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淤泥管道控制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24:22


一种淤泥管道控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管道清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淤泥管道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清淤设备目前的应用领域主要分布于大坝清淤、循环水池清淤、城市暗渠清淤、大型管道清淤、城市河道清淤、涵洞等清淤环境,这类清淤工作的主要困难在于作业环境复杂,潜水员无法深入暗渠底部等危险地带,人工勘察和手动清淤都将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而针对城市管渠网络中的清淤设备,由于市政管渠网络常年缺乏维护,易产生0.1 m-0.7 m厚度的淤泥,并且城区很多老旧管道采用雨污合流的方式,在雨水量较大的时候,容易造成堵塞,使市内积水严重。因此,采用多功能集成式的清淤设备成为了完成这项工作的最好选择。

更具体的,现有技术清淤设备中的不足如下。

1、现有技术下的清淤设备,将吸附的淤泥通过管道运输至下游处理工艺,然而淤泥管道有控制通断的需求,这就需要在淤泥管道上设置阀,然而对于柔性管而言,根本无法支撑阀;现有技术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将阀设置在设备壳体内部,这样使得设备壳体内部更加拥挤,而且存在更换、维护等需求时,不便将阀拆卸维修的问题。

2、现有技术下的清淤管道,工作结束后,阀等重要部件中存在死角,死角中的淤泥会淤积变硬、堵塞管道。

3、现有技术下的清淤技术,包括吹扫、清洗等技术,然而吹扫、清洗都需要额外的介质,如清洗液的储存会占用大量的空间。

4、现有技术下的清淤技术,只能完成单次清淤,循环清淤需要的成本较高、占用的空间较大,例如清淤流水线。

5、现有技术下的清淤管道,往往是直角弯折,可选的设置有倾斜导向面,但导向面的设置不能使用标准模具,会额外增加加工模具成本。

6、对于非流水线而言,单个小体积阀很难实现清淤后的收集,或者清出的淤泥无处放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淤泥管道控制设备,包括对接块、底板、下阀体、隔板、上阀体、上板、推泥气缸、推泥板、驱动部、竖板、横板、出泥板、启闭气缸、启闭板、支杆、斜板、枢接件、堆泥板。

其中所述对接块设置在清淤设备外壳上,清淤设备外壳倾斜设置,所述对接块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接触所述清淤设备外壳;所述对接块中设有淤泥通道,淤泥通道与清淤设备外壳内的入口通道连通;淤泥通道与入口通道相互垂直。

所述入口通道的底壁上设有所述支杆,所述支杆顶端通过所述枢接件连接所述斜板,所述堆泥板与所述斜板右端连接,所述堆泥板与所述斜板成角度连接,所述斜板左端与所述枢接件的距离小于所述斜板右端与所述枢接件的距离;淤泥输送过程中,所述堆泥板贴近所述入口通道的底壁。

所述对接块上端为水平面,所述底板连接在对接块上端,所述底板上方连接所述下阀体,所述下阀体上方连接所述隔板,所述隔板上方连接所述上阀体,所述上阀体上方连接所述上板,所述底板中设有底板开口,所述隔板中设有隔板开口,所述隔板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底板开口的直径。

所述下阀体外壁设有启闭气缸,启闭气缸驱动穿过下阀体外壁的启闭板对所述底板开口进行启闭,所述上阀体外壁设有所述推泥气缸,所述上阀体壁的左侧设有第一开孔、右侧设有第二开孔;所述上板的上方设有所述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竖板上下运动,所述竖板下端连接所述横板的一端,所述横板能封闭所述隔板开口。

所述竖板上设有推泥口,所述推泥气缸能驱动所述推泥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开孔、所述推泥口、所述第二开孔;在第二开孔的下方、所述隔板上连接设有所述出泥板,所述出泥板斜向下延伸至所述清淤设备外壳。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为气缸式驱动部。

进一步的,所述启闭气缸位于下阀体外壁右侧。

进一步的,所述斜板左端与所述枢接件的距离小于所述斜板右端与所述枢接件距离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下阀体的高度尺寸大于所述上阀体的高度尺寸。

进一步的,淤泥从下阀体左侧的开口流出,左侧的开口外接排污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斜板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淤泥通道的直径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横板的长度小于所述斜板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杆的高度小于所述入口通道高度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淤泥通道包括中轴线,所述支杆位于中轴线的左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针对背景技术的第1点,将清淤机器人的外壳体设置成斜面,斜面与对接块的斜面相配合,对接块的上表面是水平的用以承载控制阀,从而可支撑的、可拆卸的、易维护的设置了控制阀。

2、针对背景技术的第2点,在对接块中设置了清淤模块,以对淤积的淤泥进行清理,隔板开口的直径小于底板开口的直径,以保证横板的直径小于淤泥通道的直径。

3、针对背景技术的第3点,采用L形板与清淤模块配合,使得清淤模块承载的淤泥甩到L形板上,从而收集淤泥,无需额外使用清洁介质,斜板左端与枢接件的距离小于斜板右端与枢接件的距离,从而保证重心在枢接件右端。

4、针对背景技术的第4点,在L形板上设有通孔,气缸的推杆可以穿过通孔把淤泥推出,使得结构更紧凑、实现更多功能。

5、针对背景技术的第5点,清淤模块包括斜板,淤泥通道包括中轴线,支杆位于中轴线的左侧,可以单独额外设计引导流动,避免了非标准化导向管道对于额外非标准模具的需求。

6、针对背景技术的第6点,采用了出泥板与清淤设备外壳、双斜面搭接成的收集槽,自动设备运转时,城市环境下淤泥不随处抛洒。

注:上述设计不分先后,每一条都使得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区别和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清淤设备外部设有管道控制设备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清洁淤积淤泥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清洁淤积淤泥工作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清淤设备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1、清淤设备外壳2、对接块3、底板4、下阀体5、隔板6、上板7、隔板开口8、推泥气缸9、推泥板10、驱动部11、竖板12、横板13、出泥板14、启闭气缸15、启闭板16、底板开口17、上阀体18、入口通道19、支杆20、斜板21、枢接件22、堆泥板23、摄像头24、淤泥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淤泥管道控制设备,包括对接块、底板、下阀体、隔板、上阀体、上板、推泥气缸、推泥板、驱动部、竖板、横板、出泥板、启闭气缸、启闭板、支杆、斜板、枢接件、堆泥板。

其中所述对接块设置在清淤设备外壳上,清淤设备外壳倾斜设置,所述对接块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接触所述清淤设备外壳;所述对接块中设有淤泥通道,淤泥通道与清淤设备外壳内的入口通道连通;淤泥通道与入口通道相互垂直。

所述入口通道的底壁上设有所述支杆,所述支杆顶端通过所述枢接件连接所述斜板,所述堆泥板与所述斜板右端连接,所述堆泥板与所述斜板成角度连接,所述斜板左端与所述枢接件的距离小于所述斜板右端与所述枢接件的距离;淤泥输送过程中,所述堆泥板贴近所述入口通道的底壁。

如图所示:所述对接块上端为水平面,所述底板连接在对接块上端,所述底板上方连接所述下阀体,所述下阀体上方连接所述隔板,所述隔板上方连接所述上阀体,所述上阀体上方连接所述上板,所述底板中设有底板开口,所述隔板中设有隔板开口,所述隔板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底板开口的直径。

所述下阀体外壁设有启闭气缸,启闭气缸驱动穿过下阀体外壁的启闭板对所述底板开口进行启闭,所述上阀体外壁设有所述推泥气缸,所述上阀体壁的左侧设有第一开孔、右侧设有第二开孔;所述上板的上方设有所述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竖板上下运动,所述竖板下端连接所述横板的一端,所述横板能封闭所述隔板开口。

所述竖板上设有推泥口,所述推泥气缸能驱动所述推泥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开孔、所述推泥口、所述第二开孔;在第二开孔的下方、所述隔板上连接设有所述出泥板,所述出泥板斜向下延伸至所述清淤设备外壳。

如图所示:所述驱动部为气缸式驱动部。所述启闭气缸位于下阀体外壁右侧。所述斜板左端与所述枢接件的距离小于所述斜板右端与所述枢接件距离的二分之一。所述下阀体的高度尺寸大于所述上阀体的高度尺寸。淤泥从下阀体左侧的开口流出,左侧的开口外接排污管道。所述斜板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淤泥通道的直径尺寸。所述横板的长度小于所述斜板的长度。所述支杆的高度小于所述入口通道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淤泥通道包括中轴线,所述支杆位于中轴线的左侧。

清理工作原理如下。

停止清淤工作,所述启闭板离开所述底板开口,所述横板向下移动至抵接所述斜板从而带动所述斜板旋转,所述斜板旋转到水平位置时,所述堆泥板将堆积的淤泥甩至所述横板上,所述横板停滞10秒后,所述横板向上移动至所述隔板开口中;所述推泥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开孔、所述推泥口、所述第二开孔将横板中的淤泥推出所述上阀体,并通过所述出泥板导向排出。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相关技术
  • 一种淤泥管道控制设备
  • 一种用于淤泥地基中管道拐弯处的大口径管道
技术分类

06120112538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