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加强支撑部件以及使用其的护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加强支撑部件以及使用其的护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穿戴者穿戴的纤维制品进行局部地加强支撑的纤维制加强支撑部件以及使用其的护具,特别是涉及对穿戴者的膝关节等动作部位进行加强支撑的加强支撑部件以及使用其的护具。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加强支撑部件以及使用其的护具有由合成树脂的板材构成的板材、扁平地按压金属线圈而成的线圈骨架件、以及对热熔融性树脂纤维进行加热处理而固化形成的纤维固化材料等。

作为所述合成树脂的板材,有专利文献1至6,构成为将合成树脂的板材成形为规定的形状,在该形状的一部分设置狭缝等切口,或者分割为多个而具备弯曲等挠性。

另外,关于上述线圈骨架件,由专利文献7或8,构成为将被按压的扁平状的金属线圈在服装、护具等纤维制品的屈伸部位收纳于袋状的收纳部来支撑或辅助穿戴者的屈伸动作。

进而,关于所述纤维固化材料,由专利文献9,构成为具备由包含热熔融性树脂纤维的丝形成的硬化区域以及由在该热熔融性树脂的熔点下稳定的非硬化纤维的丝形成的非硬化区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3311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04707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355364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127674号

专利文献5:日本再表2009-157075号

专利文献6:日本特表2003-533304号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1-212372号

专利文献8: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34256号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5-8292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至6所记载的各护具均将合成树脂的板材成形为规定形状,在该板材的一部分设置狭缝等切口,或者分割为多个而构成,因此具有即使能够进行穿戴者的立起状态下的直线状的支撑,在使穿戴者的关节弯曲的情况下也无法充分得到支撑的课题。

另外,专利文献7或8所记载的各护具将金属线圈成形为扁平而成的线圈骨架件构成为弹性加强支撑部件,因此能够顺畅地追随穿戴者使关节屈伸的动作,但存在穿戴者的立起状态的直线状的支撑以及使关节弯曲的情况下的支撑均无法充分地支撑穿戴者的动作状态的课题。即,所述弹性加强支撑部件的线圈骨架件用于本来成为静止位置的穿戴者的部位、例如胸罩的胸下部位、软垫的腰围部位等不伴随变形的部位(静止部位),所以不具有对于向长度方向的应力变形的支撑。

另外,专利文献9所记载的纤维制安装用具被用作膝盖和脚踝的护具、胸部、腰部的软木、胸罩等的支撑材料,由在由热熔融性树脂纤维构成的硬化区域和由非硬化纤维构成的非硬化区域的各边界部相互织入等而一体化的组织体形成,因此,虽然能够对穿戴者的立起状态的直线状得到充分的支撑,但在紧贴地配设硬化区域的情况下,存在无法顺畅地追随穿戴者的关节的弯曲这样的课题。即,作为纤维制安装用具,为了提高直线状的支撑力,必须使各硬化区域接近而在相互间协作来强化支撑力,但若使该各硬化区域接近,则各硬化区域的弯曲在相邻的硬化区域相互间相互干涉而阻碍顺畅的弯曲。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支撑部件及使用其的护具,其能够顺畅地追随穿戴者的关节的屈伸,在伸长时和弯曲时这两种情况下支撑穿戴者的关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加强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撑部,其通过排列多个骨架体而形成,所述骨架体通过用一根底纱分别编成、织成或组成面料和里料,在该面料与该里料之间用所述一根或其他底纱接合各网眼、各织眼或各组装眼而排列多个长条状的立体布料而形成,并将该立体布料熔接固化而成;以及连结部,其使具有伸缩性的其他底纱与所述多个排列的立体布料的相邻的相互间端缘的网眼、织眼或组装眼卡合一根底纱。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加强支撑部件根据需要,所述连结部通过在相邻的立体布料彼此之间,即一个立体布料的面料和其他立体布料的里料中的排列方向端缘的网眼、织眼或组装眼中编入、织入或装入所述其他底纱,从而一体地形成多个长条状的立体布料。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加强支撑部件根据需要,所述一根底纱包含热熔接性的树脂纤维而形成,所述其他底纱在所述热熔接性的树脂纤维的熔接中形成为稳定的非硬化纤维。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加强支撑部件根据需要,所述支撑部通过使立体布料的面料和里料中的排列方向端缘的网眼、织眼或组装眼在该排列方向交替地过渡而形成。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加强支撑部件根据需要,具备布料耳部,其排列在位于所述多个排列的立体布料的两侧缘的立体布料的排列方向端缘,且由在所述热熔接性的树脂纤维的熔接中稳定的非硬化纤维构成的底纱编织、织成或组成。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加强支撑部件根据需要,所述其他底纱包含热熔接性的树脂纤维而成,并与所述一根底纱的基于加热的熔融一起被加热而被熔接固化。

另外,该加强支撑部件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于护具。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护具,将所述各加强支撑部件中的任意一个配设于与穿戴者的弯曲部分对应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护具根据需要,具备:第一锚固部,其由具有粘扣带的圈面的织物编织成,并紧固于穿戴者的大腿部;主体部,其为带状的织物,且包括:第二锚固部,其在穿戴状态下至少配置于所述穿戴者的膝窝部的下方;第一支撑部,其在穿戴状态下从与穿戴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配置于一侧方;以及第二支撑部,其在穿戴状态下在与穿戴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交叉而配置于与穿戴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方;以及连结支撑部,其将所述加强支撑部件的至少两端接合于所述第一锚固部以及所述第二锚固部,并将第一锚固部以及所述主体部一体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护具根据需要,具备:第一卡接部,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接合,并具有在所述第一锚固部的圈面拆装的粘扣带的钩面;第二卡接部,其与所述第一锚固部的一端或另一端接合,并具有在第一锚固部的圈面拆装的粘扣带的钩面;以及第三卡接部,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接合,并具有在所述第一锚固部的圈面拆装的粘扣带的钩面,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配设所述第一支撑部,在主体部的另一端侧配设所述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配设所述第二锚固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护具根据需要,所述主体部由相同宽度的直线状的带状体形成。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护具根据需要,所述连结支撑部的加强支撑部件通过缝制直接固定于主体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加强支撑部件能够用编织物、织物等各种安装用具在紧贴穿戴者的各种部位的状态下进行支撑、加强。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护具,利用加强支撑部件从两侧支撑穿戴者的关节,该加强支撑部件随着关节的屈伸而变形、追随,在变形前、中、后的任一姿势下都支撑穿戴者。

附图说明

图1(A)、(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的俯视图以及该俯视图(A)的I-I剖视图。

图2(A)、(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的俯视图以及该俯视图的II-II剖视图。

图3(A)、(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中的连结部的编织结构图以及该编织结构图(A)的III-III剖视图。

图4(A)、(B)、(C)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的伸长状态的俯视图、弯曲状态的俯视图以及该俯视图(B)的IV-IV放大剖视图。

图5(A)、(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护具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以及后视图。

图6(A)~(D)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护具的紧固动作说明图。

图7(A)、(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护具的简要结构的主视图以及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A)、(B)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100。

在该图中,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100具备:支撑部1,其三列骨架体14、15、16构成,该骨架体是由用包含热熔接性的树脂纤维的第一底纱10分别编织面料1A和里料1B,并且用所述第一底纱10或第二底纱10a将该面料1A与里料1B之间接合而形成长条状的三列立体布料11、12、13,并通过加热将该立体布料11、12、13熔接固化而形成的;以及连结部2,其使第三底纱20与所述立体布料11、12、13的相邻的相互间端缘的网眼接合,第三底纱20为在所述第一底纱10的热熔接性的树脂纤维的熔接中稳定的非硬化纤维且具有伸缩性。关于排列的布料的数量,能够根据穿戴部位的固定力适当调整。排列的布料的数量优选为2个以上,特别优选为2~7个,最优选为2~4个。

作为长条状的立体布料的大小,优选为5~30cm×0.5~2cm,更优选为10~25cm×0.5~1.5cm,最优选为15~20cm×0.5~1cm。另外,长边与短边之比优选为30:1~15:1,更优选为25:1~15:1,最优选为22:1~18:1。

作为立体布料的厚度,优选为0.1~1cm,更优选为0.1~0.6cm,最优选为0.1~0.4cm。

所述连结部2构成为,在相邻的立体布料11·12、12·13相互之间,即在一个立体布料11、12的面料11a、12a和另一个立体布料12、13的里料12b、13b中的排列方向端缘的网眼编织所述第三底纱20,由此一体地形成三根长条状的立体布料11、12、13。

所述第一底纱10以及第二底纱10a由包含聚酯树脂的纤维的底纱构成,例如也可以是芯部(内侧)为高粘度聚酯树脂、鞘部(外侧)为低熔点的结晶性聚酯树脂而形成的芯鞘复合复丝的底纱(Unitika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Melset”)。第一底纱10以及第二底纱10a除了聚酯树脂以外,也可以使用尼龙树脂、丙烯酸树脂、维尼纶树脂等具有热塑性的合成纤维。

所述第三底纱20能够使用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尼龙树脂等。

所述立体布料11、12、13除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底纱10构成纬纱方向以及经纱方向的二维平面结构以外,还能够通过在该经纱方向编织的相同的底纱10在厚度方向进行组织,构成立体的三维立体结构。该立体布料11、12、13也可以由具备二列针床、四列针床等的编织机、例如拉舍尔编织机、双拉舍尔编织机等编织。

由所述芯鞘复合复丝的底纱编织而成的立体布料11、12、13在通过热处理加工仅使底纱的外侧的树脂部分熔融之后被固化,从而能够在保持底纱自身的特性的同时,将编织而成的立体的布料以原来的形状立体地成型为三列骨架体14、15、16,并且能够通过固化赋予强度而成为具有弹性力的刚体。

这样,三列骨架体14、15、16形成为分别相邻的具有弹性力的刚体,并且在相邻的骨架体14·15、15·16彼此之间,利用具有伸缩性的第三底纱20使立体布料11、12(相当于骨架体14、15)与立体布料12、13(相当于骨架体15、16)中的端缘网眼接合而一体化。特别是,优选构成为利用具有伸缩性的第三底纱20使立体布料11、12(相当于骨架体14、15)的面料11a、12a与立体布料12、13(相当于骨架体15、16)的里料12b、13b中的端缘网眼接合而一体化。能够形成支撑件,其在直线状的立起状态下具有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压缩以及伸长的强应力,并且兼具弯曲时的顺畅的弯曲动作和强弯曲应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100,除了直线状态的较强的支撑力之外,还能够顺畅地执行弯曲时的弯曲动作并且具有较强的弯曲应力,因此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变形或工作部分的各种功能性的服装,例如护具(膝、肘、颈、手腕、脚腕、手指等)、软垫、内衣,还能够应用于具备驱动部分的可穿戴的支撑服装、机具等。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图2(A)、(B)、图3(A)、(B)及图4(A)、(B)、(C)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200。

在所述各图中,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200,与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同样地共同具备支撑部1以及连结部2,除了该结构以外,还具备布料耳部3,其配设于位于所述支撑部1的两侧缘的立体布料11、13的排列方向端缘,通过由在所述第一底纱10的熔接中稳定的非硬化纤维构成的聚酯纱(普通聚酯纱)编织成。通过设置布料耳部3,不会对加强支撑部件200的性能造成影响,能够通过缝制等其他方法固定加强支撑部件200,根据需要赋予颜色、形状这样的设计性。作为构成布料耳部3的纱,除了所述聚酯纱以外,能够适当选择,在骨架体14、15、16使用热熔接性的树脂纤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具有比该树脂纤维的熔点高的熔点的棉、人造丝树脂、尼龙树脂等。

另外,所述支撑部1构成为,使立体布料11、12、13的面料11a、12a、13a和里料11b、12b、13b中的排列方向端缘的网眼在排列方向相互错开地过渡并编织,具备台阶部14c、15c、15d、16c。

形成有该台阶部14c、15c、15d、16c的立体布料11、12、13的编织,如图3(A)、(B)所示,将第一底纱10在表面14a(15a)中作为纬纱114a(115a)被在X轴方向连续编织,并且在里面14b(15b)作为纬纱114b(115b)被在X轴方向连续编织。相对于由该纬纱114a、114b(115a·115b)构成的二维平面状的表面14a(15a),所述第一底纱10将所述114a·114b(115a·115b)在z轴方向接合作为经纱114c(115c)而编织为三维结构,形成在经纱编织方向(Y轴方向)连续的长条状的立体布料11、12、13。

这样,立体布料11、12、13中使表面14a(15a)和里面14b(15b)的排列方向端缘中的网眼相互过渡一个网眼的量,因此加热处理而熔融并固化形成的骨架体14、15成为相邻配置的对置的端面呈台阶状倾斜的形状。由于这样对置的侧端面倾斜地构成,因此在加强支撑部件200中,在三列相邻的骨架体14、15、16从直线状的立起状态(参照图4(A))弯曲向排列方向的情况下(参照图4(B)),相互的端缘如图4(C)所示那样重合,且能够通过具有伸缩性的第三底纱20将各骨架体14、15、16一体化地连结。

由此,由于骨架体14、15、16发挥作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200在直线状的立起状态下得到长度方向的压缩以及伸长的强应力,并且能够进行顺畅的弯曲动作,同时具有该弯曲动作中以及弯曲后的状态下的支撑力。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图5(A)、(B)以及图6(A)~(D)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护具300进行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本发明的护具300具备:第一锚固部5,其由具有粘扣带的圈面51的织物织成,并紧固于穿戴者的大腿部;主体部4,其为带状的织物,具有由至少配置于穿戴者的膝窝部的下方的第二锚固部6、以从与穿戴者的膝盖骨500对应的部分的下方向一侧方伸展的状态配置的第一支撑部7及以在与穿戴者的膝盖骨500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一支撑部7交叉并向与穿戴者的膝盖骨500对应的部分的另一侧方伸展的状态配置的第二支撑部8;以及连结支撑部9,其接合于第一锚固部5以及第二锚固部6,将第一锚固部5以及主体部4一体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锚固部6配设于第一支撑部7与第二支撑部8之间而构成主体部4,且第一支撑部7、第二锚固部6以及第二支撑部8形成为相同宽度的直线状。

此外,第一支撑部7以及第二支撑部8,也可以相对于直线状地连接于第二锚固部6的结构,向所述第一锚固部5侧向上方倾斜地形成。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支撑部9是内置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100的左右一对袋状部91,以张紧的状态配置在与穿戴者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两侧方。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区别左右的袋状部91(加强支撑部件100),在图5(A)、(B)中,将左侧的袋状部91(加强支撑部件100)称为左袋状部91a(左加强支撑部件100a),将右侧的袋状部91(加强支撑部件100)称为右袋状部91b(右加强支撑部件100b)。

另外,本发明的护具300具备:第一卡接部80,其与作为主体部4的另一端84的第二支撑部8的端部接合,并具有在第一锚固部5的圈面51拆装的粘扣带的钩面83;第二卡接部56,其与第一锚固部5的一端52或另一端53接合,并具有在第一锚固部5的圈面51拆装的粘扣带的钩面56;以及第三卡接部70,其与作为主体部4的一端74的第一支撑部7的端部接合,并具有在第一锚固部5的圈面51拆装的粘扣带的钩面73。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卡接部70(钩面73)从拆装的容易性及卡接位置的自由度出发而配设于主体部4的一端74的里料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卡接部70例如如图5(B)所示,是将长方形与等腰梯形组合而成的平面形状,长方形部分71缝制于主体部4的一个面(里料面),等腰梯形部分72从主体部4的一端74突出。

这样,第三卡接部70的等腰梯形部分72从主体部4的一端74突出,从而以不与主体部4重叠的量变薄,容易用穿戴者的手指把持等腰梯形部分72,能够相对于第一锚固部5的圈面51容易地拆装钩面73。

此外,护具是能够穿戴于穿戴者的左脚或右脚的膝盖的左右兼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除了具有粘扣带的圈面的情况之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不具有粘扣带的圈面的伸缩织物。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除了具有粘扣带的圈面的情况以外,主体部4也可以是不具有粘扣带的圈面的伸缩织物,优选设定为40%~80%,更优选为45%~75%,最优选为60%。

在此情况下,主体部4不需要形成圈面的绒头纱线,不需要保持由绒头纱线形成的圈的熔接纱线。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也可以代替构成经纱的绒头纱线,而使用使经纱与纬纱的交叉浮沉相反地对应于经底纱线的经底纱线。

另外,主体部4为了构成膝下的交叉部和下方锚固件,需要在穿戴者的膝下交叉的部分(第一支撑部7和第二支撑部8)以及在穿戴者的膝窝部的下方至少绕穿戴者的小腿部半周的部分(第二锚固部6)。

主体部4的长度根据性别、年龄等而在膝盖周围、小腿部的粗细上存在个人差异,例如考虑设定为44cm~52cm(例如,S尺寸:44cm、M尺寸:48cm、L尺寸:52cm)的长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锚固部5为了环绕穿戴者的大腿部,例如优选将带状体的长度设定为29cm~37cm(例如,S尺寸:29cm、M尺寸:33cm、L尺寸:37cm)。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支撑部9的袋状部91使用聚酯100%的双拉舍尔面料(例如,井上针织株式会社的产品编号“7200SK”),通过夹持加强支撑部件100而将矩形(例如,纵17.5cm、横6cm)的双拉舍尔面料折叠成一半,并缝制除了折回部分以外的周缘部,从而形成内置加强支撑部件100的结构。

此外,袋状部91只要是具有缓冲性的布料即可,不限于双拉舍尔布料,例如,也可以是在新平面的两面接合有其他布料的布料、在发泡聚氨酯的两面接合有其他布料的布料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左袋状部91a(右袋状部91b)在从第一锚固部5的一端52(另一端53)到左袋状部91a(右袋状部91b)的中心线的距离为5~7cm的位置,使左袋状部91a(右袋状部91b)的上边与第一锚固部5的上边55对齐而从里料侧接合(例如缝制),在从主体部4的一端74(另一端84)到左袋状部91a(右袋状部91b)的中心线的距离为13~15cm的位置,使左袋状部91a(右袋状部91b)的下边与主体部4的下边对齐而从里料侧接合(例如缝制)。然而,袋状部91(左袋状部91a、右袋状部91b)的接合位置优选考虑主体部4以及第一锚固部5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而适当设定。

即,左袋状部91a(左加强支撑部件100a)的下端以及右袋状部91b(右加强支撑部件100b)的下端间的间隔相对于左袋状部91a(左加强支撑部件100a)的上端以及右袋状部91b(右加强支撑部件100b)的上端间的间隔不限于相同,也可以是不同(宽、窄)的结构,优选考虑主体部4以及第一锚固部5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而适当设定。

特别是,内置在袋状部91中的加强支撑部件100是在与主面垂直的方向上弯曲(难以在与主面水平的方向上弯曲)的具有柔性的板状体,由此在穿戴者弯曲膝关节的情况下,通过向与主面垂直的方向弯曲的加强支撑部件100的复原力,作用要使穿戴者的膝关节回到正常的位置的力。

此外,袋状部91(左袋状部91a、右袋状部91b)在主体部4以及第一锚固部5的里料侧接合,由此在穿戴护具的状态下,相对于主体部4以及第一锚固部5在内侧(穿戴者侧)配设连结支撑部9(加强支撑部件100)。

因此,能够利用主体部4以及第一锚固部5按压连结支撑部9(袋状部91、加强支撑部件100)的上端以及下端,能够防止连结支撑部9(袋状部91、加强支撑部件100)的上端以及下端的突出。

特别是,连结支撑部9(袋状部91)的上端和第一锚固部5将第一锚固部5的上边55从第一锚固部5的上边55侧向里料侧折回,在第一锚固部5的折回部分夹持连结支撑部9(袋状部91)的上端而接合,由此能够加强袋状部91的上端,防止加强支撑部件100对袋状部91的上端的破损。

接下来,使用图6对图5所示的护具300的穿戴方法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在穿戴者的右膝穿戴护具300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在穿戴者的左膝穿戴护具300的情况下,将“右膝”、“小腿部的外侧面”、“小腿部的内侧面”分别替换为“左膝”、“小腿部的内侧面”、“小腿部的外侧面”来穿戴。

如图6的(A)所示,穿戴者使第一锚固部5的一端52对准膝盖附近的大腿部的中央并用左手按压第一锚固部5的一端52,用右手将第一锚固部5卷绕于大腿部,使伸长状态的第一锚固部5配置于大腿部,使位于第一锚固部5的另一端53的第二卡接部56的钩面56c与第一锚固部5的圈面51卡接,将第一锚固部5紧固于大腿部。

在此情况下,左侧的连结支撑部9(左袋状部91a、左加强支撑部件100a)配置在穿戴者的膝盖骨以及缝制肌间,右侧的连结支撑部9(右袋状部91b、右加强支撑部件100b)配置在穿戴者的膝盖骨500以及髂胫韧带间。

并且,穿戴者一边用右手把持主体部4(第一支撑部7)的一端74一边牵引主体部4的第一支撑部7,使伸长状态的主体部4的第一支撑部7从与右膝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下方向右侧方配置。

然后,如图6(B)所示,穿戴者使位于主体部4的一端74的第三卡接部70的钩面73卡接于第一锚固部5的圈面51。在此情况下,第一支撑部7与右侧的连结支撑部9(右袋状部91b、右加强支撑部件100b)重叠,按压右侧的连结支撑部9。

然后,穿戴者用左手把持主体部4(第二支撑部8)的另一端84,与右膝的膝盖骨500对应的部分的下方与第一支撑部7交叉并使伸长状态的主体部4的第二支撑部8配置于左侧方。

最后,如图6(C)以及图6(D)所示,穿戴者使位于主体部4的另一端84的第一卡接部80的钩面83与第一锚固部5的圈面51卡接,从而完成。在此情况下,第二支撑部8与左侧的连结支撑部9(左袋状部91a、左加强支撑部件100a)重叠,按压左侧的连结支撑部9。

此外,前述的护具300的穿戴方法对在从与右膝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右侧方配置主体部4的第一支撑部7之后,从与右膝的膝盖骨对应的部分的左侧方配置主体部4的第二支撑部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从与右膝的膝盖骨500对应的部分的左侧方配置主体部4的第二支撑部8之后,从与右膝的膝盖骨500对应的部分的右侧方配置主体部4的第一支撑部7。

如以上那样,护具300的主体部4(第一支撑部7、第二支撑部8)以从小腿侧朝向大腿侧从下方抬起并包住穿戴者的膝盖骨500(膝关节)的方式固定,并且支撑穿戴者的内侧侧副韧带和外侧侧副韧带,由此能够顺畅地辅助大腿四头肌的活动,能够抑制膝关节的左右的振动,减轻施加于膝盖的负担。

另外,护具300的主体部4(第一支撑部7、第二支撑部8)从左右夹持并按压穿戴者的膝关节,限制穿戴者的膝韧带(内侧侧副韧带和外侧侧副韧带)的多余的伸长,由此能够抑制膝关节的软骨的磨损、韧带的炎症,防止膝关节的损伤。

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护具300具备连结支撑部9,从而即使在通过第一支撑部7以及第二支撑部8牵引第二锚固部6的状态下,也能够维持第一锚固部5与第二锚固部6的间隔,防止第二锚固部6的上移,并且基于第一支撑部7以及第二支撑部8的伸长的第一支撑部7以及第二支撑部8的交叉部分向上方移动而充分发挥交叉部分对膝盖骨500的上提功能。

另外,具备相当于护具300的第一支撑部7以及第二支撑部8的两个带状的支撑部的膝护具的穿戴,作为支撑穿戴者的膝关节的方法是有效的。即,使两个带状的支撑部(例如,第一支撑部7和第二支撑部8)在与穿戴者的膝盖骨500对应的部分的下侧交叉后,配置于左右的两侧方,以将该膝盖骨500从下方向上方抬起的方式穿戴膝护具(例如,护具),由此两个带状的支撑部从左右夹持穿戴者的膝盖骨500,并且两个带状的支撑部的交叉部分以对穿戴者的膝盖骨500施加作用点将膝盖骨从下方向上方抬起的方式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发挥顺畅地辅助大腿四头肌的动作,减轻施加于穿戴者的膝部的负担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具备两个带状的支撑部的膝护具具备具有相当于护具300的第一锚固部5的圈面的带状的锚固部的膝护具的穿戴,作为支撑穿戴者的膝关节的方法更有效。即,以使两个带状的支撑部(例如,第一支撑部7和第二支撑部8)的一端分别与卡接于固定于穿戴者的大腿部的带状的锚固部(例如,第一锚固部5)的圈面而将膝盖骨500从下方向上方抬起的方式穿戴膝护具,由此膝护具可靠地固定于穿戴者的膝关节的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两个带状的支撑部的作用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护具300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提花针织机形成主体部4,此时以附加商品名、穿戴顺序等文字、记号等花纹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基于图7(A)、(7B)对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护具400进行说明。另外,图7中与图5以及图6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护具400中,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强支撑部件200构成为连结支撑部90,并且具备覆盖该连结支撑部90将第一锚固部5以及第二锚固部6的里面侧连结的区域的(缝制于第一锚固部5以及第二锚固部6,将穿戴者的膝盖侧开放,覆盖穿戴者的膝盖窝部及膝盖的两侧面的)覆盖部93,以从与穿戴者的膝盖骨500对应的部分的两侧方在穿戴者的膝盖窝部伸展的状态配置。

所述加强支撑部件200构成为,利用分别配设于支撑部1的骨架体14、15的排列方向端缘的布料耳部3(31、32),通过直接缝制而固定于第一锚固部5、第二锚固部6以及覆盖部93。即,加强支撑部件200在所述骨架体14、15、16被加热硬化处理的前阶段的立体布料11、12、13的编织时利用由非硬化纤维构成的聚酯系来编织,因此即使骨架体14、15、16具有作为刚体的特性,也能够维持作为编织布料的特性而进行缝制加工。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覆盖部93由与被第一锚固部5、第二锚固部6以及加强支撑部件200(左加强支撑部件200a、右加强支撑部件200b)包围的区域重叠的矩形状的布料构成,并缝制于护具的背地面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护具400相对于第一锚固部5、第二锚固部6以及加强支撑部件200在内侧(穿戴者侧)具备覆盖部93,从而在穿戴者弯曲膝关节的情况下,覆盖部93成为缓冲材料,能够缓和由第一锚固部5以及第二锚固部6接近而通过第一锚固部5以及第二锚固部6夹住膝窝部的皮肤所引起的不适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覆盖部93,在与第一锚固部5重叠的区域中,在第一锚固部5的上边55以及两侧边进行缝制,在第一锚固部5的下边54不进行缝制,在与第二锚固部6重叠的区域中,在第二锚固部6的下边6c以及两侧边的下边侧一部分进行缝制,在第二锚固部6的上边6d不进行缝制。

通过该缝制位置,能够极大抑制与第一锚固部5以及第二锚固部6的最大伸长率不同的覆盖部93跟随第一锚固部5以及第二锚固部6的伸长动作,能够抑制覆盖部93的褶皱的产生。

特别是,如图7(A)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护具通过在第一锚固部5的上边55将覆盖部93向面料侧折回并接合,从而在第一锚固部5的上边55弯曲的覆盖部93成为缓冲材料,能够防止第一锚固部5(上边55)的缘端部与穿戴者的大腿部的里面侧的裸露肌肤直接接触,缓和来自第一锚固部5(上边55)的缘端部的按压力。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至第四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加强支撑部件由编织而成的编织布料构成,但也可以通过编织或组合而构成各个布料,与编织布料的情况同样地由包含热熔接性的树脂纤维的底纱形成立体布料,利用由非硬化性纤维构成的连结部将该立体布料连结,然后通过加热处理将立体布料加工成具有刚性且弹性力的骨架体。

符号说明

1:支撑部

1A:面料

1B:里料

2:连结部

3:布料耳部

4:主体部

5:第一锚固部

6:第二锚固部

7:第一支撑部

70:第三卡接部

8:第二支撑部

80:第一卡接部

9:连结支撑部

91a:左袋状部

91b:右袋状部

93:覆盖部

10:第一底纱

10a:第二底纱

11、12、13:立体布料

11a、12a、13a:立体布料的面料

11b、12b、13b:立体布料的里料

14、15、16:骨架体

14a、15a、16a:表面

14b、15b、16b:里面

14c、15c、15d、16c:台阶部

20:第三底纱

50:第一锚固部

51:圈面

100,200:加强支撑部件

相关技术
  • 基于Matlab/Simulink的AUTOSAR软件组件函数接口开发方法
  • 一种基于Simulink工具和AUTOSAR架构的汽车喇叭软件组件开发方法及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6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