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神经内科患者爬楼锻炼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26:02


一种神经内科患者爬楼锻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护理医疗器材,特别是一种神经内科患者爬楼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爬楼梯具有多种好处:1、有助于保持骨关节灵活,避免出现僵化;2、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3、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处于最佳的休息状态,有利于睡眠和避免焦虑的现象。

神经内科患者大多有下肢不灵活的症状,需要多对下肢进行锻炼以提高康复效果,因爬楼梯具有多种益处,因此患者需要进行适量的爬楼锻炼,而现有技术中的爬楼锻炼装置大多为电机驱动且每个梯级之间的高度差不能调节,不能适应患者脚抬高的高度和登楼时的频率和力度,锻炼效果不好,甚至可能造成受伤。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弥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神经内科患者爬楼锻炼装置,以解决爬楼锻炼装置不能适应患者脚抬高的高度和登楼时的频率和力度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外壳,外壳的前后两内侧壁上分别连接有沿顺/逆时针方向闭环设置的外导轨,外导轨由右部固定连接在外壳内侧壁上的固定外导轨和左部经前后设置的第一铰接轴铰接在固定外导轨上的活动外导轨两部分组成,外壳的前后两内侧壁上分别连接有位于两个所述外导轨之间沿顺/逆时针闭环设置的内导轨,内导轨由右部固定连接在外壳内侧壁上的固定内导轨和左部经前后设置的第二铰接轴铰接在固定内导轨上的活动内导轨两部分组成,活动外导轨上有支撑架,支撑架包括中心的圆柱体,圆柱体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与活动外导轨连接的第一连接块和与活动内导轨连接的第二连接块,使活动外导轨和活动内导轨同步转动,外导轨的第一铰接轴与内导轨的第二铰接轴处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外导轨的第一铰接轴位于内导轨的第二铰接轴的右方,外壳的底壳与支撑架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

内导轨上有沿着内导轨做回转运动的回转链条,回转链条由多个滚轮和连接两个相邻滚轮的多个连接板组成,两个所述回转链条之间设有多个沿内轨道均布的踏板,踏板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于两个所述回转链条上,踏板上有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外导轨上的两个辅轮,活动内导轨上方的踏板经回转链条和辅轮的支撑作用保持水平,任意两相邻踏板的水平距离之间存在间隙,避免发生运动干涉;

外壳上转动连接有前后设置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有与回转链条相匹配啮合的回转链轮,第一转轴上有第一链轮,外壳上转动连接有前后设置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有第二链轮,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之间经过链条传动,第二转轴上有磁控轮。

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调节磁控轮的阻力,可适用于不同恢复时期患者的锻炼强度;通过调节升降装置,改变活动内导轨上方的踏板的高度差,可适用于不同身高、不同病况的患者的抬脚高度,使腿关节与下肢及腰部肌肉得到合适且充分锻炼,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爬楼锻炼装置不能适应患者脚抬高的高度和登楼时的频率和力度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轴侧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轴侧图。

图4为本发明导轨的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回转链条的单个链节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踏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6给出,本发明包括外壳1,外壳1的前后两内侧壁上分别连接有沿顺/逆时针方向闭环设置的外导轨,外导轨由右部固定连接在外壳1内侧壁上的固定外导轨2和左部经前后设置的两个第一铰接轴3铰接在固定外导轨2上的活动外导轨4两部分组成,外壳1的前后两内侧壁上分别连接有位于两个所述外导轨之间沿顺/逆时针闭环设置的内导轨,内导轨由右部固定连接在外壳1内侧壁上的固定内导轨5和左部经前后设置的两个第二铰接轴6铰接在固定内导轨5上的活动内导轨7两部分组成,活动外导轨4上有支撑架8,支撑架8包括中心的圆柱体,圆柱体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与活动外导轨连接的第一连接块和与活动内导轨连接的第二连接块,使活动外导轨4和活动内导轨7同步转动,外导轨的第一铰接轴3与内导轨的第二铰接轴6处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外导轨的第一铰接轴3位于内导轨的第二铰接轴6的右方,外壳1的底壳与支撑架8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

内导轨上有沿着内导轨做回转运动的回转链条9,回转链条9由多个位于内导轨上的滚轮21和多个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滚轮21的连接板22铰接组成,两个所述回转链条9之间设有多个沿内轨道均布的踏板10,踏板10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于两个所述回转链条9上,踏板10上有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外导轨上的两个辅轮11,活动内导轨7上方的踏板10经回转链条9和辅轮11的支撑作用保持水平,任意两个相邻的踏板10的水平距离之间存在间隙,避免踏板10之间发生运动干涉;

外壳1上转动连接有前后设置的第一转轴12,第一转轴12上有与回转链条9相匹配啮合的回转链轮13,第一转轴12上有第一链轮14,外壳1上转动连接有前后设置的第二转轴15,第二转轴15上有第二链轮16,第一链轮14与第二链轮16之间经过链条传动,第二转轴15上有磁控轮17,调节磁控轮17的阻力,可使回转链条9的运动产生阻力。

进一步地,所述的外导轨的固定外导轨2由上端水平设置的第一直板201、四分之一圆的第一小圆弧板202、四分之一圆的第一大圆弧板40、与第一直板201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一直板201下方的第二直板204连接组成,第一小圆弧板202的上端与第一直板201的右端相切,第一小圆弧板202的下端与第一大圆弧板40的上端相切,第一大圆弧板40的下端与第二直板204连的右端相切,形成开口向左的类“U”形;

外导轨的活动外导轨4由第三直板401、与第三直板401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三直板401下方的第四直板402、连接第三直板401和第四直板402的四分之三圆的第二大圆弧板403组成,第三直板401的右端与第一直板201的左端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第四直板402的右端与第二直板204的左端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第二大圆弧板403下端与第四直板402左端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第二大圆弧板403上端与第三直板401左端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所述的支撑架(8)与第二大圆弧板(403)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内导轨的固定内导轨5由水平设置的第五直板501和位于第五直板501下方且水平设置的第六直板502组成,第五直板501与所述的第一直板20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五直板501与第六直板502的间距为回转链轮13的分度圆直径;

内导轨的活动内导轨7由第七直板701、与第七直板701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七直板701下方的第八直板702、连接第七直板701和第八直板702的二分之一圆的第二小圆弧板703组成,第七直板701的右端与第五直板501的左端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第八直板702的右端与第六直板502的左端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第二小圆弧板703下端与第八直板702左端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第二小圆弧板703上端与第七直板701左端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动外导轨4上的第三直板401与第四直板402之间铰接有多个第一支撑板18,第三直板401右端的铰接轴线和第四直板402右端的铰接轴线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一支撑板18平行,以保证第一支撑板18不会对活动外导轨4的运动产生干涉,第一支撑板18的上端与第三直板401之间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第一支撑板18的下端与第四直板402之间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动内导轨7上的第七直板701与第八直板702之间铰接有多个第二支撑板19,第二支撑板19的上端与第七直板701之间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第二支撑板19的下端与第八直板702之间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所述的支撑架(8)与第二小圆弧板(703)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动内导轨7上的第七直板701与第八直板702之间铰接有多个第二支撑板19,第七直板701右端的铰接轴线和第八直板702右端的铰接轴线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二支撑板19平行,以保证第二支撑板19不会对活动内导轨7的运动产生干涉,第二支撑板19的上端与第七直板701之间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第二支撑板19的下端与第八直板702之间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升降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动伸缩杆20,电动伸缩杆20经前后设置的轴铰接于外壳1的底部,电动伸缩杆2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撑架8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踏板10右方设置有挡板,防止因不慎或其他意外情况而将脚伸入两踏板10之间的空隙中,造成意外伤害;踏板10的下端与挡板之间连接有多个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外壳1上设置有扶手和吊具,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本发明使用时,脚踩位于活动外导轨4上方的踏板10,踏板10在脚的下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导轨进行移动,通过调节磁控轮17的阻力,可改变踏板10运动所需要的力,从而调节使用者模拟爬楼时踩踏踏板10所用的力;通过调节升降装置,使活动外导轨4和活动内导轨7同步顺/逆时针转动,可改变活动外导轨4上方的两个相邻踏板10之间的高度差,从而调节使用者模拟爬楼时脚所需抬高的高度。

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调节回转链条运动的阻力,调节了使用者模拟爬楼时腿部使用的力,通过调节两踏板之间的高度差,调节了使用者模拟爬楼时脚所需抬高的高度,使本发明适用于不同身高、不同体重、不同病况的使用者;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更加真实的模拟爬楼时的运动,充分地使使用者下肢和腰部等部位协调运动,锻炼了使用者各部位间的协调能力,提升了锻炼的效果;使用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不同的锻炼强度,避免了因锻炼强度过大而造成的受伤和因锻炼强度过小而没有明显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216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