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光学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光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的光学模块。

背景技术

现今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不断地朝向微型化的趋势发展,使得用于像是摄像的光学模块的各种元件或其结构也必须不断地缩小,以达成微型化的目的。有鉴于此,如何能设计出一种微型化的光学系统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化的光学系统。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学模块,驱动第一光学元件。第一光学模块包括第一活动部、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驱动组件。第一活动部连接第一光学元件,相对第一固定部可运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活动部相对第一固定部运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源以及第一传输元件。第一驱动源配置以产生第一驱动力,包括第一压电元件以及一第一弹性材料。第一弹性材料设置于第一压电元件,具有板状结构。第一传输元件配置以传输第一驱动力,具有圆柱状的长轴,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光学模块还包括第一粘着组件。第一粘着组件包括第一粘着元件、第二粘着元件、第三粘着元件以及第四粘着元件。第一传输元件经由第一粘着元件连接第一驱动源,第一压电元件经由第二粘着元件连接第一弹性材料,第一驱动源经由第三粘着元件连接第一固定部,第一传输元件经由第四粘着元件连接第一固定部。第一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与第二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一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二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第一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与第三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一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三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第一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与第四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一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大于第四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第二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与第三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二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小于第三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第三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与第四粘着元件的杨氏模数相同。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光学模块还包括第一转换组件。第一转换组件包括第一夹持元件以及第一滑动元件。第一夹持元件对应第一传输元件,第一滑动元件对应第一活动部。第一夹持元件直接接触第一传输元件。第一夹持元件至少部分围绕第一传输元件。第一夹持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一滑动元件直接接触第一活动部。第一滑动元件具有第一滑动表面,朝向第一活动部并且接触第一活动部。第一滑动表面与第一方向不平行。第一滑动表面与第一方向不垂直。第一驱动组件经由第一转换组件将第一驱动力传输至第一活动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光学模块还包括第一引导组件,配置以引导第一转换组件相对固定部沿着第一维度运动,包括第一引导元件、中间元件以及第二引导元件。第一引导元件具有金属材质,固定地设置于第一转换组件。中间元件对应第一引导元件,相对第一引导元件可运动。第二引导元件具有金属材质,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并且对应中间元件。第一维度与第一方向平行。中间元件相对第二引导元件可运动。第二引导元件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沟槽结构。第一引导组件还包括多个中间元件,对应第一引导元件。第一引导元件具有分隔壁,设置于中间元件之间。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光学模块还包括第一位置感测组件,感测第一转换组件相对第一固定部的运动。第一位置感测组件包括第一参考元件以及第一位置感测元件。第一位置感测元件对应第一参考元件。第一位置感测组件与第一引导组件沿着第一方向排列。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位置感测组件与第一引导组件至少部分重叠。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光学模块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第一活动部经由第一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第一固定部。第一弹性元件产生第一预压力以稳定第一活动部。第一预压力的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同。第一预压力的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弹性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沿着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光学模块还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一活动部经由第一转动轴而相对第一固定部沿着第二维度可运动,第二维度不同于第一维度。第一转动轴沿着第三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平行。第一活动部相对第一固定部以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传输元件与第一活动部不重叠。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与第一驱动组件至少部分重叠。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活动部至少部分重叠。沿着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与第一驱动组件不重叠,第一固定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一驱动组件之间,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活动部至少部分重叠。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光学模块还包括第一转换组件,第一转换组件包括第一夹持元件以及第一接触元件。第一夹持元件对应第一传输元件。第一接触元件对应第一活动部。第一夹持元件直接接触第一传输元件。第一夹持元件至少部分围绕第一传输元件。第一夹持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一接触元件直接接触第一活动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转换组件沿着第一维度运动。第一驱动组件经由第一转换组件将第一驱动力传输至第一活动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光学模块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第一活动部经由第一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第一固定部。第一弹性元件产生第一预压力以稳定第一活动部。第一预压力的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一弹性元件具有螺旋状结构,沿着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光学模块还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一活动部经由第一转动轴相对第一固定部沿着第二维度可运动。第二维度不同于第一维度。第一转动轴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平行。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活动部相对第一固定部以第一转动轴为中心转动。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传输元件与第一活动部不重叠。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活动部至少部分重叠。沿着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与第一驱动组件不重叠,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活动部至少部分重叠。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学模块,驱动第一光学元件。第一光学模块包括第一活动部、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驱动组件。第一活动部连接第一光学元件,可相对第一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活动部相对第一固定部运动。其中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组件在第一维度的运动,可以控制第一活动部在第二维度的运动。因此可以控制第一光学元件的转动角度以改变光路。

附图说明

当阅读附图时,从以下的详细描述能最佳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应注意的是,根据业界的标准作法,各种特征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任意的放大或缩小元件的尺寸,以做清楚的说明。

图1是光学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光学系统中的光学元件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第一光学模块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的爆炸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的立体图。

图6为沿着图3的A-A’切线的第一光学模块的剖面图。

图7为沿着图3的B-B’切线的第一光学模块的剖面图。

图8为沿着图3的C-C’切线的第一光学模块的剖面图。

图9为沿着图3的D-D’切线的第一光学模块的剖面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的立体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的爆炸图。

图12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0:光学系统

1001,1001’:第一光学模块

1002:第二光学模块

1003:第三光学模块

1004:第四光学模块

1005:第五光学模块

1006:第六光学模块

1010:第一光学元件

1020:第二光学元件

1030:第三光学元件

1040:第四光学元件

1050:第五光学元件

1100,1100’:第一活动部

1101:承载面

1200,1200’:第一固定部

1201:第一孔

1202:第二孔

1203:第一壁

1204:第二壁

1300,1300’:第一驱动组件

1310,1310’:第一驱动源

1311,1311’:第一压电元件

1312,1312’:第一弹性材料

1320,1320’:第一传输元件

1400:第一粘着组件

1410:第一粘着元件

1420:第二粘着元件

1430:第三粘着元件

1440:第四粘着元件

1500,1500’:第一转换组件

1510,1510’:第一夹持元件

1520:第一滑动元件

1520’:第一接触元件

1521:第一滑动表面

1522:第二滑动表面

1600:第一引导组件

1610:第一引导元件

1611:分隔壁

1612:凹陷结构

1620:中间元件

1630:第二引导元件

1700,1700’:第一位置感测组件

1710,1710’:第一参考元件

1720,1720’:第一位置感测元件

1800,1800’:第一弹性元件

1900,1900’:第一转动轴

D1,D1’:第一方向

D2,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L1:第一入射方向

L2:第二入射方向

L3:出射方向

M1,M1’:第一维度

M2,M2’:第二维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公开内容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并叙述各个构件以及排列方式的特定范例,以实施本公开的不同特征。例如,若本说明书叙述了第一特征形成于第二特征“之上”或“上方”,即表示可包含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可包含了有附加特征形成于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而使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在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以标示区分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除此之外,在本公开的不同范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符号或字母。

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在…下方”、“下方”、“在…上方”、“上方”等用词,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除了在附图中示出的方位外,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意欲包含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装置可被转向不同方位(旋转90度或其他方位),则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词亦可依此相同解释。

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光学系统1000。图1是光学系统1000的立体图。图2是光学系统1000中的光学元件的示意图。为了简化,仅在图2中示出光学元件。光学系统1000可为一潜望式光学系统。光学系统1000包括一第一光学模块1001、一第二光学模块1002、一第三光学模块1003、一第四光学模块1004、一第五光学模块1005、一第六光学模块1006。

一光线从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上方沿着一第一入射方向L1进入第一光学模块1001,被第一光学模块1001调整为沿着一第二入射方向L2依序通过第四光学模块1004、第二光学模块1002、第三光学模块1003,并从第五光学模块1005的上方沿着一出射方向L3离开第五光学模块1005,并于第六光学模块1006上成像。

第一光学模块1001以及第五光学模块1005可分别包括一第一光学元件1010以及一第五光学元件1050。第一光学元件1010以及第五光学元件1050可为棱镜、反射镜(mirror)、折射棱镜(refractive prism)或分光镜(beam splitter)等。通过第一光学元件1010以及第五光学元件1050的转动,可改变光线的光路(optical path)。第二光学模块1002、第三光学模块1003、第四光学模块1004可分别包括一第二光学元件1020、一第三光学元件1030、一第四光学元件1040。第二光学模块1002、第三光学模块1003、第四光学模块1004可分别驱动第二光学元件1020、第三光学元件1030、第四光学元件1040运动。第二光学元件1020、第三光学元件1030、第四光学元件1040可为一或多个镜头、光学透镜等,并由玻璃、树脂等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一光学元件1010的上方设置对应于第一光学元件1010的一焦距不为零的光学元件(未图示,例如,一或多个镜头、光学透镜等)。也就是说,前述焦距不为零的光学元件可固定地连接至第一光学元件1010,并与第一光学元件1010沿着第一入射方向L1排列,通过增加光学元件的数量来增进光学系统1000的拍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模块1001以及第五光学模块1005可分别执行横摇(Yawing)以及纵摇(Pitching)。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由第一光学模块1001执行纵摇,而由第五光学模块1005执行横摇。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第一光学模块1001以及第五光学模块1005皆执行纵摇。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第一光学模块1001以及第五光学模块1005皆执行横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学模块1002以及第三光学模块1003可分别达到变焦(Zoom)以及自动对焦(Auto Focus,AF)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由第二光学模块1002执行自动对焦,而由第三光学模块1003执行变焦。也就是说,横摇、纵摇、变焦、自动对焦等用语并不构成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光学模块1004可达到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OIS)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改变第四光学模块1004的位置,例如,将第四光学模块1004设置于第三光学模块1003与第五光学模块1005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第四光学模块1004整合至第二光学模块1002或第三光学模块1003,通过单一的第二光学模块1002或单一的光学模块1003来同时达成自动对焦以及光学防手震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省略第四光学模块100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光学模块1006可为图像传感器(image sensor)(或称为感光器件)等,例如,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省略第五光学模块1005,并改变第六光学模块1006的位置,使得离开第三光学模块1003的光线直接在第六光学模块1006上成像。

请参考图3至图6,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立体图。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爆炸图。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立体图,其中部分元件以虚线表示透明,以清楚示出各元件的配置。图6为沿着图3的A-A’切线的第一光学模块的剖面图。如前所述,第一光学模块1001与第五光学模块1005用以控制并且改变光路,而可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以下以第一光学模块1001为例说明,而省略关于第五光学模块1005的描述。第一光学模块1001包括一第一活动部1100、一第一固定部1200、一第一驱动组件1300、一第一粘着组件1400、一第一转换组件1500、一第一引导组件1600、一第一位置感测组件1700、一第一弹性元件1800以及一第一转动轴19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元件1010可以是一直角棱镜,固定于第一活动部1100的一承载面1101,此承载面1101不接触形成第一光学元件1010直角的任一面。第一固定部1200为一外壳,具有两个第一孔1201、两个第二孔1202、第一壁1203以及第二壁1204,两个第一孔1201相对地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200的第一壁1203与第二壁1204,两个第一孔1201可容纳第一驱动组件1300的一部分。两个第二孔1202相对地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200的第一壁1203与第二壁1204,两个第二孔1202可容纳第一转动轴1900的一部分。承载第一光学元件1010的第一活动部1100设置于此第一固定部1200中,并且可相对第一固定部1200运动。

第一驱动组件1300驱动第一活动部1100相对第一固定部1200运动。第一驱动组件1300包括一第一驱动源1310以及一第一传输元件1320。第一驱动源1310配置以产生一第一驱动力,第一驱动源1310包括一第一压电元件1311以及一第一弹性材料1312。第一弹性材料1312设置于第一压电元件1311,具有板状结构。但第一压电元件1311与第一弹性材料1312的数量以及配置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源1310包括两个第一压电元件1311,第一压电元件1311可以是压电陶瓷板,而第一弹性材料1312设置于两个第一压电元件1311之间。第一传输元件1320配置以传输第一驱动力,具有圆柱状的一长轴,沿着一第一方向D1延伸。

如图6所示,第一粘着组件1400包括一第一粘着元件1410、一第二粘着元件1420、一第三粘着元件1430以及一第四粘着元件1440。第一传输元件1320经由第一粘着元件1410连接第一驱动源1310,第一压电元件1311经由第二粘着元件1420连接第一弹性材料1312,第一驱动源1310经由第三粘着元件1430连接第一固定部1200,第一传输元件1320经由第四粘着元件1440连接第一固定部1200。

第一粘着元件1410的杨氏模数与第二粘着元件1420的杨氏模数不同,更详细地说,第一粘着元件1410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二粘着元件1420的杨氏模数。第一粘着元件1410的杨氏模数与第三粘着元件1430的杨氏模数不同,更详细地说,第一粘着元件1410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三粘着元件1430的杨氏模数。第一粘着元件1410的杨氏模数与第四粘着元件1440的杨氏模数不同,更详细地说,第一粘着元件1410的杨氏模数大于第四粘着元件1440的杨氏模数。第二粘着元件1420的杨氏模数与第三粘着元件1430的杨氏模数不同,更详细地说,第二粘着元件1420的杨氏模数小于第三粘着元件1430的杨氏模数。第三粘着元件1430的杨氏模数与第四粘着元件1440的杨氏模数相同。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若元件之间的彼此相对运动的程度较大时,则使用杨氏模数相对较小的粘着元件,使得元件受驱动时,驱动力不会完全被粘着元件吸收,而可大部分地传输至目标元件,例如,第四粘着元件1440粘着第一传输元件1320与第一固定部1200。相对地,元件之间的彼此相对运动的程度较小时,则可使用杨氏模数相对较大的粘着元件,使得元件彼此之间有较佳的固定性,例如,第一粘着元件1410粘着第一传输元件1320与第一驱动源1310。

第一转换组件1500可将第一驱动组件1300的第一驱动力传输至第一活动部1100,第一转换组件1500包括一第一夹持元件1510以及一第一滑动元件1520,第一夹持元件1510对应第一传输元件1320,第一滑动元件1520对应第一活动部1100,并且第一夹持元件1510连接至第一滑动元件1520。更详细地说,第一夹持元件1510埋入射出成形于第一滑动元件1520中,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元件1510与第一滑动元件1520为一体成形。第一夹持元件1510具有金属材质,直接接触第一传输元件1320并且至少部分围绕第一传输元件1320。更详细地说,第一夹持元件1510的金属材料具有弹性,并且第一夹持元件1510具有一圆弧形状,此形状配合长轴(第一传输元件1320)的形状,使得长轴可穿过第一夹持元件1510并且第一夹持元件1510可夹持在长轴上。

第一滑动元件1520直接接触第一活动部1100。第一滑动元件1520具有一第一滑动表面1521以及一第二滑动表面1522。第一滑动表面1521朝向第一活动部1100并且接触第一活动部1100,第一滑动表面1521与第一方向D1不平行,并且第一滑动表面1521与第一方向D1不垂直。第二滑动表面1522朝向第一固定部1200并且并未接触第一固定部1200,第二滑动表面1522与第一方向D1平行。

请参考图4至图8,图7为沿着图3的B-B’切线的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剖面图。图8为沿着图3的C-C’切线的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剖面图。第一引导组件1600配置以引导第一转换组件1500相对固定部1200沿着一第一维度M1运动,第一维度M1与第一方向D1平行。第一引导组件1600包括一第一引导元件1610、两个中间元件1620以及一第二引导元件1630。如图7所示,第一引导元件1610具有金属材质,固定地设置于第一转换组件1500上。第一引导元件1610具有一分隔壁1611以及两个凹陷结构1612,分隔壁1611分隔两个凹陷结构1612,两个凹陷结构1612沿着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一方向排列,并可分别容纳两个中间元件1620的一部分。如图8所示,第二引导元件1630具有金属材质,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1200并且对应中间元件1620,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D1延伸的一沟槽结构,可容纳中间元件1620的一部分。中间元件1620对应第一引导元件1610以及第二引导元件1630,并且相对第一引导元件1610以及第二引导元件1630可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元件1610与第二引导元件1630的金属材质可以以镀膜或是内嵌金属板的方式形成,中间元件1620虽然是球状,但不限于此,视需求也可改变为不同形状的导杆或可滑动支点等。

第一位置感测组件1700感测第一转换组件1500相对第一固定部1200的运动,包括一第一参考元件1710以及一第一位置感测元件1720,第一位置感测元件1720对应第一参考元件1710。第一位置感测组件1700与第一引导组件1600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沿着第一方向D1观察时,第一位置感测组件1700与第一引导组件1600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参考元件1710为一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一转换组件1500的第二滑动表面1522,第一位置感测元件1720例如可为霍尔感测器(Hall effect sensor)、磁敏电阻感测器(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等,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200以感测设置在第一转换组件1500上的第一参考元件1710的磁场,借以获得第一转换组件150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1200的位置。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感测元件1720设置于第一转换组件1500,第一参考元件1710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2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感测元件1720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200,第一参考元件1710设置于第一活动部1100。

请参考图4、图5以及图9,图9为沿着图3的D-D’切线的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剖面图。第一弹性元件1800具有螺旋状结构,沿着与第一方向D1不同的一第二方向D2延伸,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活动部1100与第一固定部1200,使得第一活动部1100经由第一弹性元件1800活动地连接第一固定部1200。第一弹性元件1800产生一第一预压力以稳定第一活动部1100。第一预压力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不同。更详细地说,第一预压力的方向与第一方向D1垂直。

第一转动轴1900通过第一活动部1100而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200的第二孔1202。第一活动部1100经由第一转动轴1900可相对第一固定部1200沿着一第二维度M2运动。第二维度M2不同于第一维度M1。更详细地说,第一转动轴1900沿着一第三方向D3延伸。第一方向D1与第三方向D3平行。第一活动部1100可相对第一固定部1200以第一转动轴1900为中心转动。沿着第一方向D1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1800、第一转动轴1900以及第一滑动表面1521彼此不重叠,并且第一传输元件1320与第一活动部1100不重叠。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1800与第一驱动组件1300至少部分重叠。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驱动组件1300与第一活动部1100至少部分重叠。沿着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垂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1800与第一驱动组件1300不重叠,第一驱动组件1300与第一活动部1100至少部分重叠。

接着,参考图3至图9说明第一光学模块1001中纵摇的操作。当施加电压至第一驱动组件1300时,第一压电元件1311产生形变,例如向外缓慢弯曲(第一压电元件1311的外圆周较中心更远离第二壁1204),进而使得第一传输元件1320在第一方向D1上往靠近第二壁1204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第一传输元件1320与第一夹持元件1510之间具一静摩擦力,因此第一传输元件1320与第一夹持元件1510之间无相对运动。接着再控制电压,使得第一压电元件1311向内快速弯曲(第一压电元件1311的中心较外圆周更远离第二壁1204),第一传输元件1320也因此在第一方向D1上往远离第二壁1204的方向快速地移动,并克服第一传输元件1320与第一夹持元件1510之间的静摩擦力,进而使得第一夹持元件1510相对于第一传输元件1320在第一方向D1上往靠近第二壁1204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反复上述的步骤,便可控制第一夹持元件1510在第一方向D1的运动。

当控制第一夹持元件1510在第一方向D1上往远离或靠近第二壁1204的方向移动时,连接于第一夹持元件1510的第一滑动元件1520通过中间元件162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1200以及第一转换组件1500的运动,也往相同方向移动而使得第一滑动表面1521接触第一活动部1100。第一滑动表面1521以及第一弹性元件1800分别施予第一活动部1100的力使得第一活动部1100以第一转动轴1900为中心转动。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组件1300在第一方向D1的运动,进而控制第一活动部1100在第二维度M2的运动,进而可以控制第一光学元件1010的一角度。

请参考图10至图12,图10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立体图。图11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爆炸图。图12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光学模块1001’的立体图,其中外壳以虚线表示透明,以清楚示出各元件的配置。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模块1001’可执行横摇,与前述第一光学模块1001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转换组件1500’、第一位置感测组件1700’、第一弹性元件1800’以及第一转动轴1900’。

在第一转换组件1500’中,第一转换组件1500中的第一滑动元件1520替换成了一第一接触元件1520’,而第一接触元件1520’直接接触第一活动部1100’并且不接触第一固定部1200’,因此第一光学模块1001’也不具有第一引导组件1600。第一位置感测组件1700’的第一参考元件1710’设置于第一活动部1100’,因此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200’的第一位置感测元件1720’直接感测第一活动部1100’的运动。第一弹性元件1800’沿着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一方向延伸。第一转动轴1900’沿着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一方向延伸,使得第一活动部1100’经由第一转动轴1900’可相对第一固定部1200’沿着一第二维度M2’运动。其中沿着第一方向D1’观察时,第一传输元件1320’与第一活动部1100’不重叠。沿着第二方向D2’观察时,第一驱动组件1300’与第一活动部1100’至少部分重叠。沿着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垂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1800’与第一驱动组件1300’不重叠,第一驱动组件1300’与第一活动部1100’至少部分重叠。

因此,类似于第一光学模块1001,当施加电压至驱动组件1300’时,进而控制第一夹持元件1510’在第一方向D1’上往远离或靠近第一压电元件1311’的方向移动时,连接于第一夹持元件1510’的第一接触元件1520’也往相同方向移动而直接接触第一活动部1100’。第一接触元件1520’以及第一弹性元件1800’分别施予第一活动部1100’的力使得第一活动部1100’以第一转动轴1900’为中心转动,而执行横摇。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组件1300’在第一方向D1’的运动,进而控制第一活动部1100’在第二维度M2’的运动,进而可以控制第一光学元件1010的一角度。

如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学模块,驱动第一光学元件。第一光学模块包括第一活动部、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驱动组件。第一活动部连接第一光学元件,可相对第一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活动部相对第一固定部运动。其中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组件在第一维度的运动,可以控制第一活动部在第二维度的运动。因此可以控制第一光学元件的转动角度以改变光路。本公开所公开的各元件的特殊位置、大小关系不但可使光学系统达到特定方向的薄型化、整体的小型化,另外经由搭配不同的光学模块可以使光学系统更进一步提升光学品质(例如拍摄品质或是深度感测精度等)。

前面概述数个实施例的特征,使得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可轻易地使用本公开作为设计或修改其他工艺以及结构的基础,以实现在此介绍的实施例的相同目的及/或达到相同优点。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亦应理解的是,这样的等同配置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以及范围,且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以及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改变、替换以及更改。

相关技术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1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