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枢装配设备及装配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0:19


电枢装配设备及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枢装配设备及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电枢是在电机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过程中,起关键和枢纽作用的部件。对于发电机来说,它是产生电动势的部件,如直流发电机中的转子,在电机装配过程中,电枢通常装配于电机后盖上,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对于电机的平稳运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电枢的轴心和电机后盖的轴心偏移,在电机运转过程中,会产生晃动,影响电机运转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然而,目前的电机装配设备,通常没有用于检测电枢和电机后盖同轴度的检测机构,或者检测精度不高,无法实现电枢和电机后盖轴心的精确校准,导致电枢和电机后盖的装配质量低,影响电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并且,目前的电机装配设备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枢装配设备及装配方法,旨在提升电枢装配质量和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枢装配设备,所述电枢装配设备包括机架、电枢上料机构、电机后盖上料机构、至少一组电枢开刷机构、至少一组用于检测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并检测和校准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所述电枢上料机构和电机后盖上料机构平行安装于所述机架的两侧,所述机架上沿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运动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组电枢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和所述电枢上料机构之间,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的上方。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安装机构、第一机械手、用于拍摄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以及所述电枢和电机后盖的轴心的电枢检测相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机械手上下前后运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电枢检测相机位于所述装配工位的正上方,所述安装机构上安装有轴心校准板,所述轴心校准板的靠近所述装配工位的一侧设置有缓冲面,所述第一机械手的一端用于夹持所述电枢,另一端与所述缓冲面相接触,可相对于所述缓冲面上下前后活动,以带动所述电枢运动,进而使得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电枢检测相机上下运动以调节焦距的第二驱动机构。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为两组,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的电枢检测相机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横向活动安装于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的安装机构上,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共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连接件上下运动,以调节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的电枢检测相机的焦距。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一安装座和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方的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安装有支架,所述轴心校准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所述连接件横向安装于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的支架上,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所述支架上下运动。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电机、减速器和丝杆,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丝杆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丝杆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枢装配设备还包括于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的入口处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电机后盖检测机构、于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的出口处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成品检测机构。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枢装配设备还包括于所述成品检测机构对应位置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二机械手。

本发明电枢装配设备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包括机架、电枢上料机构、电机后盖上料机构、至少一组电枢开刷机构、至少一组用于检测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并检测和校准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所述电枢上料机构和电机后盖上料机构平行安装于所述机架的两侧,所述机架上沿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运动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组电枢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和所述电枢上料机构之间,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的上方,在装配电枢之前,先检测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如果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提升了电枢的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枢装配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电枢装配设备,所述电枢装配设备包括电机后盖上料机构、电枢开刷机构和电枢轴心校准机构,所述方法包括:

在设备启动时,电机后盖上料机构将电机后盖输送至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对电枢开刷,将开刷后的电枢输送至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处;

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进行检测,判断电枢开刷距离是否合格;

若电枢开刷距离合格,则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进行检测,判断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

若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包括轴心校准板,第一机械手和电枢检测相机,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进行检测,判断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一机械手沿所述轴心校准板的缓冲面上下前后移动,以带动所述电枢的轴心朝着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运动,所述电枢检测相机对所述电枢和电机后盖拍照,判断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

本发明电枢装配方法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设备启动时,电机后盖上料机构将电机后盖输送至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对电枢开刷,将开刷后的电枢输送至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处,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进行检测,判断电枢开刷距离是否合格,若电枢开刷距离合格,则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进行检测,判断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若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提升了电枢的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电枢装配设备较佳实施例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枢装配设备较佳实施例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枢装配设备较佳实施例不带机架的机构示意图;

图4是电枢开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电枢运送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电枢轴心校准机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电枢轴心校准机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轴心校准板与滚轮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装配后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装配后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二机械手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电枢装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考虑到目前的电机装配设备,通常没有用于检测电枢和电机后盖同轴度的检测机构,或者检测精度不高,无法实现电枢和电机后盖轴心的精确校准,导致电枢和电机后盖的装配质量低,影响电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并且,目前的电机装配设备生产效率低,由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枢装配设备。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电枢装配设备较佳实施例包括机架10、电枢上料机构20、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至少一组电枢开刷机构40、至少一组用于检测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并检测和校准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

其中,所述电枢上料机构20和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平行安装于所述机架10的两侧,所述机架10上沿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运动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组电枢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40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和所述电枢上料机构20之间,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的上方。

在设备启动后,所述电枢上料机构20带动电枢运动,将电枢传输至所述电枢开刷机构40处进行开刷。

所述电枢开刷机构40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枢的固定夹,所述固定夹通过底部的复位弹簧固定和复位,当下压所述复位弹簧时,所述固定夹的顶部张开,当松开所述复位弹簧时,所述固定夹复位以固定所述电枢。

本实施例中,基于不同种类和型号的电枢可以采用不同的电枢开刷方案。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如图4所示,所述电枢开刷机构40包括根据电枢的种类和型号于所述机架10上在电枢开刷工位的相对的两侧设置的拔叉401,在对电枢开刷时,将两个拔叉401相对插入所述电枢,再将两个拔叉401朝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即可实现对电枢开刷操作。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案,可以根据电枢的种类和型号在所述机架10下方平行设置两根顶针,在对电枢开刷时,将两根顶针向上插入所述电枢,再将两根顶针朝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即可实现对电枢开刷操作。

本实施例将所述电枢开刷机构40设置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和所述电枢上料机构20之间,便于提升工作效率。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将所述电枢运送至所述电枢开刷机构40处或者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处时,可以通过电枢运送机械手60实现。具体地,可在所述机架10上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和所述电枢上料机构20之间安装X轴运动模组601,再将所述电枢运送机械手60安装于所述X轴运动模组601上。

所述电枢开刷机构40对电枢开刷之后,通过所述电枢运送机械手60将电枢运送至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处,通过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对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进行检测,如果开刷距离满足要求,检测结果合格,则驱动所述电枢朝向所述电枢装配工位上的所述电机后盖运动,并通过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检测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如果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实施方案,也可以通过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检测同步检测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如果在检测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的过程中,检测到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不合格,则取走检测不合格的电枢,如果合格,则将合格的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

由此,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包括机架10、电枢上料机构20、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至少一组电枢开刷机构40、至少一组用于检测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并检测和校准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所述电枢上料机构20和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平行安装于所述机架10的两侧,所述机架10上沿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运动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组电枢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40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和所述电枢上料机构20之间,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的上方,在装配电枢之前,先检测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如果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提升了电枢的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6至图8,图6至图8是图1至图5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的安装机构、第一机械手501、用于拍摄所述电枢和电机后盖的轴心的电枢检测相机502、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机械手501上下前后运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电枢检测相机502位于所述装配工位的正上方,所述安装机构上安装有轴心校准板503,所述轴心校准板503的靠近所述装配工位的一侧设置有缓冲面5031,所述第一机械手501的一端用于夹持所述电枢,另一端与所述缓冲面5031相接触,可相对于所述缓冲面5031上下前后活动,以带动所述电枢运动,进而使得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

其中,所述电枢检测相机502可采用CCD相机。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轴心校准板503的缓冲面5031可采用弧形面或者斜面,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机械手501的另一端与所述轴心校准板503的缓冲面5031相接触,可以对所述第一机械手501的运动起到缓冲和限位的作用,避免所述第一机械手501的运动幅度过大而导致所述电枢和电机后盖的轴心难以对齐,从而提升电枢装配质量和生产效率。

更为具体地,本实施例在所述机械手的另一端安装有滚轮504,所述滚轮504与所述轴心校准板503的缓冲面5031相接触,当所述滚轮504沿着所述轴心校准板503的缓冲面5031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机械手501上下前后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缓冲面5031是弧形面或者斜面,因此,当所述滚轮504沿着所述轴心校准板503的缓冲面5031运动向下运动时,所述第一机械手501则带动所述电枢缓慢地同步向下、前运动,而当所述滚轮504沿着所述轴心校准板503的缓冲面5031运动向上运动时,所述第一机械手501则带动所述电枢缓慢地同步向上、后运动。

由此,本实施例将所述机械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滚轮504与所述轴心校准板503的缓冲面5031接触,能够减小运动时的摩擦阻力,使得所述第一机械手501的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电枢检测相机502上下运动以调节焦距的第二驱动机构505。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8,以及图9和图10,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枢装配效率,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组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的电枢检测相机502通过连接件506连接,所述连接件506横向活动安装于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的安装机构上,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共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5驱动所述连接件506上下运动,以调节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的电枢检测相机502的焦距。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对应的,同样采用两组电枢开刷机构40、两组电枢装配工位,以及两组电枢运送机械手60,每组轴心校准机构分别与对应的电枢开刷机构40、电枢装配工位、电枢运送机械手60相配合。

本实施例通过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共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5驱动所述连接件506上下运动,不仅减少了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5的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能够保证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的电枢检测相机502运动和检测的同步性。

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的第一安装座507和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507上方的第二安装座508,所述第二安装座508上安装有支架509,所述轴心校准板503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507上,所述连接件506横向安装于所述两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50的支架509上,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5的驱动下沿所述支架509上下运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5可以采用电机、减速器、丝杆相配合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驱动所述电枢检测相机502上下运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5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的电机、减速器和丝杆,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所述丝杆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丝杆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件506连接。

为进一步的提高电枢装配质量和生产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枢装配设备还包括于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的入口处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的电机后盖检测机构70、于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的出口处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的成品检测机构80。

在设备启动后,先将所述电机后盖输送至所述电机后盖检测机构70处,通过所述电机后盖检测机构70对所述电机后盖的质量进行检测,例如检测所述电机后盖的零件是否齐全,在所述电机后盖的质量检测结果为合格时,则将所述电机后盖输送至所述电刷装配工位,如果质量检测结果为不合格,则取走不合格的电机后盖。

在所述电枢装配工位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后,将装配完成的成品输送至所述成品检测机构80处,由所述成品检测机构80对装配完成的成品进行再次检测,取走不合格的产品,合格的产品则继续往下一道工序输送。

具体实施时,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在所述成品检测机构80对应位置于所述机架10上安装有第二机械手90,通过所述第二机械手90将不合格产品取走。在安装时,可现在所述机架10上安装X轴运动模组901,然后将所述第二机械手90安装于所述X轴运动模组901上。

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的入口处于所述机架10上安装电机后盖检测机构70,对所述电机后盖进行置乱检测,在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30的出口处于所述机架10上安装成品检测机构80,对装配完成的成品进行再次检测,进一步提高了电枢装配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枢上料机构20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的传输带,以及安装于所述传输带上的治具,所述治具用于放置电枢,为了进一步提升电枢装配效率,本实施例在所述机架10上于所述传输带外侧平行设置有治具回传机构100,将所述传送带空治具回传。

另外,为了便于用户实时掌握电枢检测和装配情况,本实施例在所述机架10上安装有显示屏110。

本发明电枢装配设备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包括机架、电枢上料机构、电机后盖上料机构、至少一组电枢开刷机构、至少一组用于检测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并检测和校准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的电枢轴心校准机构,所述电枢上料机构和电机后盖上料机构平行安装于所述机架的两侧,所述机架上沿所述电机后盖上料机构运动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组电枢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和所述电枢上料机构之间,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位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的上方,在装配电枢之前,先检测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如果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提升了电枢的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枢装配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如上实施例所述的电枢装配设备,所述电枢装配设备包括电机后盖上料机构、电枢开刷机构和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如图12所示,本发明电枢装配控制方法较佳实施例包括:

步骤S10,在设备启动时,电机后盖上料机构将电机后盖输送至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对电枢开刷,将开刷后的电枢输送至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处。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该电枢装配设备还可以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可以采用处理器或微处理器,作为本发明电枢装配方法的执行主体。

本实施例中,基于不同种类和型号的电枢可以采用不同的电枢开刷方案。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可以根据电枢的种类和型号在机架上于所述电枢开刷机构处的相对的两侧设置拔叉,在对电枢开刷时,将两个拔叉相对插入所述电枢,再将两个拔叉朝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即可实现对电枢开刷操作。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案,可以根据电枢的种类和型号在所述机架下方平行设置两根顶针,在对电枢开刷时,将两根顶针向上插入所述电枢,再将两根顶针朝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即可实现对电枢开刷操作。

在将所述电枢运送至所述电枢开刷机构处或者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处时,可以通过电枢运送机械手实现。具体地,可在所述机架上于所述电枢装配工位和所述电枢上料机构之间安装X轴运动模组,再将所述电枢运送机械手安装于所述X轴运动模组上。

步骤S20,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进行检测,判断电枢开刷距离是否合格。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CCD相机对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进行检测。

在所述电枢开刷机构对电枢开刷,通过所述电枢运送机械手将电枢运送至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处后,控制所述CCD相机对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进行检测,判断电枢开刷距离是否合格。

步骤S30,若电枢开刷距离合格,则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进行检测,判断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本步骤S30,可以与所述步骤S20同步进行,也可以先执行完本步骤S30,再执行上述步骤S20,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S40,若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

本实施例中,如果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进行检测的结果为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如果检测结果为没有对齐,则继续调整所述电枢的位置,直到所述电枢的轴心与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设备启动时,电机后盖上料机构将电机后盖输送至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对电枢开刷,将开刷后的电枢输送至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处,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进行检测,判断电枢开刷距离是否合格,若电枢开刷距离合格,则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进行检测,判断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若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提升了电枢的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包括轴心校准板,第一机械手和第一检测相机,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进行检测,判断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的步骤包括:

所述第一机械手沿所述轴心校准板的缓冲面上下前后移动,以带动所述电枢的轴心朝着所述电机后盖的轴心运动,所述第一检测相机对所述电枢和电机后盖拍照,判断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电枢的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本实施例在控制电机后盖上料机构将电机后盖输送至装配工位,可以对所述电机后盖进行质量检测,将合格的电机后盖才输送至装配工位,而对于不合格的电机后盖则取走。

在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后,可以对完成装配的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取走不合格的成品,而对于合格的成品,则继续运送至下一工位。

本发明电枢装配控制方法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设备启动时,电机后盖上料机构将电机后盖输送至装配工位,所述电枢开刷机构对电枢开刷,将开刷后的电枢输送至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处,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的开刷距离进行检测,判断电枢开刷距离是否合格,若电枢开刷距离合格,则所述电枢轴心校准机构对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同轴度进行检测,判断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是否对齐,若所述电枢与电机后盖的轴心对齐,则将所述电枢装入所述电机后盖,提升了电枢的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电枢装配设备及装配方法
  • 一种装配式剪力墙预制构件智能对位装配设备及其对位装配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19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