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卵圆体的无创近距离后装施源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卵圆体的无创近距离后装施源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施源器领域,具体为一种卵圆体的无创近距离后装施源器。

背景技术

无创近距离后装指的是一种医疗技术,它使用电磁波、声波、热能等非侵入性手段,通过皮肤或其他组织进行治疗或诊断,而无需进行手术或切开患者的身体,这种技术通常被称为“无创治疗”或“无创诊断”,施源器指产生电磁波或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设备或器件,在无创近距离后装医疗设备中,发射源通常是指用于产生高频电流或电磁波的设备。

经检索,如中国授权专利:CN114681824A一种妇科用卵圆体的无创近距离后装施源器,包括支撑扩口结构和施源器调节结构,支撑扩口结构的中心位置与施源器调节结构相限位连接,支撑扩口结构包括扩口环、连接槽架、配合卡槽、弧形导架和连接横板架,扩口环设在支撑扩口结构的内端一侧位置处,扩口环的侧端位置与连接横板架相固定连接,连接横板架的侧端位置与弧形导架相固定连接,弧形导架的顶部位置与连接槽架相固定连接,连接槽架的上端位置处开设有配合卡槽。

虽然该设备有助于进行无创近距离后装施源器的检测工作,但由于该设备的施源结构在人体内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可运动轨迹为在一个高度下进行双向运动,所以对人体的内部更深处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该施源结构只能垂直向深处进行移动,但由于人体内部的空间较小,所以施源结构在对人体内部深处进行治疗时,可能会造成无法到达更深处,或者在向更深处移动时,患者会感到不适的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卵圆体的无创近距离后装施源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卵圆体的无创近距离后装施源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卵圆体的无创近距离后装施源器,包括扩环,所述扩环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杠,所述支撑杠上方的外壁转动安装有施源器,所述施源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施源器的一侧皆设置有转向结构,所述扩环的内壁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把手以扩环的轴心为对称点,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把手是底端和顶端皆滑动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限位板的一侧固定安装在扩环的内壁,两个所述把手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上钳架和下钳架,两个所述把手皆通过滑动结构分别与上钳架和下钳架连接,避免了由于该设备的施源结构在人体内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可运动轨迹为在一个高度下进行双向运动,所以对人体的内部更深处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该施源结构只能垂直向深处进行移动,但由于人体内部的空间较小,所以施源结构在对人体内部深处进行治疗时,可能会造成无法到达更深处,或者在向更深处移动时,患者会感到不适的问题,增强了该设备的治疗效果和效率。

优选的,所述转向结构包括半圆形槽孔、半圆形滑块、弧形滑槽、空心转筒和空心滑筒,两个所述施源器的一侧皆开设有半圆形槽孔,所述半圆形槽孔的内壁转动安装有空心转筒,两个所述空心转筒内壁的两侧皆开设有槽孔,所述槽孔内壁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有两个,所述空心转筒外壁的两侧皆开设有弧形滑槽,所述弧形滑槽的内壁滑动安装有半圆形滑块,所述半圆形滑块的一侧固定安装在半圆形槽孔的内壁,所述空心转筒远离施源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空心滑筒,两个所述空心滑筒分别滑动设置在上钳架和下钳架的一侧,避免了施源器因为一直垂直的原因而导致设备无法深入到更深处进行治疗的问题,增强了设备的治疗范围。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转动柱、第三支撑转动杆和第二支撑转动杆,所述空心转筒槽孔的内壁转动安装有限位转动柱,所述限位转动柱的外壁设置有绳索,所述空心转筒内壁远离限位转动柱一侧的上方和下方皆开设有槽孔,所述上方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三支撑转动杆,所述下方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二支撑转动杆,避免了绳索只有一个固定点,而无法运行的问题,添加了绳索运行时的固定点。

优选的,所述限位转动柱的外壁滑动安装有绳索,所述绳索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绳索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限位转动柱的外壁,两个所述绳索远离限位结构的一侧分别设置在上钳架和下钳架的内部,并分别设置在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转动结构设置在所述上钳架的内部,所述第二转动结构设置在所述下钳架的内部,两个所述绳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远离绳索的一侧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空心滑筒内壁的底端,避免了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运行时,无法带动施源器()进行偏移的问题,添加了第一转到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分别与绳索()之间的连接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结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一转动杆、第一定位板、第一齿柱、第一滑槽和高层齿轮,所述上钳架的内壁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靠近转向结构的一侧滑动安装在空心转筒的外壁,所述第一滑槽的内壁开设有槽孔,所述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外壁滑动安装有绳索,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柱,所述第一齿柱的外壁转动安装有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板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板外壁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外壁固定安装在第一滑槽的内壁,所述第一齿柱远离第一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高层齿轮,所述高层齿轮的内壁设置有动力结构,避免了上钳架内部的绳索在动力结构启动时,无法运行的问题,添加了动力结构与上钳架内部的绳索之间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结构包括第一支撑转动杆、圆柱转动杆、第二齿轮、第二转动杆、第二齿柱、第二滑槽、第二定位板和中层齿轮,所述下钳架的内壁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靠近转向结构的一侧滑动安装在空心转筒的外壁,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一支撑转动杆,所述第一支撑转动杆的外壁滑动设置有绳索,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转动安装有圆柱转动杆,所述圆柱转动杆的外壁滑动设置有绳索,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开设有槽孔,所述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外壁滑动设置有绳索,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柱,所述第二齿柱的外壁转动安装有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板分别设置在第二齿柱的两侧,所述第二齿柱远离第二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中层齿轮,避免了动力结构启动时无法带动下钳架内部的绳索运行的问题,添加了动力结构与下钳架内部的绳索之间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绳索为一完整的没有两端的绳,且围绕所述限位转动柱、第二转动杆和第一转动杆的外壁缠绕一圈,避免了在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转动时,由于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外壁过于光滑或绳索绷得过紧,无法带动绳索进行移动的问题,提高了绳索的实用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柱两侧的齿圈直径与所述第一齿柱的直径相同,且齿的方向与所述第一齿柱的拉伸方向相同,从而避免了因为上钳架和下钳架的俯视角度为倾斜,导致正常的齿轮转动结构无法带动两侧的齿轮转动的问题,提升了第一动力结构和第二动力结构的实用性。

优选的,所述动力结构包括圆筒、转杆、带槽固定杆和底层齿轮,所述圆筒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底层齿轮,所述底层齿轮设置在圆筒的下方,所述底层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壁转动安装有带槽固定杆,所述带槽固定杆的内壁的底端开设有槽孔,所述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圆筒,避免了施源器需要对更深处进行治疗时,没有动力带动施源器进行偏移的问题,添加了施源器需要偏移时的动力来源。

优选的,所述滑动结构包括卡位块、T型滑槽和T型滑块,两个所述把手的顶端皆固定安装有卡位块,两个所述把手的内壁皆开设有T型滑槽,所述T型滑槽的内壁皆滑动安装有T型滑块,两个所述T型滑块远离把手的一侧分别固定安装在上钳架和下钳架的一侧,避免了当上钳架和下钳架滑动时会带动把手一直向人体内部滑动,导致操作把手时非常不方便的问题,增强了把手使用时可操控范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能够在对人体内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首先将整体设备放置进要检查和治疗的内部,随后通过操作把手来带动上钳架和下钳架运动,上钳架和下钳架运动会带动施源器进行运动,再通过操控转杆来控制上钳架和下钳架做进一步运动,并会带动上钳架和下钳架内部结构进行运动,从而对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了由于该设备的施源结构在人体内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可运动轨迹为在一个高度下进行双向运动,所以对人体的内部更深处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该施源结构只能垂直向深处进行移动,但由于人体内部的空间较小,所以施源结构在对人体内部深处进行治疗时,可能会造成无法到达更深处,或者在向更深处移动时,患者会感到不适的问题,增强了该设备的治疗效果和效率;

2、通过设置的转向结构,能够在绳索带动连接块进行滑动时,首先连接块滑动时会带动空心滑筒在第二滑槽的内壁进行滑动,空心滑筒滑动时再带动空心转筒滑动,空心转筒滑动就会带动半圆形滑块顺着弧形滑槽的内壁进行滑动,半圆形滑块再带动施源器进行运动,施源器的下方以支撑杠的外壁为固定点,上方进行偏移,从而能够使施源器能伸到更深处进行治疗,避免了施源器因为一直垂直的原因而导致设备无法深入到更深处进行治疗的问题,增强了设备的治疗范围;

3、通过设置的限位结构,能够在绳索运行时,首先绳索会顺着限位转动柱的外壁带动限位转动柱在空心转筒槽孔的内壁进行自转,并且绳索的上方会贴着第三支撑转动杆的外壁进行滑动,并带动第三支撑转动杆转动,绳索的下方会顺着第二支撑转动杆的外壁进行滑动,并带动第二支撑转动杆进行滑动,避免了绳索只有一个固定点,而无法运行的问题,添加了绳索运行时的固定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滑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转向结构剖面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中B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限位结构剖面爆炸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转向结构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图8中C处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图8中D处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图8中E处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转动结构剖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图12中F处放大图;

图14为本发明图12中G处放大图。

图中:1、扩环;2、把手;3、上钳架;4、下钳架;5、圆筒;6、卡位块;7、T型滑槽;8、T型滑块;9、转杆;10、带槽固定杆;11、限位板;12、底层齿轮;13、中层齿轮;14、高层齿轮;15、施源器;16、第一滑槽;17、第一齿柱;18、第二滑槽;19、第二齿柱;20、绳索;21、第一定位板;22、第一转动杆;23、第一齿轮;24、第二定位板;25、第二转动杆;26、第二齿轮;27、圆柱转动杆;28、第一支撑转动杆;29、空心滑筒;30、连接块;31、空心转筒;32、第二支撑转动杆;33、限位转动柱;34、第三支撑转动杆;35、弧形滑槽;36、半圆形槽孔;37、半圆形滑块;38、支撑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14,图示中一种卵圆体的无创近距离后装施源器,包括扩环1,扩环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杠38,支撑杠38上方的外壁转动安装有施源器15,施源器15设置有两个,两个施源器15的一侧皆设置有转向结构,扩环1的内壁设置有把手2,把手2设置有两个,两个把手2以扩环1的轴心为对称点,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把手2是底端和顶端皆滑动安装有限位板11,限位板11设置有四个,四个限位板11的一侧固定安装在扩环1的内壁,两个把手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上钳架3和下钳架4,两个把手2皆通过滑动结构分别与上钳架3和下钳架4连接。

本实施方案中:能够在对人体内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首先将整体设备放置进要检查和治疗的内部,随后通过操作把手2来带动上钳架3和下钳架4运动,上钳架3和下钳架4运动会带动施源器15进行运动,再通过操控转杆9来控制上钳架3和下钳架4做进一步运动,并会带动上钳架3和下钳架4内部结构进行运动,从而对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了由于该设备的施源结构在人体内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可运动轨迹为在一个高度下进行双向运动,所以对人体的内部更深处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该施源结构只能垂直向深处进行移动,但由于人体内部的空间较小,所以施源结构在对人体内部深处进行治疗时,可能会造成无法到达更深处,或者在向更深处移动时,患者会感到不适的问题,增强了该设备的治疗效果和效率。

请参阅图4,图示中转向结构包括半圆形槽孔36、半圆形滑块37、弧形滑槽35、空心转筒31和空心滑筒29,两个施源器15的一侧皆开设有半圆形槽孔36,半圆形槽孔36的内壁转动安装有空心转筒31,两个空心转筒31内壁的两侧皆开设有槽孔,槽孔内壁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设置有两个,空心转筒31外壁的两侧皆开设有弧形滑槽35,弧形滑槽35的内壁滑动安装有半圆形滑块37,半圆形滑块37的一侧固定安装在半圆形槽孔36的内壁,空心转筒31远离施源器1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空心滑筒29,两个空心滑筒29分别滑动设置在上钳架3和下钳架4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转向结构,能够在绳索20带动连接块30进行滑动时,首先连接块30滑动时会带动空心滑筒29在第二滑槽18的内壁进行滑动,空心滑筒29滑动时再带动空心转筒31滑动,空心转筒31滑动就会带动半圆形滑块37顺着弧形滑槽35的内壁进行滑动,半圆形滑块37再带动施源器15进行运动,施源器15的下方以支撑杠38的外壁为固定点,上方进行偏移,从而能够使施源器15能伸到更深处进行治疗,避免了施源器15因为一直垂直的原因而导致设备无法深入到更深处进行治疗的问题,增强了设备的治疗范围。

工作原理:首先将整体设备放置进要检查和治疗的内部,当需要对人体内部更深处进行检查和治疗时,通过手动转动转杆9,使转杆9在带槽固定杆10的内壁进行转动,转杆9转动时会带动底层齿轮12进行转动,底层齿轮12转动时会带动圆筒5在带槽固定杆10的槽孔内壁进行转动,随后圆筒5转动会带动外壁的中层齿轮13和高层齿轮14进行转动;

当中层齿轮13转动时会带动第二齿柱19在第二定位板24的内壁进行转动,第二齿柱19转动时会带动第二齿轮26进行转动,最后第二齿轮26带动第二转动杆25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二转动杆25能带动下钳架4内部的绳索20进行移动,同时当高层齿轮14进行转动时,高层齿轮14会带动第一齿柱17在第一定位板21的内壁进行转动,第一齿柱17再带动第一齿轮23进行转动,最后第一齿轮23带动第一转动杆22进行转动,从而能使第一转动杆22带动绳索20移动;

随后当绳索20开始移动时就会顺着限位转动柱33的外壁带动限位转动柱33在空心转筒31槽孔的内壁进行自转,并且绳索20的上方会贴着第三支撑转动杆34的外壁进行滑动,并带动第三支撑转动杆34转动,绳索20的下方会顺着第二支撑转动杆32的外壁进行滑动,并带动第二支撑转动杆32进行滑动,同时绳索20会带动连接块30进行滑动,连接块30滑动时会带动空心滑筒29在第二滑槽18的内壁进行滑动,空心滑筒29滑动时再带动空心转筒31滑动,空心转筒31滑动就会带动半圆形滑块37顺着弧形滑槽35的内壁进行滑动,半圆形滑块37再带动施源器15进行运动,施源器15的下方以支撑杠38的外壁为固定点,上方进行偏移,从而能够使施源器15能伸到更深处进行治疗。

实施例2

请参阅图8和图11,本实施方式对于实施例1进一步说明,图示中限位结构包括限位转动柱33、第三支撑转动杆34和第二支撑转动杆32,空心转筒31槽孔的内壁转动安装有限位转动柱33,限位转动柱33的外壁设置有绳索20,空心转筒31内壁远离限位转动柱33一侧的上方和下方皆开设有槽孔,上方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三支撑转动杆34,下方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二支撑转动杆32。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限位结构,能够在绳索20运行时,首先绳索20会顺着限位转动柱33的外壁带动限位转动柱33在空心转筒31槽孔的内壁进行自转,并且绳索20的上方会贴着第三支撑转动杆34的外壁进行滑动,并带动第三支撑转动杆34转动,绳索20的下方会顺着第二支撑转动杆32的外壁进行滑动,并带动第二支撑转动杆32进行滑动,避免了绳索20只有一个固定点,而无法运行的问题,添加了绳索20运行时的固定点。

请参阅图7-14,图示中限位转动柱33的外壁滑动安装有绳索20,绳索20设置有两个,两个绳索20分别设置在两个限位转动柱33的外壁,两个绳索20远离限位结构的一侧分别设置在上钳架3和下钳架4的内部,并分别设置在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的一侧,第一转动结构设置在上钳架3的内部,第二转动结构设置在下钳架4的内部,两个绳索20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块30,两个连接块30远离绳索20的一侧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空心滑筒29内壁的底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绳索20和连接块30,能够在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启动时,首先第一转动结构中的第二转动杆25会带动绳索20顺着第二转动杆25的外壁进行滑动,绳索20的下方会贴着第一支撑转动杆28的外壁进行滑动,并带动第一支撑转动杆28进行转动,上方会顺着圆柱转动杆27的外壁进行滑动,并带动圆柱转动杆27进行滑动,同时第二转动结构中的第一转动杆22会带动绳索20顺着第一转动杆22的外壁进行滑动,然后两个绳索20会分别带动两个连接块30进行滑动,避免了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运行时,无法带动施源器(15)进行偏移的问题,添加了第一转到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分别与绳索(20)之间的连接性。

请参阅图8-11,图示中第一转动结构包括第一齿轮23、第一转动杆22、第一定位板21、第一齿柱17、第一滑槽16和高层齿轮14,上钳架3的内壁开设有第一滑槽16,第一滑槽16靠近转向结构的一侧滑动安装在空心转筒31的外壁,第一滑槽16的内壁开设有槽孔,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一转动杆22,第一转动杆22的外壁滑动安装有绳索20,第一转动杆2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23,第一齿轮23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柱17,第一齿柱17的外壁转动安装有第一定位板21,第一定位板21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定位板21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板21外壁的两侧,两个第一定位板21的外壁固定安装在第一滑槽16的内壁,第一齿柱17远离第一齿轮23的一侧啮合连接有高层齿轮14,高层齿轮14的内壁设置有动力结构。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第一转动结构,能够在动力结构启动时,首先带动高层齿轮14进行转动,高层齿轮14转动再带动第一齿柱17在第一定位板21的内壁进行转动,第一齿柱17再带动第一齿轮23进行转动,最后第一齿轮23带动第一转动杆22进行转动,从而能使第一转动杆22带动绳索20移动,避免了上钳架3内部的绳索20在动力结构启动时,无法运行的问题,添加了动力结构与上钳架3内部的绳索20之间的连接。

请参阅图12-14,图示中第二转动结构包括第一支撑转动杆28、圆柱转动杆27、第二齿轮26、第二转动杆25、第二齿柱19、第二滑槽18、第二定位板24和中层齿轮13,下钳架4的内壁开设有第二滑槽18,第二滑槽18靠近转向结构的一侧滑动安装在空心转筒31的外壁,第二滑槽18的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一支撑转动杆28,第一支撑转动杆28的外壁滑动设置有绳索20,第二滑槽18的内壁转动安装有圆柱转动杆27,圆柱转动杆27的外壁滑动设置有绳索20,第二滑槽18的内壁开设有槽孔,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二转动杆25,第二转动杆25的外壁滑动设置有绳索20,第二转动杆25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26,第二转动杆25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柱19,第二齿柱19的外壁转动安装有第二定位板24,第二定位板24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定位板24分别设置在第二齿柱19的两侧,第二齿柱19远离第二齿轮26的一侧啮合连接有中层齿轮13。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第二转动结构,能够在圆筒5转动时,首先圆筒5带动中层齿轮13进行转动,随后中层齿轮13转动会带动第二齿柱19在第二定位板24的内壁进行转动,第二齿柱19转动时会带动第二齿轮26进行转动,最后第二齿轮26带动第二转动杆25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二转动杆25能带动下钳架4内部的绳索20进行移动,避免了动力结构启动时无法带动下钳架4内部的绳索20运行的问题,添加了动力结构与下钳架4内部的绳索20之间的连接。

请参阅图11-14,图示中绳索20为一完整的没有两端的绳,且围绕限位转动柱33、第二转动杆25和第一转动杆22的外壁缠绕一圈。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限位转动柱33,能够在绳索20滑动时,首先第一转动杆22和第二转动杆25转动时就一定会带动绳索20进行移动,随后绳索20也一定会带动限位转动柱33进行滑动,避免了在第一转动杆22和第二转动杆25转动时,由于第一转动杆22和第二转动杆25的外壁过于光滑或绳索20绷得过紧,无法带动绳索20进行移动的问题,提高了绳索20的实用性。

实施例3

请参阅图9-13,图示中第一齿柱17两侧的齿圈直径与第一齿柱17的直径相同,且齿的方向与第一齿柱17的拉伸方向相同。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第二齿柱19和第一齿柱17,能够在中层齿轮13和高层齿轮14转动时,因为上钳架3和下钳架4的俯视图为互相交叉成X状,所以下钳架4和上钳架3的俯视图与把手2对比为倾斜的,通过第二齿柱19和第一齿柱17两侧设置的齿,中层齿轮13和高层齿轮14能带动第二齿柱19和第一齿柱17进行转动,并能带动另一侧的第二齿轮26和第一齿轮23进行转动,从而避免了因为上钳架3和下钳架4的俯视角度为倾斜,导致正常的齿轮转动结构无法带动两侧的齿轮转动的问题,提升了第一动力结构和第二动力结构的实用性。

请参阅图5和图6,图示中动力结构包括圆筒5、转杆9、带槽固定杆10和底层齿轮12,圆筒5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底层齿轮12,底层齿轮12设置在圆筒5的下方,底层齿轮12的一侧啮合连接有转杆9,转杆9的外壁转动安装有带槽固定杆10,带槽固定杆10的内壁的底端开设有槽孔,槽孔内壁转动安装有圆筒5。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动力结构,能够在需要对人体更深处及逆行治疗时,首先通过转动转杆9,使转杆9在带槽固定杆10的内壁进行转动,转杆9转动时会带动底层齿轮12进行转动,底层齿轮12转动时会带动圆筒5在带槽固定杆10的槽孔内壁进行转动,避免了施源器15需要对更深处进行治疗时,没有动力带动施源器15进行偏移的问题,添加了施源器15需要偏移时的动力来源。

请参阅图2和图3,图示中滑动结构包括卡位块6、T型滑槽7和T型滑块8,两个把手2的顶端皆固定安装有卡位块6,两个把手2的内壁皆开设有T型滑槽7,T型滑槽7的内壁皆滑动安装有T型滑块8,两个T型滑块8远离把手2的一侧分别固定安装在上钳架3和下钳架4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滑动结构,能够在转杆9带动上钳架3和下钳架4在带槽固定杆10的内壁进行滑动时,首先上钳架3和下钳架4滑动时会带动把手2向施源器15进行滑动,把手2滑动时会带动卡位块6进行滑动,当卡位块6抵到限位板11便会停止滑动,同时把手2也会停止滑动,当上钳架3和下钳架4继续进行滑动时就会带动T型滑块8在T型滑槽7的内壁进行滑动,避免了当上钳架3和下钳架4滑动时会带动把手2一直向人体内部滑动,导致操作把手2时非常不方便的问题,增强了把手2使用时可操控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58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