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经内镜活检孔道的内镜下缝合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经内镜活检孔道的内镜下缝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经内镜活检孔道的内镜下缝合系统。

背景技术

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是由于腹腔或者胸腔内空间的限制,微创手术器械必然是比较小的且较长的,才可实现精确的操作。在微创腹腔手术中操作难度相对大的无疑是缝合。缝合过程主要会用到内窥镜、缝合针、倒刺线和持针器等医疗器械。

在缝合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就是现有内镜下缝合技术中的缝合针弯曲曲度较大,这类缝合针需要置于较粗的内窥镜外套管或者医用透明黏膜吸套才能送入缝合区域,而在操作过程中,不管是外套管还是黏膜吸套都会变相增加内窥镜的直径,这无疑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如有操作不当甚至还会出现缝合针裸露进而刺伤正常消化道组织的情况,这对患者的安全存在巨大的隐患。另外,不管是将缝合针送入消化道管腔还是将缝合针经消化道管腔取出,均需要将内窥镜反复插入患者的消化道,这无疑也会对患者造成一些副损伤和不适感,同时还会延长手术时间;

第二就是现有的持针器只能对缝合针进行夹持,但缝合时经常需要改变缝合针的角度,这时就只能依靠医护人员改变手腕及胳膊的角度来控制持针器整体转动,从而改变缝合针的角度,但人体的关节旋转度有限,并且在长时间的操作下容易造成医护人员的手腕等关节处出现酸痛等不适感,影响后续的缝合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内镜活检孔道的内镜下缝合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经内镜活检孔道的内镜下缝合系统,包括内窥镜,还包括缝合针、套管和持针器,所述套管用以置入所述钳道孔内,其用于辅助所述缝合针置入缝合区域;

所述持针器包括夹持部和操控柄,所述夹持部包括夹爪一和夹爪二,所述操控柄用于控制所述夹爪一和所述夹爪二打开或者关闭,以及所述操控柄用于控制所述夹爪一和所述夹爪二转动,当所述夹爪一和所述夹爪二关闭时,两者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缝合针位于所述空隙内被夹持。

进一步的,所述缝合针具有曲度,所述缝合针的横截面具有尖角,所述缝合针一端连接有倒刺线,所述缝合针牵引所述倒刺线进行缝合。

进一步的,所述缝合针为双头针,所述缝合针的中间设有穿孔,所述倒刺线穿过穿孔后与所述缝合针固定,所述缝合针的两端均可用作头部进行缝合。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的曲度与所述缝合针的曲度相匹配,所述缝合针的曲度为8度~15度。

进一步的,所述夹爪一和所述夹爪二铰接设于连接架端部,所述夹爪一的侧壁上设有凸块,所述夹爪二的表面具有凹槽,所述夹爪一关闭时,其与所述夹爪二呈抱合状态,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所述空隙,所述缝合针被夹持在所述空隙内。

进一步的,所述空隙的两端间距小于其中间间距,所述空隙中具有夹角,夹持所述缝合针时,所述缝合针上的尖角与所述夹角相契合,固定所述缝合针的针尖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操控柄包括把手和外壳,所述把手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把手内部设有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操控柄还包括操作部一和操作部二,所述操作部一用于控制所述夹爪一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操作部二用于控制所述夹爪一和所述夹持爪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部一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一端设有铰接的连杆一和连杆二,所述连杆一一端与所述夹爪一一端铰接,所述夹爪一通过铰接轴一与所述连接架铰接,所述连杆二一端与所述夹爪二一端铰接,所述夹爪二通过铰接轴二与所述连接架铰接,所述调节杆外壁设有转动连接的拨动块,所述拨动块一端延伸至所述把手外侧,所述拨动块位移时带动所述调节杆位移同步位移。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部二包括套筒和转动机构,所述套筒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套筒滑动套设于所述调节杆外壁,所述转动机构控制所述套筒转动时,所述套筒带动所述调节杆同步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环形盘,所述环形盘与所述套筒转动连接,所述环形盘外壁设有齿条,所述齿条与扇形齿轮相啮合,所述扇形齿轮铰接设于所述空腔内部,所述扇形齿轮与拨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拨动杆一端延伸至所述把手外侧,所述套筒外壁开设有曲形槽,所述空腔内部转动设有与所述曲形槽相啮合的导向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将柔性的套管与曲度较小的缝合针配合使用,利用套管的柔性以及缝合针小曲度的特点,可将缝合针经钳道孔送至拟缝合的消化道创面处,可保证缝合针在输送和回收时不与消化道管腔接触,从而完全避免缝合针在输送和回收过程中损伤患者消化道管腔的潜在风险,同时也不需要反复将内窥镜插入患者消化道,可减轻内镜下手术对人体造成的不适感、缩短手术时间、缓解患者的抵触情绪;并且由于柔性套管的设计,本发明不会对钳道孔内壁的涂层产生损伤,避免因该孔道内壁涂层裂缝或破损而导致内镜漏水、漏电的情况出现,实现便捷的将缝合针无损伤的送入消化道内的目的。

2、本发明只需单手即可操控夹爪一和夹爪二的打开和关闭,以及缝合针的转动,省时省力,且无需多次转动手腕等关节处,减少医护人员的手腕等关节处出现酸痛感的情况,提高医护人员操作的流畅度,并且本装置单次控制缝合针转动的角度范围大于医护人员单次依靠手腕带动缝合针转动的角度范围,本装置可单次将缝合针旋转360度,提高其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内窥镜中钳道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缝合针和现有技术的缝合针的对比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尖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持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持针器夹持缝合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持针器关闭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图7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持针器打开时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图9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把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套筒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钳道孔;2、缝合针;3、套管;

4、持针器;401、夹爪一;402、夹爪二;403、空隙;404、尖角;405、倒刺线;406、连接架;407、凸块;408、凹槽;409、夹角;410、把手;411、外壳;412、空腔;413、调节杆;414、连杆一;415、铰接轴一;416、拨动块;417、套筒;418、环形盘;419、齿条;420、扇形齿轮;421、拨动杆;422、曲形槽;423、导向块;

图2中a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缝合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3,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一种经内镜活检孔道的内镜下缝合系统,包括内窥镜,缝合系统还包括缝合针2、套管3和持针器4,缝合前先将具有钳道孔1的内窥镜一端送入缝合区域,然后将倒刺线405一端放入套管3的一端,并从套筒417的另一端插入夹持钳,并利用此夹持钳对缝合针2的一端进行夹持,手动将缝合针2拉入套管3内,使缝合针2放置于套管3内,且缝合针2的一端与倒刺线405连接,然后将套管3插入内窥镜的钳道孔1内,沿其轨迹送入缝合区域后,推动夹持钳,使其将缝合针2从套筒417中推出,使其处于缝合区域内,此时缝合针2与缝合线自由的放置于缝合区域内,然后将夹持钳和套筒417从钳道孔1内抽离出来,再将持针器4从钳道孔1内送入,使持针器4对缝合针2进行夹持,控制缝合针2运动,从而使缝合针2牵引倒刺线405进行缝合。

在一个优先的实施方式中,该缝合针2具有曲度,且缝合针2的曲度为8度,而套管3的曲度与缝合针2的曲度相匹配,参考说明书附图2,与现有技术中曲度为90度的缝合针2相比,在送入人体内时,本申请中通过利用套管3对缝合针2的曲度进行限定,且套管3采用软胶材料制造,可大大减轻对人体造成的不适感,缓解患者的抵触情绪。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持针器4包括夹持部和操控柄,夹持部包括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操控柄用于控制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打开或者关闭,以及操控柄用于控制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转动,当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关闭时,两者之间留有空隙403,缝合针2位于空隙403内被夹持。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夹爪一401和所述夹爪二402铰接设于连接架406端部,夹爪一401的侧壁上设有凸块407,夹爪二402的表面具有凹槽408,夹爪一401关闭时,其与夹爪二402呈抱合状态,凸块407与凹槽408之间形成空隙403,缝合针2被夹持在空隙403内。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空隙403的两端间距小于其中间间距,空隙403中具有夹角409,缝合针2的横截面具有尖角404,夹持缝合针2时,缝合针2上的尖角404与夹角409相契合,固定缝合针2的针尖方向。

具体的,参考说明书附图6、说明书附图8和说明书附图10,当控制夹爪一401与夹爪二402抱合在一起时,缝合针2被固定在两者之间的空隙403内,而空隙403中间部分的间距大于其两端的间距,因此缝合针2不会向两侧翻转,同时空隙403中间部分形成夹角409,其与缝合针2上的尖角404相契合,且缝合针2上仅有一个尖角404与夹角409相契合,而此尖角404还位于缝合针2的外曲度面,这样在对缝合针2进行夹持时,缝合针2外壁的尖角404会自动与夹角409完全贴合,对缝合针2的角度进行限位,使缝合针2的指向自动调节至设定的角度,该缝合针2固定后的角度可通过改变尖角404和夹角409的角度来设定,且每次夹持后该缝合针2的角度相对于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来说都是固定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操控柄包括把手410和外壳411,把手410与外壳411固定连接,连接架406与外壳411转动连接,把手410内部设有空腔412;操控柄还包括操作部一和操作部二,操作部一用于控制夹爪一401打开或者关闭,操作部二用于控制夹爪一401和夹持爪二转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部一包括调节杆413,所述调节杆413一端设有铰接的连杆一414和连杆二,所述连杆一414一端与所述夹爪一401一端铰接,所述夹爪一401通过铰接轴一415与所述连接架406铰接,所述连杆二一端与所述夹爪二402一端铰接,所述夹爪二402通过铰接轴二与所述连接架406铰接,所述调节杆413外壁设有转动连接的拨动块416,所述拨动块416一端延伸至所述把手410外侧,所述拨动块416位移时带动所述调节杆413位移同步位移。

具体的,当需要控制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打开和关闭时,可控制调节杆413位移,调节杆413拉动连杆一414和连杆二位移移动,而连杆一和连杆二的另一端则会拉动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发生铰接,使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向中间转动,从而控制夹爪一401与夹爪二402之间的距离,使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抱合或者打开,当需要将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关闭时,可控制拨动块416向后移动,此时其会带动调节杆413向后移动,而调节杆413则会通过连杆一和连杆二拉动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铰接,使夹爪一401与夹爪二402抱合在一起,实现关闭夹爪一401的目的,反之推动调节杆413,则会使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打开。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二包括套筒417和转动机构,套筒417位于空腔412内,且套筒417滑动套设于调节杆413外壁,转动机构控制套筒417转动时,套筒417带动调节杆413同步转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动结构包括环形盘418,环形盘418与套筒417转动连接,环形盘418外壁设有齿条419,齿条419与扇形齿轮420相啮合,扇形齿轮420铰接设于空腔412内部,扇形齿轮420与拨动杆421固定连接,拨动杆421一端延伸至把手410外侧,套筒417外壁开设有曲形槽422,空腔412内部转动设有与曲形槽422相啮合的导向块423。

具体的,当需要调节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转动时,此时可推动拨动杆421转动,而拨动杆421则会带动扇形齿轮420转动,使扇形齿轮420带动相啮合的齿条419位移,而齿条419则会带动环形盘418位移,是环形盘418带动套筒417位移,由于套筒417的外壁有曲形槽422,且空腔412内设有导向块423,因此套筒417在位移过程中,导向块423始终与曲形槽422契合,对套筒417产生作用力,使套筒417发生转动,而此时套筒417会带动调节杆413同步发生转动,但套筒417与调节杆413之间采用花键轴的连接方式,因此再次过程中套筒417不会带动调节杆413位移,只会带动其转动,由于调节杆413与连接架406之间滑动连接,因此其转动会带动连接架406同步转动,从而会带动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同步转动,进而会调节被夹持的缝合针2的角度,实现调节缝合针2角度的目的,且无需转动手腕等关节,只需推动拨动杆421移动即可,操作简单且快捷,可在拨动杆421处设置角度的刻度数值,便于直观的观察到当前夹爪一401和夹爪的转动角度。

在具体操作时,医护人员的手掌握住把手410后,其大拇指可用于推动拨动块416位移,而食指可用于推动拨动杆421位移,向前推动拨动块416时,打开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向后推动拨动块416时,关闭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向前推动拨动杆421时,控制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正向转动,向后推动拨动杆421时,控制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反向转动;这样既可在控制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打开和关闭的同时,控制夹爪一401和夹爪二402转动,且只需单手即可操控两种运动进行,省时省力,无需多次转动手腕等关节处,提高医护人员操作的流畅度,并且本装置单次控制缝合针2转动的角度范围大于医护人员单次依靠手腕带动缝合针2转动的角度范围,本装置可单次将缝合针2旋转360度,提高其适用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8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