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线圈部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6:40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已知的线圈部件具备:形成有一对通孔的基板、配置在基板上的线圈、以及遍及基板的主面及各通孔的内壁面而形成的外部电极(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56-144508号公报)。在日本特开昭56-144508号公报所记载的线圈部件中,线圈的两端部分别插入对应的通孔,并且与形成于通孔的内壁面的外部电极接合。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昭56-144508号公报所记载的线圈部件中,线圈的端部位于通孔内。例如,在物理外力作用于该线圈部件的情况下,线圈的端部容易从通孔脱落,线圈的端部和外部电极的电连接有可能断开。如果线圈的端部和外部电极的电连接断开,则线圈部件的特性劣化。线圈部件的特性例如包括电气特性或磁特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作用有物理外力的情况下也抑制特性劣化的线圈部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个方式的线圈部件具备:素体,其具有主面;一对外部电极,它们配置在主面上;以及线圈,其具有:位于素体内的螺旋状的线圈部分、和从素体露出并且与一对外部电极中的对应的外部电极连接的一对连接部分。一对外部电极各自具有:与主面相对的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一对连接部分各自具有:与对应的外部电极的第二表面接合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和线圈部分的端连续的第二部分。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一对外部电极各自具有:与素体的主面相对的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一对连接部分各自具有:与对应的外部电极的第二表面接合的第一部分。外部电极位于素体和连接部分的第一部分之间,并且外部电极与连接部分的第一部分连接。因此,即使在物理外力作用于线圈部件的情况下,外部电极也难以从连接部分脱开,维持了线圈和外部电极的电连接。其结果,抑制了线圈部件的特性劣化。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在一对外部电极各自也可以形成有: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开口的贯通孔。第二部分各自也可以插通于对应的贯通孔。

在一对外部电极各自形成有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开口的贯通孔并且第二部分各自插通于对应的贯通孔的结构中,连接部分的第一部分作为抑制连接部分从贯通孔脱落的锚栓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物理外力作用于线圈部件的情况下,外部电极也难以从连接部分进一步脱开,更可靠地维持线圈和外部电极的电连接。其结果,进一步抑制线圈部件的特性劣化。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为,线圈部件还具备:以覆盖第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在第二表面上的镀层。

在线圈部件具备以覆盖第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在第二表面上的镀层的结构中,由于连接部分的第一部分被镀层覆盖,因此,第一部分难以从第二表面剥离。因此,即使在物理外力作用于线圈部件的情况下,外部电极也难以从连接部分进一步脱开,更可靠地维持线圈和外部电极的电连接。其结果,进一步抑制线圈部件的特性劣化。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素体也可以具有:覆盖线圈部分的第一素体部分、和包括主面的第二素体部分。第二素体部分也可以位于线圈部分和一对外部电极之间。

在素体具有第一素体部分和第二素体部分并且第二素体部分位于线圈部分和一对外部电极之间的结构中,素体包括至少两个部分。因此,本结构提高素体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扩展线圈部件的特性的调整幅度。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为,第二素体部分的相对介电常数比第一素体部分的相对介电常数低。

在第二素体部分的相对介电常数比第一素体部分的相对介电常数低的结构中,在线圈部分和外部电极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被第二素体部分减小。其结果,抑制线圈部件中的自谐振频率的降低。

本发明根据以下给出的详细描述和附图得以更充分的理解,这些附图和说明仅以说明的方式给出,因此,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适用范围根据以下给出的详细描述得以阐明。然而,由于根据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该理解的是,详细描述和具体示例虽然指示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仅以说明的方式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外部电极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配置外部电极之前的素体及线圈的图。

图5是示出配置有外部电极的状态的素体及线圈的图。

图6是示出变形例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对相同的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外部电极3、4的结构的图。图2是在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的立体图中省略了镀层8、9的图示的图。图3是示出线圈部件1的截面结构的图。线圈部件1具备:素体2、一对外部电极3、4、线圈7、以及镀层8、9。

素体2呈长方体形状。长方体形状中包括:角部及棱线部被倒角的长方体的形状、以及角部及棱线部被倒圆的长方体的形状。素体2具有:主面2a、一对侧面2b、2c以及一对端面2d、2e。一对侧面2b、2c相互相对。一对侧面2b、2c相对的方向是第一方向D1。一对端面2d、2e相互相对。一对端面2d、2e相对的方向是第二方向D2。与主面2a垂直的方向是第三方向D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是素体2的短边方向。第二方向D2是素体2的长边方向,与第一方向D1正交。第三方向D3是素体2的高度方向,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正交。

主面2a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各侧面2b、2c沿着第二方向D2及第三方向D3。各端面2d、2e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三方向D3。主面2a将一对侧面2b、2c之间连结。主面2a将一对端面2d、2e之间连结。线圈部件1例如焊接安装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例如是电路基板或电子部件。在线圈部件1中,主面2a是与电子设备相对的安装面。

素体2例如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素体2例如由树脂构成。树脂例如是液晶聚合物(LCP)、聚酰亚胺树脂、结晶聚苯乙烯、环氧树脂、或氟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例如是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氟树脂例如是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构成素体2的材料也可以含有用于提高线圈部件1的特性的填料或杂质。

一对外部电极3、4配置在主面2a上。一对外部电极3、4与线圈7电连接。如图2所示,一对外部电极3、4分别配置在素体2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部。一对外部电极3、4在第二方向D2上相互分离。外部电极3配置于端面2d侧。外部电极4配置于端面2e侧。

各外部电极3、4呈平板形状。各外部电极3、4在第三方向D3上具有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外部电极3、4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状。各外部电极3、4在俯视时也可以呈角部被倒圆的长方形状,也可以呈椭圆形状或长圆形状。各外部电极3、4的长边方向沿着第一方向D1、即素体2的短边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上的各外部电极3、4的长度与第一方向D1上的素体2的长度同等。以下,“同等”不一定仅意味着值一致。在值中包括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微差、制造误差或测量误差的情况下,也可以视为值同等。

如图3所示,外部电极3具有第一表面3a和第二表面3b。第一表面3a是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的平坦面。第一表面3a与主面2a相对。第一表面3a也可以与主面2a直接相对,也可以与主面2a间接相对。第一表面3a与主面2a直接相对是指,在第一表面3a和主面2a之间不存在介在要素。第一表面3a与主面2a间接相对是指,在第一表面3a和主面2a之间存在介在要素。在第一表面3a和主面2a之间也可以配置有粘接剂作为介在要素。

第二表面3b是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的平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3b与第一表面3a平行。第二表面3b与第一表面3a相对。如图3所示,在外部电极3形成有:在第一表面3a和第二表面3b开口的贯通孔31。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的贯通孔31的外缘呈圆形状。

外部电极4具有第一表面4a和第二表面4b。第一表面4a是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的平坦面。第一表面4a与主面2a相对。

第一表面4a也可以与主面2a直接相对,也可以与主面2a间接相对。第一表面4a与主面2a直接相对是指,在第一表面4a和主面2a之间不存在介在要素。第一表面4a与主面2a间接相对是指,在第一表面4a和主面2a之间存在介在要素。在第一表面4a和主面2a之间也可以配置有粘接剂作为介在要素。

第二表面4b是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的平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4b与第一表面4a平行。第二表面4b与第一表面4a相对。在外部电极4形成有:在第一表面4a和第二表面4b开口的贯通孔41。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的贯通孔41的外缘呈圆形状。

各外部电极3、4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金属材料例如是铜、银、金、镍或铬。各外部电极3、4也可以通过电镀法或LDS(Laser Direct Structuring)法形成。各外部电极3、4也可以通过将电极膏体附着于素体2后进行干燥而形成。电极膏体例如通过丝网印刷法形成于素体2。各外部电极3、4也可以由平板状的金属材料构成。平板状的金属材料也可以通过冲压而形成。

线圈7具有:线圈部分71和一对连接部分73、74。线圈部分71位于素体2内。线圈部分71呈螺旋状。线圈部分71的轴沿着第一方向D1。线圈部分71具有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匝。

一对连接部分73、74从素体2露出。一对连接部分73、74各自与线圈部分71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端连续。如图2所示,从第三方向D3观察,一对连接部分73、74位于主面2a的对角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连接部分73、74位于将侧面2b及端面2d的棱线部和侧面2c及端面2e的棱线部连结的对角线上。连接部分73相比于连接部分74,位于更靠近侧面2b及端面2d的棱线部。一对连接部分73、74各自与一对外部电极3、4中的对应的外部电极3、4连接。连接部分73与外部电极3电连接且物理连接。连接部分74与外部电极4电连接且物理连接。

线圈部分71及一对连接部分73、74由导线构成。导线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金属材料例如是铜、银、金、镍或铬。导线的直径例如为20μm以上40μm以下。如图3所示,在构成线圈部分71的导线的周围形成有包覆77。包覆77例如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例如是聚氨酯。在构成连接部分73、74的导线的周围未形成包覆77。

连接部分73具有:第一部分73a和第二部分73b。如图3所示,第一部分73a从外部电极3露出。如图2所示,从第三方向D3观察,第一部分73a呈圆形状。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的第一部分73a的直径大于贯通孔31的内径。不限制第一部分73a的形状,在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第一部分73a也可以呈矩形状或椭圆形状。第一部分73a与第二表面3b接合。第一部分73a也可以不经由介在要素而与第二表面3b熔解。例如,第一部分73a也可以通过热压接或超声波接合与第二表面3b熔解。第一部分73a也可以通过介在要素与第二表面3b粘接。介在要素例如也可以是粘接剂。

第二部分73b将第一部分73a和线圈部分71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端连接。第二部分73b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二部分73b的一端与第一部分73a连续。第二部分73b的另一端与线圈部分71的端连续。第二部分73b插通于贯通孔31。第二部分73b的截面形状呈圆形状。第二部分73b的直径小于贯通孔31的内径。在第二部分73b的侧面和贯通孔3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二部分73b的截面的直径也可以与贯通孔31的内径同等。第二部分73b的侧面也可以与贯通孔31的内表面接触。

连接部分74具有:第一部分74a和第二部分74b。第一部分74a从外部电极4露出。如图2所示,从第三方向D3观察,第一部分74a呈圆形状。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的第一部分74a的直径大于贯通孔41的内径。不限制第一部分74a的形状,在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第一部分74a也可以呈矩形状或椭圆形状。第一部分74a与第二表面4b接合。第一部分74a也可以不经由介在要素而与第二表面4b熔接。例如,第一部分74a也可以通过热压接或超声波接合与第二表面4b熔接。第一部分74a也可以通过介在要素与第二表面4b粘接。介在要素例如也可以是粘接剂。

第二部分74b将第一部分74a和线圈部分71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端连接。第二部分74b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二部分74b的一端与第一部分74a连续。第二部分74b的另一端与线圈部分71的端连续。第二部分74b插通于贯通孔41。第二部分74b的截面形状呈圆形状。第二部分74b的直径小于贯通孔41的内径。在第二部分74b的侧面和贯通孔4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二部分74b的截面的直径也可以与贯通孔41的内径同等。第二部分74b的侧面也可以与贯通孔41的内表面接触。

镀层8以覆盖第一部分73a的方式形成在第二表面3b上。第一部分73a的一部分夹持在镀层8和第二表面3b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镀层8形成于第二表面3b的整个区域。镀层9以覆盖第一部分74a的方式形成在第二表面4b上。第一部分74a的一部分夹持在镀层9和第一表面4a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镀层9形成于第二表面4b的整个区域。各镀层8、9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金属材料例如是铜、银、金、镍或铬。各镀层8、9也可以通过电镀法或LDS法形成。

参照图4及图5,对线圈部件1的制造过程中的线圈7的状态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配置外部电极3、4之前的素体2及线圈7的图。图5是示出配置有外部电极3、4的状态的素体2及线圈7的图。图4及图5均示出连接部分73、74与外部电极3、4接合之前的状态。线圈部件1的制造过程包括图4所示的阶段和图5所示的阶段。

如图4所示,在连接部分73未与外部电极3接合的状态下,连接部分73不具有第一部分73a和第二部分73b。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连接部分73呈圆柱状。连接部分73的中心轴沿着第三方向D3。同样地,在连接部分74未与外部电极4接合的状态下,连接部分74不具有第一部分74a和第二部分74b。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连接部分74呈圆柱状。连接部分74的中心轴沿着第三方向D3。各连接部分73、74的直径在第三方向D3上恒定。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各外部电极3、4配置于主面2a。连接部分73插通于贯通孔31,连接部分74插通于贯通孔41。各连接部分73、74的第三方向D3上的长度大于各外部电极3、4的厚度。连接部分73的端部从贯通孔31露出到外部电极3的外部。同样地,连接部分74的端部从贯通孔41露出到外部电极4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分73中的、从贯通孔31露出的端部与第二表面3b熔接。熔接后的状态是图2所示的状态。图5所示的连接部分73中的、从贯通孔31露出的端部构成图2所示的第一部分73a。图5所示的连接部分73中的、位于贯通孔31的内部的部分构成图2所示的第二部分73b。同样地,连接部分74中的、从贯通孔41露出的端部构成图2所示的第一部分74a。图5所示的连接部分74中的、位于贯通孔41的内部的部分构成图2所示的第二部分74b。

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中,一对外部电极3、4各自具有:与素体2的主面2a相对的第一表面3a、4a和与第一表面3a、4a相对的第二表面3b、4b。一对连接部分73、74各自具有:与对应的外部电极3、4的第二表面3b、4b接合的第一部分73a、74a。外部电极3、4位于素体2和连接部分73、74的第一部分73a、74a之间,并且外部电极3、4与连接部分73、74的第一部分73a、74a连接。因此,即使在物理外力作用于线圈部件1情况下,外部电极3、4也难以从连接部分73、74脱开,维持了线圈7和外部电极3、4的电连接。其结果,抑制了线圈部件1的特性劣化。

在一对外部电极3、4中的各个形成有:在第一表面3a、4a和第二表面3b、4b开口的贯通孔31、41。第二部分73b、74b中的各个插通于对应的贯通孔31、41。

在一对外部电极3、4中的各个形成有在第一表面3a、4a和第二表面3b、4b开口的贯通孔31、41并且第二部分73b、74b中的各个插通于对应的贯通孔31、41的结构中,连接部分73、74的第一部分73a、74a作为抑制连接部分73、74从贯通孔31、41脱落的锚栓(anchor)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物理外力作用于线圈部件1的情况下,外部电极3、4也难以从连接部分73、74进一步脱开,更可靠地维持线圈7和外部电极3、4的电连接。其结果,进一步抑制线圈部件1的特性劣化。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线圈部件1具备:以覆盖第一部分73a、74a的方式,形成在第二表面3b、4b上的镀层8、9。

在线圈部件1具备:以覆盖第一部分73a、74a的方式,形成在第二表面3b、4b上的镀层8、9的结构中,由于第一部分73a、74a被镀层8、9覆盖,因此,第一部分73a、74a难以从第二表面3b、4b剥离。因此,即使在物理外力作用于线圈部件1的情况下,外部电极3、4也难以从连接部分73、74进一步脱开,更可靠地维持线圈7和外部电极3、4的电连接。其结果,进一步抑制线圈部件1的特性劣化。

(变形例)

参照图6,对线圈部件1的一个变形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变形例的线圈部件1A的立体图。关于素体的结构,本变形例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主要对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本变形例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有时对共同的点省略说明。

变形例的素体2A具有:第一素体部分21和第二素体部分22。第一素体部分21覆盖线圈部分71。第一素体部分21呈长方体形状。第一素体部分21包括:主面21a、一对侧面21b、21c、以及一对端面21d、21e。一对侧面21b、21c在第一方向D1上相互相对。一对端面21d、21e在第二方向D2上相互相对。

主面21a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各侧面21b、21c沿着第二方向D2及第三方向D3。各端面21d、21e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三方向D3。主面21a将一对侧面21b、21c之间连结。主面21a将一对端面21d、21e之间连结。主面21a与第二素体部分22直接接触。

第二素体部分22呈长方体形状。第二素体部分22位于线圈部分71和一对外部电极3、4之间。第二素体部分22也可以构成线圈部件1A的基板。第二素体部分22包括:主面22a、一对侧面22b、22c、以及一对端面22d、22e。一对侧面22b、22c在第一方向D1上相互相对。一对端面22d、22e在第二方向D2上相互相对。

主面22a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各侧面22b、22c沿着第二方向D2及第三方向D3。各端面22d、22e沿着第一方向D1及第三方向D3。主面22a将一对侧面22b、22c之间连结。主面22a将一对端面22d、22e之间连结。主面22a构成线圈部件1A的安装面即主面2a。即,第二素体部分22包括主面2a。

侧面21b与侧面22b为同一平面,并且与侧面22b一起构成侧面2b。侧面21c与侧面22c为同一平面,并且与侧面22c一起构成侧面2c。端面21d与端面22d为同一平面,并且与端面22d一起构成端面2d。端面21e与端面22e为同一平面,并且与端面22e一起构成端面2e。

第一素体部分21及第二素体部分22各自例如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第一素体部分21及第二素体部分22各自例如由树脂构成。树脂例如是液晶聚合物(LCP)、聚酰亚胺树脂、结晶聚苯乙烯、环氧树脂、或氟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例如是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氟树脂例如是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构成第一素体部分21及第二素体部分22各自的材料也可以含有用于提高线圈部件1A的特性的填料或杂质。第二素体部分22也可以由相对介电常数比第一素体部分21低的材料构成。即,第二素体部分22的相对介电常数也可以比第一素体部分21的相对介电常数低。构成第一素体部分21的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例如为2以上且4以下。构成第二素体部分22的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例如为2以上3以下。

在本变形例中,素体2A具有:覆盖线圈部分71的第一素体部分21、和包括主面2a的第二素体部分22。第二素体部分22位于线圈部分71和一对外部电极3、4之间。

在素体2A具有第一素体部分21和第二素体部分22并且第二素体部分22位于线圈部分71和一对外部电极3、4之间的结构中,由于素体2A由至少两个部分构成,因此,素体2A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提高,线圈部件1A的特性的调整幅度扩展。

在本变形例中,第二素体部分22的相对介电常数也可以比第一素体部分21的相对介电常数低。

在第二素体部分22的相对介电常数比第一素体部分21的相对介电常数低的结构中,在线圈部分71和外部电极3、4之间产生的杂散电容被第二素体部分22减小。其结果,抑制了线圈部件1A中的自谐振频率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B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B的立体图。关于外部电极3B、4B及连接部分173、174的结构,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主要对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有时对共同的点省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B具备:素体2、一对外部电极3B、4B、以及线圈7B。素体2的结构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同样。

在线圈部件1中,如图2所示,第一方向D1上的各外部电极3、4的长度与第一方向D1上的素体2的长度同等。与此相对,在线圈部件1B中,第一方向D1上的各外部电极3B、4B的长度小于第一方向D1上的素体2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上的各外部电极3B、4B的长度是第一方向D1上的素体2的长度的大致二分之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外部电极3B、4B在俯视时呈正方形状。各外部电极3B、4B在俯视时可以具有角部被倒圆的正方形状,也可以呈椭圆形状或圆形状。

外部电极3B具有:第一表面13a和第二表面13b。第一表面13a与主面2a相对。第一表面13a也可以与主面2a直接相对,也可以与主面2a间接相对。第二表面13b与第一表面13a相对。外部电极3B以夹持在素体2和连接部分173的第一部分173a之间的方式定位。在线圈部件1中,如图2所示,在外部电极3形成有贯通孔31。与此相对,在线圈部件1B中,在外部电极3B未形成贯通孔。

外部电极4B具有:第一表面14a和第二表面14b。第一表面14a与主面2a相对。第一表面14a也可以与主面2a直接相对,也可以与主面2a间接相对。第二表面14b与第一表面14a相对。外部电极4B以夹持在素体2和连接部分174的第一部分174a之间的方式定位。在线圈部件1中,如图2所示,在外部电极4形成有贯通孔41。与此相对,在线圈部件1B中,在外部电极4B未形成贯通孔。

线圈7具有:线圈部分71和一对连接部分173、174。线圈部分71的结构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同样。一对连接部分173、174各自与线圈部分71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端连续。连接部分173位于比主面2a的中央更靠近端面2d。连接部分174位于比主面2a的中央更靠近端面2e。

连接部分173具有:第一部分173a和第二部分173b。在线圈部件1中,从第三方向D3观察,第一部分73a呈圆形状。与此相对,在线圈部件1B中,从第三方向D3观察,第一部分173a呈角部被倒圆的长方形状。不限制第一部分173a的形状,在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第一部分173a也可以呈椭圆形状或圆形状。第一部分173a与第二表面13b接合。不限制接合方法,也可以是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部分73a和第二表面3b的接合方法同样的方法。

第二部分173b将第一部分173a和线圈部分71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端连接。第二部分173b的一端与第一部分173a连续。第二部分173b的另一端与线圈部分71的端连续。在线圈部件1中,第二部分73b的整体沿第三方向D3延伸。与此相对,在线圈部件1B中,第二部分173b沿第三方向D3及第一方向D1延伸。

第二部分173b具有:弯曲部分M1及直线部分M2。弯曲部分M1位于第二部分173b的另一端,与线圈部分71的端连续。弯曲部分M1从第三方向D3向第一方向D1弯曲。直线部分M2是第二部分173b中的、弯曲部分M1以外的部分,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在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第二部分173b中的、与线圈部分71的端连续的部分位于外部电极3B的外缘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弯曲部分M1位于外部电极3B的外缘的外侧。

第一部分173a及第二部分173b例如通过以下的方法形成。首先,构成线圈7B的导线中的、从主面2a露出的部分被弯曲,并且以沿着第一方向D1的方式配置。以下,将构成线圈7B的导线的、从主面2a露出的部分称为露出部分。弯曲的部分相当于弯曲部分M1。露出部分的一部分以在第三方向D3上与外部电极3B重叠的方式配置。接着,露出部分中的、与外部电极3B重叠的部分与第二表面13b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部电极3B重叠的部分被熔融,并与第二表面13b熔接。露出部分中的、与第二表面3b接合的部分相当于第一部分173a,其他部分相当于第二部分173b。

连接部分174与连接部分173同样地具有:第一部分174a和第二部分174b。从第三方向D3观察,第一部分174a呈角部被倒圆的长方形状。不限制第一部分174a的形状,在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第一部分174a也可以呈椭圆形状或圆形状。第一部分174a与第二表面14b接合。不限制接合方法,也可以是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部分74a和第二表面4b的接合方法同样的方法。

第二部分174b将第一部分174a和线圈部分71的两端中的对应的端连接。第二部分174b的一端与第一部分174a连续。第二部分174b的另一端与线圈部分71的端连续。第二部分174b具有:弯曲部分M3及直线部分M4。弯曲部分M3位于第二部分174b的另一端,与线圈部分71的端连续。弯曲部分M3从第三方向D3向第一方向D1弯曲。直线部分M4是第二部分174b中的、弯曲部分M3以外的部分,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在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第二部分174b中的、与线圈部分71的端连续的部分位于外部电极4B的外缘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弯曲部分M3位于外部电极4B的外缘的外侧。第一部分174a及第二部分174b的形成方法与第一部分173a及第二部分173b的形成方法同样。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一对外部电极3B、4B各自具有:与素体2的主面2a相对的第一表面13a、14a和与第一表面13a、14a相对的第二表面13b、14b。一对连接部分173、174各自具有:与对应的外部电极3B、4B的第二表面13b、14b接合的第一部分173a、174a。外部电极3B、4B位于素体2和连接部分173、174的第一部分173a、174a之间,并且外部电极3B、4B与连接部分173、174的第一部分173a、174a连接。因此,即使在物理外力作用于线圈部件1B的情况下,外部电极3B、4B也难以从连接部分173、174脱开,维持了线圈7B和外部电极3B、4B的电连接。其结果,抑制了线圈部件1B的特性劣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镀层8覆盖至少第一部分73a即可,也可以不形成于第二表面3b的整个区域。同样地,镀层9覆盖至少第一部分74a即可,也可以不形成于第二表面4b的整个区域。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外部电极3B、4B的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也可以与素体2的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同等。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B中,各外部电极3B、4B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外部电极3、4同样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外部电极3B形成有在第一表面13a和第二表面13b开口的贯通孔,并且第二部分173b的弯曲部分M1插通于该贯通孔。同样地,也可以是,在外部电极4B形成有在第一表面14a和第二表面14b开口的贯通孔,并且第二部分174b的弯曲部分M3插通于该贯通孔。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线圈部件1B还具备:以覆盖第一部分173a的方式形成在第二表面13b上的镀层、和以覆盖第一部分174a的方式形成在第二表面14b上的镀层。

相关技术
  • 线圈部件以及带线圈部件的安装基板
  • 线圈部件及LC复合部件
  • 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和绕线装置
  • 线圈部件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线圈零部件、带线圈零部件的电气设备以及线圈零部件安装方法
  • 线圈部件、线圈部件的加工模具、线圈部件的加工工艺
技术分类

0612011584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