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热管理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热管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热管理装置是对产热部件进行换热的设备,例如充电枪线、充电桩等。

相关技术中,热管理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与蒸发器,经压缩机压缩之后的冷媒流向冷凝器进行放热液化,液化后的冷媒经膨胀阀汽化,然后经过节流阀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湿蒸汽,再经过蒸发器吸收外界的热量与冷媒进行换热,进而达到制冷的效果,然而仅仅通过压缩机进行制冷,则能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

在本申请中,热管理装置包括热管理装置包括压缩机、空气换热器与蒸发器;

所述热管理装置具有主路、空冷流路、冷却液流路与剂冷流路;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阀件,所述第一阀件与所述主路连接,第一阀件用于控制所述主路连通所述空冷流路、所述冷却液流路与所述剂冷流路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压缩机与至少部分所述蒸发器均位于所述剂冷流路;所述空气换热器位于所述空冷流路。

在本申请中,热管理装置包括压缩机、空气换热器与蒸发器,同时热管理装置具有主路、空冷流路、冷却液流路与剂冷流路,热管理装置中同时设置空冷流路与剂冷流路,一方面,能够利用空冷流路对冷却液流路中的液体进行空冷降温,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剂冷流路对冷却液流路中的液体进行剂冷冷却,以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热管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热管理装置的内部结构正视图;

图3为热管理装置的内部结构后视图;

图4为热管理装置的压缩机、流道板与空气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热管理装置的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热管理装置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热管理装置中流道板的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热管理装置中流道板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热管理装置中各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热管理系统中空冷制冷状态下与制冷剂制冷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1为热管理系统中空冷制冷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图1至图9所示的结构示意图为本申请的一种热管理装置。

本申请中的热管理装置包括压缩机2、空气换热器3与蒸发器4;沿热管理装置的高度方向Z,压缩机2与蒸发器4均位于空气换热器3的一侧;热管理装置具有主路7、空冷流路8、冷却液流路9与剂冷流路52;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阀件10,第一阀件10与主路7连接,第一阀件10用于控制主路7连通空冷流路8、冷却液流路9与剂冷流路52中的至少一个,压缩机2与蒸发器4均位于剂冷流路52;空气换热器3位于空冷流路8。本申请中,热管理装置包括压缩机2、空气换热器3与蒸发器4,同时热管理装置具有主路7、空冷流路8、冷却液流路9与剂冷流路52,空气换热器3设置于空冷流路8,压缩机2与蒸发器4设置于剂冷流路52,剂冷流路52用于对冷却液流路9进行冷却,热管理装置中同时设置空冷流路8与冷却液流路9,一方面能够利用空冷流路8对冷却液流路9中的液体进行空冷降温,也能够利用冷却液流路9中的制冷剂对冷却液流路9中的液体进行冷却降温,以降低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空气换热器3可以选择翅片管式换热器,也可以选择管带式换热器、平行流式换热器等。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阀件10,第一阀件10连接于主路7,第一阀件10用于控制主路7连通空冷流路8与冷却液流路9中的至少一者;控制第一阀件10的阀口连通方向,当主路7与空冷流路8连通时,进入空气冷却模式,即自然冷却模式,通过自然风对主路7中的冷却液体进行冷却;当主路7与剂冷流路52连通时,剂冷流路52中的制冷剂对冷却液流路9进行冷却,从而同时达到空气冷却与制冷剂冷却的散热作用,对于大功率充电装置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一阀件10可以为八通阀、九通阀、两个五通阀等,也可以为四个电磁二通阀。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换热管6具有换热通道63、第一通孔61与第二通孔62,第一通孔61与第二通孔62均与换热通道63连通。

参考图6与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热管理装置包括流道板11,流道板11具有至少部分主路7、至少部分空冷流路8以及部分冷却液流路9,主路7中的冷却液经流道板11流向空冷流路8与冷却液流路9。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热管理装置具有冷凝器41和节流阀42;冷凝器41、蒸发器4与节流阀42均设置于流道板11,冷凝器41至少部分位于剂冷流路52,冷凝器41至少部分位于空冷流路8。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剂冷流路52具有第一剂冷支路521与第二剂冷支路522,第一剂冷支路521与第二剂冷支路522位于流道板11,第一剂冷支路521与第二剂冷支路522串联连通,第一剂冷支路521与冷却液流路9并联设置,第二剂冷支路522与空冷流路8并联设置,冷凝器41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剂冷支路522,蒸发器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剂冷支路52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1、图2与图3,热管理装置包括壳体1,压缩机2和空气换热器3均与壳体1连接,其中压缩机2与壳体1连接可以为直接连接,也可以间接连接在壳体1,即将压缩机2与其他部件集成后,再连接在壳体1上;壳体1具有第一腔5,空气换热器3、压缩机2与蒸发器4均位于第一腔5;空气换热器3包括换热管6,空气换热器3设置于空冷流路8;空气换热器3具有风道31,风道3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5,换热管6至少部分暴露于风道31;热管理装置具有主路7、空冷流路8与冷却液流路9,压缩机2与蒸发器4设置于冷却液流路9,具体参考图1、图2、图3以及图4。在本申请的热管理装置中,同时设置空冷流路8与冷却液流路9,一方面能够对流路中的液体进行空冷降温,也能够利用冷却液流路9中的制冷剂对液体进行冷却,进而对被冷却装置进行散热,能耗较低。

参考图6与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定义垂直于热管理装置的高度方向Z为热管理装置的厚度方向X,沿厚度方向X,冷凝器41位于蒸发器4的一侧;第一阀件10设置于流道板11,将冷凝器41、蒸发器4与节流阀42均集成在流道板11上,能够减少热管理装置的体积,同时能够减少流道板11对风道31风场的影响。

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流道板11包括至少两个冷凝器41、至少两个蒸发器4,至少两个冷凝器41相互串联,至少两个蒸发器4也相互串联。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5所示,热管理装置具有第一腔5,压缩机2、空气换热器3、蒸发器4与流道板11均位于第一腔5,热管理装置中的风道31具有进风方向311,热管理装置的厚度方向X与进风方向311均与进风方向311垂直,压缩机2、空气换热器3与流道板11沿进风方向311分布,压缩机2与空气换热器3位于流道板11的两侧,充分利用第一腔的空间,减少压缩机2与流道板11对风道31的影响,进而达到较好的空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3与图5所示,热管理装置具有风机312,风机312安装于壳体1,风机312设置于空冷流路8,沿热管理装置的高度方向Z,风机312位于空气换热器3的一侧;风机312、压缩机2与蒸发器4沿进风方向311分布,压缩机2与流道板11沿进风方向311分布设置,能够减少风机312的风场的影响。

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7与图8所示,流道板11具有第一流道111、第二流道112、第三流道113、第四流道114、第五流道115与第六流道116;第一阀件10设置于流道板11,第五流道115与第六流道116位于主路7,第一流道111与第二流道112设置于空冷流路8,空冷流路8具有第一空冷管道81与第二空冷管道82,第一阀件10切换第一流道111与第二空冷管道82连通,第二空冷管道82与第一通孔61连通,第二流道112与第一空冷管道81连通,第一空冷管道81与第二通孔62连通,进而达到较好的空冷效果;第三流道113与第四流道114设置于冷却液流路9,冷却液流路9具有第一剂冷管道91与第二剂冷管道92,第三流道113与第一剂冷管道91连通,第四流道114与第二剂冷管道92连通,利用制冷剂对冷却液流路9中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且空冷流路8与冷却液流路9能够同时开启,进而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5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均与壳体1连接,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均位于第一腔5;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位于流道板11的同侧,沿热管理装置的厚度方向Z,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均与流道板11之间有间距;定义与热管理装置的高度方向Z垂直的方向为热管理装置的厚度方向X,沿热管理装置的厚度方向X,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相对设置,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之间有间距,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均位于第一壳体部101,沿高度方向Z,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位于流道板11的上方,便于安装,结构紧凑,能够节省使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参考图5所示,热管理装置具有水箱和电控箱,第一箱体12包括水箱,第二箱体13包括电控箱,具体地,本申请的热管理装置中的第一箱体12为水箱,用于储存冷却液体,即水,第二箱体为电控箱,用于控制热管理装置的运行,具体参考图5所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5所示,热管理装置具有第一壳体部101、第二壳体部102与第三壳体部103,第一壳体部101、第二壳体部102与第三壳体部103均设置于壳体1,第三壳体部103均与第一壳体部101、第二壳体部102连接,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安装于第一壳体部101,压缩机2设置于第二壳体部102,空气换热器3设置于第三壳体部103,沿热管理装置的高度方向Z,第一壳体部101与第二壳体部102相对设置,第二壳体部102用于支撑压缩机2。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2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安装板104与第二安装板105,第一安装板104与第二安装板105均位于第一腔5,沿热管理装置的高度方向Z,第一安装板104与第二安装板105均位于流道板11的下方,沿水平方向Y,第一安装板104与第二安装板105均位于压缩机2的同侧,第一安装板104用于固定流道板11,第二安装板105用于支撑蒸发器4与冷凝器4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9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管14、第二管15、第三管16、第四管17、第五管18、第六管19与第二阀件20;第一管14、第二管15、第三管16、第四管17、第五管18、第六管19与第二阀件20均位于第一腔5;定义垂直于热管理装置的高度方向Z为热管理装置的厚度方向X,沿厚度方向X,第一管14、第二管15、第三管16、第四管17、第五管18与第六管19均位于流道板11的同侧,靠近空气换热器3,管设置在同侧,使热管理装置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并减少管对第一腔5的空间占用;其中第一箱体12与第一管14均设置于主路7,第一管14的一端连接第一箱体12,第一管14的另一端连接流道板11;第二管15与第三管16均与第一箱体12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2与图3所示,第一管14、第二管15、第三管16、第四管17、第五管18与第六管19中的至少两者沿进风方向311分布,能够减少管对风道31的影响,进而较好的散热效果;具体地,第一管14、第三管16与第四管17沿进风方向311分布。

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2、图3以及图9所示,第一管14与第五流道115连通,第六管19与第六流道116连通;第二阀件20设置于流道板11,第三管16、第四管17、第五管18均与第二阀件20连接;第二阀件20用于切换第三管16与第五管18连通,或者,第四管17与第五管18连通,使热管理装置中的冷却液循环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阀件20具有第一端口203、第二端口204与第三端口205,第一端口203与第一箱体12的第三通口123连通,第二端口204与加热器21连接,第三端口205连接被换热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主路7中,第一箱体12与第一管14连通,第一箱体12为水箱,第一管14与第五流道115连通,第六管19与第六流道116连通,冷却液经从第一箱体12流出进入第一管14,冷却液经第五流道115进入流道板11内,再经第六流道116流出进入第六管19。

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2以及图3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加热器21,加热器21设置于主路7;加热器21的一端与第四管17连接,另一端与第五管18连接;其中,加热器21、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沿厚度方向X分布,加热器21位于第一箱体12与第二箱体13的一侧,靠近空气换热器3,沿热管理装置的高度方向Z,加热器21位于流道板11的上方,安装方便,且结构紧凑,充分利用热管理装置的空间;在热管理装置安装加热器21,可以对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进行加热,以减少冷却液对被冷却装置的损伤。

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2以及图3所示,热管理装置包括Y型过滤装置22,Y型过滤装置22位于第一腔5,Y型过滤装置22设置于主路7,Y型过滤装置22的一端与第一箱体1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管14连接,相对第三管16,Y型过滤装置22靠近第二管15,沿热管理装置的高度方向Z,Y型过滤装置22位于第一箱体12的下方,即在水箱的下方安装Y型过滤装置22,能够过滤水箱中液体的杂质污染物,比如金属屑、颗粒灰尘、混合气体、氧化物等,防止杂物堵塞住换热系统的管路等,另一方面,若冷却液混合着杂物会影响冷却液的换热效力,因此,设置Y型过滤装置22能够更好地过滤冷却液中混合物,优化冷却液的换热效果减少对被冷却装置的影响。

参考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箱体12具有第一通口121、第二通口122与第三通口123,第一通口121与第一管14连通,第二通口122与第二管15连通,第三通口123与第三管16连通;第一箱体12的第一通口121与第一管14连通,第一管14与流道板11的第五流道115连通,流道板11的第一流道111与第二空冷管道82连通,第二空冷管道82与空气换热器3的第一通孔61连通,第二流道112与第一空冷管道81连通,第一空冷管道81与空气换热器3的第二通孔62连通,经第六流道116进入第六管19,第五管18与第六管19连通,第二阀件20切换第五管18与第三管16连通,第三管16与第三通口123连通,返回第一箱体12,或者,第二阀件20切换第五管18与第四管17连通,形成一个空冷流路8。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2与图3所示,压缩机2具有进口201、出口202以及气液分离器206,压缩机2中的制冷剂经进口201进入流道板11,经出口202回到气液分离器206,制冷剂经气液分离后再进入压缩机2中,进口201与第一剂冷管道91连通,第一剂冷管道91与流道板11的第三流道113连通,第四流道与第二剂冷管道92连通,气液分离器206与出口202连接,第二剂冷管道92与出口202连通,经第六流道116进入第六管19,第五管18与第六管19连通,第二阀件20切换第五管18与第三管16连通,第三管16与第三通口123连通,返回第一箱体12,或者,第二阀件20切换第五管18与第四管17连通,进而形成一个剂冷回路。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参考图7与图8所示,热管理装置具有第一液泵131、第二液泵132与第三液泵133,用于为冷却液提供动力;第一液泵131、第二液泵132与第三液泵133设置于流道板11,沿厚度方向X,第一液泵131与第二液泵132位于第三液泵133的同侧,第一管14与第一液泵131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空冷管道81与第二空冷管道82所用管的材料选自橡胶材料,第一管14、第二管15、第三管16、第四管17、第五管18与第六管19所用管的材料也选自橡胶材料,如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丁基橡胶、乙丙橡胶和氯丁橡胶,具体优选乙丙橡胶,进一步优选三元乙丙橡胶,能够减少焊接点以及缺陷的产生,防止管发生泄露,同时安装更为快速便捷,操作简单,占用空间少,降低生产成本;第一剂冷管道91与第二剂冷管道92所用管选自铜管、铝管或锌钢管,具体优选铜管或铝管。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热管理装置包括充枪线散热装置,充枪线散热装置包括充电终端911,充电终端911包括多个充枪线单元912,相邻两个充枪线单元912之间并联设置;充枪线散热装置用于对至少一个充电桩的至少一个充枪线单元912进行换热;充枪线散热装置包括多个电磁阀914,充枪线单元912包括第一换热器913;电磁阀914与第一换热器913串联;充电枪线单元912包括充电模块、充电线缆以及液管,第一换热器913配置给充电模块散热,充电模块与充电线缆相连,第一换热器913通过液管与充枪线散热装置相连接,液管与充电线缆接触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热管理装置中的第二管15、第四管17分别与充枪线单元912连接,经热管理装置换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四管17进入充枪线单元912的液管,与充枪线缆进行换热,换热之后的冷却液再通过第二管15进入第一箱体12,即水箱,实现循环冷却回路,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能够降低能耗。

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主路7、空冷流路8、冷却液流路9与剂冷流路52,主路7具有第一阀件10,第一阀件10用于控制连通主路7与空冷流路8与冷却液流路9中的至少一者;热管理装置包括两个蒸发器4,相邻两个蒸发器4串联,蒸发器4具有第一换热流道401以及第一流体流道402,第一换热流道401与第一流体流道402隔开设置,相邻两个蒸发器4的第一换热流道401相互连通,第一流体流道402相互连通,第一换热流道401位于剂冷流路52,第一流体流道402位于冷却液流路9;热管理装置包括两个冷凝器41,相邻两个冷凝器41串联,冷凝器41具有第一热交换流道411以及第二流动流道412,第一热交换流道411与第一流动流道412隔开设置,相邻两个冷凝器41的第一热交换流道411相互连通,相邻两个冷凝器41的第一流动流道412相互连通,第一热交换流道411位于剂冷流路52,第二流动流道412位于冷却液流路9,具体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具体如图10与图11所示,剂冷流路52具有第一剂冷支路521与第二剂冷支路522,第一剂冷支路521与第二剂冷支路522串联设置,第一剂冷支路521与冷却液流路9并联设置,第二剂冷支路522与空冷流路8并联设置,部分冷凝器41位于第二剂冷支路522,部分蒸发器4位于第一剂冷支路521,第一剂冷支路521与第二剂冷支路522均用于与冷却液流路9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箱体12与第一液泵131,第一箱体12与第一液泵131均设置于主路7,第一箱体12为水箱,第一箱体12具有泄压阀1201以及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箱体12内的液位计1202,第一液泵131的一端与第一箱体12连接,第一液泵131的另一端与第一阀件10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第一阀件10具有第一热交换阀口1a以及第二热交换阀口1b;第一热交换阀口1a与第一流动流道412连通;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二液泵132,第二液泵132的进口与第一流动流道412连通,第二液泵132的出口与第二热交换阀口1b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阀件10具有第一外接阀口1c以及第二外接阀口1d,第一外接阀口1c以及第二外接阀口1d均与空冷流路8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2与节流阀42,压缩机2与节流阀42位于剂冷流路52;压缩机2的进口与第一换热流道401连通,压缩机2的出口与第一热交换流道411连通,节流阀42的进口与第一热交换流道411连通,节流阀42的出口与第一换热流道401连通。

热管理系统具有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外接阀口1c与第二热交换阀口1b连通,且第一热交换阀口1a与第二外接阀口1d连通;

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热交换阀口1a与第二热交换阀口1b连通,且第一外接阀口1c与第二外接阀口1d隔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三液泵133,第三液泵133位于主路7,第一液泵131与第三液泵133串联或并联,且第一液泵131的进口至第一液泵131的出口方向与主路7内的流体运动方向一致,第三液泵133的进口至第三液泵133的出口方向与主路7内的流体运动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阀件10具有第一阀口1e、第二阀口1f、第一换热阀口1g与第二换热阀口1h,第一阀口1e与第三液泵133的进口连通,第一阀口1f与第一液泵131的出口均与主路7连通;第一流体流道402分别与第一换热阀口1g、第二换热阀口1h连通。

在第一状态下,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外接阀口1c与第二热交换阀口1b连通,且第一热交换阀口1a与第二外接阀口1d连通,第一换热阀口1g与第一阀口1e连通,第二阀口1f与第二换热阀口1h连通;

在第二状态下,第一热交换阀口1a与第二热交换阀口1b连通,且第一外接阀口1c与第一阀口1e连通,第二外接阀口1d与第二阀口1f连通,第一换热阀口1g与第二换热阀口1h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热管理系统包括空气换热器3与风机312,空气换热器3与风机312均位于空冷流路8,风机312位于空气换热器3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71,第一温度传感器71设置于主路7,第一温度传感器71连接于第一液泵131与第一阀件10之间,第一温度传感器71用于检测第一液泵131与第二阀口1f之间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72,第二温度传感器72连接于第二流动流道412与第二热交换阀口1b之间,第二温度传感器72用于检测第二流动流道412与第二热交换阀口1b之间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73,第三温度传感器73连接于第二流动流道412与第一热交换阀口1a之间,第三温度传感器73用于检测第二流动流道412与第一热阀口1a之间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热管理系统包括排气温度压力传感器501以及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502,排气温度压力传感器501连接于第二热交换流道411与压缩机2的出口之间,排气温度压力传感器501用于检测压缩机2的出口与第二热交换流道411之间的温度;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502连接于压缩机2的进口与第一换热流道401之间,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502用于检测压缩机2的进口与第一换热流道401之间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热管理系统具有空冷模式与剂冷模式,在空冷模式下,主路7与空冷流路8连通,对冷却液进行冷却散热;在剂冷模式下,主路7与冷却液流路9连通,制冷剂对冷却液流路9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热管理系统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第一液泵131、第二液泵132、第三液泵133、压缩机2、空冷流路8、冷却液流路9、剂冷流路52以及第一阀件10的开关或者切换运作;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采用空冷模式,关闭压缩机2,通过自然风对被冷却装置进行散热;当对大功率充电装置进行散热时,可以单独采用剂冷模式,也可以同时开启空冷模式与剂冷模式,从而提升系统能效,达到降低系统能耗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热管理系统包括充枪线散热模块901,充枪线散热模块901包括充电终端911,充电终端911包括多个充电线枪单元912,多个充电线枪单元912之间并联设置,充电线枪单元912内设有一第一换热器913,第一换热器913可以采用液冷板等,充电枪线单元912包括充电模块、充电线缆以及液管,第一换热器913配置给充电模块散热,充电模块与充电线缆相连,第一换热器913通过液管与充电枪线换热系统相连通,液管与充电线缆接触换热,液管和充电线缆共同形成充电枪线。

充枪线散热模块901包括多个电磁阀914,第一换热器913与一个电磁阀914串联,电磁阀914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电磁阀914控制此路冷却液开启或关闭,当其中一个充电枪不工作时,对应的充电枪线无需散热,此路的电磁阀914处于关闭状态,则冷却液无法进入此路散热,当其中一个充电枪工作时,对应的充电枪线需要散热,此路的电磁阀914处于开启状态,则冷却液能够进入此路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控制单元可以用第二箱体13,即电控箱进行控制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热管理系统包括加热器21与第二阀件20,第三液泵133、加热器21、第二阀件20以及充电终端911串联,第二阀件20位于第三液泵133与充电终端911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热管理系统包括过滤器23,过滤器23位于剂冷流路52,过滤器23连接于冷凝器41与节流阀42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充枪线散热模块901包括支路916,第二阀件20具有第一端口203、第二端口204与第三端口205,第一端口203与加热器21连接,第二端口204与支路916的入液端连接,第三端口205与充电终端911的入液端连接;支路916的出液端与充电终端911的出口端连通,第二阀件20进行对流入充电终端911的冷却液流量进行流量分配,多余的冷却液则流向支路916,比如,当充电终端911中只有一个充电枪线单元912需要散热时,冷却液流经第二阀件20后,供一个充电枪线散热的冷却液流量向充电终端911流入,其余冷却液流量向支路916流入,以此提高流路中的冷却液流量恒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充枪线散热模块901包括第一箱体12与第一液泵131,第一箱体12与第一液泵131均设置于主路7,第一箱体12为水箱,第一箱体12具有泄压阀1201以及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箱体12内的液位计1202,液位计1202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第一箱体12的出液端与第一液泵131连接,第一箱体12的进液端与第一换热器913的出液端连接,其中连接包括直接连接以及间接连接,直接连接是将第一箱体12的出液端管路与第一液泵131直接连通,间接连接是将第一箱体12的出液端管路通过转接管路与第一液泵131间接连通;当冷却液体积膨胀时,多余的冷却液回到第一箱体12中储存,减少因冷却液体积膨胀造成部件、管路等爆裂情况发生,安全性提高;冷却液体积缩小时,第一箱体12中的冷却液又能补充参与工作,其中,液位计1202用于监测第一箱体12内的水位情况,液位计1202将信号数据反馈至控制单元,泄压阀1201可以排出管路中的空气,使水箱内压力保持恒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液的浓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充枪线散热模块901包括Y型过滤装置22,即Y型过滤装置22,Y型过滤装置22位于第一箱体12和第一液泵131之间,Y型过滤装置22的作用是能滤去第一箱体12排出冷却液的杂物,比如金属屑、颗粒灰尘、混合气体、氧化物等,防止杂物堵塞住换热系统的管路等,另一方面,若冷却液混合着杂物会影响冷却液的换热效力,故设置Y型过滤装置22能够更好地过滤冷却液中混合物,优化冷却液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充枪线散热模块901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74,第四温度传感器74设置于靠近第一换热器913的入液端,第四温度传感器74配置于检查第一换热器913的进液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74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0与图11所示,充枪线散热模块901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918和第二压力传感器919,第一压力传感器918设置在第四温度传感器74与第二阀件20之间,第二压力传感器919设置在第一箱体12和充电终端911之间,第一压力传感器918和第二压力传感器919均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针阀51和第二针阀53,第一针阀51、第二针阀53与压缩机2串联,第一针阀51连接于排气温度压力传感器501和第一热交换流道411之间,第二针阀53设置在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502和第一换热流道401之间,第一针阀51和第二针阀53用于制冷剂充注。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并非限制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申请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申请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连铸机结晶器宽面铜板的试水打压方法
  • 一种全板簧式连铸机结晶器振动装置
  • 一种连铸机结晶器的施工方法
  • 一种板坯连铸机结晶器冷却水异常判断及处理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2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