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原稿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原稿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原稿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02-29700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构成壳体的一部分的外装罩与开闭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外装罩的开闭罩,通过从壳体拆卸所述外装罩,实现壳体内部的维护,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风扇,被保持于所述外装罩,用于将壳体外部的空气吸入至壳体内;驱动控制部件,控制所述风扇的驱动;开闭探测开关,对应于所述开闭罩的开闭而切换;告知部件,基于所述开闭探测开关的切换状态来告知所述开闭罩的开闭状态;以及连接器,用于进行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控制部件的电连接、以及所述开闭探测开关与所述告知部件的电连接,且所述连接器在从壳体拆卸所述外装罩时被拔开。

发明内容

作为原稿读取装置,考虑一种原稿读取装置,其包括:搬送路径,设于装置本体,搬送原稿;读取部,设于所述装置本体,读取在所述搬送路径上受到搬送的原稿的图像;移动部,设于所述装置本体,可移动至覆盖所述读取部的读取面的覆盖位置与使所述读取面露出的露出位置;以及开闭部,可开闭地设于所述装置本体,在开位置开放所述搬送路径。

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当产生了原稿堵塞在搬送路径中的原稿堵塞时,通过打开开闭部,能够开放搬送路径而消除原稿堵塞。

并且,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在只要通过打开所述开闭部便会使移动部露出的结构中,在对读取部的读取面进行清洁时,必须在打开所述开闭部后,使移动部移动至露出位置而进行读取面的清洁。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当产生了原稿堵塞时,不需要使移动部移动,因此在读取面的清洁时,若与产生了原稿堵塞时的操作混淆,则有可能在使移动部仍位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关闭开闭部。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与只要通过打开在开位置开放搬送路径的开闭部便会使移动部露出的情况相比,抑制在使移动部仍位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关闭开闭部的情况。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原稿读取装置,包括:搬送路径,设于装置本体,对原稿进行搬送;读取部,设于所述装置本体,读取在所述搬送路径上受到搬送的原稿的图像;移动部,设于所述装置本体,能够移动至覆盖所述读取部的读取面的位置与使所述读取面露出的位置;第一开闭部,能够开闭地设于所述装置本体,在开位置开放所述搬送路径;以及第二开闭部,能够开闭或能够装卸地设于所述装置本体的侧方,在开位置或拆卸位置使所述移动部露出。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在所述第一方案的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二开闭部通过上部以设于下部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开闭。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在所述第二方案的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所述旋转轴被配置在所述读取面的上端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在所述第二方案或第三方案的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所述移动部通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移动,所述第二开闭部的旋转轴被配置在所述移动部的旋转轴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在所述第二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一开闭部通过上部以设于下部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开闭,所述第二开闭部的旋转轴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开闭部的旋转轴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在所述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一开闭部是与所述第二开闭部一体地开闭。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在所述第六方案的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二开闭部能够开闭或能够装卸地支撑于所述第一开闭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在所述第一方案至第七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二开闭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开闭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方案至第八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所述原稿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部,能够将由所述原稿读取装置所读取的图像形成于记录介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在所述第九方案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设有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原稿读取装置的装置本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上方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而固定。

(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方案,与只要通过打开在开位置开放搬送路径的开闭部便会使移动部露出的情况相比,抑制在使移动部仍位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关闭开闭部的情况。

根据所述第二方案,与第二开闭部通过下部以设于上部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开闭的情况相比,容易从装置本体的侧方的上方侧接近(access)移动部。

根据所述第三方案,与旋转轴配置在比读取面的上端的高度高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使移动部露出。

根据所述第四方案,与第二开闭部的旋转轴配置在比移动部的旋转轴的高度高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使移动部露出。

根据所述第五方案,与第二开闭部的旋转轴配置在比第一开闭部的旋转轴的高度高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使移动部露出。

根据所述第六方案,与第一开闭部独立于第二开闭部而开闭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搬送路径开放。

根据所述第七方案,与第二开闭部可开闭地支撑于装置本体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搬送路径开放。

根据所述第八方案,与第二开闭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开闭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情况相比,实现第二开闭部的小型化。

根据所述第九方案,与只要通过打开在开位置开放搬送路径的开闭部便会使移动部露出的情况相比,抑制图像不良。

根据所述第十方案,与原稿读取装置的装置本体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上方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可开闭的情况相比,既使装置结构变得简便,又抑制在使移动部仍位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关闭开闭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原稿读取装置中打开了第一开闭罩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原稿读取装置中打开了第二开闭罩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原稿读取装置中打开了读取部罩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原稿读取装置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在图7所示的原稿读取装置中打开了读取部罩的状态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例。

(图像形成装置10)

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图。

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UP(上)表示装置的上方(具体而言为铅垂上方),箭头DO表示装置的下方(具体而言为铅垂下方)。而且,图中所示的箭头LH表示装置的左方,箭头RH表示装置的右方。而且,图中所示的箭头FR表示装置的前方,箭头RR表示装置的后方。这些方向是为了方便说明而规定的方向,因此装置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另外,在装置的各方向上,有时省略“装置”一词来表示。即,例如,有时将“装置的上方”简单地表示为“上方”。

而且,下述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以“上方以及下方这两方向”或“上方以及下方中的其中任一方向”的含义来使用。“左右方向”是以“右方以及左方这两方向”或“右方以及左方中的其中任一方向”的含义来使用。另外,“左右方向”也可说是侧方、横向以及水平方向。“前后方向”是以“前方以及后方这两方向”或“前方以及后方中的其中任一方向”的含义来使用。另外,“前后方向”也可说是侧方、横向以及水平方向。而且,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是彼此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正交的方向)。

而且,图中的“○”中记载有“×”的符号是指从纸面的跟前朝向里侧的箭头。而且,图中的“○”中记载有“·”的符号是指从纸面的里侧朝向跟前的箭头。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形成图像的装置。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介质收容部12、介质排出部18、搬送部13、图像形成部14以及原稿读取装置30。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是设有图像形成部14的部分。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是设有包含图像形成部14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结构部的部分,具有收容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部的框体11A。

本实施方式中,介质收容部12、搬送部13以及图像形成部14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具体而言为框体11A)的内部。而且,介质排出部18以及原稿读取装置30被配置在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具体而言为框体11A)的上方侧。

(介质收容部12)

图1所示的介质收容部12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收容记录介质P的部分。收容于所述介质收容部12中的记录介质P被搬送至图像形成部14。收容于介质收容部12中的记录介质P是由图像形成部14来形成图像的对象。作为记录介质P,例如有纸张以及薄膜等。作为薄膜,例如有树脂制薄膜、金属制薄膜等。另外,作为记录介质P,并不限于前述的介质,可使用各种记录介质。

(介质排出部18)

图1所示的介质排出部18是将已通过图像形成部14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予以排出的部分。所述介质排出部18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框体11A)中的上方侧且原稿读取装置30的下方侧。具体而言,介质排出部18被形成在框体11A的上表面。

(搬送部13)

图1所示的搬送部13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搬送记录介质P的结构部。具体而言,搬送部13将被收容于介质收容部12中的记录介质P搬送至介质排出部18。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搬送部13具有多个搬送辊等的搬送构件13A,通过搬送构件13A来搬送记录介质P。另外,作为搬送构件13A,例如也可为搬送带以及搬送鼓等的搬送构件,可使用各种搬送构件。

(图像形成部14)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部14是可将由原稿读取装置30所读取的图像形成于记录介质的结构部。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部14中,对于由搬送部13(具体而言,为搬送构件13A)所搬送的记录介质P,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墨粉图像(图像的一例)。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14具有墨粉像形成部20Y、墨粉像形成部20M、墨粉像形成部20C、墨粉像形成部20K(以下称作20Y~20K)、转印体24以及定影部26。

在图像形成部14中,各墨粉像形成部20Y~20K进行带电、曝光、显影、转印的各工序,在转印体24上形成黄色(Yellow,Y)、品红色(Magenta,M)、青色(Cyan,C)、黑色(blacK,K)的各色的墨粉像。进而,在图像形成部14中,将形成于转印体24的各色的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P,利用定影部26将所述墨粉像定影至记录介质P。这样,在图像形成部14中,使用经由转印体24将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中间转印方式。

另外,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并不限于前述的图像形成部14。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例如也可使用各墨粉像形成部20Y~20K不经由转印体24而在记录介质P上直接形成墨粉像的直接转印方式。而且,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也可为向记录介质P喷出油墨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只要具有对记录介质P形成图像的功能即可。

(原稿读取装置30)

图1所示的原稿读取装置30是读取原稿G的图像的装置。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原稿读取装置30包括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原稿收容部32、原稿排出部38、搬送机构70、读取部36、读取部37、读取部罩40、第一开闭罩50以及第二开闭罩60。以下,对原稿读取装置30的各部进行说明。

(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

图2以及图3所示的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为装置本体的一例,是设有原稿读取装置30的各结构部的部分,具有收容原稿读取装置30的结构部的框体31A。

如图1所示,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的上方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而固定。具体而言,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在相对于介质排出部18的左方侧,下端部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的上端部而固定。即,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被设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不进行旋转等的相对移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搬送机构70、读取部36、读取部37以及读取部罩40被配置在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具体而言为框体31A)的内部。而且,如图2所示,原稿收容部32以及原稿排出部38被配置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具体而言为框体31A)的右方侧。而且,第一开闭罩50被配置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具体而言为框体31A)的左方侧以及上方侧。而且,第二开闭罩60被配置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具体而言为框体31A)的左方侧。即,第二开闭罩60被配置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具体而言为框体31A)的、与原稿收容部32以及原稿排出部38为相反侧。

(原稿收容部32)

图2所示的原稿收容部32是在原稿读取装置30中收容原稿G的部分。如图2所示,原稿收容部32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朝向右斜上方侧延伸,通过装载原稿G来收容原稿G。收容于所述原稿收容部32中的原稿G被搬送向读取部36、读取部37。收容于原稿收容部32中的原稿G为由读取部36、读取部37来读取图像的对象。作为原稿G,例如有纸张以及薄膜等。作为薄膜,例如有树脂制薄膜、金属制薄膜等。另外,作为原稿G,并不限于前述的原稿,可使用各种原稿。

(原稿排出部38)

图2所示的原稿排出部38是将已由读取部36、读取部37读取了图像的原稿G予以排出的部分。如图2所示,原稿排出部38是在原稿收容部32的下方侧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朝向右斜上方侧延伸,通过装载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排出的原稿G来收容原稿G。

(搬送机构70)

图2以及图3所示的搬送机构70是在原稿读取装置30中搬送原稿G的机构。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搬送机构70被设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具有原稿搬送路径72与多个搬送构件74。

原稿搬送路径72为搬送路径的一例,是对原稿G进行搬送的搬送路径。如图2所示,原稿搬送路径72从原稿收容部32朝向原稿排出部38,沿前后方向观察形成为C字状。所谓沿前后方向观察,是指从前方以及后方的其中一侧朝向另一侧观察的情况。

如图3所示,具体而言,原稿搬送路径72包含彼此相向地设在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内的搬送路径面73A、搬送路径面73B。

搬送构件74包含一对搬送辊74A、74B,将收容于原稿收容部32中的原稿G沿着原稿搬送路径72搬送向原稿排出部38。另外,作为搬送构件74,例如也可为搬送带以及搬送鼓等的搬送构件,可使用各种搬送构件。

(读取部36、读取部37)

图2以及图3所示的读取部36、读取部37是被设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对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上受到搬送的原稿G的图像进行读取的结构部。

如图3所示,读取部36被配置在原稿搬送路径72的中途且C字状的原稿搬送路径72的内周侧。读取部36具有读取图像的读取面36A。所述读取面36A与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上受到搬送的原稿G的其中一面相向,读取部36通过读取面36A来读取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上受到搬送的原稿G的其中一面的图像。另外,读取面36A也作为对原稿G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即搬送路径面)发挥功能。

如图3所示,读取部37被配置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中的相对于读取部36的搬送方向下游侧且C字状的原稿搬送路径72的外周侧。读取部37具有读取图像的读取面37A。所述读取面37A与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上受到搬送的原稿G的另一面相向,读取部37通过读取面37A来读取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上受到搬送的原稿G的另一面的图像。另外,读取面37A也作为对原稿G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即搬送路径面)发挥功能。

作为一例,读取部36、读取部37使用被称作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Sensor,CIS)的贴近式影像传感器。另外,作为读取部36、读取部37,并不限于贴近式影像传感器,也可为其他的影像传感器,只要是可读取原稿G的图像的结构部即可。

(读取部罩40)

图2以及图3所示的读取部罩40为移动部的一例,被设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读取部罩40被配置在相对于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而相向的位置(具体而言,为读取部36的下方侧)。

所述读取部罩40可移动至覆盖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的覆盖位置(图6中以两点链线所示的位置)、与使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露出的露出位置(图6中以实线所示的位置)。

具体而言,读取部罩40为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具体而言为右方侧的部分),且在读取面36A侧的部分(具体而言为上方侧的部分)具有旋转轴42。读取部罩40通过以旋转轴42为中心而旋转,从而在覆盖位置(图6中以两点链线所示的位置)与露出位置(图6中以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

读取部罩40具有在位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与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相向的相向面43。相向面43构成在读取部罩40位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与原稿G的另一面相向而对原稿G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即搬送路径面)。即,相向面43与读取面36A形成搬送路径。这样,读取部罩40在位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作为对原稿G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第一开闭罩50)

图2以及图3所示的第一开闭罩50为第一开闭部的一例,是可开闭地设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在开位置开放原稿搬送路径72的结构部。

如图3所示,第一开闭罩50具有:罩本体54,被配置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侧方侧(具体而言为左方侧);以及上部56,被配置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上方侧。

如图3所示,罩本体54是沿着上下方向而设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侧方侧(具体而言为左方侧)。具体而言,罩本体54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侧方侧(具体而言为左方侧),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下部朝向上部延伸。进而,罩本体54构成原稿读取装置30的侧部,罩本体54的侧面(具体而言为左侧面)构成原稿读取装置30的侧面(具体而言为左侧面)。本实施方式中,罩本体54被配置在相对于读取部36以及读取部罩40的侧方侧(具体而言为左方侧)。

如图3所示,上部56沿着左右方向而设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上方侧。具体而言,上部56在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上方侧,从罩本体54的上部朝向右方侧延伸。上部56构成原稿读取装置30的上部,上部56的上表面构成原稿读取装置30的上表面。通过所述上部56以及罩本体54,第一开闭罩50沿前后方向观察形成为L字状。

进而,第一开闭罩50具有设在下部的旋转轴52,绕所述旋转轴52可开闭地支撑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具体而言,旋转轴52设在罩本体54中的下方侧的部分且读取部罩40侧的部分(具体而言为右方侧的部分)。

第一开闭罩50通过上部以旋转轴52为中心旋转而在开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与闭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之间开闭。具体而言,第一开闭罩50通过朝闭位置朝左方侧倾倒大致90度而旋转到开位置。另外,所谓开位置,是指第一开闭罩50成为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而打开的状态的位置,所谓闭位置,是指第一开闭罩50成为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而关闭的状态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被支撑于第一开闭罩50,第一开闭罩50与第二开闭罩60一体地开闭。因此,如图4所示,当第一开闭罩50旋转到开位置时,第二开闭罩60也成为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而打开的状态。

进而,在第一开闭罩50,设有搬送辊74A以及搬送路径面73A,与搬送辊74A以及搬送路径面73A一体地开闭。因此,如图4所示,当第一开闭罩50旋转到开位置时,搬送辊74A以及搬送路径面73A远离搬送辊74B以及搬送路径面73B,搬送路径面73A露出,并且一对搬送辊74A、74B的接触状态(即夹持(nip)状态)被解除。这样,原稿搬送路径72被开放。即,第一开闭罩50在开位置开放原稿搬送路径72。

第一开闭罩50例如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中产生了原稿G的堵塞(以下称作堵纸(jam))的情况下,为了从原稿搬送路径72中去除与堵纸相关的原稿G而旋转到开位置。因此,第一开闭罩50可说是堵纸消除用的开闭罩。

本实施方式中,罩本体54被配置在相对于读取部罩40的侧方侧(具体而言为左方侧)。因此,当第一开闭罩50旋转到开位置时,读取部罩40露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闭罩50的旋转轴52配置在比读取部罩40的旋转轴42更靠上方侧。因此,与旋转轴52配置在比旋转轴42更靠下方侧的情况相比,使读取部罩40露出的量小。

(第二开闭罩60)

图2以及图3所示的第二开闭罩60为第二开闭部的一例,是可开闭地设在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侧方,在开位置使读取部罩40露出的结构部。

如图3所示,第二开闭罩60是沿着第一开闭罩50的罩本体54(即上下方向)而设。具体而言,第二开闭罩60在罩本体54的左侧的侧部,从罩本体54的下部朝向上方侧延伸。第二开闭罩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开闭罩5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第二开闭罩60与罩本体54一同构成原稿读取装置30的侧部,第二开闭罩60的侧面(具体而言为左侧面)与罩本体54的侧面(具体而言为左侧面)一同构成原稿读取装置30的侧面(具体而言为左侧面)。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被配置在相对于读取部36以及读取部罩40的侧方侧(具体而言为左方侧)。

进而,第二开闭罩60具有设在下部的旋转轴62,绕所述旋转轴62可开闭地支撑于第一开闭罩50。具体而言,旋转轴62被设在罩本体54中的下方侧的部分且左方侧的部分。

而且,旋转轴62被配置在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的上端的高度以下的位置。而且,旋转轴62被配置在读取部罩40的旋转轴42的高度以下的位置。进而,旋转轴62被配置在第一开闭罩50的旋转轴52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第二开闭罩60通过上部以旋转轴62为中心旋转而在开位置(图5中以实线所示的位置)与闭位置(图5中以两点链线所示的位置)之间开闭。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二开闭罩60通过从闭位置朝左方侧倾倒大致90度而旋转到开位置。另外,所谓开位置,是指第二开闭罩60成为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而打开的状态的位置,所谓闭位置,是指第二开闭罩60成为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而关闭的状态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被配置在相对于读取部罩40的侧方侧(具体而言为左方侧)。因此,当第二开闭罩60旋转到开位置时,读取部罩40露出。

第二开闭罩60例如在对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进行清洁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通过旋转到开位置而使读取部罩40露出,随后,如图6所示,读取部罩40旋转到露出位置,从而执行读取面36A的清洁。因此,第二开闭罩60可说是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的清洁用的开闭罩。

另外,第二开闭罩60不同于第一开闭罩50,在第二开闭罩60未设有搬送辊74A、搬送辊74B以及搬送路径面73A、搬送路径面73B。因此,即便第二开闭罩60旋转到开位置,原稿搬送路径72也不开放。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如前所述,原稿读取装置30包括:第一开闭罩50,可开闭地设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在开位置开放原稿搬送路径72;以及第二开闭罩60,可开闭地设在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侧方,在开位置使读取部罩40露出。

因此,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中产生了堵纸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将第一开闭罩50旋转到开位置,从而能够从原稿搬送路径72中去除与堵纸相关的原稿G。

另一方面,在对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进行清洁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使第二开闭罩60旋转到开位置而使读取部罩40露出,随后,如图6所示,使读取部罩40旋转到露出位置,从而能够对读取面36A进行清洁。

此处,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不包括第二开闭罩60,而只要打开第一开闭罩50便会使读取部罩40露出的形态(以下,称作形态A)中,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中产生了堵纸的情况以及对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进行清洁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必须打开第一开闭罩50。

即,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中产生了堵纸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将第一开闭罩50旋转到开位置,从而从原稿搬送路径72中去除与堵纸相关的原稿G。另一方面,在对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进行清洁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将第一开闭罩50旋转到开位置而使读取部罩40露出,随后,将读取部罩40旋转到露出位置,从而对读取面36A进行清洁。

如前所述,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中产生了堵纸的情况下,不需要使读取部罩40移动,因此在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的清洁时,若与产生了堵纸时的操作混淆,则有可能在使读取部罩40仍位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关闭第一开闭罩50。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根据用途来分开使用要开闭的开闭罩,以使得在原稿搬送路径72中产生了堵纸的情况下,对第一开闭罩50进行开闭,在对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进行清洁的情况下,对第二开闭罩60进行开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形态A相比,抑制在使读取部罩40仍位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关闭第二开闭罩60的情况。其结果,与形态A相比,因原稿G的图像的读取不良引起的图像不良得到抑制。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通过上部以设于下部的旋转轴62为中心旋转而开闭。

因此,与第二开闭罩60通过下部以设于上部的旋转轴62为中心旋转而开闭的情况相比,容易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侧方的上方侧接近读取部罩40。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的上端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因此,与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比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的上端的高度高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使读取部罩40露出。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读取部罩40的旋转轴42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因此,与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比读取部罩40的旋转轴42的高度高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使读取部罩40露出。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第一开闭罩50的旋转轴52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因此,与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比第一开闭罩50的旋转轴52的高度高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使读取部罩40露出。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闭罩50是与第二开闭罩60一体地开闭。

因此,与第一开闭罩50独立于第二开闭罩60而开闭的情况相比,容易使原稿搬送路径72开放。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被支撑于第一开闭罩50。因此,与第二开闭罩60可开闭地支撑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情况相比,容易使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开放。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开闭罩5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因此,与第二开闭罩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开闭罩5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情况相比,实现第二开闭罩60的小型化。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在图像形成装5置本体11的上方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而固定。

因此,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的上方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可开闭的情况相比,既使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结构变得简便,又抑制在使读取部罩40仍位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关闭第二开闭罩60的情况。

0(读取部罩40的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中,读取部罩40被设为下述结构:通过以旋转轴42为中心旋转,从而在覆盖位置(图6中以两点链线所示的位置)与露出位置(图6中以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但并不限于此。作为读取部罩40,例如也

可为通过滑动移动等的直线移动而在覆盖位置与露出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5只要是能够移动至覆盖位置与露出位置的结构部即可。

(第一开闭罩50的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闭罩50是与第二开闭罩60一体地开闭,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开闭罩50也可为独立于第二开闭罩60而开闭的结构,只要是在开位置开放原稿搬送路径72的结构部即可。

0(第二开闭罩60的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通过上部以设于下部的旋转轴62为中心旋转而开闭,但并不限于此。第二开闭罩60例如也可为通过下部以设于上部的旋转轴62为中心旋转而开闭的结构,只要是在开位置使读取部罩40露出的结构部即可。

5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的上端的高度以下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比读取部36的读取面36A的上端的高度高的位置的结构。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读取部罩400的旋转轴42的高度以下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比读取部罩40的旋转轴42的高度高的位置的结构。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第一开闭罩50的旋转轴52的高度以下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第二开闭罩60的旋转轴62被配置在比第一开闭罩50的旋转轴52的高度高的位置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被支撑于第一开闭罩50,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第二开闭罩60可开闭地支撑于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开闭罩5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开闭罩6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也可大于第一开闭罩5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罩60可开闭地设在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侧方,但并不限于此。第二开闭罩60也可为可相对于第一开闭罩50或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而装卸地设在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侧方的结构。此时,第二开闭罩60在从第一开闭罩50或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拆卸的拆卸位置使读取部罩40露出。

(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的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的上方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而固定,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原稿读取装置本体31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的上方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1可开闭的结构。

本公开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上文所示的变形例也可适当地将多个组合而构成。

(附注)

(1)

一种原稿读取装置,包括:

搬送路径,设于装置本体,对原稿进行搬送;

读取部,设于所述装置本体,读取在所述搬送路径上受到搬送的原稿的图像;

移动部,设于所述装置本体,能够移动至覆盖所述读取部的读取面的位置与使所述读取面露出的位置;

第一开闭部,能够开闭地设于所述装置本体,在开位置开放所述搬送路径;以及

第二开闭部,能够开闭或能够装卸地设于所述装置本体的侧方,在开位置或拆卸位置使所述移动部露出。

(2)

根据(1)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开闭部通过上部以设于下部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开闭。

(3)

根据(2)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轴被配置在所述读取面的上端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4)

根据(2)或(3)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部通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移动,

所述第二开闭部的旋转轴被配置在所述移动部的旋转轴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5)

根据(2)~(4)中任一项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开闭部通过上部以设于下部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开闭,

所述第二开闭部的旋转轴被配置在所述第一开闭部的旋转轴的高度以下的位置。

(6)

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开闭部是与所述第二开闭部一体地开闭。

(7)

根据(6)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开闭部能够开闭或能够装卸地支撑于所述第一开闭部。

(8)

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开闭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开闭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9)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能够将由所述原稿读取装置所读取的图像形成于记录介质。

(10)

根据(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设有所述图像形成部,

所述原稿读取装置的装置本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上方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而固定。

相关技术
  • 读取模块、具备读取模块的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读取模块和具备读取模块的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读取方法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存储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 原稿读取装置及包括该原稿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原稿读取装置及包括该原稿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50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