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座椅旋转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7:35


座椅旋转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座椅在基座部件上可旋转的座椅旋转装置(seat-rotatingdevice)。

背景技术

根据专利文件1,已知一种对车辆座椅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座椅旋转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73491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这种座椅旋转装置中,期望座椅在静止的锁定状态下不发生晃动(抖动),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座椅旋转装置中,在旋转座椅时其防晃动功能仍发挥作用,用于旋转座椅的力增大到必要程度以上。

本发明是鉴于该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座椅静止状态下防止晃动且在旋转时解除晃动防止状态而使座椅易于旋转的座椅旋转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座椅旋转装置,该座椅旋转装置使座椅能够在基座部件上旋转,其第1特征在于,具有支承部件、环形旋转部件、锁定部件和晃动抑制部件(rattling prevention member),其中,所述支承部件被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环形旋转部件支承座椅框架,且被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外侧和内侧中的一方,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锁定部件能够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动作,其中,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件卡合来阻止所述环形旋转部件旋转,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所述锁定部件解除与所述支承部件的卡合来允许所述环形旋转部件旋转;所述晃动抑制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环形旋转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锁定部件联动连接,当所述锁定部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晃动抑制部件成为其与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环形旋转部件均紧密接触的状态,当所述锁定部件位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所述晃动抑制部件成为其与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环形旋转部件之间产生间隙的状态。

另外,在第1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所述晃动抑制部件能够绕与所述环形旋转部件同轴的轴线旋转,且形成为环形,并且被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环形旋转部件之间,在所述锁定部件上一体形成有连接臂部,其中,所述锁定部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环形旋转部件;所述连接臂部与所述晃动抑制部件相连接。

在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卡合臂部在所述环形旋转部件的周向上在与所述连接臂部分离的位置与所述锁定部件一体地形成,其中,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卡合臂部卡合于所述环形旋转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所述卡合臂部解除与所述支承部件的卡合。

在第1~第3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在所述晃动抑制部件和所述环形旋转部件中的一方上形成有楔形的突起部,该突起部具有突起部侧斜面,所述突起部侧斜面的高度随着靠向移动方向而逐渐降低,所述移动方向是指所述晃动抑制部件响应于所述锁定部件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侧的动作而进行移动的方向,在所述晃动抑制部件和所述环形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上形成有凹部,所述突起部能够嵌合于该凹部,且该凹部具有与所述突起部侧斜面相向的凹部侧斜面,并且收容该突起部的一部分。

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突起部嵌合于所述凹部的一侧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用于对所述晃动抑制部件施力。

在第3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在所述环形旋转部件和所述支承部件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在所述锁定位置贯插所述卡合臂部的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环形旋转部件的周向的宽度被设定为使所述通孔与贯插在这些通孔中的所述卡合臂部之间沿所述周向产生间隙。

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和所述凹部被配置于在所述环形旋转部件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

在第1~第7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于,所述晃动抑制部件能够在所述锁定部件的所述锁定位置分别在所述环形旋转部件的径向和轴向上与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环形旋转部件均紧密接触,且所述晃动抑制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环形旋转部件之间。

并且,在第1~第8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9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是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具有座垫和被配置在该座垫的上方的座椅靠背,且能够通过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的一对滑轨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支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晃动抑制部件与锁定部件联动,该锁定部件在阻止支承座椅框架的环形旋转部件旋转的锁定状态与该锁定状态的解除之间切换,在锁定部件的锁定位置,晃动抑制部件成为其与支承部件和环形旋转部件均紧密接触的状态,当锁定部件变为锁定解除位置时,晃动抑制部件变为与支承部件及环形旋转部件之间产生间隙的状态,因此,能够在座椅的静止状态下防止晃动,在旋转座椅时易于旋转。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环形的晃动抑制部件被配置在支承部件与环形旋转部件之间,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环形旋转部件的锁定部件上一体形成有与晃动抑制部件连接的连接臂部,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使所述晃动抑制部件与锁定部件的动作联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锁定位置卡合于环形旋转部件及支承部件的卡合臂部在环形旋转部件的周向上,在与连接臂部分离的位置与锁定部件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避免用于锁定环形旋转部件的机构和用于使晃动抑制部件与锁定部件联动的机构在沿环形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大型化,并且紧凑地配置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晃动抑制部件和环形旋转部件中的一方上形成三角形的楔形的突起部,在晃动抑制部件和环形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上形成能够使突起部嵌合的凹部,该凹部收容所述突起部的一部分,所述突起部和所述凹部具有以其高度随着靠向移动方向而逐渐降低且彼此相向的斜面,该移动方向是指,晃动抑制部件响应于锁定部件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侧的动作而进行移动的方向,在锁定部件从锁定位置进行动作而到达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易于解除突起部与凹部的嵌合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晃动部件被向使突起部嵌合于凹部的一侧施力,因此,能够在锁定状态下更可靠地保持突起部与凹部的嵌合,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晃动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环形旋转部件和支承部件上分别形成有用于贯插卡合臂部的通孔,卡合臂部以在环形旋转部件的周向上与所述通孔之间产生间隙的方式贯插在通孔中,因此在锁定状态下突起部与凹部嵌合来抑制晃动,据此,能够在卡合臂部与环形旋转部件及支承部件之间不产生晃动的情况下宽松地设定卡合臂部和通孔的尺寸公差,易于制作和组装,且能够有助于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在环形旋转部件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突起部与凹部嵌合,因此,能够避免嵌合载荷集中在一个部位而使其在周向上分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锁定位置,晃动抑制部件在环形旋转部件的径向和轴向上与支承部件和环形旋转部件均紧密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环形旋转部件在径向、周向和轴向上晃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9特征,座椅为车辆座椅,据此,作为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能够有效地适用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位于座椅旋转装置上的状态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座椅旋转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沿图2的3-3剖切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在图2中省略支承部件来表示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将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a)和锁定部件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b)进行对比,且沿图3的5-5剖切来表示的剖视图。

(第1实施方式)

图6是将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a)和锁定部件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b)进行对比,且沿图3的6-6剖切来表示的剖视图。

(第1实施方式)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第2实施方式)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座椅旋转装置的锁定状态下的横剖俯视图,是沿图9的8-8剖切的剖视图。(第3实施方式)

图9是沿图8的9-9剖切的剖视图。(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沿图9的10-10剖切的剖视图。(第3实施方式)

图11是省略支承部件后观察锁定部件和晃动抑制部件附近的立体图。(第3实施方式)

图12是锁定解除状态下的与图8对应的横剖俯视图。(第3实施方式)

图13是沿图12的13-13剖切的剖视图。(第3实施方式)

图14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a)与锁定部件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b)进行对比表示的与图5对应的剖视图。(第4实施方式)

图15是沿图14的15-15剖切的剖视图。(第4实施方式)

图16是将第5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a)与锁定部件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b)进行对比表示的与图5对应的剖视图。(第5实施方式)

图17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位于旋转机构上的状态的立体图。(第6实施方式)

图18是从上方来观察座垫侧受压部件和旋转机构的俯视图。(第6实施方式)

图19是沿图18的19-19剖切的剖视图。(第6实施方式)

图20是从图19的20向视方向来观察滑轨和旋转机构的图。(第6实施方式)

图21是从图19的21向视方向观察滑轨和旋转机构的图。(第6实施方式)

图22是沿图20的22-22剖切的剖视图。(第6实施方式)

图23是沿图20的23-23剖切的剖视图。(第6实施方式)

图24是座垫和座椅靠背的立体图。(第6实施方式)

图25是第7实施方式的与图18对应的俯视图。(第7实施方式)

图26是座垫和座椅靠背的立体图。(第7实施方式)

图27是第8实施方式的与图22对应的剖视图。(第8实施方式)

图28是图27的28向视图。(第8实施方式)

图29是图27的29向视图。(第8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1:座椅;11a:座垫;11b:座椅靠背;12:座椅框架;13:滑轨;15、45、55、109:座椅旋转装置;16、46、56、108:基座部件;17、47、57、110:支承部件;18、48、58、111:环形旋转部件;19、59、132:锁定部件;20、60、82、90、133:晃动抑制部件;19a、132a:连接臂部;19b、132b:卡合臂部;33、34、137、138:通孔;35、37:突起部;35a、37a:突起部侧斜面;36、38:凹部;36a、38a:凹部侧斜面;40:移动方向;41:施力部件;d1、d2:间隙;W1、W2:通孔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和“上下”是指,在座椅处于就座的乘员朝向前方的姿势的状态下由该乘员观察到的方向。

第1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1~图6一边对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中,座椅11是搭载在车辆上的车辆座椅,其座椅框架12被配设在第1基座部件16上,该第1基座部件16能够通过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的左右一对滑轨13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所述座椅框架12具有:座垫框架28,其支承所述座椅11的座垫11a且配置在所述第1基座部件16的上方;和座椅靠背框架29,其支承被配置在所述座垫11a的上方的座椅靠背11b且连接于所述座垫框架28的后部。

一并参照图2~图4,所述座椅框架12通过依照本发明的第1座椅旋转装置15以可绕铅垂轴线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1基座部件16上,其中所述第1基座部件16通过所述滑轨13以可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被支承,该第1座椅旋转装置15具有:第1支承部件17,其被固定在所述第1基座部件16上;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其支承所述座椅框架12,且被配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外侧和内侧中的一方(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外侧),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第1基座部件16;第1锁定部件19,其被支承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在该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相对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锁定状态与锁定状态解除之间切换;和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其与该第1锁定部件19的动作联动,且被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之间,形成为环形。

所述第1支承部件17一体地具有:环形的第1底壁部17a,其抵接在所述第1基座部件16上;锥形的第1侧壁部17b,其形成为直径随着靠向上方而略微变大,且从第1底壁部17a的外周向上方竖起;环形的第1平坦壁部17c,其从第1侧壁部17b的上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圆筒形的第2侧壁部17d,其从该第1平坦壁部17c的外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1底壁部17a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通过铆钉21与所述第1基座部件16相结合。

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一体地具有:第2底壁部18a,其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1平坦壁部17c的下方形成为环形;圆筒形的第3侧壁部18b,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的半径方向外侧,且从所述第2底壁部18a的外周立起;第1凸缘部18c,其从第3侧壁部18b的上端部向外侧方伸出,所述第3侧壁部18b以其上端部比所述第2侧壁部17d的上端部靠上方的方式来形成。

轴承22被介设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2底壁部18a与所述第1基座部件16之间,该轴承22通过在环形的保持部23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保持滚珠24而形成,在所述第2底壁部18a和所述第1基座部件16上形成有滚珠保持凹部25、26,该滚珠保持凹部25、26能够对所述滚珠24的一部分以可旋转的方式来收容保持。

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能够绕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同轴的轴线旋转,且形成为环形,并且被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之间,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形成为一体地具有:环形的第3底壁部20a,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1平坦壁部17c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2底壁部18a之间;圆筒形的第4侧壁部20b,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之间,且从所述第3底壁部20a的外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L字形。并且,所述第4侧壁部20b的高度被设定为,所述第4侧壁部20b的上端部比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的上端部和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的上端部低。

一并参照图5,所述第1锁定部件19能够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动作,且被支承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1凸缘部18c,并且通过具有铅垂轴线的轴27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1凸缘部18c,在所述锁定位置,如图5中的(a)所示,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卡合来阻止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旋转,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如图5中的(b)所示,所述第1锁定部件19解除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的卡合来允许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旋转。

在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上一体地形成有连接臂部19a,通过使所述连接臂部19a的前端部贯插于形成在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上的连接孔30中,来将所述第1锁定部件19连接于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该连接臂部19a贯插于形成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上的贯插孔31中,如图5中的(b)所示,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处于锁定解除位置时,该连接臂部19a连接于所述连接孔30,所述连接臂部19a对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作用朝向其转动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上一体地形成有卡合臂部19b,在所述锁定位置,该卡合臂部19b卡合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和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但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该卡合臂部19b解除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的卡合,该卡合臂部19b和所述连接臂部19a被配置于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周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

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与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之间设置有围绕所述轴27的扭簧32,通过该扭簧32发挥的弹力,对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以使其向所述锁定位置侧转动的方式进行施力。

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中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的上部,形成有用于贯插所述卡合臂部19b的第1通孔33。贯插在该第1通孔33中的所述卡合臂部19b的顶端部位于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中的所述第4侧壁部20b的上方位置,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如图5中的(a)所示的那样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以贯插所述第1通孔33且跨越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的所述第4侧壁部20b的方式进行动作的所述卡合臂部19b的顶端部被贯插在第2通孔34中,该第2通孔34形成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中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的上部。

并且,所述第1通孔33和所述第2通孔34沿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周向的宽度W1和宽度W2被设定为,所述第1通孔33和所述第2通孔34与贯插在这些通孔33、34中的所述卡合臂部19b之间沿所述周向产生间隙d1、d2。

一并参照图6,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与所述第1锁定部件19联动连接,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成为其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和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均紧密接触的状态,但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位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成为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及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之间产生间隙的状态,在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和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中的一方上形成有楔形的第1突起部35及第2突起部37,在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和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中的另一方上,分别形成有收容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的一部分的第1凹部36及第2凹部38,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能够嵌合于第1凹部36及第2凹部38。

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在所述第1锁定部件19的所述锁定位置,使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径向上能够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及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均紧密接触,在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的所述第4侧壁部20b上,形成以沿该第4侧壁部20b的周向较长地延伸的方式切出的弹性臂部39,在该弹性臂部39的顶端部形成第1突起部35,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4侧壁部20b形成第1凹部36。

所述第1突起部35形成为楔形,具有第1突起部侧斜面35a,该第1突起部侧斜面35a的高度随着靠向移动方向40而逐渐降低,该移动方向40是指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响应于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侧的动作而进行移动的方向,能够使所述第1突起部35嵌合的所述第1凹部36形成为三角形,具有与所述第1突起部侧斜面35a相向的第1凹部侧斜面36a并且收容该第1突起部35的一部分。

另外,为了在所述第1锁定部件19的所述锁定位置,使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轴向上能够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及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均紧密接触,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2底壁部18a形成有第2突起部37,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3底壁部20a形成有第2凹部38。

所述第2突起部37形成为楔形,具有第2突起部侧斜面37a,该第2突起部侧斜面37a的高度随着靠向移动方向40而逐渐变低,该移动方向40是指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响应于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侧的动作而进行移动的方向,能够使所述第2突起部37嵌合的所述第2凹部38形成为,具有与所述第2突起部侧斜面37a相向的第2凹部侧斜面38a并且收容该第2突起部37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如图5中的(a)和图6中的(a)所示,所述第1突起部35的所述第1突起部侧斜面35a及所述第2突起部37的所述第2突起部侧斜面37a与所述第1凹部36的所述第1凹部侧斜面36a及所述第2凹部38的所述第2凹部侧斜面38a紧密抵接,据此,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及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紧密接触,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在所述第1锁定部件19的所述锁定位置,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径向和轴向上分别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及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均紧密接触。

另外,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处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如图5中的(b)和图6中的(b)所示,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向所述第1突起部35的所述第1突起部侧斜面35a及第2突起部37的所述第2突起部侧斜面37a分别远离所述第1凹部36的所述第1凹部侧斜面36a及所述第2凹部38的所述第2凹部侧斜面38a的一侧移动,由此晃动防止状态被解除。

并且,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和所述第1凹部36及所述第2凹部38被配置于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

另外,第1施力部件41形成为大致U字形,对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向使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嵌合于所述第1凹部36及所述第2凹部38的一侧施力,该第1施力部件41例如被设置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第3侧壁部18b与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的第4侧壁部20b之间,且被配置在沿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周向的多个部位。

接着,对该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第1座椅旋转装置15具有第1支承部件17、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第1锁定部件19和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其中,第1支承部件17被固定于第1基座部件16;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支承座椅框架12且被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外侧和内侧中的一方(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外侧),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第1基座部件16;第1锁定部件19能够在锁定位置以及锁定解除位置之间动作,并且被支承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在锁定位置,该第1锁定部件19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卡合来阻止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旋转;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解除该第1锁定部件19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卡合来允许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旋转;第1晃动抑制部件20被配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之间,并且与所述第1锁定部件19联动连接,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第1晃动抑制部件20成为其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和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均紧密接触的状态,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位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第1晃动抑制部件20成为其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及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之间产生间隙的状态,因此,在所述第1锁定部件19的锁定位置,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成为其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和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均紧密接触的状态,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变为锁定解除位置时,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成为其与第1支承部件17和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之间产生间隙的状态,据此,在座椅11的静止状态下能够防止晃动,在旋转座椅11时能够易于旋转。

另外,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能够绕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同轴的轴线旋转,且形成为环形,并且被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之间,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上一体形成有与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相连接的连接臂部19a,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使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与第1锁定部件19的动作联动。

另外,卡合臂部19b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周向上在与所述连接臂部19a分离的位置与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一体形成,在所述锁定位置,卡合臂部19b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及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卡合,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卡合臂部19b解除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卡合,因此,能够避免用于锁定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机构和用于使第1晃动抑制部件20与第1锁定部件19联动的机构在沿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大型化,并且紧凑地配置在一起。

另外,在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和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中的一方上形成有具有第1突起部侧斜面35a的楔形的第1突起部35及具有第2突起部侧斜面37a的楔形的第2突起部37,其中所述第1突起部35和所述第2突起部37的高度随着靠向移动方向而逐渐降低,该移动方向是指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响应于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侧的动作而进行移动的方向,在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和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中的另一方上形成有第1凹部36及第2凹部38,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能够嵌合于第1凹部36及第2凹部38,所述第1凹部36及所述第2凹部38分别具有与所述第1突起部侧斜面35a及所述第2突起部侧斜面37a相向的第1凹部侧斜面36a及第2凹部侧斜面38a,且收容该第1突起部35及第2突起部37的一部分,因此,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进行动作时,能够易于解除第1突起部35及第2突起部37与第1凹部36及第2凹部38的嵌合状态。

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被第1施力部件41向使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嵌合于所述第1凹部26及所述第2凹部38的一侧施力,因此,在锁定状态下能够更强地保持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向所述第1凹部36及所述第2凹部38的紧密接合,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晃动的发生。

另外,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和所述第1支承部件17上分别形成有在所述锁定位置用于贯插所述卡合臂部19b的第1通孔33及第2通孔34,所述第1通孔33及所述第2通孔34沿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周向的宽度W1、W2被设定为,所述第1通孔33及所述第2通孔34与贯插在这些通孔33、34中的所述卡合臂部19b之间沿所述周向产生间隙d1、d2,因此,在锁定状态下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嵌合于所述第1凹部36及所述第2凹部38,据此抑制晃动,由此能够在所述卡合臂部19b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及所述第1支承部件17之间不产生晃动的情况下,宽松地设定所述卡合臂部19b与所述第1通孔33及所述第2通孔34的尺寸公差,易于制作和组装,且能够有助于降低成本。

另外,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和所述第1凹部36及所述第2凹部38被配置于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因此,在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所述第1突起部35及所述第2突起部37与所述第1凹部36及所述第2凹部38嵌合,由此能够避免嵌合载荷集中在一个部位而使嵌合载荷在周向上分散。

另外,在所述第1锁定部件19的所述锁定位置,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能够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径向和轴向上分别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及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均紧密接触,且被配置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17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在径向、周向和轴向上的晃动。

并且,所述座椅11是具有座垫11a和被配置在该座垫11a的上方的座椅靠背11b,且通过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的一对滑轨13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支承的车辆座椅,因此,作为车辆座椅的旋转装置能够有效地适用本发明。

第2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7一边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2座椅旋转装置45具有:第2支承部件47,其被固定于第2基座部件46;第2环形旋转部件48,其被配置在该第2支承部件47的外侧,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2基座部件46;第1锁定部件19(参照第1实施方式),其被支承于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能够在该第2环形旋转部件48相对于所述第2支承部件47的锁定状态以及锁定状态解除之间切换;第1晃动抑制部件20,其与该第1锁定部件19的动作联动,且被配置在所述第2支承部件47与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之间,并且形成为环形。

所述第2基座部件46具有:第4底壁部46a,其为环形;第1锥形部46b,其被连接设置在所述第4底壁部46a的外周,且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和第2凸缘部46c,其从第1锥形部46b的上端部向外侧方伸出,所述第2凸缘部46c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滑轨13。

所述第2支承部件47一体地具有:环形的第5底壁部47a,其抵接在所述第2基座部件46的所述第4底壁部46a上;第2锥形部47b,其从所述第5底壁部47a的外周向上方立起,且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并且被配置在所述第1锥形部46b的上方;环形的第2平坦壁部47c,其从第2锥形部47b的上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圆筒形的第5侧壁部47d,其从该第2平坦壁部47c的外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5底壁部47a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通过铆钉51与所述第2基座部件46的所述第4底壁部46a相结合。

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一体地具有:第3锥形部48a,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基座部件46的所述第1锥形部46b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47的所述第2锥形部47b之间,并且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第3平坦壁部48b,其从第3锥形部48a的上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且被配置在所述第2基座部件46的所述第2凸缘部46c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47的所述第2平坦壁部47c之间;圆筒形的第6侧壁部48c,其从该第3平坦壁部48b的外周立起;和第3凸缘部48d,其从该第6侧壁部48c的上端部向外侧方伸出。

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能够绕与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同轴的轴线旋转,且形成为环形,并且被配置在所述第2支承部件47与所述第2第2环形旋转部件48之间,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一体地具有:环形的第3底壁部20a,其被配置于所述第2支承部件47的所述第2平坦壁部47c与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的所述第3平坦壁部48b之间;和圆筒形的第4侧壁部20b,其被配置于所述第2支承部件47的所述第5侧壁部47d与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的所述第6侧壁部48c之间,且从所述第3底壁部20a的外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L字状。

在所述第2基座部件46与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之间安装有环形的第1轴承部件52,在所述第2支承部件47与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之间安装有环形的第2轴承部件53。

第1轴承部件52及第2轴承部件53由低摩擦材料形成为环形。第1轴承部件52被安装于所述第2基座部件46的所述第1锥形部46b及所述第2凸缘部46c、与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的所述第3锥形部48a及所述第3平坦壁部48b之间,形成为具有与所述第1锥形部46b及所述第2凸缘部46c的弯曲形状以及所述第3锥形部48a及所述第3平坦壁部48b的弯曲形状对应而弯曲的横截面形状。

另外,第2轴承部件53被安装于所述第2支承部件47的所述第2锥形部47b及所述第2平坦壁部47c、与所述第2环形旋转部件48的所述第3锥形部48a及所述第3平坦壁部48b之间,形成为具有与所述第2锥形部47b及所述第4第2平坦壁部47c的弯曲形状以及所述第3锥形部48a及所述第3平坦壁部48b的弯曲形状对应而弯曲的横截面形状。

根据该第2实施方式,能够使第2环形旋转部件48旋转时的滑动阻力更小,并且由于第1轴承部件52及第2轴承部件53为面状,因此能够使第2座椅旋转装置45在高度方向上进一步小型化,另外,能够使第1轴承部件52及第2轴承部件53易于定位。

第3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8~图13一边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8~图10中,在通过滑轨13以可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被支承的第3基座部件56上,配设有依照本发明的第3座椅旋转装置55,该第3座椅旋转装置55具有:第3支承部件57,其被固定在所述第3基座部件56上;第3环形旋转部件58,其支承座椅框架12(参照第1实施方式),且被配置于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外侧和内侧中的一方(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为外侧),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第3基座部件56;第2锁定部件59,其被支承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在该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相对于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锁定状态与锁定状态解除之间切换;和环形的第2晃动抑制部件60,其能够与该第2锁定部件59的动作联动,且被配置在所述第3支承部件57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之间。

所述第3基座部件56具有:第6底壁部56a,其为环形;环形的第7底壁部56b,其呈阶梯状与该第6底壁部56a的外周相连,且被配置在比所述第6底壁部56a靠下方的位置;圆筒形的第7侧壁部56c,其从该第7底壁部56b的外周向上方立起;和第4凸缘部56d,其从该第7侧壁部56c的上端部向外侧方伸出,所述第4凸缘部56d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滑轨13。

所述第3支承部件57一体地具有:环形的第8底壁部57a,其内周部抵接在所述第3基座部件56的所述第6底壁部56a上;第4锥形部57b,其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且与所述第8底壁部57a的外周连接设置;圆筒形的第8侧壁部57c,其从该第4锥形部57b的上端部向上方立起;环形的第4平坦壁部57d,其从该第8侧壁部57c的上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第5锥形部57e,其形成为随着靠向下方而直径变大,且与所述第4平坦壁部57d的外周连接设置;环形的第5平坦壁部57f,其从该第5锥形部57e的下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和第5凸缘部57g,其呈阶梯状与该第5平坦壁部57f的外周相连,且在比所述第5平坦壁部57f靠上方的位置向外侧方伸出,所述第8底壁部57a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通过铆钉61与所述第3基座部件56的所述第6底壁部56a相结合。

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形成为一体地具有:第6锥形部58a,其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且被配置在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所述第4锥形部57b的下方;圆筒形的第9侧壁部58b,其从该第6锥形部58a的上端部向上方立起,且被配置在所述第8侧壁部57c的外侧;环形的第6平坦壁部58c,其从该第9侧壁部58b的上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第7锥形部58d,其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且与所述第6平坦壁部58c的外周相连;和第6凸缘部58e,其从该第7锥形部58d的上端部向外侧方伸出。

在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所述第6锥形部58a与所述第3基座部件56的所述第7底壁部56b及所述第7侧壁部56c之间,安装有轴承62,该轴承62通过在环形的保持部63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保持滚珠64而形成。

一并参照图11,所述第2晃动抑制部件60被第1推压部件66推压而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其中所述第1推压部件66响应于所述第2锁定部件59的动作而转动,且形成为环形,所述第1推压部件66以可滑动的方式被载置在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第5平坦壁部58c上。

所述第1推压部件66形成为具有:环形的第9底壁部66a,其被配置在所述第5平坦壁部58c上;圆筒形的内侧壁部66b,其从外侧与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所述第8侧壁部57c相向,并且从所述第9底壁部66a的内周部向上方立起;和锥形的外侧壁部66c,其从所述第9底壁部66a的外周部向上方立起,且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所述外侧壁部66c以可滑动的方式抵接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所述第7锥形部58d。

在所述第1推压部件66的所述第9底壁部66a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形成在周向上长的长孔状的开口部67,在没有配置这些开口部67的部分,在所述第9底壁部66a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设置有连接所述内侧壁部66b与所述外侧壁部66c之间的加强肋66d。

另外,在与所述开口部67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对应的部分的外侧,在所述第9底壁部66a上突出设置有按压突起部66e,该按压突起部66e从所述外侧壁部66c向内侧突出。

所述第2锁定部件59被配置在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中的所述第6平坦壁部58c的下方,能够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动作,且被支承于所述第6平坦壁部58c,在所述锁定位置,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2锁定部件59与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所述第8侧壁部57c卡合来阻止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旋转,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如图12所示,解除所述第2锁定部件59与所述第8侧壁部57c的卡合来允许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旋转。

所述第2锁定部件59通过具有铅垂轴线的轴68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第6平坦壁部58c,该轴68被固定于所述第2锁定部件59,在比设置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所述按压突起部66e靠周向一方侧的位置被配置在所述开口部67内,且贯通所述第6平坦壁部58c,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该第6平坦壁部58c。

所述第2锁定部件59具有卡合臂部59a,该卡合臂部59a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卡合臂部59a卡合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所述第9侧壁部58b及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所述第8侧壁部57c,但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解除所述卡合臂部59a与所述第9侧壁部58b及所述第8侧壁部57c的卡合,所述轴68被固定在该卡合臂部59a的基端部。

在所述第9侧壁部58c上形成有第3通孔69,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59处于锁定位置时,所述卡合臂部59a贯插于该第3通孔69,在所述第8侧壁部57c上形成有第4通孔70,在所述第2锁定部件59处于锁定位置时,贯插在所述第3通孔69中的所述卡合臂部59a的顶端部贯插于该第4通孔70而与该第4通孔70卡合。

所述第2锁定部件59一体地具有操作臂部59b,该操作臂部59b从所述卡合臂部59a的基端部向外侧方呈直线状延伸,且其顶端部突出到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中的所述第6凸缘部58e的外侧方,通过操作该操作臂部59b的前端部,能够使第2锁定部件59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转动。

在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与所述第2锁定部件59之间设置有盘簧71,该盘簧71用于以使所述第2锁定部件59向所述锁定位置侧转动的方式对所述第2锁定部件59进行施力。该盘簧71围绕所述轴68,且被收容在所述第1推压部件66内,所述盘簧71的一端部卡合于所述轴68,所述盘簧71的另一端部卡合于销77,该销77被植设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所述第6平坦壁部58c。

在所述第1推压部件66中的所述外侧壁部66c的在周向上与所述按压突起部66e相邻的位置一体设置有受压臂部66f,当所述第2锁定部件59从所述锁定位置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转动时,该受压臂部66f被该第2锁定部件59的所述操作臂部59b按压,该受压臂部66f贯穿设置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所述第6凸缘部58e的长孔72,向下方延伸到与所述操作臂部59b抵接的位置。这样一来,所述长孔72形成为,具有允许所述第2锁定部件59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转动时的所述受压臂部66f的动作的长度。另外,在所述第1推压部件66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之间设置有大致U字状的第2施力部件73,该第2施力部件73对所述第1推压部件66向使所述受压臂部66f抵接于所述第2锁定部件59的所述操作臂部59b的一侧施力,该第2施力部件73在所述按压突起部66e与所述轴68之间被配置在所述开口部67内。

所述第2晃动抑制部件60在所述第1推压部件66的周向上在与所述第2锁定部件59之间夹着所述按压突起部66e的位置,被配置在所述第1推压部件66内,在与该第2晃动抑制部件60对应的位置,在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上突出设置有突起部74,该突起部74贯穿所述第1推压部件66的所述开口部67而向上方突出,该突起部74形成为三角形,具有从内侧与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所述第5锥形部57e平行且相向的倾斜面74a。

所述第2晃动抑制部件60一体地具有:受压部60a,其在所述开口部67的外侧与所述第1推压部件66的所述第9底壁部66a滑动接触,并且在所述开口部67内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所述第6平坦壁部58c滑动接触,且从所述第2锁定部件59的相反侧抵接于所述按压突起部66e;和楔形部60b,其以随着靠向上方而位于所述第1推压部件66的半径方向内侧位置的方式倾斜,且从所述受压部60a向斜上方延伸,所述楔形部60b被配置在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所述第5锥形部57e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所述突起部74之间。

并且,所述楔形部60b的与所述第5锥形部57e相向的第1面60ba形成为以能使其整个面抵接于所述第5锥形部57e的方式略微弯曲的表面,与此相对,在所述楔形部60b中与所述突起部74的所述倾斜面74a相向的第2面60bb以随着靠近所述按压突起部66e侧而与所述第1面60ba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式倾斜形成,所述楔形部60形成为其横截面形状为楔形。

另外,在所述第2晃动抑制部件60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之间设置有第3施力部件75,该第3施力部件75呈大致U字形,对所述第2晃动抑制部件60向将所述受压部60a按压于所述按压突起部66e的一侧施力,该第3施力部件75在所述按压突起部66e的与所述第2施力部件73相反的一侧被配置在所述开口部67内。

这样,当所述第2锁定部件59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如图8所示,所述第2晃动抑制部件60位于在其楔形部60b的厚度较厚的部分所述第2面60bb与所述突起部74的所述倾斜面74a接触的位置,第2晃动抑制部件60与所述第3环形旋转部件58中的所述突起部74的所述倾斜面74a及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所述第5锥形部57e紧密接触。

另外,当所述第2锁定部件59变为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如图12所示,所述第2锁定部件59被所述第1推压部件66的所述按压突起部66e按压,所述第2晃动抑制部件60一边压缩第3施力部件75一边移动,第2晃动抑制部件60变为在其楔形部60b的厚度较薄的部分所述第2面60bb与所述突起部74的所述倾斜面74a接触的位置,如图13所示,在所述第3支承部件57的所述第5锥形部57e与所述楔形部60b之间产生间隙,晃动防止状态被解除。

根据该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在座椅11(参照第1实施方式)的静止状态下防止晃动,在旋转座椅11时易于旋转。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比较,在第2锁定部件59上没有设置用于与第2晃动抑制部件60相连接的连接臂部,且不需要在第3环形旋转部件58的第9侧壁部58b上设置用于贯插该连接臂部的通孔,因此,能够抑制第9侧壁部58b的高度,有助于第3座椅旋转装置55在高度方向上的紧凑化。

第4实施方式

图14和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图,对与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1支承部件17所具有的圆筒形的第2侧壁部17d与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所具有的圆筒形的第3侧壁部18b之间,配置环形的第2推压部件79。在该第2推压部件79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在该第2推压部件79的周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收容孔81,介于所述第2侧壁部17d与所述第3侧壁部18b之间的第3晃动抑制部件82被收容在所述收容孔81中。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上,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有第1锁定部件19,该第1锁定部件19能够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锁定位置,如图14中的(a)所示,该第1锁定部件19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卡合来阻止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旋转;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如图14中的(b)所示,解除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所述第2侧壁部17d的卡合而允许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旋转。

所述第1锁定部件19所具有的连接臂部19a贯插于形成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上的贯插孔31中,所述连接臂部19a的顶端部能够贯插于在所述第2推压部件79上形成的连接孔80中,通过使所述连接臂部19a的顶端部贯插在所述连接孔80中来将所述第1锁定部件19连接于所述第2推压部件79。如图14中的(b)所示,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变为锁定解除位置时,该连接臂部19a连接于所述连接孔80,从所述连接臂部19a对所述第2推压部件79作用朝向其转动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图14中的(a)所示的所述锁定位置,所述第1锁定部件19所具有的卡合臂部19b卡合于第1通孔33和第2通孔344,其中,所述第1通孔33形成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上;所述第2通孔344是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第2侧壁部17d上的通孔,在图14中的(b)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所述第1锁定部件19所具有的卡合臂部19b脱离所述第2通孔34而解除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卡合,所述卡合臂部19b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以跨越所述第2推压部件79的方式进行动作。

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上,形成有收容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的一部分的第1凹部36,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能够嵌合于该第1凹部36。

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形成为楔形,具有斜面82a,该斜面82a的高度随着靠向移动方向83而逐渐降低,该移动方向83是指所述第2推压部件79响应于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侧的动作而进行移动的方向,所述第1凹部36具有与所述斜面82a相向的第1凹部侧斜面36a,且收容该第3晃动抑制部件82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为三角形状,其中,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能够嵌合于所述第1凹部36。

另外,在形成于所述第2推压部件79的所述收容孔8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沿所述移动方向83的前端部与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之间压缩设置有螺旋弹簧84,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被向所述移动方向83的相反方向施力。

这样一来,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如图14中的(a)所示,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的所述斜面82a与所述第1凹部36的所述第1凹部侧斜面36a紧密抵接,据此所述第1晃动抑制部件20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及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紧密接触,据此阻止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晃动。

另外,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变为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如图14中的(b)所示,所述收容孔8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沿所述移动方向83的后端部抵接于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抵抗所述螺旋弹簧84的加载力,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被向所述移动方向83按压,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向所述第3晃动抑制部件82的所述斜面82a远离所述第1凹部侧斜面36a的一侧移动,晃动防止状态被解除。

根据该第4实施方式,也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在座椅11(参照第1实施方式)的静止状态下防止晃动,在旋转座椅11时能够易于旋转。

第5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图,对与第4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1支承部件17所具有的圆筒形的第2侧壁部17d与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所具有的圆筒形的第3侧壁部18b之间,配置有第4晃动抑制部件90所具有的环形的晃动抑制部件主体部90a。

第1锁定部件19所具有的连接臂部19a贯插于形成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第3侧壁部18b上的贯插孔31中,所述连接臂部19a的顶端部能够贯插于形成在所述第4晃动抑制部件90的所述晃动抑制部件主体部90a上的连接孔91中,通过使所述连接臂部19a的顶端部贯插在所述连接孔91中来将所述第1锁定部件19连接于所述第4晃动抑制部件90。如图16中的(b)所示,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变为锁定解除位置时,该连接臂部19a连接于所述连接孔91,所述连接臂部19a对所述第4晃动抑制部件90作用朝向其转动方向的按压力。

另外,在图16中的(a)所示的所述锁定位置,所述第1锁定部件19所具有的卡合臂部19b卡合于第1通孔33和第2通孔344,其中,所述第1通孔33形成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中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上;所述第2通孔344是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第2侧壁部17d上的通孔,在图16中的(b)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所述第1锁定部件19所具有的卡合臂部19b脱离所述第2通孔34而解除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的卡合,所述卡合臂部19b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以跨越所述第4晃动抑制部件90的所述晃动抑制部件主体部90a的方式进行动作。

在所述晃动抑制部件主体部90a上一体形成有楔形部94和弹性部95,该弹性部95连接该楔形部94与所述晃动抑制部件主体部94之间。所述楔形部94和所述弹性部95通过将所述晃动抑制部件主体部90a的一部分以沿其周向较长地延伸的方式切出而形成,为了配置所述楔形部94和所述弹性部95,在所述晃动抑制部件主体部90a上形成有收容孔93。

另外,所述第4晃动抑制部件90响应于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侧的动作而向移动方向92前进,但所述楔形部94形成为楔形,具有其高度随着靠向所述移动方向92而逐渐降低的斜面94a。另外,所述收容孔93的前端部和所述楔形部94通过波形的所述弹性部95连接为一体,所述弹性部95由沿所述晃动抑制部件主体部90a的周向交替相连的山脊部和山谷部形成,该弹性部95产生对所述楔形部94向所述移动方向92的相反方向施力的弹性力。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的所述第3侧壁部18b上,形成有三角形状的第1凹部36,该第1凹部36具有与所述楔形部94的所述斜面94a相向的第1凹部侧斜面36a,收容所述楔形部94的一部分,且该楔形部93能够嵌合于该第1凹部36。

这样,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如图16中的(a)所示,所述楔形部94的所述斜面94a与所述第1凹部36的所述第1凹部侧斜面36a紧密抵接,据此所述第4晃动抑制部件90与所述第1环形旋转部件18及所述第1支承部件17紧密接触,据此,阻止第1环形旋转部件18晃动。

另外,当所述第1锁定部件19变为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如图16中的(b)所示,所述收容孔9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沿所述移动方向92的后端部抵接于所述楔形部94,抵抗所述弹性部95的加载力,所述楔形部94被向所述移动方向92按压,所述楔形部94向所述楔形部94的所述斜面94远离所述第1凹部侧斜面36a的一侧移动,据此,晃动防止状态被解除。

根据该第5实施方式,也与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同样,在座椅11(参照第1实施方式)的静止状态下防止晃动,在旋转座椅11时能够易于旋转。并且,第4晃动抑制部件90一体地具有所述楔形部94和所述弹性部95,因此能够有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

另外,根据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37651号,已知一种在能够相对于地板旋转的座椅中从地板侧经由导管向座椅的就座面送风的车辆座椅旋转装置,该车辆座椅旋转装置为用于供给空气的鼓风机是被配置在旋转机构的左右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构造,因此,无法避免座椅旋转装置在宽度方向上的大型化。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技术问题,在下面的第6实施方式和第7实施方式中说明除了旋转机构以外还具有包括鼓风机的送风构造且能够实现紧凑化的座椅旋转装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73491号中公开一种座椅旋转装置,在该座椅旋转装置中,承受来自座垫上方的载荷的座垫侧受压部件被安装在座椅框架上,在该座椅旋转装置中,在旋转机构的上方配置座垫侧受压部件,无法避免旋转座椅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因此,为了解决这种技术问题,在接着的第6实施方式中说明能够实现上下方向上的紧凑化的旋转座椅装置。

第6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17~图24一边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的第1~第5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图17中,座椅11的座椅框架12的座垫框架16具有:一对侧框架28a,其被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且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盘式框架(panframe)28b,其连接这些侧框架28a的前端部之间;和后管(rear pipe)28c,其连接一对所述侧框架28a的后端部之间。

在图18中,在所述座垫框架16的所述盘式框架28b与所述后管28c之间,架设有承受来自所述座垫11a的上方的载荷的座垫侧受压部件99。该座垫侧受压部件99具有将金属线左右弯折而弯曲成曲折状而形成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座椅弹簧100,这些座椅弹簧100以相邻的座椅弹簧100彼此左右对称的方式来配置,通过树脂制的多个中间部连接部件101将相邻的座椅弹簧100彼此连接,所述多个中间部连接部件101通过嵌件成型与这些座椅弹簧100一体成型。

多个所述座椅弹簧100的前端部分别卡合于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12中的所述盘式框架28b上的卡止部102。另外,彼此相邻的座椅弹簧100的后端部卡合于所述座椅框架12的所述后管28c,并且通过树脂制的后端部连接部件103相连接,所述后端部连接部件103通过嵌件成型与座椅弹簧100一体成型,且以覆盖所述后管28c的方式形成。

再次返回图17,所述座椅靠背框架29具有: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29a,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上部框架29b,其连接这些座椅靠背侧框架29a的上端部之间;和下部框架29c,其连接一对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29a的下端部之间。

在一对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29a之间,配置有由树脂等以可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的靠背侧受压部件104,该靠背侧受压部件104通过上部连接金属丝105和下部连接金属丝106架设在左右的所述座椅靠背侧框架29a之间。

一并参照图19~图22,所述座椅框架12通过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以能够绕铅垂轴线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第4基座部件108上,第4基座部件108通过滑轨13以可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被支承,该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具有:第4支承部件110,其被固定在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上;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其支承所述座椅框架12,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上;和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其至少一部分被固定配置在比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靠上方的位置,且形成为环形,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与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之间夹着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的至少沿半径方向的内侧部分,且被固定于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

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具有:第10底壁部108a,其为环形;圆筒形的第10侧壁部108b,其从第10底壁部108a的外周部向上方立起;和第7凸缘部108c,其从第10侧壁部108b的上端部向外侧方伸出,第7凸缘部108c形成为矩形。

另外,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具有:环形的第11底壁部110a,其从上方抵接于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的第10底壁部108a;圆筒形的第11侧壁部110b,其从该第11底壁部110a的外周略微向上方立起;第8锥形部110c,其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且与第11侧壁部110b的上端部连接设置;环形的第7平坦壁部110d,其与第8锥形部110c的上端部连接设置;和圆筒形的第12侧壁部110e,其从第7平坦壁部110d的外周向上方立起,所述第11底壁部110a通过多个铆钉112与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的所述第10底壁部110a相结合。

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具有:第9锥形部111a,其被配置在从外侧方与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的所述第8锥形部110c相向的位置,且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圆筒形的第13侧壁部111b,其从外侧方与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的所述第11侧壁部110b相向,且从所述第9锥形部111a的上端部向上方立起;和第8凸缘部111c,其从第13侧壁部111b向外侧方伸出,第8凸缘部111c形成为矩形。即,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沿径向的内侧部分即所述第9锥形部111a被夹在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与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之间。

与所述滑轨13平行地延伸的支架113被多个第1螺栓114和第2螺母115紧固在第8凸缘部111c上。所述座椅框架12中的所述座垫框架16的所述侧框架28a与该支架113相结合,该侧框架28a在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并且呈直线状延伸,且被固定配置在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所述第8凸缘部111c上。

通过一对所述侧框架28a的内侧缘的一对第2假想铅垂面VF2位于比所述第1假想铅垂面VF1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但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被配置在比第2假想铅垂面VF2靠内侧的位置。即,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侧框架28a的内侧。

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通过轴承11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所具有的环形的旋转支承部116上,所述旋转支承部116通过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中的第10底壁部108a和所述第10侧壁部108b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大致L字状。

所述轴承117通过在环形的保持部118的周向多个部位保持滚珠119而形成,在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所述第8锥形部110c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滚珠119滚动的环形凹部120。

另外,在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中央部,由该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所述第9锥形部111a和所述第13侧壁部111b构成的圆形的收容部121形成为向上方敞开,并且也向下方敞开,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被收容配置在该收容部121内。

另外,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的位置,且被收容在所述收容部121中。即,在图19中,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一部分)位于比假想平面PL靠下方的位置,所述假想平面PL通过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上端即所述第8凸缘部111c的上表面。

并且,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以避免该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最下端部与所述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抵接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12的所述座垫框架28上,即使处于乘员就座在所述座垫11a上的就座状态,如图19的双点划线所示,也以避免该座垫侧受压部件99与所述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抵接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座垫框架28上。

另外,在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上安装有用于检测乘员向所述座垫11a的就座状态的就座传感器123,所述就座传感器123被安装在传感器安装部124上,该传感器安装部124被配置在俯视观察时避免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的位置,且被设置于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座垫框架28中的所述盘式框架28b的附近,在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19上设置所述传感器安装部124。

另外,所述滑轨13通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固定轨道125、和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于该固定轨道125的可动轨道126构成,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的所述固定轨道125的前部通过前部支架128被固定在车辆的地板127上,所述固定轨道125的后部通过后部支架129被固定在所述地板127上。并且,所述前部支架48形成为比所述后部支架49高,所述固定轨道125即所述滑轨13以随着靠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而变低的方式倾斜,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就座在所述座垫11a上的乘员的载荷通过载荷传感器130来检测,该载荷传感器130被配置在俯视观察时避开与所述就座传感器123重叠的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被配置在所述可动轨道126的前部及后部、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第8凸缘部111c的左右前后端部之间的四个部位,其中,所述可动轨道126的前部及后部构成左右一对所述滑轨13的一部分。

一并参照图23,通过操作支承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第3锁定部件132,来切换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相对于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及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的锁定状态以及锁定状态解除,与该第3锁定部件132的动作联动的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被配置在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之间。

在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所具有的第8锥形部110c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所具有的第9锥形部111a之间配置有锥形的第3推压部件134,该锥形的第3推压部件134随着靠向上方而直径变大。在该第3推压部件134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在该第3推压部件134的周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收容孔135,介于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的所述第8锥形部110c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第9锥形部111a之间的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被收容在所述收容孔135中。

另一方面,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通过具有铅垂的轴线的轴131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该第3锁定部件132能够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转动,在锁定位置,如图23中的(a)所示,该第3锁定部件132卡合于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的所述第8锥形部110c来阻止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旋转;在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如图23中的(b)所示,解除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与所述第8锥形部110c的卡合,允许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旋转,由弹簧136对该第3锁定部件132以使其向所述锁定位置侧转动的方式施力。

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所具有的连接臂部132a贯插于形成在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所述第9锥形部111a上的贯插孔137,所述连接臂部132a的顶端部能够贯插于形成在所述第3推压部件134上的连接孔138,通过使所述连接臂部132a的顶端部贯插在所述连接孔138中来将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连接于所述第3推压部件134。如图23中的(b)所示,当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变为锁定解除位置时,该连接臂部132a连接于所述连接孔138,所述连接臂部132a对所述第3推压部件134作用朝向其转动方向按压的按压力。

另外,在图23中的(a)所示的所述锁定位置,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所具有的卡合臂部132b卡合于第5通孔139和第6通孔140,其中,所述第5通孔139形成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所述第9锥形部111a;所述第6通孔140形成于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的第8锥形部110c,在图23中的(b)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所具有的卡合臂部132b远离所述第6通孔140而解除与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的卡合,所述卡合臂部132b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以跨越所述第3推压部件134的方式进行动作。

在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所述第9锥形部111a上形成有凹部141,所述凹部141用于收容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的一部分,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能够紧密嵌合于所述凹部141。

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形成为楔形,具有斜面133a,该斜面133a的高度随着靠近移动方向62而逐渐降低,该移动方向62是指所述第3推压部件134响应于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向所述锁定位置侧的动作而进行移动的方向,所述凹部141具有与所述斜面133a相向的凹部侧斜面141a,且收容该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为三角形状,其中,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能够紧密嵌合于所述凹部141。

另外,在形成于所述第3推压部件134的所述收容孔13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沿所述移动方向142的前端部与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之间压缩设置有螺旋弹簧143,通过该螺旋弹簧143发挥的弹力,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被向所述移动方向62的相反方向施力。

这样一来,当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位于所述锁定位置时,如图23中的(a)所示,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的所述斜面133a与所述凹部141的所述凹部侧斜面141a紧密抵接,据此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及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紧密接触,据此阻止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晃动。

另外,当所述第3锁定部件132变为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如图23中的(b)所示,所述收容孔13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的沿所述移动方向142的后端部抵接于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抵抗所述螺旋弹簧143的加载力,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被向所述移动方向142按压,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向所述第5晃动抑制部件133的所述斜面133a远离所述凹部侧斜面141a的一侧移动,晃动防止状态被解除。

在俯视观察时比所述座垫框架28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比构成所述座垫框架28的前部的盘式框架28b的前端缘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鼓风机145,在一端部146a连接于该鼓风机145的导管146的另一端部146b形成作为出风口的开口部67。

所述鼓风机145通过安装部件148安装在所述盘式框架28b的下部,所述开口部147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前部)被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径向内侧且位于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所述开口部147向所述座垫11a侧开口,在俯视观察时,如图18所明示的那样,被配置于构成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多个座椅弹簧100中的彼此相邻的一对座椅弹簧100彼此之间。

另外,所述导管146的另一端部146b比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略向上方突出,所述开口部147的上端开口缘147a被配置于侧视观察时比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靠上方的位置。即,如图19所示,在比假想平面PL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所述开口部147的上端开口缘147a,其中,所述假想平面PL通过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第8凸缘部111c的上表面。

另外,所述导管146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在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在其中央部所具有的圆形的收容部121中。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管146的一端部146a在比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上端靠上方、即比所述假想平面PL靠上方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且连接于所述鼓风机145,该导管146的至少中间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中间部)被配置为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且被收容在所述收容部121中。

在图24中,所述座垫11a通过由蒙皮材料包覆层叠的多个填料而构成,在所述多个填料间形成供从所述导管146的所述开口部147吹出的空气流通的通路149,在表层的填料上形成与该通路149连通的通气孔150,来自所述通气孔150的空气透过蒙皮材料而向就座面吹出。

接着,对该第6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具有: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其用于安装座垫框架28;和第4基座部件108,其对该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比座垫框架28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的鼓风机145上,连接有导管146的一端部146a,导管146具有作为排气口的开口部147,所述开口部147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径向内侧,因此,能够使包括鼓风机145和导管146的车辆座椅装置紧凑地构成,能够使导管146的开口部147与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相对配置紧凑化。

另外,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至少沿径向的内侧部分被夹在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与第4支承部件110之间,第4支承部件110的至少一部分被固定配置在比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靠上方的位置,且形成为环形,所述开口部147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的径向内侧,因此,即使为通过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来覆盖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至少沿径向的内侧部分的结构,也能够以避免与所述第4支承部件110相干涉的方式来配置所述开口部147。

另外,所述开口部147的上端开口缘147a在侧视观察时被配置在比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与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相干涉,并且能够在更接近乘员的一侧配置所述开口部147。

另外,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形成为在中央部具有至少向上方敞开的圆形的收容部121,所述导管146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在所述收容部121中,因此,所述导管146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侧视观察时与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的位置,能够抑制车辆座椅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

另外,所述导管146的一端部146a在比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连接于所述鼓风机145,该导管146的至少中间部被配置为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座椅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

另外,所述导管146的一端部146a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的位置连接于所述鼓风机145,因此,能够将所述鼓风机145配置为更接近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来在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径向上实现车辆座椅装置的紧凑化。

另外,承受来自座垫11a的上方的载荷的座垫侧受压部件99具有通过使金属线弯曲成曲折状而成的多个座椅弹簧100,并且被架设在座垫框架28的盘式框架28b与后管28c之间,所述鼓风机145通过安装部件148被安装在所述盘式框架28b的下部,向所述座垫11a侧开口的所述开口部147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所述座椅弹簧100彼此之间,因此,能够易于向所述座垫框架28安装所述鼓风机145,并且防止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对通过所述导管146的开口部147进行的空气流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能够提高确认所述导管146的安装状态时从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上方的视觉确认性。

另外,在所述座垫11a上,形成有通路149,通路149用于使从作为排气口的所述开口部147吹出的空气流通,因此,能够从座垫11a的就座面吹出空气。

另外,承受来自座垫11a上方的载荷且被安装在座椅框架12上的座垫侧受压部件99位于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的位置,且被安装于所述座椅框架12,因此,能够将所述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和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19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地配置在一起。

另外,在构成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的一部分的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中央部形成向上方敞开的圆形的收容部121,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的位置,且被收容在所述收容部121中,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中央部的空余空间,据此,能够将所述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和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地配置在一起。

另外,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以避免该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最下端部与所述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抵接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12上,因此,能够防止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和所述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发生相互干涉。尤其是,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以在乘员就座在所述座垫11a上的就座状态下避免该座垫侧受压部件99与所述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抵接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座椅框架12上,因此,即使在由于乘员就座而产生的载荷施加于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座垫侧受压部件99和所述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发生相互干涉。

另外,所述座椅框架12具有一对侧框架28a,所述一对侧框架28a在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并且呈直线状延伸,且被固定配置在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上,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侧框架28a之间,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配置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而在径向上大型化。

另外,检测乘员向座垫11a的就座状态的就座传感器123在俯视观察时避免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09重叠的位置,被安装在设置于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传感器安装部124,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配设所述就座传感器123而使车辆座椅装置在径向上大型化,并且能够易于确认所述就座传感器123向所述传感器安装部124的安装。

另外,检测就座在所述座垫11a上的乘员的载荷的载荷传感器130被配置于俯视观察时避开与所述就座传感器123重叠的位置,因此,所述载荷传感器130和所述就座传感器123在上下方向上不相互重叠,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使车辆座椅装置更紧凑化,并且还能够期待所述载荷传感器130和所述就座传感器123的视觉确认性的提高。

第7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25和图26一边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第1~第6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比盘式框架28b的前端缘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鼓风机145,导管152连接于该鼓风机145,其中,盘式框架28b构成座垫框架28的前部。

所述导管152构成为具有:导管主体部155,其一端部155a连接于所述鼓风机145,并且在另一端部具有第1开口部153,该第1开口部153向座垫11a侧开口,该第1开口部15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径向内侧;和导管分支部156,其具有第2开口部154,从所述导管主体部155分支出,该第2开口部154向被配置在所述座垫11a的后部上方的座椅靠背11b侧开口。

所述第1开口部153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同样,向所述座垫11a侧开口,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构成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多个座椅弹簧100中的彼此相邻的一对座椅弹簧100彼此之间。

另外,所述导管分支部156的一端部156a在所述第1开口部153的附近与所述导管主体部152a连接设置,从所述导管主体部152a向后方延伸且延伸到所述座椅靠背11b的后方,在该导管分支部156的另一端部156b形成有所述第2开口部154,但如图25所示,该导管分支部156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于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径向内侧。

参照图26,所述座椅靠背11b通过用蒙皮材料包覆座椅靠背填料157而形成,所述座椅靠背填料157具有:填料主体157a;和表层填料157b,其嵌合于形成在该填料主体157a上的凹部160,在所述填料主体157a上形成有槽,在该槽与所述表层填料157b之间形成与成为排气口的所述第2开口部74连通的通路158,在所述表层填料157b上形成有与所述通路158连通的多个通气孔159。

根据该第7实施方式,导管152构成为具有:导管主体部155,其一端部155a连接于鼓风机145,并且在另一端部155b具有第1开口部153,该第1开口部153向座垫11a侧开口,该第1开口部15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径向内侧;和导管分支部156,其具有第2开口部154,从所述导管主体部155分支出,该第2开口部154向被配置在所述座垫11a的后部上方的座椅靠背11b侧开口,因此,能够使与座垫11a及座椅靠背11b双方对应的空调机构紧凑地构成。

另外,所述导管分支部156的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所述环形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径向内侧,因此能够使导管分支部156的配置紧凑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73491号所公开的装置中,在左右一对滑轨的上部轨道(与本发明的可动轨道对应)之间,构成旋转机构的一部分的前后一对安装支架(与本发明的基座部件对应)以使这些安装支架的两端部与所述上部轨道的外侧面相结合的方式来架设。因此,安装支架的两端部从所述上部轨道向外侧方伸出,导致座椅旋转装置的大型化。因此,接着对能够实现基座部件的小型化乃至座椅旋转装置的小型化的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8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27~图29一边对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图18~图24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仅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构成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的一部分的第4基座部件108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于比一对所述滑轨1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靠内侧且比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参照第6实施方式)靠下方的位置。即,在通过一对所述滑轨1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直线VF1之间配置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

在所述滑轨13中的所述可动轨道126上,连接设置有向一对所述滑轨13的内侧延伸且与该可动轨道126一体或者分体(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分体)形成的支承支架163,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通过连接机构164连接在所述支承支架163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机构164由第3螺栓165和第3螺母166构成,其中,所述第3螺栓165从下方贯插于所述支承支架163和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所述第3螺母166与该第3螺栓165旋合。

第1钩部件167固定在所述可动轨道126或者所述支承支架163(在该实施方式中为支承支架163)上,第2钩部件168被固定在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上,并且允许该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旋转,且卡合于所述第1钩部件167,该第2钩部件168通过使变形抑制机构169与所述第1钩部件167协作来构成,变形抑制机构169抑制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相对于所述可动轨道126向上方的浮动。

所述第1钩部件167在分别与左右一对所述可动轨道126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对应的四个部位,在避免俯视观察时与所述连接机构164重叠的位置被固定于所述支承支架163,第2钩部件168被固定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所述第8凸缘部111c的下表面的与所述第1钩部件167对应的四个部位。

另外,所述连接机构164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变形抑制机构169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支承支架163与所述可动轨道126的连接设置部位靠下方的位置,其中所述支承支架163与所述可动轨道126分体形成。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支架163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平板状的安装板部163a,其被配置在该可动轨道126上,且下表面通过焊接等被固定于所述可动轨道126;侧板部163b,其在与一对所述滑轨13的内侧相邻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安装板部163a成直角相连;和平板状的连接板部163c,其从该侧板部163b的下端向所述滑轨13的相反侧延伸,且从下方抵接于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的第1凸缘部29c,所述第1钩部件167的下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安装板部163a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机构164的第3螺栓165的扩径头部165a抵接于所述连接板部163c的下表面,且所述连接机构164的第3螺栓165贯插所述连接板部163c和所述第1凸缘部29c。

所述变形抑制机构169的第1钩部件167被固定于所述支承支架163的所述安装板部163a的上表面,所述安装板部163a的被固定于所述可动轨道126的固定部位170被配置于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第1钩部件167重叠的位置。

另外,所述连接机构164在一对所述滑轨13的并列方向上即左右方向上被配置于从内侧与这些滑轨13相邻的位置,所述连接机构164的所述第3螺栓165在靠近所述侧板部163b的位置贯插于所述连接板部163c和所述第7凸缘部108c,其中所述侧板部163b位于从内侧与所述滑轨13相邻的位置。并且,所述连接机构16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从与所述滑轨1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即侧视观察时与所述滑轨13重叠的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机构164在从与所述滑轨1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即侧视观察时所有部分与所述滑轨13重叠。

另外,所述连接机构164被配置于通过所述旋转支承部116的中心且与一对所述滑轨13正交的第3假想铅垂面VF3的至少一方侧,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3假想铅垂面VF3的前方侧的前后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和在所述第3假想铅垂面VF3的后方侧的前后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配置所述连接机构164。

并且,被配置于在所述第3假想铅垂面VF3的前方侧的前后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的所述连接机构164在俯视观察时的位置被设定为,在第1假想直线L1及第2假想直线L2上,位于所述滑轨13与所述旋转支承部116及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之间,其中,第1假想直线L1及第2假想直线L2通过所述旋转支承部116及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中心部与所述连接机构164的中心部即所述第3螺栓165及所述第3螺母166的中心部,另外,被配置于在所述第3假想铅垂面VF3的后方侧的前后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的所述连接机构164在俯视观察时的位置被设定为,在第3假想直线L3及第4假想直线L4上,位于所述滑轨13、与所述旋转支承部116及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之间,其中,第3假想直线L3及第4假想直线L4通过所述旋转支承部116及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与所述连接机构164的中心部。

另外,在从与所述滑轨1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即侧视观察时,所述连接机构164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全部)被设定为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即,通过所述连接机构164的上端的第1假想水平面HF1、和通过所述连接机构164的下端的第2假想水平面HF2被设定为横穿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

另外,所述支承支架163的上下方向位置被设定为,在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观察该支承支架163时,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一部分重叠。即,通过所述支承支架163的上端的第3假想水平面HF3和通过所述支承支架163的下端的第4假想水平面HF4被设定为,横穿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

并且,所述连接机构164被设定于,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的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所有的连接机构164均被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所述第8凸缘部111c从上方覆盖。

根据该第8实施方式,第4基座部件108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比一对所述滑轨1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靠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实现第4基座部件108乃至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的小型化,其中,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能够对支承座椅11的座椅框架12的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且能够沿滑轨13移动。

另外,所述滑轨13由固定轨道121和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于该固定轨道121的可动轨道126构成,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通过连接机构164连接于支承支架163,该支承支架163向一对所述滑轨13的内侧延伸,且与所述可动轨道126连接设置,并且与该可动轨道126一体或者分体(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分体)形成,由第1钩部件167和第2钩部件168构成抑制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相对于所述可动轨道126向上方浮动的变形抑制机构169,其中,所述第1钩部件167被固定在所述可动轨道126或者所述支承支架163上;所述第2钩部件168被固定在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上,并且允许该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旋转,且与所述第1钩部件167卡合,在避免俯视观察时与所述连接机构164重叠的位置配置所述第1钩部件167,因此能够避免连接机构164与变形抑制机构169发生相互干涉。

另外,所述连接机构164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变形抑制机构169靠下方的位置,因此,通过连接机构164位于避免与变形抑制机构169相干涉的位置,能够避免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变高。

另外,所述连接机构164被配置于在一对所述滑轨13的并列方向上从内侧与这些滑轨13相邻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的高度更低。

另外,环形的旋转支承部116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一对所述滑轨13之间,所述旋转支承部116对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且被设置于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被配置于第3假想铅垂面VF3的至少一方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前后两方)的所述连接机构164在俯视观察时的位置被设定为,在第1~第4假想直线L1~L4上,位于所述滑轨13、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及所述旋转支承部116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及环形的旋转支承部116、与所述滑轨13之间的空间来配置连接机构164,其中,所述第3假想铅垂面VF3通过所述旋转支承部116的中心且与一对所述滑轨13正交,所述第1~第4假想直线L1~L4通过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及所述旋转支承部116的中心部、与所述连接机构164的中心部。

另外,所述支承支架163的上下方向位置被设置为,在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观察该支承支架163时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配置支承支架163而使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另外,所述连接机构164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与所述滑轨1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即侧视观察时与所述滑轨13重叠,据此,能够避免在与变形抑制机构169发生相互干涉的位置配置连接机构164,且避免由于该配置而使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另外,所述连接机构164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比所述支承支架163的与所述可动轨道126的连接设置部位靠下方的位置,所述支承支架163与所述可动轨道126分体形成,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所述滑轨13的高度并且抑制连接机构164从所述可动轨道126向上方突出。

另外,所述支承支架163具有平板状的安装板部163a,该安装板部163a的下表面固定于所述可动轨道126,且该安装板部163a被配置在该可动轨道126上,第1钩部件167的下端被固定在所述安装板部163a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机构164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比所述安装板部163a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构成避免所述变形抑制机构169和所述连接机构164相互干涉的结构。

另外,在从与所述滑轨1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即侧视观察时,所述连接机构164的至少一部分被设定为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因此能够抑制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的大型化。

另外,所述连接机构164被设定在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第4环形旋转部件111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使第4座椅旋转装置109小型化。

另外,所述支承支架163所具有的所述安装板部163a的被固定于所述可动轨道126的固定部位50被配置在俯视观察时与变形抑制机构169的第1钩部件167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对变形抑制机构169的第1钩部件167施加变形力时,能够高效地发挥通过滑轨13保持的力。

并且,支承座垫11a的座垫框架28具有:一对侧框架28a,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排列,且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盘式框架28b,其连接这些侧框架28a的前端部之间;和后管28c,其连接一对所述侧框架28a的后端部之间,承受来自所述座垫11a的上方的载荷的座垫侧受压部件99架设在所述盘式框架28b与所述后管28c之间,所述第4基座部件108在所述座垫侧受压部件99的下方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侧框架28a的内侧,因此能够实现第4基座部件108的小型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没有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滑轨13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能够使座椅11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滑轨,但也可以是使座椅1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移动的滑轨。

另外,一对滑轨无需具有相同的形状,其形状也可以彼此不同,只要相互平行地延伸即可。

并且,座垫侧受压部件并不限定于具有通过使金属线左右弯折而弯曲成曲折状而成的多个座椅弹簧20,也可以为,在左右的侧框架之间架设使金属线前后弯折而弯曲成曲折状而成的多个座椅弹簧。

相关技术
  • 可旋转的车辆座椅和用于使可旋转的车辆座椅旋转的方法
  • 高铁手自一体的旋转座椅和采用该旋转座椅的高铁
技术分类

061201131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