻灯珠22之间的设计间隙B≈需求间隙A,同时,各限位块9的设计间隙B需满足设计需求。

参照图10,对于第一限位部6、第二限位部7和第三限位部8,各限位部的可压缩空间a=各限位部沿远离其所在侧壁方向的厚度×各限位部的有效压缩比;各限位部与导光板3之间的设计间隙b指该间隙的实际设计值;当限位部与导光板3之间设计为干涉配合时,设计间隙b为负数。导光板3膨胀时可用总空间c=a+b,由图10可知,导光板3膨胀时可用总空间c≥限位部与导光板3之间的需求间隙A(指该间隙的最小理论值)。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光学膜材10,多个光学膜材10依次叠置,并位于导光板3背离底壁11的一侧;各光学膜材10的局部边缘区分别与导光板3粘结连接;不同光学膜材10的与导光板3的粘结连接区在底壁11上的正投影互不交叠。如此设置,能够确保多个光学膜材10能分别与导光板3固定连接,从而确保多个光学膜材10不会在背光模组的翻转过程中任意晃动,进而确保了各光学膜材10对光线的稳定和良好处理,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的背光性能。

基于背光模组的上述结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该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参照图12a-图12b,包括:首先组装第一限位部6、第二限位部7和第三限位部8;依据各限位部的组装基准将其组装至背板1的相应侧壁上,各限位部通过粘结胶粘结至相应侧壁上。然后粘贴粘结条4至背板1;用粘结条4固定反射片5至背板1后,将灯条2固定至第一侧壁,其中,基材与第一侧壁相贴合,灯珠出光面朝向背板1内侧;取导光板3,将与导光板3一体成型的限位块与灯条基材对齐,将导光板3对齐第一限位部6后,向下将导光板3放置于背板1底壁上;将导光板3放置于背板1底壁上之后,轻轻按压导光板3对应第二限位部7和第三限位部8的位置,将导光板3组装到位;最后将多个光学膜材10依次贴设于导光板3背离背板1的一侧。

其中,依据上述流程组装导光板3,既可以确保导光板3入光面与灯珠出光面之间间隙,又可以确保导光板3与第一限位部6、第二限位部7和第三限位部8之间间隙,同时还可以确保组装过程中导光板3不会被灯条2上的灯珠和基材划伤,降低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出现白点的风险。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灯条和背板之间设置限位固定结构,能使该背光模组在正常使用状态和翻转180°使用状态时都能够实现其组装的可行性和信赖性测试需求,同时确保该背光模组180°翻转时灯珠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为能使由灯珠入射至导光板的光线的入射效率最高的设定间距;从而满足背光模组翻转180°的设计需求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模组的显示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参照图13,包括显示面板16,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7,显示面板16设置于背光模组17的出光侧。

其中,显示面板16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组17能够为显示面板16提供显示背光。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包括胶框18和前框19,胶框18包裹背光模组17中光学膜材和导光板的四周边缘及边缘端面,以实现对背光模组17中各膜层的进一步固定,同时还能防止背光模组17边缘漏光。前框19包裹显示面板16的四周边缘及边缘端面,以实现对显示面板16的保护,同时还能形成显示面板16的边框,使整个显示模组更加美观。

另外,该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背光模组17背侧的电路板以及对该电路板形成盖合的保护罩20,电路板上集成有能够驱动和控制显示面板16显示的电路;保护罩20能对该电路板形成保护。

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模组,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能够在翻转180°显示时确保其显示亮度不会降低,从而提升了该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可以为OLED面板、OLED电视、显示器、手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背光模组结构、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837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