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鼻滤器及其壳体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鼻滤器及其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鼻滤器及其壳体,属于个人防护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出于防病毒、细菌以及粉尘的考虑,人们通常采用佩戴口罩的方式。但是,佩戴口罩方式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因碰擦导致口罩脱落。为此,人们开发了鼻滤器,直接将其塞入鼻子内,如中国专利CN217773037U公开的“一种鼻滤器”,采用直接入鼻方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上述专利采用的单个入鼻结构导致其使用完毕后拿取不便。为此,有中国专利CN103656913A公开了“一种鼻滤器”,其通过支架连接两个鼻塞,从而方式了拿取。但是上述两者结构均极为复杂,导致其产品成本较高,且更换过滤材料需要对鼻滤器进行拆卸,整个操作繁琐、耗时较久,对于使用者来说,体验不佳。为此,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全新的鼻滤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鼻滤器及其壳体,该壳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且更换过滤材料时,仅需通过镊子夹取出原先的过滤材料,然后塞入新的过滤材料即可,整个过程操作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鼻滤器,包含有通过支架连接的两个鼻塞,所述鼻塞为筒状结构,过滤组件嵌置于筒状结构的鼻塞内。

优选的,鼻塞包含有一筒体,且筒体的前后开口端分别向内翻折形成有前翻边和后翻边,过滤组件的前后两端分别抵靠至前翻边和后翻边。

优选的,所述筒体为一锥筒结构,且支架连接于两个筒体的大孔径端处;或者支架连接于两个筒体的小孔径端处。

优选的,所述支架为一弧形条结构。

一种鼻滤器壳体,包含有通过支架连接的两个鼻塞,鼻塞和支架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鼻塞为筒状结构,且筒体的前后开口端分别向内翻折形成有前翻边和后翻边。

优选的,所述筒体为一锥筒结构,且支架连接于两个筒体的大孔径端处,或者支架连接于两个筒体的小孔径端处。

优选的,所述支架为一弧形条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壳体结构简单,材料成本低,且壳体可通过一体式冲压成型工艺制备,进一步降低了其制造成本,同时将过滤组件直接带入壳体的鼻塞内即可完成装配,与背景技术中的对比专利相比较,装配便捷高效,有利于更进一步的降低制造成本;

最后,鼻塞为筒状前后翻边构成的限位结构可方便的对放入鼻塞内的过滤组件起到阻挡作用,防止其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或脱出鼻塞,且更换过滤组件也更为方便,无需对鼻滤器进行任何拆卸,仅需使用镊子将过滤组件夹取出后放入新的过滤组件即可,整个更换过程毫无难度,且操作即为简单,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鼻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的鼻塞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鼻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5中的鼻塞的剖视图。

其中:

鼻塞1、支架2、过滤组件3;

筒体1.1、前翻边1.2、后翻边1.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涉及的一种鼻滤器,包含有通过支架2连接的两个鼻塞1,所述鼻塞1为筒状结构,过滤组件3嵌置于筒状结构的鼻塞1内,且支架2为一弧形结构,采用弧形结构不但方便抓取,且佩戴后更符合人体成功学,通过弧形结构的支架2可保证两侧连接的鼻塞1插入孔内比,且不易掉落。

具体的讲:参加图3,鼻塞1包含有一筒体1.1,筒体1.1为一锥筒结构(且支架1连接于两个筒体1.1的大孔径端处,从而使得锥形结构的筒体1.1外壁起到导向作用,方便使用者插入闭孔内),且筒体1.1的前后开口端分别向内翻折形成有前翻边1.2和后翻边1.3,过滤组件3位于筒体1.1内,且通过过滤组件3位于前翻边1.2和后翻边1.3之间。

具体的讲,过滤组件3的长度等于筒体1.1的深度,从而使得过滤组件安装后正好嵌置于前翻边1.2和后翻边1.3之间,且过滤组件3可以为圆柱结构或锥台结构,当过滤组件3为圆柱结构时,过滤组件3的直径大于前翻边1.2和后翻边1.3围合构成的通孔孔径;当过滤组件3为锥台结构时,过滤组件3的小直径端的直径大于后翻边1.3围合构成的通孔孔径,过滤组件3的大直径端的直径大于前翻边1.2围合构成的通孔孔径。

过滤组件3的材料可以根据用户使用场合进行选取,可选择防尘、杀菌等功效的过滤材料制成。

实施例二:

参见图4~6,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架2连接锥形结构的鼻塞1的小头端,该连接方式的优势在于,当将大头端塞入鼻孔后,鼻塞1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脱出;同时,刚更换过滤组件3的时候,一手捏支架2的中间弧形凸起处,此时锥形结构的鼻塞1的大孔径端开口朝向,可方便另一个手使用镊子从鼻塞1的大孔径端处将过滤组件3取出,并塞入新的过滤组件3。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专利的一个优化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构思所做的任何改动或改进,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