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婴儿摇动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婴儿摇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儿童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摇动装置。

背景技术

多年以来,父母经常使用婴儿摇床或摇椅这类婴儿照料设备来保持、安抚和愉悦婴儿。现有的婴儿照料设备,一般为反复摆动式结构,即通过摆臂带动座面左右或前后反复摆动,受摆臂影响,虽然其水平移动范围足够,但仅能相对地面轻微地上下移动,高度升降极为有限,并且在左右或前后的极限位置处容易出现顿挫感,使用体验不足,娱乐性较差。

现有技术中也有出现一些多驱动式结构的婴儿照料设备,能够实现较大移动轨迹的水平移动和升降移动。如中国专利CN200980138791.1公开了一种婴儿照料设备,其结合了水平往复运动组件和竖直往复运动组件,具体采用了两组马达以及两组曲柄传动机构,并通过控制器协调配合水平移动和竖直移动,从而获得多个视觉上独特的移动轨迹,同样的,其在不同方向的移动极限位置处同样容易出现顿挫感,且其结构极为复杂,耗用材料多,生产成本、维护成本高。

又如中国专利CN201310086301.6公开了一种婴儿摆动装置,驱动机构通过双摆臂驱使座椅支撑部左右反复摆动,还可通过升降机构驱动壳体以使驱动机构和座椅支撑部上下移动,即同样为多驱动式结构,其中,驱动机构为依据可调整的频率,驱动机构所驱使的摆动运动可与壳体的垂直移动作结合,以在垂直平面上产生多个可编程的不同运动模式,如“彩虹状”运动模式、水平或倾斜滑动模式、“圆形”运动模式、“弹跳”运动模式。同样的,其在不同方向的移动极限位置处同样容易出现顿挫感,且其结构极为复杂,耗用材料多,生产成本、维护成本高;同时,其摆动运动的频率受到摆臂长度的直接影响,如果要达到舒适的摆动频率侧需要设置为长度较长的摆臂,这将使得该婴儿摆动装置整体高度较高,也不利于拆分包装及运输,也会影响其美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摇动装置,移动轨迹大,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娱乐性、体验感更好。

本发明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婴儿摇动装置,包括:支撑底座、座位主体、驱动机构、连接机构,其中,

连接机构设置于座位主体和支撑底座之间以用于限制座位主体的移动轨迹,驱动机构设置在支撑底座上,座位主体配置为能够被驱动机构驱动而相对支撑底座在竖直面或倾斜面上做圆周运动。

在上述方案中,将连接机构设置于座位主体和支撑底座之间,通过连接机构限制座位主体的移动轨迹,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座位主体能够相对支撑底座在竖直面或倾斜面上做圆周运动,相比于现有的反复摆动式结构,该婴儿摇动装置的座位主体升降高度较大,娱乐性更好,相比于现有的多驱动式结构,其结构较为简单,耗用材料少,生产成本、维护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利用同步做圆周运动的特性,使得座位主体在横向移动和升降移动的速度快慢相互交替,且整体上无顿挫感,运动顺滑,从而获得现有技术中无法做到的乘坐体验感。

进一步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枢接于座位主体和支撑底座之间,以此实现对座位主体的移动轨迹的限制。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等于第二连杆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第一连杆与座位主体之间的枢接轴线和第二连杆与座位主体之间的枢接轴线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杆与支撑底座之间的枢接轴线和第二连杆与支撑底座之间的枢接轴线的距离,以确保座位主体在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其乘坐朝向面角度不变。

进一步地,座位主体包括相连接的安装座和座框,安装座支撑着座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枢接于安装座。

进一步地,连接机构设有两组并相对设置于安装座的两相对外侧,支撑底座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柱,多个第一连接柱分成两组相对布置,两第一连杆和两第二连杆分别对应枢接于不同的第一连接柱的内侧,驱动机构驱动座位主体做圆周运动时,安装座能够在多个第一连接柱所围成的容纳空间内移动。如此,即避免了结构之间的干涉问题,提高运动时的稳定性和避免单边受力向下扭转,又充分利用了第一连接柱之间的空间,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整体高度,以取得一个较好的综合效果。

进一步地,安装座的高度大于第一连杆的两枢接轴线之间的距离;和/或,安装座的高度大于第二连杆的两枢接轴线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座框可拆卸地连接于安装座的上方,以便于拆分包装及运输。

进一步地,还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偏心转动部和连接部,偏心转动部绕第一枢轴线相对支撑底座旋转设置,驱动机构驱动偏心转动部旋转,连接部与座位主体或连接机构相连接,且连接部绕第二枢轴线枢接于偏心转动部;第一枢轴线与第二枢轴线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杆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同时等于第二连杆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如此,驱动机构仅需要朝一方向持续输出动力至偏心转动部即可,即对其电机的性能要求不高,可直接采用普通电机,也无需采用价格较高的可编程控制芯片,整体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呈夹角布置,第三连杆的第一端和第四连杆的第一端均绕第二枢轴线枢接于偏心转动部,第三连杆的第二端连接于座位主体或第一连杆,第四连杆的第二端连接于座位主体或第二连杆,以此强化连接部的整体支撑强度。

进一步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和连接机构的第一连杆绕第三枢轴线枢接于座位主体,第四连杆的第二端和连接机构的第二连杆绕第四枢轴线枢接于座位主体。如此,简化各连杆的安装结构,节省了部分枢轴,且方便了驱动力的传递,使其运动更加顺畅。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蜗杆、蜗轮,电机与蜗杆传动连接,蜗轮与蜗杆相配合,偏心转动部包括转动杆,转动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蜗轮的转轴上,转动杆的第二端枢接于连接部。

进一步地,传动机构设有两组并相对设置于蜗轮的两相对侧,两转动杆的第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蜗轮的转轴的两端。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皮带,第一带轮安装于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二带轮安装于蜗杆的转轴上,皮带绕设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其中,第一带轮的直径小于第二带轮的直径。

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一连杆配置为被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而相对支撑底座做圆周运动,第二连杆配置为被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而相对支撑底座做圆周运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驱动机构驱动第一传动组件动作和驱动第二传动组件动作,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一连杆连接并驱动第一连杆做圆周运动,第二传动组件与第二连杆并驱动第二连杆做圆周运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婴儿摇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图1所示的A部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婴儿摇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图3所示的B部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婴儿摇动装置的圆周运动至最右侧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婴儿摇动装置的圆周运动至最低处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婴儿摇动装置的圆周运动至最左侧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支撑底座;11、第一连接柱;12、第二连接柱;13、第三连接柱;14、横杆;2、座位主体;21、安装座;22、座框;3、驱动机构;31、电机;32、蜗杆;33、蜗轮;34、第一带轮;35、第二带轮;36、皮带;4、连接机构;41、第一连杆;42、第二连杆;5、传动机构;51、偏心转动部;511、转动杆;52、连接部;521、第三连杆;522、第四连杆;100、第一枢轴线;200、第二枢轴线;300、第三枢轴线;400、第四枢轴线;500、第五枢轴线;600、第六枢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婴儿摇动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座位主体2、驱动机构3、连接机构4、传动机构5,支撑底座1作为承载主体可支撑于地面,连接机构4设置于座位主体2和支撑底座1之间,座位主体2的作用在于承载婴儿,连接机构4的主要作用在于限制座位主体2相对支撑底座1的移动轨迹,必要的时候连接机构4还可为座位主体2提供一定的支撑,驱动机构3设置在支撑底座1上,特别的,座位主体2配置为能够被驱动机构3驱动而相对支撑底座1在竖直面或倾斜面上做圆周运动。其中,驱动机构3可以输出动力作用于座位主体2,此时,座位主体2带动连接机构4同时动作;驱动机构3还可以输出动力作用于连接机构4,此时,连接机构4带动座位主体2同时动作。

需要说明的,如图1、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的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是指座位主体2的移动轨迹呈圆形,并包括同时进行的升降移动和横向移动,座位主体2受连接机构4的限制及影响,座位主体2的圆周运动与连接机构4的圆周运动相对应。参阅图1并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参考示例,此时,婴儿乘坐于座位主体2时面部可朝前上方或前方,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作用下,座位主体2在连接机构4圆周运动的带动下或者限制下同时进行升降移动和左右移动,即座位主体2的移动轨迹所在面(竖直面)与乘坐朝向面相垂直。当然,在其他示例中,基于不同设计需要或使用需要,当婴儿乘坐于座位主体2并面部朝前上方或前方时,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作用下,座位主体2在连接机构4圆周运动的带动下或者限制下同时进行升降移动和前后移动,即改变座位主体2的移动轨迹所在面(竖直面)与乘坐朝向面相平行。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座位主体2还可配置为相对支撑底座1在倾斜面上做圆周运动,此时,座位主体2的移动轨迹同样在倾斜面上,座位主体2同样包括同时进行的横向移动和升降移动,座位主体2的移动轨迹所在面(倾斜面)同样可与乘坐朝向面相垂直或相平行。优选的,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在70°~90°之间,进一步优选的,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在80°~90°之间。为了便于理解,下文将以座位主体2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进行详细阐述。

需要说明的,婴儿还可以躺在座位主体2上,此时,婴儿面部可朝上方,前述的乘坐朝向面即婴儿躺卧时身体朝向所在的面。

因此,上述发明通过连接机构4限制座位主体2相对支撑底座1的运动轨迹,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作用下,座位主体2相对支撑底座1在竖直面或倾斜面上同步做圆周运动,相比于现有的反复摆动式结构,该婴儿摇动装置的座位主体2升降高度较大,娱乐性更好;相比于现有的多驱动式结构,其结构较为简单,耗用材料少,生产成本、维护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利用同步做圆周运动的特性,使得座位主体2在横向移动和升降移动的速度快慢相互交替,且整体上无顿挫感,运动顺滑,从而获得现有技术中无法做到的乘坐体验感。如此,从而得到一种移动轨迹大、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娱乐性和体验感更好的婴儿摇动装置。

结合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4包括第一连杆41、第二连杆42,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分别枢接于座位主体2和支撑底座1之间,如此,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作用下,利用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的旋转轨迹限制座位主体2的移动轨迹。

优选的,第一连杆41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等于第二连杆42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第一连杆41与座位主体2之间的枢接轴线和第二连杆42与座位主体2之间的枢接轴线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杆41与支撑底座1之间的枢接轴线和第二连杆42与支撑底座1之间的枢接轴线的距离。

为了便于理解,定义第一连杆41与座位主体2之间的枢接轴线为第三枢轴线300,定义第二连杆42与座位主体2之间的枢接轴线为第四枢轴线400,定义第一连杆41与支撑底座1之间的枢接轴线为第五枢轴线500,定义第二连杆42与支撑底座1之间的枢接轴线为第六枢轴线600,此时,则:第三枢轴线300与第四枢轴线400的距离等于第五枢轴线500与第六枢轴线600的距离,第三枢轴线300与第五枢轴线500的距离等于第四枢轴线400与第六枢轴线600的距离。也可以理解为:在连接机构4的移动轨迹所在面上,第三枢轴线300与第四枢轴线400的连线、第四枢轴线400与第五枢轴线500的连线、第五枢轴线500与第六枢轴线600的连线、第六枢轴线600与第三枢轴线300的连线构成平行四边形。

如此,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作用下,第三枢轴线300绕第五枢轴线500旋转,第四枢轴线400绕第六枢轴线600旋转,第三枢轴线300的移动轨迹和第四枢轴线400的移动轨迹相同,进而使得座位主体2的移动轨迹与第三枢轴线300的移动轨迹和第四枢轴线400的移动轨迹相同,即座位主体2移动轨迹也为圆形,从而保持座位主体2的乘坐朝向面角度不变。

该婴儿摇动装置还可包括传动机构5,传动机构5可设于驱动机构3与座位主体2之间,或者传动机构5可设于驱动机构3与连接机构4之间,其中,传动机构5包括偏心转动部51和连接部52,偏心转动部51绕第一枢轴线100相对支撑底座1旋转设置,连接部52与座位主体2或连接机构4相连接,且连接部52绕第二枢轴线200枢接于偏心转动部51;第一枢轴线100与第二枢轴线200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杆41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同时等于第二连杆42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使用时,驱动机构3驱动偏心转动部51旋转,且偏心转动部51通过连接部52带动连接机构4以及座位主体2相对支撑底座1做圆周运动。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弱顿挫感,对驱动机构中的电机性能有较高的要求,所采用的电机需要为伺服电机,通过控制伺服电机的转速以减弱移动极限位置的顿挫感,还要采用价格较高的可编程控制芯片来控制其双驱动机构的反复动作以满足“圆形”运动模式,这无疑将极大的提高其生产成本。而在本发明中,驱动机构3仅需要朝一方向持续输出动力即可,即对其电机的性能要求不高,可直接采用普通电机,也无需采用价格较高的可编程控制芯片,整体成本较低。

参阅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驱动机构3与座位主体2之间通过传动机构5相连接,使用时,驱动机构3驱动传动机构5动作,传动机构5带动座位主体2并在连接机构4的限制作用下做圆周运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还可与连接机构4之间通过传动机构5相连接,使用时,驱动机构3驱动传动机构5动作,传动机构5驱动连接机构4动作,连接机构4带动座位主体2做圆周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座位主体2包括相连接的安装座21和座框22,安装座21支撑着座框22;第一连杆41的第一端枢接于座位主体2的安装座21上,第一连杆41的第二端枢接于支撑底座1,同样的,第二连杆42的第一端枢接于座位主体2的安装座21上,第二连杆42的第二端枢接于支撑底座1,如此,通过安装座21来连接各部件,使作用力汇集于安装座21上,仅需特别加强安装座21的强度即可,以便于加工生产。优选的,座框22可拆卸地连接于安装座21的上方,如此,包装时可以拆出座框22,以便于拆分包装及运输。此时,安装座21可以与驱动机构3、连接机构4、传动机构5集成安装于支撑底座1上。

参阅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4设有两组,两组连接机构4相对设置,并分别设置于安装座21的两相对外侧,以提高座位主体2运动时的稳定性,避免单边受力向下扭转;连接机构4设有两组,也即第一连杆41设有两个,以及第二连杆42同样设有两个,支撑底座1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柱11,多个第一连接柱11分成两组相对布置,每组的两个第一连接柱11分别与每组的连接机构4中的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相枢接,优选的,两第一连杆41和两第二连杆42分别对应枢接于不同的第一连接柱11的内侧,特别的,驱动机构3驱动座位主体2做圆周运动时,安装座21能够在多个第一连接柱11所围成的容纳空间内移动。

具体的,以图2所示方向为参考,同一组的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其中一组的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枢接于安装座21的前侧,另一组的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枢接于安装座21的后侧,同一组的第一连接柱11同样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列,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作用下,安装座21能够绕第一连杆41与第一连接柱11之间的枢接轴线、第二连杆42与第一连接柱11之间的枢接轴线做圆周运动,安装座21的部分移动轨迹位于多个第一连接柱11所围成的容纳空间内。

如此,即避免了结构之间的干涉问题,提高运动时的稳定性和避免单边受力向下扭转,又充分利用了第一连接柱11之间的空间,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整体高度,以取得一个较好的综合效果。

需要说明的,第一连接柱11的数量可以根据连接机构4所拥有的连杆数量而改变,如当每一组连接机构4包括多于三个平行排列的连杆时,同一组的第一连接柱11可对应设有三个;第一连接柱11的数量还可根据单个第一连接柱11所枢接的连杆数量而改变,如当同一组的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均铰接于同一第一连接柱11时,此时的第一连接柱11可仅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柱11的宽度需要对应变化以适应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的间隙,或者第一连接柱11上需要加设一横柱以适应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的间隙。基于此,本发明对第一连接柱11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优选的,安装座21的高度大于第一连杆41的两枢接轴线之间的距离;和/或,安装座21的高度大于第二连杆42的两枢接轴线之间的距离。如此,在加装罩合于第一连接柱11的防护罩时,安装于安装座21上的座框22在运动时不会磕碰到防护罩。

需要说明的,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连接机构4还可采用其他结构来限制座位主体2的圆形移动轨迹,如采用环槽与多个滑块或滑轮的配合结构等,在此不对连接机构4进行限定。

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5设有两组,两组传动机构5分别设置于座位主体2的两相对侧,特别是设置于安装座21的两相对侧,以确保座位主体2受到的驱动力较为均匀和稳定;也即,偏心转动部51设有两个,连接部52同样设有两个,此时,驱动机构3同步驱动两偏心转动部51绕第一枢轴线100做圆周旋转,两偏心转动部51驱动连接部52并带动座位主体2同步做圆周运动。

具体的,第一枢轴线100与第二枢轴线200的距离等于第一连杆41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同时等于第二连杆42的两枢接轴线的距离,即:第一枢轴线100与第二枢轴线200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枢轴线300与第五枢轴线500的距离等于第四枢轴线400与第六枢轴线600的距离,另外,第一枢轴线100与第五枢轴线500的距离等于第二枢轴线200与第三枢轴线300的距离,第一枢轴线100与第六枢轴线600的距离等于第二枢轴线200与第四枢轴线400的距离。如此,座位主体2在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第二枢轴线200绕第一枢轴线100旋转,第三枢轴线300绕第五枢轴线500旋转,第四枢轴线400绕第六枢轴线600旋转,第二枢轴线200、第三枢轴线300和第四枢轴线400的移动轨迹相同,偏心转动部51的驱动力可以顺畅的传递至座位主体2,避免出现自锁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连接部52包括第三连杆521和第四连杆522,第三连杆521和第四连杆522呈夹角布置,第三连杆521的第一端和第四连杆522的第一端均绕第二枢轴线200枢接于偏心转动部51,第三连杆521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52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座位主体2,如此,第三连杆521、第四连杆522以及座位主体2之间相互构成夹角支撑结构,以此强化连接部52的整体支撑强度。

可以理解的,当连接部52与连接机构4相连接时,第三连杆521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522的第二端将分别连接于连接机构4,具体的,第三连杆521的第二端将连接于第一连杆41,第四连杆522的第二端将连接于第二连杆42。

特别的,第三连杆521的第二端和第一连杆41绕第三枢轴线300枢接于座位主体2,第四连杆522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42绕第四枢轴线400枢接于座位主体2,即第三连杆521和第一连杆41共用了一根枢轴,第四连杆522和第二连杆42同样共用了一根枢轴,以此简化了其安装结构,节省了部分枢轴。另外,驱动力通过第三连杆521和第四连杆522直接作用于第三枢轴线300和第四枢轴线400处,使得两施力点分别与第一连杆41的枢接轴线以及第二连杆42的枢接轴线重合,方便了驱动力的传递,使其运动更加顺畅。

具体的,第三连杆521的第二端和第一连杆41通过同一枢轴枢接于安装座21的外侧,第四连杆522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42通过同一枢轴枢接于安装座21的外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52还可为单杆结构,即连接部52包括一个竖直杆,该竖直杆的上端连接于座位主体2,该竖直杆的下端枢接于偏心转动部51,同样可以达到利用连接部52传递驱动力的作用;或者,连接部52还可为其他能够将偏心转动部5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座位主体2的结构,在此不对连接部52的具体构造进行限定。

参阅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包括电机31、蜗杆32、蜗轮33、第一带轮34、第二带轮35、皮带36。其中,第一带轮34、第二带轮35、皮带36组成传动部件以连接于电机31和蜗杆32之间,具体的,第一带轮34安装于电机31的输出轴上,第二带轮35安装于蜗杆32的转轴上,皮带36绕设于第一带轮34和第二带轮35,以此实现电机31与蜗杆32之间的传动连接,特别的,第一带轮34的直径小于第二带轮35的直径;蜗轮33与蜗杆32相配合,偏心转动部51包括转动杆511,转动杆51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蜗轮33的转轴上,此时,第一枢轴线100与蜗轮33转轴的轴线同线,转动杆511随着蜗轮33的转动而转动,转动杆511的第二端枢接于连接部52,具体的,第三连杆521和第四连杆522通过同一枢轴枢接于转动杆511的第二端。如此,利用蜗轮蜗杆结构实现动力输出,并利用其自锁功能以在电机31断电后控制座位主体2保持在当前位置,不会因意外断电出现松动,提高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电机31与蜗杆32之间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传动连接,例如:电机31与蜗杆32之间通过联轴器相连接,或者电机31与蜗杆32之间还可通过齿轮减速箱相连接,在此对电机31与蜗杆32之间的传动连接方式不做限定。

具体的,支撑底座1上设有两第二连接柱12、两第三连接柱13,两第一连接柱11之间还设有横杆14,两第二连接柱12和两第三连接柱13均位于多个第一连接柱11所围成的容纳空间内,以进一步充分利用第一连接柱11之间的空间,其中,电机31安装于横杆14上,蜗轮33转动安装于两第二连接柱12之间,蜗杆32转动安装于两第三连接柱13之间,蜗轮33的转动轴线与座位主体2的圆周运动所在面相垂直,蜗杆32的转动轴线与座位主体2的圆周运动所在面相平行。

优选的,两组传动机构5还相对设置于蜗轮33的两相对侧,两转动杆511的第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蜗轮33的转轴的两端,以使蜗轮33转轴的两端受力均匀,延长其整体使用寿命。具体的,转动杆511位于第二连接柱12的外侧,以避免出现干涉。

在其他实施例中,偏心转动部51还可为偏心设置于蜗轮33一侧面的销柱,连接部52枢接于销柱上,该销柱同样可随着蜗轮33的转动而做圆周运动,此时,销柱能够绕蜗轮33转轴的轴线相对支撑底座1旋转,即第一枢轴线100同样与蜗轮33转轴的轴线同线,另外,为了避免干涉,销柱将仅设有一个,即偏心转动部51无法成对设置;或者,偏心转动部51还可为其他能够向连接部52输出旋转驱动力的结构,在此不对偏心转动部51的具体构造进行限定。

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的驱动方式还可以为:(一)传动机构5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驱动机构2驱动第一传动组件动作和驱动第二传动组件动作,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一连杆41连接并驱动第一连杆41做圆周运动,第二传动组件与第二连杆42并驱动第二连杆42做圆周运动,其中,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一连杆41之间、第二传动组件与第二连杆42之间可以是齿轮传动式或者摆臂传动式;(二)驱动机构2包括第一驱动机构201和第二驱动机构202,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连杆41传动连接并驱动第一连杆41做圆周运动,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连杆42传动连接并驱动第二连杆42做圆周运动。需要说明的,在该两套方案中,第一连杆41相对支撑底座1做圆周运动的转速与第二连杆42相对支撑底座1做圆周运动的转速也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

以图1所示,以该婴儿摇动装置的圆周运动至最高处为出发点作为示例,此时,电机31开始通电输出动力,电机31驱动第一带轮34旋转,第一带轮34通过皮带36驱动第二带轮35旋转,第二带轮35带动蜗杆32同步旋转,蜗杆32驱动蜗轮33顺时针旋转,蜗轮33带动转动杆511同步旋转,使转动杆511的第二端绕蜗轮33转轴的轴线(也即第一枢轴线100)做圆周运动,转动杆511的第二端驱动第三连杆521和第四连杆522顺时针移动,第三连杆521和第四连杆522带动安装座21同步移动,使得第一连杆41绕其与第一连接柱11的枢接轴线(也即第五枢轴线500)顺时针旋转,使得第二连杆42绕其与第一连接柱11的枢接轴线(也即第六枢轴线600)顺时针旋转,从而使得座位主体2相对支撑底座1做顺时针的圆周运动,在该运动过程中,该婴儿摇动装置依次经历图5、图6、图7所示的状态后恢复至图1所示的状态,而后随着电机31的持续输出动力而保持循环。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婴儿纸尿裤的滑渗量测试装置
  • 一种避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婴儿手推车
  • 一种无菌撕裂婴儿湿纸巾包装装置
  • 一种用于婴儿摇床的防倒且自动摇动装置
  • 一种利用声控装置使摇床自动摇动的婴儿摇床
技术分类

06120116490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