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座椅旋转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5-31 01:29:11


座椅旋转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能够使座椅主体在就座位置与乘降位置之间旋转的座椅旋转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20-147186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底板、转向框架、驱动单元(连结单元)的座椅旋转装置。

底板固定于车辆的地板侧。转向框架固定于座椅主体的下表面。驱动单元以使得转向框架能够相对于底板在就座位置与乘降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将底板与转向框架连结。

发明内容

在上述日本特开2020-147186号公报中,驱动单元配置于转向框架的后上方部(座垫的后方下部)。若在转向框架的后上方部配置驱动单元,则驱动单元隆起而座椅旋转装置的上下方向的大小大型化。其结果是,在乘员就座的情况下,乘员的臀部与驱动单元抵接,有可能给乘员带来不适感。另一方面,通过使座垫向上方移动,乘员的就座位置被向上方抬起,能够消除对乘员造成的异物感。但是,需要使座垫向上方移动。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实现座椅旋转装置的紧凑化的结构的座椅旋转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座椅旋转装置,能够使座椅主体在所述座椅主体朝向车辆的前方的就座位置与所述座椅主体朝向所述车辆的车门的开口部的乘降位置之间旋转,其中,具备:底板,固定于上述车辆的地板侧;转向框架,与上述底板相比配置于上方,以相对于上述座椅主体不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座椅主体的下表面;及连结单元,以使得上述转向框架能够相对于上述底板在上述就座位置与上述乘降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连结上述底板和上述转向框架,上述连结单元具备:转向连杆,将上述底板与上述转向框架连结,具有固定支承部和可动支承部,上述固定支承部在一端侧以能够相对于上述底板相对旋转的方式能够旋转地固定于上述底板,上述可动支承部在另一端侧以使能够以上述固定支承部为旋转中心相对于上述底板转动且相对于上述转向框架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转向框架;转向连杆用导轨,固定于上述底板,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能够沿着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移动,支承上述转向连杆,第一导轨,固定于上述底板,相对于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隙而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第一支承滑动件,能够沿着上述第一导轨移动,用于支承设置于上述转向框架的第一移动支承部;第二导轨,固定于上述底板,具有在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与上述第一导轨之间以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接近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的方式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第二支承滑动件,能够沿着上述第二导轨移动,用于支承设置在上述转向框架上的第二移动支承部;转动板,可转动地设置于上述转向连杆的上述可动支承部;以及驱动机构,为了使上述转动板以上述可动支承部为旋转中心旋转而固定于上述转向连杆的下表面侧。

在使上述座椅主体从上述就座位置向上述乘降位置移动时,通过利用上述驱动机构使转动板以上述可动支承部为中心在俯视下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从而与上述转动板以上述可动支承部为中心旋转的力对应地,固定于上述转动板的上述转向框架以上述固定支承部为旋转中心开始转动,并且,通过上述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沿着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移动,上述第一支承滑动件沿着上述第一导轨移动,上述第二支承滑动件沿着上述第二导轨移动,从而上述转向框架一边向前方移动一边向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侧旋转,上述座椅主体从上述就座位置向上述乘降位置移动,在使上述座椅主体从上述乘降位置向上述就座位置移动时,通过使上述驱动机构在俯视下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从而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而使上述座椅主体从上述乘降位置向上述就座位置移动。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根据与附图相关联地理解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以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就座位置的旋转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乘降位置的旋转座椅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就座位置的座椅旋转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乘降位置的座椅旋转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就座位置的座椅旋转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就座位置的转向连杆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乘降位置的转向连杆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向框架的移动轨迹的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就座位置的座椅旋转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乘降位置的座椅旋转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的旋转座椅以及座椅旋转装置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个数、量等的情况下,除了特别记载的情况以外,本发明的范围不一定限定于其个数、量等。对同一部件、相当部件标注同一参照编号,有时不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将实施方式中的结构适当组合使用是设想之中的。

以下所示的旋转座椅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特别是车辆用座椅发挥功能。图中所示的“前”是指搭载有实施方式的旋转座椅的车辆的前进侧,“后”是指车辆的后退侧,“左”是指从前进方向观察时的左手侧,“右”是指从前进方向观察时的右手侧,“上”是指车辆的上方侧,“下”是指车辆的下方侧。在以下的图中也同样。

以下所示的旋转座椅设想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位于右侧的座椅而图示,但在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位于左侧的座椅的情况下,以下所示的结构成为左右对称的配置关系。

(实施方式1:旋转座椅1)

参照图1及图2,对实施方式1的旋转座椅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就座位置的旋转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乘降位置的旋转座椅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旋转座椅1具备座椅主体2和座椅旋转装置10。座椅主体2具有座垫2a和座椅靠背2b。座垫2a构成支承乘员的臀部的座部。座椅靠背2b支承就座于座垫2a的乘员的背部。座椅主体2配置在车辆的地板FL上。

在地板FL安装有使座椅主体2相对于地板FL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滑动的一对座椅滑动件3。一对座椅滑动件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各座椅滑动件3具有下轨道3a和上轨道3b。

下轨道3a以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平行的姿态固定于地板FL。上轨道3b能够相对于下轨道3a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下轨道3a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位移。

座椅旋转装置10能够使座椅主体2在就座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与乘降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旋转。就座位置是座椅主体2朝向车辆的前方的位置。乘降位置是座椅主体2朝向车辆的车门的开口部(图1及图2中的支柱4侧)的位置。座椅旋转装置10固定于座椅主体2的下表面。

(座椅旋转装置10)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6对座椅旋转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就座位置的座椅旋转装置10的立体图,图4是乘降位置的座椅旋转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座椅旋转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至图5所示,座椅旋转装置10具备:底板100,其固定于车辆的地板侧;转向框架200,其配置于比底板100靠上方的位置,以相对于座椅主体2不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座椅主体2的下表面;以及连结单元300,其以使得转向框架200能够相对于底板100在就座位置与乘降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将底板100与转向框架200连结。

在冲压成型为规定的形状的底板100上固定有转向连杆用导轨R1、第一导轨R11以及第二导轨R12,详细的配置后述。转向连杆用导轨R1具有在底板100上的大致右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连杆用导轨R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第一导轨R11相对于转向连杆用导轨R1在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隙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第二导轨R12具有在转向连杆用导轨R1与第一导轨R11之间以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接近转向连杆用导轨R1的方式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如图5所示,转向连杆用导轨R1引导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的移动。第一导轨R11引导第一支承滑动件S11的移动。第二导轨R12引导第二支承滑动件S12的移动。

转向框架200具有前框架210、后框架220、右框架230、左框架以及连结前框架210和后框架220的中央框架25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转向框架200设为框架形状,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也可以使用板等构成转向框架200。

在后框架220的右侧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向连杆311的转向连杆固定托架220b。在后框架220的左侧设置有供第一移动支承部P11设置的第一移动支承部用托架220c。在中央框架250的中央区域设置有第二移动支承部P12。

如图5所示,在被第一导轨R11引导的第一支承滑动件S11设置有支承销SP11。支承销SP11通过螺母N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第一移动支承部用托架220c。在被第二导轨R12引导的第二支承滑动件S12设置有支承销SP12。支承销SP12通过衬套B1和螺母N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在中央框架250的中央区域设置的第二移动支承部P12。

(连结单元300)

参照图4至图6,对连结单元30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连结单元300包括上述的转向连杆用导轨R1、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第一导轨R11、第一支承滑动件S11、第二导轨R12、第二支承滑动件S12,并且还包括转向连杆311和驱动机构321。

如图4和图5所示,转向连杆311将底板100和转向框架200连结,具有固定支承部P1和可动支承部P2,固定支承部P1以在一端侧(左侧)使能够相对于底板100相对旋转的方式能够旋转地固定于底板100,可动支承部P2在另一端侧(右侧)以使能够以固定支承部P1为旋转中心相对于底板100转动并且能够相对于转向框架200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转向框架200。

参照图6,转向连杆311具有:板部311a,其位于转向框架200侧(上侧);托架部311b,其在板部311a的一端侧从板部311a延伸;以及安装部311c,其在板部311a的另一端侧向底板100侧下降。

在转向连杆311的安装部311c设置有供衬套B1铆接固定的贯通孔311h2。转向连杆311的安装部311c使用该贯通孔311h2,通过螺栓B2(参照图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底板100。该转向连杆311向底板100的固定位置构成固定支承部P1。

在转向连杆311的托架部311b设置有供衬套B1铆接固定的贯通孔311h1。扇形齿轮板用轴3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从托架部311b的下侧插通于贯通孔311h1。扇形齿轮板用轴320支承于滑动件用链节板310。在滑动件用链节板310,在与扇形齿轮板用轴320错开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310h。扇形齿轮板用轴320的芯位置构成可动支承部P2。

返回图5,设于被转向连杆用导轨R1引导的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的支承销SP1借助衬套B1被螺母N固定于贯通孔310h。

在此,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沿着转向连杆用导轨R1直线移动。另一方面,转向连杆311以固定支承部P1为中心旋转。此时,扇形齿轮板用轴320的芯位置亦即可动支承部P2与支承销SP1配置于因滑动件用链节板310而错开的位置,因此可动支承部P2沿圆弧状的轨迹移动(参照图9中的箭头Y11)。

再次参照图6,在托架部311b的上侧,作为转动板的扇形齿轮板315经由衬套B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装配于扇形齿轮板用轴320。在扇形齿轮板315的端面设置有齿条315g。扇形齿轮板315通过垫圈W以及螺母N固定于扇形齿轮板用轴320。

在扇形齿轮板315的上表面,以隔着扇形齿轮板用轴320的芯位置即可动支承部P2的方式通过焊接等牢固地固定有两根固定销319。该固定销319作为转向框架安装螺栓发挥功能。在扇形齿轮板315的上表面的齿条315g的附近,使用螺栓B2固定有用于检测扇形齿轮板315的旋转位置的开关凸轮318。

另一方面,在板部311a的下表面侧使用螺栓B2安装有驱动机构321。在驱动机构321设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小齿轮321a。小齿轮321a从设置于板部311a的贯通孔311h3向上方突出。

在板部311a的上表面侧通过焊接固定有中间齿轮轴312。扇形的止动板313和作为怠速齿轮的中间齿轮314经由衬套B1由中间齿轮轴312轴向支承。中间齿轮314和止动板313通过设置于双方的凹凸的嵌合而一体化。小齿轮321a与中间齿轮314啮合,中间齿轮314构成与扇形齿轮板315啮合的一级减速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小齿轮321a(齿数7)的旋转经由中间齿轮314(齿数20)向扇形齿轮板315(齿数50)进行齿轮传递。此时的减速比i为i=50/7。中间齿轮314不参与减速比而仅传递旋转,不增大小齿轮321a和扇形齿轮板315的直径,能够适当地保持小齿轮321a与扇形齿轮板315的中心间距离。并且,与使小齿轮321a与扇形齿轮板315直接啮合的情况相比,通过设置中间齿轮314,能够减轻对各部的力的负荷。

止动板313通过进行扇形齿轮板315的旋转量的限制来进行转向连杆311的旋转量的限制。由此,限制座椅主体2的就座位置和乘降位置。后面将详细说明转向连杆311的旋转量的限制。

在板部311a的上表面侧,使用螺母N等固定有覆盖小齿轮321a以及中间齿轮314的保护罩316。在保护罩316的上表面使用螺栓B2固定有限位开关317。限位开关317和开关凸轮318作为检测扇形齿轮板315的旋转位置的检测机构发挥功能。

(转向连杆311的旋转量限制)

接着,参照图7和图8对转向连杆311的旋转量限制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表示就座位置的转向连杆311的位置关系的图,图8是表示乘降位置的转向连杆311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7和图8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内部结构,省略了保护罩316的一部分的图示。图示了固定于保护罩316的限位开关317。

参照图7,转向连杆311以固定支承部P1为旋转中心旋转。图7所示的转向连杆311的位置是旋转座椅1处于就座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开关凸轮318与限位开关317抵接。在该状态下,开关凸轮318为ON状态,检测出是就座位置。扇状的止动板313的一方的第一半径线部313a(参照图6)与小齿轮321a直接抵接,限制中间齿轮314的旋转。

参照图8,在使旋转座椅1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旋转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机构321使小齿轮321a向顺时针方向(图中G1方向)旋转。由此,中间齿轮314向逆时针方向(图中G2方向)旋转,扇形齿轮板315向顺时针方向(图中G3方向)旋转。当转向连杆311开始旋转(图中箭头T方向)时,开关凸轮318离开限位开关317。在该状态下,开关凸轮318为OFF状态,检测出旋转座1的旋转开始。扇状的止动板313与中间齿轮314一起旋转。止动板313的圆弧部分313b不与小齿轮321a抵接,因此不会限制中间齿轮314的旋转。

当转向连杆311旋转到乘降位置时,通过驱动机构321使小齿轮321a的旋转停止。此时,扇状的止动板313的另一方的第二半径线部313c(参照图6)与小齿轮321a直接抵接,限制中间齿轮314的旋转。

(转向框架200的旋转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9,对与上述的转向连杆311的旋转动作对应的转向框架200的旋转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转向框架200的移动轨迹的图。

转向连杆311以固定支承部P1为旋转中心旋转。转向连杆311的可动支承部P2支承于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沿着转向连杆用导轨R1移动。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沿着转向连杆用导轨R1直线移动(图中箭头Y1),但由于可动支承部P2通过滑动件用链节板310被支承在错开的位置,因此在圆弧状的轨迹上移动(参照图9中的箭头Y11)。可动支承部P2的从就座位置到乘降位置的移动角度为图中的α度。该移动角度α与扇状的止动板313的一方的第一半径线部313a与另一方的第二半径线部313c之间的角度对应。该移动角度α能够适当地变更为所要求的角度。

在转向连杆311从就座位置移动到乘降位置的同时,设置于扇形齿轮板315的上表面的两个固定销319以可动支承部P2为中心向顺时针旋转方向(参照图8中的箭头G3)移动。固定销319固定于转向框架200的转向连杆固定托架220b,因此使转向框架200自身旋转的力施加于转向框架200。使用被第一导轨R11引导的第一支承滑动件S11和被第二导轨R12引导的第二支承滑动件S12来引导该力的作用方向。

第一支承滑动件S11在第一移动支承部P11的位置支承转向框架200。第二支承滑动件S12在第二移动支承部P12的位置支承转向框架200。

基于该结构,在使座椅主体2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时,通过利用驱动机构321使扇形齿轮板315在俯视下以可动支承部P2为中心向顺时针旋转方向(图8中的箭头G3方向)旋转,从而与扇形齿轮板315以可动支承部P2为中心旋转的力对应地,固定于扇形齿轮板315的转向连杆311以固定支承部P1为旋转中心开始转动。

同时,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沿着转向连杆用导轨R1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同时,第一支承滑动件S11沿着第一导轨R11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同时,第二支承滑动件S12沿着第二导轨R12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通过该动作,转向框架200一边向前方移动一边向转向连杆用导轨R1侧(右侧)旋转,座椅主体2从就座位置向乘降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在使座椅主体2从乘降位置向就座位置移动时,通过利用驱动机构321使扇形齿轮板315在俯视下以可动支承部P2为中心向逆时针旋转方向(与图8中的箭头G3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与扇形齿轮板315以可动支承部P2为中心旋转的力对应地,固定于扇形齿轮板315的转向连杆311以固定支承部P1为旋转中心开始转动。

由此,成为与上述相反的动作,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沿着转向连杆用导轨R1从乘降位置向就座位置移动。同时,第一支承滑动件S11沿着第一导轨R11从乘降位置向就座位置移动。同时,第二支承滑动件S12沿着第二导轨R12从乘降位置向就座位置移动。通过该动作,转向框架200一边向后方移动一边向转向连杆用导轨R1侧(左侧)旋转,座椅主体2从乘降位置向就座位置移动。

在座椅主体2从乘降位置返回到就座位置的情况下,开关凸轮318与限位开关317抵接(ON状态),检测到处于就座位置。

转向连杆用导轨R1、第一导轨R11以及第二导轨R12的配置位置如图9所示,优选转向连杆用导轨R1具有在底板100上的大致右侧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并且配置为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朝向中心侧。优选的是,第二导轨R12相对于转向连杆用导轨R1在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隙地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并且配置为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朝向中心侧。

优选的是,第二导轨R12具有在转向连杆用导轨R1与第一导轨R11之间以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接近转向连杆用导轨R1的方式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并且在第二导轨R12的第二支承滑动件S12的乘降位置位于比转向连杆用导轨R1靠右侧的位置。

转向连杆用导轨R1、第一导轨R11以及第二导轨R12的更具体的配置位置可以配置成随着转向框架200的移动而沿着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的支承销SP1的轨迹、第一支承滑动件S11的第一移动支承部P11的轨迹、第二支承滑动件S12的第二移动支承部P12的轨迹。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旋转装置,由于将驱动机构321配置在形成于转向连杆311的板部311a的下表面侧的与底板100之间的空隙,因此能够避免上下的厚度的扩大以及驱动机构321向上方的突出,抑制连结单元300向后方的伸出,能够实现座椅旋转装置的紧凑化。

并且,由于对转向连杆311施加用于使转向框架200旋转的较大的力,因此转向连杆311成为厚板且宽度较宽的形状,但能够将连结单元300的驱动机构321、小齿轮321a以及扇形齿轮板315一体地组装于该转向连杆311。这样,通过使转向连杆311保有强度和连结单元300的安装这两个功能,能够实现设备的配置效率的提高。

并且,将连结单元300的驱动机构321、小齿轮321a、中间齿轮314以及扇形齿轮板315一体地组装于转向连杆311。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齿轮的啮合依赖于机械加工精度的状态下进行单元化,能够提高组装的容易性,进行精密的组装。由此,齿轮的啮合稳定,能够抑制动作异响的产生而提高静音性。

并且,由于能够预先将单元化的精密设备组装于转向框架20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向底板100以及转向框架200的组装。

并且,在转向连杆311的上表面配置小齿轮321a、中间齿轮314以及扇形齿轮板315,在转向连杆311的下表面配置驱动机构321,通过单元化,能够确保适当的减速比并且保持扇形齿轮板315与驱动机构321的距离。

并且,在中间齿轮314一体地设置止动板313,通过使止动板313与小齿轮321a直接抵接,从而进行转向连杆311的旋转限制。根据该结构,成为比较小的载荷下的抵接,能够抑制转向连杆311的变形。

并且,在扇形齿轮板315以隔着可动支承部P2的方式设置有两根固定销319,该两根固定销固定于转向框架200。在转向框架200以及扇形齿轮板315产生用于使转向框架200旋转的较大的力,但能够通过以隔着可动支承部P2的方式配置的固定销319将旋转力传递至转向框架200。

并且,在小齿轮321a与齿条315g之间设置有中间齿轮314,在中间齿轮314固定有止动板313,该止动板313具有扇形的形状,具有:第一半径线部313a,其在座椅主体2处于就座位置时与小齿轮321a直接抵接;以及第二半径线部313c,其在小齿轮321a旋转而座椅主体2处于乘降位置时与小齿轮321a直接抵接。

设置于止动板313的第一半径线部313a和第二半径线部313c在物理上与小齿轮321a直接抵接,由此能够进行设置有中间齿轮314和齿条315g的扇形齿轮板315的旋转限制。

(实施方式2:座椅旋转装置10A)

接着,参照图10及图11,对作为上述实施方式1的座椅旋转装置10的变形例的座椅旋转装置10A的结构进行说明。该座椅旋转装置10A的结构的基本结构与座椅旋转装置10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不同点,对于共同的结构,在图中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不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座椅旋转装置10的结构中,采用通过滑动件用链节板310将转向连杆311与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之间连结的构造。根据该结构,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1沿着直线形状的转向连杆用导轨R1移动(图9中的箭头Y1),可动支承部P2在以固定支承部P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迹上移动(参照图9中的箭头Y11)。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2的座椅旋转装置10A的结构中,如图11所示,在设置于转向连杆311的支承销311p直接固定有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21。成为可动支承部P2的芯的扇形齿轮板用轴320直接设置于转向连杆311。

对于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21向转向连杆311的固定,使支承销311p贯通设置于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21的引导板330的孔330h,并使螺母N3紧固于支承销311p。根据该结构,引导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S21的转向连杆用导轨R21具有沿着以支承销311p的固定支承部P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迹的圆弧形状。

即使是该实施方式2的座椅旋转装置10A的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座椅旋转装置同样的作用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以下方面的具体示例。

(方式I)

在该座椅旋转装置中,能够使座椅主体在上述座椅主体朝向车辆的前方的就座位置与上述座椅主体朝向上述车辆的车门的开口部的乘降位置之间旋转,其中,具备:

底板,固定于上述车辆的地板侧;

转向框架,与上述底板相比配置于上方,以相对于上述座椅主体不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座椅主体的下表面;以及

连结单元,以使得上述转向框架能够相对于上述底板在上述就座位置与上述乘降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连结上述底板和上述转向框架,

上述连结单元具备:

转向连杆,将上述底板与上述转向框架连结,具有固定支承部和可动支承部,上述固定支承部在一端侧以使能够相对于上述底板相对旋转的方式能够旋转地固定于上述底板,上述可动支承部在另一端侧以使能够以上述固定支承部为旋转中心相对于上述底板转动且相对于上述转向框架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上述转向框架;

转向连杆用导轨,固定于上述底板,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能够沿着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移动,支承上述转向连杆;

第一导轨,固定于上述底板,相对于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隙而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第一支承滑动件,能够沿着上述第一导轨移动,用于支承设置于上述转向框架的第一移动支承部;

第二导轨,固定于上述底板,具有在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与上述第一导轨之间以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接近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的方式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第二支承滑动件,能够沿着上述第二导轨移动,用于支承设置于上述转向框架的第二移动支承部;

转动板,可转动地设置于上述转向连杆的上述可动支承部;以及

驱动机构,为了使上述转动板以上述可动支承部为旋转中心旋转而固定于上述转向连杆的下表面侧,

在使上述座椅主体从上述就座位置向上述乘降位置移动时,通过利用上述驱动机构使上述转动板以上述可动支承部为中心在俯视下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从而与上述转动板以上述可动支承部为中心旋转的力对应地,固定于上述转动板的上述转向框架以上述固定支承部为旋转中心开始转动,并且,通过上述转向连杆支承滑动件沿着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移动,上述第一支承滑动件沿着上述第一导轨移动,上述第二支承滑动件沿着上述第二导轨移动,从而上述转向框架一边向前方移动一边向上述转向连杆用导轨侧旋转,上述座椅主体从上述就座位置向上述乘降位置移动,

在使上述座椅主体从上述乘降位置向上述就座位置移动时,通过使上述驱动机构在俯视下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从而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而使上述座椅主体从上述乘降位置向上述就座位置移动。

根据该座椅旋转装置,由于将驱动机构配置在形成于转向连杆的下表面侧的与底板之间的空隙,因此能够避免上下的厚度的扩大以及驱动机构向上方的突出,能够实现座椅旋转装置的紧凑化。

(方式II)

根据方式I所述的座椅旋转装置,

在上述转动板的端面设置有齿条,

上述转向连杆具有位于上述转向框架侧的板部,

在上述板部的上述底板侧的下表面配置有上述驱动机构,上述驱动机构的旋转作为小齿轮的旋转而向配置于上述板部的上表面侧的上述转动板的上述齿条传递。

根据该方式,由于配置有转向连杆、驱动机构,并通过小齿轮向转动板的齿条传递,因此能够在齿轮的啮合依赖于机械加工精度的状态下进行单元化,能够提高组装的容易性,能够进行精密的组装。由此,齿轮的啮合稳定,能够抑制动作异响的产生而提高静音性。

(方式III)

根据方式II所述的旋转装置,

在上述小齿轮与上述齿条之间设置有中间齿轮,

在上述中间齿轮固定有止动板,

上述止动板具有扇型的形状,通过具有在上述座椅主体处于上述就座位置时与上述小齿轮直接抵接的第一半径线部以及在上述小齿轮旋转而上述座椅主体处于上述乘降位置时与上述小齿轮直接抵接的第二半径线部,从而限制上述中间齿轮的旋转。

根据该方式,设置于止动板的第一半径线部以及第二半径线部与小齿轮物理地直接抵接,从而能够进行设置有中间齿轮以及齿条的转动板的旋转限制。

(方式IV)

根据方式I至方式III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旋转装置,

在上述转动板以隔着上述可动支承部的方式设置有两根固定销,

两根上述固定销固定于上述转向框架。

根据该方式,产生用于使转向框架旋转的较大的力,但能够通过以隔着可动支承部的方式配置的固定销将旋转力传递至转向框架。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相关技术
  • 支撑移动计算装置的座椅总成以及用座椅总成支撑移动计算装置的方法
  • 基于座椅旋转以旋转顶置式安全气囊的系统和方法
  • 按摩座椅的控制方法、装置、按摩座椅及系统
  • 座椅腰托的调节装置、方法及座椅
  • 一种电动座椅的防夹方法、装置以及电动座椅控制器
  • 可旋转的车辆座椅和用于使可旋转的车辆座椅旋转的方法
  • 旋转座椅系统、旋转座椅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技术分类

061201166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