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板对板连接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32:14


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通常由插头与插座两个部分组成,所述插头与插座均由塑胶体和固持于塑胶体上的导电端子组成,塑胶体主要起绝缘和定位导电端子的作用,导电端子主要作用是传输信号。通常情况下,现有的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与插座还会增加保护支架以提升自身强度,同时保护支架亦可起到插头与插座对接时的保持力,其中在某些现有技术中,保护支架亦可被用作为电流端子。因此对保护支架与塑胶体的结合强度、保护支架上的弹性臂力臂长度,结合有保护支架的板对板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强度及稳定性等要求均较高,特别是在如今板对板连接器越来越小型化的设计趋势下。

所以,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设计形态,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用于电连接至对接电路板,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保护架,若干所述导电端子沿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于绝缘本体上,所述保护架结合于绝缘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若干所述导电端子布置范围以外的位置,

所述保护架包括上端壁部、对接脚部及主体部,

所述上端壁部结合于绝缘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上表面且位于若干所述导电端子布置范围以外的位置,所述对接脚部用于与对接电路板固定,所述主体部与绝缘本体固定,

所述保护架还包括由对接脚部延伸形成的弹性臂部,所述弹性臂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弹性接触。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有插接空间并包括与对接电路板贴合的底壁及沿底壁的长度方向于底壁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侧壁,若干所述导电端子分别排列布置于两个所述侧壁上。

进一步,所述对接脚部将所述弹性臂部与主体部实现一体连接,所述主体部将所述上端壁部和对接脚部一体连接。

进一步,所述弹性臂部结合于所述侧壁的内壁面的至少部分,所述弹性臂部的至少部分能够沿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弹性变位,所述弹性臂部形成有沿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至少部分凸伸至插接空间内的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包括外壁部,所述外壁部结合于所述侧壁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外壁面位置,所述对接脚部由外壁部邻近对接电路板的边缘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部由对接脚部的边缘经折弯延伸形成。

进一步,沿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弹性臂部由对接脚部远离外壁部的一侧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外壁部与弹性臂部沿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进一步,所述弹性臂部包括与对接脚部一体连接的第一弹性臂部、折弯臂部及第二弹性臂部,所述折弯臂部将第一弹性臂部与第二弹性臂部一体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部与第二弹性臂部沿着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形成段差,所述第一弹性臂部与外壁部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弹性臂部与外壁部之间的间距,沿着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部靠近侧壁的端部,所述第二弹性臂部远离侧壁的端部,所述接触部形成于第二弹性臂部上。

进一步,所述弹性臂部由对接脚部沿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部包括弹性臂及折弯臂,所述弹性臂与外壁部沿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折弯臂用于连接弹性臂与对接脚部,所述接触部形成于所述弹性臂上。

进一步,所述折弯臂位于绝缘本体沿长度方向的端缘位置,所述折弯臂的延伸平面与弹性臂的延伸平面垂直。

进一步,所述弹性臂部由对接脚部沿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部包括折弯壁、横梁壁及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与外壁部沿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横梁壁位于所述上端壁部与侧壁的上表面之间,所述横梁壁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与对接脚部相对设置。

进一步,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所述横梁壁与上端壁部之间形成间隙,所述横梁壁与侧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横梁壁能够沿着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弹性变位。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沿底壁的宽度方向于底壁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端壁,所述底壁、两个所述侧壁、两个所述端壁共同界定形成开口向上的插接空间,所述上端壁部包括一体连接的侧壁上壁部及端壁上壁部,所述侧壁上壁部结合于侧壁沿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表面,所述端壁上壁部结合于端壁的上表面,沿着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端壁上壁部的至少一端缘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端壁遮蔽部,所述端壁遮蔽部结合于端壁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所述端壁遮蔽部的下侧缘形成对接脚部,所述对接脚部对应与对接电路板固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板对板连接器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具体展示了其中一个保护架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具体展示了其中一个保护架及支撑架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剖视图沿绝缘本体长度方向的正视图;

图7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的保护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中保护架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7中保护架的仰视图;

图10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自图10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具体展示了其中一个保护架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1至图13介绍本申请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结合”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结合于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为本申请公开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用于电连接至对接电路板,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导电端子2及保护架3,若干所述导电端子2沿绝缘本体1的长度方向排列布置于绝缘本体1上,所述保护架3结合于绝缘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位于若干所述导电端子2布置范围以外的位置。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形成有插接空间10并包括与对接电路板贴合的底壁11、沿底壁11的长度方向于底壁11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侧壁12、沿底壁11的宽度方向于底壁11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端壁13及由底壁11的中间位置向上延伸形成的岛壁14,若干所述导电端子2分别排列布置于两个所述侧壁12上。所述底壁11、两个所述侧壁12、两个所述端壁13及岛壁14共同界定形成开口向上的插接空间10。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各所述保护架3包括第一保护架301及第二保护架302,所述第一保护架301及第二保护架302相互独立,所述第一保护架301通过一体成型与绝缘本体1结合,所述第二保护架302通过组装结合于所述绝缘本体1。

请参考图2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保护架301形成有岛壁保护部3011,所述岛壁保护部3011埋设于所述岛壁14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表面上。所述岛壁保护部3011用于保护岛壁14的结构强度,同时可以保护岛壁14不被对接连接器插入时刮擦损坏。所述岛壁保护部3011远离对接电路板一端的上端缘进一步向着对接电路板回折并延伸形成埋设部3014,所述埋设部3014对应埋设于所述岛壁14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内,所述埋设部3014邻近对接电路板的一端进一步延伸形成有凸出至底壁11的下表面外的埋设对接部3015。所述埋设部3014用于增加第一保护架301与绝缘本体1的结合强度,所述埋设对接部3015用于一体成型时模仁对第一保护架301的定位,同时所述埋设对接部3015可被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护架301还包括与所述岛壁保护部3011的下端缘一体连接的底壁支撑部3012,所述底壁支撑部3012埋设于所述底壁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位置,所述底壁支撑部3012向上露出至插接空间10内,所述底壁支撑部3012向下露出至底壁11贴靠对接电路板的下表面用于一体成型时的模仁定位。所述底壁支撑部3012用于增加底壁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护架301包括侧壁保护部3013,所述侧壁保护部3013与所述底壁支撑部3012一体连接,所述侧壁保护部3013埋设于所述侧壁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内壁面且位于若干所述导电端子2布置范围以外的位置。所述侧壁保护部3013远离对接电路板的一端折弯形成有定位部3016,所述定位部3016对应埋设于所述侧壁12远离对接电路板一侧的上表面位置,所述定位部3016至少部分露出至侧壁12的上表面外并形成定位上表面30161,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于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有定位槽111,所述定位部3016至少部分经定位槽111向下露出绝缘本体1外而形成定位下表面30162。所述定位上表面30161及定位下表面30162用于一体成型时的模仁定位,同时所述定位部3016又可用于导引对接连接器插入插接空间10,此外所述侧壁保护部3013能够加强侧壁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护架301还包括对应埋设于所述端壁13的内壁面的端壁保护部3017,所述端壁保护部3017与底壁支撑部3012一体连接,所述端壁保护部3017远离对接电路板的一端进一步折弯延伸形成有凸出至端壁13外的端壁对接部3018。所述端壁保护部3017用于增加端壁13的结构强度,所述端壁对接部3018用于一体成型时的模仁定位,同时所述端壁对接部3018亦是与料带的连料位。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端壁对接部3018亦可运用于与第二保护架302电接触。沿着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所述第一保护架301与第二保护架302部分重叠,本申请中,具体为:所述保护部3017及端壁对接部3018与下文描述的端壁上壁部312沿着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部分重叠。

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第一保护架301,通过第一保护架301来加强绝缘本体1的强度,特别是绝缘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位置的结构强度,同时将第一保护架301设计成与底壁11、侧壁12、端壁13及岛壁13均有配合结合结构,使得底壁11、侧壁12、端壁13及岛壁13之间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保障,同时亦使得底壁11、侧壁12、端壁13及岛壁13对应位置的内壁面得到加强,可有效防止对接连接器插入而挂上损坏绝缘本体1。

请参考图2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保护架302包括上端壁部31、对接脚部32及主体部(未标号)。所述上端壁部31结合于绝缘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上表面且位于若干所述导电端子2布置范围以外的位置。所述对接脚部32用于与对接电路板固定。所述主体部与绝缘本体1固定。所述第二保护架302还包括由对接脚部32延伸形成的弹性臂部34,所述弹性臂部34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弹性接触。

请参考图2至图4所示,具体的,所述对接脚部32将所述弹性臂部34与主体部实现一体连接,所述主体部将所述上端壁部31和对接脚部32一体连接。所述弹性臂部34结合于所述侧壁12的内壁面的至少部分,所述弹性臂部34的至少部分能够沿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弹性变位,所述弹性臂部34形成有沿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至少部分凸伸至插接空间10内的接触部3404。所述接触部3404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

请参考图2及图3所示,所述主体部包括外壁部331,所述外壁部331结合于所述侧壁12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外壁面位置,所述对接脚部32由外壁部331邻近对接电路板的边缘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部34由对接脚部32的边缘经折弯延伸形成。沿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弹性臂部34由对接脚部32远离外壁部331的一侧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部34沿绝缘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外壁部331与弹性臂部34沿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请参考图4所示,所述弹性臂部34包括与对接脚部32一体连接的第一弹性臂部3401、折弯臂部3403及第二弹性臂部3402。所述折弯臂部3403将第一弹性臂部3401与第二弹性臂部3402一体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部3401与第二弹性臂部3402沿着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形成段差。所述第一弹性臂部3401与外壁部331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弹性臂部3402与外壁部331之间的间距。沿着绝缘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部3401靠近侧壁12的端部,所述第二弹性臂部3402远离侧壁12的端部,所述接触部3404形成于第二弹性臂部3402上。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上端壁部31包括一体连接的侧壁上壁部311及端壁上壁部312。所述侧壁上壁部311结合于侧壁12沿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上表面。所述端壁上壁部312结合于端壁13的上表面。沿着绝缘本体1的长度方向,所述端壁上壁部312的至少一端缘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端壁遮蔽部3121。所述端壁遮蔽部3121结合于端壁13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所述端壁遮蔽部3121的下侧缘形成对接脚部31211。所述对接脚部31211对应与对接电路板固定。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保护架302的上端壁部31的上表面高于第一保护架301且高于侧壁12的上表面以形成段差,所述上端壁部31邻近插接空间10的内侧经抽引工艺形成有弧形的导引面3101。如此设计使得,第一保护架301能够作为第一层防护对板对板连接器进行保护,同时尽可能使得对接连接器插入板对板连接器对接时,先与第一保护架301接触并由第一保护架301导引。第二保护架302起到二次导引和防护的作用。此外,将保护架3设计成两件式,其中第一保护架301通过一体成型与绝缘本体1结合固定,而第二保护架302通过组装与绝缘本体1结合固定,能够降低制程难度,因为结构太复杂的单个原件(保护架3)一方面不利于加工制作,另一方面不利于与绝缘本体1配合组装,还不利于功能的实现,将一个较为复杂的原件设计成两件式,根据保护架3位于不同位置的功能需求进行拆分及进行组装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整体性能要求,同时能够降低加工难度及制程工艺。

请参考图7、图8及图9所示,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二保护架302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保护架302的区别在于弹性臂部34的结构及弹性臂部34与对接脚部32的连接位置不同,具体为:所述弹性臂部34由对接脚部32沿绝缘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部34包括弹性臂341及折弯臂342,所述弹性臂341与外壁部331沿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折弯臂342用于连接弹性臂341与对接脚部32,所述接触部3404形成于所述弹性臂341上。此外,所述折弯臂342位于绝缘本体1沿长度方向的端缘位置,所述折弯臂342的延伸平面与弹性臂341的延伸平面垂直。除此以外,第二保护架302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与第一实施例对应的结构在附图中的标号共用,该实施例公开的第二保护架302亦可结合至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本体1上。

请参考图10至图13所示,为本申请板对板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保护架302的结构,进一步的,第二保护架302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弹性臂部34结构及弹性臂部34与对接脚部32的连接位置不同,具体为:所述弹性臂部34包括折弯壁342、横梁壁343及弹性臂341,所述折弯壁342由对接脚部32沿绝缘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缘向上折弯延伸形成。所述横梁壁343由折弯壁342进一步折弯延伸形成,所述横梁壁343位于所述上端壁部31与侧壁12的上表面之间,所述横梁壁343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与对接脚部32相对设置,且与上端壁部31相对设置,所述弹性臂341由横梁壁343邻近插接空间10的一侧缘经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341与外壁部331沿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第二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沿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所述横梁壁343与上端壁部31之间形成间隙,所述横梁壁343与侧壁12之间形成间隙,所述横梁壁343能够沿着对接连接器的插拔方向弹性变位。

第二实施例中的所述绝缘本体1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仅与弹性臂部34对应的位置做了一些结构的让位调整,此外第二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与第一实施例对应的结构在附图中的标号共用,在此不做赘述。

本申请中公开的多个实施例中,第二保护架302的对接脚部32用于与对接电路板焊机固定,通过将所述弹性臂部34设计成由对接脚部32直接折弯延伸形成,如此能够保证所述弹性臂部34的弹性变位不受其他结构的影响或干扰。当对接连接器与板对板连接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对第二保护架302的压力、撞击等不会传递至弹性臂部34。尤其是当对接连接器抵触或者撞击到上端壁部31时,上端壁部31的弹性形变或者塑性形变不会因为外壁部331而传递至弹性臂部34。如此所述弹性臂部34的位置能够相当稳定的被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进而提高了对接连接器与板对板连接器对接时的接触稳定性,特别是第二保护架302的弹性臂部34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稳定性。

除以上区别点以外,第二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再次就不再赘述,说明书中的结构说明和附图中的结构标号同等适用。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凡是依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申请。

相关技术
  • 板对板连接的单式RF连接器和多个板对板连接的包括多个这种单式连接器的成组连接器
  • 板对板连接器母端结构和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258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