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连结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0:32


连结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结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用于连结消防用软管等各种软管、消防器具及其他各种器具等的各种连结件。其中,如专利文献1、2以及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已知有一种旋转结合式的连结件,其构成为:通过将连结件彼此插入并相互旋转规定角度而结合。

图6中示出这种连结件的一例。在该例中,将软管20和20′的端部通过紧固件21和21′分别紧固固定于连结件10和10′,连结件10和10′以对置姿态相互连结。连结件10、10′具备连接软管20、20′的管状部11、11′和呈一体地设置于该管状部11、11′的端部的连结卡合部12、12′。连结件10和10′可以如图示例所示为相同结构,也可以为相互对应但不同的结构。

如图7所示,连结件10具有管状部11和连结卡合部12,连结卡合部12绕轴具备多个从管状部11沿轴向突出的突出爪部12a,该突出爪部12a上设置有卡合凹部12b和卡合凸部12c,卡合凹部12b在绕轴的旋转方向的一侧开口,卡合凸部12c突出设置于该卡合凹部12b的基部侧。当将该连结件10以上述突出爪部12a与另一个连结件10′的突出爪部绕轴交替配置的姿势相互组合,并使其绕轴相对旋转(图示例中为向右旋转)时,卡合凹部12b与连结件10′的未图示的卡合凸部嵌合,卡合凸部12c与连结件10′的未图示的卡合凹部嵌合,从而在轴向上牢固地连结。然后,通过在该状态下将止动件13、13′配置于突出爪部12a之间,图示例中的朝左的相对旋转被限制,连结状态被锁定。反之,在解除连结状态时,通过抬起止动件13、13′并使连结件10、10′反向旋转,从而可以简单地拆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904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68092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Jstorz结合金属配件规格和使用说明书”日本消防放水器具工业会公司URL=http://www.jfe.or.jp/jstorz/Jstorz_doc3.pdf

发明内容

上述现有的连结件中存在如下优点:如图6所示,连结件10与10′的连结结构部分、即连结卡合部12、12′的构成紧凑,并且通过微小的相对旋转即可容易地进行拆装操作。但是,在使用大直径的软管20、20′的情况下,由于软管的旋转阻力使得连结件10、10′的相对旋转操作变得困难,存在拆装作业麻烦这一问题。

因此,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课题在于,实现连结件的紧凑化和轻量化,同时使拆装作业容易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连结件具备:构成管路的管状部、以及连结卡合部,该连结卡合部设置于轴向的一端部,且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在与另一个连结件嵌合的状态下绕轴旋转而进行连结,所述连结卡合部绕轴具有多个突出卡合部,所述多个突出卡合部沿轴向及半径方向突出,并能够与另一个连结件连结,所述连结件具有:环状边界面,以在半径方向的内外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管状部与所述连结卡合部之间;第一嵌合凹部,设置于所述管状部且在所述环状边界面开口;第二嵌合凹部,设置于所述连结卡合部,且以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的开口对置的方式在所述环状边界面开口;以及结合部件,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同时嵌合,所述管状部与所述连结卡合部经由所述结合部件在轴向上被卡合保持,通过将所述第一嵌合凹部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中的至少一方绕轴构成为环状,从而构成为所述管状部和所述连结卡合部能够绕轴旋转。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与第一嵌合凹部和第二嵌合凹部同时嵌合的结合部件,从而构成为连结卡合部相对于管状部能够以经由结合部件在轴向上被卡合保持的状态相互旋转。由此,当在连结件的拆装操作中使连结卡合部相对于另一个连结件旋转时,可以不使固定于管状部的软管旋转而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拆装作业。另外,结合部件配置于以管状部和连结卡合部在环状边界面开口且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嵌合凹部和第二嵌合凹部的内部,因此,当与另一个连结件连结时从连结卡合部向管状部施加的连结紧固力的反作用力从管状部向连结卡合部作用时,该反作用力沿轴向施加于靠近管状边界面的位置,并且经由配置于由第一嵌合凹部和第二嵌合凹部构成的空间内的结合部件承受,因此,容易提高用于承受上述反作用力的刚性,故能够实现连结卡合部的紧凑化、薄型化、轻量化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多个突出卡合部之间,在相比配置所述结合部件的区域更靠轴向前端侧的表面部分形成有嵌合基面,在包含相比所述嵌合基面更靠轴向基端侧的所述区域的表面部分形成有厚壁部表面,其中,所述嵌合基面是应与所述突出卡合部卡合的另一个连结件插入并嵌合的面,所述厚壁部表面被构成为比所述嵌合基面更厚且更高。由此,另一个连结件所嵌合的嵌合基面被构成得较低,而包含配置结合部件的区域的厚壁部表面被构成得较高。因此,既能抑制连结卡合部的外形尺寸,又能抑制沿轴向卡合且可绕轴旋转地构成的所述结合部件周围的引导结构的刚性降低,因此也不会妨碍连结卡合部的紧凑化和轻量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突出卡合部具备延长基部,所述延长基部在外形尺寸相比所述沿轴向及半径方向突出的部分未增大的范围朝向轴向基端侧延长,并与所述厚壁部表面呈一体化。由此,通过具备延长基部,突出卡合部本身的轴向刚性提高,并且,位于与延长基部一体化的厚壁部表面之下的结合部件周围的引导结构的刚性也进一步提高,因此不会妨碍连结卡合部的紧凑化和轻量化。在此,优选所述延长基部在宽度方向中央具备沿轴向延伸的基部侧槽部。由此,既能抑制延长基部和厚壁部表面的一体化结构的刚性降低,又能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可以在该基部侧槽部的内部设置用于将所述结合部件导入所述第一嵌合凹部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的内部的开口部,该开口部被封闭部件封闭。另外,从提高突出卡合部的刚性和提高引导结构的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所述延长基部具备高度朝向轴向基端侧降低的倾斜状的上缘部,从位于所述突出卡合部的半径方向最外周的部分至轴向基端为止的距离为从该部分至轴向前端为止的距离的两倍以上。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结合部件被包覆在所述管状部与所述连结卡合部的内部。

通过将结合部件包覆在管状部和连结卡合部的内部,从而成为不露出外部的状态,因此,第一嵌合凹部和第二嵌合凹部也不与外部连通,因此管状部和连结卡合部的刚性难以降低,因此能够实现连结卡合部的紧凑化和轻量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结合部件的轴向两端部构成为凸状。作为两端部的凸状的形态,例如可以举出半球状、圆锥状、棱锥状、山状、三角状等。另外,作为此时的结合部件的整体形态,可以举出球状、旋转椭圆体状、八面体状、十二面体状、算盘子状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结合部件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的内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的内表面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内表面部分绕轴滚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结合部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的内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的内表面部分双方绕轴滚动。在此,“绕轴滚动”是指结合部件在绕轴的方向上一边滚动一边移动。通常,结合部件在滚动时围绕与轴平行的轴线旋转。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结合部件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的内表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的内表面部分双方绕轴滚动或者滑动。作为此时的结合部件的形态,可以举出球状、圆柱状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结合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中的一方绕轴被保持,并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部分绕轴滚动或者滑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管状部与所述连结卡合部之间的所述环状边界面上,具有设置于所述管状部的轴向的第一阶梯部和设置于所述连结卡合部的轴向的第二阶梯部,所述第一阶梯部与所述第二阶梯部在轴向上卡合。该情况下,优选所述第二阶梯部与所述第一阶梯部以朝向轴向前端侧抵接的方式卡合。此外,所述第一阶梯部和所述第二阶梯部在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对置(配置有结合部件)的区域不同的轴向位置卡合。在此,优选所述第二阶梯部的阶梯量在所述连结卡合部的沿着所述环状边界面厚度最小的区域(例如设置有所述嵌合基面的区域)的该厚度的10%~50%的范围内,最好在20%~40%的范围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构成为在连结件的连结操作时能够使连结卡合部相对于管状部进行旋转,因此,可以仅对连结卡合部进行旋转操作而不使固定于管状部的软管旋转,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拆装作业。另外,由于容易提高结合部件周围的引导结构的刚性,因此,能够实现足以确保相对于与其他连结件之间产生的连结紧固力的强度的连结卡合部相对于管状部的安装强度。因此,即使将连结卡合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管状部旋转,也能够维持连结卡合部的紧凑性。因此,能够实现连结件、特别是连结卡合部的紧凑化和轻量化,同时使拆装作业容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连结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侧面剖视图(a)和表示从轴向正面观察到的样子的主视图(b)。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卡合部的侧视图(a)和主视图(b)。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爪部的俯视图(a)、a-a剖视图(b)以及b-b剖视图(c)。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在背面部分具备结合部件的导入部的突出爪部的俯视图(a)和纵向剖视图(b)。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结构的纵向剖视图(a)、结合部件的各例的立体图(b)~(e)、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安装结构的纵向剖视图(f)、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安装结构的纵向剖视图(g)、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安装结构的纵向剖视图(h)、以及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安装结构的纵向剖视图(i)。

图6是表示现有的连结件的结合状态的图。

图7是现有的连结件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0…连结件、110…管状部、111…软管安装面、112…安装外表面、112a…第一嵌合凹部、112b…第一阶梯部、120…连结卡合部、121…安装内表面、121a…第二嵌合凹部、121b…第二阶梯部、122…突出爪部、122a…卡合凹部、122b…爪外周面、122c…延长基部、122d…基部侧槽部、123…卡合凸部、124…嵌合基面、125…厚壁部表面、130…止动件、140、142、143、145、145′…结合部件、141…封闭部件、144、144′…保持部件、CBP…环状边界面、CS…环状空间、200…软管、210…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件100具有管状部110和连结卡合部120。软管200的端部插在管状部110的圆筒状外周面中的基端侧的软管安装面111上,该软管200的端部通过紧固件210被紧固固定于管状部110。此外,软管200、紧固件210与现有结构相同,故省略它们的说明。另外,关于图中的连结件100的轴线100x,将沿着该轴线100x的方向称为轴向,将围绕轴线100x称为绕轴。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卡合部120以与管状部110在半径方向外侧相接的方式构成为环状,且可绕轴旋转地安装于管状部110。连结卡合部120的内周面即安装内表面121与管状部110的外周面中的前端侧的安装外表面112滑动接触。安装外表面112与安装内表面121相互在半径方向的内外对置,构成滑动接触的环状边界面CBP。在管状部110的前端缘设有密封件安装凹部113,该密封件安装凹部113中安装有管状的密封件114。另外,连结卡合部120上绕轴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及半径方向突出的突出卡合部,以供另一个连结件(未图示,可以为与连结件100相同的结构)的相同部分沿轴向相互插入且绕轴嵌合。各突出卡合部包括具备卡合凹部122a的突出爪部122、和突出设置于该突出爪部122的侧部的卡合凸部123。突出爪部122以成为从位于上述环状边界面CBP上的连结卡合部120的外周表面沿轴向突出且前端弯折的形状的方式形成有卡合凹部122a。在图示例中,突出爪部122从管状部110的半径方向外侧向前端侧延伸,卡合凹部122a设置于突出爪部122的半径方向内侧。由此,突出爪部122的前端构成为钩状。另外,突出爪部122的绕轴的一方侧面部设置有卡合凸部123。卡合凸部123在连结时与未图示的另一个连结件的卡合凹部嵌合。

管状部110的安装外表面112上设置有第一嵌合凹部112a。第一嵌合凹部112a是绕轴的环状槽,槽截面构成为半圆状。另一方面,连结卡合部120的安装内表面121上设置有第二嵌合凹部121a。第二嵌合凹部121a是绕轴的环状槽,槽截面构成为半圆状。第一嵌合凹部112a和第二嵌合凹部121a以使开口部分相互对置的方式形成。即,第一嵌合凹部112a和第二嵌合凹部121a的开口均配置于环状边界面CBP上的相同位置。

由相互在半径方向的内外对置的第一嵌合凹部112a和第二嵌合凹部121a构成的环状空间CS中收纳有结合部件140。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空间CS为圆形截面,结合部件140为球体。结合部件140例如由不锈钢等具有刚性的材质构成。在此,以将上述环状空间CS大致填满的方式可滚动地收纳有多个球状的结合部件140。在图示例的情况下,在具备直径为9mm的圆形截面且直径为300mm的上述环状空间CS内导入约108个由11/32英寸(直径为8.72125mm)的轴承球构成的结合部件140。

在上述环状边界面CBP上,在安装外表面112上设置有朝向轴向基端侧的第一阶梯部112b,在安装内表面121上设置有朝向轴向前端侧的第二阶梯部121b。第一阶梯部112b和第二阶梯部121b呈彼此相对且在轴向上卡合的状态。当第一阶梯部112b与第二阶梯部121b卡合时,成为第一嵌合凹部112a与第二嵌合凹部121a对置的状态,更具体而言构成为:第一嵌合凹部112a的开口位置(轴向上的位置)与第二嵌合凹部121a的开口位置(轴向上的位置)一致。在此,第一阶梯部112b和第二阶梯部121b可以用作第一嵌合凹部112a和第二嵌合凹部121a的定位引导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阶梯部121b在轴向前端侧与第一阶梯部112b抵接,因此,也可以作为承受与另一个连结件之间连结时的连结紧固力的反作用力的结构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在此,第一阶梯部112b与第二阶梯部121b的卡合结构优选为连结卡合部120的嵌合基面124的区域厚度的一半以下、例如在10%~50%的范围内,最好如图所示为1/3左右、例如在20%~40%的范围内。由此,尤其可以抑制难以确保厚度的连结卡合部120的刚性降低。另外,第二阶梯部121b沿着嵌合基面124与卡合凸部123在轴向上的边界位置、以及突出爪部122中的基部侧槽部122d内的轴向前端侧的终端部的竖立位置而形成。由此,可以减少连结卡合部120的薄壁部分,从而抑制刚性降低。此外,从抑制刚性降低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将图示的第二阶梯部121b形成于相比上述轴向的各位置更靠轴向前端侧的位置。

止动件130安装于基本结构与其他的突出爪部122同样构成的突出爪部122′的绕轴的端部。在图示例的情况下,止动件130以能够以安装轴131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突出爪部122′的侧面,并被扭簧132施加作用力,以成为配置于邻接的突出爪部122之间的锁定位置(图示姿势)。止动件130被构成为:可以从图示的状态向半径方向外侧转动,由此从与邻接的突出爪部122之间的半径方向位置脱离,从而能够进行用于解除连结状态的连结卡合部120的旋转操作。

图2是连结卡合部120的侧视图(a)及主视图(b),图3是突出爪部122的放大俯视图(a)、a-a剖视图(b)以及b-b剖视图(c),图4是从位于结合部件140的导入位置的突出爪部122的半径方向外侧观察的俯视图(a)及纵向剖视图(b)。此外,图2至图4所示的连结卡合部120具备与图1所示的突出爪部122稍微不同的突出爪部122的前端形状,且供另一个连结件的突出爪部嵌合的嵌合基面124的面形状也不同,但其他部分的结构相同。

突出爪部122具有在轴向前端侧具备上述卡合凹部122a的钩状的爪形状。另一方面,在突出爪部122的轴向基端侧具备从爪形状沿轴向延伸的延长基部122c。在图示例中,延长基部122c具有高度朝向轴向基端侧降低的倾斜状的上缘部。在延长基部122c的宽度方向中央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基部侧槽部122d。延长基部122c是用于在结合部件140的周围不增大连结卡合部120的半径方向厚度而提高用于承受上述反作用力的刚性的增强结构。另外,基部侧槽部122d是用于抑制连结卡合部120的刚性降低且实现轻量化的减重结构。上述延长基部122c与后述的厚壁部表面125呈一体化,因此起到如下作用:可以提高突出爪部122的轴向的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结合部件140周围的引导结构的刚性。延长基部122c被基部侧槽部122d分离成两个。这样,通过针对一个突出爪部122分别设置两个延长基部122c且与厚壁部表面125一体化,从而如上所述实现轻量化,并且抑制突出爪部122的刚性、厚壁部表面125之下的包括结合部件140的引导结构的刚性降低。此外,如图3所示,基部侧槽部122d内的表面被构成为设定为与厚壁部表面125同样高度的槽内表面,并未形成嵌合基面124那样的表面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为形成基部侧槽部122d而使引导结构的刚性降低。延长基部122c以与位于突出爪部122最外周的爪外周面122b相比外形尺寸未增大的方式形成,并且被构成为:在以爪外周面122b为中心观察时,从爪外周面122b至轴向基端侧的延长基部122c的后端为止的距离比从爪外周面122b至轴向前端侧的爪前端缘为止的距离大(优选为两倍以上,图示例中为三倍左右)。

在绕轴形成的多个突出卡合部(突出爪部122和卡合凸部123)之间设置有嵌合基面124和厚壁部表面125,嵌合基面124以将上述卡合凸部123包围的方式形成,厚壁部表面125被形成为比该嵌合基面124高。厚壁部表面125将连结卡合部120的轴向基端侧构成为厚壁,尤其提高设置有上述嵌合凹部121a的部分的刚性。嵌合基面124是俯视呈L字状的面,在未图示的另一个连结件的突出爪部与卡合凸部123卡合时,插入另一个连结件时其突出爪部的半径方向内表面与嵌合基面124滑动接触,在最终通过相对旋转而连结的状态下该内表面与嵌合基面124对置且抵接(嵌合)。通过使该面低于厚壁部表面125,不会增大突出爪部122的外形尺寸,因此不会妨碍连结卡合部120的薄壁化、紧凑化。另外,厚壁部表面125设置于相比嵌合基面124更靠轴向基端侧的位置,且设置于包括上述环状空间CS和配置(内包)结合部件140的区域的表面部分。因此,能够提高厚壁部表面125之下的包括结合部件140的引导结构的刚性。

如图4所示,上述环状空间CS被构成为:在一部分(图示例中为一个)突出爪部122的上述基部侧槽部122d内具备开口部122e,可以从该开口部122e将上述结合部件140导入上述环状空间CS内。开口部122e被由螺钉等构成的封闭部件141封闭,封闭部件141根据需要通过铆接或粘接剂等进行固定。此外,通过使开口部122e在绕轴两侧具备延长基部122c的基部侧槽部122d内开口,可以抑制包括结合部件140的引导结构的刚性降低。特别是,如图所示,通过将开口部122e的周围呈突出状地构成得比基部侧槽部122d内的周围表面更高来进一步抑制刚性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件100中,如上所述,管状部110和连结卡合部120安装于半径方向的内外,连结卡合部12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管状部110绕轴旋转。由此,当在将连结件100与另一个连结件连结之际使连结卡合部120绕轴旋转时,不需要使安装有软管的管状部110旋转,因此可以使拆装作业大幅容易化。

另外,通过在由第一嵌合凹部112a与第二嵌合凹部121a对置而构成的环状空间CS中配置结合部件140,从而管状部110和连结卡合部120在环状边界面CBP上经由结合部件140在轴向上被保持固定。因此,连结卡合部120相对于管状部110在靠近环状边界面CBP且大致沿着环状边界面CBP的方向上承受轴向的上述反作用力,因此,即使构成紧凑也容易确保刚性,结果可以实现连结卡合部120的紧凑化。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部件140的沿轴向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由此,结合部件14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与第一嵌合凹部112a和第二嵌合凹部121a的开口缘抵接而承受上述反作用力,因此,靠近环状边界面CBP的部位成为作用点。因此,即使将连结卡合部120在半径方向上薄壁化,也容易利用轴向的强度进一步确保连结卡合部120的刚性,因此连结卡合部120的紧凑化也更加容易。

进而,上述反作用力在管状部110与连结卡合部120之间经由位于它们之间的环状边界面CBP上的环状空间CS内的结合部件140承受,因此,该反作用力作用于周围被包覆的内部,因此,整体容易确保管状部110和连结卡合部120相对于上述反作用力的刚性。其结果是,认为能够使连结件100整体薄壁化、轻量化,从而可以有助于连结卡合部120的进一步紧凑化。更具体而言,管状部110的安装外表面112与连结卡合部120的安装内表面121在环状边界面CBP上滑动接触。由于该滑动接触区域存在于配置有上述环状空间CS和结合部件140的部分的轴向两侧,因此,结合部件140的周围结构被管状部110和连结卡合部120完全包覆。认为通过这样使承受上述反作用力的结构部分被其他结构包覆,从而容易进一步提高用于承受上述反作用力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阶梯部112b与第二阶梯部121b沿轴向卡合。由此,在组装管状部110和连结卡合部120时,通过使第一阶梯部112b和第二阶梯部121b沿轴向卡合,从而完成第一嵌合凹部112a和第二嵌合凹部121a在轴向上的定位,可以无障碍地收纳结合部件140。另外,在图示例中,由于第二阶梯部121b与第一阶梯部112b以在轴向前端侧抵接的方式卡合,因此,也可以通过阶梯部间的卡合来承受连结紧固力的反作用力,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连结卡合部120相对于管状部110的轴向刚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轴向的反作用力主要由结合部件140承受,因此,能够减小第一阶梯部112b与第二阶梯部121b的阶梯量,结果能够减小连结卡合部120的厚度。

图5中(a)~(e)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环状边界面CBP附近的局部剖视图(a)、以及表示结合部件142的多个形状例的立体图(b)~(e),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环状边界面CBP具有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合部件142和具备与该结合部件142对应的截面形状的环状空间CS′。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结合部件142具备沿轴向延长的形状。而且,上述环状空间CS′也成为具备与结合部件142对应的沿轴向延长的截面形状的空间。该结合部件142的沿轴向延长的形状不会使管状部110及连结卡合部120在半径方向(厚度方向)上增大,因此具有能够不妨碍紧凑化而构成这一优点。

结合部件142可以构成为图5中(b)及(c)所示的结合部件142A、142B那样的圆柱状,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结合部件142以能够绕轴滚动的方式收纳于环状空间CS′内。在此,图5中(b)所示的结合部件142A与结合部件140同样,轴向的端部被构成为凸形状(凸圆弧状),因此,容易在环状边界面CBP上承受反作用力,因此具有容易确保刚性、紧凑化更加容易这一优点。另外,结合部件142B被构成为圆柱状。图5中(d)及(e)的结合部件142C及142D具备也绕轴延长的形状,且被构成为相对于管状部110和连结卡合部120均能够滑动。此外,结合部件142C与结合部件142A同样,轴向的两端部在轴向上构成为凸状(图示例中为凸球面状),因此容易在环状边界面CBP上集中承受反作用力,因此具有容易确保刚性、紧凑化更加容易这一优点。作为凸状的两端部,除了凸球面状以外,还可以举出凸圆柱状、凸椭圆柱状等的凸曲面状以及凸三角状(楔状)、凸圆锥状等。另外,结合部件142D呈稍微弯曲的长方体状。此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使用轴向的截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为圆形但构成为绕轴延长的弯曲的圆柱状的结合部件。

图5中(f)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例,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结合部件143配置于环状边界面CBP上,并通过保持部件144将该结合部件143保持于绕轴的特定的角度位置,其中,该保持部件144安装在形成于连结卡合部120的半径方向的孔中。在该实施方式中,结合部件143被保持在形成于保持部件144前端的相当于第二嵌合凹部的保持凹部144a内。此时,若结合部件143为图示那样的球状,则结合部件143被构成为能够以与保持部件144滑动接触的状态相对于形成于管状部110的环状的第一嵌合凹部滚动。但是,该情况下,结合部件143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保持部件144固定而相对于管状部110能够滑动。在此,结合部件143可以使用前文所提及的各种形状的结合部件。

图5中(g)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例,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结合部件143配置于环状边界面CBP上,并通过保持部件144′将该结合部件143保持于绕轴的特定的角度位置,其中,该保持部件144′安装在形成于管状部110的半径方向的孔中。在该实施方式中,结合部件143被保持在形成于保持部件144′前端的相当于第一嵌合凹部的保持凹部144a′内。此时,若结合部件143为图示那样的球状,则结合部件143被构成为能够以与保持部件144′滑动接触的状态相对于形成于连结卡合部120的环状的第二嵌合凹部滚动。但是,该情况下,结合部件143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保持部件144′固定而相对于连结卡合部120能够滑动。在此,结合部件143可以使用前文所提及的各种形状的结合部件。

图5中(h)示出安装于连结卡合部120的结合部件145。该结合部件145安装在由形成于连结卡合部120的半径方向的孔构成的第二嵌合凹部,其前端部145a与设置于管状部110的环状的第一嵌合凹部滑动接触。在图示例中,前端部145a图示为半球状,但只要能够相对于管状部110的第一嵌合凹部绕轴滚动,便可以形成为任意的面形状。当然,前端部145a的面形状优选为与第一嵌合凹部的内表面对应的面形状。

图5中(i)示出安装于管状部110的结合部件145′。该结合部件145安装在由形成于管状部110的半径方向的孔构成的第一嵌合凹部,其前端部145a′与设置于连结卡合部120的环状的第二嵌合凹部滑动接触。在图示例中,前端部145a′图示为半球状,但只要能够相对于连结卡合部120的第二嵌合凹部绕轴滚动,便可以形成为任意的面形状。当然,前端部145a′的面形状优选为与第二嵌合凹部的内表面对应的面形状。

在图5中(f)及(g)所示的使用结合部件143及保持部件144、144′的构成中,结合部件143被保持于连结卡合部120或管状部110的特定位置,因此,需要在连结卡合部120或管状部110中使多组结合部件143及保持部件144、144′绕轴分散地排列。这些结合部件143被管状部110和连结卡合部120完全包覆。

另外,图5中(h)及(i)所示的结合部件145、145′也安装于连结卡合部120或管状部110的特定位置,因此,也需要在连结卡合部120或管状部110中使多个结合部件145、145′绕轴分散排列。这些结合部件145、145′成为并未被管状部110和连结卡合部120完全包覆而露出于连结卡合部120的外表面上或者管状部110的内表面上的状态,但作为结合部件而发挥承受反作用力的功能的部分仅为与管状部110的第一嵌合凹部或者连结卡合部120的第二嵌合凹部接触的前端部分,因此认为实质上与被管状部110及连结卡合部120完全包覆时同样地发挥作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各部的强度,优选使表面或截面的角部(包括棱线状的部分。下同)或拐角部(包括谷状的部分。下同)为被倒圆的形状。这尤其在凹凸形状多的连结卡合部120中有效。另外,在由铸件形成连结卡合部120或其他部分的情况下,对于防止应力集中导致铸件破裂是有效的。特别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突出爪部122的各表面部位、例如面向卡合凹部122a的部分的角部或拐角部、卡合凸部123及其周围的角部或拐角部、延长基部122c的角部或拐角部等成为倒圆形状是有效的。

另外,如图2中(a)、图3中(a)以及图4中(a)所示,以嵌合基面124中与厚壁部表面125或突出爪部122之间的平面边界线构成为曲线状的方式将角部或拐角部形成为倒圆形状。另外,如图1中(a)、图2中(a)、图4中(b)以及图5所示,以表示嵌合基面124中与厚壁部表面125或突出爪部122之间的剖视图上的角部或拐角部的线构成为曲线状的方式将角部或拐角部形成为倒圆形状。由此,可以缓和因为连结卡合部120彼此连结时或脱离时的突出爪部122与嵌合基面124之间的拆装动作而产生的应力集中,因此可以降低其附近产生裂纹的可能性。

此外,本发明的连结件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图示例,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构成为能够连结具备完全相同的形状、结构的一对图示的连结件100彼此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构成为即使不是完全相同的形状、结构,只要具备同种的基本结构便能够相互拆装的连结件。

技术分类

0612011614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