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磁开关及开关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电磁开关及开关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控制领域,涉及一种电磁开关及开关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控制器件。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本专利申请人的在先专利CN216487880U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该方案通过线圈通电使得永磁体下行而使动触片与静触片导通,并通过线圈持续通电维持永磁体对防水胶囊的挤压力,从而维持动触片与静触片导通,在动触片与静触片导通状态的维持需要线圈一直保持通电,该方案虽然解决了防水胶囊内的动触片与静触片导通的继电器控制问题,然而,导通状态维持需要耗费电能,特别是对于大型继电器控制,该耗能较大,并且维持线圈通电还会导致散热问题难以解决,且损耗继电器的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降低上述动触片与静触片维持导通状态耗电的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包括

线圈,用于产生电磁力;

永磁体,设置在所述线圈的通孔中,由所述线圈通电产生的磁力驱动所述永磁体在线圈的所述通孔中沿轴向移动;

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设置于所述永磁体在轴向上的第一侧;

开关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永磁体在轴向上的第二侧,所述开关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

推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永磁体朝向开关控制装置一侧,在所述永磁体向所述开关控制装置移动能使推动装置偏压动触片而与静触片接触;

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所述开关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永磁体与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之间,在永磁体移动使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对靠近其的永磁体吸引而使永磁体停止在所在位置而维持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的状态。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开关控制装置包括防水胶囊,所述防水胶囊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整流桥,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包括导通状态和关闭状态,所述开关装置在导通状态,将所述直流电以不同电压方向供给所述线圈,所述线圈通过电磁力驱动所述永磁体上行或下行,所述开关装置在关闭状态,将所述直流电与所述线圈断开,而永磁体被更靠近自身的铁磁性金属部件所吸引停止在所在位置。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关闭状态包括第一关闭状态,所述导通状态包括第一导通状态;

在所述第一导通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是正极,另一个是负极;

在所述第一关闭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线圈的供电断开。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关闭状态还包括第二关闭状态,所述导通状态还包括第二导通状态;

在所述第二导通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

在所述第二关闭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线圈的供电断开。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开关装置包括

第一开关装置,包括第一火线开关、第一零线开关以及第一启动构件,所述第一火线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第一零线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第一启动构件构造为通过与第一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中的一个接触使被接触的开关中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接触偏压,而使被接触的开关导通;

第二开关装置,包括第二火线开关、第二零线开关以及第二启动构件,所述第二火线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第二零线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第二启动构件构造为通过与第二火线开关和第二零线开关中的一个接触使被接触的开关中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接触偏压,而使被接触的开关导通;以及

连接导线,被配置为将所述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分别与第一火线开关的一个触片、第一零线开关的一个触片连接,将所述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分别与第二火线开关的一个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一个触片连接;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分别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另一触片、第二火线开关的另一触片连接,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零线开关的另一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的另一触片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连接导线,被配置为将所述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分别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连接,将所述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分别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连接;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分别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别连接,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零线开关的的动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第一开关装置配置为包括火线导通状态和零线导通状态两种状态,所述第二开关装置配置为包括火线导通状态和零线导通状态两种状态;

开关装置在所述第一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则第二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

开关装置在所述第二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则第二开关装置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

开关装置在所述在所述第一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则第二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

开关装置在所述在所述第二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则第二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和第一启动构件安装在壳体中,所述第一启动构件包括

第一竖向杆,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一竖向杆的不同高度设置第一横杆一、第一横杆二,所述第一竖杆的第一端部由壳体的内部伸出到壳体的外部;

第一弹性件,设置在第一竖向杆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弹性件构造为按压所述第一竖向杆对所述第一弹性件压缩,使第一横杆一接触偏压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一横杆二与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停止沿所述竖向杆按压使第一弹性件恢复,使第一横杆二接触偏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一横杆一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第一横杆一和第一横杆二与第一竖向杆围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横杆一和第一横杆二在竖向的间距为第一高度,第一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与第一竖向杆所在一侧相对的一侧,第一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在所在侧竖向排列的高度为第二高度,第一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与所述容置空间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高度;

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在竖向所在位置高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在竖向所在位置低于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

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在横向的长度能使动触片的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处在所述容置空间中,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在横向的长度能使动触片的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处在所述容置空间中。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和第一启动构件安装在壳体中,所述第一启动构件包括

第一支撑杆,固定在壳体的底板上;

第一跷动杆,所述第一跷动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跷动杆由所述第一支撑杆在第一跷动杆长度向对第一跷动杆支撑,所述第一跷动杆能绕所述支撑点跷动,所述跷动包括向上跷动和向下跷动,所述第一跷动杆的第一端处于向上跷动和向下跷动中的一种跷动,所述跷动杆的第二端处于与第一端所处于的所述一种跷动不同的另一种跷动;

第一按动杆,所述第一按动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按动杆的第一端部由壳体的内部伸出到壳体的外部,第一按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跷动杆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固定在壳体的顶板上,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跷动杆的第二端连接;

按压所述第一按动杆使第一跷动杆的第一端向下跷动,第一跷动杆的第二端向上跷动,第一弹性件被压缩,使第一跷动杆的第一端接触偏压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一跷动杆的第二端与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停止按压所述竖向杆使第一弹性件恢复,第一跷动杆的第二端向下跷动,第一跷动杆的第一端向上跷动,使第一跷动杆的第二端接触偏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一跷动杆的第一端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第一火线开关包括第一火线防水胶囊开关,第一火线防水胶囊开关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第一零线开关包括第一零线防水胶囊开关,第一零线防水胶囊开关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和第二启动构件安装在壳体中,所述第二启动构件包括

第二竖向杆,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二竖向杆的不同高度设置第二横杆一、第二横杆二,所述第二竖杆的第一端部由壳体的内部伸出到壳体的外部;

第二弹性件,设置在第二竖向杆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弹性件构造为按压所述第二竖向杆对所述第二弹性件压缩,使第二横杆一接触偏压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二横杆二与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停止沿所述竖向杆按压使第二弹性件恢复,使第二横杆二接触偏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二横杆一与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第二横杆一和第二横杆二与第二竖向杆围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二横杆一和第二横杆二在竖向的间距为第一高度,第二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与第二竖向杆所在一侧相对的一侧,第二火线开关和第二零线开关在所在侧竖向排列的高度为第二高度,第二火线开关和第二零线开关与所述容置空间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高度;

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在竖向所在位置高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在竖向所在位置低于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

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在横向的长度能使动触片的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处在所述容置空间中,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在横向的长度能使动触片的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处在所述容置空间中。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和第二启动构件安装在壳体中,所述第二启动构件包括

第二支撑杆,固定在壳体的底板上;

第二跷动杆,所述第二跷动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跷动杆由所述第二支撑杆在第二跷动杆长度向对第二跷动杆支撑,所述第二跷动杆能绕所述支撑点跷动,所述第二跷动包括向上跷动和向下跷动,所述第二跷动杆的第一端处于向上跷动和向下跷动中的一种跷动,所述第二跷动杆的第二端处于与第一端所处于的所述一种跷动不同的另一种跷动;

第二按动杆,所述第二按动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按动杆的第一端部由壳体的内部伸出到壳体的外部,第二按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跷动杆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固定在壳体的顶板上,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跷动杆的第二端连接;

按压所述第二按动杆使第二跷动杆的第一端向下跷动,第二跷动杆的第二端向上跷动,第二弹性件被压缩,使第二跷动杆的第一端接触偏压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二跷动杆的第二端与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停止按压所述竖向杆使第二弹性件恢复,第二跷动杆的第二端向下跷动,第二跷动杆的第一端向上跷动,使第二跷动杆的第二端接触偏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二跷动杆的第一端与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磁开关,第二火线开关包括第二火线防水胶囊开关,第二火线防水胶囊开关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第二零线开关包括第二零线防水胶囊开关,第二零线防水胶囊开关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开关控制方法,包括

将开关装置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永磁体朝向开关控制装置和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移动;

推动装置响应于永磁体的移动,接触并推压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使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与开关控制装置的静触片接触,且永磁体移动到靠近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的位置并被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吸引;

将开关装置处于第一关闭状态,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对靠近其的永磁体吸引而使永磁体停止在所在位置而维持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的状态。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开关控制方法,还包括

将开关装置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永磁体朝向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移动,而使推动装置离开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使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与开关控制装置的静触片分离,且永磁体移动到靠近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的位置并被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吸引;

将开关装置处于第二关闭状态,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对靠近其的永磁体吸引而使永磁体停止在所在位置。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开关控制方法,开关装置在第一导通状态:将第一开关装置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第二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

开关装置在第二导通状态:将第一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第二开关装置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

开关装置在在第一关闭状态:将第一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第二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

开关装置在在第二关闭状态:将第一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第二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的第二接线端导通。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导通状态电磁开关及其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2是第一关闭状态电磁开关及其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3是第二导通状态电磁开关及其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4是第二关闭状态电磁开关及其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5是第一种实例中第一开关装置火线导通状态示意图。

图6是第一种实例中第二开关装置零线导通状态示意图。

图7是第二种实例中第一开关装置零线导通状态示意图。

图8是第二种实例中第二开关装置火线导通状态示意图。

图9是一种实例中开关装置与推动装置配合示意图。

图10是一种实例中防水胶囊示意图。

1.线圈,2.永磁体,3.注塑材料,4.线圈壳体,5.防水胶囊,6.连接柱,7.面板,8.推动柱,9.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10.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1.第一开关装置,12.第二开关装置,13.第一竖向杆,14.第一横杆一,15.第一横杆二,16.第一弹性件,17.开关装置的壳体,18.开关装置的防水胶囊,19.第二竖向杆,20.第二横杆一,21.第二横杆二,22.第二弹性件,23.第一支撑杆,24.第一跷动杆,25.第一按动杆,26.第一弹性件,27.第二支撑杆,28.第二跷动杆,29.第二按动杆,30.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电磁开关是用电磁铁控制的开关,也就是电磁铁与开关的结合体。当电磁铁线圈通电后产生电磁吸力,活动铁芯推或拉动开关触点闭合,从而接通所控制电路。电磁开关在各行业有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是工业领域的接触器。

在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磁开关,包括线圈1、永磁体2、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开关控制装置、推动装置和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

所述线圈1用于产生磁力。在一些实例中,以图1示出的方向示例性对本发明说明。如图1-4所示,所述线圈1在优选例中竖向设置。优选地线圈1表面为注塑材料3所包覆,注塑材料3形成线圈壳体4,且线圈壳体4适配线圈1形状而将线圈1固定于线圈壳体4内部。

所述永磁体2设置在所述线圈1的通孔中,由所述线圈1通电产生的磁力驱动所述永磁体2在线圈1的所述通孔中沿轴向移动。如图1所示,所述永磁体2在优选例中沿轴向移动可以理解为竖向移动。优选地,永磁体2是永磁铁,更优选地,其是磁铁柱,磁铁柱沿自身轴向的具有一定长度,所述长度相较于通孔沿自身轴向所具有长度更小,比如磁铁柱沿自身轴向所具有长度是所述通孔沿自身轴向所具有长度的1/5~1/2,使得磁铁柱在与一端铁磁性金属部件吸引,能明显与另一端的铁磁性金属部件具有一定距离,而降低另一端铁磁性金属部件对磁铁柱吸引的能力,使得磁铁柱与所述一端的铁磁性金属部件吸引稳定,更优选地,永磁体2外周由注塑方式形成壳体。

所述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设置于所述永磁体2在轴向上的第一侧。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在优选例中设置在所述永磁体2的上方,优选地,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为线圈1所固定,具体的,所述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设置在所述线圈1通孔的上部,并由所述线圈1将其固定在通孔中的上部。优选地,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外周由注塑方式形成壳体。

所述开关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永磁体2在轴向上的第二侧,所述开关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开关控制装置控制用电设备上电或断电,即以所述开关控制装置的触片接触使得用电设备上电,或者以所述开关控制装置的触片分离使得用电设备断电,从而实现电磁开关以弱电控制强电的用途。如图1所示,所述开关控制装置在优选例中设置在所述永磁体2的下方。优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开关控制装置包括防水胶囊5,防水胶囊5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通过注塑方式形成胶囊底座并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且动触片位于静触片上方,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并由胶囊底座包覆而引出,引出端与相应的接线端连接。动触片和静触片之间设置有绝缘弹性件,用于辅助和矫正动触片和静触片的形变与回弹,动触片和静触片上都设置有触点,动触片和静触片构造成借助于各自的触点互相接触。所述的推动柱8与防水胶囊5的动触片相对。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包括铁,镍,钴,钆,镝和合金,如钢形成的部件,优选地,其为板件。

所述推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永磁体2朝向开关控制装置一侧上,在所述永磁体2向所述开关控制装置移动能使推动装置偏压动触片而与静触片接触。如图1所示,所述推动装置安装在永磁体2的下部,如图1-4所示,推动装置包括连接柱6、面板7、推动柱8,永磁体2下部与连接柱6相连,由连接柱6贯通于线圈壳体4上的开孔并与面板7连接,面板7下表面分布若干推动柱8,所述的推动柱8与防水胶囊5的动触片相对,并由推动柱8与所述防水胶囊5接触或分离。永磁体2位于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的下方,永磁体2下部与连接柱6相连,由连接柱6贯通于线圈壳体4上的开孔并与面板7连接,面板7下表面分布若干推动柱8,所述的线圈1、永磁体2及部分连接柱6密封于线圈壳体4内部,面板7和推动柱8位于线圈壳体4外部。线圈壳体4的底板具有所述连接柱6通过的开孔,连接柱6在底板开孔中竖向移动,在一种方案中,连接柱6竖向移动时其外周面与底板开孔的内周面相接触,但该接触并不导致封闭。

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所述开关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永磁体2与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之间,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在最下方,在永磁体2移动使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对靠近其的永磁体2吸引而使永磁体2停止在所在位置而维持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的状态。

根据所述方案,在永磁体2移动使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而靠近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时,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通过纯铁与永磁体的磁力吸引,将永磁体2停止在所在位置而维持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若没有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则线圈1需要被一直通电以维持永磁体2停止在所在位置,而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能够使得在线圈1断电后电磁开关也能维持永磁体2停止在所在位置以保持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的状态,使所述用电设备保持上电状态。即只需要短暂的线圈通电状态,之后线圈就可以断电,就可实现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的保持或分离状态,使用电设备上电或掉电,具有降低耗能、减少线圈发热、减少线圈噪音的效果。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包括铁,镍,钴,钆,镝和合金,如钢形成的部件,优选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为板件。优选地,所述铁磁性金属部件是纯铁部件。

在优选方案中,本发明通过防水胶囊5、线圈1表面为注塑所包覆使得继电器防水性能提升,特别是触点能够处于防水胶囊5的完全密闭空间中,具有防水性能提升的同时,也克服了积灰的缺陷,基本避免了微电流和错误导通现象的发生,且触点位于防水胶囊5中而与外部隔离,能够防止漏电和爆炸。防水胶囊5在本发明中起到了防水、防尘、防漏电和防爆炸的作用,用于实现保障触点准确动作的目的。

在优选方案中,本发明使永磁体2向下移时带动推动装置向下推挤开关控制装置的防水胶囊5而使动触片向下偏移而与静触片接触导通,永磁体2向上移动时使推动装置向上远离防水胶囊5而使动触片与静触片分离,通过开关装置的状态控制,以上、下方的两个纯铁部件及电磁线圈1的双磁作用,实现了永磁体2的竖向可移动和复位控制,从而能够通过该移动控制实现开关控制装置的防水胶囊5中的触点导通,该导通的控制结构由于只存在单向移动,动作保障性高,其还具有结构紧凑、巧妙,成本低的优点。本发明的上述特征组合的协同使得本发明能够实现较为全面的防水效果。由上述方案,无论是动触片与静触片导通或分离状态,其维持该状态在最终都是依靠永磁体2和纯铁间的吸引力,无需线圈1一直通电维持所述导通或分离状态,只需要线圈1在需要永磁体2移动的初始阶段被通电即可。因此,避免了背景技术中引用专利因需要线圈1通电维持所述导通状态导致的电磁开关长时间线圈1通电易烧坏的问题以及耗费电能的问题,这对于大型电磁开关来说尤为重要,该技术问题的解决,使得电磁开关的使用寿命能够得以延长,且也能够避免了散热的需求。

根据所述方案,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设置于开关控制装置的下游,永磁体朝向开关控制装置移动靠近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能与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相吸引使永磁体停止在所在位置,即使不再向线圈供电,通过永磁体作为永磁体与第二磁铁部件之间的吸引力,能够使得永磁体停止在当前位置,而将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与静触片保持在导通状态,从而实现在初始通电后,线圈断电,不再继续向线圈供电,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与静触片的导通状态能够被维持,用电设备可以处于上电状态,降低电能耗费。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多个触点,即多对动触片和静触片的组合,可以每一对动触片和静触片的组合放置在一个防水胶套内,即一对触点在一个防水胶囊5中,当然,也可以多对动触片和静触片的组合放置在一个防水胶套内,即多个触点在一个大的防水胶囊5中。继电器作为弱电控制强电的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其控制四对触点。

在上述实施例中,其实现了电磁继电器的全方位的防水、防尘、防漏电、防爆炸的效果,使得该继电器能够使用在野外等露天环境,降水对其影响极小。特别是,该方案可以极大拓展继电器的使用场景,使得继电器可以在潮湿、降水,甚至水中被使用,因此拓宽了受控电控制器件的可使用范围,如对于水中安装的控制器件具有了可控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磁开关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整流桥、开关装置。

所述整流桥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所述开关装置包括关闭状态和导通状态,所述开关装置在导通状态,将所述直流电以不同电压方向供给所述线圈,所述线圈通过电磁力驱动所述磁铁柱上行或下行,所述开关装置在关闭状态,将所述直流电与所述线圈断开,而磁铁柱被更靠近其的铁磁性金属部件所吸引不再移动。

所述关闭状态包括第一关闭状态,所述导通状态包括第一导通状态。

在所述第一导通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在所述第一关闭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线圈1的供电断开。在所述开关装置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所述永磁体2朝向所述开关控制装置和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移动,而使推动装置推压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使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与开关控制装置的静触片接触,且所述永磁体2移动到靠近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的位置并被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吸引。在所述开关装置处于所述第一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对靠近其的永磁体2吸引而使永磁体2停止在所在位置而维持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的状态。

根据所述方案,第一导通状态使得永磁体2移动使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而靠近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第一关闭状态将线圈1断电,而所述方案根据上述记载,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通过纯铁与永磁体的磁力吸引,将永磁体2停止在所在位置而维持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偏压的状态。

在这种实施方式的一些方案中,所述关闭状态还包括第二关闭状态,所述导通状态还包括第二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二导通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在所述第二关闭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线圈1的供电断开。在所述开关装置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永磁体2朝向所述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移动,而使推动装置离开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使开关控制装置的动触片与开关控制装置的静触片分离,且所述永磁体2移动到靠近所述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的位置并被所述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吸引。在所述开关装置处于所述第二关闭状态,所述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对靠近其的永磁体2吸引而使永磁体2停止在所在位置。根据所述方案,通过对开关装置的导通状态设置可实现电磁开关将开关装置断开,而使用电设备断电的功能,由此,永磁体2在第二导通状态与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分离并朝向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移动,作为优选方案,永磁体2与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吸合而停止在吸合位置,并在第二关闭状态,永磁体2被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吸引而停止在所述位置。

由所述方案,如图1所示,第一导通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示例性的如正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示例性的如负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如图3所示,第二导通状态,整流桥的第一电极(示例性的如正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整流桥的第二电极(示例性的如负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如图2和4所示,关闭状态,开关装置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示例性的如正极)断开,使得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接入负极,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接入负极,从而使得线圈1不带电。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种示例说明中,第一导通状态使得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示例性的接入正极,第二接线端示例性的接入负极。第二导通状态使得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示例性的接入负极,第二接线端示例性的接入正极。由此,在两种导通状态下,线圈1通入电流的方向相反,并基于此,线圈1可以对永磁体2在不同导通状态下施以不同方向的移动。由此,本发明实现第一导通状态下、第二导通状以及关闭状态的状态切换,从而只在初始(示例性的如第一导通状态)对线圈1以第一电流供电实现永磁体2向下移动,推动装置对开关控制装置的偏压,可以理解的是用电设备被上电。在中间(示例性的如关闭状态)对线圈1断电,永磁体2维持推动装置对开关控制装置的偏压状态,保持动触片与静触片的导通状态,用电设备保持上电状态。在中后(示例性的如第二导通状态)对线圈1以第二电流供电实现永磁体2向上移动,将永磁体2复位,用电设备断电。在最后(示例性的如关闭状态)对线圈1断电,永磁体2维持复位所在位置,用电设备保持断电状态。

在一种示例说明中,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导通状态下,线圈1以第一电流激发磁场,线圈1激发的磁场方向与永磁体2固有的磁场方向相反,使线圈1与永磁体2相互排斥,且线圈1通电后激发磁场将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同时磁化,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磁化方向与线圈1磁场方向相同,与永磁体2激发的磁场方向相反,使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与永磁体2相互排斥,在图1示例性的方向中永磁体2向下移动。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关闭状态下,线圈1断电,线圈1激发的磁场消失,永磁体2失去向下移动的动力,此时,永磁体2距离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更近,永磁体2激发的磁场将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临时性磁化,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磁化方向与永磁体2磁场方向相同,使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与永磁体2相互吸引,永磁体2维持对开关控制装置的防水胶囊5挤压状态,即保持动触片与静触片的导通状态。

在不需要维持动触片与静触片的导通状态时,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导通状态下,线圈1以第二电流通电后激发磁场,线圈1激发的磁场方向与永磁体2固有的磁场方向相同,使线圈1与永磁体2相互吸引,且线圈1通电后激发磁场将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同时磁化,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磁化方向与线圈1磁场方向相同,与永磁体2激发的磁场方向相反,使第二铁磁性金属部件10与永磁体2相互排斥,在图1示例性的方向中永磁体2向上移动。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关闭状态下,线圈1断电,线圈1激发的磁场消失,永磁体2失去向上移动的动力,此时,永磁体2距离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更近,永磁体2激发的磁场将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临时性磁化,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磁化方向与永磁体2磁场方向相同,使第一铁磁性金属部件9与永磁体2相互吸引,永磁体2维持对开关控制装置的防水胶囊5分离状态,即保持动触片与静触片的断开状态。

在这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开关装置11包括第一火线开关、第一零线开关以及第一启动构件,所述第一火线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第一零线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第一启动构件构造为通过与第一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中的一个接触使被接触的开关中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接触偏压,而使被接触的开关导通。

第二开关装置12包括第二火线开关、第二零线开关以及第二启动构件,所述第二火线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第二零线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第二启动构件构造为通过与第二火线开关和第二零线开关中的一个接触使被接触的开关中的动触片和静触片接触偏压,而使被接触的开关导通。

连接导线被配置为将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分别与第一火线开关的一个触片、第一零线开关的一个触片连接,将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分别与第二火线开关的一个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一个触片连接。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分别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另一触片、第二火线开关的另一触片连接,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零线开关的另一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的另一触片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配置为包括火线导通状态和零线导通状态两种状态,所述第二开关装置12配置为包括火线导通状态和零线导通状态两种状态。开关装置在所述第一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则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开关装置在所述第二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则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开关装置在所述在所述第一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则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开关装置在所述在所述第二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则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根据所述方案,将所述开关装置能够具有所述状态,使用第一开关装置11和第二开关装置12实现,即通过两个开关装置的各两组触片的配合,实现本发明开关装置的状态实施。

优选地,连接导线被配置为将所述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分别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连接,将所述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分别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连接。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一电极分别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别连接,将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零线开关的的动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连接。

根据所述方案,所述控制电路可以解决同一用电设备在不同时间需要对其正反向供电的适用情形,由此,所述控制电路还能够作为一种独立技术方案适用在除本发明外的其他场景,特别是对需要多种导通状态的情景中,所述控制电路具有更多的状态组合,能够实现更为复杂的电路控制。

在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例中,根据所述方案,对上述实现目的的具体启动构件给出第一种具体实施方案。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和第一启动构件安装在壳体中,所述第一启动构件包括第一竖向杆13和第一弹性件。

第一竖向杆13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一竖向杆13的不同高度设置第一横杆一14、第一横杆二15,所述第一竖杆的第一端部由壳体的内部伸出到壳体的外部。

第一弹性件16设置在第一竖向杆13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弹性件16构造为按压所述第一竖向杆13对所述第一弹性件16压缩,使第一横杆一14接触偏压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一横杆二15与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一开关装置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停止沿所述竖向杆按压使第一弹性件16恢复,使第一横杆二15接触偏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一横杆一14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一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优选地,弹性件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弹簧,特别是压缩弹簧实施。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杆一14和第一横杆二15与第一竖向杆13围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横杆一14和第一横杆二15在竖向的间距为第一高度,第一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与第一竖向杆13所在一侧相对的一侧,第一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在所在侧竖向排列的高度为第二高度,第一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与所述容置空间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高度。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在竖向所在位置高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在竖向所在位置低于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在横向的长度能使动触片的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处在所述容置空间中,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在横向的长度能使动触片的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处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根据所述方案,所述实现开关状态状态切换的启动构件结构便于实现,并具有紧凑的效果,特别是上述结构表明其具有灵敏的与触片接触以切换状态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开关装置12和第二启动构件安装在壳体中,所述第二启动构件包括第二竖向杆19和第二弹性件22。

第二竖向杆19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二竖向杆19的不同高度设置第二横杆一20、第二横杆二21,所述第二竖杆的第一端部由壳体的内部伸出到壳体的外部。

第二弹性件22设置在第二竖向杆19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弹性件22构造为按压所述第二竖向杆19对所述第二弹性件22压缩,使第二横杆一20接触偏压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二横杆二21与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二开关装置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停止沿所述竖向杆按压使第二弹性件22恢复,使第二横杆二21接触偏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二横杆一20与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二开关装置处于零线导通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杆一20和第二横杆二21与第二竖向杆19围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二横杆一20和第二横杆二21在竖向的间距为第一高度,第二火线开关和第一零线开关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与第二竖向杆19所在一侧相对的一侧,第二火线开关和第二零线开关在所在侧竖向排列的高度为第二高度,第二火线开关和第二零线开关与所述容置空间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高度。

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在竖向所在位置高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在竖向所在位置低于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在横向的长度能使动触片的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处在所述容置空间中,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在横向的长度能使动触片的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处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根据所述方案,所述实现开关状态状态切换的启动构件结构便于实现,并具有紧凑的效果,特别是上述结构表明其具有灵敏的与触片接触以切换状态的能力。

在这种实例中,开关装置在第一导通状态:将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如图1所示,具体到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和第二开关装置12,第一开关装置11的第一竖向杆13被按动,如人为或机器控制手段地按动,第一竖向杆13偏压第一弹性件16,则第一横杆一14偏压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上向下施压),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同时,第一横杆二15与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开关的静触片分离,使得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火线导通状态。而第二开关装置12的第二竖向杆19为复位位置,第二竖向杆19不偏压第二弹性件22,则第二横杆一20与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分离,同时,第二横杆二21偏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下向上施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开关的静触片接触,使得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

开关装置在第二导通状态:将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如图3所示,具体到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和第二开关装置12,第二开关装置12的第二竖向杆19被按动,如人为或机器控制手段地按动,第二竖向杆19偏压第二弹性件22,则第二横杆一20偏压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上向下施压),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同时,第二横杆二21与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开关的静触片分离,使得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火线导通状态。而第一开关装置11的第一竖向杆13为复位位置,第一竖向杆13不偏压第一弹性件16,则第一横杆一14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分离,同时,第一横杆二15偏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下向上施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开关的静触片接触,使得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

开关装置在关闭状态:将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如图2和4所示,具体到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和第二开关装置12,第一开关装置11的第一竖向杆13为复位位置,第一竖向杆13不偏压第一弹性件16,则第一横杆一14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分离,同时,第一横杆二15偏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下向上施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开关的静触片接触,使得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第二开关装置12的第二竖向杆19为复位位置,第二竖向杆19不偏压第二弹性件22,则第二横杆一20与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分离,同时,第二横杆二21偏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下向上施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开关的静触片接触,使得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

在实施例的另一个具体实例中,根据所述方案,对上述实现目的的具体启动构件给出第二种具体实施方案。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和第一启动构件安装在壳体中,所述第一启动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23、第一跷动杆24、第一按动杆25和第一弹性件26。

第一支撑杆23固定在壳体的底板上。

所述第一跷动杆24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跷动杆24由所述第一支撑杆23在第一跷动杆24长度向对第一跷动杆24支撑,所述第一跷动杆24能绕所述支撑点跷动,所述跷动包括向上跷动和向下跷动,所述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处于向上跷动和向下跷动中的一种跷动,所述跷动杆的第二端处于与第一端所处于的所述一种跷动不同的另一种跷动。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23在上端与所述第一跷动杆24铰接。

所述第一按动杆25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按动杆25的第一端部由壳体的内部伸出到壳体的外部,第一按动杆2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件26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弹性件26的第一端固定在壳体的顶板上,第一弹性件2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跷动杆24的第二端连接。

按压所述第一按动杆25使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向下跷动,第一跷动杆24的第二端向上跷动,第一弹性件26被压缩,使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接触偏压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一跷动杆24的第二端与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停止按压所述竖向杆使第一弹性件26恢复,第一跷动杆24的第二端向下跷动,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向上跷动,使第一跷动杆24的第二端接触偏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

在一些方案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开关装置12和第二启动构件安装在壳体中,所述第二启动构件包括第二支撑杆27、第二跷动杆28、第二按动杆29和第二弹性件30。

第二支撑杆27固定在壳体的底板上。

所述第二跷动杆28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跷动杆28由所述第二支撑杆27在第二跷动杆28长度向对第二跷动杆28支撑,所述第二跷动杆28能绕所述支撑点跷动,所述第二跷动包括向上跷动和向下跷动,所述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处于向上跷动和向下跷动中的一种跷动,所述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处于与第一端所处于的所述一种跷动不同的另一种跷动。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杆27在上端与所述第二跷动杆28铰接。

所述第二按动杆29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按动杆29的第一端部由壳体的内部伸出到壳体的外部,第二按动杆2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件30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弹性件30的第一端固定在壳体的顶板上,第二弹性件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连接。

按压所述第二按动杆29使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向下跷动,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向上跷动,第二弹性件30被压缩,使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接触偏压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与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停止按压所述竖向杆使第二弹性件30恢复,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向下跷动,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向上跷动,使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接触偏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使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而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与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

根据所述方案,所述实现开关状态状态切换的启动构件结构便于实现,并具有紧凑的效果,特别是上述结构表明其具有灵敏的与触片接触以切换状态的能力。在所述方案中,开关装置的状态由本实例的结构实现原理与上一实例基本一致。

在这种实例中,开关装置在第一导通状态:将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火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一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具体到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和第二开关装置12,第一开关装置11的第一按动杆25被按动,如人为或机器控制手段地按动,第一按动杆25偏压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则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偏压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上向下施压),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同时,第一跷动杆24的第二端向上跷动,第一弹性件26向上压缩,第一跷动杆24的第二端与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开关的静触片分离,使得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火线导通状态。而第二开关装置12的第二按动杆29为复位位置,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与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分离,第二弹性件30向下伸长,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在下偏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上向下施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使得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

开关装置在第二导通状态:第一开关装置11的第一按动杆25为复位位置,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分离,第一弹性件26向下伸长,第一跷动杆24的第二端在下偏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上向下施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使得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第二开关装置12的第二按动杆29被按动,如人为或机器控制手段地按动,第二按动杆29偏压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则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偏压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上向下施压),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同时,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向上跷动,第二弹性件30向上压缩,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与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开关的静触片分离,使得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火线导通状态。

开关装置在关闭状态:将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一接线端导通,将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将整流桥的第二电极通过导线与线圈1的第二接线端导通。具体到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1和第二开关装置12,第一开关装置11的第一按动杆25为复位位置,第一跷动杆24的第一端与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一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火线开关的静触片分离,第一弹性件26向下伸长,第一跷动杆24的第二端在下偏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上向下施压),第一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一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使得第一开关装置11处于零线导通状态。第二开关装置12的第二按动杆29为复位位置,第二跷动杆28的第一端与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分离,第二火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火线开关的静触片分离,第二弹性件30向下伸长,第二跷动杆28的第二端在下偏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由上向下施压),第二零线开关的动触片与第二零线开关的静触片接触,使得第二开关装置12处于零线导通状态。

作为上述各方案的优选方案,第一火线开关包括第一火线防水胶囊5开关,第一火线防水胶囊5开关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第一零线开关包括第一零线防水胶囊5开关,第一零线防水胶囊5开关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第二火线开关包括第二火线防水胶囊5开关,第二火线防水胶囊5开关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第二零线开关包括第二零线防水胶囊5开关,第二零线防水胶囊5开关包括胶囊底座和固定到胶囊底座上的防水胶套,动触片和静触片设置在防水胶套的内部,动触片和静触片固定到胶囊底座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A和B中的至少一个”,类似于“A和/或B”,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创造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浴室加热装置和用于控制浴室加热装置的方法、设备、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模态框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电子设备、音量调节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数据库同步恢复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双卡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双卡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654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