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及烹饪器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厨房用的电饭煲、压力煲等的锅盖一般包括上盖、衬盖和内盖,密封烹饪的过程中,内盖的温度相较于煲体内的温度而言相对较低,煲体内产生的水蒸气上升至内盖时会遇冷而在内盖的下表面凝结形成冷凝水。在烹饪过程中,部分冷凝水回流至煲体内,而降低煲体内食物的烹饪口感,影响用户体验。烹饪结束后,在开盖的过程中,对于连体式饭煲而言,凝结在内盖上的冷凝水会滑落至煲体的收水圈并经收水圈上的集液孔回收至设于煲体上的废水收集盒内,用户需要定期拆卸废水收集盒倾倒废水并对废水收集盒进行清洗,增加了用户的清洗负担,且收水圈上集液孔及废水收集盒的设计增加了煲体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而对于分体式饭煲而言,烹饪结束后,开盖并移走锅盖的过程中,凝结在内盖上的冷凝水会落至厨房台面或地面等,增加了用户的清理负担,降低了用户体验。

现有技术通过在衬盖上增设用以加热内盖的加热装置以解决内盖上冷凝水聚集的技术问题,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内盖直接安装于衬盖,内盖加热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冷凝水的聚集,但同时内盖受热会向衬盖传热,加速了衬盖的老化过程,降低了衬盖的使用寿命。在采用耐温性能更高的材质制造衬盖的情况下,又会大幅增加衬盖的制造成本。

再者,受限于锅盖上集成有诸如排气阀、限压阀等其它零部件的功能设计,现有的加热装置只是与内盖上表面的小部分区域接触并传热,使内盖只能局部区域受热,热传导效率低,受热不均导致内盖下表面的温度不一致,从而造成冷凝水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冷凝水聚集的问题。而通过提升加热装置与内盖的接触面积以及提升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的技术方案,又会增加制造成本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此外,现有的内盖直接通过卡扣结构安装于衬盖,烹饪时随着内盖温度的提升,与其相连的卡扣结构的温度也随之上升,加速了卡扣结构的老化速度,且卡扣结构在烹饪结束时往往温度较高,比较烫手,不便于用户在烹饪结束后较短的时间内对内盖进行拆卸清洗,降低了用户体验。即便是通过佩戴防烫手套或其它护具进行卡扣结构的施力,内盖拆卸后,用户清洗内盖的过程中手持的是内盖部位,内盖的高温给清洗带来极大的挑战。而且现有的内盖的传热结构的设计散热性能较差,烹饪结束后,内盖降温至适宜用户握持的温度需要较长的时间,进一步降低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及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包括衬盖、加热单元和内盖组件,所述内盖组件包括固定圈及安装于所述固定圈的内盖,所述加热单元位于所述内盖的上方以加热所述内盖,所述内盖包括上下叠放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设有传热脉管,所述固定圈和所述衬盖两者之一设有活动卡扣、两者之另一设有与所述活动卡扣适配的扣位,所述固定圈通过所述活动卡扣和所述扣位的卡接配合与所述衬盖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传热脉管由注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的吹胀介质沿预设路径吹胀形成,所述内盖设有供所述吹胀介质进入的吹胀入口;所述吹胀入口与设置于所述固定圈的所述活动卡扣或所述扣位在周向方向上对位布置。

本申请中所述的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锅盖具有用于与烹饪器具的煲体铰接的铰接侧、以及远离所述铰接侧且用于与煲体扣合的扣合侧,所述吹胀入口在所述内盖上的设置位置远离所述铰接侧且靠近所述扣合侧,以使在锅盖打开煲体的状态下,所述吹胀入口位于所述锅盖的上部。

所述固定圈设有用于承载所述内盖的凹台,所述凹台朝向背离所述衬盖的方向下沉使得所述固定圈的外圈顶面的位置高度高于所述内盖的上表面,以在所述内盖与所述衬盖之间形成隔热间隙。

所述内盖组件还包括压接件,所述内盖设有所述吹胀入口的一侧夹持固定于所述压接件和所述固定圈之间,所述压接件朝向所述内盖的投影覆盖所述吹胀入口。

所述内盖设有排气口;

所述传热脉管与所述排气口并排布置或围绕所述排气口的至少部分布置;和/或,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吹胀入口位于所述传热脉管的两相对侧。

所述传热脉管在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凸起高度大于其在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凸起高度。

所述传热脉管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加热单元接触;和/或,所述内盖设有与所述加热单元对接的对接部,所述传热脉管延伸至所述对接部。

所述活动卡扣活动设置于所述衬盖以具有与所述扣位卡接的锁合位置及与所述扣位脱离的解锁位置,所述活动卡扣包括与所述衬盖固连的定位部、及分别与所述定位部固连的卡舌和操作部,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衬盖之间具有运动空间,所述操作部在外力作用下移动以带动所述活动卡扣由所述锁合位置移动至所述解锁位置。

所述锅盖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与所述定位部抵接并向所述定位部施加弹性力以带动所述活动卡扣由所述解锁位置移动至所述锁合位置。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煲体、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的锅盖,所述锅盖为如上所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转轴,所述锅盖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煲体,所述活动卡扣和所述扣位位于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内盖直接安装于衬盖的技术方案而言,本申请中的内盖安装于固定圈,固定圈通过卡接固定的方式与衬盖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卡接装配的方式在拆装内盖组件的过程中无需借助工装,方便了用户对内盖组件的拆装,愉悦了用户体验。而且,本申请中的内盖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设置传热脉管,既可以实现内盖受热后热量的快速传递,保证内盖的快速且均匀的受热,保障冷凝水的去除效果,又可以在烹饪结束后实现内盖的快速散热。

而且,本申请中的传热脉管由注入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的吹胀介质沿预设路径吹胀形成,相较于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置入独立的传热管道部件的方案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一体化程度更高,导热效率更高,可铺设的范围更广,从而可以提升传热脉管在内盖上的覆盖面积,提升全域性,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内盖受热的均匀性和一致性。更进一步地,用于形成供所述传热脉管形成的吹胀介质进入的吹胀入口与设置于固定圈的活动卡扣或扣位在周向方向上对位布置,从而为内盖和固定圈两者的装配提供提示作用,有助于提升两者的装配效率。

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内盖直接安装于衬盖的技术方案而言,本申请中固定圈的设计不仅为内盖提供了安装位,而且还增大了可拆装的内盖组件的整体厚度,在清洗的过程中,方便用户抓握,不便滑脱,提升了清洗效率。

2.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锅盖具有用于与烹饪器具的煲体铰接的铰接侧,吹胀入口在所述内盖上的设置位置远离所述铰接侧,以使在锅盖打开煲体的状态下,吹胀入口位于锅盖的上部。吹胀入口的上置式设置,使得在打开锅盖的状态下,冷凝水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不会流入吹胀入口,降低了加工制造过程中对吹胀入口处的密封要求,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避免了冷凝水自吹胀入口处进入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保证了传热脉管的传热效率,延长了内盖的使用寿命。

3.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传热脉管内填充有导热介质。通过加热后导热介质在传热脉管内的全域流动可以提升加热的均匀性,避免因局部受热所导致的受热不均的问题,保障冷凝水的去除效果。

4.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内盖设有吹胀入口的一侧夹持固定于压接件和固定圈之间,且压接件朝向内盖的投影覆盖吹胀入口,通过设置压接件对吹胀入口形成遮挡,避免清洗内盖组件的过程中,在吹胀入口处藏污纳垢,且遮挡后,能够保证内盖上表面外观的齐整性,提升外观性能。此外,压接件的存在还能够在内盖组件的组装过程中,起到提示内盖与固定圈的周向的相对位置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装配效率。

5.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受限于传热脉管的形成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传热脉管与排气口并排布置或围绕排气口的至少部分布置,从而可以使排气口避开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吹胀区域,降低排气口位置设置密封件的密封难度,从而避免排气口处的漏气问题,避免了烹饪腔内的热蒸汽通过排气口进入到锅盖内部,从而有助于对锅盖内部的零部件形成防护。

6.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排气口与吹胀入口位于传热脉管的两相对侧,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内盖上的可吹胀的空间,提升传热脉管的覆盖范围,从而可以提升内盖的传热效率和散热效率,此外,吹胀入口和排气口的相对布置,还可便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预设路径的规划,提升吹胀效率,便于传热脉管的成型。

7.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传热脉管在第一金属层的凸起高度大于其在第二金属层的凸起高度,从而可以利用第一金属层与衬盖之间的冗余空间进行内盖的放置,降低传热脉管与加热单元之间的垂直距离,提升加热效率。更进一步地,传热脉管仅凸显于第一金属层,从而使第二金属层具有平整或者接近平整的下表面,方便用户对内盖的下表面进行清洗。

8.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活动卡扣设于衬盖,扣位设于固定圈,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衬盖与上盖之间的冗余空间,实现活动卡扣的活动布置,有助于锅盖的小型化,同时,也有利于内盖组件结构设计的简单化,便于内盖组件的清理和装拆。

9.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锅盖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煲体,活动卡扣和扣位位于远离转轴的一侧,从而可以为用户留足操作空间,方便拆卸和组装内盖组件。此外,本申请中锅盖与煲体的连体式设计,还为锅盖提供了安装位置,使得烹饪结束后,锅盖能够集成于煲体而省却对于收纳空间和收纳位置的要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锅盖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内盖组件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内盖的剖视图;

图6为图5的C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中所述内盖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立体图。

其中,

1.衬盖、11.活动卡扣、111.定位部、112.卡舌、113.操作部;

2.内盖、21.第一金属层、211.接触区、212.非接触区、22.第二金属层、221.导流面、23.传热脉管、24.第一安装孔、25.吹胀入口、26.排气口;

3.密封圈、31.密封本体、32.密封唇边;

4.固定圈、41.凹台、42.扣位、43.第二安装孔;

5.隔热间隙;

6.加热单元;

7.压接件;

8.上盖;

9.弹性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包括衬盖1、加热单元和内盖组件,所述内盖组件包括固定圈4及安装于所述固定圈4的内盖2,所述加热单元位于所述内盖2的上方以加热所述内盖2,所述内盖2包括上下叠放的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所述第一金属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层22之间设有传热脉管23,所述固定圈4和所述衬盖1两者之一设有活动卡扣、两者之另一设有与所述活动卡扣适配的扣位,所述固定圈4通过所述活动卡扣和所述扣位的卡接配合与所述衬盖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传热脉管23由注入所述第一金属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层22之间的吹胀介质沿预设路径吹胀形成,所述内盖2设有供所述吹胀介质进入的吹胀入口25;所述吹胀入口25与设置于所述固定圈4的所述活动卡扣或所述扣位在周向方向上对位布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内盖直接安装于衬盖的技术方案而言,本申请中的内盖2安装于固定圈4,固定圈4通过卡接固定的方式与衬盖1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卡接装配的方式在拆装内盖组件的过程中无需借助工装,方便了用户对内盖组件的拆装,愉悦了用户体验。而且,本申请中的内盖2在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设置传热脉管23,既可以实现内盖2受热后热量的快速传递,保证内盖2的快速且均匀的受热,保障冷凝水的去除效果,又可以在烹饪结束后实现内盖2的快速散热,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长。

而内盖2与固定圈4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在烹饪过程以及内盖2被加热的过程中,固定圈4自身的温度本身就比内盖2的温度低,在内盖2可实现快速散热的同时,使得与其相连的固定圈4更能快速降温,既延缓了衬盖1、以及活动卡扣和/或扣位的老化速度,又方便用户在烹饪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对内盖组件进行拆卸清洗,愉悦了用户体验。

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内盖直接安装于衬盖的技术方案而言,本申请中固定圈4的设计不仅为内盖2提供了安装位,而且还增大了可拆装的内盖组件的整体厚度,在清洗的过程中,方便用户抓握,不便滑脱,提升了清洗效率。

相较于在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置入独立的传热管道部件的方案而言,本申请中的传热脉管23由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鼓胀形成,一体化程度更高,导热效率更高,可铺设的范围更广,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内盖2受热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二中的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采用热压复合的工艺热压复合成不可分离的复合结构,传热脉管23的形成是基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1和所述第二金属层22进行吹胀而成,即在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热压复合的基础上,由设于两者之间的吹胀入口25注入吹胀介质,吹胀介质产生的压力使预设路径上没有被热压复合的区域产生膨胀而鼓胀成空管结构,进而形成所述传热脉管23。

所述吹胀介质可以采用高压气体或高压液体,例如,采用高压氮气进行吹胀,将高压氮气通过吹胀入口注入到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高压氮气沿预设路径移动以在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形成传热脉管23。

所述吹胀入口25与设置于所述固定圈4的所述活动卡扣或所述扣位在周向方向上对位布置为内盖2和固定圈4两者的装配提供提示作用,有助于提升两者的装配效率。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对位布置,指的是所述吹胀入口25与设置于所述固定圈4的所述活动卡扣或所述扣位在周向方向上的同一径向位置,两者彼此靠近。

本申请对于所述活动卡扣和所述扣位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其给出了所述衬盖1设有活动卡扣11,所述固定圈4设有扣位42的优选实施方式。具体而言,所述活动卡扣11活动设置于所述衬盖1以具有与所述扣位42卡接的锁合位置及与所述扣位42脱离的解锁位置,所述活动卡扣11包括与所述衬盖1固连的定位部111、及分别与所述定位部111固连的卡舌112和操作部113,所述操作部113与所述衬盖1之间具有运动空间,所述操作部113在外力作用下移动以带动所述活动卡扣11由所述锁合位置移动至所述解锁位置。

本实施例将活动卡扣11设于衬盖1,扣位42设于固定圈,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衬盖1与锅盖的上盖8之间的冗余空间,实现活动卡扣11的活动布置,有助于锅盖的小型化,同时,也有利于内盖组件结构设计的简单化,便于内盖组件的清理和装拆。

更进一步地,所述锅盖还包括弹性复位件9,所述弹性复位件9与所述定位部111抵接并向所述定位部111施加弹性力以带动所述活动卡扣11由所述解锁位置移动至所述锁合位置。通过设置弹性复位件9辅助活动卡扣11的复位,操作方便且省力,自动性高,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盖具有用于与烹饪器具的煲体铰接的铰接侧、以及远离所述铰接侧且用于与煲体扣合的扣合侧,所述吹胀入口25在所述内盖2上的设置位置远离所述铰接侧且靠近所述扣合侧,以使在锅盖打开煲体的状态下,所述吹胀入口25位于所述锅盖的上部。吹胀入口25的上置式设置,使得在打开锅盖的状态下,冷凝水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不会流入吹胀入口,降低了加工制造过程中对吹胀入口25处的密封要求,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避免了冷凝水自吹胀入口25处进入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保证了传热脉管23的传热效率,延长了内盖2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圈4设有用于承载所述内盖2的凹台41,所述凹台41朝向背离所述衬盖1的方向下沉使得所述固定圈4的外圈顶面的位置高度高于所述内盖2的上表面,以在所述内盖2与所述衬盖1之间形成隔热间隙5。如图2所示,其明显示意出固定圈4的顶面所在的位置与内盖2的上表面存在高度为H的高度差。所述隔热间隙5的存在,避免了内盖2与衬盖1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内盖2与衬盖1之间的接触式传热,降低了衬盖1的温升,从而延缓了衬盖1的老化速度,延长了锅盖的使用寿命,而且还降低了对衬盖1的耐温性能的要求,从而降低了衬盖1的制造成本。

此外,凹台41的设计,还可以在内盖2与固定圈4的装配过程中起到对内盖2进行径向限位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内盖2与固定圈4的装配效率。

再者,隔热间隙5的存在还可在内盖2与衬盖1之间形成空气换热对流层,起到一定的保温蓄能的效果,在加热单元6运行结束后,还可利用隔热间隙5的蓄热对内盖2进行进一步地加热,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冷凝水去除效果。

本申请对于所述固定圈4与所述内盖2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圈4与所述内盖2可拆卸地连接,且对于两者可拆连接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螺钉等紧固件相连、卡接配合、插接限位配合、磁吸配合等。如图4所示,其给出了所述内盖2具有搭载于所述凹台41的外翻边的具体示例,在该示例中,所述外翻边沿其周向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孔24,所述凹台41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4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43,所述内盖2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4和所述第二安装孔43的螺钉与所述固定圈4相连。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传热脉管23内填充导热介质。通过加热后导热介质在传热脉管23内的全域流动可以提升加热的均匀性,避免因局部受热所导致的受热不均的问题,保障冷凝水的去除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导热介质的形式不做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所述导热介质为混有热传导介质的气体。例如,所述导热介质为混有氢气或氦气的空气。

实施例2:所述导热介质为混有热传导介质的液体且在受热后能够蒸发为气体。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导热介质能够受热蒸发为气体并膨胀,又因受传热脉管23的限制,膨胀后的气体能够沿传热脉管23快速流动至传热脉管23的全域范围内,实现对内盖2快速且均匀的加热,大幅提升了加热效率。加热单元6停止运行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充斥在传热脉管23内的气体会重新凝结为液体以便循环使用。

作为优选,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加热单元6与所述第一金属层21的部分区域接触,且所述第二金属层22面向所述第一金属层21的一侧设有导流面221,所述加热单元6与所述第一金属层21接触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金属层22的低位位置处对应。本示例既方便了常温状态下导热介质能够自动回流汇集至与加热单元6对应的位置,以便于下次烹饪过程中加热单元6能够快速加热导热介质使其升温汽化,又实现了加热单元6与第一金属层21的小面积接触,避免了大面积接触所带来的内盖2与衬盖1之间的空气换热对流层的温升,从而降低了衬盖1的温度,而且小面积接触的方式可以降低功耗。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二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内盖组件还包括压接件7,所述内盖2设有所述吹胀入口25的一侧夹持固定于所述压接件7和所述固定圈4之间,所述压接件7朝向所述内盖2的投影覆盖所述吹胀入口25。通过设置压接件7对吹胀入口25形成遮挡,避免清洗内盖组件的过程中,在吹胀入口25处藏污纳垢,且遮挡后,能够保证内盖2上表面外观的齐整性,提升外观性能。此外,压接件7的存在还能够在内盖组件的组装过程中,起到提示内盖2与固定圈4的周向的相对位置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装配效率。

所述内盖2设有排气口26。所述排气口用于实现烹饪过程中的排气。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二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传热脉管23与所述排气口26并排布置或围绕所述排气口26的至少部分布置,从而可以使排气口26避开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的吹胀区域,降低在排气口26位置设置密封件的密封难度,从而避免排气口26处的漏气问题,避免了烹饪腔内的热蒸汽通过排气口26进入到锅盖内部,从而有助于对锅盖内部的零部件形成防护。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二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排气口26与所述吹胀入口25位于所述传热脉管23的两相对侧。本实施例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内盖2上的可吹胀的空间,提升传热脉管23的覆盖范围,从而可以提升内盖2的传热效率和散热效率,此外,吹胀入口25和排气口26的相对布置,还可便于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预设路径的规划,提升吹胀效率,便于传热脉管23的成型。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二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传热脉管23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1的凸起高度大于其在所述第二金属层22的凸起高度。凸起高度指的是在吹胀过程中,膨胀位置相较于未膨胀的区域的高度。本实施例,对于膨胀的位置不做限定,或者说本实施例对于传热脉管23凸起的位置不做限定。如图4至图6所示,其给出了传热脉管23仅仅凸起于第一金属层21的具体示例,但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传热脉管23还可同时凸起于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只不过所述传热脉管23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1的凸起高度大于其在所述第二金属层22的凸起高度。作为优选,传热脉管23仅仅凸起于第一金属层21,从而使得第二金属层22为平整或接近平整光滑的表面,从而方便用户对第二金属层22进行清洗。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内盖2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加热单元6接触的接触区211、及与所述接触区211相连的非接触区212,所述接触区211与所述衬盖1之间的垂直高度高于所述非接触区212与所述衬盖1之间的垂直高度。接触区211与衬盖1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对较大,从而降低了温升速率最快的区域向衬盖1的热辐射,进一步降低了衬盖1的温升。

作为优选,在所述接触区211,所述传热脉管23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加热单元6接触。和/或,所述内盖2设有与所述加热单元6对接的对接部,所述传热脉管23延伸至所述对接部,以实现对传热脉管23的加热。本实施例对于所述对接部的结构形式不做限定,作为优选,所述对接部朝向背离所述加热单元6的方向凹陷以形成与所述加热单元6适配的限位凹腔,一方面可以对内盖组件安装过程中,形成安装位置的提醒和到位提示,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对加热单元6的限位效果,防止使用过程中加热单元6发生移位。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内盖组件还包括密封圈3,所述密封圈3包括密封本体31及与所述密封本体31固连的密封唇边32,所述密封本体31夹持固定于所述内盖2和所述固定圈4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密封圈3套置于内盖2的技术方案而言,本实施方式将密封本体31夹持固定于内盖2和固定圈4之间以实现密封圈3的固定,即在进行内盖2与固定圈4的装配时,即可实现对密封圈3的安装定位,方便快捷,有助于提升装配效率。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煲体、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的锅盖,所述锅盖为如上所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转轴,所述锅盖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煲体,所述活动卡扣和所述扣位位于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锅盖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煲体,活动卡扣和扣位位于远离转轴的一侧,从而可以为用户留足操作空间,方便拆卸和组装内盖组件。此外,本申请中锅盖与煲体的连体式设计,还为锅盖提供了安装位置,使得烹饪结束后,锅盖能够集成于煲体而省却对于收纳空间和收纳位置的要求。

此外,本申请中的锅盖设计可以降低内盖2向衬盖1的传热,从而降低对衬盖1的耐温性能的要求,延长衬盖1的使用寿命。此外,本申请中的内盖2可被加热单元6加热,从而减少甚至能够消除内盖2下表面的冷凝水的积聚,保证了烹饪腔内食物的烹饪口感,且可以消除煲体上的废水收集盒,便于煲体的设计。

本申请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电子烹饪器具烹饪食物的控制方法及其电子烹饪器具
  • 一种具有缓冲结构的门体及烹饪器具
  • 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 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 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锅盖及烹饪器具
  • 一种锅盖及一种具有该锅盖的烹饪器具
技术分类

0612011649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