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分布式储能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06:50


分布式储能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梯次利用的大规模分布式储能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之一。然而电池的使用年限只有4-8年,之后必须被替换。而退役后的动力电池由于还有70%~80%可用容量,因此对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储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

但是目前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利用储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点:随着越来越多动力电池进入退役市场,几年后国内的退役动力电池量将会达几十万吨,现有的小规模的储能应用已无法消纳数量巨大的退役电池,所以必须发展大规模的梯次利用储能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储能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布式储能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储能装置,至少一个所述储能装置用于连接至公共直流母线;

协调控制器,所述协调控制器与至少一个所述储能装置通讯连接,用于实现对至少一个所述储能装置的控制;

其中,每个所述储能装置均包括现场控制器和储能单元,所述现场控制器与所述储能单元通讯连接,每个所述现场控制器均与所述协调控制器通讯连接,每个所述储能单元均用于连接至所述公共直流母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布式储能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现有技术中,储能单元的功率信息是直接发送给外部的主控制系统进行处理,而主控制系统短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信息有限,无法同时、高效地处理大批量的储能单元的功率信息。而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储能装置与主控制系统之间增设协调控制器和本地控制器,协调控制器与主控制系统、本地控制器及储能装置进行双向通信,将本地控制器发送过来的关于储能单元的功率、能量信息进行处理后再发送至主控制系统,从而实现一种大规模分布式储能装置,能够同时、高效地处理大批量的储能单元的功率信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批量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储能出现的通讯延迟、拥堵及丢失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储能单元包括电池单元和双向直流斩波器,所述电池单元通过所述双向直流斩波器连接至所述公共直流母线,所述现场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池单元、所述双向直流斩波器通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单元包括电池包和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分布式储能装置还包括变流器,所述公共直流母线通过所述变流器连接至变压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分布式储能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分布式储能装置;

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至少一个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通讯连接,用于实现对至少一个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的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器和监控平台,所述监控平台与所述主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主控制器与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通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分布式储能系统还包括变压器,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通过所述变压器连接至交流电网,所述变压器与所述主控制器通讯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压器与所述主控制器的连接处还设置有智能电表,用于实时检测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输出功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主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系统功率需求模式;

根据判断结果计算变流器需要提供的有功功率值或无功功率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主控制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输出功率;

将所述输出功率与功率需求进行对比;

将对比结果发送至PID控制器进行功率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协调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主控制器下发的功率指令;

判断分布式储能装置是否已经处于热备用状态;

若所述分布式储能装置未处于热备用状态,发送第一启动命令至变流器;

当变流器启动运行,发送第二启动命令至现场控制器,以使得所述现场控制器将所述启动命令发送至双向直流斩波器和电池管理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协调控制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将所有功率指令设置为零;

发送第一停止命令至现场控制器,以使得所述现场控制器将所述停止命令发送至双向直流斩波器和电池管理系统;

当双向直流斩波器停止运行,发送第二停止命令至变流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

如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整体架构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主控制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输出的无功补偿量占额定容量的比率的曲线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主控制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PID控制器效果仿真结果对比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协调控制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协调控制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提出,新能源发电产业迎来新一波发展浪潮。但是随着风能、光能在电力能源网络的占比越来越高,电力系统在调峰、调频方面将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大规模的、廉价安全的储能系统将会是未来能源转型目标的趋势。同时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也是国家扶持和期望实现“弯道超车”的产业。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之一。然而电池的使用年限只有4-8年,之后必须被替换。而退役后的动力电池由于还有70%~80%可用容量,还可以应用于梯次利用储能领域。因此对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储能,可以同时解决电池的退役问题和新能源系统的储能需求,一举两得。

但是目前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利用储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点: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动力电池进入退役市场,几年后国内的退役动力电池量将会达几十万吨,现有的小规模的储能应用已无法消纳数量巨大的退役电池,所以必须发展大规模的梯次利用储能系统;另一方面,目前大规模储能系统还存在着实时控制难、系统不稳定、系统拓展不灵活的特点,特别是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的退役电池无法轻易实现同时组网的异构兼容难题,导致大规模的梯次利用成本过高、经济效益过低而发展滞后。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梯次利用的大规模分布式储能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基于本地化和中心化相结合的控制思想和管理策略,组网灵活,控制实时高效,有助于促进梯次利用和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储能装置。如图1所示,为分布式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至少一个储能装置100,至少一个储能装置100用于连接至公共直流母线;

协调控制器200,协调控制器200与至少一个储能装置100通讯连接,用于实现对至少一个储能装置100的控制;

其中,每个储能装置100均包括现场控制器110和储能单元120,现场控制器110 与储能单元120通讯连接,每个现场控制器110均与协调控制器200通讯连接,每个储能单元120均用于连接至公共直流母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分布式储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储能装置100(图中以2个储能装置为例)和一个协调控制器200。协调控制器200用于实现对每个储能装置100的控制。每个储能装置100均包括现场控制器110和储能单元120,现场控制器110与储能单元120通讯连接。每个储能单元120以并联的方式连接至公共直流母线。现有技术中,储能单元120的功率、能量信息是直接通过电池的管理系统BMS 和双向直流斩波器的控制单元发送给外部的控制系统进行处理,而外部控制系统短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信息有限,无法同时、高效地处理大批量的储能单元120的功率信息。而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储能装置100与控制系统之间增设现场控制器110及协调控制器200,协调控制器200与外部控制系统、现场控制器110进行双向通信,将储能单元120的功率、能量信息进行处理后再发送至外部控制系统,从而实现一种大规模分布式储能装置,能够同时、高效地处理大批量的储能单元120的功率、能量信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批量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储能出现的通讯延迟、拥堵及丢失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单元120包括电池单元121和双向直流斩波器122,电池单元121通过双向直流斩波器122连接至公共直流母线,现场控制器110分别与电池单元121、双向直流斩波器122通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储能单元120包括电池单元121和双向直流斩波器122,双向直流斩波器122的一端通过直流断路器(图2中未示出)与电池单元121 进行串联,另一端跟公共直流母线相连。本实施例中,图2中的所有双向直流斩波器 122的输入电压可变,例如:公共直流母线的电压为400V,则双向直流斩波器122的输入电压可设置为200~400V可变,输出电压为400V。由于每个储能单元120都有一个单独的双向直流斩波器122对电池单元121进行控制,因此可以允许不同品牌、不同批次、不同衰减容量的新旧电池同时组网,实现异构兼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元121包括电池包和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与电池管理系统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元121包括电池包和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可以包含新电池,也可以是退役后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每个电池包可以配备有原生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包内部有一组高压直流开关可以实现电池包正负极与外部的连接。最优地,退役的动力电池采用整包利用的方式进行梯次利用,一方面不需要对电池包进行拆解、筛选、重组再利用,避免出现电芯一致性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继承动力电池包原有的外壳保护和获取原生电池管理系统自带的历史数据,从而对退役电池包的 SOC(荷电状态)、SOH(电池健康度)、内阻、剩余寿命等参数实现更加准确的计算和评估。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布式储能装置还包括变流器,公共直流母线通过变流器连接至变压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分布式储能装置还包括变流器300,公共直流母线通过变流器300连接至变压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布式储能装置还包括变流器300,变流器300的一端通过直流断路器与公共直流母线连接,另一端通过交流断路器连接至变压器(图3中未示出)。变流器PCS可对电池进行保护性充电或放电,实现对电网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调节,同时能够确保电池运行安全。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储能系统。如图4所示,为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至少一个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分布式储能装置400;

控制系统500,控制系统500与至少一个分布式储能装置400通讯连接,用于实现对至少一个分布式储能装置400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布式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分布式储能装置400和控制系统500。控制系统500与至少一个分布式储能装置400通讯连接,用于实现对至少一个分布式储能装置400的控制。结合第一方面的描述,分布式储能系统通过控制系统500控制多个分布式储能装置400中的协调控制器200,分布式储能装置400内部的协调控制器200控制多个储能装置100中的现场控制器110。储能单元120的功率、能量信息首先发送给现场控制器110进行处理,多个现场控制器110 再将处理后的信息汇总至协调控制器200进行处理,多个协调控制器200再将处理后的信息汇总至控制系统500进行功率调节,从而实现一种大规模分布式储能系统,能够同时、高效地处理大批量的储能单元的功率、能量信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批量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储能出现的通讯延迟、拥堵及丢失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控制系统500包括主控制器510和监控平台520,监控平台520与主控制器510通讯连接,主控制器510与分布式储能装置400通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分布式储能系统还包括变压器600,分布式储能装置400通过变压器600连接至交流电网,变压器600与主控制器510通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布式储能系统还包括变压器600,变压器600与主控制器510通讯连接。变压器600的一端通过交流断路器(图6中未示出)与分布式储能装置 400连接,另一端通过交流断路器与交流电网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压器600为多绕组变压器或者单独的变压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压器600与主控制器510的连接处还设置有智能电表,用于实时检测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输出功率。

结合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为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整体架构图,包括M个(M为≥1 的整数)分布式储能装置,每个分布式储能装置均通过多绕组变压器或者单独的变压器连接到外部的交流电网。在储能系统的并网处有智能电表,用于实时检测储能系统的功率输出。每个分布式储能装置里面包含多个以并联方式连接到公共直流母线的储能装置,之后公共直流母线通过一个变流器连接到变压器。每个储能装置中电池包通过串联的方式与双向直流斩波器连接。每个储能装置中还包含一个协调控制器和N个 (N为≥1的整数)现场控制器。控制系统包括一个监控平台和一个主控制器。现场控制器主要实现对电池管理系统BMS和双向直流斩波器的控制和管理;协调控制器主要实现对所有现场控制器和变流器的控制和管理;所有的协调控制器最后由主控制器来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上述技术方案基于本地化(指现场控制器本地控制电池包和双向直流斩波器)和中心化(指主控制器统一控制协调控制器)相结合的控制思想和管理策略,组网灵活,控制实时高效,有助于促进储能产业特别是梯次利用储能的快速发展。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如图8所示,为主控制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S100:判断系统功率需求模式;

步骤S200:根据判断结果计算变流器需要提供的有功功率值或无功功率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第二方面所述的主控制器。需要说明的是,变流器可以运行在纯P模式或纯Q模式,在纯Q模式中,即有功功率需求为零,无功功率需求不为零时,系统无需启动储能单元,仅由变流器即可完成无功功率输出。在系统控制流程的功率判定环节中,主控制器主要实现对功率需求模式的判断:如果只有有功功率需求,则为纯P模式;如果只有无功功率需求,则为纯Q模式;当有功功率需求和无功功率需求均不为零时,则是混合PQ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是PQ混合模式,主控制器需要进一步判断是有功P优先还是无功Q优先。在有功P优先时,主控制器根据以下公式(1)来计算变流器所能提供的无功功率值:

其中,Q1为变流器所能提供的无功功率余量,S为变流器的额定功率,P1为变流器需要提供的有功功率。

在无功Q优先时,主控制器根据以下公式(2)来计算变流器可以输出的最大有功功率值:

其中,P2为变流器可以输出的最大有功功率余量,S为变流器的额定功率,Q2 为变流器需要输出的无功功率,P2也限定了分布式储能装置的最大有功功率输出范围。

在无功Q优先时,变流器需要输出的无功功率的大小按照Q2=f(U)公式来决定,具体如图9所示。图9中的横轴为交流电网的电压偏差值U占额定电压的比率,当该比率为0时表示电压没有偏差;当比率为正数时表示交流电网电压大于额定电压,需要变流器输出感性无功对其进行补偿;当该比率为负数时表示交流电网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需要变流器输出容性无功对其进行补偿。纵轴则表示变流器输出的无功补偿量占变流器的额定容量的比率,当该比率为正数时表示变流器输出的是感性无功功率,反之则表示变流器输出的是容性无功功率。

为了避免变流器的频繁启动,图9中的A到B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补偿死区(Deadband),意味着虽然电网电压有偏差,但是无需对其进行补偿。从B到E点之间的补偿容量比率ΔQ根据以下公式(3)进行计算:

其中,L

ΔU超过E点之后的补偿容量比率均设置为最大感性无功补偿输出比率ΔQ

从A点到C点之间的补偿容量比率根据以下公式(4)进行计算:

其中,L

ΔU超过C点之后的补偿容量比率均设置为最大容性无功补偿输出比率ΔQ

根据无功补偿输出比率ΔQ和所有变流器的额定容量总和S,可以计算出分布式储能系统需要提供的无功补偿总量Q2和每个变流器需要分担的无功出力。然后根据以下公式(2)来计算每个变流器剩余的可以输出的最大有功功率P2值,该值也限定了储能分支的最大有功功率输出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主控制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300:获取分布式储能装置的输出功率;

步骤S400:将输出功率与功率需求进行对比;

步骤S500:将对比结果发送至PID控制器进行功率需求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锂离子电池的效率只有95%左右,如果是退役的动力电池,则效率比95%更低,同时功率电子器件如双向直流斩波器和变流器在进行功率转换时也会产生能量损失,再加上各种辅助供电系统的消耗,储能系统的整体效率将会低于90%。因此实际输出与功率需求之间将会有10%左右的差异,这个差异值对于一个大规模储能系统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会极大地影响响应电网调频、调压、调峰需求时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对输出功率的精准控制,需要加入PID控制器对功率需求进行快速和有效的调整,如图11所示。

当各个分布式储能装置开始运行后,主控制器通过智能电表采集分布式储能装置的实时输出功率,并跟功率需求进行对比,将对比结果输入PID控制器(比例-积分- 微分控制器)进行功率需求调整,使得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扣除各种内部损耗之后,功率输出仍然等于功率需求,从而实现功率的精准控制。

如图12所示,为PID控制器效果仿真结果对比图。在本实施例中,分布式储能装置的有功功率输出与功率需求之间有3s的响应延迟和10%左右的偏差,加入PID 控制器进行调整后,输出功率经过10s左右进入稳定状态并重合于功率需求,意味着在扣除系统的各种损耗之后,输出功率依然等于功率需求。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调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如图13所示,为协调控制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S600:接收主控制器下发的功率指令;

步骤S700:判断分布式储能装置是否已经处于热备用状态;

步骤S800:若分布式储能装置未处于热备用状态,发送第一启动命令至变流器;

步骤S900:当变流器启动运行,发送第二启动命令至现场控制器,以使得现场控制器将第二启动命令发送至双向直流斩波器和电池管理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协调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所述的协调控制器。由于主控制器给各个协调控制器发送的功率指令按设定的频率进行更新,因此每次协调控制器接收到主控制器下发的功率指令后,首先判断相应的分布式储能装置是否已经处于热备用状态,如果储能分支已经处于热备用状态,则意味着系统已经处于运行状态,不需要经过启动环节;如果储能分支未处于热备用状态,则协调控制器给变流器发送第一启动命令,变流器接收到第一启动命令后进行一系列的自检和电压/电流调整,确定没有故障后进入热备用状态,之后闭合它与公共直流母线连接的直流开关,将公共直流母线的电压调整到最低允许值。变流器启动并成功进入热备用状态后,再次判断功率需求是否属于纯Q模式。如果功率需求属于纯Q模式,此时协调控制器无需启动现场控制器、电池包和双向直流斩波器,只需要变流器即可完成无功功率的输出。如果功率需求不属于纯Q模式,则表示系统属于PQ混合模式,则协调控制器继续给各个参与有功功率分配的现场控制器发送第二启动命令,现场控制器收到第二启动命令后给对应的双向直流斩波器和电池管理系统发送第二启动命令。双向直流斩波器收到第二启动命令后进行一系列的自检,确认电压、电流、状态信息无故障后进入热备用状态,闭合它与电池包之间的直流开关,并将上端电压(与公共直流母线相连端)调整到最低允许值。然后电池管理系统闭合电池包内部直流开关。至此,启动完毕,分布式储能装置处于热备用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协调控制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1000:将所有功率指令设置为零;

步骤S1100:发送第一停止命令至现场控制器,以使得现场控制器将第一停止命令发送至双向直流斩波器和电池管理系统;

步骤S1200:当双向直流斩波器停止运行,发送第二停止命令至变流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分布式储能系统收到主控制器下发的功率调度停止命令或者有功/无功需求为零且超过设定时间值,则系统进入停止环节。协调控制器首先将所有功率指令设置为零,同时将第一停止命令发送给各个现场控制器。现场控制器收到第一停止命令后首先将其发送给各自管理的电池管理系统,让其断开电池包内部直流开关。然后将第一停止命令发送给双向直流斩波器,双向直流斩波器将电流参考值设置为零之后断开它与电池包之间的直流开关,最后双向直流斩波器停止运行。

协调控制器在给变流器发送第二停止命令之前会一直检测该分布式储能装置内所有双向直流斩波器是否已经停止运行,因为在双向直流斩波器未退出运行时就直接停止变流器的运作,会导致公共直流母线出现浪涌电压从而烧毁相关的熔断器,甚至损坏与之相连的功率元器件。在确认所有双向直流斩波器已经停止运行后,协调控制器将第二停止命令发送给相应的变流器,变流器断开它与公共直流母线之间的直流开关,最后变流器停止并退出运行。至此,分布式储能系统停止运行。

结合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的实施例,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控制流程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功率判定、系统启动、系统停止。

本发明通过分散和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新旧电池的单独或者混合组网。在小规模应用场景中,不需要主控制器的参与就可以实现储能分支的独立运行,而通过主控制器对多个分布式储能装置的控制,则可以实现大规模储能系统的统一协调运作。同时对系统的功率输出进行PID调整,可以确保系统的功率输出等于功率需求,从而保障了功率响应的效果和响应速度。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

如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

跟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分布式储能系统实行模块化管理,具有灵活的组网方式,可以实现分布式储能系统从KW级到MW级的功率变化和储能系统的快速部署;

第二、可以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实时控制、数据量传输、兼容性和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每个电池包均有单独的双向直流斩波器进行控制,允许不同品牌、不同衰减容量的新电池或者退役动力电池同时组网,实现异构兼容;

第四、控制系统采用PID控制器对功率输出进行精准控制,使得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扣除各种内部损耗之后功率输出仍然等于功率需求,从而保障了储能系统在响应电网调频、调峰时的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相关技术
  • 分布式储能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 一种分布式储能系统参与电网调频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80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