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训练器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

背景技术

慢性疾病、劳累、不良的生活习惯、年老等因素均影响人体的肺功能,导致肺活量的降低,引起浅呼吸的通气方式,进而诱发多种疾病,因此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很有必要,现许多患者采用呼吸训练器进行训练,呼吸训练器采用阻抗训练基础原理,使用者透过吸气训练器吸气时需费力去抵抗训练器设定的阻抗,以增加吸气肌力,借此增加呼吸肌强度以建立患者耐受度。

针对呼吸训练器来说,现有技术就有很多,例如: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1530034A公开了一种康复用呼吸训练器,包括训练器本体、呼吸嘴和通气管,所述呼吸嘴通过通气管插接在训练器本体上,通气管上设置有阻抗调节装置,阻抗调节装置包括密封连接件、调节腔和调节盖,调节腔下端通过密封连接件固定连接在通气管上,调节盖螺纹连接在调节腔上端,调节盖包括上调节盖板、转动轴、下调节盖板和弧形通槽,上调节盖板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在下调节盖板上,弧形通槽分别设置在上调节盖板和下调节盖板上,通气管的另一端密封连接在反应装置上,反应装置包括导向球体、气流口、配重块、反应轨道、反应器,气流口插接在导向球体上,配重块设置在导向球体的外侧与气流口相对应的位置,反应轨道设置在导向球体内与气流口固定连接,反应器活动放置在反应轨道内,反应装置转动半镶嵌在训练器本体内。

上述呼吸训练器在使用时,在配重块的作用,使呼吸气流进出口的位置始终朝着地心引力的方向,在患者使用呼吸训练器的时候,随意放置呼吸训练器,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由于患者呼吸肌强度恢复阶段循序渐进,上述装置在使用时,难以观察每日的训练状况,不能及时的增强训练强度,在对配重块进行更换时较为麻烦,而且病患在恢复初期躺卧训练时,不便对配重块进行更换,从而影响呼吸训练效率,而且,当前期病患身体虚弱时,在躺卧时进行训练,由于靠近呼吸嘴附近的通气管容易附着水汽,当水汽汇集时容易沿通气管内壁下滑滴落,导致训练者不适,因此,我们提出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包括训练器本体,训练器本体包括训练部和呼吸部;

所述训练部包括训练壳体,所述训练壳体两侧设有对称把手,所述训练壳体内部设有隔板,通过隔板将分为上腔和下腔,上腔之间通过封板均分为三等份独立腔体,所述隔板表面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朝向上腔方向逐渐减小,上腔内部设有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直观的观测患者训练状态以及恢复情况,所述训练壳体顶部设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贯穿封板至下腔内部,调节组件转动在下腔内部用于调节训练强度,所述调节组件侧边设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对调节组件进行限位,调节训练强度的稳定性,同时,限位组件对检测组件的训练状态进行精准判别,及时调节训练强度;

所述呼吸部包括设在训练壳体端部通管,所述通管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通管用于将患者从肺部呼出的气体集中收集至训练壳体内部,所述通管端部设有呼吸嘴,所述通管底部开设有卡槽,卡槽内设有收集盒,所述通管内部设有刮动组件,所述刮动组件用于对通管内壁的水汽进行刮动,所述收集盒用于收集水汽形成的液体。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有设在上腔内部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与上腔内壁贴合,所述移动板中心处设有标记杆,所述标记杆靠近顶部设有刻度条,所述标记杆顶部贯穿训练壳体内壁至顶部,所述移动板与上腔顶部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气压推动移动板滑动在上腔内壁,移动板滑动过程中标记杆远离训练壳体顶部,滑杆对第一弹性件进行挤压,气压消失后,滑杆受第一弹性件作用力快速复位。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弹性件两侧设有滑杆,所述滑杆用于移动板受气压推动过程中,使移动板保持水平位移,同时,通过滑杆对移动板进行限位,减小第一弹性件变形量。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有设在训练壳体顶部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象限处设有限位孔,所述转动杆端部贯穿封板至下腔内部,所述转动杆端部设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用于将下腔均分为三等份,通过转动密封板便于将相邻的腔体进行连通,增大训练强度。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有设在转动杆侧边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一端贴合转动杆顶部,所述限位板端部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固定柱端部设有对称凹孔,所述凹孔内壁滑动连接有固定弧块,所述固定弧块与限位孔相适配,所述收集盒和固定弧块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限位板远离转动杆一端设于标记杆上方。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孔之间设有环形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用于对转动的固定弧块进行限位。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刮动组件包括设在通管内壁的弹性杆,所述弹性杆端部设有支撑盘,所述支撑盘端面开设有坡槽,所述支撑盘表面设有橡胶刮片,所述支撑盘和橡胶刮片之间设有气囊,所述坡槽沿象限处设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贯穿支撑盘至气囊内部,气体通过坡槽处流入气囊内部时,橡胶刮片与通管内壁贴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杆和支撑盘之间设有滑轮杆,所述滑轮杆受气压吹动滑动在滑槽内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坡槽端面设有橡胶膜片,自然状态下所述橡胶膜片之间通过叠合使坡槽端面呈密封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该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中,在患者进行呼吸训练过程中,气压通过出气口对检测组件进行推动,检测组件滑动在上腔内壁,通过观测检测组件移动距离并记录,通过对比患者每日的刻度线条,便于根据患者的恢复状态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直观的了解患者机体恢复状况,当患者恢复需要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时,旋转调节组件对训练强度进行快速调节,通过调节组件增加患者吸气肌力,借此增加呼吸肌强度与建立耐受度,加快患者恢复期。

2、该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中,通过限位组件对调节组件进行限位固定,在调节组件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时,保障调节组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患者训练效果,同时,通过限位组件与检测组件之间的距离可以直观的判断患者恢复状态,当检测组件与限位组件贴合时,则证明患者恢复状态良好,从而及时通过调节组件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快速响应身体机能的变化,提高训练效果。

3、该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中,通过刮动组件对通管内壁的水汽进行刮动,当患者呼气训练时,通过对刮动组件内部进行充气,使刮动组件移动过程贴合对通管内壁进行刮动,对通管内壁的水汽进行收集,呼气训练完成时,刮动组件内部气体溢出,刮动组件远离通管内壁,从而使患者在躺卧状态下进行训练时,避免通管内壁水汽汇集时容易沿通气管内壁下滑滴落,提高训练者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A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呼吸部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刮动组件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B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调节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限位组件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图8的C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10、训练器本体;

100、训练部;101、训练壳体;102、隔板;103、出气口;104、把手;

200、呼吸部;201、通管;202、呼吸嘴;203、收集盒;204、滑槽;

300、检测组件;301、移动板;302、滑杆;303、标记杆;304、第一弹性件;305、刻度条;

400、调节组件;401、转动杆;402、限位孔;403、密封板;404、弧形槽;

500、限位组件;501、限位板;502、固定柱;503、凹孔;504、固定弧块;505、第二弹性件;

600、刮动组件;601、弹性杆;602、支撑盘;603、坡槽;604、橡胶膜片;605、通气管;606、气囊;607、橡胶刮片;608、滑轮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目的在于,提供了基于康复辅助治疗的呼吸状态训练器,包括训练器本体10,训练器本体10包括训练部100和呼吸部200;

训练部100包括训练壳体101,训练壳体101两侧设有对称把手104,训练壳体101内部设有隔板102,通过隔板102将分为上腔和下腔,上腔之间通过封板均分为三等份独立腔体,隔板102表面开设有出气口103,出气口103朝向上腔方向逐渐减小,上腔内部设有检测组件300,检测组件300用于直观的观测患者训练状态以及恢复情况,训练壳体101顶部设有调节组件400,调节组件400贯穿封板至下腔内部,调节组件400转动在下腔内部用于调节训练强度,调节组件400侧边设有限位组件500,限位组件500用于对调节组件400进行限位,调节训练强度的稳定性,同时,限位组件500对检测组件300的训练状态进行精准判别,及时调节训练强度;

呼吸部200包括设在训练壳体101端部通管201,通管201内壁开设有滑槽204,通管201用于将患者从肺部呼出的气体集中收集至训练壳体101内部,通管201端部设有呼吸嘴202,通管201底部开设有卡槽,卡槽内设有收集盒203,通管201内部设有刮动组件600,刮动组件600用于对通管201内壁的水汽进行刮动,收集盒203用于收集水汽形成的液体。

由于患者康复初期,身体机能较弱,需要卧床修养,为了使患者在修养期间能够进行训练,提高身体机能恢复速度,因此,患者通过把握把手104,患者吸气完成后将口腔对准呼吸嘴202,肺部空气通过口腔从通管201流入,一部分气体通过支撑盘602表面的通孔进入下腔内,气体进入下腔内,气压通过出气口103对移动板301进行推动,移动板301滑动在上腔内壁,同时移动板301中心处设有的标记杆303垂直向上运动,通过观测标记杆303顶部设有的刻度条305并记录,通过对比患者每日的刻度线条,从而可以直观的了解患者机体恢复状况,便于根据患者的恢复状态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加快患者恢复期,当患者每次的呼吸训练能够将标记杆303推动至限位板501底部贴合时,从而可以判断患者度过康复初期,当患者度过康复初期时,通过加强训练强度,使患者逐步恢复正常机体功能,通过旋转转动杆401,转动杆401端部设有的密封板403转动在下腔内壁,使下腔中相邻的腔体进行连通,在连通过程中,由于下腔容积变大,因此,患者在进行训练时,需要增大肺活量从而达到训练效果,通过观测上腔中标记杆303的刻度,从而再次直观的观测患者每日恢复状况,由于机体恢复过程中循序渐进,根据机体恢复的状态,通过旋转转动杆401能够快速调节训练强度,提高训练效果,使卧床患者能够在躺卧的状态下进行呼吸状态训练,提高训练器本体10的实用性,另一部分气体形成气压推动支撑盘602朝向远离患者方向滑动,支撑盘602端部开设有坡槽603,气体经过坡槽603进入通气管605内壁,使设在支撑盘602表面的气囊606进行充气,在支撑盘602滑动过程中,气囊606表面的橡胶刮片607与通管201内壁贴合,从而对通管201内壁形成的水汽进行刮动,当患者停止呼气时,气囊606内部气体外溢,支撑盘602受弹性杆601作用力复位,支撑盘602在复位的同时橡胶刮片607停止对通管201内壁进行刮动,通过对通管201内壁刮动,将附着在通管201内壁的水汽收集至收集盒203内部,避免水汽汇集回流,从而提高患者训练的舒适度。

由于患者身体状态在恢复阶段前期气力较弱,为了便于直观的观测患者训练状态,从而便于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如图1-图2所示,检测组件300包括有设在上腔内部的移动板301,移动板301与上腔内壁贴合,移动板301中心处设有标记杆303,标记杆303靠近顶部设有刻度条305,标记杆303顶部贯穿训练壳体101内壁至顶部,移动板301与上腔顶部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304,气压推动移动板301滑动在上腔内壁,移动板301滑动过程中标记杆303远离训练壳体101顶部,滑杆302对第一弹性件304进行挤压,气压消失后,滑杆302受第一弹性件304作用力快速复位,当患者通过将肺部呼出的气体吹至下腔时,气压通过出气口103对移动板301进行推动,移动板301滑动在上腔内壁,同时移动板301中心处设有的标记杆303垂直向上运动,通过观测标记杆303顶部设有的刻度条305并记录,通过对比患者每日的刻度线条,从而可以直观的了解患者机体恢复状况,从而便于根据患者的恢复状态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加快患者恢复期。

当患者躺卧状态时,移动板301滑动在训练壳体101内壁时,当气压方向不稳定,可能导致移动板301滑动时卡在训练壳体101内壁,影响训练效率,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件304两侧设有滑杆302,滑杆302用于移动板301受气压推动过程中,使移动板301保持水平位移,同时,通过滑杆302对移动板301进行限位,减小第一弹性件304变形量,通过在第一弹性件304两侧设置滑杆302,通过滑杆302对移动的移动板301进行限位,使移动板301在移动时垂直往复运动,同时,自然状态下,由于第一弹性件304长期受移动板301重力影响,使第一弹性件304外观变形导致使用寿命减少,因此,自然状态下,通过滑杆302对移动板301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弹性件304受移动板301重力影响变形,从而提高第一弹性件304的使用寿命。

由于患者在正常的训练和治疗下,患者机体性能趋于正常,同时肺活量增大,为了便于调节训练强度,从而符合患者时下的机体性能训练强度,如图1和图7所示,调节组件400包括有设在训练壳体101顶部的转动杆401,转动杆401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象限处设有限位孔402,转动杆401端部贯穿封板至下腔内部,转动杆401端部设有密封板403,密封板403用于将下腔均分为三等份,通过转动密封板403便于将相邻的腔体进行连通,增大训练强度,通过观测标记杆303顶部设有的刻度条305并记录,通过对比患者每日的刻度线条,从而可以直观的了解患者机体恢复状况,当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标记杆303每次能够稳定上移且贴合限位板501底部,则可判断患者恢复状态良好,通过旋转转动杆401,转动杆401端部设有的密封板403转动在下腔内壁,使下腔中相邻的腔体进行连通,在连通过程中,由于下腔容积变大,因此,患者在进行训练时,需要增大肺活量从而达到训练效果,通过观测上腔中标记杆303的刻度,从而直观的观测患者每日恢复状况,由于机体恢复过程中循序渐进,根据机体恢复的状态,快速调节训练强度,提高训练效果。

患者在进行呼吸训练时,下腔内部受到较大的气压,下腔内部设有的密封板403受到气压作用转动在转动杆401表面,导致下腔相邻腔体连通,在患者未达到需要增强训练强度的状态下进行高强度训练,导致训练效果适得其反,患者难以直观的了解机体恢复进度,导致训练效果不佳,如图1、图8和图9,限位组件500包括有设在转动杆401侧边的限位板501,限位板501一端贴合转动杆401顶部,限位板501端部设有固定柱502,固定柱502端部设有对称凹孔503,凹孔503内壁滑动连接有固定弧块504,固定弧块504与限位孔402相适配,收集盒203和固定弧块504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505,限位板501远离转动杆401一端设于标记杆303上方,患者不需要增强训练时,通过旋转转动杆401,转动杆401顶部的凹槽与固定柱502贴合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固定柱502两侧设有的固定弧块504受挤压滑动至凹孔503内壁,当密封板403转动至将相邻下腔完全分隔开时,固定弧块504对应转动至限位孔402处,固定弧块504受第二弹性件505作用力弹出,使固定弧块504与限位孔402相适配并卡接,使密封板403限位固定,从而避免患者呼吸训练时,因下腔体内部压强较大导致相邻腔体连通,影响训练效果。

在呼吸训练过程中,为了便于快速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如图1和图7所示,限位孔402之间设有环形弧形槽404,弧形槽404用于对转动的固定弧块504进行限位,当需要加强训练强度时,患者通过旋转转动杆401顶部,由于限位孔402之间设有环形弧形槽404,使卡接在弧形槽404内壁的固定弧块504移出,将弧形槽404旋转至垂直角度,从而快速调节训练强度。

患者卧床训练时,将气压从通管201吹入下腔,由于在呼吸训练过程中,水汽容易附着在通管201内壁,长时间训练可能导致水汽汇集形成液体下流,影响训练舒适度,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刮动组件600包括设在通管201内壁的弹性杆601,弹性杆601端部设有支撑盘602,支撑盘602端面开设有坡槽603,支撑盘602表面设有橡胶刮片607,支撑盘602和橡胶刮片607之间设有气囊606,坡槽603沿象限处设有通气管605,通气管605贯穿支撑盘602至气囊606内部,气体通过坡槽603处流入气囊606内部时,橡胶刮片607与通管201内壁贴合,患者训练过程中,通过将胸腔气体吹入通管201内壁,一部分气体通过支撑盘602表面的通孔进入下腔内,另一部分气体形成气压推动支撑盘602朝向远离患者方向滑动,支撑盘602端部开设有坡槽603,气体经过坡槽603进入通气管605内壁,使设在支撑盘602表面的气囊606进行充气,在支撑盘602滑动过程中,气囊606表面的橡胶刮片607与通管201内壁贴合,从而对通管201内壁形成的水汽进行刮动,当患者停止呼气时,气囊606内部气体外溢,支撑盘602受弹性杆601作用力复位,支撑盘602在复位的同时橡胶刮片607停止对通管201内壁进行刮动,提高患者训练的舒适度。

考虑到弹性杆601端部受支撑盘602重力影响,长时间可能导致弹性杆601弯曲变形影响正常使用,为了提高弹性杆601的稳定性,如图5和图6所示,弹性杆601和支撑盘602之间设有滑轮杆608,滑轮杆608受气压吹动滑动在滑槽204内壁,通过在弹性杆601和支撑盘602之间设有滑轮杆608,滑轮杆608在滑槽204内壁滑动,滑轮杆608在支撑盘602内壁滑动时,滑轮杆608对弹性杆601进行支撑,提高了弹性杆601在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滑轮杆608滑动在支撑盘602内壁,减小了摩擦力,提高了橡胶刮片607的刮动效率。

考虑到患者对坡槽603处进行吹气时,气体通过通气管605进入气囊606内部,由于坡槽603表面暴露在空气中,气囊606内部的气体容易快速流出,橡胶刮片607对通管201内壁刮动时贴合不紧密,导致刮动效率低下,如图5和图6所示,坡槽603端面设有橡胶膜片604,自然状态下橡胶膜片604之间通过叠合使坡槽603端面呈密封状态,在对坡槽603端部进行吹气时,气压通过挤压橡胶膜片604端面,使橡胶膜片604之间形成气体导流缝隙,气体通过导流缝隙进入坡槽603内的通气管605处对气囊606进行充气,气囊606在充气状态下使橡胶刮片607贴合通管201内壁,提高刮动效率。

而本实施例改进之处在于:通过限位组件500对调节组件400进行限位固定,在调节组件400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时,保障调节组件400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患者训练效果,同时,通过限位组件500与检测组件300之间的距离可以直观的判断患者恢复状态,当检测组件300与限位组件500贴合时,则证明患者恢复状态良好,从而及时通过调节组件400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快速响应身体机能的变化,提高训练效果,通过刮动组件600对通管201内壁的水汽进行刮动,当患者呼气训练时,通过对刮动组件600内部进行充气,使刮动组件600移动过程贴合对通管201内壁进行刮动,对通管201内壁的水汽进行收集,呼气训练完成时,刮动组件600内部气体溢出,刮动组件600远离通管201内壁,从而使患者在躺卧状态下进行训练时,避免通管201内壁水汽汇集时容易沿通气管605内壁下滑滴落,从而提高患者训练时的舒适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546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