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7:38


一种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智能辅助诊疗,尤其涉及一种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背景技术

为相应国家对中医药持续发展的号召,实现智能化系统基层100%覆盖,提升四大中医服务能力,包括基层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中医药开方能力、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合理用药能力等,实现全区中医业务的规范诊疗。

为提高中医诊疗的效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包括病例采集模块、证型分析计算模块和用药分析推荐模块,以及辨证模型模块、治疗模型模块、处方库模块和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其中,

辨证模型模块包括症状模型子模块、证型模型子模块、症证计算模型子模块,问诊单子模块;其中,

症状模型子模块用于构建和存储症状标准库;

证型模型子模块用于构建和存储证型标准库;

症证计算模型子模块用于根据症状模型子模块和证型模型子模块将症状转换为相应证型;

问诊单子模块用于根据不同的专病生成相应的问诊单;

治疗模型模块用于根据证型分析计算模块提供的患者证型,从处方库模块中选择出相应的处方;

处方库模块用于输入和存储多种基本处方;

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用于构建和存储多种药品加减的规则;

病例采集模块用于调用问诊单子模块生成相应的问诊单以采集病例信息关键词;

证型分析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病例采集模块采集到的病例信息关键词,调用症证计算模型子模块,确定病例所属证型;

用药分析推荐模块用于调用治疗模型模块,根据病例所属证型确定基本处方,然后调用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对药品进行加减,确定最终处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处方解读模块,处方模块用于对确定的最终处方进行解读。

进一步地,问诊单包含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全身症状、舌苔情况、脉象情况。

进一步地,处方库模块包括内服中药处方、外用中药处方和技术处方。

进一步地,症证计算模型子模块根据症状和证型的对应的量化关系,分别计算出每个证型所得的分值,根据分值排序后取最大分值的证型作为最终的证型。

进一步地,如果所有证型的分值都一样,症证计算模型子模块提示医生补充采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直到最大分值的证型唯一,再最终确认所属证型。

进一步地,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包括根据就诊时的季节、节气实现处方药品的自动加减的规则。

进一步地,用药分析推荐模块将治疗参数推送到治疗设备。

本发明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可有效提高中医的诊疗效率。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问诊单的界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内服处方的界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内服处方解读的界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外用处方的界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外用处方解读的界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技术处方界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技术处方解读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病例采集模块、证型分析计算模块和用药分析推荐模块和处方解读模块,以及辨证模型模块、治疗模型模块、处方库模块和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

辨证模型模块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本发明的辨证模型按单病种构建,包含结构化的问诊单子模块,症状模型子模块、证型模型子模块、症证计算模型子模块。通过临床采集到的标准症状、体征结合后台症状证型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后实现辨证。

问诊单子模块用于根据不同的专病生成相应的问诊单,每个问诊单包含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全身症状、舌苔情况、脉象情况内容。问诊单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自定义配置,问诊单上的内容需要严格按照《中医临床基本症状信息分类与代码》来构建。

症状模型子模块的具体内容为:症状模型主要体现为症状标准库,严格按照《中医临床基本症状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建模,根据标准规范划分为:必要类目:骨干症状、获取方式;附加类目:人体部位、患者人群、性质情况、颜色情况、光泽情况、形态情况、动态情况、排出物质地、排出量、排出感、次数增减、月经周期、气味情况、轻重程度、发生因素、加重因素、缓解因素、沉浮情况、发作缓急、发作情况、持续时间、专科病症、方位情况等,各分类类目可根据需要再设置大目类、中目类、小目类、细目类,共同构成症状信息多轴组合分类体系。

基本症状信息分类代码表(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证型模型子模块的具体内容为:证型模型体现为证型标准库,严格按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修订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二部分:证候》数据建模。将临床常用证候分为:八纲证候类术语、病因证候类术语、气血阴阳精髓津液证候类术语、脏腑官窍证候类术语、经络证候类术语、六经证候类术语、三焦证候类术语、卫气营血证候类术语、其他证候类术语、期度类术语。

中医证候名术语与分类代码表(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症证计算模型子模块的具体内容为:将某个中医病名或者主要症状对应的症状及证型进行量化配置,比如“黄汗”为主要症状,和他相关联的证型有“营卫壅闭”、“湿热蕴积”两个证型,和它相关的症状有“汗黄”、“汗黄如柏汁”、“口苦”、“尿不利”、“身微肿”、“发热”、“肋痛”、“舌苔白”、“舌苔黄或舌苔腻”、“脉沉”、“脉滑”11个症状,并且配置了症状和证型之间的量化关系,比如“脉沉”这个症状和两个证型都有关系,分别设置了3分,“身微肿”这个症状只和“湿热蕴积”这个证型有关系(10分),和“营卫壅闭”这个这个证型没有关系,所以没有设置量化值。

主症为“黄汗”的症状和证型之间的配置关系表如下表所示:

实际使用过程中,首先将中医常用的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全身症状、舌苔情况、脉象情况信息,输入到症状模型,症状模型对这些信息进行标准化编码处理,从而生成便于分析、便于交换的标准症状数据,证型模型对常用的证型信息进行标准化编码的处理,从而生成符合数据分析、数据交换的标准数据,症证计算模型提供对症状到证型的计算量化处理,从而完成从症状到证型的关系转换,根据证型信息、症状信息、症状和证型关系信息从而生成包含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全身症状、舌苔情况、脉象情况内容的结构化问诊单。

治疗模型模块按照中医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的治疗观念,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季节、节气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多种治疗优势,本发明的治疗模型按照患者需要可开具多种处方类型,包括中药内服处方、中药外用处方、适宜技术处方,充分满足患者的需求。

治疗模型模块将证型分析计算模块所得的患者证型数据导入治疗模型模块中,治疗模型模块利用证型分析计算模块提供的患者证型数据进行如下的运算判断,判断规则具体为:根据证型名称比如“风寒袭肺证”从处方库模块中选择出相应的内服中药方、外用中药方、适宜技术处方,从而获得相应的处方。并且三种处方类型分别按照不同的界面(或者标签页)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医生选择不同类型的处方,根据中医一人一方的治疗理论,需要将病例采集模块中所包含的西医病名、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质、地址)、患者的症状体征、当前季节和节气输入到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当中,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根据内置的药品加减规则进行对处方药品的增加、删除、修改操作,实现处方的调整,最终生成适合患者本身情况的处方。

处方库模块包含预先输入的多种处方,根据分类可区分内服中药处方(饮片、颗粒、膏方)、外用中药处方(熏蒸、外洗)、适宜技术处方(针刺、艾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食疗处方。

将上述步骤证型分析模块所得的患者证型数据导入此处方库模块,进行知识库检索匹配的具体运算判断,判断规则具体为:根据证型名称如“风寒袭肺”从处方库模块中自动匹配内服中药方、外用中药方、事宜技术处方,从而获得相应的多种治疗手段的推荐结果,再将该多种处方结果传输至药品加减规则库,由药品加减规则库实现处方药品的增加、删除、修改。

按照中医治疗“一人一方”的治疗理论,需要针对处方进行加减才能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本发明建立了针对药品加减的规则库,根据患者的客观化症状实现了药品的加减,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实现了药品的加减,根据西医病名实现了药品的加减。

将上述步骤处方库模块检索匹配所得的多种治疗方式的处方数据导入此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进行根据内置的规则引擎实现处方药品的加减的具体运算判断,判断规则具体为:根据西医病名实现药品的加减、根据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质、地址)实现处方药品的加减、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实现处方药品的加减、根据当前的季节和节气实现处方药品的加减,从而获得相应的最终处方结果,再将该最终的处方传输至处方解读模块。

遵循标准:搜集整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严格按照《中医临床基本症状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的基本症状、并对中医症状分类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最后从信息规范和利用的角度提出信息分类依据与原则,构建症状信息分类体系框架,采用相应的编码技术,形成基本症状分类代码表,为症状信息采集及后期数据交换、分析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采集内容:病例信息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中医四诊、患者基本信息、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其它信息。其中患者基本信息、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通过数据接口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获取。主诉、中医四诊、现病史、既往史由标准化的问诊单子模块生成的问诊单采集获取并自动生成。

其它信息包括季节、节气可通过计算机当前时间进行直接计算获取。

证型分析计算模块作为分析证型的核心组件,整个看病流程如下:病名选择:中医病名命名规范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GBT 15657-1995》及其修订版本,根据患者最主要的症状,直接在“证型分析计算模块”对应的界面选择或者输入获取,比如医生选择“咳嗽”,系统根据所选择的病名展示结构化的问诊单界面。

症状确认:医生根据对患者的望、闻、问、切诊断,结合问诊单上信息指引,医生通过直接勾选或者输入的方式客观化采集患者症状、体征阳性指标并录入到表单,这些采集的症状、指标,作为计算证型的关键词。

证型计算:根据望、闻、问、切采集到的标准化的症状、体征信息,结合症状和证型关系模型进行匹配,通过关联关系统计证型对应的症状个数,通过预设的分值计算各个证型的得分情况,通过分值比较后取分值最大的证型作为本次就诊的最终诊断结果。

具体如下:该系统从辨证模型模块提调取中医证型数据;证型计算的具体规则为:将病例采集模块中的患者的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全身症状、舌苔情况、脉象情况信息输入到辨证模型模块,根据症证计算模型子模块症状和证型的对应的量化关系,分别计算出每个证型所得的分值,根据分值排序后取最大分值的证型作为最终的证型,如果所有证型的分值都一样,系统需要提醒医生补充采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直到最大分值的证型唯一,才能最终确认所属证型。

用药分析推荐模块调用治疗模型模块,推送出符合患者疾病、证型的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处方、中药外治处方、适宜技术处方。根据患者西医病名结合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实现药品的加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实现药品的加减、根据患者基本信息体质、性别、年龄、地址结合药品加减规则库实现药品加减。根据看病的季节、节气结合药品加减规则库实现药品的自动加减。最后根据最终的药品列表,根据中药君臣佐使的特性结合药品加减规则库实现药品的排序。

具体为:由治疗模型模块提供中药处方数据给用药分析推荐模块,用药分析推荐模块的具体规则为:用药分析推荐模块将患者所属的中医证型数据给治疗模型模块;从而获得多种治疗手段的处方,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可区分内服中药方、外用中药方、适宜技术处方。其中内服中药方获取规则为:将患者中医证型数据输入到处方库模块,通过数据库匹配检索出相应的内服中药处方信息返回给用药分析推荐模块,用药分析推荐模块将采集到的西医病名、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质、地址)、患者症状体征、当前的季节和节气以及内服中药处方信息发送给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通过内置的规则引擎进行处方药品的增加、删除、修改。其中外服中药方获取规则为:将患者中医证型数据输入到处方库模块,通过数据库匹配检索出相应的外用中药处方信息返回给用药分析推荐模块。其中适宜技术处方获取规则为:将患者中医证型数据输入到处方库模块,通过数据库匹配检索出相应的适宜技术处方信息返回给用药分析推荐模块。通过以上三种治疗方案,系统能够适配不同的业务场景来推送出适合患者本身的治疗建议。

基于用药分析推荐的内服中药方、外用中药方、适宜技术处方,每种治疗方式提供方解,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处方解读包括方剂名、功效主治、方解、用法服法、服药频次、操作指南、处方来源。处方解读模块采用多媒体展示方式,包括文本、语音、图片、高清视频。

具体为:由处方库提供方剂名、功效主治、方解、用法服法、服药频次、操作指南、处方来源数据给用处方解读模块,处方解读的具体规则/方式为:文本阅读、语音播放、高清视频观看、图片调阅;从而实现医生对遣方用药、操作手法的深度了解,避免临床医疗差错。

一个具体实例如图2-8所示。患者张某,女,58岁,患者自述有5年的胃病史,3年前外院经胃镜确诊“萎缩性胃炎”,各医院多方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近日加重,遂来中医科就诊要求服中药。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胃脘痞满不舒,有时隐痛,饥不欲食,勉强食后胃脘胀满益甚.伴有便秘、口干舌燥,倦怠乏力,心慌气短。

医生针对上述症状体征信息,医生进入系统选择“胃脘痛”问诊单,进入病例采集模块,并且将症状体征信息录入到问诊单,如图2所示。点击“推导”按钮,将患者症状、体征信息发送到证型分析计算模块,证型分析计算模块将患者症状、体征关键词进行标准化转换之后调取辨证模型模块获取中医证型为“气虚证”,将证型数据发送到用药分析推荐模块,用药分析推荐模块根据业务场景按照不同的治疗模型可推送出多种治疗方案。

用药分析推荐模块调用处方库模块推荐出内服中药方为“姜半夏10、黄连3、干姜5、党参15、炒白术10、炒白芍10、炒枳壳10、煅瓦楞子30(先煎)、柴胡6、炙甘草6”。根据患者西医病名“萎缩性胃炎”,调用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增加药品“加刺猬皮10、石见穿15、莪术10、仙鹤草30”,根据患者体征“便秘”,调用药品加减规则库将“炒白术10”修改为“生白术60”。根据“气虚”体质药品加减规则库模块去掉药品“炒白芍、黄连”。最终内服处方为,如图3所示:“炙黄芪25、山药20、党参20、姜半夏10、干姜5、炒枳壳10、煅瓦楞子30、柴胡6、炙甘草6、厚朴10、仙鹤草30、刺猬皮10、石见穿15、莪术10”。基于推送的处方医生可通过查看“方解”以此来解读处方的功效、主治、用法、出处、原文。如图4所示

用药分析推荐模块调用处方库模块推荐出外用中药方,如图5所示,最终获取到的外用中药方:“香附50、干姜30、高良姜50、肉桂30”,外用方式:“熏蒸”,推荐设备:“立鑫200E”,操作指南:“取坐位,熏蒸双脚,每次20分钟,3次/天”,系统支持和治疗设备物联(比如熏蒸床),可以将治疗参数(治疗时间20分钟、设定气压85帕、设定温度50摄氏度)一键发送到治疗设备,实现治疗自动化。基于推送的处方医生可通过查看“方解”以此来解读处方的方剂名、主治、仪器时间、操作指南、来源书籍,如图6所示。

用药分析推荐模块调用处方库模块推荐出适宜技术处方,如图7所示,最终的适宜技术处方为:“上脘、阿是穴、中脘、气海、天枢、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至阳、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承山、肩井”,推荐治疗类型为:“艾灸”,操作指南为:“方二上脘-脐中、阿是穴、中脘、气海、天枢、背部膀胱经循行线、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至阳、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承山、肩井。腹部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侧,先用掌根逆时针摩腹3~5分钟,再用-指禅推法沿上脘-脐中推2~3分钟,然后按揉腹部阿是穴、中脘、气海、天枢穴2~3分钟。背部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侧,先用摩法沿背部膀胱经循行线施术2~3分钟,再用点穴法排点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至阳穴。四肢治疗:点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承山穴后,再提拿肩井穴3~5次。”基于推送的处方医生可通过查看“方解”以此来解读处方的适宜技术类型、疾病、操作指南、高清视频、穴位图片,如图所8示。

本发明的病例信息采集采用一病一模板模式,通过单病种限定症状范围、证型范围结局了症状范围过大的问题,并且通过辨证模型实现了症状、证型之间的量化关系,为精准辨证提供了基础支撑。采用国家、行业相关信息标准,结局了系统信息孤岛问题,可以和医疗机构内部系统集成,满足互联互通需求。通过构建中医知识库涵盖中医内服处方、中药外用处方、适宜技术处方,实现多种处方同时推荐,满足患者多样化治疗方案。通过处方解读模块,让医生了解辨证思路、用药思路,不但让医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中医经方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和智能检测装置
  • 一种基于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的中医智能诊疗辅助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293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