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吸入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吸入装置

本申请是2021年04月20日提交的申请名称为“吸入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CN202110425876.0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入装置。

背景技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有害气体以及有害颗粒造成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

目前,肺部吸入给药和鼻部吸入给药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有效疗法,具有靶向、高效、速效、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此外,肺部或鼻部吸入给药常常用于诸如流行性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在医药领域,通常使用用于传送医药化合物的吸入装置来对使用者进行肺部或鼻部吸入给药。用于传送医药化合物的吸入装置内含医药化合物,使用者利用吸气气流带动医药化合物进入气道内,以使医药化合物作用于气道以及肺部。

现有的吸入装置虽然结构比较简单,但是普遍存在着粉末递送量不稳定、粉末易残留、密封性差(例如,粉末在潮湿环境下易受潮)、设计不够人性化、组装工艺复杂等问题。其中,粉末递送量不稳定和粉末易残留均会导致给药量不足,从而使得粉末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此外,吸入装置内的粉末残留还会对吸入装置造成污染,从而对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危害。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吸入装置,以在简化制造和组装工艺并降低制造和组装成本的同时,实现简单、可靠、安全、稳定且有效地给药。

根据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吸入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吸入粉末的通道;容纳舱,所述容纳舱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包括用于与所述通道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通道保持对准;以及间隔件,所述间隔件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容纳舱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间隔件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开口与所述通道之间而封闭所述容纳舱的所述开口,使所述开口与所述通道不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间隔件露出所述容纳舱的所述开口,使所述开口与所述通道连通。

在本申请中,吸入装置仅包括壳体、间隔件以及容纳舱,容纳舱的开口与通道始终保持对准,并且通过简单移动间隔件就可实现开口的密封以及开口与通道的连通。这一方面可以简化吸入装置的操作、简化制造和组装工艺并降低制造和组装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开口与通道的保持对准,可以增加容纳舱的位置的稳定性,以便促进粉末递送,增加粉末递送稳定性,从而实现稳定、可靠、安全且有效地给药。此外,通过间隔件封闭容纳舱,还可以增加容纳舱的密封性,从而实现安全且有效地给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中:

图1A和图1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处于不同状态的吸入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吸入装置的分解图;

图3A示出了图1A中的吸入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3B示出了图1B中的吸入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容纳舱的示意图;

图5A示出了图1A的吸入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5B示出了图5A中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6A示出了图1B中的吸入装置的另一纵向剖视图;

图6B示出了图6A中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图7示出了图1A的吸入装置的俯视图;

图8示出了图2中的间隔件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3A中的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示意性实施例的吸入装置的示意图;

图11A示出了图10的吸入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其中,间隔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11B示出了图10的吸入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其中,间隔件已拔出;

图12示出了图10的吸入装置的分解图;

图13示出了图12中的容纳舱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0中的吸入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15示出了图10中的吸入装置的俯视图;

图16示出了图12中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17A示出了图10中的吸入装置的另一纵向剖视图,其中,间隔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17B示出了图17A中区域d的放大图;

图18A示出了图10中的吸入装置的另一纵向剖视图,其中,间隔件已拔出;

图18B示出了图18A中的区域e的放大图;

图19示出了图12中的间隔件的示意图;

图20A示出了图10中的吸入装置的又一纵向剖视图;

图20B示出了图20A中的区域f的放大图;以及

图21示出了图10中的处于另一状态的吸入装置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类似的特征。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表示部件参数、技术效果等的所有数字在任何情况下均应理解为由术语“大约”或“大致”修饰。因此,除非有相反的指示,否则以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列出的数字参数是近似值。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可以根据通过本申请寻求获得的期望性质和效果而变化,应根据有效数字位数和常规舍入方法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方式来解释每个数值参数。

在本申请中,对各种所述示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示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表明,如果不特意限定要素的数量,则该要素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涵盖所列出的项目中的任何一个以及全部可能的组合方式。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吸入装置可分为三大类,包括储库型粉末吸入器、多剂量型粉末吸入器以及单剂量型粉末吸入器。其中,储库型粉末吸入器包括用于存储粉末的储库以及可定量的部件,其在每次致动时从储库分离出定量的粉末,该粉末通过吸入通道被吸入使用者体内。此类粉末吸入器存在粉末递送量不稳定、密封性差以及粉末易残留等缺点。多剂量型粉末吸入器包括用于储存粉末的多个泡罩以及布置有泡罩的泡罩带,其在每次致动时刺破一个泡罩,泡罩中的粉末通过吸入通道被吸入使用者体内。此类粉末吸入器具有重复性差(不同泡罩中的粉末递送到使用者体内存在差异)、粉末易残留等缺点。单剂量型粉末吸入器的粉末储存在各个胶囊中,使用者在使用时需要将胶囊放入粉末吸入器的胶囊室中,按动按钮刺破胶囊以使得粉末通过吸入通道被吸入使用者体内。此类粉末吸入器存在可靠性差(例如,刺破部件可能与按钮部件脱离)、难以清理、操作复杂、组装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不良率高等缺点。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着一种具有粉末隔室的干粉吸入器,其包括吸入器本体以及多个粉末隔室。其中,多个粉末隔室可相对于吸入器本体移动,在未使用状态时,多个粉末隔室相对于吸入器本体的吸入通道偏离,在使用状态时,使用者可移动多个粉末隔室以使得其中一个粉末隔室的开口与吸入器本体的吸入通道对准连通以便于通过吸入通道吸入粉末隔室内的粉末。这种干粉吸入器需要通过使用者手动推动粉末隔室才能使得粉末隔室的开口与吸入通道对准,也就是说,需要凭用户的手感来确认粉末隔室是否与吸入通道对准连通,这样手动对准的方式无法保证粉末隔室与吸入通道的相对位置的准确性。如果粉末隔室与吸入通道无法有效对准,将影响给药时干粉吸入器内部的流动阻力。流动阻力表征吸入装置内的空气的流动情况,会影响使用者在吸入粉末时的粉末的分散情况、吸入的粉末的量以及粉末的残留量等,从而影响给药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本申请中,吸入装置仅包括壳体、间隔件以及容纳舱,容纳舱的开口与通道始终保持对准,并且通过简单移动间隔件就可实现开口的密封以及开口与通道的连通。在一方面,这可以简化吸入装置的操作、简化制造和组装工艺并降低制造和组装成本。在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吸入装置的容纳舱的开口与壳体的通道的始终保持对准,以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时无需通过移动容纳舱来使得二者对准连通,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容纳舱与通道位置不稳定且难以对准的问题。也就是说,上述结构增加了容纳舱的位置的稳定性,促进了粉末的递送,并且增加了粉末递送稳定性,从而实现稳定、可靠、安全且有效地给药。此外,通过间隔件封闭容纳舱,还可以增加容纳舱的密封性,从而实现安全且有效地给药。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吸入装置。

图1A和图1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处于不同状态的吸入装置1000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吸入装置1000的分解图;

图3A示出了图1A中的吸入装置1000的纵向剖视图;图3B示出了图1B中的吸入装置1000的纵向剖视图。如图1A、图1B和图2所示,吸入装置1000包括壳体1、容纳舱2以及间隔件3。如图3A和3B所示,壳体1包括用于吸入粉末的通道11。容纳舱2设置在壳体1内,并且包括用于与通道11连通的开口21,开口21与通道11保持对准。间隔件3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容纳舱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如图3A所示,在第一位置中,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位于开口21与通道11之间而封闭容纳舱2的开口21,使开口21与通道11不连通。如图3B所示,在第二位置中,间隔件3露出容纳舱2的开口21,使开口21与通道11连通。通过上述结构特征,不仅可以简化制造和组装工艺并降低制造和组装成本,而且可以实现简单、可靠、安全、稳定且有效地给药。

在未使用时,当间隔件3处于第一位置时,间隔件3封闭容纳舱2的开口21,使得开口21中的粉末无法通过通道11被吸入。在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将处于第一位置的间隔件3相对于容纳舱2移动到第二位置,从而露出容纳舱2的开口21,使得开口21与通道11连通。此时,使用者可对壳体1的嘴口12施加吸力,以使容纳舱2中的粉末穿过通道11到达使用者体内。

在此,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图2中示出的开口21和通道11的横截面都是圆形的,但是应理解,开口21和通道11的横截面还可以设置为椭圆形、方形等,并且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当开口21的横截面是圆形时,开口21的直径可以设置为4mm~6mm,以在吸入装置内部形成良好的空气流动,增加吸入时药粉的分散性,从而降低药粉残留,提高给药效果。在一些示例中,开口21的横截面可以与通道11的横截面具有不同形状。此外,虽然图2中示出的开口21和通道11的纵截面都是圆柱形的,但是应理解,开口21和通道11的纵截面也可以是朝向嘴口12逐渐张开的梯形、漏斗形等,并且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开口21和通道11的纵截面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容纳舱2的开口21与壳体1的通道11的对准可以是完全对准(即,开口21的轴线与通道11的轴线完全对齐),也可以是偏离地对准(即,开口21的轴线与通道11的轴线略微偏离地对齐)。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舱2被配置为相对于壳体1保持固定。如图3A和图3B,不论间隔件3处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二位置,容纳舱2均相对于壳体1保持静止。此时,仅通过移动间隔件3就可实现开口21的封闭以及开口21与通道11的连通。这样可以不仅增加容纳舱2的稳定性,还可以实现开口21与通道11较为精确的对准,以便促进粉末递送,增加粉末递送稳定性,从而实现可靠、安全、稳定且有效地给药。

图4是图2中的容纳舱2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了增加容纳舱2与间隔件3之间的封闭性,可以在容纳舱2的朝向间隔件3的表面上设有围绕开口21的第一肋22,用于贴靠间隔件3的表面。第一肋22的形状可以为环形,但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直线形。通过设置第一肋22,可将容纳舱2与间隔件3的面接触转变为线接触,一方面可以促进处于第一位置的间隔件3对于容纳舱2的开口21的密封以避免粉末受潮,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处于第二位置的间隔件3与开口21之间的封闭性,以促进粉末的吸入,避免粉末在吸入过程中泄漏,从而促进粉末递送,增加粉末递送稳定性。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肋22可由刚性材料制成。替代地,第一肋22还可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肋可以增加处于间隔件3与开口21之间的密封性和封闭性。替代或附加地,可在容纳舱2的开口21所在的表面上和间隔件3的朝向开口21的表面的至少一者上设置密封圈,从而进一步增加间隔件3与开口21之间的密封性和封闭性。

图5A是图1A的吸入装置1000的横向剖视图;图5B是图5A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为了保持容纳舱2与壳体1之间的相对固定,可在容纳舱2与壳体1之间设置卡扣结构4。如图5A和图5B所示,卡扣结构4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1的内侧面上的第一凸部17以及设置在容纳舱2的外侧面上的与该第一凸部17彼此抵靠的的凸部26,以限制容纳舱2与壳体1的相对运动,从而避免间隔件3的移动以及意外(例如,掉落等)情况下影响开口21与通道11之间的对准。如图6A和图6B所示,卡扣结构4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容纳舱2的外侧面上的第二凸部27,用于抵靠在壳体1的内侧面上,以限制容纳舱2与壳体1的相对运动。

返回参考图3A和图3B,壳体1还可包括用于将空气引入壳体1内部的第一进气口13,相应地,容纳舱2还包括用于将空气引入容纳舱2内部的第二进气口23,第二进气口23设置在容纳舱2的与开口21相对的一侧。第一进气口13与第二进气口23保持对准,从而促进空气顺利进入容纳舱2内。当间隔件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进气口13与第二进气口23连通,以使得使用者在对嘴口12施加吸入力时在吸入装置1000内形成空气流通,从而使粉末能够顺利穿过通道11以到达使用者的体内。第一进气口13可设置为较大的通孔,从而促进空气流入壳体1内部。第二进气口23可设计成非常狭窄的缝隙,用以防止粉末在粉末填充期间泄漏。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进气口23的长可以设置为1mm~3mm,优选为1.9mm~2.1mm。替代或附加地,第二进气口23的宽可以设置为0.1mm~0.8mm,优选为0.2mm~0.4mm。通过设置特定的第二进气口23的尺寸,可以在吸入粉末时控制气流的进入量以在吸入装置内部形成良好的空气流动(即,形成一定的流动阻力),以增加药粉的分散性,从而降低药粉残留,提高给药效果。第二进气口23的横截面可设置为狭窄的椭圆形(如从图5A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圆形、方形等。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进气口23还可设计成朝向容纳舱2内部张开的漏斗形状,即,第二进气口23的壁开始是平行的,随后逐渐向外张开。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进气口23的壁的张开角度(即,纵截面中的第二进气口23的向外张开的壁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可以设置为40°~180°,优选为55°~65°。具有特定张开角度的漏斗形状的第二进气口23不仅可以更好地使得粉末堵塞漏斗,从而防止粉末从第二进气口23泄漏出去,而且有助于在吸入粉末时控制气流的进入量以在吸入装置内部形成良好的空气流动,从而避免粉末的不良残留,提高给药效果。此外,虽然图3A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二进气口23,但是应理解,容纳舱2还可设置多个第二进气口23(例如,2个、3个、4个等)。相应地,壳体1也可设置与多个第二进气口23对应的一个第一进气口13,或者与多个第二进气口23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进气口13。

为了进一步促进吸入装置1000内部的空气流通,可以在壳体1的通道11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14(如从图6A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使得在使用者吸入容纳舱2内的粉末时,更多的空气将穿过该至少一个通孔14补充到吸入气流中,从而便于使用者吸入,并且促进粉末的撞击或雾化。

此外,壳体1的通道11可在与间隔件3相对的一侧设置有较小的孔口111,以使得在吸入粉末的过程中保持较少量的粉末通过,从而促进粉末的撞击或雾化。如图3A和图3B所示,该孔口111可设计为朝向通道11张开的漏斗形状,即,孔口111的壁开始是平行的,随后逐渐向外张开。在一些示例中,孔口111的壁的张开角度(即,纵截面中的孔口111的向外张开的壁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可以设置为70°~120°,优选为85°~95°。具有特定张开角度的漏斗形状的孔口111不仅使得在吸入粉末的过程中保持较少量的粉末通过,从而促进粉末的撞击或雾化,而且有助于在吸入装置内形成一定的流动阻力,增加药粉的分散性,从而降低药粉残留并且提高给药效果。替代或附加地,该孔口111的横截面可设计为椭圆形(如从图7可以清楚地看到)、圆形或方形等。在一些示例中,椭圆形的孔口111的长可以设置为2mm~4mm,优选为2.8mm~3.2mm。替代或附加地,椭圆形的孔口111的宽可以设置为0.1mm~1.5mm,优选为0.5mm~0.7mm。狭长状的孔口111可以使得在吸入粉末的过程中保持较少量的粉末通过,从而促进粉末的撞击或雾化,并且使得吸入粉末时在吸入装置内形成一定的流动阻力,增加药粉的分散性,从而降低药粉残留并提高给药效果。虽然图3A和图3B中仅示出了一个孔口111,但是应理解,通道11还可以设置多个孔口111,例如,2个、3个、4个等。

在一些示例中,通过上述第二进气口23和孔口111的各项尺寸(长、宽以及张开角度等)中的一项或多项的设计,可以使得在吸入装置内部的气流流速在2KP(千帕)的吸入压强时达到22升/分钟~28升/分钟,在4KP的吸入压强时达到34升/分钟~40升/分钟,在6KP的吸入压强时达到42升/分钟~48升/分钟,以实现具有不同吸入力的使用者都能较好地吸入该吸入装置内部的粉末,以增加吸入装置给药的稳定性,并且确保特定粉末的分散性,从而保证给药的效果。其中,单位“升/分钟”表征每分钟吸入装置内流过的气流的体积。吸入压强表征使用者在使用吸入装置时的吸入力的大小。

图8示出了图2中的间隔件3的示意图。间隔件3被配置为相对于容纳舱2在与开口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以便于使用者移动间隔件3。在此应理解,间隔件3也可被配置为可相对于容纳舱2斜向上或者斜向下方移动。此外,如图8、图3A和图3B所示,间隔件3可包括位于通道11与开口21之间的第一部分31。在第一部分31中设有第一通孔311,并且当间隔件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通孔311与开口21以及通道11对准。其中,上述对准可以是完全对准,也可以具有偏差地对准。

在此,应注意的是,虽然图8中示出的第一通孔311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但是应理解,第一通孔311的横截面还可以是椭圆形、方形等,并且本申请不限于此。此外,第一通孔311的大小可以与容纳舱2的开口21的大小相同,也可以小于开口21,或者大于开口21。通过设置第一通孔311的大小与开口21的大小的关系,可以使得在吸入装置内部形成一定的流动阻力。优选地,第一通孔311的大小大于或等于开口21的大小。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粉末顺利通过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而且使得在吸入时吸入装置内部形成良好的空气流动,增加吸入时粉末的分散性,从而降低粉末残留,提高给药效果。在一些示例中,当第一通孔311和开口21的横截面为圆形时,第一通孔31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开口21的靠近第一通孔311处的直径。

如图8所示,间隔件3还可包括第二部分32。第二部分32位于容纳舱2的第二进气口23和壳体1的第一进气口13之间。如图3A所示,在间隔件3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部分32位于第一进气口13和第二进气口23之间且封闭第二进气口23。如图3B所示,在间隔件3处于第二位置中,第二部分32露出第二进气口23,以使得第二进气口23与第一进气口13连通。在第二部分32中设有第二通孔321,并且当间隔件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通孔321与第一进气口13以及第二进气口23对准,从而使得第一进气口13与第二进气口23连通。其中,上述对准可以是完全对准,也可以具有偏差地对准。

通过设置在通道11与开口21之间的第一部分31和设置在第一进气口13和第二进气口23之间的第二部分32,使得通过移动间隔件3就可实现开口21的密封以及开口21的连通,从而使得容纳舱2可以相对于壳体1保持固定,以便增加容纳舱2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间隔件3、容纳舱2以及壳体1的尺寸关系,以使得壳体1与容纳舱2以及间隔件3之间过盈配合,从而使得间隔件3紧紧贴靠在容纳舱2上,密封容纳舱2的开口21。例如,容纳舱2的高度H1、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的高度H2以及第二部分32的高度H3之和大于或等于壳体1的用于容纳间隔件3和容纳舱2的腔体18(如图2所示)的高度H4(如图3A所示),即,H1+H2+H3≥H4,以实现壳体1与间隔件3和容纳舱2之间的过盈配合,从而更好地密封容纳舱2的开口。

间隔件3还可包括连接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的第三部分33,用于在间隔件3处于第二位置时抵靠在容纳舱2的外表面,从而确保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通孔311与开口21以及通道11的对准,第二通孔321与第一进气口13以及第二进气口23对准。此外,第三部分33还便于使用者按压间隔件3,从而简化吸入装置1000的操作。

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沿着间隔件3的移动方向D(如图3A和图3B所示)按压间隔件3,从而使得第一通孔311与开口21以及通道11的对准,第二通孔321与第一进气口13以及第二进气口23对准。此时,开口21与通道11连通,并且第一进气口13与第二进气口23连通,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嘴口12将容纳舱2的开口21中的粉末通过通道11吸入体内。

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图8中示出的第一通孔311和第二通孔321分别设置在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的施力侧附近。这样可以通过按压来使得间隔件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便于使用者对吸入装置1000施力。但是应理解,第一通孔311和/或第二通孔321也可远离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的施力侧设置,从而使用者可通过施加拉力来使得间隔件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在此,还应当注意的是,间隔件3的第二部分3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省略。此时,可以通过壳体1的内侧面封闭第二进气口23。此外,在间隔件3包括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时,间隔件3的第三部分33也可以省略。此时,可以通过分别移动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来使得开口21与通道11连通。

此外,还应当注意的是,第一部分31的第一通孔311可以省略。此时,可以通过将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拔出以露出容纳舱2的开口21。同样地,第二部分32的第二通孔321也可以省略,同样通过将间隔件3的第二部分32拔出以使得第一进气口13与第二进气口23连通。

继续参考图8,为了增加通道11与间隔件3之间的封闭性,可在间隔件3的朝向壳体1的内侧面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肋34,用于贴靠壳体1的内侧面。第二肋22的形状可以为环形,但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直线形。环形的第二肋34可以围绕第一通孔311设置,直线形的第二肋34可以沿着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边缘设置。通过设置第二肋34,可将通道11与间隔件3的面接触转变为线接触,可以增加处于第二位置的间隔件3与壳体1的通道11之间的封闭性,从而促进粉末的吸入,且避免粉末在吸入过程中泄漏。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肋34可由刚性材料制成。替代地,第二肋34还可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肋可以增加处于第二位置的间隔件3与通道11之间的封闭性。替代或附加地,可在第一部分31的朝向通道11的表面和壳体1的相应的内侧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密封圈,从而进一步增加间隔件3与通道11之间的封闭性。

图9示出了图3A中的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如图9、图3A和图3B所示,为了防止间隔件3在意外的情况下移动,从而导致装置失效,可在间隔件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35,在壳体1的内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凹槽35相配合的第一凸起15,并且当间隔件3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凸起15容纳在相应的第一凹槽35内,当间隔件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凸起15布置在第一凹槽35外。在一些示例中,当间隔件3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凸起15与第一凹槽35彼此配合,此时,第一凸起15和第一凹槽35的配合关系可设置为在第一凸起15的顶面与第一凹槽35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以降低第一凸起15的顶面和第一凹槽35的底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启动吸入装置时的对间隔件3的按压力。如图3A所示,当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35时,相应地,在壳体1的与第一部分31相对的内侧面和与第二部分32相对的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15。此时,两个第一凸起15的顶面的垂直距离W1大于两个第一凹槽35的底面的垂直距离W2。在此,应注意的是,虽然图3A中示出了2个第一凹槽35,分别设置在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上,但是应理解,可以设置1个、3个或4个等第一凹槽35,其设置在间隔件3的第一部分31上,或者间隔件3的第二部分32上,或者分别设置在两者上,并且本申请不限于此。相应地,可以设置与第一凹槽35数量相对应的第一凸起15(例如,1个、3个、4个等),与第一凹槽35一一对应。此外,也可并排设置多个第一凸起15,容纳在一个长条状的第一凹槽35内。替代或附加地,如图2所示,也可以设置长条状的第一凸起15,容纳在长条状的第一凹槽35内。附加或替代地,第一凸起15也可设置在间隔件3上,相应地,第一凹槽35也可设置在壳体1的内侧面或者容纳舱2的外表面上。

在第一凹槽35靠近间隔件3的施力侧布置时,第一凸起15的与容纳舱2相对的第一侧面151设置为与间隔件3的移动方向D垂直,以使得第一凸起15可通过直卡合面挡住间隔件3,从而防止间隔件3朝向非按压方向(即,移动方向D的相反方向)运动而导致失效。相应地,第一凸起15的与第一侧面151相对的第二侧面152设置为朝着间隔件3的移动方向D倾斜,也就是说,沿着移动方向D,第一凸起15的第二侧面152的高度逐渐升高。相应地,第一凹槽35的形状与第一凸起15相匹配。这一方面便于将间隔件3朝着容纳舱2(即,沿着移动方向D)按压,另一方面防止在意外情况下(例如:跌落、运输等条件下)触发吸入装置1000,从而导致吸入装置1000失效。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示意性实施例的吸入装置2000的示意图;图11A示出了图10的吸入装置2000的纵向剖视图,其中,间隔件3a处于第一位置;图11B示出了图10的吸入装置2000的纵向剖视图,其中,间隔件3a已拔出。如图10至图12所示,吸入装置2000包括壳体1a、容纳舱2a以及间隔件3a;图12示出了图10的吸入装置1000的分解图。其中,与图1A中的实施例相同的是,壳体1a也包括用于吸入粉末的通道11a。容纳舱2a设置在壳体1a内,并且包括用于与通道11a连通的开口21a,开口21a与通道11a保持对准。间隔件3a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容纳舱2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如图11A所示,在间隔件3a处于第一位置时,间隔件3a的第一部分31a位于开口21a与通道11a之间而封闭容纳舱2a的开口21a,使开口21a与通道11a不连通。如图11B所示,在间隔件3a处于第二位置中,间隔件3a露出容纳舱2a的开口21a,使开口21a与通道11a连通。通过上述结构特征,不仅可以简化制造和组装工艺并降低制造和组装成本,而且可以实现简单、可靠、安全、稳定且有效地给药。

在此,应注意的是,容纳舱2a的开口21a的横截面可设计为圆形的(如图12所示)。替代地,开口21a的横截面还可以设置为椭圆形、方形等。此外,容纳舱2a的开口21a纵截面可设计为圆柱形(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梯形、漏斗形等。另外,壳体1a的通道11a的纵截面也可以是朝向嘴口12a逐渐张开的梯形。替代地,通道11a的纵截面可设计为圆柱形、漏斗形等。壳体1a的通道11a的横截面可设计为圆形的(如图12所示)、椭圆形、方形等。在此应注意,通道11a和开口21a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样地,通道11a和开口21a的纵截面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容纳舱2a的开口21a与壳体1a的通道11a的对准,可以是完全对准(即,开口21a的轴线与通道11a的轴线完全对齐),也可以是偏离地对准(即,开口21a的轴线与通道11a的轴线略微偏离地对齐)。

继续参考图11A和图11B,容纳舱2a还包括用于将空气引入容纳舱2a内部的第二进气口23a,第二进气口23a设置在容纳舱2a的与开口21a相对的一侧。第二进气口23a可设计成非常狭窄的缝隙,用以防止粉末在粉末填充期间泄漏。第二进气口23a的横截面可设置为狭窄的椭圆形、圆形、方形等。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第二进气口23a还可设计成朝向容纳舱2a内部张开的漏斗形状,即,第二进气口23a的壁开始是平行的,随后逐渐向外张开。漏斗形状的第二进气口23a可以使得粉末堵塞漏斗,从而防止粉末从第二进气口23a泄漏出去。此外,虽然图11A和图11B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二进气口23a,但是应理解,容纳舱2a还可设置多个第二进气口23a(例如,2个、3个、4个等)。

图13示出了图12中的容纳舱2a的示意图。为了增加容纳舱2a与间隔件3a之间的封闭性,可在容纳舱2a的朝向间隔件3a的表面上设有围绕开口21a的第一肋22a,用于贴靠间隔件3a的表面。第一肋22a的形状可以为环形,但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直线形。通过设置第一肋22a,可将容纳舱2a与间隔件3a的面接触转变为线接触,一方面可以促进处于第一位置的间隔件3a对于容纳舱2a的开口21a的密封以避免粉末受潮,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开口21a与通道11a之间的封闭性,以促进粉末的吸入,避免粉末在吸入过程中泄漏,从而促进粉末递送,增加粉末递送稳定性。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肋22a可由刚性材料制成。替代地,第一肋22a还可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肋可以增加处于第一位置的间隔件3a与开口21a之间的密封性以及开口21a与通道11a之间的封闭性。替代或附加地,可在容纳舱2a的朝向间隔件3a的表面上设置密封圈,从而进一步增加间隔件3a与开口21a之间的密封性以及开口21a与通道11a之间的封闭性。

图14示出了图10中的吸入装置2000的横向剖视图。如图14所示,为了保持容纳舱2a与壳体1a在径向上相对固定,可在容纳舱2a与壳体1a之间设置卡扣结构4a。如图14所示,卡扣结构4a可以是分别设置在容纳舱2a的外侧面与壳体1a的内侧面上的至少一对彼此抵靠的凸部。容纳舱2a上的第三凸部26a顺着移动方向E抵靠在壳体1a的第四凸部17a上,以避免间隔件3a在沿移动方向E拉动的过程中带动容纳舱2a运动,从而影响开口21a与通道11a之间的对准。第三凸部26a可以是沿着容纳舱2a的高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凸部,第四凸部17a可以是在一直线上排列的多个较短的凸部(如从图16和图20A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替代地,第三凸部26a也可以是在一直线上排列的多个较短的凸部,第四凸部17a可以是一个较长的凸部。并且应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此。此外,还可以在容纳舱2a的相对的外侧面上设置多个第三凸部26a,相应地,在壳体1a的内侧面上设置与该多个第三凸部26a相对应的多个第四凸部17a。但是应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此。

图15示出了图10中的吸入装置2000的俯视图。如图15所示,壳体1a的通道11a可在与间隔件3a相对的一侧设置有较小的孔口111a,以使得在吸入粉末的过程中保持较少量的粉末通过,从而促进粉末的撞击或雾化。孔口111a的特征与图1的吸入装置中的孔口111的特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吸入装置2000内部的空气流通,可以在壳体1a的包围通道11a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以使得在使用者吸入容纳舱2a内的粉末时,更多的空气将穿过该至少一个通孔补充到吸入气流中,从而便于使用者吸入,并且促进粉末的撞击或雾化。

图16示出了图12中的壳体1a的示意图;图17A示出了图10中的吸入装置2000的另一纵向剖视图,其中,间隔件3a处于第一位置;图17B示出了图17A中区域d的放大图;图18A示出了图10中的吸入装置2000的另一纵向剖视图,其中,间隔件3a已拔出;图18B示出了图18A中的区域e的放大图。如图16至图18B所示,还可在壳体1a的内侧面上设有弹性件16(从图16可以清晰地看到)。当间隔件3a处于第一位置时,弹性件16被压在容纳舱2a与壳体1a之间(如图17A和17B所示)。此时,由间隔件3a封闭容纳舱2a的开口21a,并且由壳体1a的内侧面封闭容纳舱2a的第二进气口23a。当间隔件23a处于第二位置时,弹性件16将容纳舱2a偏置抵靠通道11a(如图18A和图18B所示)。此时,容纳舱2a距离壳体1a的弹性件16具有一定的距离,以形成供空气进入壳体1a内部的侧开口,即第一进气口13a。由此,形成了容纳舱2a的第二进气口23a与第一进气口13a的连通,以使得使用者在对嘴口12a施加吸入力时在吸入装置内形成空气流通,从而使粉末能够顺利穿过通道11a到达使用者的体内。

图19是图12中的间隔件3a的示意图;图20A是图10中的吸入装置的又一纵向剖视图;图20B是图20A中的区域f的放大图。如图19至图20B所示,间隔件3a被配置为相对于容纳舱2a在与开口21a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以便于使用者移动间隔件3a。在此应理解,间隔件3a也可被配置为可相对于容纳舱2a斜向上或者斜向下方移动。为了防止间隔件3a在意外的情况下移动,从而导致装置失效,可在间隔件3a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35a(例如,1个、2个、3个等),在容纳舱2a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二凸起35a相配合的第二凹槽24,并且当间隔件3a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凸起35a容纳在相应的第二凹槽24内,当间隔件3a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凸起35a布置在第二凹槽24外。在一些示例中,可以设置与第二凹槽24数量相对应的第二凸起35a,使得第二凸起35a与第二凹槽24一一对应。此外,也可并排设置多个第二凸起35a,容纳在一个长条状的第二凹槽35a内。替代或附加地,也可以设置长条状的第二凸起35a,容纳在长条状的第二凹槽24内。替代或附加地,第二凸起35a还可设置在容纳舱2a的外表面或者壳体1a内表面上,相应地,第二凹槽24还可设置在间隔件3a的表面上。

在第二凹槽24靠近间隔件3a的施力侧布置时,第二凹槽24的与处于第一位置的间隔件3a相对的第三侧面241的设置为朝着间隔件3a的移动方向E倾斜,也就是说,第三侧面241的深度沿着移动方向E逐渐降低。相应地,第二凸起35a的形状与第二凹槽24相匹配。这一方面便于将间隔件3a从容纳舱2a(即,沿着移动方向E)拔出,另一方面防止在意外情况下(例如:跌落、运输等条件下)触发吸入装置2000,从而导致吸入装置2000失效。此外,第二凹槽24的与第三侧面241相对的第四侧面242设置为与间隔件3a的移动方面E垂直,以使得第二凹槽24可通过直卡合面挡住间隔件3a,从而防止间隔件3a朝向非拔出方向(即,非移动方向Aa)运动而导致吸入装置2000失效。

间隔件3a还可包括与第一部分31a旋转连接的手持部32a,以便于使用者移动间隔件3a。在间隔件3a处于第一位置时,间隔件3a的第一部分31a位于容纳舱2a的开口21a与壳体1a的通道11a之间,并且手持部32a竖直向下布置,如图21所示。

在此,应当注意的是,间隔件3a的手持部32a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省略。此时,可在间隔件3a的第一部分31a的施力侧设置用于手持的凸部。

在常规状态中,间隔件3a处于第一位置,位于容纳舱2a的开口21a与壳体1a的通道11a之间,以封闭开口21a,并使得弹性件16被压在容纳舱2a与壳体1a之间。在使用时,使用者将竖直向下的间隔件3a旋转到水平位置(如图21所示),然后将间隔件3a沿着移动方向E从开口21a与通道11a之间拔出。此时,弹性件16弹起以将容纳舱2a偏置抵靠壳体1a的通道11a,从而使得开口21a与通道11a连通。此时,偏置的容纳舱2a使得壳体1a形成侧开口(即,第一进气口13a),以使得第一进气口13a与第二进气口23a连通,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嘴口12a将容纳舱2a的开口21a中的粉末通过通道11a吸入体内。

在此,应注意的是,根据本申请的吸入装置1000和2000中的部分部件和特征可以省略、或者可以彼此等效替代或附加。例如,吸入装置1000的间隔件3可以替换吸入装置2000的间隔件3a;吸入装置2000中的弹簧件16可以附加到吸入装置1000上;吸入装置2000上的卡扣结构4a可以与吸入装置1000上的卡扣结构4彼此替代等。又如,吸入装置1000中的第二进气口23、孔口111以及开口21的形状和尺寸特征可以分别附加到吸入装置2000的第二进气口23a、孔口111a以及开口21a上;吸入装置1000中的第一凸起15和第一凹槽35的配合关系可以附加到第二凸起35a和第二凹槽24的配合关系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或示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实施例或示例中的各种要素可以被省略或者可由其等同要素替代。此外,可以通过不同于本申请中描述的次序来执行各步骤。进一步地,可以以各种方式组合实施例或示例中的各种要素。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演进,在此描述的很多要素可以由本申请之后出现的等同要素进行替换。

技术分类

0612011657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