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林区昆虫诱捕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24:27


林区昆虫诱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昆虫诱捕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林区环境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森林害虫是指危害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中国已知的森林害虫约2400种,其中有生活史、习性和防治方法可查的约450种。按照森林害虫生活方式,一般可分为根部害虫、干部害虫、枝梢害虫、叶部害虫及果实种子。其中根部害虫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和直翅目的蝼蛄等;干部害虫主要包括鞘翅目的小蠹、天牛、吉丁虫、象甲;鳞翅目的木蠹蛾及透翅蛾,膜翅目的树蜂等;枝梢害虫包括两类:①钻蛀害虫。蛀食林木枝梢的昆虫。有鳞翅目的螟蛾类、卷蛾类,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等。叶部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鳞翅目的枯叶蛾、毒蛾、尺蛾、舟蛾、袋蛾、刺蛾、潜叶蛾、卷蛾、斑蛾,以及鞘翅目中的叶甲、膜翅目中的叶蜂,直翅目中的竹蝗等,其中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历来是中国松林的重要害虫;果实种子害虫有鳞翅目的螟蛾、卷蛾、麦蛾,举肢蛾,鞘翅目的象虫,膜翅目的小蜂、叶蜂和双翅目的花蝇、瘿蚊等。

目前针对林区有害昆虫的防治,基本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综合防治手段中,其中物理防治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具体来说,物理防治一般是采用昆虫诱捕器,对虫害泛滥的林区进行有害昆虫的诱捕。但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昆虫诱捕器,其主体部分大多需要用到电力驱动,不能适应于林区等野外环境。

可见,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应于林区等野外环境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包括:

外部约束机构,其包括一约束框和铰接在所述约束框上的盖体,所述约束框具有一约束空间,且所述盖体和/或所述约束框上,至少设置有易于昆虫进入的引导通道;

诱捕装置本体,其设置于所述约束空间内,包括收纳容器和结合在所述收纳容器上的迷宫件,所述收纳容器具有一形成诱杀空间的容置腔;所述迷宫件结合于所述收纳容器的顶部开口,且其包括连接在所述顶部开口的固定件和连接在所述固定件上的第四引导件,所述第四引导件具有一连通至所述诱杀空间的喇叭形开口,所述喇叭形开口内壁光滑以便于昆虫滑落至所述诱杀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诱捕装置本体还包括一阻挡昆虫向上飞行的上盖,所述上盖底部边缘均设有多个立柱,所述立柱的自由端构造为卡接部;所述迷宫件的所述喇叭形开口靠近外缘,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卡接部配合的卡孔。

作为优选,所述上盖的底部构造为与所述喇叭形开口形状接近的锥型部,且所述锥台部与所述喇叭形开口之间存在便于昆虫进入的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迷宫件的外侧面上均布有多个便于昆虫进入的第三引导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引导件包括开口较大的第一喇叭口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喇叭口上,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喇叭口的开口且延伸至所述诱杀空间的弯管。

作为优选,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顶部开口外缘设置有防止昆虫外逃的密封环。

作为优选,所述约束框和/或所述盖体由具有网眼的网格装材质型材制成,所述网眼构成所述引导通道且所述网眼构造为便于尺寸小于2cm的小型昆虫进入。

作为优选,所述约束框和/或所述盖体上还设置有管件构成的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所述第一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引导件供昆虫进入的进口大于供昆虫爬出的出口的直径,整体呈锥台型,且所述出口位于所述约束空间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出口的直径及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出口的直径均介于2cm至6cm。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出口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出口的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可通过物理的方式对有昆虫灾害的林区的昆虫进行诱捕。当然,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仍可考虑在收纳容器的诱杀空间中,增设化学诱杀的信息素,以对特殊种类的昆虫进行更精准的诱杀。不同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诱捕装置本体外增设外部约束机构,可防止林区内鸟类或动物破坏,提高使用周期,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在开启状态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在开启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在开启状态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的诱捕装置本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的诱捕装置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的诱捕装置本体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的辅助诱捕机构的原理框图。

主要附图标记:

1-外部约束机构;2-诱捕装置本体;3-辅助诱捕机构;11-约束框;12-盖体;13-尼龙锁扣;21-上盖,22-迷宫件;23-收纳容器;30-ardinuo控制器;31-LED发光元件;32-扬声器;33-底座;34-红外传感器;35-超声波发生器;36-电池;37-光线传感器;111-第一引导件;112-第二引导件;211-支柱;221-第三引导件;222-第四引导件;223-固定件;231-密封环;2111-卡接部;2211-第一喇叭口;2212-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发明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林区昆虫诱捕装置,包括:外部约束机构1,其包括一约束框11和铰接在所述约束框11上的盖体12,上盖12在工作时通过尼龙锁扣13连接在约束框11上。所述约束框11具有一约束空间(图中未标注),且所述盖体12和/或所述约束框11上,至少设置有易于昆虫进入的引导通道(图中未标注);诱捕装置本体2,其设置于所述约束空间内,包括收纳容器23和结合在所述收纳容器23上的迷宫件22,所述收纳容器23具有一形成诱杀空间的容置腔(图中未标注);所述迷宫件22结合于所述收纳容器23的顶部开口(图中未标注),且其包括连接在所述顶部开口的固定件223和连接在所述固定件223上的第四引导件222,所述第四引导件222具有一连通至所述诱杀空间的喇叭形开口(图中未标注),所述喇叭形开口内壁光滑以便于昆虫滑落至所述诱杀空间。在这一实施例中,约束框11的主要作用在于容置诱捕装置本体2,防止鸟类或动物破坏,而昆虫则可不受限制的通过引导通道进入,并经由诱捕装置本体2的迷宫件22上设置的第四引导件222,诱捕到诱杀空间。由于第四引导件具有喇叭形开口,如在诱杀空间内设置信息素的话,昆虫可被引诱至喇叭形开口处,并滑落至诱杀空间内。同样由于第四引导件的喇叭形开口进口大,出口小,因此昆虫进入后将很难再爬出。

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仍可进行进一步改进,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诱捕装置本体2还包括一阻挡昆虫向上飞行的上盖21,所述上盖21底部边缘均设有多个立柱211,所述立柱211的自由端构造为卡接部2111;所述迷宫件222的所述喇叭形开口靠近外缘,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卡接部配合的卡孔(图中未标注)。由于上盖21的阻挡,将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昆虫飞出。作为针对这一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所述上盖21的底部构造为与所述喇叭形开口形状接近的锥型部(图中未标注),且所述锥台部与所述喇叭形开口之间存在便于昆虫进入的间隙。如此一来,昆虫通过这一间隙进入是相对容易的,而当昆虫被迫下滑时,锥台部可最大程度阻挡昆虫飞出。

另外,为了针对不同的昆虫习性,实际上,第四引导件222更适合于喜欢爬行的昆虫,而针对喜欢飞行的昆虫来说,在本发明中,如图7至图8所示,可通过在所述迷宫件22的外侧面上均布有多个便于昆虫进入的第三引导件221。具体地,如图9所示,所述第三引导件221包括开口较大的第一喇叭口2211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喇叭口上,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喇叭口的开口且延伸至所述诱杀空间的弯管2212。这样飞行类昆虫可通过第一喇叭口2211飞入,而当爬行至弯管2212的折弯处时,会逐渐滑落至诱杀空间,而不易再次逃离。为了更进一步防止已进入诱杀空间的昆虫逃离,所述收纳容器23的所述顶部开口外缘设置有防止昆虫外逃的密封环231。

在本发明中,针对小型昆虫,尤其是飞行类的昆虫,诱捕装置本体2可实现最大程度的诱捕、诱杀。而针对天牛之类的较大的甲壳类昆虫,实际上可通过外部约束机构实现诱捕。如图1至图5所示,作为优选,所述约束框11和/或所述盖体12由具有网眼(图中未标注)的网格装材质型材制成,所述网眼构成所述引导通道且所述网眼构造为便于尺寸小于2cm的小型昆虫进入。在这一实现方式中,也就是说,外部约束机构1既可以防止小型啮齿类动物、蛇等误入诱捕装置,也可防止鸟类为啄食昆虫而导致装置损坏,同时也可作为较大的甲壳类昆虫的约束部。为了更有效实现这一目的,如图6所示,作为优选,所述约束框11和/或所述盖体12上还设置有管件构成的第一引导件111和第二引导件112,所述第一引导件111和所述第二引导件112供昆虫进入的进口大于供昆虫爬出的出口的直径,整体呈锥台型,且所述出口位于所述约束空间内。这样一来,甲壳类动物可通过较大的进口爬入,而当从出口爬出而落入到约束空间内时,由于该出口的尺寸设置为大于网眼,因此当尺寸大于网眼的昆虫由第一引导件111或第二引导件112进入约束空间后,将无法再顺利逃出。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出口的直径及所述第二引导件的出口的直径均介于2cm至6cm。另外,如图6所示,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了更为准确的匹配尺寸大于网眼的昆虫,所述第一引导件111的出口的直径和所述第二引导件112的出口直径设置为相同时,过大或者过小,都可能导致昆虫无法进入或者易于逃出,因此,最好是将所述第一引导件111的出口的直径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引导件112的出口的直径。这样一来,可以最大程度上方便不同尺寸的昆虫进入,同时增加了昆虫逃出的难度。

另参见图1至图6,以及图10所示,在本发明中,针对昆虫大多具有趋光性的生活习性,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可优选包括设置在所述外部约束机构1上的辅助诱捕机构3,所述辅助诱捕机构至少包括一LED发光元件31、光线传感器37、控制器30和电源36,所述光线传感器37配置为检测外部光线强度,所述控制器30,例如可为ardinuo开发板,配置为根据所述光线强度,启动所述LED发光元件31发光,以此在夜间对于趋光的昆虫引导至诱捕装置附近。而在白天光线强度较强时,LED发光元件31本身不工作,因此会非常节能,经发明人测试,4节1.5v干电池,可持续野外工作20天左右,维护成本较低。同时,仍不排除通过增设光伏天池构成电源36,支持设备工作,这样一来,前期投入提高,但后期维护成本将更低。另外,在进一步的应用中,由于外部约束机构1的主要作用包括了防止鸟类或小型动物误入导致死亡,或者损坏装置。因此,还可考虑在辅助诱捕机构3上设置红外传感器34、超声波发生器35和扬声器32,所述红外传感器34配置为针对小型动物进行检测,所述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检测结果,启动超声波发生器35,该超声波发生器35通过所述扬声器32播放超声波,以对小型动物进行驱离。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林区昆虫诱捕装置
  • 用于诱捕飞行昆虫的诱捕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27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