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富含低承压裂隙水的强风化岩基底大面积排水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9:13


富含低承压裂隙水的强风化岩基底大面积排水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富含低承压裂隙水的强风化岩基底大面积排水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不透水地基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地质,多表现为岩基的形式;施工项目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如果遇到富含低承压裂隙水的强风化岩,岩石风化后夹杂着水会形成岩泥,对基坑及建筑地基安全形成极大隐患,只有先将裂隙水进行封堵密实,待岩泥干燥清理后才能进行垫层施工;这样会对工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为不清楚裂隙水能不能封堵成功,并且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如何更好的将地基中的零散裂隙水进行疏排,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富含低承压裂隙水的强风化岩基底大面积排水施工方法,方法操作方便,简单实用,能够将基坑表面能及时干燥,对于大面积的处理裂隙水效果非常明显,能够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本发明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富含低承压裂隙水的强风化岩基底大面积排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坑开挖,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

其中,步骤S1包括:

S1a、现场放线定位,根据设计图纸,在预定区域测量放线定位;

S1b、基坑挖掘,根据放线的位置,将基坑挖掘至设计的标高;

S2、根据设计图纸,在基坑内挖掘后浇带以及多道排水沟;

其中,步骤S2包括:

S2a、根据设计图纸,在基坑内放出后浇带的位置线;

S2b、在垂直于后浇带位置线的左右两侧分别放出多道排水沟的位置线;

S2c、根据后浇带的位置线以及多道排水沟的位置线挖掘后浇带和排水沟,并且将后浇带和排水沟贯通;

S2d、后浇带的坡度沿一侧逐渐递减,排水沟的坡度沿后浇带方向逐渐递减,后浇带的深度大于原设计的深度;

S3、根据设计图纸,埋设导水管,设置集水坑并将裂隙水引流至集水坑内;

其中,步骤S3包括:

S3a、在后浇带的加深部位埋设带孔眼的导水管;

S3b、在导水管的周围铺设碎石或卵石形成渗排水层;

S3c、根据设计图纸,在后浇带的坡度低的一侧基坑外部挖掘集水坑,集水坑与后浇带的端部相连;

S3d、裂隙水经排水沟聚集至后浇带,并沿导水管排出至集水坑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本发明无需特殊处理裂隙水,无需封堵裂隙水,只需将裂隙水有组织的排走即可,方法操作方便,简单实用,能够将基坑表面及时干燥,清理干净后即可施工垫层,对于大面积的处理裂隙水效果非常明显,不影响后续的垫层施工,能够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作为优选,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步骤S3中在后浇带和多道排水沟上分别铺设隔离层并浇筑垫层混凝土;防止混凝土将排水沟和后浇带中的碎石或砂卵石堵塞。

步骤S3中导水管采用PVC材质,并且导水管的最大直径不超过50mm;能够将排水量设置到合理范围内的同时,避免后浇带挖掘尺寸过大导致对地基承载力产生不利影响。

步骤S3中后浇带上的隔离层采用塑料布,排水沟上的隔离层采用薄水泥板;隔离层的设置能够防止混凝土将后浇带中和排水沟的碎石或砂卵石堵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排水施工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后浇带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排水沟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导水管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导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后浇带隔离层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排水沟隔离层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基坑1;后浇带2;排水沟3;导水管4;集水坑5;碎石或卵石6;混凝土垫层7;塑料布8;薄水泥板9。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将更加有助于公众理解本发明,但不能也不应当将申请人所给出的具体的实施例视为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对部件或技术特征的定义进行改变和/或对整体结构作形式的而非实质的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富含低承压裂隙水的强风化岩基底大面积排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坑1开挖,基坑1开挖至设计标高;

其中,步骤S1包括:

S1a、现场放线定位,根据设计图纸,在预定区域测量放线定位;

S1b、基坑1挖掘,根据放线的位置,将基坑1挖掘至设计的标高;

S2、根据设计图纸,在基坑1内挖掘后浇带2以及多道排水沟3;排水沟3的数量根据基坑1的面积大小和裂隙水的丰富程度来设置;没有后浇带2需要根据图纸自行设计出主排水沟和次排水沟;

其中,步骤S2包括:

S2a、根据设计图纸,在基坑1内放出后浇带2的位置线;

S2b、在垂直于后浇带2位置线的左右两侧分别放出多道排水沟3的位置线;

S2c、根据后浇带2的位置线以及多道排水沟3的位置线挖掘后浇带2和排水沟3,并且将后浇带2和排水沟3贯通;

S2d、后浇带2的坡度沿一侧逐渐递减,排水沟3的坡度沿后浇带2方向逐渐递减,后浇带2的深度大于原设计的深度;后浇带2和排水沟3的坡度按照2%设置,后浇带2的深度比原设计深度深200mm,排水沟3的宽度和深度为100mm;

S3、根据设计图纸,埋设导水管4,设置集水坑5并将裂隙水引流至集水坑内5;

其中,步骤S3包括:

S3a、在后浇带2的加深部位埋设带孔眼的导水管4;

S3b、在导水管4的周围铺设碎石或卵石6形成渗排水层;

S3c、根据设计图纸,在后浇带2的坡度低的一侧基坑1外部挖掘集水坑5,集水坑5与后浇带2的端部相连;

S3d、裂隙水经排水沟3聚集至后浇带2,并沿导水管4排出至集水坑5内。

步骤S3中在后浇带2和多道排水沟3上分别铺设隔离层并浇筑垫层混凝土7;防止混凝土将排水沟3和后浇带2中的碎石或砂卵石6堵塞。

步骤S3中导水管4采用PVC材质,导水管4的直径为20mm;导水管4的直径根据基坑1内裂隙水的水量确定,并且导水管4的最大直径不超过50mm;能够将排水量设置到合理范围内的同时,避免后浇带2挖掘尺寸过大导致对地基承载力产生不利影响。

步骤S3中后浇带2上的隔离层采用塑料布8,排水沟3上的隔离层采用薄水泥板9;隔离层的设置能够防止混凝土将后浇带2中和排水沟3的碎石或砂卵石6堵塞。

本发明无需特殊处理裂隙水,无需封堵裂隙水,只需将裂隙水有组织的排走即可,方法操作方便,简单实用,能够将基坑表面及时干燥,清理干净后即可施工垫层,对于大面积的处理裂隙水效果非常明显,不影响后续的垫层施工,能够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富含低承压裂隙水的强风化岩基底大面积排水施工方法
  • 富含低承压裂隙水的强风化岩地基坑井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948090