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极单元和药剂渗透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5-24 17:48:49


电极单元和药剂渗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极单元和药剂渗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一种装置:在靠近肌肤(皮肤)的状态下,通过在相互接近的电极之间施加电位差来使得在电极之间产生电场,从而通过电穿孔作用来在肌肤表面的角质层形成微小的孔,以使药剂向角质层移动的速度增加。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与局部药物投递用的贴片有关的技术,该贴片具有能够产生电穿孔作用的电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2-5361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穿孔效果,需要使施加于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进一步增大。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贴片中,电极作为彼此相互接近地啮合那样的平行图案而彼此配置于同一层。因此,存在如下担忧:当在保持该电极结构的状态下使电位差增大时会发生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

本公开是鉴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而且,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的发生并且提高了电穿孔效果的电极单元和药剂渗透装置。

本公开的电极单元是与皮肤接触的电极单元,具备:相互之间被施加电压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绝缘性的基材,其配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基材分别为层状,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基材相互层叠,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作为第一电极的主体的第一主体和作为第二电极的主体的第二主体分别比作为基材的主体的基材主体小。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比配置在与皮肤接触的一侧,并且具有沿层叠方向贯通该第一主体的第一贯通部。

另外,本公开的药剂渗透装置具备:上述的电极单元;第三电极,其用于在该第三电极与皮肤接触或接近的状态下使药剂渗透进皮肤;以及第四电极,在该第四电极与皮肤的其它部分接触或接近的状态下,该第四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被施加电压。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的发生并且提高了电穿孔效果的电极单元和药剂渗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药剂渗透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药剂渗透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药剂渗透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的第一例的俯视图。

图7是保持电极单元的头框架的局部截面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药剂渗透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9是说明电极单元的动作原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第一电极的电极间距离与药剂渗透倍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的第二例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的第三例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药剂渗透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发光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的俯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但是,有时省略过于详细的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对已被熟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或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此外,附图和下面的说明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而提供的,并不意图由此来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进行限定。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2以及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药剂渗透装置1的外观的概要图。图1是药剂渗透装置1的侧视图。图2是药剂渗透装置1的主视图。图3是药剂渗透装置1的后视图。

药剂渗透装置1用于实现在肌肤表面的角质层(表皮层状构造)形成微小的孔的电穿孔作用和包含分子量大的物质的药剂等向角质层内部的渗透。作为一例,药剂渗透装置1采用在使用者把持着药剂渗透装置1的状态下对使用者自身的肌肤(皮肤)进行施术的方式。

药剂渗透装置1具备壳体10和电极单元20。

壳体10是构成药剂渗透装置1的外壳并且作为构造基础的构件。壳体10具有把持部11和头部12。把持部11是具有能够通过人的手把持的程度的粗细的棒状部。把持部11例如在内部收容控制部41和电源部42(均参照图8),另外,具备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第四电极32。头部12是与把持部11的一端连续的部位,电极单元20与第三电极31以彼此背对的状态设置于该头部12。

图4是电极单元20的立体图。

电极单元20与人体HB(参照图8)等个体的皮肤接触,例如通过对皮肤连续地产生脉冲状的电场,来产生在角质层形成微小的孔的电穿孔作用。

电极单元20整体为片状,具有电极主体部20a、电极布线部20b以及电极端子部20c。电极主体部20a具有能够从壳体10向外部露出并与作为施术对象的皮肤接触的接触面20d。电极主体部20a的平面形状例如是四个角部被进行了倒角的长方形。在电极单元20被设置于壳体10时,电极布线部20b在壳体10的内部变形并被配置在该内部。在电极单元20被设置于壳体10时,电极端子部20c连接于用于与控制部41侧电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器。

图5是电极单元20的分解图。

电极单元20具备分别为层状的第一罩21、第一电极22、基材23、第二电极24以及第二罩25。第一罩21、第一电极22、基材23、第二电极24以及第二罩25以此顺序相互层叠。下面,将与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对应的、这些构成要素相互层叠的方向称为“层叠方向”。

第一罩21以与基材23将第一电极22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一电极22。第一罩21例如由聚酰亚胺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第一罩21具有第一罩主体21a、第一布线罩21b以及第一端子罩21c。第一罩主体21a是构成电极主体部20a的要素。第一罩主体21a的平面形状规定了电极主体部20a的平面形状。第一罩主体21a的两个表面中的与同基材23相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为电极单元20的接触面20d。

第一布线罩21b是构成电极布线部20b的要素,以与基材23的布线侧基材23b将第一电极22的第一布线22b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一布线22b。第一端子罩21c是构成电极端子部20c的要素,以与基材23的端子侧基材23c将第一电极22的第一端子22c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一端子22c。

第一电极22与以将基材23夹在中间的方式相向的第二电极24之间被施加电压。第一电极22例如由铜箔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图6是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从第一罩21侧观察作为第一电极的第一例的第一电极22时的俯视图。

第一电极22具有第一主体22a、第一布线22b以及第一端子22c。第一主体22a是构成电极主体部20a的要素。第一布线22b是构成电极布线部20b的要素,作为一例,第一布线22b由一根布线构成。第一布线22b的一端与第一主体22a的外缘部的一部分相连,第一布线22b的另一端与第一端子22c相连。第一端子22c是构成电极端子部20c的要素,其一部分露出在电极单元20的外部。

另外,第一主体22a具有沿层叠方向贯通该第一主体22a的第一贯通部。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贯通部为彼此并行地排列的多个直线状的缺口部22f。具体地说,在第一主体22a中,多个具有规定的电极宽度W1的直线状的枝部22d呈条状地并列配置,相邻的枝部22d彼此分开由电极间距离W2规定的规定的间隔。

另外,在第一主体22a中,为了确保多个枝部22d之间的导通,设置有沿枝部22d的并列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一个导通部22e。也就是说,形成由相邻的枝部22d之间以及导通部22e的一部分围成的空间区域的部位是缺口部22f。

回到图5,基材23配置在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基材23例如由聚酰亚胺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基材23具有基材主体23a、布线侧基材23b以及端子侧基材23c。基材主体23a是构成电极主体部20a的要素。布线侧基材23b是构成电极布线部20b的要素,如上所述,以与第一罩21的第一布线罩21b将第一电极22的第一布线22b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一布线22b。端子侧基材23c是构成电极端子部20c的要素,如上所述,以与第一罩21的第一端子罩21c将第一电极22的第一端子22c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一端子22c。

第二电极24与以将基材23夹在中间的方式相向的第一电极22之间被施加电压。第二电极24由例如铜箔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二电极24具有第二主体24a、第二布线24b以及第二端子24c。第二主体24a是构成电极主体部20a的要素。这里,第一电极22的第一主体22a具有作为第一贯通部的缺口部22f,与此相对地,第二主体24a不具有这样的第一贯通部,而是为整面连续的一张平面形状。

第二布线24b是构成电极布线部20b的要素,作为一例,第二布线24b由一根布线构成。第二布线24b的一端与第二主体24a的外缘部的一部分相连,第二布线24b的另一端与第二端子24c相连。第二端子24c是构成电极端子部20c的要素,其一部分露出在电极单元20的外部。

这里,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极22的第一主体22a和第二电极24的第二主体24a分别比基材23的基材主体23a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一主体22a、第二主体24a以及基材主体23a具有等同的外缘形状,但是第一主体22a和第二主体24a的外缘的大小分别被设定得比基材主体23a的外缘的大小小。

此外,在图5所示的电极单元20的例子中,设定为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一主体22a的大小与第二主体24a的大小相同。但是还可能存在如下情况: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一主体22a比第二主体24a小。另外,在图5所示的电极单元20的例子中,第二主体24a为整面连续的一张平面形状,但是还可能存在如下情况:在能够获得期望的电场E的强度的情况下或者在具有电极单元20的制造上的优点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与第一主体22a相同的形状。

第二罩25以与基材23将第二电极24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二电极24。第二罩25例如由聚酰亚胺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第二罩25具有第二罩主体25a、第二布线罩25b以及第二端子罩25c。第二罩主体25a是构成电极主体部20a的要素。第二罩主体25a的平面形状与第一罩主体21a一起规定了电极主体部20a的平面形状。第二罩主体25a的两个表面中的与同基材23相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为朝向壳体10的内部的面。第二布线罩25b是构成电极布线部20b的要素,以与基材23的布线侧基材23b将第二电极24的第二布线24b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二布线24b。第二端子罩25c是构成电极端子部20c的要素,以与基材23的端子侧基材23c将第二电极24的第二端子24c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二端子24c。

电极单元20是通过将这些各构成要素借助粘合剂进行粘合而构成的。例如,电极单元20也可以构成为柔性印刷电路板。

另外,药剂渗透装置1具备用于将电极单元20安装于壳体10的头框架13(参照图1)。

图7是与图2中所示的VII-VII截面对应的、用于保持电极单元20的头框架13的局部截面图。

头框架13例如可以具备框架主体13a、框部13b、环状基座13c以及基座主体13d。框架主体13a为环状,与壳体10的头部12连接。在该情况下,电极单元20的电极主体部20a载置在被支承于框架主体13a的内周侧的环状基座13c和基座主体13d上。能够通过环状的框部13b按压载置在环状基座13c和基座主体13d上的电极主体部20a的外周部并与框架主体13a嵌合,来将电极单元20安装于头框架13。

另外,也可以在基座主体13d设置有用于使电极单元20的电极布线部20b向壳体10的内部贯通的贯通孔13e。通过将电极布线部20b以贯通贯通孔13e的方式进行配置,电极单元20被头框架13可靠地保持,并且不易与在壳体10的内部具备的其它构造部发生干扰,因此药剂渗透装置1的设计的范围扩大。

并且,药剂渗透装置1具备第三电极31和第四电极32(参照图1)。

第三电极31以面向壳体10的外侧的方式配置,是与皮肤的表面接触的电极。第三电极31例如具有被进行了倒角的三角柱形状,并且以从头部12突出的方式设置(参照图3)。

第四电极32配置于壳体10的把持部11,是接触与第三电极31接触的皮肤表面不同的部分的皮肤表面的电极。第四电极32具有沿把持部11的外表面弯曲的在俯视时为椭圆形的形状,配置在把持部11的与第三电极31相反侧的外表面,也就是说,配置在电极单元20露出的一侧(参照图2)。由此,在把持着把持部11的使用者将第三电极31配置在自己的脸部的皮肤的附近时,第四电极32与使用者的手掌接触。此时,第四电极32与手掌之间强力且大范围地紧密接触,因此能够经由使用者的人体HB来在第四电极32与第三电极31之间可靠地施加规定的电压,使得在皮肤的表面附近产生电位梯度。

图8是药剂渗透装置1的控制框图。在图8中,示意性地用虚线的块示出使用者的人体HB,并且,用虚线的箭头示出人体HB与各电极接触的方向。

药剂渗透装置1具备控制部41和电源部42。

控制部41与电极单元20、第三电极31以及第四电极32电连接。控制部41具备构成用于在电极单元20所包括的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施加电压来使得在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产生脉冲状等的电场的电路的部件。另外,控制部41具备构成用于在第三电极31与第四电极32之间施加电压的电路的部件。并且,控制部41具备用于驱动这些电路的处理器等。另外,电源部42与控制部41电连接,向控制部41内的电路供给电力。

并且,如图3所示,药剂渗透装置1具备作为操作部的开关按钮14。开关按钮14例如从壳体10的把持部11向外部露出,被使用者操作。也可以存在多个开关按钮14,例如在进行电源的开启/关闭或施术模式的切换等时被进行操作的电源/模式开关、以及在调整通电水平时被进行操作的水平开关等。

接着,对电极单元20和使用了该电极单元20的药剂渗透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9是用于说明电极单元20的动作原理的示意性截面图。具体地说,图9是模拟地示出产生了电场E时的情形的电极单元20的局部放大图。

首先,作为电极单元20的作用,当以使得在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产生电位差的方式在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施加电压时,在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产生电场E。此时,关于电场E,具有从作为第一电极22的边缘(角)的部分对第二电极24产生的电场E比从第一电极22的其它部分对第二电极24产生的电场E强的倾向。这里,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作为第一电极22的边缘的部分相当于多个枝部22d各自的边缘部22g等。从各个枝部22d的边缘部22g、或者各个枝部22d的边缘部22g的附近产生的电场E易于通过由设置于第一电极22的作为第一贯通部的缺口部22f形成的空间而去向第二电极24。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电极22设置如缺口部22f那样的第一贯通部,能够设置更多的易于产生强的电场E的边缘。而且,例如相比于没有在第一电极22设置如缺口部22f那样的第一贯通部的情况而言,电极单元20整体上的电场产生效率提高。

电极单元20通过像这样提高电场产生效率并对肌肤施加更强的电场E,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穿孔作用,使得易于在肌肤表面的角质层产生微小的孔。此时,所产生的电场E透过第一罩21去向肌肤,因此肌肤不会直接与第一电极22接触。因此,即使通过电极单元20施加了更强的电场E,使用者也不易感觉到疼痛。

并且,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通过基材23而被绝缘。因此,即使为了提高电穿孔作用而将电位差设定得更大,也不会发生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

接着,作为药剂渗透装置1的作用,首先,使用者通过操作开关按钮14来将电源设为开启状态,接着,选择基于使用电极单元20而产生的电穿孔作用的施术模式。由此,从电源部42向控制部41供给电力,并且从控制部41向电极单元20的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4施加脉冲状的电位,从而产生脉冲状的电场E。使用者通过将电极单元20的接触面20d抵接于自己的肌肤的期望的部位,能够通过电场E产生电穿孔作用,在肌肤表面的角质层打开微小的孔。

继基于电穿孔作用的施术之后,使用者通过操作开关按钮14,来选择基于使用第三电极31和第四电极32而产生的离子电渗透作用的施术模式。而且,第三电极31接触使用者的期望的皮肤的表面、且第四电极32也接触与第三电极31所接触的皮肤的表面不同的皮肤的表面,由此,经由控制部41而形成闭合电路。通过在该状态下从控制部41施加电位,能够产生离子电渗透作用,使药剂渗透进使用者的肌肤的所望的部位。此时,在角质层,预先通过使用电极单元20而产生的电穿孔作用,来打开更多或更大的微小的孔。因此,通过对包含该微小的孔的角质层赋予使用第三电极31和第四电极32而产生的离子电渗透作用,进一步促进药剂从微小的孔的渗透。

接着,对电极单元20和药剂渗透装置1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单元20是与皮肤接触的电极单元20,该电极单元20具备:相互之间被施加电压的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4;以及绝缘性的基材23,其配置在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第一电极22、第二电极24以及基材23分别为层状,第一电极22、第二电极24以及基材23相互层叠。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作为第一电极22的主体的第一主体22a和作为第二电极24的主体的第二主体24a分别比作为基材23的主体的基材主体23a小。第一主体22a与第二主体24a相比配置在与皮肤接触的一侧,并且具有沿层叠方向贯通第一主体22a的第一贯通部。

这里,第一贯通部例如是多个缺口部22f。

根据该电极单元20,第一电极22的第一主体22a具有第一贯通部,因此,在第一主体22a中,从构造上来说,成为边缘的部分变多。其结果,如上述说明的那样,能够提高电极单元20整体上的电场产生效率,在通过电穿孔作用来使得在肌肤表面的角质层产生微小的孔时,更加容易地产生微小的孔。

另外,根据电极单元20,在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基材23,并且第一主体22a和第二主体24a分别被设定为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比基材主体23a小。因而,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通过基材23而被绝缘。其结果,即使为了提高电穿孔作用而将电位差设定得更大,也不会在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发生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

如上面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的发生并且提高了电穿孔效果的电极单元20。

另外,在电极单元20中,也可以是,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第一主体22a比第二主体24a小。

根据该电极单元20,能够使第一主体22a的外缘整体也作为易于产生更强的电场E的边缘来发挥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穿孔效果。

另外,在电极单元20中,也可以是,第一贯通部为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彼此并行地排列的多个直线状的缺口部22f。

根据该电极单元20,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能够在第一电极22的第一主体22a设置更多的易于产生更强的电场E的边缘。

作为一例,图10是关于在第一电极22的第一主体22a设置有图6所例示的多个缺口部22f的情况而示出第一电极22的电极间距离W2与透明质酸药剂渗透倍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横轴是电极间距离W2,纵轴是将透明质酸药剂渗透倍率用比表示的值。

此外,第一主体22a的厚度被设定为1mm以下。另外,在图10中,示出将电极间距离W2设定为0.5[mm]、1.0[mm]以及2.0[mm]这三个等级并且针对电极间距离W2的每个设定将电极宽度W1设定为0.5[mm]、1.0[mm]以及2.0[mm]这三个等级的情况下的结果。

如图10所示,根据基于上述的各条件而得到的结果,在电极宽度W1和电极间距离W2双方被设定为1.0[mm]的情况下透明质酸的药剂渗透倍率比最高。因而,在电极单元20中,在设置图6所例示的多个缺口部22f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基于这样的结果规定缺口部22f的形状,来将第一主体22a的形状设为更合适的形状。

另外,在电极单元20中,第一贯通部也可以为多个孔部。

第一贯通部的形状不限定于如上述例示的多个缺口部22f那样的形状。例如,在电极单元20中,也可以采用下面的第一电极50或第一电极51来代替第一电极22。

图11是示出代替作为第一例的第一电极22的、作为第二例的第一电极50的俯视图。

第一电极50具有第一主体50a、第一布线50b以及第一端子50c。第一主体50a与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主体22a对应。第一布线50b与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布线22b为相同形状。第一端子50c与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端子22c为相同形状。第一主体50a中的沿层叠方向贯通第一主体50a的第一贯通部为在主体平板50d形成的很多开口形状为圆形的第一孔部50e。

图12是示出代替作为第一例的第一电极22的、作为第三例的第一电极51的俯视图。

第一电极51具有第一主体51a、第一布线51b以及第一端子51c。第一主体51a与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主体22a对应。第一布线51b与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布线22b为相同形状。第一端子51c与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端子22c为相同形状。在第一主体51a中,沿层叠方向贯通第一主体51a的第一贯通部为在主体平板51d形成的很多开口形状为矩形的第二孔部51e。

根据这些电极单元20,多个第一孔部50e和多个第二孔部51e各自的内缘部能够成为易于产生更强的电场E的边缘。也就是说,与设置于第一电极22的第一主体22a的多个缺口部22f同样,能够更多地设置易于产生更强的电场E的边缘。

并且,电极单元20也可以具备绝缘性的罩,该绝缘性的罩以与基材23将第一电极22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一电极22。

这里,以与基材23将第一电极22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该第一电极22的绝缘性的罩即相当于上述例示中的第一罩21。

根据该电极单元20,即使电极单元20接近肌肤,电极单元20与肌肤也通过第一罩21而被绝缘,因此即使施加更强的电场E,也能够不易使使用者感受到皮肤上的疼痛。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药剂渗透装置1具备电极单元20,该电极单元20与皮肤接触,并且具备相互之间被施加电压的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4。另外,药剂渗透装置1具备:第三电极31,其用于在该第三电极与皮肤接触或接近的状态下使药剂渗透进皮肤;以及第四电极32,在该第四电极32与皮肤的其它部分接触或接近的状态下,该第四电极32与第三电极31之间被施加电压。

根据该药剂渗透装置1,具备电极单元20,因此能够在使用第三电极31和第四电极32来对肌肤赋予离子电渗透作用之前,使用电极单元20来对肌肤赋予电穿孔作用。其结果,能够对被预先打开更多或更大的微小的孔的角质层赋予离子电渗透作用,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药剂从微小的孔的渗透。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具备抑制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的发生并且提高了电穿孔效果的电极单元20的药剂渗透装置1。

另外,在药剂渗透装置1中,也可以向第一电极22施加比向第二电极24施加的电压高的电压。

根据该药剂渗透装置1,所产生的电场E易于作用于肌肤,因此能够提高由电极单元20产生的电穿孔效果,进一步提高由使用第三电极31等所产生的离子电渗透作用产生的药剂渗透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通过对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的药剂渗透装置1进行改进,还能够构成赋予使用LED(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美肌肤效果的药剂渗透装置2。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药剂渗透装置2的外观的示意性主视图。

下面,对药剂渗透装置2的构成要素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药剂渗透装置1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药剂渗透装置2具备发光单元33。

图14是发光单元33的立体图。

发光单元33由安装有多个LED 33a的安装基板33b构成。多个LED 33a在安装基板33b的一方的表面上排列为在相邻的列之间错开行间隔的、所谓的交错图案状。此外,各LED33a的配置不限定于此。如果参照图7中例示的头框架13,则发光单元33能够被设置在电极主体部20a与环状基座13c及基座主体13d之间。安装基板33b与控制部41电连接。

这里,在药剂渗透装置2中,为了使从各个LED 33a发出的光向外侧射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单元60中设置有多个光通过孔部52i(参照图13)。

电极单元60具备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单元20中包括的第一电极22的第一电极52、以及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单元20中包括的第二电极24的第二电极53。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52的俯视图。

第一电极52具有第一主体52a、第一布线52b以及第一端子52c。第一主体52a与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主体22a对应。第一布线52b与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布线22b为相同形状。第一端子52c与第一电极22中的第一端子22c为相同形状。

另外,第一主体52a具有沿层叠方向贯通该第一主体52a的第一贯通部。第一电极52中的第一贯通部除了具有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22中的多个缺口部22f的缺口部52f以外,还具有用于使从LED 33a发出的光通过的多个光通过孔部52i。

第一主体52a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直线状的枝部22d对应的枝部52d。另外,第一主体52a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直线状的导通部22e对应的导通部52e。并且,第一主体52a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在与多个LED 33a的设置位置对准的位置具有多个环状部52h。各个环状部52h的内缘部是光通过孔部52i。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极53的俯视图。

第二电极53具有第二主体53a、第二布线53b以及第二端子53c。第二主体53a与第二电极24中的第二主体24a对应。第二布线53b与第二电极24中的第二布线24b为相同形状。第二端子53c与第二电极24中的第二端子24c为相同形状。

另外,第二主体53a具有沿层叠方向贯通该第二主体53a的第二贯通部。第二贯通部为形成于主体平板53d的、用于使从LED 33a发出的光通过的多个光通过孔部53i。多个光通过孔部53i形成于与形成于第一电极52的第一主体52a的多个光通过孔部52i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并且,也可以是,在构成电极单元60的与第一罩21、基材23以及第二罩25相当的各部也预先形成有与多个光通过孔部52i及光通过孔部53i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多个光通过孔部。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在各个光通过孔部的内缘部实施绝缘处理或防水处理等。

像这样,在药剂渗透装置2中,也可以是,第二主体53a具有沿层叠方向贯通该第二主体53a的第二贯通部,第二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贯通部在层叠方向上重叠。

这里,第一贯通部能够相当于第一电极52中的多个光通过孔部52i。第二贯通部能够相当于第二电极53中的多个光通过孔部53i。

根据该药剂渗透装置2,能够设定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极单元60的多个部位。因而,能够在不使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渗透性能降低的情况下利用光通过孔部52i和光通过孔部53i来作为设置用于赋予药剂渗透以外的美容效果的探针的部位。

在药剂渗透装置2中,也可以具备光源,该光源对准第一贯通部与第二贯通部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来向外侧射出光。

这里,光源相当于多个LED 33a。

在药剂渗透装置2中,电极单元6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单元20同样,产生用于产生电穿孔作用的电场E。同时,发光单元33通过从控制部41被供给用于点亮LED 33a的电力,来通过多个光通过孔部52i和光通过孔部53i向施术中的肌肤表面照射光。由此,药剂渗透装置2能够一边产生电穿孔作用一边赋予由LED 33a产生的美肌肤效果。

作为能够由LED 33a赋予的美肌肤效果,按光的每种波长,能够期待如下美肌肤效果。

例如,在波长被设定在400nm~550nm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期待改善小皱纹、改善痤疮、改善红血丝、保湿、改善毛孔、抗炎作用、减少皮脂或治愈创伤等效果。在波长被设定在550nm~620nm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期待改善小皱纹、改善法令纹、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或改善色斑等效果。在波长被设定在620nm~750nm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期待治愈创伤、激活免疫力、改善皱纹、改善色斑、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或产生胶原蛋白等效果。并且,在波长被设定在750nm~2000nm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期待治愈创伤、激活免疫力或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等效果。此外,通过使用具有550nm~1000nm的波长谱的LED 33a,能够获得改善肌肤的亮度的效果。

像这样,根据药剂渗透装置2,能够同时施加电穿孔作用和通过光产生的美容作用,能够赋予复合的美容效果。

(附记)

根据以上实施方式的记载,公开了下述的技术。

(技术1)一种电极单元,与皮肤接触,所述电极单元具备:相互之间被施加电压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绝缘性的基材,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基材分别为层状,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基材相互层叠,在沿层叠方向观察时,作为所述第一电极的主体的第一主体和作为所述第二电极的主体的第二主体分别比作为所述基材的主体的基材主体小,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相比配置在与所述皮肤接触的一侧,并且具有沿层叠方向贯通所述第一主体的第一贯通部。

根据技术1的电极单元20,第一电极的第一主体22a具有第一贯通部,因此,在第一主体22a中,从构造上来说,成为边缘的部分变多。其结果,如上述说明的那样,能够提高电极单元20整体上的电场产生效率,在通过电穿孔作用来使得在肌肤表面的角质层产生微小的孔时,更加容易地产生微小的孔。

另外,根据技术1的电极单元20,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通过基材23而被绝缘。其结果,即使为了提高电穿孔作用而将电位差设定得更大,也不会在第一电极22与第二电极24之间发生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

像这样,根据技术1,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的发生并且提高了电穿孔效果的电极单元20。

(技术2)根据技术1所记载的电极单元,其中,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主体比所述第二主体小。

根据技术2的电极单元20,能够使第一主体22a的外缘整体也作为易于产生更强的电场E的边缘来发挥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穿孔效果。

(技术3)根据技术1或技术2所记载的电极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贯通部为在沿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时彼此并行地排列的多个直线状的缺口部。

根据技术3的电极单元20,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能够在第一电极22的第一主体22a设置更多的易于产生更强的电场E的边缘。

(技术4)根据技术1至技术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极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贯通部为多个孔部。

根据技术4的电极单元20,多个第一孔部50e和多个第二孔部51e各自的内缘部能够成为易于产生更强的电场E的边缘。也就是说,与设置于第一电极22的第一主体22a的多个缺口部22f同样,能够更多地设置易于产生更强的电场E的边缘。

(技术5)根据技术1至技术4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极单元,其中,还具备绝缘性的罩,所述罩以与所述基材将所述第一电极夹在中间的方式覆盖所述第一电极。

根据技术5的电极单元20,即使电极单元20接近肌肤,电极单元20与肌肤也通过第一罩21而被绝缘,因此即使施加更强的电场E,也能够不易使使用者感受到皮肤上的疼痛。

(技术6)一种药剂渗透装置,具备:根据技术1至技术5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极单元;第三电极,其用于在该第三电极与所述皮肤接触或接近的状态下使药剂渗透进所述皮肤;以及第四电极,在该第四电极与所述皮肤的其它部分接触或接近的状态下,该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被施加电压。

根据技术6的药剂渗透装置1,具备电极单元20,因此能够在使用第三电极31和第四电极32来对肌肤赋予离子电渗透作用之前,使用电极单元20来对肌肤赋予电穿孔作用。其结果,能够对被预先打开更多或更大的微小的孔的角质层赋予离子电渗透作用,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药剂从微小的孔的渗透。

像这样,根据技术6,能够提供一种具备抑制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的发生并且提高了电穿孔效果的电极单元20的药剂渗透装置1。

(技术7)根据技术6所记载的药剂渗透装置,其中,向所述第一电极施加比向所述第二电极施加的电压高的电压。

根据技术7的药剂渗透装置1,所产生的电场E易于作用于肌肤,因此能够提高由电极单元20产生的电穿孔效果,进一步提高由使用第三电极31等所产生的离子电渗透作用产生的药剂渗透效果。

(技术8)根据技术6或技术7所记载的药剂渗透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主体具有沿所述层叠方向贯通所述第二主体的第二贯通部,

所述第二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贯通部在所述层叠方向上重叠。

根据技术8的药剂渗透装置2,能够设定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极单元60的多个部位。因而,能够在不使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渗透性能降低的情况下利用光通过孔部52i和光通过孔部53i来作为设置用于赋予药剂渗透以外的美容效果的探针的部位。

(技术9)根据技术8所记载的药剂渗透装置,其中,还具备光源,所述光源对准所述第一贯通部与所述第二贯通部在所述层叠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来向外侧射出光。

在技术9的药剂渗透装置2中,电极单元6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单元20同样,产生用于产生电穿孔作用的电场E。同时,发光单元33从控制部41被供给用于点亮LED 33a的电力,通过多个光通过孔部52i和光通过孔部53i向施术中的肌肤表面照射光。由此,药剂渗透装置2能够一边产生电穿孔作用一边赋予由LED 33a产生的美肌肤效果。

像这样,根据药剂渗透装置2,能够同时施加电穿孔作用和通过光产生的美容作用,能够赋予复合的美容效果。

(技术10)一种电极单元,与皮肤接触,所述电极单元具有:相互之间被施加电压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绝缘性的基材,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电极单元以所述第一电极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内包于所述第二电极的状态配置。

根据技术10,与技术1的电极单元20同样地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因迁移引起的短路故障的发生并且提高了电穿孔效果的电极单元。

(技术11)根据技术10所记载的电极单元,其中,所述电极单元以所述第一电极被所述第二电极包络的状态配置。

根据技术11的电极单元,例如在第一电极22中,从构造上来说,成为边缘的部分可靠地变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场产生效率,作为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穿孔效果。

(技术12)根据技术10或技术11所记载的电极单元,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孔,在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各个电极从法线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至少一个以上的孔的中心点重叠。

根据技术12的电极单元,例如能够将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4的彼此重叠的孔设为在法线方向上贯通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4的一个部位。这样的贯通第一电极22和第二电极24的一个部位能够与技术8或技术9相关联来作为用于设置探针的部位利用、或者作为用于使光通过的部位利用。

(技术13)根据技术10至技术12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极单元,其中,所述电极单元被使用于美容设备。

根据技术13的电极单元,能够成为美容设备的一个结构部。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例示本公开中的技术,因此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替换、添加、省略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除了能够应用于家庭用以外,还能够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药剂渗透装置或给药系统等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2:药剂渗透装置;10:壳体;11:把持部;12:头部;13:头框架;13a:框架主体;13b:框部;13c:环状基座;13d:基座主体;13e:贯通孔;14:开关按钮;20、60:电极单元;20a:电极主体部;20b:电极布线部;20c:电极端子部;20d:接触面;21:第一罩;21a:第一罩主体;21b:第一布线罩;21c:第一端子罩;22、50、51、52:第一电极;22a:第一主体;22b:第一布线;22c:第一端子;22d:枝部;22e:导通部;22f:缺口部;22g:边缘部;23:基材;23a:基材主体;23b:布线侧基材;23c:端子侧基材;24、53:第二电极;24a:第二主体;24b:第二布线;24c:第二端子;25:第二罩;25a:第二罩主体;25b:第二布线罩;25c:第二端子罩;31:第三电极;32:第四电极;33:发光单元;33a:LED;33b:安装基板;41:控制部;42:电源部;50a:第一主体;50b:第一布线;50c:第一端子;50d:主体平板;50e:第一孔部;51a:第一主体;51b:第一布线;51c:第一端子;51d:主体平板;51e:第二孔部;52a:第一主体;52b:第一布线;52c:第一端子;52d:枝部;52e:导通部;52f:缺口部;52h:环状部;52i、53i:光通过孔部;53a:第二主体;53b:第二布线;53c:第二端子;53d:主体平板;W1:电极宽度;W2:电极间距离;HB:人体。

相关技术
  • 透镜、光源装置、背光单元和电子装置
  • 药剂发放单元和包括药剂发放单元的药剂发放装置
  • 药剂发放单元和包括药剂发放单元的药剂发放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62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