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RFID标签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25:57


RFID标签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月17日提交的英国专利申请号GB1900653.5的优先权,该英国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识别(RFID)标签。特别地,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于存储和检索系统的RFID标签。

背景技术

RFID标签可用于存储和传输数据,例如与RFID标签所附接到或RFID标签所嵌入的产品或设备有关的信息。RFID标签可例如配置成以识别号码、名称或其他信息的形式存储识别数据,识别数据使得被标记的产品或设备能够与其他产品或设备区分开。数据可传输到RFID标签读取器或扫描仪,RFID标签读取器或扫描仪接收数据、解释数据和/或将数据传送到另一设备以进行处理。

所要求保护的RFID标签、方法、计算机程序和系统旨在提供相对于已知标签、方法、计算机程序和系统的改进。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射频识别(RFID)标签。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16所要求保护的方法。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19所要求保护的计算机程序。根据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20所要求保护的系统。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阐述可选特征。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示例详细描述所要求保护的RFID标签、方法、计算机程序和系统,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存储和检索系统的存储网格;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的存储网格的轨道;

图3a示意性地示出了与图1的存储网格一起使用的机器人负载处理设备;

图3b以剖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a的机器人负载处理设备,其中容器位于机器人负载处理设备的容器接收空间中;

图3c以剖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a的机器人负载处理设备,其中容器从机器人负载处理设备的容器接收空间下降;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存储和检索系统的存储网格,其中如图3a至图3c所示的多个机器人负载处理设备位于存储网格的轨道上;

图5以顶部透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RFID标签的第一壳体构件;

图6以顶部透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RFID标签;以及

图7以底部透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RFID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表示申请人的如何实现RFID标签的优选示例,但是优选示例不一定是可以如何实现RFID标签的唯一示例。

图1中示出了存储和检索系统的存储网格1。所示的存储网格1包括框架结构14,框架结构14包括支撑水平构件18、20的多个直立构件16。第一组平行的水平构件18与第二组平行的水平构件20正交地布置,以形成由直立构件16支撑的多个水平网格结构。构件16、18、20通常由金属制成。容器10在框架结构14的构件16、18、20之间堆叠成基本上竖直的堆栈或柱12,使得框架结构14防止容器10的堆栈12水平移动,并引导或约束容器10的竖直移动。

所示的存储网格1还包括以网格图案布置在容器10的堆栈12上方的多个导轨或轨道22,网格图案包括多个网格空间,容器10的每个堆栈12位于仅单个网格空间的覆盖区内。

图2提供构件16、18、20在存储网格1的顶层上的布置的平面图,更详细地示出了构件16、18、20的相对位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直立构件16布置在由平行相邻的成对水平构件18和平行相邻的成对水平构件20形成的矩形的四个拐角处。每个网格空间的容器10的相应堆栈位于由水平构件18、20限定的矩形内。所示的图案在一些或全部存储网格1上重复。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存储网格1的最顶部的水平构件18提供在第一方向(基本上沿着或平行于图1和图2中所示的x轴)上延伸的第一组轨道22a,且最顶部的水平构件20提供在第二基本上正交的方向(基本上沿着或平行于图1和图2中所示的y轴)上延伸的第二组轨道22b。在一些示例中,单独的组件可放置在最顶部的水平构件18、20的顶部上以提供轨道22a、22b。

具有第一组轮34和第二组轮36的机器人负载处理设备(“机器人”或“网络机器人”)30配置成在堆栈12上方的导轨或轨道22上横向移动,并使用机器人的轮34和36以及相应的容器提升机构使容器10相对于存储网格1移动,容器提升机构使得至少一个容器10能够提升到相应机器人30的主体32内的容器接收空间40中。容器提升机构可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可延伸和可缩回的竖直支撑件38,支撑件38可延伸远离机器人30的主体32或缩回到机器人30的主体32中,以降低或升高夹持装置39。夹持装置39可构造成接合至少一个容器10,使得当夹持装置39通过竖直支撑件38降低或升高时,被夹持的容器10相应地降低或升高。图3a中示出了这种机械人30的示例,其中机械人的容器提升机构以延伸构造示出并接合容器10。图3b和图3c示出了相同的机器人30,其中机器人30的主体32的一部分被切除以露出容器接纳空间40,其中(在图3b中)相应的容器提升机构处于缩回构造(使得相应的容器10处于升高位置,位于机器人30的主体32中的容器接纳空间40中),且(在图3c中)相应的容器提升机构处于延伸构造(使得相应的容器10相对于机器人30的主体32降低)。

如图4所示,多个机器人30可配置成在存储网格1的框架结构14的顶部上沿着轨道22a和22b移动。为了协调多个机器人30的移动,机器人30本身和/或配置成控制多个机器人30中的一个或多个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必须知道机器人在存储网格1的顶部上的相应位置。该地点或位置信息可使得机器人30能够:行进到特定堆栈12并获取特定容器10;避免与其他机器人发生碰撞;和/或避免移动超过存储网格1并从网格1掉落(例如如果由于空间、成本或其他约束,导致在网格1的外周边处没有设置屏障或其他类似的移动约束装置)。

为了提供使得机器人30能够确定机器人在存储网格1上的位置的机制,每个机器人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RFID标签读取器或扫描仪,且可以在存储网格1的顶部上设置多个RFID标签。如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的,RFID标签可插入存储网格1中的适当尺寸的间隙中,例如插入设置在轨道22a、22b中的间隙24中(参见图2)。

当机器人30在存储网格1上移动时,机器人的相应RFID标签读取器可以在机器人经过RFID标签时从RFID标签中的一个或多个RFID标签读取信号。RFID标签可相对于存储网格1固定,使得RFID标签的位置不改变,并因此给机器人30提供一系列固定参考点。RFID标签的位置可例如记录在地图、数据库或可由处理器查阅的其他记录中。RFID标签的位置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限定,例如从沿着轨道22a、22b的距离方面限定,和/或从RFID标签与哪个网格空间或哪些网格空间重合或者最接近哪个网格空间或哪些网格空间方面限定。例如,如果RFID标签位于轨道22a或22b之间的间隙24中,则记录可包括两个网格空间(RFID标签位于这两个网格空间之间)中的一个或两个网格空间的识别数据。作为另一示例,如果RFID标签位于存储网格1的外边缘处的网格空间的外边缘处,则记录可仅包括RFID标签所位于的或与RFID标签相邻的单个网格空间的识别数据。作为又一示例,如果RFID标签位于轨道22a和22b之间的接合点或交叉口处或附近,则记录可包括在接合点处相遇的两个或四个网格空间中的一个或多个网格空间的识别数据,和/或相应的直立构件16的识别数据。作为又一示例,可利用从存储网格1的已知“原点”(例如,已知拐角、边缘或中心点)取得的一个或多个测量值(例如,以米、码或英尺为单位)在记录中识别RFID标签的位置。

如所解释的,可存在可记录RFID标签在存储网格1上的特定位置的各种方式。在一些示例中,位置数据(识别RFID标签的位置)可编码在RFID标签的存储介质中,并可传输到足够靠近RFID标签的RFID标签读取器。在其他示例中,RFID标签可包含使得特定RFID标签能够被识别的数据(例如,该RFID标签所特有的字符串),且位置数据可存储在针对RFID标签的识别数据的记录中。在存储网格1上安装RFID标签的过程可包括在安装之后(例如,当RFID标签的位置已知时)将位置数据写入RFID标签的过程。在其他示例中,安装RFID标签的过程可能需要安装者在特定的预定位置处安装特定RFID标签,和/或记录安装特定RFID标签的位置。在一些示例中,RFID标签的存储介质可利用位置数据和使得特定RFID标签能够被识别的数据两者来编码。

机器人30可使用从机器人在网格1上移动时遇到的一个或多个RFID标签读取的信息来确定机器人在网格1上的位置。在存储网格1上提供的RFID标签的数量可确定机器人30可定位机器人自身的精度,和/或机器人可确定机器人的位置和/或机器人的行进方向的速度。例如,如果给存储网格1中的每个网格空间提供至少一个RFID标签,则机器人30能够相对快速且精确地确定机器人的位置,而如果仅给每个第二或第三网格空间提供RFID标签,则机器人30可能需要在能够识别机器人去往何处之前移动若干网格空间。在一些示例中,可沿着每个四边形网格空间的每一侧提供RFID标签(可能不包括边缘单元,边缘单元可具有更少的RFID标签)。在其他示例中,可仅沿着每个网格空间的一侧、两侧或三侧提供RFID标签,和/或仅在网格空间之间的拐角或接合处提供RFID标签。一个或多个RFID标签读取器可安装在每个机械人30上,其安装位置使得当对应的机械人30沿着轨道22a、22b的对应区段行进时,存储网格1上的RFID标签可由RFID读取器读取。例如,如果机器人的RFID标签读取器设置在机器人30的右下角,则RFID标签可相应地设置在网格空间的右下角。可选择每个网格空间的RFID标签的数量和每个机器人30的RFID标签读取器的数量,以在附加标签和/或读取器的成本与各个标签和/或读取器的可靠性和/或对冗余的需要,和/或与对快速识别机器人30正沿着哪个方向移动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

图5至图7示出了RFID标签61的示例。图5示出了RFID标签61的第一壳体构件41。第一壳体构件41包括表面43,表面43布置成支撑RFID标签61的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之一或RFID标签61的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两者。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可例如安装在一个或多个印刷电路板(PCB)、一个或多个塑料嵌体和/或可安装在表面43上的一个或多个其他支撑件上。当RFID标签读取器在足够近的距离内经过和/或保持在足够近的距离内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段时,RFID天线可将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识别数据传输到附近的RFID标签读取器。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可以优选地是无源布置,即不需要直接电源而是依赖于在天线处(例如,从附近的RFID标签读取器)接收的电磁波来引起和/或促进识别数据的传输的无源布置。在其他示例中,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可以是有源布置,即具有其自身的直接电源的有源布置,直接电源对识别数据的传输供电。无源布置可有利地提供RFID标签61在存储网格1上的位置的更大自由度和/或减小RFID标签61的尺寸,因为不需要给RFID标签61提供电力线缆或电池。无源布置还可有利地降低RFID标签61的制造和/或持续使用的成本,和/或简化RFID标签61的安装,因为RFID标签61仅需要定位在存储网格1上的期望点处—不涉及另外的装备或安装。关于RFID标签61在每个网格空间内的位置和/或RFID标签读取器在机器人30上的位置,有源布置可有利地提供更大灵活性,因为RFID标签61的天线能够相比无源布置的天线更远地传输识别数据。

第一壳体构件41还包括多个支脚45,支脚45配置成限制RFID标签61插入存储网格1中的间隙24中。支脚45可例如在负z方向上突出去特定程度,以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底部(即支脚45的底部)的有效接触表面与配置成支撑RFID天线的内表面43之间提供已知的最小距离。这可有利地提高RFID天线将足够靠近并保持足够靠近经过的机器人30的RFID标签读取器,使得RFID标签读取器可读取由RFID标签61的RFID天线传输的数据的概率。这在存储网格1中的间隙24包括可能干扰或衰减由RFID天线传输的RFID信号的金属材料的环境中可能特别有利,使得RFID标签61被迫进入间隙24太远,可能是不利的。

支脚45还可在正z方向上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底部(支脚45的底部)的有效接触表面与RFID标签61的上表面或最大z高度之间提供已知的距离。这可显著提高在存储网格1中安装RFID标签的容易性和速度,以及RFID标签61能够将数据传送到机器人30的RFID标签读取器的可靠性,因为RFID标签安装者可将RFID标签61推入间隙24中,直到支脚45接触间隙24的底表面—安装者不需要执行任何测量或调节就能确保RFID标签61将位于经过的RFID标签读取器的读取距离内,或者确保RFID标签61不会突出去足够远以至于RFID标签61将被在轨道22a或22b上经过的机器人30的轮34、36撞击并潜在地损坏或移位,RFID标签61定位在轨道22a或22b之间(在间隙24中)。

支脚45还可提供保护和/或加强功能,以帮助最小化RFID标签61及其内部组件(例如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被经过的机器人30的轮34、36压坏的风险。支脚45可例如在z方向上从第一壳体构件41的底部有效地延伸到顶部,以给第一壳体构件41提供相对坚固和/或刚性的支撑。支脚45(以及可能还有第一壳体构件41)可优选地由相对刚性的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材料制成,以提供相对非柔性的结构。支脚可与第一壳体构件41一体地形成,或者可附接到第一壳体构件41。在一些实施例中,支脚可在z方向上向上延伸超过内表面43,以给内表面43和安装在内表面43上的任何组件提供额外的保护,例如通过提供一个或多个特征或表面来提供额外的保护,机器人30的轮34、36可在安装在内表面43上的一个或多个组件之前且优先于安装在内表面43上的一个或多个组件而接触这一个或多个特征或表面。

图6示出了第二壳体构件63,第二壳体构件63已包覆成型(overmould)到图5所示的第一壳体构件41上,以形成基本上围绕由第一壳体构件41的表面43支撑的存储介质和RFID天线的壳体。第二壳体构件63包括从图6所示的第二壳体构件63的两个较长侧向外突出的多个突起65。所示的突起65沿着两个较长侧壁的竖直高度的大部分延伸,并在下端呈锥形。下端处的锥形可帮助促进RFID标签61插入间隙24中。突起65配置成提供对抗第二壳体构件63(并因此还有第二壳体构件63包覆成型到其上的第一壳体构件41)在间隙24内移动的阻力。突起可包括相对可变形的材料,该材料可通过施加力而变形以将RFID标签61(包括第一壳体构件41和第二壳体构件63)插入间隙24中。突起65一旦如上所述通过与间隙24的壁接触而变形,则可提供对抗RFID标签61沿着间隙24(即,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x或y方向上)移动和/或移入或移出间隙24(即,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z方向上)的阻力。突起65的变形可导致第二壳体构件63与间隙24的壁接触的表面积增加,并因此导致第二壳体构件63与间隙24的壁之间的摩擦增加。这可有利地帮助确保RFID标签61不从其安装位置移位,例如,如果机器人30与RFID标签61直接接触,则RFID标签61不会由经过的机器人30移位,或者RFID标签61不会由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人30沿着设置在存储网格1上的轨道22a、22b移动而通过网格1的振动移位。第二壳体构件63和突起可优选地包括热塑性材料,以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相对刚性和非柔性结构上提供相对可变形的结构。

优选地,给第一壳体构件41和第二壳体构件63选择不随温度变化而显著膨胀或收缩的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突起还可以或替代地设置在第二壳体构件63的其他(较短)侧上,例如,如果RFID标签61要插入在比所示的间隙24更多的侧上封闭的空间中。

图5所示的第一壳体构件41额外包括特征47、49。特征47、49可用于一个或多个目的。例如,特征47、49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可以是配置成便于包覆成型设备与第一壳体构件41对准的对准特征。例如,所示的特征47可配置成使得包覆成型设备能够使用特征47保持或支撑第一壳体构件41,使得包覆成型设备可将第二壳体构件63包覆成型在第一壳体构件41上。特征47可例如被定尺寸和/或定位成使得特征47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至少一部分将不是直接包覆成型,使得包覆成型设备可继续接触并支撑第一壳体构件41,同时第二壳体构件63被包覆成型在第一壳体构件41上。类似地,可提供所示的特征49以帮助第一壳体构件41和包覆成型设备对准和/或帮助确保在包覆成型过程已完成之后,第一壳体构件41和第二壳体构件63不能相对于彼此移动。例如,特征49可配置成突出到形成在第二壳体构件63中的相应孔中或穿过形成在第二壳体构件63中的相应孔,从而约束第一壳体构件41和第二壳体构件63的相对移动。第一壳体构件41和第二壳体构件63一起形成所示RFID标签61的壳体,壳体限定内部,内表面43位于该内部中,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由内表面43支撑。

图7以透视图示出了在包覆成型过程已完成之后RFID标签61的下侧。在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壳体构件41的支脚45的底部与包覆成型的第二壳体构件63的底部齐平(即,在z方向上齐平)。在其他示例中,支脚45可突出超过包覆成型的第二壳体构件63的底部(即,在负Z方向上突出超过第二壳体构件63的底表面),或者略微凹入包覆成型的第二壳体构件63内(即,在正Z方向上位于包覆成型的第二壳体构件63的底部上方)。在所有情况下,支脚45用于通过提供相对刚性的不可压缩结构来限制RFID标签61可插入间隙24中的程度,该相对刚性的不可压缩结构可通过相对不可压缩地抵靠间隙24的底表面来限制或防止进一步插入间隙24中。如果支脚45凹入包覆成型的第二壳体构件63内且包覆成型的第二壳体构件63包括当安装力施加到RFID标签61时变形的弹性可变形材料,则支脚45将仍然确保表面43和RFID标签61的底部接触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被保持。

图7示出了孔51形式的另一组特征51。与特征47、49类似,孔51可用于促进第二壳体构件63在第一壳体构件41上的包覆成型。例如,孔51可延伸穿过第一壳体构件41和第二壳体构件63的底部,使得支撑件能够插入第一壳体构件41和第二壳体构件63中并在包覆成型过程完成时支撑两个壳体构件41、63。

有利地,具有壳体的RFID标签61包括相对刚性的非柔性材料和相对可变形的材料,该相对刚性的非柔性材料配置成支撑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并对抗RFID标签61超过间隙24的底表面的力,该相对可变形的材料包括配置成变形以对抗RFID标签61相对于存储网格1中的间隙24移动的突起,这可提供坚固且易于安装的RFID标签61,RFID标签61能够承受由于相对可变形的材料(即,在所示的示例中包覆成型的第二壳体构件63)相对于相对刚性的材料(即,在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壳体构件41)的可变形性而产生的压坏力(即,如果被机器人30的轮34、36辗过),且能够抵抗在RFID标签61插入之后将RFID标签61移入或移出间隙24的力(即,由于机器人30在存储网格1上移动而引起的振动或压坏力),从而提供RFID标签61,RFID标签61继续可靠地执行其给移动机器人30提供固定参考点的预期功能。

有利地,所示的RFID标签61可相对便宜地制造,因为第二壳体构件63在第一壳体构件41上的包覆成型可以是自动化进行的,因此将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固定在由第一壳体构件41和第二壳体构件63形成的整个壳体内的过程可能需要最少的人工输入。所示的RFID标签61还可通过帮助将RFID天线和存储介质保持在存储网格1中的间隙24的底部上方的一致高度并因此与在存储网格1的顶部上移动的机器人30保持一致的距离来帮助确保总是可以从RFID标签61接收RFID信号。此外,所示的RFID标签61有利地不需要粘合剂就能将RFID标签61相对于存储网格1固定就位,因为由可变形材料形成的突起65变形以增加RFID标签61的与限定间隙24的壁接触的表面积,从而增加RFID标签61和间隙24之间的摩擦并将RFID标签61保持就位。RFID标签61也不需要安装工具来将RFID标签61安装在存储网格1中的间隙24中—RFID标签61可用手推入间隙24中。

如前所讨论的,多个RFID标签61可分布在存储网格1的框架结构14上,以结合设置在一个或多个机器人30上的RFID标签读取器来提供使得机器人30和/或一个或多个机器人30的控制器能够确定机器人30在存储网格1的框架结构14上的位置的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示出和描述的、包括存储网格1上的RFID标签61和在存储网格1上移动的机器人30上安装的RFID标签读取器的系统可以是机器人30和/或机器人30的控制器可用来确定机器人30在存储网格1上的位置的若干系统或数据源之一。例如,可提供另一系统,其依赖于不同的机制(例如,类似GPS或类似网格网络的系统,使用从不同发射器或信标接收的信号的三角测量来确定位置)来确定一个或多个机器人30在存储网格1上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包括RFID标签61和RFID标签读取器的系统可用于提供机器人位置的初始或确认指示,和/或如果另一系统不能这样做则提供位置,和/或提供机器人位置的更快、更可靠或更精确的指示。

因此,所示出和描述的RFID标签61可借助于RFID标签的特征(包括支脚45和突起65)而适合于半永久地插入存储网格1中的间隙24中,以使得在无期限的时间段内能够使用RFID标签61来监测机器人30的移动。RFID标签61由于其构造的坚固性(包括支脚45的相对刚性和突起65的相对可变形性)而能够在存储网格1的如下环境中相对长时间地使用,其中在这种环境中RFID标签61可被移动的机器人30振动或撞击。RFID标签61可例如能够在存储网格1的环境中操作(并保持基本上空间固定)持续数周、数月或甚至数年,例如在存储网格1的预期寿命的很大一部分内操作。这可有利地最小化在存储网格1上重新安装RFID标签所花费的时间,这可帮助最大化存储网格1的“正常运行时间”,即存储网格1在使用期间的时间,其中一个或多个机器人30在存储网格1的顶部上操作以在多个位置之间移动容器。

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由两个壳体构件41、63提供,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可以是单构件壳体。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可以是多于两个壳体构件共同形成壳体。此外,两个或更多个壳体构件可以以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方式彼此连接或附接—壳体构件不一定需要通过包覆成型工艺附接。

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突起65设置在第二壳体构件63上,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突起65可设置在第一壳体构件41上(即,与支脚45设置在相同的壳体构件上)。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二壳体构件63可具有覆盖或封闭被配置成支撑RFID天线和/或存储介质的内表面的主要目的。相反,在一些实施例中,支脚45和突起65可设置在第二壳体构件63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可仅包括单个构件,在这种情况下,支脚45和突起65可设置在相同的单个壳体构件上,没有另外的壳体构件来用于封闭RFID天线和/或存储介质—单个壳体构件本身可提供内表面43,而不需要由另一个壳体构件封闭。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壳体可包括多于两个构件,在这种情况下,支脚45和/或突起65可设置在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壳体构件上。

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支脚45具有圆角矩形或椭圆矩形横截面,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支脚可采用不同的形状或结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支脚可具有矩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或任何其他横截面。另外,不同支脚的横截面可彼此不同。此外,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支脚45的横截面是实心的,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支脚的横截面可以是至少部分中空的,例如以在给定支脚内提供孔,例如图7中所示的孔51。在一些实施例中,支脚可沿着其整个z长度不具有恒定的横截面。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支脚可在下端部(在z方向上)处有意地呈锥形或张开,例如以提供用于接触间隙24的底部的特定表面积。

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存在三个支脚45—一个支脚在RFID标签61的每一端或附近(沿着x轴),且一个支脚在中间或附近(沿着x轴)—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提供更多或更少的支脚。例如,基于支脚的横截面形状和/或其他特征来提供更多或更少的支脚,可能是有利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支脚可采用具有相对窄的横截面的杆(例如圆柱形、三角形或方形杆)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可提供更多的支脚。支脚沿着第一壳体构件41的x轴和y轴的位置和/或支脚在z轴上的长度可基于支脚的期望效果来确定。例如,如果期望效果是RFID标签61正好位于间隙24内,则可能优选的是,支脚沿着x轴和y轴相对均匀地间隔开,且支脚沿着z轴的长度基本上相同,其中沿着RFID标签61的x轴和y轴,RFID标签61的顶部处于基本相同的z轴高度,且支脚的底部彼此处于基本相同的z轴高度。在其他示例中,支脚可优选地具有不同的长度,例如,如果期望效果是RFID标签61的第一x方向端相对于RFID标签61的相对x方向端具有相对大的z轴高度,例如,如果RFID天线安装在RFID标签61的第一端且期望增加RFID天线在经过的机器人的RFID标签读取器的发送/接收距离内的概率。

尽管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在RFID标签61的每个较长侧上存在五个突起65,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存在更多或更少的突起。如上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RFID标签61的较短侧上额外设置一个或多个突起。可选择突起的数量和/或突起的x宽带和/或y宽度,以试图优化对抗RFID标签61在间隙24内移动的阻力,同时还允许RFID标签61初始插入间隙24中。尽管所示的突起基本上在z方向上延伸(即,沿着RFID标签61的较长侧垂直地延伸),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突起可至少部分地在不同的方向上延伸。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突起与垂直方向成一定角度(即,与z轴成一定角度)延伸,和/或沿着突起的长度改变延伸方向,例如通过成角度或弯曲来改变延伸方向,可能是有利的。

尽管所示的突起包括在锥形部分上方的、y宽度基本上恒定的部分,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突起可具有可变宽度,例如,以产生突起的肋状或其他可变的外部轮廓。这可例如通过增加间隙24的壁与突起之间的附着摩擦力来帮助突起增加抵抗RFID标签61在间隙24内移动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起可配置成与间隙24的壁上的特定特征(例如对应的凹槽或凹部)接合。这可帮助优化对抗RFID标签61在间隙24内移动的阻力。

可以设想,前述段落中描述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变型可以在RFID标签的相同实施例中实现。

在本文档中,语言“相对于间隙的移动”旨在包括在间隙内的移动,例如,沿着间隙滑动,以及移入或移出间隙。

在本文档中,语言“在n方向上的移动”(和相关措辞,其中n是x、y和z之一)旨在表示基本上沿着或平行于n轴,在任一方向上(即,朝向n轴的正端或朝向n轴的负端)的移动。

在本文档中,词语“连接”及其派生词旨在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的可能性。例如,“x连接到y”旨在包括x没有利用中间组件就直接连接到y的可能性,以及x利用一个或多个中间组件间接连接到y的可能性。在意图是直接连接的情况下,将使用词语“直接连接”、“直接地连接”或类似词语。类似地,词语“支撑”及其派生词旨在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可能性。例如,“x支撑y”旨在包括x没有利用中间组件就直接支撑并直接接触y的可能性,以及x间接支撑y而利用一个或多个中间组件接触x和/或y的可能性。

在本文档中,词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旨在具有包含性而不是排他性的含义。例如,“x包括y”旨在包括x包括一个且仅一个y、多个y、或一个或多个y和一个或多个其他元素的可能性。在意图是具有排他性的含义的情况下,将使用语言“x由y组成”,这意味着x仅包括y而不包括其他内容。

相关技术
  • RFID标签、RFID标签天线、RFID标签天线片及制造RFID标签的方法
  • RFID标签固定结构、RFID标签及RFID标签安装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2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