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对“偏热环境的制冷需求”与“偏冷环境的制热需求”是不同的。制冷需求和制热需求又分为动态环境(空调器开启运行,室内环境温度未达到稳定状态)和稳态环境(空调器已运行一段时间,室内环境温度已趋于稳定状态)下的不同需求。

偏热环境的制冷需求:在动态环境过程中,用户的头部、背部、胸口和小腿四个部位对冷刺激更加敏感,故在空调器开机阶段,利用冷风对用户头部、背部、胸口、小腿等局部冷刺激,用户更容易感到舒适。在稳态环境过程中,制冷时,冷风直吹用户,会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冷风吹到用户身上还会导致用户精神涣散、分散工作注意力。而长期处于冷风直吹状态,极易诱发人体各种疾病,故此时用户不希望有冷风直接吹向身体。

偏冷环境的制热需求:在动态环境过程中,用户的头部、大腿、小腿和手四个部位对热刺激更加敏感,热风对用户头部、背部、胸口、小腿等局部热刺激,用户更容易感到舒适;在稳态环境过程中,因热气上浮,房间温度分层明显,热量大部分积聚于房间上部区域,用户最需要温暖的脚部部位却得不到温暖。

综上所述,传统空调器的出风形式较为单一,制冷/热时的出风形式一致,仅通过调整扫风或者导风叶片改变气流的方向,但由于空气的自然特性,热空气密度比较小,容易上浮,而冷空气密度较大,容易下沉。因此导致现有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存在舒适性问题,如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装置在制冷或制热过程中影响用户舒适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具有进风部、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第一过风口位于第二过风口的上方;风道组件,设置在机壳内,风道组件具有风道出风口,风道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可调整地设置,以使风道组件具有风道出风口朝向第一过风口设置的上出风状态和朝向第二过风口设置的下出风状态;换热组件,设置在机壳内;其中,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风道组件处于上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二过风口和至少部分进风部进入风道组件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和第一过风口排出;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风道组件处于下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一过风口和至少部分进风部进入风道组件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和第二过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进风部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位于第二进风口的上方;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气体经由第二过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风道组件内;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气体经由第一过风口和第一进风口进入风道组件内。

进一步地,机壳包括相对设置的前面板和后面板,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前面板上,第二进风口设置在后面板上。

进一步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结构和设置在风道结构内的风机,风机与换热组件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风道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且具有风道出风口;其中,风机为一个;或者,风机为多个,多个风机沿机壳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在风机为多个时,风道结构为多个,多个风道结构与多个风机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在任意时刻,全部风道结构的风道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结构,第一导风结构设置在第一进风口处,以用于遮挡或者避让第一进风口;第二导风结构,第二导风结构设置在第二进风口处,以用于遮挡或者避让第二进风口;其中,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导风结构遮挡第一进风口、第二导风结构避让第二进风口;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结构避让第一进风口、第二导风结构遮挡第二进风口。

进一步地,多个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多个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道结构和第二风道结构,第一风道结构位于第二风道结构的上方,第一风机设置在第一风道结构内,第二风机设置在第二风道结构内;其中,第一风机的进风口朝向第一进风口,第二风机的进风口朝向第二进风口。

进一步地,换热组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及第三换热段,第一换热段与第二换热段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二换热段与第三换热段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其中,第一换热段与第一风道结构相对设置,第三换热段与第二风道结构相对设置,以使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分别位于换热组件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段与前面板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一过风口可通断地设置;其中,在第一通道与第一过风口连通时,第一进风口与第一通道连通;在第一通道与第一过风口断开连通时,第二风道结构的风道出风口朝向第一通道设置且与第一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结构具有第一缺口,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切换机构,第一切换机构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缺口处,以用于遮挡或者避让第一缺口;其中,在第一切换机构避让第一缺口时处于第一位置,第一通道与第一过风口连通;在第一切换机构遮挡第一缺口时处于第二位置,第一通道与第一过风口断开连通。

进一步地,第三换热段与后面板之间形成第二通道,第二通道与第二过风口可通断地设置;其中,在第二通道与第二过风口连通时,第二进风口与第一通道连通;在第二通道与第二过风口断开连通时,第一风道结构的风道出风口朝向第二通道设置且与第二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风道结构具有第二缺口,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二切换机构,第二切换机构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缺口处,以用于遮挡或者避让第二缺口;其中,在第二切换机构避让第二缺口时处于第三位置,第二通道与第二过风口连通;在第二切换机构遮挡第二缺口时处于第四位置,第二通道与第二过风口断开连通。

进一步地,在风机为多个时,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第一风道结构、第二风道结构、第一切换机构、第二切换机构、第一导风结构以及第二导风结构均电连接,以用于控制第一风道结构和第二风道结构的风道出风口朝向、第一切换机构的位置、第二切换机构的位置、第一导风结构的开闭状态以及第二导风结构的开闭状态;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上出风模式,在空调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控制模块控制第一风道结构和第二风道结构的风道出风口均朝上、控制第一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二位置、控制第二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三位置、控制第一导风结构运动至关闭状态以及控制第二导风结构运动至打开状态;下出风模式,在空调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控制模块控制第一风道结构和第二风道结构的风道出风口均朝下、控制第一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一位置、控制第二切换机构运动至第四位置、控制第一导风结构运动至打开状态以及控制第二导风结构运动至关闭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管路连通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为上述的空调室内机。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风道组件及换热组件,机壳具有进风部、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第一过风口位于第二过风口的上方。风道组件设置在机壳内,风道组件具有风道出风口,风道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可调整地设置,以使风道组件具有风道出风口朝向第一过风口设置的上出风状态和朝向第二过风口设置的下出风状态。换热组件设置在机壳内。这样,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风道组件处于上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二过风口和至少部分进风部进入风道组件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和第一过风口排出,以实现顶部送冷风、底部回风;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风道组件处于下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一过风口和至少部分进风部进入风道组件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和第二过风口排出,以实现底部送热风、顶部回风,从根本上解决了空调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的舒适性问题,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装置在制冷或制热过程中影响用户舒适度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均既可作为进风口,也可作为出风口,进而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进风量或者出风量,不仅实现了空调室内机的快速制冷或者制热,也能够实现全屋制冷、制热循环。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处于上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机壳;11、进风部;111、第一进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2、第一过风口;13、第二过风口;14、前面板;15、后面板;

20、风道组件;21、风道出风口;22、风道结构;221、第一风道结构;2211、第一缺口;222、第二风道结构;2221、第二缺口;23、风机;231、第一风机;232、第二风机;

30、换热组件;31、第一换热段;32、第二换热段;33、第三换热段;

40、第一导风结构;

50、第二导风结构;

60、第一切换机构;61、第一通道;62、第二通道;

70、第二切换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装置在制冷或制热过程中影响用户舒适度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0、风道组件20及换热组件30。机壳10具有进风部11、第一过风口12和第二过风口13,第一过风口12位于第二过风口13的上方。风道组件20设置在机壳10内,风道组件20具有风道出风口21,风道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可调整地设置,以使风道组件20具有风道出风口21朝向第一过风口12设置的上出风状态和朝向第二过风口13设置的下出风状态。换热组件30设置在机壳10内。其中,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风道组件20处于上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二过风口13和至少部分进风部11进入风道组件20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21和第一过风口12排出;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风道组件20处于下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一过风口12和至少部分进风部11进入风道组件20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21和第二过风口13排出。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风道组件20处于上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二过风口13和至少部分进风部11进入风道组件20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21和第一过风口12排出,以实现顶部送冷风、底部回风;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风道组件20处于下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一过风口12和至少部分进风部11进入风道组件20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21和第二过风口13排出,以实现底部送热风、顶部回风,从根本上解决了空调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的舒适性问题,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装置在制冷或制热过程中影响用户舒适度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第一过风口12和第二过风口13均既可作为进风口,也可作为出风口,进而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进风量或者出风量,不仅实现了空调室内机的快速制冷或者制热,也能够实现全屋制冷、制热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冷、热空气物理特性实现最佳气流组织循环:在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时,空调室内机进行上出风,冷气流从空调室内机的顶部送出,由于冷空气密度大,容易下沉,冷气流压着房间里热空气从空调室内机底部风口回风,更快速的实现全屋空气制冷循环。在空调室内机进行制热时,空调室内机进行下出风,热气流从空调室内机的底部送出,由于热气流密度小,容易上浮,热气流托着房间里冷空气从空调室内机的顶部风口回风,更快速的实现全屋空气制热循环。

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部11包括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112,第一进风口111位于第二进风口112的上方。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气体经由第二过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12进入风道组件20内;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气体经由第一过风口12和第一进风口111进入风道组件20内。这样,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气体通过位于下方的第二进风口112进入空调室内机内部、通过第二过风口13进行回风,以实现底部回风;在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气体通过位于上方的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空调室内机内部、通过第一过风口12进行回风,以实现顶部回风。

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0包括相对设置的前面板14和后面板15,第一进风口111设置在前面板14上,第二进风口112设置在后面板15上。这样,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气体通过设置在后面板15上的第二进风口112进风,进而防止从顶部吹出的冷风被直接抽吸至机壳10内而未对室内进行降温;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气体通过设置在前面板14上的第一进风口111进风,由于第一进风口111所处位置高于第二进风口112所处位置,进而防止从底部吹出的热风被直接抽吸至机壳10内而未对室内进行加热,不仅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也实现了全屋制冷、制热循环。

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组件20包括风道结构22和设置在风道结构22内的风机23,风机23与换热组件30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风道结构22可转动地设置且具有风道出风口21。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风道组件2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风道组件20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另一方面确保风道组件20的风道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可调整地设置,以实现空调室内机的上出风和下出风。

可选地,风机23为一个;或者,风机23为多个,多个风机23沿机壳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风机23的个数选取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3为两个,两个风机23沿机壳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风机23的个数选取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风机23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可选地,在风机23为多个时,风道结构22为多个,多个风道结构22与多个风机23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在任意时刻,全部风道结构22的风道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一致。这样,无论空调室内机处于什么运行模式(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上述设置均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以提升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实现快速换热。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风结构40和第二导风结构50。第一导风结构40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11处,以用于遮挡或者避让第一进风口111。第二导风结构50设置在第二进风口112处,以用于遮挡或者避让第二进风口112。其中,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导风结构40遮挡第一进风口111、第二导风结构50避让第二进风口112;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结构40避让第一进风口111、第二导风结构50遮挡第二进风口112。这样,通过导风结构控制进风口与室内的通断状态,进而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智能化程度,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同时,根据不同的进风需求可控制对应的导风结构的开闭状态,以确保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制冷时顶部送冷风、底部回风且制热时底部送热风、顶部回风,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风机23包括第一风机231和第二风机232,多个风道结构22包括第一风道结构221和第二风道结构222,第一风道结构221位于第二风道结构222的上方,第一风机231设置在第一风道结构221内,第二风机232设置在第二风道结构222内。其中,第一风机231的进风口朝向第一进风口111,第二风机232的进风口朝向第二进风口112。这样,不同的风机设置在对应的风道结构内,以实现空调室内机制冷时顶部送冷风、底部回风且制热时底部送热风、顶部回风。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30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段31、第二换热段32及第三换热段33,第一换热段31与第二换热段32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二换热段32与第三换热段33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其中,第一换热段31与第一风道结构221相对设置,第三换热段33与第二风道结构222相对设置,以使第一风机231和第二风机232分别位于换热组件30的两侧。可选地,第一夹角为钝角。可选地,第二夹角为钝角。这样,第一换热段31和第三换热段33分别位于第二换热段32的两侧且分别与对应的风道结构相对设置,以确保进入风道组件20内的气体均经过换热段进行换热,进一步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运行可靠性。同时,上述设置使得换热组件3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空调室内机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段31与前面板14之间形成第一通道61,第一通道61与第一过风口12可通断地设置。其中,在第一通道61与第一过风口12连通时,第一进风口111与第一通道61连通;在第一通道61与第一过风口12断开连通时,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朝向第一通道61设置且与第一通道61连通。这样,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通道61与第一过风口12断开连通,通过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排出的冷风穿过第一换热段31后进入第一风机231内,并通过第一风道结构221的风道出风口21进入第一过风口12内,以实现顶部出冷风;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风道结构221的风道出风口21翻转180°,第一通道61与第一过风口12连通,此时经由第一过风口12和第一进风口111进入机壳10内的气体经过第一换热段31后进入第一风机231内,最终通过第二过风口13排入室内,以实现底部出热风。

如图2所示,第一风道结构221具有第一缺口2211,风道组件20还包括第一切换机构60。第一切换机构60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缺口2211处,以用于遮挡或者避让第一缺口2211。其中,在第一切换机构60避让第一缺口2211时处于第一位置,第一通道61与第一过风口12连通;在第一切换机构60遮挡第一缺口2211时处于第二位置,第一通道61与第一过风口12断开连通。这样,通过第一切换机构60即可控制第一通道61与第一过风口12的通断状态,进而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智能化程度,降低了用户对空调室内机的控制难度。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换热段33与后面板15之间形成第二通道62,第二通道62与第二过风口13可通断地设置。其中,在第二通道62与第二过风口13连通时,第二进风口112与第一通道61连通;在第二通道62与第二过风口13断开连通时,第一风道结构221的风道出风口21朝向第二通道62设置且与第二通道62连通。这样,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二通道62与第二过风口13连通,此时经由第二过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12进入机壳10内的气体经过第三换热段33后进入第二风机232内,最终通过第一过风口12排入室内,以实现顶部出冷风;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翻转180°,第二通道62与第二过风口13断开连通,经由第一过风口12和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的气体经第一换热段31加热后进入第一风机231内,并通过第一风道结构221的风道出风口21进入第二通道62内,并最终通过第二过风口13排入室内,以实现底部出热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结构221和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的朝向一致。

如图1所示,第二风道结构222具有第二缺口2221,风道组件20还包括第二切换机构70。第二切换机构70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缺口2221处,以用于遮挡或者避让第二缺口2221。其中,在第二切换机构70避让第二缺口2221时处于第三位置,第二通道62与第二过风口13连通;在第二切换机构70遮挡第二缺口2221时处于第四位置,第二通道62与第二过风口13断开连通。这样,通过第二切换机构70即可控制第二通道62与第二过风口13的通断状态,进而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智能化程度,降低了用户对空调室内机的控制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风机23为多个时,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第一风道结构221、第二风道结构222、第一切换机构60、第二切换机构70、第一导风结构40以及第二导风结构50均电连接,以用于控制第一风道结构221和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朝向、第一切换机构60的位置、第二切换机构70的位置、第一导风结构40的开闭状态以及第二导风结构50的开闭状态。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上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在空调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时,控制模块控制第一风道结构221和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均朝上、控制第一切换机构60运动至第二位置、控制第二切换机构70运动至第三位置、控制第一导风结构40运动至关闭状态以及控制第二导风结构50运动至打开状态;在空调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时,控制模块控制第一风道结构221和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均朝下、控制第一切换机构60运动至第一位置、控制第二切换机构70运动至第四位置、控制第一导风结构40运动至打开状态以及控制第二导风结构50运动至关闭状态。

具体地,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也处于上出风模式,此时第一风道结构221和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均朝上设置,第一切换机构60处于遮挡第一缺口2211的第二位置且第二切换机构70处于避让第二缺口2221的第三位置,且第一导风结构40运动至关闭状态、第二导风结构50运动至打开状态,此时第二进风口112可进风、第一进风口111不可进风。气体通过第二过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12进入第二通道62内后穿过第三换热段33,以进入第二风机232内。之后,再通过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进入第一通道61内后穿过第一换热段31,以进入第一风机231内。最终通过第一风道结构221的风道出风口21进入第一过风口12内并通过第一过风口12从空调室内机的顶部出冷风,以实现气流最佳循环。其中,第二过风口13作为进风口,第一过风口12作为出风口,第二进风口112打开,可增加进风量,弥补单个进风口进风风量不足的问题,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性能效果。

具体地,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也处于下出风模式,此时第一风道结构221和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均朝下设置,第一切换机构60处于避让第一缺口2211的第一位置且第二切换机构70处于遮挡第二缺口2221的第四位置,且第一导风结构40运动至打开状态、第二导风结构50运动至关闭状态,此时第一进风口111可进风、第二进风口112不可进风。气体通过第一过风口12和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第一通道61内后穿过第一换热段31,以进入第一风机231内。之后,再通过第一风道结构221的风道出风口21进入第二通道62内后穿过第三换热段33,以进入第二风机232内。最终通过第二风道结构222的风道出风口21进入第二过风口13内并通过第二过风口13从空调室内机的底部出热风,以实现气流最佳循环。其中,第一过风口12作为进风口,第二过风口13作为出风口,第一进风口111打开,可增加进风量,弥补单个进风口进风风量不足的问题,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性能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31和第二风机232为离心风机,通过风道结构(蜗壳)旋转,可改变其出风方向,使之切换为上出风或者下出风。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管路连通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为上述的空调室内机。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风道组件及换热组件,机壳具有进风部、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第一过风口位于第二过风口的上方。风道组件设置在机壳内,风道组件具有风道出风口,风道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可调整地设置,以使风道组件具有风道出风口朝向第一过风口设置的上出风状态和朝向第二过风口设置的下出风状态。换热组件设置在机壳内。这样,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风道组件处于上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二过风口和至少部分进风部进入风道组件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和第一过风口排出,以实现顶部送冷风、底部回风;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风道组件处于下出风状态,气体经由第一过风口和至少部分进风部进入风道组件内后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和第二过风口排出,以实现底部送热风、顶部回风,从根本上解决了空调制热时“头热脚冷”、制冷时“冷风吹人”的舒适性问题,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装置在制冷或制热过程中影响用户舒适度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均既可作为进风口,也可作为出风口,进而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进风量或者出风量,不仅实现了空调室内机的快速制冷或者制热,也能够实现全屋制冷、制热循环。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机械手定点取放FPC板的机器视觉系统及方法
  • 一种短小板条自动定量涂胶拼板装置及涂胶拼板方法
  •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FPC拼板自动对位系统及方法
  •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FPC拼板自动对位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65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