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驱动装置、带开闭部的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驱动装置、带开闭部的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驱动装置、带开闭部的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2-05747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电装基板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弹性体夹入并保持配置于装置内部的电装基板,将保持有电装基板的弹性体固定于装置主体的框体。

在日本特开平11-35274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承在支承部件上的感光体及图像形成中必要的动作机构,通过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或设置在该支承部件上的其他支承部件上的驱动源或驱动力传递部件来驱动这些感光体及动作机构,其特征在于,由一端侧固定在基座上的弹簧、构成为至少以共振频率与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侧接触的所述粘弹性体、和包围所述基座、所述弹簧、所述粘弹性体的壳体来构成振动阻尼器,通过将所述基座面安装在所述支承部件或所述其他支承部件上,来安装所述振动阻尼器。

发明内容

作为驱动装置,可以考虑具备驱动源、固定有所述驱动源的固定部、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并传递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的第一传递部、在具有沿着一个方向的啮合宽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传递部啮合而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一传递部被传递的第二传递部、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一个方向侧并安装有所述第一传递部的安装部、以及具有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安装部相反的一侧的配置部分(具体而言例如头部)并紧固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的紧固部的驱动装置。

在该驱动装置中,在对配置部分与固定部之间、以及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配置相同的缓冲件的情况下,若配置于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的缓冲件的变形量大,则存在固定部与安装部在一个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偏移,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降低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在配置部分与固定部之间、以及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配置相同的缓冲件的情况相比,抑制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的降低。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具备:驱动源;固定部,其固定有所述驱动源;第一传递部,其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并传递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第二传递部,其在具有沿着一个方向的啮合宽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传递部啮合,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一传递部传递至该第二传递部;安装部,其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一个方向侧,并安装有所述第二传递部;紧固部,其具有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相反的一侧的配置部分,紧固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第一缓冲件,其配置于所述配置部分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以及第二缓冲件,其配置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该第二缓冲件的弹簧常数比所述第一缓冲件的弹簧常数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在所述第一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紧固部在所述配置部分定位于相对于所述安装部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的位置的状态下,紧固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在所述第二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紧固部具有:作为所述配置部分的头部;从所述头部贯通所述固定部而向所述安装部侧延伸的轴部;以及比所述轴部细的螺纹部,通过所述轴部的末端与所述安装部接触,所述头部被定位于相对于所述安装部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在所述第一~第三方案中的任意一个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在所述第四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为所述第一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的2/3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在所述第一~第五方案中的任意一个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为1mm以上且3mm以下。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在所述第一~第六方案中的任意一个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为所述第一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的2倍以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在所述第七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为所述第一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的3倍以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在所述第一至第八方案中的任意一个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沿着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面积为所述配置部分的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的面积以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在所述第九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所述面积比所述第一缓冲件的面积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案,提供一种带开闭部的装置,其具备:装置主体;开闭部,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开闭;以及所述第一~第十方案中的任意一个方案的所述驱动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开闭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作为所述第十一方案的带开闭部的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其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排出部,其排出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以及移动部,其能够在覆盖所述排出部的位置与使所述排出部露出的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驱动装置产生使所述移动部移动的驱动力。

(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方案,与在配置部分与固定部之间、以及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配置相同的缓冲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的降低。

根据所述第二方案,在紧固部将固定部与安装部紧固时,与配置部分与安装部的间隔产生偏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的降低。

根据所述第三方案,通过将螺纹部向安装部拧入的作业,能够使轴部的末端与所述安装部接触,将紧固部定位在头部相对于安装部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的位置。

根据所述第四方案,与第二缓冲件的沿着一个方向的厚度为第一缓冲件的沿着一个方向的厚度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的降低。

根据所述第五方案,与第二缓冲件的沿着一个方向的厚度超过第一缓冲件的沿着一个方向的厚度的2/3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的降低。

根据所述第六方案,与第二缓冲件的沿着一个方向的厚度超过3mm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的降低。

根据所述第七方案,与第二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小于第一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的2倍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的降低。

根据所述第八方案,与第二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小于第一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的3倍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的降低。

根据所述第九方案,与第一缓冲件以及第二缓冲件中的沿着相对于一个方向的交叉方向的面积小于配置部分中的沿着交叉方向的面积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由驱动源产生的振动从固定部向安装部的传递。

根据所述第十方案,与第二缓冲件的面积为第一缓冲件的面积以下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传递部与第二传递部的啮合宽度的降低。

根据所述第十一方案,与在配置部分与固定部之间、以及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配置相同的缓冲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开闭部产生的振动。

根据所述第十二方案,与在配置部分与固定部之间、以及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配置相同的缓冲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图像形成部中的图像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开闭部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开闭部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移动部位于露出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6是分解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而示出的侧剖视图。

图7是放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以及紧固螺丝等的侧剖视图。

图8是示出比较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图3以及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视图。

此外,图中所示的箭头UP表示装置的上方(具体而言为铅垂上方),箭头DO表示装置的下方(具体而言为铅垂下方)。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LH表示装置的左方,箭头RH表示装置的右方。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FR表示装置的前方,箭头RR表示装置的后方。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因此装置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另外,在装置的各方向上,有时省略“装置”的词语来表示。即,例如,有时将“装置的上方”仅表示为“上方”。

另外,在下述的说明中,有时将“上下方向”以“上方及下方的双方”或“上方及下方的任一方”的意思使用。有时将“左右方向”以“右方及左方的双方”或“右方及左方的任一方”的意思使用。此外,“左右方向”也可以说是侧方、横向以及水平方向。有时将“前后方向”以“前方及后方的双方”或“前方及后方的任一方”的意思使用。另外,“前后方向”也可以说是侧方、横向以及水平方向。另外,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是相互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正交的方向)。

另外,图中的“○”中记载有“×”的记号是指从纸面的近前朝向里侧的箭头。另外,图中的“○”中记载有“·”的记号是指从纸面的里侧朝向近前的箭头。

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带开闭部的装置的一例,是形成图像的装置。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收纳部12、排出部18、上部构成部19、输送部13、图像形成部14、开闭部40、移动部45以及驱动装置50。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

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是装置主体的一例,是设置有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结构部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具有收纳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结构部的框体11A。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收纳部12、输送部13以及图像形成部14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具体而言为框体11A)的内部。另外,排出部18以及上部构成部19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具体而言为框体11A)的上方侧。而且,开闭部40、移动部45以及驱动装置50配置在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具体而言为框体11A)的前方侧。

(收纳部12)

图2所示的收纳部12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收纳记录介质P的部分。被收纳在收纳部12中的记录介质P被输送到图像形成部14。被收纳于收纳部12的记录介质P是由图像形成部14形成图像的对象。作为记录介质P,例如有纸张及薄膜等。作为薄膜,例如有由树脂制成的薄膜、由金属制成的薄膜等。另外,作为记录介质P,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记录介质,能够使用各种记录介质。

(排出部18以及上部构成部19)

图1、图2和图4所示的排出部18是排出由图像形成部14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P的部分。该排出部18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框体11A)中的上方侧。具体而言,排出部18形成于框体11A的上表面。

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的上部构成部19是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上部的部分。该上部构成部19在排出部18的上方侧以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与排出部18重叠的方式配置。即,上部构成部19以从上方侧覆盖排出部18的方式配置。上部构成部19例如由读取原稿的图像的读取装置、其他装置以及部件等构成。

(输送部13)

图2所示的输送部13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输送记录介质P的结构部。具体而言,输送部13将被收纳于收纳部12的记录介质P向排出部18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输送部13具有多个输送辊等输送部件13A,通过输送部件13A输送记录介质P。

(图像形成部14)

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部14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是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结构部。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部14中,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由输送部13(具体而言,输送部件13A)输送的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的一例)。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14具有调色剂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以下,称为20Y~20K)、转印体24以及定影部26。

在图像形成部14中,各调色剂像形成部20Y~20K进行带电、曝光、显影、转印的各工序,在转印体24上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色的调色剂像。而且,在图像形成部14中,将形成在转印体24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通过定影部26将该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这样,在图像形成部14中,使用经由转印体24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中间转印方式。

(开闭部40以及移动部45)

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开闭部40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开闭的结构部。具体而言,开闭部4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在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前方侧,作为覆盖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前表面的盖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部40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前部且左端部的铰链等支承部42(参照图2)支承为能够在关闭位置(图1、图3以及图4所示的位置)与打开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旋转。这样,开闭部40通过支承部42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被悬臂支承,通过绕支承部42旋转(即以上下方向为旋转轴旋转)而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开闭。

移动部45是能够在覆盖排出部18的覆盖位置(图1和图3所示的位置)与使排出部18露出的露出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部。该移动部45设置于开闭部40的上部,在开闭部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相对于排出部18的前方侧。

移动部45在覆盖位置(图1及图3所示的位置)处,从位于关闭位置的开闭部40向上方侧伸出,在相对于排出部18的前方侧覆盖排出部18。移动部45在露出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处被收纳于开闭部40的内部,使排出部18露出。即,露出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也可以说是移动部45从排出部18的前方侧向下方侧退避的位置。

(驱动装置50)

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的驱动装置50是对驱动对象进行驱动的装置。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该驱动装置50设置于开闭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50产生使移动部45向覆盖位置和露出位置移动的驱动力。

具体而言,如图5以及图6所示,驱动装置50具备驱动源52、固定部60、第一齿轮71、第二齿轮72、传递齿轮79、安装部59、紧固螺丝80、第一缓冲件91以及第二缓冲件92。

(驱动源52)

图5及图6所示的驱动源52由驱动马达构成,从驱动轴54输出作为驱动力的旋转力。如图5及图6所示,在驱动轴54上安装有驱动齿轮56。驱动齿轮56与驱动轴54一体地旋转。

(固定部60)

图5和图6所示的固定部60是固定有驱动源52的结构部。固定部60例如由金属等形成的框架构成。如图5及图6所示,固定部60具有壁部63、65、67。

在侧剖视图中,壁部63沿上下方向延伸。壁部65具备一对,在侧剖视观察时,分别从壁部63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向后方侧延伸出。壁部67具备一对,在侧剖视观察时,分别从壁部65的后端部向上方侧及下方侧延伸。在壁部67分别形成有供紧固螺丝80穿过的通孔69。

固定部60通过壁部63、65、67而在侧剖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帽子形状。固定部60通过紧固螺丝80紧固于安装部59。

(第一齿轮71)

图5及图6所示的第一齿轮71是第一传递部的一例,是传递来自驱动源52的驱动力的结构部。如图5及图6所示,该第一齿轮71安装于固定部60。具体而言,第一齿轮71经由轴部7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固定部60。第一齿轮71与驱动齿轮56啮合。由此,驱动源52的旋转力经由驱动齿轮56被传递至第一齿轮71,从而第一齿轮71旋转。

(第二齿轮72)

图5和图6所示的第二齿轮72是第二传递部的一例,是从第一齿轮71传递来自驱动源52的驱动力的结构部。如图5及图6所示,该第二齿轮72安装于安装部59。具体而言,第二齿轮72经由轴部7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安装部59。第二齿轮72在具有沿着后方的啮合宽度WA的状态下与第一齿轮71啮合。由此,驱动源52的旋转力经由第一齿轮71被传递至第二齿轮72,从而第二齿轮72旋转。

(传递齿轮79)

图5以及图6所示的传递齿轮79在轴部74安装于相对于安装部59与第二齿轮72相反的一侧(具体而言为后方侧)。传递齿轮79作为向移动部45传递驱动力的传递部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各图中,省略了从传递齿轮79向移动部45传递驱动力的传递机构的图示。

(安装部59)

图5和图6所示的安装部59是安装有第二齿轮72的结构部。安装部59例如由金属等形成的框架(例如板材)构成。如图5及图6所示,安装部59配置在相对于固定部60的后方侧。具体而言,安装部59以相对于固定部60的壁部67以预先规定的间隔(具体而言,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量)分离的状态与固定部60对置的方式配置于相对于固定部60的后方侧。在安装部59形成有供紧固螺丝80的后述的螺纹部85拧入的螺纹孔57。

(紧固螺丝80)

图5和图6所示的紧固螺丝80是紧固部的一例,是紧固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的结构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具备多个紧固螺丝80。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紧固螺丝80具有头部83、轴部84和螺纹部85。

头部83是配置部分的一例,配置在相对于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相反的一侧(具体而言,前方侧)。轴部84从头部83贯通固定部60而向安装部59侧延伸。换言之,头部83设置于轴部84的末端部。

轴部84是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例如形成为圆柱状。轴部84通过穿过形成于固定部60的壁部67的通孔69而贯通固定部60。通孔69的内径比紧固螺丝80的后述的轴部84的外径大。因此,轴部84以相对于固定部60的壁部67具有间隙的状态穿过通孔69。

头部83的直径比轴部84的直径大,在前后方向观察时,相对于轴部84向径向外侧伸出。

螺纹部85设置于轴部84的后端部。螺纹部85比轴部84细。即,螺纹部85的直径比轴部84的直径小。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部85与轴部84同轴地配置。因此,轴部84向螺纹部85的径向外侧伸出。在螺纹部85的外周形成有螺纹槽,被拧入安装部59的螺纹孔57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螺丝80在头部83定位于相对于安装部59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的位置的状态下,紧固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具体而言,通过轴部84的末端84A与安装部59接触,头部83被定位在相对于安装部59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具体而言,轴部84的轴向长度)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直至轴部84的末端84A与安装部59接触的位置为止将螺纹部85拧入螺纹孔57,从而紧固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

(第一缓冲件91和第二缓冲件92)

第一缓冲件91配置在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与固定部60之间。具体而言,第一缓冲件91被夹在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与固定部60的壁部67之间,具有缓和从该壁部67向头部83传递的冲击以及振动的功能。换言之,第一缓冲件91是机械的能量吸收件。

第二缓冲件92配置在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之间。具体而言,第二缓冲件92被夹在固定部60的壁部67与安装部59之间,具有缓和从该壁部67向安装部59传递的冲击以及振动的功能。换言之,第二缓冲件92是机械的能量吸收件。而且,第二缓冲件92的弹簧常数比第一缓冲件91的弹簧常数大。弹簧常数是指将对缓冲件施加了沿着后方的压缩载荷的情况下的载荷除以缓冲件的位移量而得到的比例常数。

第一缓冲件91和第二缓冲件92例如使用由聚氨酯泡沫等发泡体等形成的弹性体。而且,第二缓冲件92使用杨氏模量比第一缓冲件91所使用的弹性体大的弹性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通过在第二缓冲件92中使用杨氏模量比第一缓冲件91所使用的弹性体大的弹性体作为第二缓冲件92,从而第二缓冲件92的弹簧常数比第一缓冲件91的弹簧常数大。

进一步而言,例如在使用发泡体作为第一缓冲件91以及第二缓冲件92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密度比第一缓冲件91所使用的发泡体大的发泡体作为第二缓冲件92,能够使第二缓冲件92的弹簧常数比第一缓冲件91的弹簧常数大。

第二缓冲件92的沿着后方的自由状态的厚度92T(以下,简称为“厚度92T”)小于第一缓冲件91的沿着后方的自由状态的厚度91T(以下,简称为“厚度91T”)(参照图7)。具体而言,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为第一缓冲件91的厚度92T的2/3以下。更具体而言,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例如为1mm以上且3mm以下。第一缓冲件91的厚度92T例如为1.5mm以上且4mm以下。

另外,自由状态是指没有施加使缓冲件沿着后方压缩的负荷(即载荷)的无负荷的状态。

第二缓冲件92的25%压缩载荷为第一缓冲件91的25%压缩载荷的2倍以上。具体而言,第二缓冲件92的25%压缩载荷为第一缓冲件91的25%压缩载荷的3倍以上。第二缓冲件92的25%压缩载荷例如为0.20N/mm以上且0.40N/mm以下。第一缓冲件91的25%压缩载荷例如为0.05N/mm以上且0.15N/mm以下。

另外,25%压缩载荷是指使缓冲件从自由状态沿着后方压缩25%所需的载荷。

第一缓冲件91以及第二缓冲件92的沿着与后方交叉的交叉方向(即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面积HA(即,从后方观察时的面积HA)为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的面积HB(即,从前方观察时的面积HB)以上。另外,具体而言,面积HB是朝向第一缓冲件91侧(后方侧)的面,是相对于轴部84向径向外侧伸出的部分的面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件92的该面积与第一缓冲件91的该面积HA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件92配置于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之间,第一缓冲件91配置于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与固定部60之间。因此,抑制了由驱动源52产生的振动通过紧固螺丝80从固定部60向安装部59传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之间的第二缓冲件92的弹簧常数比配置于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与固定部60之间的第一缓冲件91的弹簧常数大。

在此,在对于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与固定部60之间、以及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之间配置相同的缓冲件的情况下,即,在使用相同的缓冲件作为第一缓冲件91以及第二缓冲件92的情况下(以下,称为方式A),由于缓冲件的个体差异等,第一缓冲件91以及第二缓冲件92的变形量变得不稳定。因此,如图8所示,例如,若第二缓冲件92的变形量比第一缓冲件91大,则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的后方的相对位置偏移,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的啮合宽度WA降低与偏移量WB相应的量。

其结果,存在产生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72的齿跳等引起的旋转不良、由此引起的振动以及噪音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二缓冲件92的弹簧常数比第一缓冲件91的弹簧常数大,因此与方式A相比,第二缓冲件92的变形量限制在预先规定的范围(例如,0.2mm以下的范围)内,抑制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的啮合宽度WA的降低。

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方式A相比,在以悬臂方式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开闭部40中,振动被抑制。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方式A相比,振动难以向图像形成部14传递,因此能够抑制图像形成部14中的图像不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螺丝80在头部83定位于相对于安装部59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的位置的状态下,紧固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

因此,在紧固螺丝80将固定部60与头部83紧固时,与头部83跟安装部59之间的间隔产生偏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的啮合宽度WA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84的末端84A与安装部59接触,由此头部83被定位于相对于安装部59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具体而言,轴部84的轴向长度)的位置。

由此,通过将螺纹部85向安装部59的螺纹孔57拧入的紧固作业,使轴部84的末端84A与安装部59接触,能够将头部83定位于相对于安装部59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具体而言,轴部84的轴向长度)的位置。其结果是,与在不同的工序中实施紧固作业和定位作业的情况相比,工序数量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小于第一缓冲件91的厚度91T。

因此,与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为第一缓冲件91的厚度91T以上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的啮合宽度WA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为第一缓冲件91的厚度91T的2/3以下。

因此,与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超过第一缓冲件91的厚度91T的2/3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的啮合宽度WA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更具体而言,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例如为1mm以上且3mm以下。

因此,与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超过3mm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的啮合宽度WA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件92的25%压缩载荷为第一缓冲件91的25%压缩载荷的2倍以上。

因此,与第二缓冲件92的25%压缩载荷小于第一缓冲件91的25%压缩载荷的2倍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的啮合宽度WA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第二缓冲件92的25%压缩载荷为第一缓冲件91的25%压缩载荷的3倍以上。

因此,与第二缓冲件92的25%压缩载荷小于第一缓冲件91的25%压缩载荷的3倍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的啮合宽度WA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91以及第二缓冲件92的沿着与后方交叉的交叉方向(即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面积HA为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的面积HB以上。

因此,与第一缓冲件91以及第二缓冲件92的面积HA小于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的面积HB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由驱动源52产生的振动从固定部60向安装部59的传递。

(第一缓冲件91及第二缓冲件92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件92的该面积与第一缓冲件91的该面积HA相同,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缓冲件92的该面积也可以比第一缓冲件91的该面积HA大。

由此,与第二缓冲件92的该面积为第一缓冲件91的该面积HA以下的情况相比,第二缓冲件92的变形量限制在预先规定的范围内,抑制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的啮合宽度WA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通过在第二缓冲件92中使用杨氏模量比第一缓冲件91所使用的弹性体大的弹性体作为第二缓冲件92,从而第二缓冲件92的弹簧常数比第一缓冲件91的弹簧常数大,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第一缓冲件91和第二缓冲件92使用杨氏模量相同的弹性体,并且通过改变厚度和形状等,第二缓冲件92的弹簧常数比第一缓冲件91的弹簧常数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小于第一缓冲件91的厚度91T,但也可以是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为第一缓冲件91的厚度91T以上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例如设定为1mm以上且3mm以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二缓冲件92的厚度92T超过3mm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件92的25%压缩载荷为第一缓冲件91的25%压缩载荷的2倍以上,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二缓冲件92的25%压缩载荷小于第一缓冲件91的25%压缩载荷的2倍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91以及第二缓冲件92的面积HA为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的面积HB以上,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一缓冲件91和第二缓冲件92的面积HA小于紧固螺丝80的头部83的面积HB的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10的变形例)

作为带盖的装置的一例,不限于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0。作为带盖的装置的一例,例如可以是输送被输送件的输送装置、读取介质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对形成图像前的记录介质进行各种处理的预处理装置、以及对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各种处理(例如装订、装订成册、以及折叠等)的后处理装置等,只要是具有盖的装置即可。

(图像形成部14的变形例)

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不限于上述的图像形成部14。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例如也可以使用各调色剂像形成部20Y~20K不经由转印体24而直接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像的直接转印方式。此外,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也可以为向记录介质P喷出油墨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只要具有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功能即可。

(其他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螺丝80构成为在头部83定位于相对于安装部59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的位置的状态下,紧固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头部83不相对于安装部59定位,紧固螺丝80紧固固定部60与安装部59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轴部84的末端84A与安装部59接触而将头部83定位于相对于安装部59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具体而言,轴部84的轴向长度)的位置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使紧固螺丝80中的轴部84的末端84A以外的部分与安装部59接触,将头部83定位于相对于安装部59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的位置的结构。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上述所示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多个而构成。

(附记)

(((1)))

一种驱动装置,其具备:

驱动源;

固定部,其固定有所述驱动源;

第一传递部,其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并传递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

第二传递部,其在具有沿着一个方向的啮合宽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传递部啮合,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一传递部传递至该第二传递部;

安装部,其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一个方向侧,并安装有所述第二传递部;

紧固部,其具有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相反的一侧的配置部分,并紧固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

第一缓冲件,其配置于所述配置部分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以及

第二缓冲件,其配置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该第二缓冲件的弹簧常数比所述第一缓冲件的弹簧常数大。

(((2)))

根据(((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紧固部在所述配置部分定位于相对于所述安装部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的位置的状态下,紧固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

(((3)))

根据(((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紧固部具有:

作为所述配置部分的头部;

从所述头部贯通所述固定部而向所述安装部侧延伸的轴部;以及

比所述轴部细的螺纹部,

通过所述轴部的末端与所述安装部接触,所述头部被定位于相对于所述安装部具有预先规定的间隔的位置。

(((4)))

根据(((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

(((5)))

根据(((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为所述第一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的2/3以下。

(((6)))

根据(((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自由状态的厚度为1mm以上且3mm以下。

(((7)))

根据(((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为所述第一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的2倍以上。

(((8)))

根据(((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为所述第一缓冲件的25%压缩载荷的3倍以上。

(((9)))

根据(((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沿着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面积为所述配置部分的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的面积以上。

(((10)))

根据(((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所述面积比所述第一缓冲件的面积大。

(((11)))

一种带开闭部的装置,其具备:

装置主体;

开闭部,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开闭;以及

(((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开闭部。

(((12)))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作为(((11)))所述的带开闭部的装置,其中,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图像形成部,其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排出部,其排出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以及

移动部,其能够在覆盖所述排出部的位置与使所述排出部露出的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驱动装置产生使所述移动部移动的驱动力。

相关技术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 图像形成装置、带驱动装置以及带驱动装置的控制方法
  • 易于从开闭部除去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48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