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用于脑室引流与注药的多腔管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用于脑室引流与注药的多腔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引流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脑室引流与注药的多腔管。

背景技术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血性脑脊液或者炎性脑脊液等引流至体外,目的是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积水,排出脑室内积血,减少血液及炎症对脑膜刺激,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脑积水引起重度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时,行脑室穿刺或引流可作为紧急减压抢救的措施,可减轻脑干压迫,防止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脑室引流管多为单腔设计,如专利号为CN113262339A、名称为脑室引流管的中国专利,包括导管和引流袋,在导管和引流袋之间插接一限流阀,通过限流阀可自动平衡并调节引流管与病患颅内积水的压力差,利用连接在限流阀上的缓冲筒可防止引流早期流速过快的情况。

上述现有公开的引流管为单腔的管路,仅能用于引流脑脊液,针对颅内感染特别是脑室炎患者,通常需要引流脑脊液和脑室内注射药物相结合进行治疗,对上述现有技术而言,若只做单侧侧脑室穿刺置管,从引流管注药会使得管内的炎性脑脊液逆流进脑室;若改做双侧侧脑室穿刺置管,分别实现引流和注药功能,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此外,对部分患者需要抽取脑脊液做常规化验和生化检查,由于引流管口在脑室内的位置未知,有可能靠近脑室壁,若在管口接触脑室壁的情况下抽取样本,借助外力将脑脊液抽出时,极可能将脑室壁吸在引流管的开口上,导致脑脊液抽不出,甚至因抽吸力度过大导致脑室壁出血,脑室壁出血导致脑室内血肿为严重的并发症,会加重病情进而增加病死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脑室引流与注药的多腔管,对脑脊液的引流、脑室的注药、对气囊充气的功能集合至同一个管体上,目的是通过一次置管即可完成对患者脑脊液的引流(或抽取)和注药的作用,减轻患者痛苦,且注药通道与引流通道之间通过单向瓣膜气囊结构连接,可防止引流至颅外引流袋的液体再次反流进入脑室,有效避免了细菌性感染的情况发生,从而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脑室引流与注药的多腔管,包括管头、管体和管盖,管头和管盖分别连接在管体的两端,管头上设有出药口,在连接管头一端的管体侧面设有引流口,其中:

管头与管体之间通过转接头相连接,在管头处设有第一气囊,当引流脑脊液时,通过第一气囊撑开脑室壁的组织;

管体的内部沿管体长度方向贯通开设多个腔体,在与管头连接的腔体一端设置有单向活瓣气囊结构,通过单向活瓣气囊结构阻断不同腔体之间的液体互通;

管盖上连接多条管路,每个管路分别与对应的腔体相通,通过不同的管路对患者进行引流和/或注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进一步地,多个腔体包括注药腔和引流腔,在靠近管头一端的注药腔和引流腔处固定连接安装座,单向活瓣气囊结构连接在安装座内。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安装座竖向贯通设有内腔一和内腔二,内腔一和内腔二分别与注药腔和引流腔对应设置;安装座横向贯通设有内腔三,内腔三和引流口对应设置且与内腔二相通。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单向活瓣气囊结构包括单向活瓣一、单向活瓣二和第二气囊,单向活瓣一连接在内腔一的下端,单向活瓣二连接在内腔二的上端,第二气囊连接在安装座的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进一步地,单向活瓣一的开口向上,单向活瓣二的开口向下,通过单向活瓣一和单向活瓣二分别对注药过程和引流过程实现单向流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进一步地,单向活瓣一包括大活瓣一和小活瓣一,小活瓣一活动抵接在大活瓣一上;单向活瓣二包括大活瓣二和小活瓣二,小活瓣二活动抵接在大活瓣二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进一步地,小活瓣一和小活瓣二的内侧分别设有导流槽一和导流槽二。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多个腔体还包括充气腔,充气腔通过转接头与第一气囊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进一步地,转接头的一端设有对接孔一和对接孔二,对接孔一与安装座的底部相对接,对接孔二与充气腔相对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进一步地,转接头的另一端设有圆孔一和圆孔二,圆孔一和圆孔二分别与对接孔一和对接孔二对应相通,且圆孔一与管头内部的出药腔相对应,圆孔二与第一气囊的气孔相对应。

本发明采用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的管体内设有注药腔、引流腔和充气腔,分别与管盖上的注药管、引流管和充气管对应相通,可通过一次插管实现注药和引流(或抽取)的多重功能,当需要对患者抽检样本时,由于抽取脑脊液是通过外力抽吸,此时通过充气管对第一气囊中充气,第一气囊鼓起后使引流口离开脑室壁的组织,有效避免了用力抽吸对脑室壁造成出血的情况发生。

2、本发明在注药管和引流管的下端设有安装座,安装座设有与注药管和引流管相对应的内腔一和内腔二,在安装座的内部连接单向活瓣气囊结构,单向活瓣一开口向上且设在内腔一的下端,为药物注入时的单向通道,单向活瓣二开口向下且设在内腔二的上端,为引流或抽吸脑脊液的单向通道;另外,脑脊液反流是引起颅内细菌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抗反流对脑室引流具有重要作用,此处单向活瓣一的设置只允许脑脊液从脑室向颅外引流,不允许引流出的脑脊液反流入脑室内,能够有效避免因脑脊液反流引发的细菌感染的情况发生。

3、本发明设置的第二气囊封堵在安装座的上端,通过第二气囊将注药腔与引流腔实现单向封堵。当对脑脊液引流时,液体从引流口进入内腔二中并向单向活瓣二的方向流动,此时注药通道的内腔一中无压力,引流的液体对单向活瓣二挤压使得大活瓣二挤压第二气囊,第二气囊被挤压至内腔一中,从而对注药腔形成完全封堵;当对脑室内注药时,药液经注药腔进入内腔一中,对第二气囊形成挤压力,使得第二气囊的气体被挤压至内腔二中,并对其内的单向活瓣二的大活瓣二进行挤压,使大活瓣二与小活瓣二始终保持闭合状态,从而有效避免注入的药液从引流腔与内腔二的通道内流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脑室引流与注药的多腔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中管体内部的透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各部件连接关系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安装座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单向活瓣气囊结构的内部安装位置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安装座与单向活瓣气囊结构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安装座内部与单向活瓣气囊结构的连接关系透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安装座-单向活瓣气囊结构-转接头-管头的连接关系透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安装座与单向活瓣气囊结构相配合的平面图;

图10为图9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安装座与单向活瓣气囊结构相配合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大活瓣一(或大活瓣二)的一个角度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大活瓣一(或大活瓣二)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小活瓣一(或小活瓣二)的一个角度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小活瓣一(或小活瓣二)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的转接头与管头的连接关系透视图;

图18为本发明的转接头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转接头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转接头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图中:1-管头,11-出药腔,2-管体,21-注药腔,22-引流腔,23-充气腔,3-管盖,31-注药管,311-密封塞,32-引流管,33-充气管,4-转接头,41-对接孔一,42-对接孔二,43-圆孔一,44-圆孔二,5-出药口,6-引流口,7-第一气囊,8-单向活瓣气囊结构,81-单向活瓣一,811-大活瓣一,8111-凸棱一,812-小活瓣一,8121-导流槽一,82-单向活瓣二,821-大活瓣二,8211-凸棱二,822-小活瓣二,8221-导流槽二,83-第二气囊,9-安装座,91-内腔一,92-内腔二,93-内腔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4,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脑室引流与注药的多腔管,包括管头1、管体2和管盖3,管头1和管盖3分别连接在管体2的两端,管头1、管体2和管盖3均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在引流时便于直观观察,此高分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C、PS、PE、PP、PVC、PET、FEP、PEBAX、PMMA、PA、TPU等,管头1通过转接头4与管体2连接,且管头1、转接头4、管体2与管盖3依次通过粘接或热塑性方式连接;管头1的前端设有出药口5,管头1上套设有第一气囊7,第一气囊7的进气口与转接头4固定连接,第一气囊7与管体2之间通过转接头4上的圆孔相通,管体2的外壁上设有刻度,常规的置入深度为6~8cm,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刻度设置为5~10cm,每隔1cm有一条刻度指示线,便于手术置入过程中查看置入深度,防止置入过深或过浅,管体2的侧面设有引流口6,管体2的内部沿管体的长度方向贯通开设多个腔体,在与管头1连接的腔体一端设置有单向活瓣气囊结构8,通过单向活瓣气囊结构8阻断不同腔体之间的液体互通,管盖3密封塞入至管体2的端部,管盖3上连接多条管路,每条管路分别与对应的腔体相通,通过不同的管路对患者进行引流和/或注药的操作,多条管路包括注药管31、引流管32和充气管33,注药管31的端部连接密封塞311,在不注入药液时,用密封塞311堵住注药管31处防止被污染,引流管32的端部连接引流袋;由于引流和抽吸脑脊液样本均通过引流口6经引流腔22至引流管32的管口,而引流过程为脑室压力过大产生的自主流出行为,而对脑脊液进行样本抽吸则是施加外力的被动行为,因此在抽吸时,通过向第一气囊7充气后撑开脑室壁的组织,使引流口6不会紧贴在脑室壁上,防止用力抽吸脑脊液时对脑室壁造成损伤或出血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腔体设置有三个,如图2所示,分别为注药腔21、引流腔22和充气腔23,靠近管头1一端的注药腔21和引流腔22处连通并设有安装通道,安装通道内固定连接安装座9,安装座9与安装通道的形状相适配,将安装座9紧贴粘接在安装通道的侧壁上,单向活瓣气囊结构8连接在安装座9内,充气腔23通过转接头4与第一气囊7连通,当需要对第一气囊7充气时,在充气管33的管口处连接外部充气设备将气体经充气腔23、转接头4充入第一气囊7内。

如图4所示,安装座9竖向贯通设有内腔一91和内腔二92,当安装座9安装在安装通道时,内腔一91和内腔二92分别与注药腔21和引流腔91相对应,安装座9横向贯通设有内腔三93,内腔三93位于安装座9的下端并与引流口6完全对应,同时内腔三93与内腔二92相通,安装座9的上端还设有用于卡设气囊的卡座。当引流或抽取脑脊液时,通过引流口6进入,经内腔三93进入内腔二92中,再从内腔二92进入引流腔22中,最终进入引流袋内;当向脑室内注入药液时,药液从注药管31的管口进入经注药腔21进入内腔一91中,再从转接头4流到管头1处,最终从出药口5进入患者的脑室内。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本发明所采用的单向活瓣气囊结构8做出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如图5-16所示,单向活瓣气囊结构8实际上为两个单向活瓣和一个气囊,包括单向活瓣一81、单向活瓣二82和第二气囊83,单向活瓣一81安装在内腔一91的下端且其开口向上,用于注药过程的单向流通,单向活瓣二82安装在内腔二92的上端且其开口向下,用于引流/抽吸脑脊液时的单向路通,第二气囊83卡接在安装座9上端的卡座上,使得第二气囊83封堵在内腔一91和内腔二92的端部。

具体地,如图7所示,单向活瓣一81包括大活瓣一811和小活瓣一822,与内腔一91的腔壁接触处的大活瓣一811和小活瓣一812的接触面均为与内腔一91相互贴合的弧形,通过此处的弧形将大活瓣一811和小活瓣一812粘接在内腔一91的腔壁上,并使得小活瓣一812抵接在大活瓣一811的一侧,与大活瓣一811密切配合;同时,单向活瓣二82包括大活瓣二821和小活瓣二822,大活瓣二821和小活瓣二822分别与大活瓣一811和小活瓣一812的结构相同,且与内腔二92的连接方式也与大活瓣一811和小活瓣一812与内腔一91的连接方式相同,并使得小活瓣二822活动抵接在大活瓣二821上,与大活瓣二821密切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单向活瓣一81和单向活瓣二82均采用相同的软胶或硅胶等材质,当内腔一91或内腔二92中有液体流通时,液体的冲击力会使大活瓣一811与小活瓣一812、或大活瓣二821与小活瓣二822的自由端分别打开,液体即可经过此通道流过,进一步地,在大活瓣一811、大活瓣二821的外侧分别设有凸棱一8111和凸棱8211,如图13-14所示,凸棱一8111和凸棱8211均用于增加活瓣的刚性,进而提升大活瓣一811、大活瓣二821的密闭性,在小活瓣一812、小活瓣二822的内侧(即与大活瓣一811、大活瓣二821相靠近的一侧)分别设有导流槽一8121和导流槽二8221,如图15-16所示,导流槽一8121和导流槽二8221均为两端细、中间粗的椭圆形结构,此种结构设置能够使液体从很小空隙开始流出,且随着液体流出产生的冲击力,扩大两个活瓣之间的空隙,有助于液体快速流出。

实施例3

基于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对于本发明的转接头4结构进一步做出改进,如图17-20所示,具体如下:

转接头4是将管头1与管体2相互连接的中间结构,转接头4采用粘接或热塑性方式与其两端的结构连接,具体的是:如图18、图20所示,与管体1相连接的转接头4一端开设对接孔一41和对接孔二42,其中:对接孔一41与安装座9的底部相对接,对接孔二42与充气腔23相对接,如图19、图20所示,与管头1相连接的转接头4一端开设圆孔一43和圆孔二44,其中:圆孔一43与对接孔一41相贯通,且圆孔一43与管头1内部的出药腔11相对应,圆孔二44与对接孔二42相贯通,圆孔二44与第一气囊7的气孔相对应,且第一气囊7的气孔密封连接在圆孔二44的外周;在对患者脑室注入药液时,药液从注药管31注入,经注药腔21后进入内腔一91中,再从内腔一91中依次进入对接孔一41、圆孔一43后流入管头1处,再从管头1的出药口6进入患者脑室内,在需要对第一气囊7充气时,气体从充气管33经充气腔23进入对接孔二42,再从对接孔二42经圆孔二44后进入第一气囊7内,使得第一气囊7充气鼓起,进而对抽吸脑脊液样本时的引流口6处起到牵制作用,使得引流口6脱离患者脑室壁避免造成出血损伤。

实施例4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脑室引流与注药的多腔管集合了引流(或抽吸)与注药的多重功能,具体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单独用于引流、抽吸或注药,也可对部分患者综合使用,不仅增加了实用性,而且可对需要综合应用的患者而言,可免于多次插拔管对其造成的痛苦和创伤,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在使用时,将管头1从患者的侧脑室的穿刺处插入(深度6~8cm),当对患者进行脑脊液的引流操作时,在引流管32处连接引流袋,因患者颅内压力过高,脑脊液会自动从引流口6进入内腔二92中,流向单向活瓣二82,此时由于注药腔21一侧无压力,第二气囊7的气体被挤压至注药腔21一侧,使得注药腔21与内腔一91相通处被完全堵塞,此时,引流液体的冲击力使得闭合的大活瓣二821和小活瓣二822向相反方向打开后,依次经内腔二92、引流腔22、引流管32进入引流袋之内,此过程为患者的脑脊液自主流出的过程;

当对患者脑室内注入药液时,拔出密封塞311,从注药管31的管口处注入药液,药液经注药腔21进入内腔一91时对第二气囊7产生挤压,使得第二气囊7中的气体进入引流腔22的一侧,将引流腔22与内腔二92相通处完全堵塞,与此同时,第二气囊7对大活瓣二821产生压力,使得大活瓣二821与大活瓣一811始终保持闭合状态,避免药液从引流的通道流出,药液从内腔一91流至单向活瓣一81处时,对大活瓣一811和小活瓣一812的冲击力使得两者向相反方向打开,而后药液向下流至对接孔一41、圆孔一43后,进入管头1的出药腔11,再从出药口5进入患者的脑室内;

在对患者进行抽吸脑脊液样本时,先从充气管33处向第一气囊7中充气,再在引流管32口处连接负压设备,对患者脑脊液进行抽吸,抽吸的脑脊液流动方向与引流过程的相同,均是从引流口6进入内腔二92中,流向单向活瓣二82,液体的冲击力使得闭合的大活瓣二821和小活瓣二822向相反方向打开后,依次经内腔二92、引流腔22、引流管32进入引流袋之内,但不同的是,在抽吸脑脊液样本过程中,是通过人为施加外力操作,脑脊液的流出为被动流出过程。

值得说明的是,当对患者进行注药操作和引流操作时,不需要对第一气囊7中充气;本发明具有脑脊液引流、脑脊液抽样和向患者脑室内注药三大功能,且在对患者进行抽吸脑脊液样本时,此时由于施加外力抽吸,为了避免引流口紧贴在患者脑室壁处造成的阻塞或强吸出血,可以向第一气囊7中充气使得引流口6与脑室壁相脱离,使抽吸脑脊液过程中不会造成患者脑室壁的损伤,同时,配合单向活瓣一81、单向活瓣二82和第二气囊83,使注药过程和引流(或抽吸)过程的通道均为互不影响的单向流动,同时,单向活瓣一81的设置只允许脑脊液从脑室向颅外引流,不允许引流出的脑脊液反流入脑室内,能够有效避免因脑脊液反流引发的细菌感染的情况发生;此外,抽取样本后将第一气囊7内的气体释放,恢复其原始状态,以防阻碍脑室内脑脊液的流动。

以上显示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5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