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骨折固定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7:02


骨折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骨折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骨板技术主要针对肱骨近端骨折复位,其上螺钉可抓持游离的骨折块,髓内钉技术适合肱骨干骨折,能够提供更好的固定效果。

相关技术中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常采用两种结构,其中一种包括外板和骨钉,将外板贴附在骨折处,然后利用骨钉固定外板,形成对骨折处的夹持,另一种包括外板和内置块,内置块放置在髓腔内,外板贴附在骨折处,利用骨钉连接外板和内置块对骨折处形成夹持,但是,上述两种方式在面对粉碎性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时,无法克服骨缺损造成的固定不稳的问题,术中复位困难、术后肱骨头容易塌陷、翻转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骨折固定装置,该骨折固定装置包括内固定件和外固定件,内固定件设于髓腔内,外固定件位于髓腔外侧并与内固定件连接以夹持在骨折位置处,内固定件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两个支撑段围成空腔且两个支撑段的一端相连,另一端间隔形成弹性槽,则在向髓腔内放置内固定件时可夹紧两个支撑段使内固定件整体收缩,待放入完成后,释放夹持工具后两个支撑段可回弹并自动抵靠髓腔的内壁,从而既可以利用内固定件与外固定件夹持游离骨折块以辅助骨折处愈合,又可以利用内固定件对髓腔内壁的抵靠支撑解决粉碎性骨折或骨质疏松患者骨质处由于骨缺损导致的术中复位困难、术后骨壁塌陷及翻转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内骨折固定装置包括:内固定件,所述内固定件适于配合在髓腔内,所述内固定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沿所述髓腔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本体的空腔,所述本体包括相对布置且能够围成所述空腔的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且所述第一支撑段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段具有弹性,所述第一支撑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段的另一端间隔形成弹性槽;外固定件,所述外固定件适于配合在所述髓腔外侧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内固定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骨折固定装置,内固定件适于配合在髓腔内,外固定件适于配合在髓腔外侧并通过连接件与内固定件连接,内固定件包括本体,本体沿髓腔延伸方向的两侧具有相对布置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且第一支撑段和/或第二支撑段具有弹性,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的一端相互连接并围成空腔,另一端相互间隔形成弹性槽,由此,在向髓腔内放置内固定件时可夹紧两个支撑段使内固定件整体收缩,待放入完成后,释放夹持工具后两个支撑段可回弹并自动抵靠髓腔的内壁,从而既可以利用内固定件与外固定件夹持游离骨折块以辅助骨折处愈合,又可以利用内固定件对髓腔内壁的抵靠支撑解决粉碎性骨折或骨质疏松患者骨质处由于骨缺损导致的术中复位困难、术后骨壁塌陷及翻转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固定件还包括顶支撑部,所述顶支撑部连接在所述本体的顶部且所述顶支撑部为弹性件,所述顶支撑部为朝向远离所述外固定板的方向凸出的弧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支撑部为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支撑环的通孔,所述支撑环包括相对布置且能够围成所述通孔的第一环段和第二环段,所述第一环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环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环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段连接,所述第二环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骨折固定装置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调节所述弹性槽在所述空腔的周向上的尺寸;和/或,所述调节件可调节所述顶支撑部的弧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段具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二支撑段具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分别位于所述弹性槽的两侧并与所述外固定件相对,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并与所述外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支撑段并与所述外固定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关于所述弹性槽对称布置,且所述第一穿孔沿靠近所述外固定件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二穿孔延伸,所述第二穿孔沿靠所述外固定件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穿孔延伸,所述调节件穿设在所述外固定件上并与所述外固定件连接,且所述调节件的一端可止抵所述内固定件,所述调节件相对所述外固定件可移动以推动所述内固定件沿远离所述外固定件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均沿远离所述外固定件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固定件具有与所述调节件配合的球窝;所述球窝设于所述空腔的内壁上且所述球窝与所述弹性槽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骨折固定装置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穿设在所述外固定件上且所述支撑杆的部分伸入所述内固定件并位于所述内固定件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底部具有沿所述外固定件和所述内固定件的排布方向延伸的配合槽,所述支撑杆的部分配合着在所述配合槽内,所述弹性槽的底部与所述配合槽连通,且在所述空腔的周向上,所述配合槽的尺寸大于所述弹性槽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骨折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骨折固定装置的内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骨折固定装置的内固定件的侧向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骨折固定装置的内固定件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调节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骨折固定装置的内固定件的正视图,其中示出了球窝。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骨折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骨折固定装置的内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内固定件1,第一支撑段11,第一穿孔111,第二支撑段12,第二穿孔121,弹性槽13,顶支撑部14,第一环段141,第二环段142,球窝15,配合槽16,第一环形筋17,第二环形筋18,第一连接筋19,第二连接筋20,支撑筋21,外固定件2,连接件3,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调节件4,支撑杆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骨折固定装置包括内固定件1和外固定件2。

具体地,内固定件1适于配合在髓腔内,内固定件1包括本体,本体具有沿髓腔的延伸方向贯穿本体的空腔,本体包括相对布置且能够围成空腔的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且第一支撑段11和/或第二支撑段12具有弹性,第一支撑段11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段12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段1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段12的另一端间隔形成弹性槽13,外固定件2适于配合在髓腔外侧并通过连接件3与内固定件1连接。优选地,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均具有弹性。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均为沿髓腔周向延伸的弧形板,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的一端相互连接并围成空腔,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的另一端间隔形成弹性槽13,由此内固定件1在髓腔内形成可进行弹性形变的中空壳体结构,且该空腔内可用于放置药物,由于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则在放置内固定件1时,可利用夹持工具夹持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以使壳体收缩,待放入完成后,松开夹持工具后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可回弹使壳体扩张,扩张后的壳体外壁可抵靠髓腔内壁,从而使内固定件1内够对骨壁起到支撑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内固定件在自然状态下的径向尺寸应略大于髓腔的尺寸,以便于在释放后能够对骨壁形成支撑。优选地,夹持状态下,弹性槽宽度缩小1-2mm可植入髓腔,且松开口内固定件1可卡在髓腔内的规格为较佳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在针对粉碎性骨折或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进行夹持时,由于骨的完整程度遭到严重破坏形成骨缺损,此时游离骨折块复位困难,且利用传统的骨折固定手段进行治疗时,游离骨折块易塌陷、翻转等,而本申请的内固定件1能够支撑骨壁,游离骨折块可以夹持在内固定件1与外固定件2之间,固定效果好,且内固定件1的支撑作用可以很好地解决骨缺损造成的塌陷、翻转等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骨折固定装置,内固定件适于配合在髓腔内,外固定件适于配合在髓腔外侧并通过连接件与内固定件连接,内固定件包括本体,本体沿髓腔延伸方向的两侧具有相对布置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且第一支撑段和/或第二支撑段具有弹性,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的一端相互连接并围成空腔,另一端相互间隔形成弹性槽,由此,在向髓腔内放置内固定件时可夹紧两个支撑段使内固定件整体收缩,待放入完成后,释放夹持工具后两个支撑段可回弹并自动抵靠髓腔的内壁,从而既可以利用内固定件与外固定件夹持游离骨折块以辅助骨折处愈合,又可以利用内固定件对髓腔内壁的抵靠支撑解决粉碎性骨折或骨质疏松患者骨质处由于骨缺损导致的术中复位困难、术后骨壁塌陷及翻转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1-图5所示,内固定件1还包括顶支撑部14,顶支撑部14连接在本体的顶部且顶支撑部14为弹性件,顶支撑部14为朝向远离外固定板的方向凸出的弧形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某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肱骨头位置容易患有骨质疏松,肱骨头骨折术后容易发生肱骨头塌陷,而本申请的顶支撑部14可与髓腔顶部的骨壁抵靠,防止术后肱骨头塌陷。可以理解的是,设置顶部支撑部14为弧形结构能够与肱骨头的轮廓相匹配,以提高支撑的稳定性。

优选地,顶支撑部14为弹性件,便于顶支撑部14与肱骨头内壁自适应贴合,使其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同时,在术后根据患者骨折治愈的进展情况,弹性的顶支撑部14可发生轻微形变,从而可避免对骨缝闭合形成阻碍。

可选地,如图1-图5所示,顶支撑部14为支撑环,支撑环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支撑环的通孔,支撑环包括相对布置且能够围成通孔的第一环段141和第二环段142,第一环段141的一端与第二环段142的一端连接,第一环段141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段11连接,第二环段142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段12连接。

由此,支撑部14设置成环装结构,既可以利用中心环孔为支撑部14提供形变空间并吸收内应力,又能够减轻将内固定件1重量,减少了患者手术后的负担。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骨折固定装置还包括调节件4,调节件4可调节弹性槽13在空腔的周向上的尺寸。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不同的骨质或骨折处的粉碎程度,骨壁所需要的内支撑强度也不同,由此,调件14的设置能够根据支撑需求调节弹性槽13的开口尺寸,即控制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的撑开度,进而灵活匹配需要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地,调节件4可调节顶支撑部14的弧度。

可以理解的是,调节件4降低了内固定件1尺寸型号的要求,例如,若选取的内固定件1在松开状态下支撑力不足,也可以通过调节件4的调节进行补偿。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段11具有第一穿孔111,第二支撑段12具有第二穿孔121,第一穿孔111和第二穿孔121分别位于弹性槽13的两侧并与外固定件2相对,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穿过第一穿孔111并与外固定件2连接,第二连接件32穿过第二支撑段12并与外固定件2连接。

换言之,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穿设在弹性槽13的两侧并将外固定件2和内固定件1连接,由此,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将内固定件1和外固定件2架设在骨折处,不仅保证了骨折固定装置安装的牢固性,同时也提高了骨折固定装置安装的平衡性。

进一步地,如图1-图5所示,第一穿孔111和第二穿孔121关于弹性槽13对称布置,且第一穿孔111沿靠近外固定件2的方向朝向第二穿孔121延伸,第二穿孔121沿靠外固定件2的方向朝向第一穿孔111延伸,调节件4穿设在外固定件2上并与外固定件2连接,且调节件4的一端可止抵内固定件1,调节件4相对外固定件2可移动以推动内固定件1沿远离外固定件2的方向移动。

换言之,第一穿孔111和第二穿孔121在弹性槽13两侧的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对称布置,同时第一穿孔111和第二穿孔121的开孔延伸方向呈夹角,且沿远离外固定件2的方向,第一穿孔111和第二穿孔121的间隔距离逐渐增大,由此,穿设在两者中的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间隔距离沿远离外固定件2的方向也逐渐增大,当调节件4推动内固定件1在连接件3上沿远离外固定件2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会向外扩张,对骨壁支撑力增大。

具体地,在实际装配时,可先将内固定件1和外固定件2设于骨折处并通过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配合,然后根据支撑需求,控制调节件4推动内固定件1移动预设行程以使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2相对扩张,实现对骨壁的支撑。

优选地,调节件4与外固定件2螺纹配合,既方便控制调节精度,有具有防退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患者的髓腔形状具备差异性且不同骨质所需要的最大支撑力也存在差异,第一穿孔111和第二穿孔121开孔延伸方向所呈的夹角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其范围为3°到15°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1-图5所示,第一穿孔111和第二穿孔121均沿远离外固定件2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

换言之,第一穿孔111和第二穿孔121朝髓腔顶部方向倾斜延伸,由此当调节件4推动内固定件1沿远离外固定件2的方向移动时,内固定件1会在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限位作用下同时朝髓腔顶部方向移动,从而使顶支撑部14能够斜向上髓腔顶壁,防止头部翻转塌陷。

可选地,如图2-图5所示,内固定件1具有与调节件4配合的球窝15,球窝15设于空腔的内壁上且球窝15与弹性槽13相对,由此调节件4可穿过弹性槽13与球窝15配合,方便装配,同时调节件4与球窝15的配合端可设置成球面,以便于两者配合的同时不会划伤内固定件1。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骨折固定装置还包括支撑杆5,支撑杆5穿设在外固定件2上且支撑杆5的部分伸入内固定件1并位于内固定件1的底部。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杆5可承托内固定件1,分散各连接件的承重,增加内固定件1安装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的底部具有沿外固定件2和内固定件1的排布方向延伸的配合槽16,支撑杆5的部分配合着在配合槽16内,弹性槽13的底部与配合槽16连通,且在空腔的周向上,配合槽16的尺寸大于弹性槽13的尺寸,即在本体的底部开槽与支撑杆5配合,拆装方便。

可选地,本申请的骨折固定装置的内固定件1不限于如图1-图5所示的环板状结构。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内固定件1由多个连接筋构成,其中本体包括上下间隔开的第一环形筋17和第二环形筋18,两个环形筋均具有断开口,且两个环形筋之间通过在断开口两侧相对布置的第一连接筋19和第二连接筋20连接,在放置内固定件1时,可利用夹持工具夹持两个连接筋以使环形筋收缩,待放置完成后,松开夹持工具后,环形筋可回弹使内固定件1扩张。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筋17设有向上延伸并呈弧形设置的支撑筋21,支撑筋21可作为顶支撑部14支撑肱骨头内壁。可以理解的是,支撑筋21的弧形曲线可以完美匹配肱骨头内壁的弧面,贴合性好,支撑稳定。优选地,支撑筋21为沿第一环形筋17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穿设在两个连接筋之间,且第一连接件31贴着第一连接筋19的内侧,第二连接件32贴着第二连接筋20的内侧,则由于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间隔距离沿远离外固定件2的方向也逐渐增大,当调节件4推动内固定件1沿远离外固定件2的方向移动时,两个连接筋在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限位作用下会彼此远离,相应地,环形筋会扩张,内固定件1对骨壁的支撑力增大。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支撑在第一环形筋17的下侧,而支撑杆5支撑在第二环形筋18的上侧,则连接件与第一环形筋17的限位可阻止内固定件1向下移动,支撑杆与第二环形筋18的限位可阻止内固定件1向上移动,由此,两组限位配合可共同作用实现对内固定件1的限位,提高装配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骨折固定板及用于桡骨骨折的固定装置
  • 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的抢救固定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96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